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春節小報圖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成立學校寒期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假期工作計劃
組 長:楊xx
副組長:朱xx
成 員:俞xx
二、安全教育工作
1.各班級在1月21日進行一次安全教育專題隊會,當日上交隊會材料。
2.班主任與學生建立信息網絡,定期了解學生的假期生活和活動情況。
3.假期安排教師值班,協助巡視學校安全。
三、假期中活動
一、二年級:
(1).“我有一雙勤勞的手”活動。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設計表格,記錄自己假期間做的小家務,自己記錄、家長有簡短的評價。
(用a4紙,每班上交5份)
(2)制作一副新年剪貼畫:用樹葉、廢舊布片、小石子等粘貼成風景畫、小動物等。(粘貼在a4紙上,各班上交5份)
三、四年級:
(1)制作一張公益活動卡:參與一次社區公益活動,將參加的過程進行描述,配有圖片、家長或社區工作人員的簡短評價。(每班上交3份)
(2). 三年級進行小制作活動,四年級進行小發明活動。(各班上交5份,開學初上交科學組)
(3).開展“溫馨感恩,陽光健身”進萬家活動。
制作健身卡,記錄下兩周的運動時間和內容。(各班上交5份)
五、六年級:
(1).“節日小報”制作活動。
學生可彰顯特長,利用自身掌握的藝術才能開展小報創作。(各班上交5份,需手抄,參加評比頒獎。五
年級主題:元宵節,六年級主題:春節)
(2). “書香伴我成長”活動。
在寒假期間,希望同學們能與書為伴,和家人共享讀書的快樂。認真閱讀讀本《走復興路,圓中國夢》,開學初各班上交讀后感4篇。
(3).“愛心奉獻”活動。制作一張“愛心奉獻卡”:為鄰居或社區做一件好事,將參加的過程進行描述,配有圖片、家長或社區工作人員的簡短評價。(每班上交3份)
注:以上學生活動材料開學初一周內上交,所有上交材料均進行評比頒獎。
四、教師寒假活動內容。
1.校青年志愿者假期間開展志愿者活動2次做到有計劃、有總結、有圖片,王xx負責)
2.每位課任教師假期進行xx——xx學年第一學期工作反思,班主任撰寫《新學期,我對繼續創建班級特色的思考》的論文。(開學報到上交德育辦)
一、Word教學板塊的價值再認識
Word教學內容的學習是基于信息技術中關于信息的處理與編輯、輸入與傳輸的一種重要運用,而Word軟件中又包含有大量豐富的文字編輯與處理功能,如插入圖片、繪制表格、插圖藝術字等,這些相關功能的運用可以極大地美化我們需要編輯的文檔,也使得文檔內容更具形象感和藝術感。
在目前使用的經江蘇省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的2012年7月修訂的《小學信息技術》中,關于文字處理軟件Word的使用內容又包括“初識Word、輸入文字、編輯文檔、插入表格、插入圖片、美化文檔、設置版面和主題活動:制作電子小報”等幾大項。這些內容的安排遵循著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規律,同時又將學習與實踐緊緊結合,既有操作方法的練習,也有綜合技巧的運用,旨在幫助學生形成應用信息技術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
因而,在此板塊的教學中,教師應始終著眼于學生的能力培養與習慣養成,要將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學習特點區分開來,要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下,自覺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從主觀需要上進行Word操作技巧的學習與掌握。在進行任務操作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審美情趣,指導和激勵學生將文檔編輯美觀,對主題活動中的小報制作要體現出良好的美感。
二、Word教學板塊的問題再梳理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也在觀察中發現有一些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教師們的重視和解決,從根本上制約著教學的效率。
(1)學生的學情分析不足。部分教師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的學習需要沒有正確把握,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起點,也沒有從整體上理解教材中內容安排的意圖,因而在課堂中按部就班、逐字逐句地進行分析講解,學生對學習感到“空洞乏味”。久而久之,對于本來充滿了興趣的信息技術課程逐漸失去熱情。
(2)學生的差異認知不足。當下的學生,因其所處的生活環境和個人家庭背景的不同,加之個人認知水平的差異,導致不同的學生在進入課堂前都已經不是零起點。在課堂中,有些學生具有良好的操作技能,對于安排的教學任務總能快速而準確地完成,但也有少部分學生因為語文知識的掌握不牢,對于輸入文字都不太熟練。這些客觀存在的學習差異如果在課堂教學中被教師忽視,對于所有學生都采用一樣的教學進度和教學要求,難免會讓所有學生感到學習的無趣。
(3)學生的素養提升不足。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目標不僅是幫助學生學習一定的處理技能和操作技巧,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信息化環境中的良好習慣和信息文明。信息技術課程不僅要注重“工具性”也要體現出重要的“人文性”。在Word板塊教學中忽視了良好習慣和文明禮儀的培養,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的掌握非但對社會無益,更可能會危害到他人。
三、Word教學板塊的實踐再思考
(1)教學內容要靈活處理。在教學Word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班級學生的經驗差別和認知差異靈活處理教材的內容編排,對于班級中大多數學生家庭都有電腦而且學生對于文字輸入都比較熟悉的情況下,教師則可以直接將“認識Word、輸入文字”進行簡略處理,只需要讓學生懂得Word軟件的打開、關閉、保存等基本命令,而將重點放在“編輯文檔、插入圖表、藝術字等較高層次的運用方法上。而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教師則可以將“主題活動”前置,用制作完成的“電腦小報――快樂的春節”讓學生感受到Word軟件的強大功能,并提出小報制作比賽。然后教師再結合小報中出現的諸如“插入表格、插入藝術字、插圖圖片、字體美化、版式設置”等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與練習。
(2)教學策略要激勵自主。Word軟件在處理文字內容的功能上比較多樣,而且菜單豐富、分布廣泛,要用好這些菜單命令,需要學生經常進行操作練習。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放手讓學生主動去點擊、運用、熟練,并改變直接告訴的做法,以斷絕學生的依賴心理。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可以利用教學廣播系統,及時將表現優異的學生進行個別展示,讓他向全班學生演示處理的過程,也可以將存在問題的處理文檔展示在大家面前,引導學生來進行糾正。教師要通過一系列的放手活動,讓學生在多樣的自主操作中逐步熟練各項命令,提升自己的操作技能。
(3)教學評價要及時客觀。良好的評價是激勵學生正視差距、激發興趣、增長信心的重要教學手段。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對于以任務操作為主的Word板塊教學,及時客觀的評價則顯得尤為重要。對于每一次的任務完成情況,教師要能夠及時審閱,善于發現學生的長處與閃光點。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要及時將他們操作中展現的審美能力和認真的態度予以表揚,而對于操作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則要鼓勵他們將文檔處理得更加精美,并有意識地用良好的信息素養來要求他們。總之,教師要依據不同學生的差異客觀評價,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中收獲成功、發展技能。
根據全國少工委和市少工委2006年的工作思路,以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為指導,狠抓學生的養成教育,以《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主線,以少先隊活動為載體,進一步完善少先隊工作機制,加強少先隊基礎建設,把我校的少先隊工作推上一個新的臺階。
二、主要工作
(一)、以常規教育為主線,進一步強化德育教育
1、組織隊員學習《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中小學生守則》,并將行為規范教育與學校“四項競賽”相結合,圍繞衛生、儀表、兩操、文明言行進行認真考核,提高值日、值周質量,加強日常行為習慣的檢查監督,并及時將檢查結果在校園網上進行反饋。
2、針對本校實際,以重要節日、紀念日和重大事件為契機,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動,提高隊員的道德素質,增強少先隊工作的針對性。
(二)、面向社會,注重實踐、體驗
1、引導學生以家庭為陣地,建立家庭勞動崗位、溝通兩代人的情感,增強生活自理能力。
2、加強少先隊工作的社會化,爭取社會各方面的支持,整合社會資源,發揮以熱心于教育的家長為主體的校外輔導員隊伍的作用,營造良好的外部育人氛圍。引導隊員在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中體驗人生、鍛煉成長,提高少先隊工作的實效性。
(三)、以基礎建設為抓手,促進少先隊工作全面活躍
1、抓好升旗儀式。每周一次的升旗儀式和國旗下講話一直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從唱國歌到集體站隊的紀律、精神,從細小處入手規范學生的一言一行。
2、營造安靜的學習環境和有條不紊的教育秩序,創造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的良好校園環境和文化氛圍;組織好奉化日報小記者投稿活動,同時,用校園小報、黑板報、墻報宣傳校園文化,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開展有特色的道德教育活動。
3、努力抓好紅領巾電視臺的宣傳陣地。大隊部將籌備成立紅領巾廣播臺播音組和電視臺節目策劃組,設立臺長、播音員、編輯、采訪等多個崗位培養和鍛煉隊員的能力。
(四)、重視生命教育,開展“平安學校”活動
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培養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態度,加強安全意識。首先利用晨會、集會、黑板報、圖片展等形式,開展安全知識教育;其次,加大校內安全的巡查,如發現安全事故就扣去班級當天的文明行為總分;再次,要求值周教師認真做好學生校內安全的檢查和管理工作。
三、逐月工作安排:
二月份活動主題:快樂新學期
工作思路:愉快的春節過后,隊員們將進入緊張的學習生活,怎樣讓他們盡快地適應學習生活?各中隊輔導員可引導隊員確定本學期班隊建設目標,鼓勵隊員制訂切實可行的學期計劃,以飽滿的熱情投入新學期的學習生活中。
重點工作:
1、總結寒假活動情況,表揚好人好事
2、四項競賽開始
3、出好第一期校報
4、各中隊完成教室布置
5、黑板報版面設計比賽
三月份活動主題:愛在春風里
工作思路:三月份節日較多,植樹節、婦女節、世界水日、氣象日等,以學雷鋒活動為重點,通過開展學雷鋒系列活動,(讀一本雷鋒書籍,講一個雷鋒故事,唱一支贊頌雷鋒的歌曲,向雷鋒說一句心里話,做一件表現雷鋒精神的事),結合開展養成教育、環保教育。在活動中培養隊員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會關心他人,保護大自然。
重點工作:
1、開展學雷鋒系列活動。低年級為家庭做件好事;中年級為班級、學校做件好事;高年級為社會做件好事。
2、植樹節活動。
3、“三八”婦女節開展“我為媽媽做點啥”活動。
4、安全教育周系列活動。
5、第二期校報、班報刊出。
四月份活動主題:情系民族魂
工作思路:四月份是革命傳統月,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時機。可廣泛開展“尋找英雄的足跡”等活動,通過看革命題材電影,寫觀后感,唱革命歌曲等形式,激發隊員的愛國情感,樹立“做中國人真自豪”,甘為祖國奉獻一切的信念。
重點工作:
1、四項競賽小結。
2、四—六年級豎笛吹奏比賽。
3、第三期校報、班報刊出。
五月份活動主題:勞動最光榮
工作思路:結合五一國際勞動節,各中隊可以組織開展"要做合格的勞動者"系列隊活動,配合學校強化勞動教育,培養隊員珍惜一切勞動成果和勤儉儉樸的優良品德.
重點工作:
1、以“勞動最光榮”為主題,各中隊出一期板報。
2、第三期校報刊出。
3、各中隊開展“勞動最光榮”主題班會
六月份活動主題:你我同歡樂
工作思路:“六一”兒童節是少年兒童自己的節日,同時,六月又臨近學期結束,各中隊應組織好復習,幫助學生系統歸納所學知識,看到自己各方面的進步,感受到自己成長的快樂。
重點工作:
1、四項競賽和百花獎總評
2、上交少先隊工作總結
3、布置暑假生活,組織暑假活動
經常性工作:
1、每周一的升旗儀式
2、四項競賽檢查人員培訓
我們以誦讀經典為主滲透常規語文朗讀,來促進現代文的學習,實現了不一樣的課堂與教學效果。對此,淺談一下經典誦讀的教育意義及策略。
一、經典誦讀的意義
1.誦讀經典,培養新時代君子
社會實踐證明:經得起時間考驗而對品德教育起到深遠意義的,就是傳統價值教育。我們中華文化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有“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共生共處之道;有“自強不息”“厚得載物”的個人與社會的健康互動之道;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中的“仁”“孝”“家庭和諧”等傳統價值觀遠傳歐美,發揚光大。甚至在新加坡的教材中還編進了100多個中國儒家和東方傳統價值觀的故事和典故。因此,無論從歷史的責任感還是從時代的需要出發,必須通過倡導中學生誦讀千古美文,引領學生們爭做新時代的君子。為此,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就成了我們必然的選擇。
2.誦讀經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葉圣陶曾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重視并加強經典與現代文的閱讀朗讀訓練,是非常必要的。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的語言表達方式,就能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感情,從而發展語言。魯迅、茅盾等老一輩文學大師,他們青少年學習的文言文為他們深厚的文學功底的建立打下了允檔幕礎。我們的學生每天讀經典,耳濡目染,被文化的韻味而感染并陶冶情操,豐富語匯,他們在作文中就可以引經據典,增強文章的文學底蘊。
3.誦讀經典可以培養學生健康人格
我國歷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是自幼學詩,在“修身”上下功夫,立志“治國平天下”,心憂國家、心憂天下。做地方官,一般都有造福一方的德政;身居廟堂,則力主改革弊政,勵精圖治;在生死關頭,則毅然決然走上“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之路。當他們“治國平天下”的宏愿屢遭挫折甚至身受重重磨難時,就愈加深切地憂國憂民,感懷時事,從而寫出震撼人心、名傳千秋的詩篇。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中知道了該如何學習;在“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中懂得了孝敬父母;在“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中知道了怎樣做人;在“人心齊,泰山移”“眾人拾柴火焰高”中懂得了團結合作的重要;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詩句中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責任。
二、激發學生誦讀經典興趣的策略
1.抓住教育契機融入活動
如在進行普通話的宣傳中,組織一次古詩文朗誦比賽;為紀念節日,讓學生朗讀一些相關的古詩文等。可以因勢利導開展活動:如讓學生看一組圖片去聯想所學過的古詩文;利用課余游戲進行小競賽――背誦學過的古詩;在課前準備時間進行小組背誦古詩文挑戰賽;利用早午讀時間進行古詩文唱和……
借助傳統佳節開展活動。春節、元宵、中秋、端午、重陽等都是中國人的傳統佳節。為慶祝傳統佳節可發動學生收集有關的經典詩文,或摘抄,或交流,或辦手抄小報。讓學生在慶祝傳統佳節的過程中,既了解了我國傳統佳節的來歷、風俗習慣,又積累了經典文化。
2.誦讀,領略古詩文獨特的魅力
古典詩詞特別適合誦讀。指導學生朗讀時按詩歌節奏“搖頭晃腦”一番;背誦時則閉上眼睛,在搖搖晃晃中體味詩歌的情感底蘊及生命內涵,感受詩歌鮮明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充分體會文思、文理、文情、文氣,產生共鳴,達到愉悅的審美享受,激發對詩歌乃至語文的興趣。如《天凈沙?秋思》中的“小橋”“流水”“人家”等都表達了一種很高濃烈的思鄉情,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品讀理解,進一步體會到詩人思鄉心切的心情。同時,再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與詩人產生共鳴。這詩與情,情與境的交融,則是古詩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學生領略到古詩詞獨特的藝術魅力。
在指導情感朗讀時。教師以適當的語言,創設意境,喚起學生的情感,再配以古箏或琵琶曲,把學生帶入情境,然后讓學生反復吟詠,逐漸拉近與詩人的情感距離。
3.通過不同形式的背誦,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
第一,表演性背誦。經典詩文不是無情物,讓他們在背誦時,加上適當的語氣和動作,邊背誦邊表演,增進對經典詩文的理解,從而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例如,八年級學生背誦《望廬山瀑布》,當背到“生紫煙”“掛前川”“三千尺”“落九天”這些詞語時,教師除了指導他們背誦的語氣外,還引導學生用動作表現出瀑布的美麗壯觀和從高空落下的動態。恰當的語氣和體態語能促進學生的記憶與理解,加深印象,提高興趣。
第二,理解性背誦。它是根據詩的內容進行分類背誦的一種形式。如將詩分為寫景詩、言志詩、敘事詩、抒情詩等,每一大類還可分成若干小類。如“觀自然風光,游山水園林”類的寫景詩――《山行》等;“播種理想、放飛希望”類的“言志”詩――《漁家傲?秋思》等。引導學生理解性背誦能促使他們分類清,背得多。
1 創設文化氛圍,引導學生感受語言文化
非英語語言國家的兒童學習英語,最大的問題是缺乏英語語言環境,學生難以形成用英語進行思維的習慣,阻礙了英語學習。因此,營造一個濃郁的英語氛圍,對于學習英語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環境里,逼得每個人都要用英語去交流信息,這樣的"環境氣候"對于幫助學生養成英語思維的習慣是不可缺少的。在實踐中我采取以下方式來營造英語氛圍:
1.1 利用課內教學環境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我們大多數的教室布置是對稱結構,給人一種嚴肅和莊重的氣氛。前后各有一塊黑板,前后墻對應掛上一些名人名言,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做舟"等,以鼓勵學生勤奮刻苦,勇攀高峰。而英語國家教室的布置則像個展覽會,追求與眾不同、別出心裁。于是我借鑒它們的經驗,對教室進行特色化布置:有的是手工英語卡片展覽,有的是實物布置,有的是英語手抄報展。布置完后,我再讓學生互相參觀各班的教室。這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也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英語及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
在課桌擺放方面,小學教室基本上都是按以下左圖所示的"傳統型"模式擺放,顯示了國內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對比之下,英語國家的教學則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個性。因此,在和其他任課教師協商后,我對課桌采取了"U模塊型"的擺放。經過" U 模塊型"調整后的座位,教室中間留出了一塊"舞臺"供學生自由表演和展示。教師和學生的距離縮短了,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更多,更方便了。
1.2 利用課外環境培養跨文化意識。課外學習是課內學習的延續,相對于有限的課堂學習,課外的學習卻是無限的。搞好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郁的英語文化氛圍,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于是,我就提議學校在教學樓上張貼圖文并茂的英語諺語和格言,宣傳欄里張貼英語國家簡單有趣的帶有解說的圖畫故事,課前或課間播放英語歌曲,讓學生在校園里也可感受濃郁的英語文化氛圍,促進它們的課余英語學習。我還利用英國家的傳統節日,通過講座、英語劇表演、故事會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多途徑接觸英語文化,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既學到了英語文化方面的知識,也增加了實踐的機會,起到了學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2 激活教材內容,比較文化差異
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可以幫助學生避免語用失誤。中西文化差異在語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廣,如日常見面時的問候、告別、稱贊、致謝、道歉以及體態語等,現行的教材中有許多地方都出現了能夠體現這種文化差異的話題,我在教學中一直努力激活教材內容,進行文化比較,幫助學生領會文化異同現象。比如,教學Weather這個單元時,我借這個話題告訴學生:西方人認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聽別人的經濟收入、年齡、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狀況等是一種侵犯,因為那是屬于與提問者無關的內容。而用談論天氣的辦法來打開與西方人談話的話題是非常明智的。例如,中國人和西方人面對"贊賞"表達的方式不同,中國人受到別人的贊賞時習慣"謙虛"地說"沒什么"以示禮貌,而西方人則比較直率,常常會高興地道上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所以,在教學這一句型時,教師應該告訴學生,西方人認為對方的贊美是誠心誠意的,所贊揚的事是值得的,理所當然應當接受。而在中國文化看來則是一種謙虛的美德。再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英語里有 "red-letter days"(節假日)這一說法。尤其在中國,紅色代表著幸運、財富和喜事,但英語中的"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 flag"(引人生氣的事)。因此,在教顏色"red"時,教師應該向學生介紹有關"red"的趣事。充分挖掘教材內容,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可以使學生學到生動的文化知識。
3 巧借節日文化,介紹背景知識
節日文化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我們應該巧借這個話題,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中重要的節假日及主要慶祝方式。如在教Christmas Day時,我事先用圣誕樹、長筒襪、禮品盒等來裝飾教室,使學生一進教室,就感受到濃烈的圣誕節氛圍。在濃厚的節日氣氛中,我通過網絡資源介紹圣誕節的由來、圣誕老人的傳說、圣誕圖片、圣誕歌曲等等。同時,將圣誕節與我國的春節作比較,鼓勵學生找出他們的相同之處:都是家庭團聚的日子,都是慶賀新的一年開始,都有宴會大餐,都要互贈禮物等等。然后比較出兩者的不同,并從文化的角度理解這些不同之處。因此,在學習"present"這一單詞時,我有意識地告訴學生這一跨文化差異。談及贈送禮物時,給學生講解接受禮物的方式,西方人與中國人在接受禮物時的習慣截然相反: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西方人收到禮物一般不推辭,而是表示感謝,并當面打開禮物并加以稱贊,我還充分利用愚人節、感恩節、復活節等重要節日,給學生呈現豐富多彩的背景知識,讓學生真實直觀地感受外國文化,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又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學以致用。
4 設計英語活動,體驗異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