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成長的步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師資隊伍建設關(guān)鍵詞:“讀書”與“學習”——積淀師資隊伍建設內(nèi)力
讀書學習可以讓教師更富有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通過讀書學習的方式能喚醒教師省察的智慧與探究的勇氣,從而讓其在個人專業(yè)發(fā)展中積淀內(nèi)力。
1.學師德,重師風。自2009年暑期起,市教育局積極開展“教師暑期集中學習討論周”活動,統(tǒng)一組織教師參加集中學習情況檢測,進一步提高學習效果。市教育局將每年9月定為“師德建設月”,深入實施“師德建設月”活動,著重開展師德建設大討論、大反思,并簽訂教師個人“師德承諾書”,全面規(guī)范教師行為。
2.學專業(yè),促發(fā)展。2011年,市教育局組織開展了教師教學基本功競賽活動,要求全市中小學45周歲以下的教師要全員參與。既有學科專業(yè)知識與新課程理論考核,又有教學技能比賽和課堂教學評比等環(huán)節(jié),通過舉行教師基本功競賽活動,不斷錘煉教師個人素質(zhì),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3.學管理,提能力。市教育局2009年出臺了《關(guān)于金壇市中小學校級后備干部建設實施意見》,就我市教育系統(tǒng)后備干部選拔、培養(yǎng)、管理、使用等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并在全市對校級后備干部崗位進行公開競聘。2010年春,市教育局依托省教院和省師培中心對我市全體校級后備干部開始進行為期兩年的專題培訓,在努力提高后備干部培訓實效的同時建立后備干部年度考核和動態(tài)管理制度,落實有效管理和長效管理。
4.學清華,強素質(zhì)。自2011年7月20日起,市教育局組織各中小學校長書記、機關(guān)各科室負責人共90人赴清華園參加“清華大學——金壇教育系統(tǒng)創(chuàng)新管理高級研修班”,進行了為期7天的脫產(chǎn)學習,精彩的講座、多樣的視角、鮮明的主題不斷激勵著校長的深層次思考,使他們在感悟?qū)W習成果的同時,能從新的視角審視過去的工作,用變革和創(chuàng)新的思維規(guī)劃學校的未來。2012年,教育局還給全市中小學校長下發(fā)了《為什么是撫松一中國鄉(xiāng)村教育再造》等教育專著,讓學校管理者能夠從撫松教育奇跡中體驗教育的溫度,從而促進對自身學校管理的思考和變革。
二、師資隊伍建設關(guān)鍵詞:“合作”與“分享”——促進師資隊伍建設合力
我們提倡教師之間和學校之間實行專業(yè)合作和智慧分享。合作,可以讓專業(yè)底蘊生成;分享,可以讓管理思想勃發(fā)。
1.城鄉(xiāng)結(jié)對,崗位交流。我市在總結(jié)下鄉(xiāng)支教工作取得成功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2007年,下發(fā)了“關(guān)于開展百名城鄉(xiāng)教師對流工作的通知”,建立了城鄉(xiāng)學校結(jié)對,雙方互派教師,長期合作交流的制度,城鄉(xiāng)學校之間也由原來單一的教學交流變成多角度、全方位合作交流,變原來的單向支教為學校雙向互動、共同發(fā)展的新模式。通過四年的努力,至2010年,全市城區(qū)所有骨干教師已實現(xiàn)一次交流,贏得了社會、學校和家長好評。
2.周末講壇,智慧分享。市教育局為進一步提升“減負增效”背景下的師資隊伍水平,自2009年5月起,積極邀請相關(guān)專家利用周末時間開設“周末教育講壇”活動,實施分層培訓,為全市中小學、幼兒園的班主任、骨干教師、校長(園長)開講,講壇內(nèi)容涉及學校管理、班級管理、教學研究、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等諸多領(lǐng)域。迄今為止共舉辦了73期“周末教育講壇”,有效提升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意識,極大充實了教師的專業(yè)內(nèi)涵與素養(yǎng)。
3.學校聯(lián)盟,聯(lián)片研訓。我們以市教師教育培訓中心為核心,成立了以片為中心的研訓一體化培訓基地,進行農(nóng)村學校“聯(lián)片研訓”教學活動,全方位地為農(nóng)村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供學習資源和有效支持。2011年,市教育局新成立了小學、初中各4個教育聯(lián)盟,54名教師參加對流,組建了華羅庚實驗學校、金城鎮(zhèn)中心小學2個教育集團,充分放大優(yōu)質(zhì)學校的引領(lǐng)和輻射功能,努力推進義務教育優(yōu)質(zhì)均衡發(fā)展,積極促進教育公平。
4.名師引路,同步發(fā)展。為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2011年,我們按照學科特點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需求,以省特級教師和特級教師后備人才為內(nèi)核,成立了22個“名教師工作室”,形成優(yōu)秀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團隊。為促進學校管理內(nèi)涵發(fā)展,我們組織部分有思想、有學力的校長組成學習共同體,充分發(fā)揮名校長的示范引領(lǐng)作用,不斷彰顯我市校長學習共同體的影響力12011年10月15日,省特級教師陳耀方校長作為市名校長學習共同體的名校長,代表長江以南實驗區(qū)在第二屆全國“新學校論壇”活動中,面向全國各地學校管理者做了題為《大量閱讀,語文教學的革命》的專題講座,引發(fā)了與會者的廣泛共鳴。我市“名校長學習共同體”的這種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模式得到常州教育局領(lǐng)導和同行高度肯定,專題介紹于2011年底在常州教育干部培訓工作會上做大會交流發(fā)言。
三、師資隊伍建設關(guān)鍵詞:“評比”與“激勵”——增強師資隊伍建設動力
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是一種豐富的人生體驗,是人格的發(fā)育,是精神的拔節(jié),是前行的姿態(tài)。我們在師資隊伍建設中,積極創(chuàng)設多元平臺,不斷激勵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1.表彰優(yōu)秀,樹立典型。我們組織每年一次的市“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每兩年一次的市“十佳師德標兵”和“師德先進學校”等評選活動。通過評選活動進一步提高了我市師德建設的實效性,先后涌現(xiàn)出了全國勞模徐樂益、全國模范教師潘建明、全國優(yōu)秀教師譚瑞軍、省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于敏、省師德標兵史蘭春等一大批師德優(yōu)秀典型。
2.搭建平臺,梯隊發(fā)展。我市先后開展了省、市、縣三級十個平臺的優(yōu)秀教師評選活動。激勵教師不同層次的專業(yè)追求,最大限度讓教師收獲專業(yè)成長的快樂,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空間得到了最優(yōu)化,成長了一批省級特級教師,教師學術(shù)魅力引領(lǐng)得到了最大化,學校骨干教師隊伍梯隊不斷得以強化。
3.按需設崗,競聘上崗。為進一步規(guī)范學校中層管理,2010年6月,市教育局又下發(fā)“關(guān)于進一步規(guī)范中小學中層干部管理的意見”,對各學校中層機構(gòu)設置和管理人員職數(shù)按學校規(guī)模和辦學特色重新進行核編,做到按需設崗、公平競爭、規(guī)范管理。
關(guān)鍵詞:提綱教學法 學習提綱 歷史課堂教學
伴隨著人類歷史進程的加快,新的理念、新的機遇、新的挑戰(zhàn)接踵而至,新課程改革將又一個新的課題擺在了我們的面前。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因此,課堂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作為中學歷史教師,理應用新課改倡導的教學理念去審視和處理中學歷史教學,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努力通過對課堂教學的變革,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提綱教學法”就是筆者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的一種全新的嘗試,期望得到同仁們的指正。
一、什么是提綱教學法
提綱教學法就是在課堂上師生以所授新課的不完整學習提綱為中心,學生通過主動閱讀,獨立完成提綱填寫,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提綱內(nèi)容進行深入理解的一種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方法。
二、為什么要使用提綱教學法
1、在應試教育的導向下,初中歷史因其學科的特點,并不能引起學生和家長的關(guān)注和重視。學生回家沒有時間預習或鞏固歷史課堂知識,在校也只限于課堂40分鐘,所以我們急需找一種既節(jié)省學生學習時間,又能讓學生輕松掌握并深刻記憶歷史知識的歷史課堂教學方法,以提高課堂效率。
2、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模式多為“滿堂灌”或“滿堂問”,這樣的教學模式或無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或?qū)W生只關(guān)注了教師講授過程中的歷史故事而無視嚴謹?shù)臍v史知識本身,造成了歷史課堂效率不高,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的課堂教學現(xiàn)狀。
3、在新課改背景下出現(xiàn)的“學案教學”“學生教學生”等新型的教學模式雖然在對學生的能力的培養(yǎng)上遠遠超過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但也存在“加重了學生課下的負擔”或“難以按著課標按時完成教學內(nèi)容”等弊端。
4、于是我們致力于尋找一種既能讓學生在課堂上高效運轉(zhuǎn),又不需學生在課下做足工夫,既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個性展示又不偏離歷史課程標準,既能調(diào)動全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讓學生主動在課堂上自主學習,收發(fā)自如的高效課堂教學方法。這就是我們的“提綱教學法”。
三、提綱教學法的操作流程
(一)精心備課,設計出新授課的不完整提綱。
1、設計提綱是要以課程標準為導向,以教材內(nèi)容為中心。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按要求完成國家賦予我們的教學職責,保證學生的自主學習內(nèi)容不偏離教學方向。
2、設計提綱時還要盡可能的參閱大量的參考書及教輔用書,最大限度的保證學習提綱的全面性和科學性。因為這個學習提綱要印發(fā)給學生,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綱舉目張,科學的學習提綱能讓學生輕松自然的掌握所學知識,有科學失誤的學習提綱則會誤導學生。所以設計提綱時一定要慎之又慎,有條件的教師最好采用集體備課的形式設計提綱,畢竟這一步是決定提綱教學成敗的關(guān)鍵。
3、提綱的主體脈絡設計出之后,還要仔細設計哪些內(nèi)容需要留白、留空,因為只有不完全內(nèi)容的提綱才能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不斷探索和挖掘所學內(nèi)容。一般要將關(guān)鍵知識留給學生去填寫,篇幅較長的內(nèi)容要給出一些關(guān)鍵詞,以便啟發(fā)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記憶。
4、與提綱配套,也可補充一些幫助學生理解抽象問題的文字材料、圖畫材料、或者鞏固學習的習題。其實將補充材料以材料題的形式出現(xiàn)會一舉兩得,既補充了材料,又鞏固學習內(nèi)容的作用。
(二)教師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提綱。
這一環(huán)節(jié)雖然只占用課堂時間的一到二分鐘,卻致關(guān)重要,這是要將學生引入到冷靜的自主學習中的關(guān)鍵一步,不僅是給學生提出學習任務,最重要的是將學生的思維帶到一定的高度,讓學生去高瞻遠矚的觀察學習內(nèi)容,去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學習內(nèi)容。也正是這一環(huán)節(jié)突顯了“提綱教學”對于“學案教學”的優(yōu)勢,“提綱教學”要比“學案教學”更具高度,更具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將這一步堅持下去,學生會自覺形成從整體上系統(tǒng)看問題的思維習慣,而且必將會受益終生。
(三)及時進行習題演練,當堂鞏固所學的知識點
當所有授課內(nèi)容進行完畢后,及時的引導學生通過習題鞏固所學知識點是趁熱打鐵的最佳時機,做題可以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進一步理解和記憶;而剛剛完成的對新學知識點的理解和短時記憶又使學生在作題時信心倍增,靈感百出!兩者在相輔相成的結(jié)合中升華了學生的知識體系,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提升了學生的能力!
四、提綱教學法的優(yōu)點
第一:提綱教學法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課堂效率是學生學習效率和教師教學效率的總和。給學生不完整的提綱,其實就是給學生在課堂上找事干,由于有事可干,學生再也沒有時間和機會在課堂上開小差,搗小亂,而是在集體探求的氛圍下積極主動的去閱讀,思考、判斷、決策,以便迅速完成提綱。當提綱完成后,學生又急于知道自己的學習成果是否有錯誤或漏洞,帶著這樣的心理去聽課學生當然會更專心,更細致!在學生帶著問題專心細致的聽課過程中又被教師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的提問相吸引,被教師及時的反饋和評價所鼓勵,欲罷不能,跟著教師步步深入,不達目的決不罷休!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大腦高速運轉(zhuǎn),學生的思維在不斷被牽引著向前探究。由于學生的主動專心參與,學生學習的效率大大提升,接受的知識也大大增加。
給學生提綱,也能幫助教師根據(jù)學生反饋的學習情況進行對癥下藥的講解,節(jié)省課堂講授時間,教師能集中精力突破重難點。
總之,提綱教學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提高了教師的講課效率,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
第二:提綱教學法培養(yǎng)了學生從整體上系統(tǒng)看問題的思維習慣。
給學生提綱,能幫助學生從整體上系統(tǒng)的把握所學內(nèi)容。為什么我們的學生總要死記硬背,為什么死記硬背的效果不如人意?那是因為他們對所學的知識缺乏整體的系統(tǒng)認識。提綱教學法提綱不僅引導學生把課本內(nèi)容認認真真過了一遍,最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建立了整體觀、系統(tǒng)觀,養(yǎng)成了學生整體、系統(tǒng)看問題的思維習慣,這樣當學生記憶零散知識點的時候就能夠有綱可循,綱舉目張了,便于理解、易于記憶了!而這樣的學習習慣也可潛移默化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使學生受益終生。
第三:提綱教學法解放了教師。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下,教師在課堂上講的的揮汗如雨,口干舌燥,學生在下面聽的一頭霧水,懨懨欲睡。學生對老師的講解不感興趣,老師對學生的需要不甚了解,這樣的課堂既談不上和諧又做不到有效。提綱教學法讓教師在學生自主填寫提綱時,走下講臺,騰出時間,專心、靜心有心的觀察學生,了解學生自學情況,并根據(jù)學生反饋的情況及時采取對策,有的放矢,對于學生已經(jīng)學會的知識教師不再畫蛇添足;對于學生將要學會的知識,教師通過及時的關(guān)鍵的點撥,使學生輕松理解;對于學生一知半解卻又是學習重點的內(nèi)容,教師可以層層設問,步步為營,精講細練!這樣,教師的主要工夫不再花在維持紀律或者滔滔不絕的講授上,而是真正成為了一個啟發(fā)引導學生思維的導航者或?qū)煛?/p>
第四:提綱教學法使分層教學變得容易操作
課堂上,所有的學生做的是同樣一份提綱,也就是提綱內(nèi)容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底線,學習層次最低的學生也需要守到這份底線。然后在提綱的基礎(chǔ)上進行啟發(fā)提問。層次中等的學生給他中等難度的問題,層次高的學生給難度高的問題。而強調(diào)記憶的時候也可以分為三個等級的標準:(1)記住提綱上的全部內(nèi)容,特別是重點內(nèi)容,(2)整體把握提綱,能把提綱收放自如 (3)將提綱和教材融會貫通,做到舉一反三,這樣,不用老師強調(diào),各層次學生自會找到自己的方向
第五:提綱教學能幫助教師重新整合教材
2012年4月至2013年2月間,被告人趙某某化名“肖某”,冒充中國86213部隊少校參謀身份,通過“微信”結(jié)識高某某、段某某、李某某、魏某某等人,并以偽造的軍官證、軍裝等騙取高某某等人信任,與其發(fā)生性關(guān)系或與其確立男女朋友關(guān)系。在此期間,被告人趙某某以出國培訓用錢等名義,騙取高某某人民幣19200元;以戰(zhàn)友父親患病急需用錢等名義,騙取段某某人民幣16550元;以去軍校進修名義,騙取李某某400元。2013年2月22日,段某某報案,被告人趙某某于同日投案。在公安偵查階段,被告人趙某某僅供述其冒充軍人騙取段某某錢財?shù)姆缸锸聦?對其他犯罪事實未予供述。在審查起訴階段,在公訴機關(guān)掌握了被告人趙某某冒充軍人騙取其他被害人錢財?shù)姆缸锸聦嵑?被告人趙某某方在公訴機關(guān)提訊時如實供述其余犯罪事實。
公訴機關(guān)以冒充軍人招搖撞騙罪將趙某某訴至法院,同時認為被告人趙某某系自動投案,到案后僅如實供述其冒充軍人騙取段某某錢財?shù)姆缸锸聦?而未交待其他犯罪事實,在審查起訴階段公訴人已掌握其他犯罪事實后,經(jīng)訊問才交代其余犯罪事實,故不構(gòu)成自首,但構(gòu)成如實供述,依法可從輕處罰。法院審理過程中,被告人趙某某通過家屬與被害人段某某、高某某、李某某達成賠償諒解協(xié)議。被告人趙某某對公訴機關(guān)指控的事實無異議。
北京市通州區(qū)人民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被告人趙某某冒充軍人招搖撞騙,其行為構(gòu)成冒充軍人招搖撞騙罪,依法應予懲處。被告人趙某某自動投案,被提起公訴前能夠如實供述自己罪行,依法可從輕處罰。但其在偵查階段僅如實供述欺騙段某某的事實,否認欺騙其他被害人的事實,在審查起訴階段方能夠如實供述自己全部罪行,故依法不構(gòu)成自首。鑒于其在法院審理過程中積極賠償三被害人經(jīng)濟損失并取得諒解,依法可酌予從輕處罰。故依法對被告人趙某某判處有期徒刑一年零四個月,已扣押作案工具予以沒收。
一審判決后,被告人趙某某未上訴,判決已生效。
【評析】
本案爭議的焦點在于被告人趙某某的行為是否構(gòu)成自首。
根據(jù)刑法規(guī)定,自首分為一般自首和特別自首兩大類。一般自首的成立需要具備自動投案和如實供述自己罪行兩個要件。實踐中,由于犯罪嫌疑人自首行為的多樣性和偵查工作的復雜性,對于如何認定自動投案和如實供述素有爭議。本案中,對于被告人趙某某系自動投案沒有爭議。關(guān)鍵在于被告人趙某某的行為是否符合自首中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要求。
(一)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內(nèi)容要件
根據(jù)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guān)于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一條第(二)項的規(guī)定,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后,如實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實。
有觀點認為,對于犯罪人如實供述的“犯罪事實”的范圍應當以犯罪構(gòu)成要件為判斷標準。筆者同意該觀點,因為一切符合犯罪構(gòu)成的行為都是成立犯罪的行為。既然犯罪嫌疑人供述的是犯罪事實,就應當供述成立犯罪所需要的所有主客觀要件,不僅要符合刑法分則規(guī)定的具體的犯罪構(gòu)成要件,還要結(jié)合刑法總則中有關(guān)犯罪構(gòu)成的一般性規(guī)定。
對于“主要犯罪事實”的界定,有觀點認為,交代主要犯罪事實,但對影響量刑的情節(jié)有所隱瞞的,仍成立自首。筆者認為首先應當區(qū)分罪名是單個還是多個。如果犯罪嫌疑人的行為構(gòu)成數(shù)罪,則只要供述其中一個犯罪的主要事實,應就該罪名的犯罪成立自首。例如,犯罪嫌疑人同時實施了盜竊和故意傷害二個犯罪行為,僅供述了盜竊的犯罪事實,未供述故意傷害的犯罪事實,則不能以行為人未供述主要犯罪事實不認定為自首,而應該就該盜竊犯罪認定為自首。其次,對于“主要犯罪事實”應當既包括對犯罪嫌疑人行為的性質(zhì)認定有決定意義的事實、情節(jié),也包括對量刑有重大影響的事實、情節(jié),即定罪事實和重大量刑事實。重大量刑事實則是決定著對行為人應適用的法定刑檔次是否升格的情節(jié)。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guān)于處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于“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具體認定問題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多次實施同種罪行的,應當綜合考慮已交代的犯罪事實與未交待的犯罪事實的危害程度,決定是否認定為如實供述主要犯罪事實;雖然投案后沒有交代全部犯罪事實,但如實交代的犯罪情節(jié)重于未交代的犯罪情節(jié),或者如實交代的犯罪數(shù)額多于未交代的犯罪數(shù)額,一般應認定為如實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實;無法區(qū)分已交代的與未交代的犯罪情節(jié)的嚴重程度,或者已交代的犯罪數(shù)額與未交代的犯罪數(shù)額相當,一般不認定為如實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實。根據(jù)該規(guī)定,犯罪數(shù)額的多少一般有比較明確的界限,用百分比表示,應超過50%;而犯罪情節(jié)的輕重,則要根據(jù)情節(jié)的危害程度、對量刑的影響加以判斷。 本案中,被告人趙某某在得知被害人段某某報案后,為獲得從輕處罰的機會自動投案,到案后僅如實供述了其冒充軍人騙取段某某人民幣16550元的犯罪事實,對其他犯罪事實隱瞞未交代。從已查明的犯罪數(shù)額上看,被告人趙某某共騙取三名被害人共計人民幣36150元,其供述的騙取段某某的犯罪數(shù)額僅占總犯罪數(shù)額的45.8%,未超過50%。故不能認定被告人趙某某如實供述了主要犯罪事實。
(二)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時間要件
基于自首制度設立的價值基礎(chǔ),還要考慮如實供述的時間節(jié)點問題。有觀點認為,如實供述的時間節(jié)點可以在一審判決前,只要被告人自動投案,在一審判決前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就可以認定為自首。筆者不同意該種觀點。因為自首制度設立的目的,不僅在于鼓勵犯罪嫌疑人改過自新,還要考慮到降低辦案成本,提高訴訟效率。如果供述時間過晚,則會增加司法機關(guān)辦案成本,影響司法效益,故不應當對其從輕處罰。
根據(jù)《意見》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時雖然沒有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實,但在司法機關(guān)掌握其主要犯罪事實之前主動交代的,應認定為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故而,《意見》將如實供述的時間節(jié)點明確在司法機關(guān)掌握犯罪嫌疑人主要犯罪事實之前。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時沒有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實,在司法機關(guān)掌握其主要犯罪事實之后再主動交代的,不能認定為自首。
【摘要】 目的 探討正常人椎間盤ADC值、FA值與年齡和解剖節(jié)段的相關(guān)性及其變化規(guī)律。方法 募集健康志愿者45人,年齡范圍6-40歲,6-10歲5人,11-15歲6人,16-20歲6人,21-25歲13人,26-30歲5人,31-35歲5人,36-40歲5人。進行常規(guī)T2W、T1W及DTI掃描,重建ADC圖、FA圖、b0圖及b400圖,測定其ADC值、FA值及T2W信號強度,分析上述值隨著年齡增加的變化規(guī)律。 結(jié)果 L1/2、L2/3、L3/4、L4/5椎間盤ADC值與年齡呈負相關(guān)(rB1B=-0.668,p
【關(guān)鍵詞】 腰椎;椎間盤;彌散張量成像;表觀擴散系數(shù);各 向異性分數(shù)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correlation and change regulation between the mean value of ADC,F(xiàn)A,T2W signal intensity of intervertebral discs and age, anatomic location in healthy volunteers by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Methods The study population consisted of 45 healthy volunteers(range,6-40years),T2 weighted MR imaging,T1 weighted MR imaging and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of the lumbar spine were performed,an isotropic ADC map, FA map,b0 map and b400 map was calculated from DTI, then calculate the mean value of ADC,F(xiàn)A,T2W signal intensity and analysis the change regulation of ADC,F(xiàn)A,T2W signal intensity value with age increased. Results It indicated that the ADC value of L1/2,L2/3,L3/4,L4/5 intervertebral disc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ge(r1=-0.668, p
[Key words] Lumbar spine; Interverbral disc; Diffuse tens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Fractional anisotropy
彌散張量MR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組織中水分子隨機運動的一種無創(chuàng)性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shù),通過測量組織的各向同性表觀彌散系數(shù)值(Isotropic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和部分各向異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可定量分析組織的水分子彌散能力。有助于了解在正常椎間盤的發(fā)育、成熟和老化過程中,椎間盤水分子彌散能力的改變。本研究對45名5-40歲的健康志愿者行腰椎DTI成像,測量各節(jié)段椎間盤ADC值、FA值及T2W信號強度,分析正常椎間盤ADC值、FA值與年齡和解剖節(jié)段的相關(guān)性,探討ADC值、FA值與椎間盤退變的相關(guān)性。
材料與方法
1. 健康志愿者納入標準
(1)均填寫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本研究,無涉及經(jīng)濟補償;(2)無急、慢性腰背部疼痛史;(3)無腰部外傷、手術(shù)史;(4)排除其他全身性疾患。排除標準:(1)從事重體力職業(yè)1年以上;(2)職業(yè)運動員。
2. 募集符合上述納入標準45人,按5歲為一個年齡組分組,Ⅰ組:6-10歲5人;Ⅱ組:11-15歲6人;Ⅲ組:16~20歲6人;Ⅳ組:21-25歲13人;Ⅴ組:26-30歲5人;Ⅵ組:31~35歲5人;Ⅶ組:36-40歲5人。
3. 成像技術(shù)
使用1.5T磁共振儀(PHILIPS Gyroscan Intera 1.5T),使用5通道相控陣脊柱線圈。掃描序列:常規(guī)脊柱矢狀位SE序列T2WI(TR/TE=3500ms/120ms )和T1WI(TR/TE=400ms/11ms)掃描,平行椎間盤平面的橫斷面T2WI (TR/TE=3500ms/120ms);采用單次激發(fā)平面回波(EPI)彌散張量成像(DTI)矢狀面掃描:掃描層數(shù)7層,矩陣176×256,掃描野中心線定位于腰椎正中矢狀面,平均采集次數(shù)14次,TR 2500ms,TE 89ms,層厚5mm,層距0mm,彌散方向為6個方向,彌散梯度因子b值設為400s/mmP2P,在椎體前方設置預飽和帶排除呼吸運動偽影,飽和帶寬30cm,成像時間約4:10min。為避免生理狀態(tài)所引起的差異,本研究掃描的時間均在下午或晚上完成,掃描前均未劇烈運動,掃描為仰臥位。
4. ADC值、FA值和T2W信號強度值測定
利用PHILIPS Gyroscan Intera 1.5T MR工作站自帶軟件(MR Systems Intera Release 2.6.1.0),用DTI圖像重建ADC圖及FA圖,選擇掃描中心層面(第4層),由于b0圖上能清楚的顯示椎間盤的解剖結(jié)構(gòu),在b0上椎間盤部位(包括髓核及纖維環(huán))畫取橢圓形ROI,然后將其復制到ADC圖及FA圖上,測量每個椎間盤(L1/2至L5/S1)的ADC值、FA值及T2W信號強度,每個椎間盤重復測量三次,取平均值。
5. 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學處理
將所測得的原始數(shù)據(jù)輸入SPSS 16.0軟件包。繪制不同節(jié)段椎間盤ADC值、FA值和T2W信號強度值隨年齡增加的變化趨勢圖,比較不同年齡組同一節(jié)段椎間盤及各年齡組不同節(jié)段椎間盤ADC值、FA值及T2W信號強度的差異(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采用Pearson相關(guān)分析法分析椎間盤ADC值、FA值及T2W信號強度與解剖節(jié)段和年齡的相關(guān)性,計算相關(guān)系數(shù)r值,P
本研究對45例正常志愿者共225個椎間盤進行DTI成像,均得到了清晰、滿意的圖像。L1/2、L2/3、L3/4、L4/5椎間盤ADC值與年齡呈負相關(guān)(rB1B=-0.668,p
討論
椎間盤的血液供應在10-20歲已終止,椎間盤的營養(yǎng)和代謝主要通過椎間盤基質(zhì)內(nèi)分子彌散運動進行,因而,椎間盤彌散能力下降被認為是椎間盤退變的早期標志。椎間盤退變的特點是細胞減少、細胞外基質(zhì)的退化,進而導致形態(tài)學以及生化成分的改變[1,2]。Rajasekaran SP[3]等人通過動態(tài)增強MRI掃描來評價椎間盤的彌散能力,并間接推測終板軟骨受損與椎間盤退變的關(guān)系。MR彌散張量成像(DTI)是目前一種能夠反映活體水分子彌散的新技術(shù),較多應用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的診斷,如脊髓損傷[4, 5]、急性腦缺血及腦腫瘤等顱內(nèi)疾病[6-8]。最近有部分學者將DWI、DTI應用于椎間盤疾病的相關(guān)研究。楊海濤[9]等利用DTI顯示纖維環(huán)的形態(tài)和完整性。Antoniou J[10]等人利用DWI研究ADC值與髓核基質(zhì)中生化成分的相關(guān)性,結(jié)果顯示ADC值能定量反映椎間盤髓核中基質(zhì)生化成分的含量。退變椎間盤內(nèi)水分的減少在T2W上表現(xiàn)為椎間盤信號減低,但不能進行定量分析,而通過測量ADC值能半定量反映椎間盤內(nèi)水的彌散能力,F(xiàn)A值反映水分子向各個方向彌散能力的差異。
1. 正常人體椎間盤ADC值、FA值和T2W信號強度值隨年齡增加的變化規(guī)律
本研究發(fā)現(xiàn):L1/2-L4/5椎間盤ADC值與年齡呈負相關(guān),ADC值隨年齡增加呈3階段下降趨勢。5-15歲椎間盤處于快速發(fā)育至發(fā)育成熟階段,ADC值快速下降。此時椎間盤基質(zhì)中水含量減少,而蛋白多糖、膠原等含量增加,水分子自由運動受限,導致ADC值快速下降。16-25歲椎間盤從成熟穩(wěn)定期進入退變早期,椎間盤基質(zhì)中水、蛋白多糖和膠原含量相對穩(wěn)定, 保持ADC值相對穩(wěn)定。26-40歲,椎間盤緩慢老化,含水量雖無急劇下降,但髓核中基質(zhì)退變,水分子在椎間盤的彌散能力開始逐漸減低,ADC值緩慢下降。椎間盤內(nèi)水分子的彌散能力的下降在普通的T2W圖像上并不能體現(xiàn)出來,雖然ADC值有減低,但T2W圖像上椎間盤的信號并未減低。本研究結(jié)果也顯示,年齡與T2W的信號強度值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彌散張量成像相比常規(guī)的T2W成像,不僅能反映椎間盤內(nèi)含水量,更重要的是可反映水分子的彌散能力改變。Kealey SM[11]等人對39例29-86歲的腰椎椎間盤變性患者及5例29-35歲的正常志愿者的DWI研究,結(jié)果表明退變椎間盤的ADC值與正常椎間盤相比減低了9%,年齡與椎間盤的ADC值無相關(guān)性。由于本研究與Kealey SM等人的研究對象不一致,Kealey SM研究的多數(shù)是年齡較大的腰椎間盤變性患者,而本研究的對象是年齡相對小的正常志愿者,導致了研究結(jié)果的不完全一致。
FA值反映水分子各向異性成分占整個彌散張量的比例,隨著年齡的增加,水分子向各個方向彌散能力下降的程度并不是一致的,因此隨著年齡的增加,椎間盤水分子各向異性成分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減少,導致了FA值隨著年齡的增加并不發(fā)生規(guī)律性的變化。
2. 椎間盤ADC值與解剖部位的關(guān)系
文獻報道[11],從L1/2-L5/S1椎間盤,ADC值逐漸減低,研究者以此來解釋為什么椎間盤退變易發(fā)生在下段腰椎;而Kerttula L[12]等人對14例8-22歲的正常志愿者進行胸椎及腰椎DWI掃描,得出了椎間盤ADC值隨著解剖部位的減低有升高的趨勢,Kurunlahti M[13]等人對37例22-68歲無腰痛癥狀志愿者的研究結(jié)果也表明從L1/2-L5/S1椎間盤,ADC值有升高的趨勢,Niinimaki J[14]等人搜集了228例36-56歲的志愿者,行T2W及DWI掃描,測量L3/4-L5/S1椎間盤ADC值,得出了ADC值與椎間盤解剖部位無關(guān)的結(jié)論。可見對于腰椎椎間盤ADC值與解剖部位的關(guān)系各研究者的研究結(jié)果并不一致。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L1/2-L3/4椎間盤ADC值與解剖部位相關(guān),從L1/2-L3/4,椎間盤的ADC值逐漸升高,而L3/4-L5/S1椎間盤ADC值與解剖部位無相關(guān)性,F(xiàn)A值及T2W與解剖部位相關(guān),T2W信號強度與ADC值、FA值相關(guān)。從圖3可以看出,L1/2-L3/4椎間盤,ADC值有逐漸增大的趨勢,而L3/4-L5/S1椎間盤,ADC值的維持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水平,無明顯變化,說明L3/4-L5/S1椎間盤之間水分子的彌散能力并無顯著差異。L5/S1椎間盤,其ADC值存在兩種趨勢,部分志愿者L5/S1椎間盤呈高ADC值為不易退變型;另一部分呈低ADC值,為易退變型,可解釋人群中L5/S1椎間盤退變的差異性。
FA值的變化趨勢與ADC值相比具差異性,從L1/2-L3/4,F(xiàn)A值輕度增大,而從L4/5-L5/S1椎間盤,F(xiàn)A值顯著增大,表明L4/5、L5/S1椎間盤向各個方向的彌散能力下降明顯,這可以部分解釋椎間盤變性為什么好發(fā)于L4/5、L5/S1椎間盤,F(xiàn)A值的增大可能是L4/5、L5/S1椎間盤變性發(fā)生率較高的原因之一。文獻報道的年齡段多較局限,本研究所用正常志愿者的年齡是7-40歲,更能充分體現(xiàn)正常腰椎椎間盤發(fā)育、成熟及老化過程的自然規(guī)律。
3. 椎間盤ADC值的影響因素
(1)彌散方向:Kurunlahti M [13]及Niinimaki J[15]等人應用DWI掃描測量椎間盤在x、y、z軸3個方向的ADC值,發(fā)現(xiàn)在x軸方向的ADC值最小,在z軸方向的ADC值最大,說明椎間盤水分子在z軸方向上的擴散最大。Kerttula L[12]等人對14例8-22歲的正常志愿者進行胸椎及腰椎DWI掃描,在橫斷面上測得腰椎的平均ADCBzB為1.9×10P-3Pmm2/sec,而ADCB xB與ADCByB分別為1.49×10P-3Pmm2/sec及1.64×10P-3Pmm2/sec,作者認為腰椎A(chǔ)DCBzB值較大可能是椎間盤結(jié)構(gòu)的各向異性導致了彌散的各向異性所致。文獻報道的幾乎都是應用DWI掃描,所得到的平均ADC值是在x、y、z三個方向的平均值,而本研究采用DTI掃描,所測得的ADC值是在各個方向的平均值,更能準確、真實的反映水分子的彌散情況。(2)成像設備、方法及b值:Carballido-Gamio J [16]等人對6例正常志愿者采用1.5T及3.0T磁共振利用不同的b值及不同的成像方法進行掃描,所測得的ADC值有一定差異。文獻報道所用的b值多在250-500s/mm2之間,本試驗選取b值為400s/mm2。(3)測量部位:Bammer R[17]應用線陣掃描彌散成像掃描12例正常志愿者及3例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分別測量椎體、髓核、前部分纖維環(huán)及后部分纖維環(huán)的ADC值,測得髓核的平均ADC值為(1.645±0.213)×10P-3Pmm2/sec,纖維環(huán)的平均ADC值為(0.837±0.318)×10P-3Pmm2/sec。本研究是在矢狀面圖像上測量整個椎間盤包括髓核及纖維環(huán)的ADC值,而文獻報道的大多是把ROI定在髓核區(qū),而且是固定ROI大小的,Kerttula L[12]等人是在橫斷面上測量ADC值,本研究之所以不固定ROI的面積大小,是因為不同個體及不同年齡段的椎間盤面積并不是一致的,如果統(tǒng)一ROI大小會導致測量的誤差較大。(4)運動和負荷等因素:腰椎的活動能引起退變的L5/S1椎間盤彌散能力增加,但對退變的L1/2-L4/5椎間盤及正常椎間盤的彌散能力影響很小[18]。本研究所測的ADC值大小與文獻報導的差異可能與上述因素有關(guān)。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正常人體椎間盤ADC值隨著年齡增加呈下降趨勢,并可分為快速下降、相對穩(wěn)定和緩慢下降3個不同的階段。椎間盤ADC值與解剖部位的相關(guān)性表現(xiàn)為從L1/2-L3/4,椎間盤的ADC值逐漸升高,而L4/5-L5/S1椎間盤ADC值與解剖部位無相關(guān)性;FA值的變化趨勢與ADC值相比具差異性,從L1/2-L3/4,F(xiàn)A值輕度增大,而從L4/5-L5/S1椎間盤,F(xiàn)A值顯著增大,表明FA值的增大可能是L4/5、L5/S1椎間盤變性發(fā)生率較高的原因之一。ADC值及FA值比T2W信號強度值更能體現(xiàn)椎間盤水分子彌散能力的變化,了解正常椎間盤ADC值及FA值隨年齡的變化規(guī)律,有助于進一步理解椎間盤退變的發(fā)生機制。
參考文獻
1. Urban JP, Smith S, Fairbank JC. Nutrition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Spine. 2004;29:2700-2709.
2. Majumdar 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spectroscopy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NMR Biomed. 2006;19:894-903.
3. Rajasekaran S, Babu JN, Arun R, et al. ISSLS prize winner: A study of diffusion in human lumbar discs: a seri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document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endplate on diffusion in normal and degenerate discs. Spine. 2004;29:2654-2667.
4. Demir A, Ries M, Moonen CT, et al.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with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nd apparent diffusion tensor maps in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Radiology. 2003;229:37-43.
5. Shanmuganathan K, Gullapalli RP, Zhuo J, et al. Diffusion tensor MR imaging in cervical spine trauma.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8;29:655-659.
6. Beauchamp NJ, Jr., Barker PB, Wang PY, et al. Imaging of acute cerebral ischemia. Radiology. 1999;212:307-324.
7. 鐘維佳,趙建農(nóng). 彌散張量成像的運用. 中國CT和MRI雜志. 2005;3:49-51.
8. 張曉丹,陳正光. 擴散張量成像和纖維束示蹤成像的原理及其在顱腦的臨床應用進展. 中國CT和MRI雜志. 2008;6:64-67.
9. 楊海濤, 王仁法, 王娟等. 腰椎間盤纖維環(huán)MR擴散張量成像的臨床應用. 中華放射學雜志. 2007;41:1100-1103.
10.Antoniou J, Demers CN, Beaudoin G, et al.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intervertebral discs related to matrix composition and integrity. Magn Reson Imaging. 2004;22:963-972.
11.Kealey SM, Aho T, Delong D, et al. Assessment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in normal and degenerated intervertebral lumbar disks: initial experience. Radiology. 2005;235:569-574.
12.Kerttula LI, Jauhiainen JP, Tervonen O, et al.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in thoraco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s of healthy young volunteers. J Magn Reson Imaging. 2000;12:255-260.
13.Kurunlahti M, Kerttula L, Jauhiainen J, et al. Correlation of diffusion in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ks with occlusion of lumbar arteries: a study in adult volunteers. Radiology. 2001;221:779-786.
14.Niinimaki J, Korkiakoski A, Ojala O,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visual degeneration of intervertebral discs and th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Magn Reson Imaging. 2008.
15.Niinimaki J, Korkiakoski A, Parviainen O, et al. Association of lumbar artery narrowing, degenerative changes in disc and endplate and apparent diffusion in disc on postcontrast enhancement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MAGMA. 2008.
16.Carballido-Gamio J, Xu D, Newitt D, et al. Single-shot fast spin-echo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of the lumbar spine at 1.5 and 3 T. Magn Reson Imaging. 2007;25:665-670.
還是會想起那一年夏天,窗外的芭蕉以及門口的好同學。轉(zhuǎn)眼間過去多少離合悲歡,青春就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來不及道別。總是仰望星空,將月的陰晴圓缺琢磨,理不清,道不明。擺脫不盡的無知,掙脫不出的束縛,青春總是讓人迷茫,無所適從。摸索著在漆黑的夜里尋找答案。
夢想總是那么遙不可及,讓人看不清自己。時間風干了記憶,沉淀的斗志再難喚醒。一季花落又花開,年輕的戰(zhàn)場里能否留存青春得痕跡?怎堪讓尚未綻放的花朵提起枯萎!
親愛的人啊,我們的生活我們是主宰,擺脫生活的放逐,尋找屬于自己的身影。年輕的戰(zhàn)場,找尋自我;時間的長河里,挖掘埋葬的青春;成長的道路上,綻放最美的花朵。
年輕的戰(zhàn)場里,不需要激揚的飛揚,只是成長的步伐以及沿途看風景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