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隱隱于樂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大學;音樂教育;民族音樂教育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各民族的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的過程中創造出了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它有著豐富的表現力和較強的民族特性,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然而當前我國對民族音樂的保護卻很不到位,社會上對民族音樂的關注越來越少,尤其是大學生群體,把民族音樂當成過時的、落伍的東西,更不用說對它進行欣賞了。因此,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民族音樂教育,使其了解并認識民族音樂,以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我國民族音樂的特點
我國人民在生產勞動過程中,憑借過人的智慧,創造出了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這之中當然包含有體現中華民族特色的民族音樂。我國各民族在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生存環境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不同地域生活的民族,其音樂文化也有著特有的風格,形成了我國類型繁多的民族音樂。我國民族音樂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特點:
1.地域性
我國地域遼闊,各民族分布其中,因民族的不同,民族音樂在不同的地域內,表現出極強的地域特點。一般可分為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北方草原、中南丘陵、中亞綠洲等八個地域音樂文化。在黃土高原上,信天游高亢激昂;江南地區則有婉轉動聽的絲竹,新疆的民族音樂一般都較為活潑、極富朝氣。
2.多樣性
我國民族創作出的音樂種類繁多,在音階、節奏、音調上各有千秋。宗教音樂、少數民族音樂、宮廷音樂、器樂音樂、說唱音樂、歌舞音樂、地方戲曲、民間歌唱音樂等等,都屬于我國民族音樂的優秀成果。
二、大學中開展民族音樂教育的意義
民族音樂是由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作出的藝術。它直接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歷史,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
在大學音樂教育中開展民族音樂教育,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的鑒賞和審美能力、文化藝術修養水平,還能使其增強對本民族的認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愛國精神。其重要意義主要表現為:
1.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民族音樂傳遞著民族的精神內涵,是民族精神的直接表現形式,體現了本民族的特點。民族音樂教育教育能營造一個民族的本源文化的氛圍,讓大學生獲得民族文化的熏陶,能增強他們的思考能力,使大學生的傳統文化修養得到提升。民族音樂教育為大學生提供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媒介,使大學生充分感受到中華民族創造出的燦爛文化、優秀的音樂作品,進而產生對本民族的文化歸屬感、文化認同感、和強烈的民族情感、愛國情感。
2.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及綜合素養
民族音樂作為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其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深刻反映出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對大學生進行民族音樂教育,能使其對民族音樂有更深的體會,了解到民族音樂的內涵和價值,提高其審美能力。進行少數民族音樂的教育,使大學生對少數民族的音樂發展、音樂特點有一個充分的了解,感受少數民族音樂的魅力,能夠培養其對不同文化的包容能力。
音樂可以影響人們的情感,不同類型的民族音樂,可以使人們獲得精神上的不同體驗,讓人們感受到音樂之美。民族音樂教育,可以激發大學生的情感,培養其想象力、觀察力、記憶力,實現綜合素養的提高。
三、加強大學音樂教育中的民族音樂的措施
1.營造良好的民族音樂氛圍
對大學生加強民族音樂教育,需要運用各種方法營造良好的民族音樂氛圍,如可以在教學樓、圖書館、餐廳、宿舍等地方營造具有民族音樂的藝術氣息,以培養大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陶冶其音樂情操。
2.改變教學模式,加強師生互動
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學習音樂知識時往往處于被動地位,民族音樂教學的課堂缺乏活力,影響教學效果。因此要創新教學模式,使學生和老師之間形成互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這樣能使大學生主動的進行民族音樂的學習,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
3.進行規范的民族音樂教育,避免單一的西方音樂教學模式
一直以來,我國音樂教育都是以西方樂理知識為基礎,缺乏科學的、規范的民族音樂教育體制,師資力量也比較薄弱。所以大學要改變音樂教師的組成結構,培養民族音樂教師、規范民族音樂教材,改變我國的音樂教育以西方音樂理論為依托的狀態。
我國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積淀,體現著我國民族的價值觀、審美觀和民族精神。但在當今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大學生對本民族的音樂文化了解甚少,甚至認為應當摒棄民族音樂,這是非常危險的信號。在大學音樂教育中加強民族音樂的教育,能夠培養大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提升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其民族認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參考文獻:
[1]娜響.高校音樂鑒賞課應積極倡導民族音樂教育[J].民族音樂.2012(52)
關鍵詞:音樂欣賞;教學,人格;超我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07-0213-02
長期以來,音樂工作者們較為深入地探討了音樂欣賞教學在美育、德育、智育等方面所具有的功能及價值,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而音樂欣賞教學與人的心理方面的探討,也隨著社會各行業、各階層的人們的音樂欣賞實踐活動的日益增多而越來越受重視,在社會音樂實踐中,我們不難看出,人們已意識到了音樂欣賞與人的心理有密切的聯系,如,在大型商場選擇一定的背景音樂來適應顧客的心理,從而達到促進銷售的目的;在工作之余,通過各種形式或途徑來欣賞音樂達到釋放或者減輕人的心理壓力的目的;通過音樂療法對分裂型人格的心理患者進行治療等,在當今大學生面對的壓力與日俱增的情況下,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也日益增多,其中人格問題尤為突出。人格,作為組成人的心理的核心部分,往往被學者專家們單獨提出來,成為他(她)們研究或探時的重要對象。各不同層次、專業的學校也因此而試圖通過各種形式或途徑來完善學生的人格,從而達到心理和諧的目的。
1 “超我”在人格中的地位與作用
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認為,人的整個精神狀態是一個能量系統、動態系統,這個系統即人格,在人格的內部有本我、自我、超我這三個子系統,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便是人格系統內部三個部分相互矛盾、相互沖突的結果,“超我”主要是指人格中理想的部分,由自我理想和良心組成,是人格的第三個主要機構,是人格上專管道德的司法部門,“超我”的功能在于控制和引導本能,如果這些沖動不加控制地發泄出來,就可能危及社會的安定。“超我”為至善至美而奮斗,不為現實或快樂操心。它提出的與其說是真理,不如說是理想,它所奉行的是理想原則。超我一部分發源于無意識,一部分是兒童與父母的情緒聯系及其自我――理想的產物。弗羅洛德對“超我”的界定核心部分是自我理想和良心,這里我想照搬他所說的自我理想和良心概念。因為現代人賦予了自我理想和良心以更加廣泛的意義,“超我”中蘊含了超然、超脫,它是心靈的自由狀態。但正如弗洛伊德所說,“‘超我’的功能在于控制和引導”,而這種控制和引導最終的目標在于使內心達到和諧的狀態,從而使人自己更好地存在于現世中。
2 音樂欣賞教學引導人格上受壓抑的“本我”在“超我”中實現升華
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的文明導致對人性的壓抑,進而提出“超我”壓抑人的本能,而藝術是使本能升華的途徑,筆者似乎感到了“超我與藝術、文明”之間的錯綜復雜,我們只能簡單地認為:欣賞藝術,是引導“本我”在“超我”中實現升華的重要途徑,這種升華是如何實現的呢?筆者認為,音樂欣賞教學,為人格的理想提供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自由的審美狀態。上文中筆者提到了現代人對超我意義的理解,它包括心靈的自由狀態,審美的境界是自由的境界,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審美的人生,從審美心理學的角度解釋,音樂欣賞所能提供給學生的“自由”,是基于一種“心理距離”。心理距離首先是指主體的心理活動,人是多種屬性的統一,有認識的、功利的、審美的等多種屬性。在對音樂的審美過程中,人往往將自身的功利的態度、認識的態度及一切非審美的態度加括號括起來,把音樂的認識的屬性、功利的屬性及一切非審美的屬性也加括號括起來,只剩下純粹的審美關系。現實中,事物離功利越遠,就越容易引起審美知覺,音樂藝術的非功利性特點正好符合這一點。這種純粹的審美狀態,使人超然于物外,進入理想化的精神境地,這也許是一種過于理想的絕對自由的審美狀態,實踐中是不可能完全的達到的,但我們可以無限地去追求它、無限地朝它接近,由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始終使學生感到輕松和不受約束是非常重要的,生硬的音樂知識的灌輸和道德說教,是阻礙學生靈感進發的障礙。
從小學到大學,學生經歷了或正在經歷各種壓力:家庭、經濟、升學、就業等。從心理而言,他(她)們迫切的需要精神的避難或求樂,音樂教師把音樂之門打得越開,學生越能憑借音樂所帶給自己的意象,甚至忘掉自身的存在,讓心靈的翅膀隨著音樂的流動而自由的飛翔。
第二,由感動至感化的升華。音樂直接打動感官,引起生理效應,所以感人,最普及而深入,中西神話和歷史上都有不少關于音樂感動力的傳說,城市有借音樂造成的,也有借音樂毀掉的;勝仗有用音樂打來的,重圍有用音樂解除的等等。然而,感動是暫時的,感化是永久的,音樂由感動而達至感化,一旦它的和諧侵入到整個身心,成為固定的模型,習慣成自然,身心的活動也就處處不違背和諧的原則。內心和諧,則一切不和諧的卑鄙齷齪的念頭便無從發生,
這里關系到的是音樂使人道德升華的問題,音樂之美帶來的感動激發了學生真實性的流露,又能怡養性情,使性情的和諧流露為行為的端正。學生在審美愉悅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被引向教化的目的,弗洛伊德認為超我中“良心”與道德是緊密相關的,學生在不斷的感化中有了良心發現,久而久之,內心的世界在一種至善至美中變得自由和諧,為人處事也力求“美善”,從而達到一種理想的人生境界。
弗洛伊德認為,藝術能使壓抑的本我得以升華,從而使人的心理能量得到轉換,通過上文的分析不難看出:藝術能促使人進入“自由審美狀態”、進而達到“感動至感化的升華”。這些過程,實際上就是使人的靈魂進入超脫、超然的境界的過程,如果不斷的接受這種過程的訓練,久而久之,學生個體的人格的“超我”部分將在人格的各系統中能保持平衡發展,最終走向人的心理的和諧。
筆者認為,音樂欣賞教學中的感動應該是無時不刻存在的,因為作品的創作動機中,很多是源于一種感動。音樂教師如何借助音樂的力量實現這種由感動到感化的升華呢?一方面,教師應該盡量依據學生的人格心理特征,抓住音樂中那些情感的細節,去觸動學生中我們見不到的最為細膩的情感的弦;另一方面,教師自身的人格力量、對音樂的理解力等,在教學中也是時刻影響學生的。因而加強教師自身各方面的素養尤顯重要。一個善于將自身的生命揉入音樂教學中的教師,一定是一位很容易引起人感動的教師,能使學生的感動升華為感化,最能體現一位教師的教學藝術,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實現超越,從而達到理想的和諧境界。進入這種“超我”的境界,壓抑在人的本能中的心理能量迅速得到了轉化,大學生的人格由此而
逐步走向健康。
3 音樂欣賞教學對人格之“超我”層面的影響表征
“超我”是人格中最理想化的部分,它既是人們精神的避難所,又為至善至美而奮斗達至超然的境界。在音樂欣賞的自由審美狀態中,在對音樂的感動和感化中,學生的人格心理受到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第一,更富愛心,這種愛心表現在使學生更加熱愛自己、他人,熱愛生活與熱愛自己所生活的自然世界。當代的大學校園中,學生與學生之間表現出越來越冷漠。那些愛心和熱情喪失的例子舉不勝舉,音樂怎樣激發學生的愛心的呢?上文講過,音樂對人的良心具有感化作用,音樂所引起人們的道德感,使學生在良好的自我意識狀態下,對自身日常的人際關系中所表現的言語、行為也會有更為客觀的認識,從而使自身看到:“人,只不過是自然界一個微不足道的物,應該珍愛自己、關愛他人”,無論是教學過程中的細節或者音樂本身所傳達的愛心,都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日本的江本勝在其著作《水知道答案》中,就描述過他用高倍相機拍攝到的水的結晶體在“聽”到有關于“愛”的音樂時,會呈現出異常漂亮的結晶狀態。有專家指出,人體內所含的水分子占居了人體成分的絕大部分,江本勝所做的實驗,是否也會對我們也有所啟示呢?在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應盡量注意選擇為大學生人格的道德與良知的培養帶來有益的幫助的作品進行欣賞。
電影《大話西游》是由劉鎮偉導演執導,周星馳、朱茵、莫文蔚以及吳孟達等主演的電影。這部1995年首映的電影目前廣為人知并依然受到追捧,而且這部電影的出師不利,票房失敗卻在一段時間后引起非凡的討論的“歷史過程”也已經“傳奇化”。《大話西游》的電影受到廣泛歡迎和其電影音樂離不開。
人們在說話的時候往往需要肢體語言、臉部表情或者語氣語調等等綜合起來來傳達自己的情感。而電影音樂之于情感傳達是自足的,當音樂響起,它僅僅通過人的耳膜的震動,便能夠告訴它能夠告訴的每一個大腦――在合適的音量范圍內的人的大腦――它想要表達的情感。它有時歡樂,有時悲傷,這些悲歡離合被音樂家編成曲譜、敲成音階,被載入悲歡離合的故事當中,當電影放映,當人們欣賞電影時,它悄悄鉆進人的耳朵,講述著自己身上的悲歡離合。
總的來說,電影音樂在電影當中起著三種作用:第一是它講述著劇中人物的情感,可視為人物內心的聲音的外化;第二是它影響著觀眾的情感,增強電影情感效果;第三是它服務于電影情境的營造,烘托各種各樣的電影氛圍。從這個三個作用的角度來看,《大話西游》這部電影的音樂整體性很強,雖然并非毫無缺點,但其對音樂的把握與利用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大話西游》分上下兩部,上部全稱為《大話西游之月光寶盒》。這部電影開頭講述了孫悟空本來答應如來佛祖要護送唐三藏去西天取經的,卻和牛魔王串通要吃掉自己的師父,于是觀音菩薩替天行道,殺死了孫悟空,而唐三藏為了拯救孫悟空,選擇了一命抵一命,由此換取孫悟空以及自己的重生。上部《月光寶盒》主要講述的便是在孫悟空重生為強盜頭子“至尊寶”到遇到紫霞仙子即菩薩所言給至尊寶腳底板上三顆痣的人這一段故事。
一、輔助情境
開頭第一場景是孫悟空與觀音菩薩作對的戲,這個階段的孫悟空正是最暴虐發狂的階段,連觀音菩薩都被他攪得嗔心大動,影片的這個部分的人物關系非常緊張,影片當中最主要的生死場面都在這一段,因此可以說這一段影片是充滿這憤怒、鮮血和殘殺的:觀音菩薩將孫悟空束縛進手持的瓶中殺死,唐三藏則高拋手杖,利用向下的力將自己刺死。因此電影一開場,伴隨著觀音菩薩對孫悟空的厲聲呵責的,是呼嘯的風聲,隨風急逝、紅得像血的硝煙,以及低沉的急促的弦樂。它們合理營造一種極具壓抑感和緊張感的氛圍,一聲聲“漫天神佛鬧悟空”的配樂成功的將追殺的可怖與躲避追殺的慌張以及無路可退負隅頑抗的無奈、絕望與憤怒籠罩在觀眾心頭,使觀眾在電影第50秒一開始便迅速被緊張的生死沖突拉進戲中并繃緊神經。鏡頭在轉向嘮嘮叨叨的唐三藏時,“漫天神佛鬧悟空”的配樂出現間歇,這種間歇使觀眾不至于因為過度壓抑而產生過多的負面情緒,電影開頭帶給觀眾的壓抑感在唐三藏的詼諧的嘮叨語言、笑瞇瞇的溫和表情和急促音樂的間歇退場中得到疏解。然而呼嘯的風聲卻始終存在于開頭的情境當中,保證了統一鏡頭下的退場和在場的情感穩定性和延續性。并且,隨著唐三藏無休止的嘮叨和孫悟空乃至觀音菩薩對這種嘮叨難以遏制的反感情緒的積淀,孫悟空的面孔越發猙獰,他謾罵并一棍將唐三藏打倒,這個過程中急促的音樂出現并提高音量。在出現鋼琴聲外夾雜著二胡的聲音,穿出古典的中國氣息,對于“西游”的環境營造大有裨益。
當孫悟空被觀音菩薩收入瓶中,緊張得人物對立沖突告一段落,唐三藏開始為孫悟空向觀音菩薩求情,這時候,“一生有愛”的配樂響起,標志著電影背景部分的結束和電影故事的主體部分開始。
在《大話西游之月光寶盒》當中孫悟空兩次夢回水簾洞,一次通過月光寶盒回到水簾洞。水簾洞中光線偏弱,前兩次更因為是出現在夢中,始終無法看清全貌,至尊寶也不明白自己身處何方,水簾洞為何物。這時候的配樂空靈而清脆,與潺潺的流水聲、嘰嘰喳喳的猴子的叫聲、觀音菩薩的說話聲相混合,構建出一種神秘莫測的氛圍,體現的恰恰是孫至尊寶的好奇和疑惑。第三次借助月光寶盒誤打誤撞來到真的來到這個地方,同樣的配樂響起,這次有所不同的是沒有了夢中的與觀音菩薩的交談,沒有了嘻嘻索索的猴子叫聲,而空靈的配樂當中更多了一種清脆的手鈴晃動聲。隨著這種越來越大的手鈴聲,至尊寶身處的環境與腦海中的夢鏡逐漸合二為一,并且金箍棒開始發出亮光,水簾洞的全貌第一次顯現在至尊寶和觀眾的眼前。關于這三次進水簾洞,還有一個細節就是,第一次至尊寶聽到猴子的叫聲,第二次除了叫聲還因為盲炳想要用手晃醒他而產生被群猴抓的感覺,第三次則在水簾洞的金箍棒的金光照耀下看到了群猴膜拜的幻影。由此可以看出,水簾洞中的光景連同它的音樂所形成的神秘感在至尊寶三回水簾洞是一個緩慢的有層次的被揭開的過程。此外,這種空靈的樂響和手鈴的聲音并不單單出現水簾洞中,它伴隨著神秘,傳遞著至尊寶的疑惑,連接著未知。它也同樣出現在了《大話西游之月光寶盒》的結尾紫霞仙子出現的時候,那個時候,至尊寶瞪大眼睛疑惑地瞧著眼前這個緩緩走來的牽驢的陌生女子。
二、塑造人物形象
另外,針對不同人物的出場,《大話西游》中的音樂也表現出明顯的類型化特點,輔助于人物形象塑造。
紫霞仙子是在《大話西游之月光寶盒》的末尾出場的,故事發展到了至尊寶為救白晶晶而誤打誤撞的穿越回五百年前的“水簾洞”,恰逢“盤絲大仙”。下部《大話西游之仙履奇緣》一開始故事轉為從紫霞仙子視角講述伴,隨著悠揚舒緩的“蘆葦蕩”的音樂,鏡頭在一片蘆葦水淀上緩緩前進,紫霞仙子獨自撐一葉扁舟出現。一身乳白色的風衣,與藍天、白云、蘆葦和水色相映成趣。樂聲時高時低,將這水色、水域上吹動清冽的風、略顯空曠的天統統染上若有若無的一縷寂寞、一絲愁緒,仿佛預示著紫霞仙子的命運,似乎整個大自然愛憐這個美好的生命,為它喜悅,又為她的命運而愁眉難舒。當紫霞仙子在水簾洞前與至尊寶相遇時,她問了至尊寶幾個問題,至尊寶瞪大的雙眼同樣表現出他對眼前的陌生人的好奇。這時候,象征著神秘的空靈樂聲和手鈴聲響起。看了《仙履奇緣》的片頭,我們才明白這手鈴聲原來是紫霞手鏈的晃動的聲音:當紫霞與二郎神以及四大天王打斗的時候,晃動手鏈的聲樂同時成為使敵人產生幻覺的武器。這種空靈清脆的樂響是致幻的。當孫悟空質問菩薩為什么又帶他來水簾洞,菩薩回答說是他自己來的;當紫霞仙子出現在至尊寶面前,一場新的愛情的夢幻與誘惑出現了。這種樂響的終極象征便是誘惑。因此也可以說紫霞仙子本身便是誘惑的象征,這庶幾解釋了為什么至尊寶、牛魔王都喜歡她,甚至連佛祖都要把她留在身邊。
牛魔王作為電影的終極反派人物,其在《大話西游之月光寶盒》中有長短共計五次出場,每次出場都配有高昂而持續的打擊樂,這種類似于戰爭前的擊鼓聲一方面表現出牛魔王的“王者”實力,另一方面更意味著牛魔王的出場所體現的沖突的升級。在電影的下部即《大話西游之仙履奇緣》當中,牛魔王的這一出場音樂并沒有保留下來,同一段音樂反而是在鐵扇公主出場時。而我們考察鐵扇公主出場的時機恰恰是牛魔王討小老婆遭到眾妖怪的反對,時的牛魔王“牛顏大怒”,宣稱誰敢阻撓這門親事就殺掉誰的時候。鐵扇公主的出場恰恰意味著沖突的升級,這與這段狂躁的打擊樂是吻合的。
【關鍵詞】古典音樂;欣賞;大學生;審美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6)01-213-01
古典音樂是過去時代流傳下來的典范(或經典)的音樂,但特指以維也納古典樂派為代表的音樂。就廣義而言,該詞在使用中常有幾個層次的內容:1.從維也納古典樂派往前追溯一至二個世紀,包括文藝復興(1430-1650)以來所有歐洲著名音樂家的創作。在這個意義上,古典音樂是指19世紀初葉以前的音樂,區別于浪漫樂派的音樂。2.從維也納古典樂派往后順延一個世紀,將浪漫樂派、民族樂派以及有其他傾向的大批作曲家創作包括在內。在這個意義上,古典音樂是指20世紀以前的音樂,有別于20世紀以來現代樂派的音樂。3.將20世紀以來的某些音樂也劃入古典音樂的范疇。
音樂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人類不能缺少的語言,也是人類靈魂的升華。從原始人不斷抗拒自然界的威脅以及漫長的艱苦勞動中提煉出最早的音樂,到現今世界各國豐富多彩的音樂體系,不能不說是一個文明的奇跡。古典音樂是音樂文化的結晶,它包括交響樂、奏鳴曲、清唱劇、管弦樂、歌劇、協奏曲、器樂獨奏曲、室內器樂重奏曲等。古典音樂與嚴肅音樂成為同義詞,與流行音樂和民間音樂等形成相對的概念。古典音樂具有較為豐富和深刻的內容,藝術形式上較為嚴謹完美,包含著較多的教育和審美意義。所以,欣賞古典音樂可以培養大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和審美能力。通過多年古典音樂的教學實踐,總結古典音樂欣賞教學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培養大學生的審美意識:
一、古典音樂的官能欣賞
作為音樂教育者,我們知道:最容易進入古典音樂殿堂的就是官能的欣賞,即滿足于音樂的直覺感受。也就是說你覺得旋律優美動聽或者有振撼力的古典音樂,給學生以力量、振奮精神的古典音樂;或你認為是好的聲音、好的音樂可不必考慮其他的內涵。如果有一套較好的音響,學生就更愛聽,聽得輕松,聽得舒服,時間長了學生就很快跟著你進入古典音樂的殿堂在教學中可以以這種基本意識來引導學生進行古典音樂的欣賞。例如,柴可夫斯基《天鵝湖》中的《四小天鵝舞》,是該舞劇中最受人們歡迎的舞曲之一,舞劇的節奏干凈利落,描繪出了小天鵝在湖畔嬉游的情景,質樸動人而又富于田園般的詩意。學生可以從該舞劇的音樂中感到輕松活潑,在聆聽音樂時學生都能將“天鵝湖”優美、典雅的元素聯系起來,把“天鵝”的美麗、活潑、天真的元素聯系起來。所以說優美動聽的旋律、有振撼力的古典音樂,刺激了學生的直覺感受,使他們的直覺感受得到了滿足,這就是古典音樂的官能欣賞。長久堅持就能提高大學生對欣賞古典音樂的興趣,培養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意識。
二、古典音樂的情感欣賞
再進一步就是古典音樂情感的欣賞,也就是通過感受古典音樂的各要素,體驗、理解音樂的情感。在欣賞過程中,對音樂的節奏、旋律、和聲、音色、力度、速度、調式、曲式、主題加以了解分析。節奏常被比喻為音樂的骨架、節奏是音樂中要拍弱拍強的周期性律的重復進行,基本的節奏所表現的風格我們應該讓學生了解。如慢三、慢四一般表現抒情、優美。在曲式表現上圓舞曲表現活潑;進行曲表現有力度等。
旋律也稱曲調節,高低起伏的音樂是按一定的節奏有秩序地橫向組織發展起來。我們讓學生欣賞古典音樂過程中,要讓學生思想跟著旋律走,欣賞感覺就容易找到,古典音樂的思想內涵就會清了,也可以從古典音樂的思想內涵中對學生進行審美的能力培養。如水平進行時的旋律表現溫柔和優美、寧靜;級進和跳進時就是主題推向,表現興奮、激動和進取;下行時的旋律一般表現激烈轉為平靜等。
和聲也稱和弦的應用,一般古典音樂都是多聲部的音樂,如果說旋律是橫向發展進行,和聲就是縱向進行的。如此一來,音樂就豐滿起來,也有了氣勢。音樂力度、速度等這些要素我們可以適當學習一些音樂基礎知識得以掌握。古典音樂作品的曲式、和聲、主題是十分規范嚴謹的,我們可以運用這些知識去體驗理解。引導學生憑著興趣進入古典音樂情感的欣賞也是不難實現的。要注意在教學中,學生應在學習一定音樂基礎之上進行古典音樂的欣賞,才能全面的理解古典音樂的內涵,才能在潛移默化的古典音樂欣賞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大學生學習古典音樂、理解古典音樂、欣賞古典音樂,將有利于提文化修養素質、培養良好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音樂欣賞;黃河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于1939年3月創作,并于1941年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這部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描述了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光榮歷史。《黃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詩性的大型音樂套曲,共分為八個樂章,每一章節都是通過朗誦和樂隊為背景串聯起來的。雖然每個樂章在表現形式和思想內容上有所差別,但是整個作品所貫穿的思想就是“抗日救亡”,同時也歌頌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筆者通過音樂的欣賞來探析《黃河大合唱》。
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
第一樂章是一首混聲的合唱,這里運用了黃河船夫號子的音調素材。第一樂章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描繪了船夫們與風浪搏擊的壯觀場景,音樂中充滿了戰斗的力量;第二部分是根據開始的主題旋律,逐漸的放慢了速度,表現出船夫們穿過了激流、靠近了河岸的欣慰感,從這個部分可以體會到中國人民盡管在艱難的進行,但是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第三部分,音樂又回到了樂章開始的速度,但是又由強漸弱、由遠及近,這一樂章通過對船夫們與激浪、險灘的搏斗情景,描繪出了中國人民與日本帝國主義日益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樂章《黃河頌》
第二樂章是一首男中音的獨唱,表達了詩人對黃河的贊美。這一樂章分成三個段子,開始樂隊演奏出一個音域寬廣、氣息深長的引子,這就是這一樂章的主題,顯示出了黃河的雄偉氣魄。接下來,男中音唱出內心的贊美,這里唱出看了黃河的源遠流長,它象征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第二段從“啊、黃河”
開始,進入一個激情澎湃的音樂段落,這里歌頌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的革命傳統。接著又是一個“啊、黃河”,這是一個激情的甩腔,似乎是在說“我們中華民族站起來了,我們像一頭沉睡已久的雄獅醒了過來,無所畏懼、不怕犧牲,誓言戰斗到底。”此時音樂到達了部分。隨著跟進來的是第三個“啊、黃河”使音樂進入第三段,這時音樂變成了4分之4拍,氣息寬廣,像黃河一樣奔流而下。這個章節表達了詩人對黃河的贊美之情,但又將黃河形象的比擬成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
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
第三樂章是一個配樂詩朗誦,由原來的三旋伴奏改成后來的琵琶伴奏。這個樂章,冼星海以詩詞作為一個獨立的章節是一個全新的嘗試和創造。朗誦詩寫的非常有氣魄,在傾訴民族災難中展現出了悲壯的美麗,也歌頌了民族的英雄。是作者對黃河的贊美,也是在暗示著中華民族即將面臨的一場劫難。
第四樂章《黃水謠》
第四章是女生二部合唱,這是一首民謠體的三段體歌曲,其曲調非常的優美動人,把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祖國無限的情意表達的淋漓盡致。第一段展現出了黃河兩岸人民安寧的生活狀態,音樂十分的流暢。中段情緒急轉直下,其中在“奸燒殺”四個字的音調上都加了特別強的記號,表達了中國人民在遭受蹂躪時產生的仇恨。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但是在情感上則變得壓抑和悲涼。這一樂章是全曲中的一個轉折點,整個作品的悲劇性和戲劇性的矛盾就此拉開了帷幕。
第五樂章《河邊對口曲》
第五章是一個男生二重唱及混聲合唱,采用了樂段反復的民間音樂結構形式,音樂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調,采用鑼鼓伴奏的方法進行演奏。以說唱音樂的對話形式,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了兩個老鄉見面后訴說不幸遭遇,側面的講述了全國廣大流民、背井離鄉的悲慘遭遇。然后將兩個調試加以疊成二部合唱,構成一個樂段。引出合唱,發出“打回老家去”的吶喊。
第六樂章《黃河怨》
第六章是一首女生獨唱,用悲慘纏綿的音調唱出被壓迫、被侮辱的淪陷區婦女的痛苦的哀怨。這一段是一個絕望的婦女的內心獨白,敘述了一位鄉村婦女在戰爭中失去了丈夫和孩子,自己又受到侮辱,在一個凄涼的夜晚來到黃河邊,含淚哭訴自己的仇和怨。全曲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哭訴自己的悲慘遭遇,節奏緩慢,情緒低落,帶有哭訴的音調;第二部分是在吶喊,是一個婦女哭天喊地的哭訴。當唱到“狂風啊,你不要叫喊!烏云啊,你不要躲閃!黃河的水啊,你不要嗚咽”時,音樂中出現的男風聲和黃河浪濤的嗚咽聲加以女生驚恐的伴唱,把人們帶到了黃河的河邊,傾聽著這個女人撕心裂肺的哭訴;第三部分是這位婦女的絕望和憤怒,音區的提高,音量的加大,速度的加快,最大限度的表現了受難者誓死報仇的決心。作者通過一個女人的死來激發全國人們斗爭的意志,在整個《黃河大合唱》中,是戲劇性最強的一段。
第七樂章《保衛黃河》
第七樂章是一首輪唱、合唱歌曲,是人們最為熟悉的一首,表現了中華民族的英雄兒女斗志昂揚的奔赴戰場。此樂章采用了“卡農”的復調手法,給人一種此起彼伏、萬馬奔騰的效果。首先是二部輪唱,然手是三部輪唱,并穿插了“龍格龍”的襯詞,增強了音樂氣氛,讓人感受到抗日的力量在不斷的壯大、千軍萬馬勢不可擋。
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
第八章是一首混聲合唱歌曲,這首合唱是整個大合唱的結局。它是整個作品的概括和最后的升華。用富于詩意的筆調,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民終將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必勝信心。
總結:
這首音樂作品的欣賞,不僅僅讓我們感受到了音樂的強大動力,而且讓我們的身心都得到了啟迪和鼓舞。優秀的音樂作品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更大限度上的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有了優美而且偉大的音樂,我們的生活會變的更加的美好,更加的有意義。
參考文獻:
張永江. 淺析《黃河大合唱》.青年文學家,2011(05).
李長偉. 冼星海與他的《黃河大合唱》.科技信息,2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