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讀研究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擴展資料
第五條中央部門所屬高校博士研究生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12000元,碩士研究生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6000元。
第六條地方所屬高校研究生國家助學金資助標準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部門會同教育部門確定。中央財政按照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10000元、碩士研究生每生每年6000元的標準以及普通本專科生國家助學金分擔辦法,承擔地方所屬高校研究生國家助學金所需資金。
一、碩士。
1、哲學碩士全職,一般兩年,兼讀一般為三至四年。
2、文學、理學和教育全職,一般時間為一年,兼讀為兩至三年。
二、博士。
1、哲學博士全職,一般三年,兼讀為四至七年。
不同學校軟件工程研究生所需學習畢業的年數不同,但一般為2至3年。
軟件工程是一門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構建和維護有效的、實用的和高質量的軟件的學科,涉及程序設計語言、數據庫、軟件開發工具、系統平臺、標準、設計模式等方面。
在現代社會中,軟件應用于多個方面,典型的軟件有電子郵件、嵌入式系統、人機界面、辦公套件、操作系統、編譯器、數據庫、游戲等,這些應用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活效率。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課程;滿意度;訪談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政策的發展,研究生教育已經成為高等教育體系中越來越重要的一環。作為本科教育的延續與升級,針對研究生教學的課程設置與本科有著共通之處;與此同時,與本科生不同的是,研究生已經接受過一定程度的高等教育,掌握了基礎的專業知識,面臨的學術任務更加專且精。研究生的課程應比本科階段的課程更具有深度和廣度,學校課程體系的設置、課堂上所教授課程內容的方式和重點,對于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甚為重要,這就對研究生課程體系有更高的要求,而這種要求除了用一些硬性的指標來體現外,研究生主觀評價的高低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因此,有必要針對研究生教學的特殊性,從學生滿意度的角度來探究研究生課程體系的設置。
因此,本文以研究生課程體系滿意度為發出點,主要關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對通識課程及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滿意度。由于北航是典型的工科大學,學生中男性占大多數,因此本文選擇了計算機學院的一名男研究生作為對象展開訪談。
二、訪談設計
在內容上,本次訪談主要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本碩課程的貫通、課程設置的開放程度、課程類型(基礎學課程、跨學科課程、學術前沿課程、實際操作課程)的完善。本次談時長一個鐘頭,目的是了解受訪者對于當前課程設置的滿意程度,通過定性研究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課程體系設置提供一些建議。
受訪者當前就讀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碩士研究生一年級,男,23歲,山東青島人。該生本科畢業于南京理工大學(211院校),計算機專業,大學期間曾獲得多項全國性的計算機專業競賽獎項,2012年以年級第二的成績被保送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之前沒有工作經歷。
三、訪談綱要
訪談時間為2013年1月1日晚七點,地點為受訪者的實驗室,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主樓。訪談當天,受訪者剛剛結束了緊張的期末復習和考試,心情比較輕松,所以整個訪談過程還是相當流暢的。
訪談的過程中,受訪人對于各種問題都十分配合,對于比較難以表達的觀點,他會思索幾秒鐘,然后以一個十分清晰的思路回答。對于類似于“通識教育”這樣的專業詞匯他也有比較正確的理解。這使得訪談進行得十分順利。
1.讀研目的
受訪者的讀研目的十分明確:為了提升工作競爭力。從專業選擇上,他對當前的專業十分滿意,有相當的了解程度,并且喜歡計算機行業。由于對未來有明確的規劃,從訪談中可以看出,受訪人對自己的學業十分負責,對課程和教學也有過認真的思考。
對于本科就讀的南京理工大學,從他的語氣和表情可以看出,他對母校有很深厚的感情,但是由于高考失利,他對于沒有進入更高水平的大學還是存在相當大的遺憾。相比之下,他對北航的感情中更多的是一種向往和自豪。
訪問者:你為什么選擇北航來讀研呢?
受訪者:我本科是在南京理工讀的,怎么說呢,雖然在南理工學得也不錯,但是高考之前就一直想來北京,算是一個愿望吧,另外覺得北航工科挺牛的,北航的計算機在全國也是很不錯的了,所以保研的時候就來北航了。
訪問者:當初為什么選擇計算機這個專業?
受訪者:在大學選專業的時候是出于,首先是對計算機有興趣,第二是覺得這個對于將來就業來說面比較廣,所以高中畢業就選了這個專業。然后順理成章地研究生也就選這個專業了。
訪問者:那考慮過換專業嗎?
受訪者:這個沒想過,從來沒想過。
2.通識課程
由于受訪者對于“通識課程”這個概念有比較正確的理解,使得這部分的訪談比預想中的要順暢。訪談過程中,受訪者對不同通識課程表現出的態度十分不同。例如,他對人文選修課比較感興趣,對授課老師的教學評價也較高。相比之下,他提出,研究生英語和政治的課堂感受不理想,師生互動不充分,收獲也相對較少。但是,他認為研究生英語課的開設是非常有必要的。對于英語課的教學模式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此外,他提出研究生應該設置體育課。
訪問者:你了解什么是專業課程,什么是通識課程嗎?
受訪者:按我的理解就是全校都上的唄,一些基礎課,例如政治、英語什么的。
訪問者:那你覺得研究生期間還有必要開設通識課程嗎?
受訪者:我覺得有必要吧。因為我一直覺得研究生竟然沒有體育課。研究生成天對著(電腦),(相比于本科生)更沒有鍛煉的時間了,所以需要這種類似的活動課調節一下。
3.專業課程
專業課程部分的訪談持續了四十分鐘,是整個訪談中的“重頭戲”。受訪者思路清晰,對于一些刨根問底的問題也不厭煩。他對于當前的課程設置和課程體系基本是滿意的,認為這些課程基本符合他的預期。另外,他針對一些課程設置的細節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在本碩課程銜接問題上,筆者了解到,研究生階段的大部分課程受訪者于本科階段都學習過,但是他認為這些課程十分有必要在研究生學習過程中開設。原因在于,在研究生階段,這些專業課程大多比本科階段教授得更加深入、具體,對于鞏固了研究生的專業基礎大有好處。受訪者認為,對專業課程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他的科研能力。
在課程選擇的開放程度上,受訪者認為當前的選課程序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由度和選擇權,十分有利于研究生針對自己的興趣和研究方向選擇課程。
訪問者:可以說所有的課程對你都有幫助嗎?還是只是其中一部分對你比較有用?
受訪者:應當說都有幫助吧。因為我自己選的課,肯定是對我有幫助的課。這點我認為是比較好的,因為必修課也是可以有選擇的,可以選的課非常多,一定是選擇自己有興趣的。
訪問者:你們的專業必修課一共有多少門?
受訪者:一共有四門,這學期只開了一門。學院開的必修課一共有八門,每個人只要選夠四門就行了。他不是大學里的必修課就必須要學這一門,所以這點是比較好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向和自己喜歡的東西嘛。
在關于課程類型的討論中,筆者了解到,受訪者的專業課主要是一些計算機領域的基礎課程,學習這些課程的主要作用是奠定專業基礎。受訪者認為這些基礎課程對于日后的科研和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當提到對當前課程體系最不滿的地方時,受訪者強烈建議增加一些實踐操作的課程。
訪問者:實踐操作不是從導師的項目中就可以獲得嗎?為什么還一定要加到課堂教學中呢?
受訪者:這個實踐操作的意思是可以聯系企業或某個實驗室,實際做出某個東西,比如好幾百人一起做一個大型項目,這個經驗平時在實驗室做項目是絕對沒有的。比如計算機網絡吧,學完計算機網絡,最后一節課可以安排到某個相關的企業參觀什么的,看看人家實際上是怎么干的。現在我們很多人的困惑是,從大學開始,做項目基本就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我們很想知道像windows這種大型的項目是怎么運作的。這些方面根本就是大腦一片空白。
在專業課程部分的訪談過程中,筆者發現受訪者反復提到以下幾個詞:實踐操作、英語文獻、專業基礎。那么,是不是可以推斷,這是他最想從研究生教學中得到的,或者是他在研究生課程中最大的收獲呢?對于這個問題,受訪者回答,專業課的最大收獲在于通過大量的英文專業文獻閱讀,大幅度地提高了他的英文文獻閱讀水平。在他看來,這對于科研是相當有幫助的,因為科研需要閱讀大量的國外資料。實踐操作是他認為當前的課程體系中缺少的,并且十分有必要加入的環節。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一位受訪者的訪談,我們不能貿然得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的課程體系設置是否合理的結論,但是本次訪談為進一步的研究生課程體系優化提供了基本方向,筆者也在訪談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幾點建議:
首先,校方應建立專門的調研小組,對研究生課程設置定期做系統、科學的調研評估,以了解學生的反應和需求。
第二,建議加強學生選課的開放程度,增加課程類型和數量,使學生有更大的選擇余地。
第三,建議增設研究生體育課;改進研究生政治課、英語課教學模式,增加課堂互動;增設專業實踐課;專業課堂上增加師生互動。
第四,學校或學院為學生提供更多學術交流的機會。
參考文獻:
[1]劉揚.雷慶.工科研究生教學質量滿意度調查研究――以A大學為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05
[2]張三強.美國研究生課程設置的特點及對我國研究生學術能力培養的啟示.遼寧教育研究,2006.01
[3]韓小園.研究生課堂教學滿意度研究.西南大學
[4]董俊虹.董芳.王潤孝.國內外高校研究生課程設置比較研究.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05
【關鍵詞】全面收費制度 研究生獎助 培養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137-02
我國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費制度于2014 年秋季學期全面實行,自此,公費研究生模式成為過去。近幾年,研究生隊伍規模的急速擴大,使舊有模式在造成國家財政嚴重負擔的同時,既不能很好地解決大部分研究生的學習生活需要,更顯著影響了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提高。
在研究生全面收費制度的背景下,研究生報名人數在逐年下滑。據統計,2015 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為164.9 萬人,比前一年減少6.5 萬人。付費讀書的模式促使考生在考慮是否繼續深造的問題時更加慎重,也更加理性的思考就讀的具體事宜,譬如讀取研究生的成本、入讀學校及專業的選擇、學成畢業后的就業方向,甚至于人生發展路徑規劃等相關問題。
如何在全面收費制度下,探尋一條既保障研究生質量、又保障研究生生活需要的“雙贏”獎助機制,日漸成為我國研究生培育領域的重要問題。
一、提高資助標準,優化資助體系
在全面收費制度的背景下,全國所有高校都制定了相關專業的收費標準,且大部分集中于7000 元/年-15000 元/年之間。此收費標準勢必會對我國部分貧困地區、貧困家庭帶來較大的經濟負擔,并在某種程度上進一步增加了“寒門出貴子”的難度。
而研究生資助體系的主要目的正是為研究生(特別是貧困家庭學生)提供生活保障,從而有效緩解貧困學子的“就讀難”問題。針對目前該資助體系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其予以完善。
1.按照經濟發展需要,完善國家資助比例
在全面收費政策制定后,國家就隨即出臺了相關的資助體系。碩士研究生助學貸款額度最高達到12000 元/年,國家助學金標準為碩士研究生不得低于6000 元/年。
各省份的國家貸款資助比例則是根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分布情況制定的。其中,東部地區為13%―17%;中部地區為21%―22%;西部地區為27%―29%。但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生助學標準不分學科、專業,統一標準額度,因此國家資助體系中并無對應當地經濟發展情況和需要的體現。
研究生教育的學科種類、專業規模、課業結構、教學質量無疑都會對拉動當地經濟發展、促進結構轉型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國家資助體系應該對當地經濟發展急需的專業、學科有所傾斜,適當的提高急需領域研究生招錄規模,進一步提高研究生水平質量,以吸引和培養更多符合社會生產發展效益的優秀人才,從而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增加當地財政收入,加大財政對高等教育的補貼,最終形成一個互利互贏的“環經濟”發展模式。
2. 鼓勵研究生勞動所得,強化“三助一輔”培養體系
“三助一輔”為研究生在攻讀學位期間,承擔學位論文的科研課題之外的助研、助教、助管和學生輔導員工作。“三助一輔”體系設置的初衷是為了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進一步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滿足研究生生活需要。但實踐過程中,“三助一輔”體系并未發揮出原有意義,主要原因為:助管薪資額度低,研究生不愿申請;助教崗位比例過低,研究生申請不到;助研的方向與研究生科研課題不結合,研究生的導師不支持申請。
培養單位在擴大崗位比例、提高薪資額度的基礎上,應按照研究生所學專業分配崗位比例,工、理、管、文等學科區別對待。實行分類管理,提升助研、助教的工作效率。如工、理科研究生應以助研、助教為主,著力提升科研能力與管理能力。同時應該重視崗位設定的科學性和崗前培訓的必要性,鼓勵研究生勞動所得,鼓勵指導教師與研究生共同完成任務,并應以適當方式進行考核,并可考慮計入指導教師工作量。從而,更加公開、透明整個選拔、聘用、考核、評優等環節,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三助一輔”體系。
二、建設激勵措施,完善激勵培養策略
設置研究生獎學金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研究生的綜合能力。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研究生獎學金已經淪為學費的替代模式,甚至有些高校推出免除學生學費的方式作為研究生獎學金的政策,致使獎學金完全喪失了本身激勵培養的意義。
1. 劃分獎學金等級和名額
研究生獎學金覆蓋面不應過廣,分級別、分額度,才能更加有效的起到激勵作用。僅以天津理工大學目前研究生獎助學金政策為例。表2-1 為研究生獎學金體系
第一學年,新生獎學金的獎勵比例為一年級研究生總數的100%,覆蓋全體一年級研究生。通過研究生入學考試成績,及其他基本情況進行獎學金分類。第二學年及以后學年,在各學科門類中按照考試成績、參與科研項目、獲獎成果、、計算機與外語水平等情況進行評比獎勵。
2. 加強個體化關注
研究生的評比需要參照一些指定的項目標準,由于學科門類的不同,評比的項目卻不能完全彰顯出研究生的能力,也不能有效激勵研究生的創新意識與科研能力,如何在獎學金評定體系外,加強研究生個體化培養,是一個值得我國各高校研究生管理人員掩卷沉思的問題。
研究生培養采取“導師負責制”,導師能夠密切關注研究生動態,準確把握研究生的個人發展。所以在獎學金體系外,可加入導師配套獎勵機制。以我校目前導師配套政策為例。表2-2 為導師配套體系。
導師配套獎勵一般為當年的11 月份發放,導師可以根據研究生一整年的表現進行評估,選擇類別進行獎勵。獲得A 類別獎勵的研究生比例不能少于20%,B 類別獎勵比例不能少于30%。
由導師直接對自己培養的研究生進行評比獎勵,在獎學金硬性指標評比中靈活把握,能夠更加有的放矢,真正起到對研究生創新精神的激勵、引導作用。
三、結語
在研究生全面收費的制度下,現有的研究生獎助政策已很難在滿足研究生生活需要的同時,兼顧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激勵作用。本文提出的完善國家資助比例、強化 “三助一輔”體系、劃分獎學金等級和名額、加強個體化培養四大舉措,是對現有獎助體系的完善與補充。除此之外還包括國家教育部、財政部設立,中央財政出資獎勵優秀的全日制研究生的國家獎學金,每年獎勵4.5萬名在讀全日制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1萬名,碩士研究生3.5萬名。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獎勵標準為每生每年3萬元;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獎勵標準為每生每年2 元。根據我校實際情況,碩士研究生獲得獎助學金金額為14000元/年-40400元/年,博士研究生獲得獎助學金金額為42000元/年-84000元/年。
參考文獻:
[1]喬錦忠.學術生態治理:研究型大學教師激勵機制探索[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0.
[2]李慧琴.高等教育收費與學生資助的實證研究――云南省案例[D].華中科技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