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國家勵志獎學金申請材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研究生 獎助工作 育人功能 實現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08.021
Ways of Achieving Educating Function in Scholarships
Evalua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
LI Yingxia, TANG Li
(Student Steering Committee,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5)
Abstract: Awards help assess with rich content, which melt student management, ideological education, study spirit construction in one. In the current university scholarships assessment work, assessment work is connected with the relative weakening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scholarships, student scholarships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conforms to educating people and promoting fair, improve quality, good people satisfied with education requirements and improve educational work of university funding timeliness, but also conducive to creating management of college funding.
Keywords: graduates; award aid work; education; ways
1 新時代背景下研究生獎助體系的構成及加強思政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研究生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重點培養的高層次人才,其培養質量的好壞、政治覺悟的高低、思想作風的軟硬、專業技能的強弱直接關系著我國教育質量的好壞、關系到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關系到我國國際地位的高低。為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生活質量,激發研究生的科研熱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根據財政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 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的意見》(財教[ 2013]19號),及 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 財政部聯合下發的教研字[ 2013] 1號文件――《 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文件精神,于2014年完善了研究生獎助政策體系,經調整后由國家助學金、培養單位及導師共同資助組成的博士生每月津貼至3500元,碩士生每月津貼至1600元;研究生學業獎學金,博士生一等10000元,二等6000元,碩士生一等8000元,二等4000元,按照一等30%,二等70%的比例,范圍涵蓋了所有招生計劃內的中國籍研究生;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博士生30000元,碩士生20000元,覆蓋招生人數的3%左右;研究生“三助”制度進一步健全,各類社會資助類助學金也相繼評審。
新的獎助體系調整之下,研究生資助的力度進一步加大,覆蓋的范圍更加寬廣,新的形勢也對新時期研究生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 》提出高等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培養質量。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是培養高質量研究生的核心和根本任務。劉明利(2012)也明確提出獎助工作在研究生德育環節發揮著重要的調控作用。朱大峰(2010)也對開展研究生獎助體系與思政工作關系研究的必要性進行了論證。因此新形勢下,如何充分挖掘研究生獎助學金的育人功能,實現研究生獎助學金預期功效和應有的價值,已經成為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
2 當前獎助評定工作與研究生思想教育的連接相對弱化的表現
(1)當前高校研究生獎助學金評定工作中,逐步將研究生的學術道德、社會服務等因素納入了獎學金評定的參考因素,但具體的評分標準,所占比重尚缺少明確的標準。在國家獎學金、研究生學業獎學金及各類專項獎學金的評審中,不乏出現了“唯科研論”、“唯Sci論的現象”,缺少了對評獎參評因素綜合和精細化的考量。
(2)在具體的評獎評助中重視獎助工作的資金統籌和管理工作,重視評選標準的公平與公正,缺乏以其為抓手加強育人工作的進一步研究。自實行研究生國家獎學金以來,由于其獎項高,獎勵金額大而受到學生的廣泛關注,評獎具體組織者將主要的精力都放在評獎的公平與公正性,而對如何發揮獎學金在提升研究生德育水平的方式和方法上缺少研究和探討。
(3)由于缺乏獎助學金使用的的監督機制。部分獲獎助學生在生活上不再勤儉節約,而是拿著獎助學金請客歡慶,購買奢侈品等。高校工作人員受慣性思維影響,對受助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存在過高估計,忽視受助者的思想道德問題,沒有將感恩教育、誠信教育、勵志教育,艱苦奮斗教育等融入到獎助學評定中去。
(4)獎助學金評定專業的評定機構尚需確立。隨著2013年國家針對研究生實施教育投入機制改革意見的實施,特別是2014級始全面收費以來,國家的獎助政策正處于調整階段,對于學校而言,具體的獎助學金的實施辦法也處于試行階段。目前在高校中大都成立的大學生資助中心,困于大量事務性工作的處理,有些機構僅負責文件、名單的上傳下達,看似統一管理各項資助工作,實際上,在操作過程中,程序簡單,系統單一,欠缺科學。
(5)在研究生整個群體的思政教育中也相對缺乏宣傳力度,先進典型的榜樣示范作用也有待進一步的發揮。近年來隨著社會信息化的不斷發展,校園網、微信、微平臺等媒體的導向作用也逐步被人們所認識。在校園中,怎樣通過媒體的作用來積極地宣傳引導而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調動學習和科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積極的情感效應,也需進一步的摸索。
3 獎助學金育人功能實現途徑的機制構建
高校國家獎助學金育人功能的實現機制要建構內外合力、虛實齊抓機制。內,要完善資助體系與注重資助工作的求是與服務效應;外,要配合校園文化建設等兼有的育人功能;虛,要務求國家獎助學金評定相關工作人員能夠準確把握高校獎助學金資助的目標定位,統一思想,統一認識;實,要加強高校獎助學金評定與發放等資助工作中各環節的把握。加強高校獎助學金評定與發放等資助工作中各環節的把握(李志強2012)。
高校國家獎助學金形成內外合力、虛實齊抓功能實現機制的構建,是基于當前高校學生育人工作發展的特點和許多高校資助管理現狀及實踐經驗的總結。
進一步探討獎助學金在研究生育人工作中的實現途徑,即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綱要的要求,也是當前體現育人為本,促進教育公平,全面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要求。在國家全面實現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改革之際,進一步探討以獎助評定為抓手,充分發揮其在其在育人工作中的功能,也有利于開創高校資助管理工作新局面。
4 實現獎助學金育人功能的具體工作思路
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應該是學業、科研、品行等方面素質的全面提高,而不僅僅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因此獎助工作育人的引導和示范作用尤其明顯,結合具體的工作實際和目前研究生的獎助政策,在發揮獎助機制在育人工作中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幾點思考。
(1)建立專業化高校資助類獎助學金評定工作隊伍,成立專業化的評定組織機構。針對目前現有的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學業獎學金、研究生優秀獎學金及各類專項獎助學金,各學?;疽呀M成了由研究生院、學生處、研究生各培養單位組成的研究生獎助學金評定的組織機構,也形成了由各行政部門,及導師、學生代表組成的專門的獎學金領導小組,一定程度上使得獎助學金評審工作進一步規范化、專業化。針對目前的國家助學金,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及研究生學業獎學金在廣泛征求各行政部門及研究生管理部門意見的基礎上都制定了具體的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專業化的評定組織機構,做到權責明確,為獎助評審的專業化、制度化提供了保障。
(2)制定各類獎助學金評定客體的認定標準,做到申請條件明確,認定程序規范合理。對于獎學金的評審基本上采取了成績績點、科研水平及德育狀況綜合考量的辦法。根據不同獎項成績都會有不同的要求,科研成果根據SCI論文的影響因子及中文核心論著及綜述都制定了明確的加分標準,德育狀況則采取了一票否決制。申請程序上基本上是學生資助申請,學院審核,學校認定的程序。國獎及各類專項獎學金采取學生書面申請和現場答辯制相結合的而形式。為保障獎學金評審的公道性,對學生的實名申訴都予以了調查和回復。助學金的申請則基于每年家庭經濟困難情況的認定基礎上,采取學生自由申請,管理部門審核,輔導員為其答辯的方式,既照顧了申請人的心理感受,又保障申請程序的公正與合理。
認定標準的明確性、認定程序的規范性為獎助學金評審工作做到細化、量化,促使工作有章可循提供了保障。
(3)堅持“德才兼備,學術、道德平衡發展”的評獎導向。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嚴謹的學術作風是研究生成長成才的基礎條件。在獎學金評選中,在強調學生科研成果的同時,嚴格強調個人品行、學術道德、學術規范的重要性,對違紀違法及違反學術道德的研究生,實行一票否決制,取消其參加下年度各種獎助學金的評選資格;在課題申請、終審環節加入學術道德與規范的審核,并通過學術講座、誠信科技文化節等活動來增強研究生的學術道德規范意識。
(4)堅持以學生為本,將感恩意識、奉獻精神融入獎助工作之中。獎助學金在發揮其應有的激勵、鼓舞作用的同時,在具體的獎助學金評審中還要著力培養研究生的感恩意識、自強精神和社會責任。在目前的研究生國家獎學金評審中已明確將志愿者和社會服務納入評獎的必備條件,并采取了一票否決制;目前的助學金獲得者建議他們以感謝信的形式向捐助者表示感謝。這種做法得到了很多學生的積極回應,收到了很好的育人實效。
(5)加大對各種申請材料真實性的審核力度,建立健全各種違規懲戒和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國家獎助學金申請、評定違規操作懲戒制度。由學校資助一定的活動經費,每年對各培養單位所有同學提交的各種家庭經濟情況證明材料隨機抽取一部分,派專人進行家訪調查核實,獎助學金具體負責人加強對同學提交申請材料的審核,一經發現學生所提交材料與事實不符的,取消該生的獎助學金申請資格,并視情況在學生誠信檔案中加以記錄。同時,建立對通過虛假申報材料騙取獎助學金的追回制度和在評定環節弄虛作假的懲罰制度。這樣從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遏制獎助學金申請、評定中的一些亂象,從源頭上保證獎助學金申請材料的真實性和評定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
【關鍵詞】新資助政策 高校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認定
【中圖分類號】g51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09(2010)06-00-02
近年來,由于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城鄉差距大,加之高校收費制度的改革和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數量也大大增加,為解決這一問題,2007年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2007〕13號)及其相應配套辦法,擴大了資助面和資助額度,這些政策被統稱為新資助政策。2007年6月教育部、財政部出臺了《關于認真做好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指導意見》(教財[2007]8號),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但在高校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難點,這給新資助政策的落實和和諧校園建設帶來了新的工作挑戰。
1 新資助政策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影響
(1)資助范圍進一步擴大,增加認定工作難度。據統計在2007年以前,國家每年用于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費是18億元,新資助政策實施后,每年國家和地方財政、高校用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經費可達500億元左右,資助面能達到35%,這無疑給困難學生認定帶來了工作難度。
(2)資助額度進一步增加,增加認定工作難度。新資助政策頒布后,國家獎學金額度由以前的每人6000提高到8000元,國家助學金額度分別為3000元、2000元和1000元,新增資助項目國家勵志獎學金額度是每人5000元。勵志獎學金評選對象為勤奮學習、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有一些成績好、家庭不是特別困難的學生也會申報,而真正困難的學生因為學習成績問題又無法申報。這就出現認定時劃分困難等級,評選時卻不能要求困難等級等問題。
2 當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存在的問題
2.1 認定標準缺乏統一性
現在很多高校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按困難程度分等,然而城鄉差別、專業差別等客觀因素制約了這些等級的評定,例如一個學生在當地他家里很貧困,但是在其他地方他家不算貧困;一個學生在學費低的專業不算貧困,在學費高的藝術類專業里又很貧困,因此到底什么程度算是特別困難,什么程度算是比較困難等缺乏統一的衡量標準。
2.2 認定過程存在主觀性
現在各高校在進行困難學生認定時都會有班級民主評議的程序,這就容易受到班級同學主觀印象的影響,對這個同學印象好就選他,印象差點就不選,真正的困難程度往往容易忽視。
2.3 認定方法缺乏科學性
目前,各高校通常以有沒有困難證明材料、班級民主推薦、輔導員主觀評價、學生本人消費狀況等為標準進行困難程度認定,但是困難證明材料真實性有待考察,班級民主推薦可靠性有待詢問,輔導員主觀評價缺乏客觀性,學生本人消費狀況需要核實等等,因此這些認定方法都可能產生真正困難的學生沒能獲得資助,獲得資助的卻不是特別困難的學生。
3 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探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辦法
3.1 認定觀測點設計
(1)學生基本情況:包括姓名、班級、專業、民族、政治面貌、家庭地址、家庭成員及其職業、年齡等基本信息。
(2)a類觀測點:家庭結構及健康經濟狀況
1)孤兒,無親友資助
2)孤兒,依靠有固定收入的親友撫養,但生活仍很困難
3)單親,患重病而失去全部勞動力,且需長期治療,家中幾乎沒有經濟來源
4)單親,家庭收入只能解決生活基本問題
5)雙親均患重病且需長期治療,家中收入只能維持基本生活問題
6)父母親有一人因患重病而喪失部分勞動力,導致收入減少
7)父母均因年邁或殘疾(需殘疾證明)而喪失部分勞動力,導致收入減少
8)父母一方因年邁或殘疾(需殘疾證明)而喪失部分勞動力
9)父母離異,家庭收入減少
10)父母均下崗無固定工作,收入低
11)父母有一人下崗,再就業后收入低
12)父母健康,但在農村收入低
13)其他____
(3)b類觀測點:家庭其他成員結構及其健康狀況
1)家中其他成員長期患病,需要治療,負債___元
2)家中多子女上學,其中讀大學___人
3)家庭人口多,開支大,勞動力少
4)其他____
(4)c類觀測點:家庭生產經營狀況
1)家庭個體經營者破產負債,共負債___元
2)家中遭遇嚴重自然災害或突發變故
3)家中遭遇一般自然災害或突發變故
4)家中沒有固定經濟來源,靠父母打工勉強維持基本生活費用
5)家在農村,土地面積少,收入低,僅能維持基本生活費用
6)其他___
(5)d類觀測點:家庭經濟狀況
1)農村低保戶(需低保證明)
2)農村貧困戶
3)城市低保戶(需低保證明)
4)其他經濟困難家庭
(6)e類觀測點:個人健康及消費情況
1)本人患重病(需醫院診斷證明)
2)本人意外致殘(需醫院診斷證明)或天生殘疾
3)每月生活費為500元以上
4)每月生活費為400-500元
5)每月生活費為300-400元
6)每月生活費為300元以下
(7)f類觀測點:學生本人日常表現(由班級評議小組填寫)
1)擁有3000元以上個人電腦
2)擁有3000元以下個人電腦
3)利用個人電腦上網玩、游戲或聊天、看電影
4)經常出入網吧,有時通宵上網進行娛樂活動
5)擁有1000元以上手機
6)擁有500至1000元手機
7)擁有500元以下手機
8)手機消費每月在50至100元
9)手機消費每月在100元以上
10)吸煙
11)有____科不及格科目
12)沒有將獲得的獎、助學金完全用在必要的學習和生活開支上
3.2 認定程序
(1)個人申請:遞交申請書、困難證明材料,填寫《家庭經濟困難情況調查表》并承諾所填資料完全真實。
(2)班級評議:由班委會、寢室代表組成的評議小組,對學生本人填寫內容進行審核,填寫“學生本人日常表現”(f類)觀測點并根據評分標準為每位學生進行打分排序。
(3)學院認定:由輔導員再次審核學生認定申請材料,根據學校規定比例確定困難學生等級并在學院范圍內公示5天無異議后上報學校備案。
3.3 認定管理
加強對已備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行動態管理,建立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信息檔案。以此作為實施各類學生資助工作的重要依據。
通過以上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方式,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往認定工作存在的不足,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學生填寫資料是否真實,班級評議小組的評議是否客觀等等,這有待于更多教育工作者結合工作實際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進行深入的探討、摸索和實踐,逐漸提高認定工作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國家資助政策簡介.2009年6月.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23)
摘 要:通過對2012、2013級100名貧困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分析調查結果,總結了貧困生人際交往障礙的主要表現,并分析了產生這種狀況的原因。
關鍵詞 :高校貧困生;人際交往障礙;調查研究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2.029
人際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必須建立在相互接觸、相互感知、相互了解、相互影響的基礎上。要穩步立足于當今社會,豐富的知識必不可少,良好的個性品質和社交能力也不可或缺。努力培養大學生的健全人格、團結協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可以適應社會的各種挑戰。
1 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工程學院(下稱南工院機械學院)是國家首批28所示范高職院,招生重點是江蘇徐州,學院幾乎2/5的學生來自于徐州,另外還對重慶、山西、黑龍江、安徽、湖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等不發達或欠發達地區招生,造成貧困生數量很大。為了把貧困生工作落到實處,南工院堅持“三公”的原則,特制訂了一套貧困生入貧困庫的流程。程序是先由學生本人申請(申請材料包括學生家庭情況調查表、南工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申請表和當地民政部門出具的三級證明),經過班級的民主評議小組進行測評,上報學院審核,公示無異議后錄入南工院貧困生庫。并且貧困生每年認定一次,保持動態性和科學性。國家助學金和國家勵志獎學金獲得者必須來源于貧困生庫。
100份調查問卷的調查對象主要是南工院機械學院2013級、2014級的貧困學生,回收率達99%,全部為有效問卷。其中2013級貧困生主要來自于南工院機械學院貧困生庫。2014級學生主要來自于助學金獲得者(因新生還沒有入庫,但獲得助學金要有學生家庭情況調查表和當地民政部門出具的三級證明)。貧困學生大部分來自于蘇北和邊遠地區。因此,貧困面很大,學校照顧關心學生的資助,并有超市助學、小太陽獎學金等關心學生的生活問題,而人際交往方面的苦惱日益困擾著這些本身就肩負經濟壓力的貧困大學生,他們的內心世界更需要大家的關愛。本問卷主要涉及他們的基本情況、人際交往的特點、態度,筆者通過對問卷的回收整理,總結出貧困生人際交往障礙的表現,從而有利于分析造成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開展學校社會工作,改變他們的錯誤的認知,提升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
2 貧困生人際交往障礙的主要表現
第一,不敢交往。由于貧困生多來自農村,家庭條件差,從小除了學習,沒有其他任何興趣愛好,也沒有見過世面,上大學是第一次出遠門,不知道流行的前沿,與都市的喧囂有些格格不入。想加入又苦于沒有興趣特長,怕被人笑話。并且,自我評價比較低,認為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因而只能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怕被別人看穿。老師也不像以前那樣隨時出現在學生的視線里,與高中時的師生親密關系相比,學生有諸多不適應。在本研究的99份問卷中,有一題“你有苦惱時,會向誰傾訴”,選擇向老師的只有20%,說明他們大部分人有問題也不和老師交流,師生關系相當一般。在問卷中對“在與人交往時,你是否怕見生人,在交往過程中緊張、焦慮”的問題,有75%的同學選擇“總是”,有15%的學生選擇“偶爾會”,只有10%的學生表示“不會”。在問卷中有題為“在與人交往中,你是否會經常覺得自己這也不會,那也不會,怕別人笑話,不敢與人交往”,有90%的人做答,有85%的人同意這種說法。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說明貧困生介意自己的出身,考慮到與非貧困生的差距,比較自卑,不敢與人交往。
第二,不會交往。由于貧困生的生活背景,日常接觸到的生人不太多,并且學生大部分都是住校上學,考上大學是改變命運跳出農門的唯一出路,因此學習是第一要務,總是“兩眼一睜,忙到熄燈”,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想與學習無關的其他的事情。其身邊的同學基本上也是這種情況,“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與城里見多識廣的同學視野差距很大。在問卷中對于“你看見陌生人常常無話可說,很難有共同的話題”,60%以上的學生同意這一說法。對于宿舍關系,問卷提到“你與室友的關系如何”,超過60%的同學存在問題,并且女生的問題多于男生。對于其中有一題開放式問題“你感覺與同學交往中問題主要有哪些”,有同學答“生活習慣不同,價值取向不同,風俗習慣各異,不知道怎么相處”。
第三,不愿交往。由于貧困生家庭條件很差,用每一分錢都有計劃性,不能和別人出去聚一次餐,回來喝半個月的免費湯。有時候,他們也爭取出去兼職的機會,為自己掙點生活費,減輕家庭的負擔。與非貧困生在一起玩不僅掙不了錢,還要額外花錢,因此貧困生不愿與非貧困生交往。在本問卷中“你是如何認識朋友的”,有75%的同學選擇“被動結識”。幾乎所有的同學都對“兼職會影響人際交往”持贊成態度,認為會減少與同學交往的機會。但其實貧困生大多數比較在乎自己的經濟狀況,節衣縮食。遇到請人吃飯、送禮等需要花錢的地方,推辭或躲避,經常會有意無意地觸及他們的自卑或自負的那根神經。因此,貧困生的人際交往范圍比較狹窄。
3 貧困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原因分析
3.1 社會原因
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城鄉差別,收入差別日益拉大。筆者所在院系所招生源有江蘇條件好的地區,也有甘肅、青海、寧夏等經濟本身欠發達省份的學生。城市條件好的孩子有著良好的家教氛圍,受到良好的教育,琴棋書畫、外語、計算機樣樣精通,并且性格開朗,易于接受新鮮事物。而來自家庭條件相對較差的學生,本身的生活環境、文化條件、教育水平較低,綜合素質較差,只會一味地學習,肩負改變自身甚至改變家族的使命,因此個人壓力較大。在筆者所在院系舉行才藝大比拼時,很多家境優越的同學,真的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而貧困生因經濟壓力基本沒有除學習以外的任何興趣,因此兩者很難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對比之下,貧困生易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難以融入集體,社會經濟壓力造成的人際交往不適就不容置疑。另外,貧困生的濃重的鄉音,有時也會成為他們與其他學生交往的隔閡。
3.2 學校原因
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他們本身由于見不多、識不廣,就存在自卑、敏感、多疑的不良的心理問題,學校應對這些特殊的群體多關注,建立檔案,有針對性地了解學生的情況,對他們進行幫扶,免于他們成為“雙困生”。學校對于貧困生開展了建立科學的貧困生庫,并且每年“公開、公平、公正”動態地評定一次,便于更加合理的資助學生。但是,在貧困生資助過程中的方式方法值得探討。筆者所在學校有個新生班,由于學生的情況還沒有準確摸清,班主任讓學生在班級公開演講后班級學生打分,從而決定助學金的名額。這種方式雖是無奈之舉,可明顯有給學生貼標簽之嫌,對有的學生來說在本就自卑的心理上劃了深深的傷痕,也可能是對他們敏感的心的又一次傷害,造成他們自我孤立。曾經就有一名女生在自己的日志里寫到“我們沒錢,但請不要傷害我們的自尊”。
3.3 家庭原因
家庭經濟壓力大,沒有閑錢供他們自由支配。貧困生一般要么是家庭處于偏遠地區,要么父母下崗,要么家庭上學的子女多,要么家庭成員有重大疾病等情況。因此正如中國的俗語“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們從小就有著勤奮樸實的品格,認真踏實的精神。但是他們接觸不到什么新事物,近20年生存在一個熟人社會,樸素的民風,讓他們來到都市里有諸多不適應。他們的好多人都是靠助學貸款或親戚朋友的幫扶才上得了大學,因此有強烈的光宗耀祖、跳出農門的迫切愿望。而城鄉差別讓本來以為上了大學后處于同一起跑線的他們有些無所適從。他們感受到了莫大的經濟壓力,每天算計著自己的生活費,還想盡一切辦法勤工儉學或兼職去掙點補貼。他們無暇參加集體活動,也沒多余的資金用來交際。筆者在工作過程中找學生談話時,學生明確提出“同學聚會總找各種理由推掉,我要躲避這樣的場合,因為我們的每筆開支都是精心計劃好的,沒有那么多閑錢支配啊”。
另外,“家庭是最好的老師”,而貧困家庭里家庭成員每天都忙著掙錢維持基本生活,且生活仍然艱難。有的學生說從小跟爺爺奶奶生活,爸媽一年到頭在外打工,一年難得見幾次面,由于家庭人口多,爺爺奶奶年齡大了,身體也不好,掙的錢仍然不夠花,少有時間或根本沒有精力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家庭氛圍也起不了正向的作用。
3.4 個體自身原因
3.4.1 自我認知比較低,比較自卑
由于貧困生主要來自于農村、偏遠地區或特殊困難的家庭,經濟比較拮據,他們習慣于自己的那個熟悉的生活圈子,近20年的生活習慣,比較敏感、脆弱、不自信,認知結構單一、狹隘。來到大學校園后,都市的燈紅酒綠與樸素的農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他們感到很不適應,認為那是有錢人的生活,與他們無關。他們習慣于把自己包裹嚴實,怕別人看出自己的窘迫狀況,從而看不起自己。他們的這種長期孤獨和脆弱從而導致的封閉、自卑等消極的心理,使他們產生嚴重的心理負擔,久而久之,易與同學關系疏遠,造成交往的障礙。
3.4.2 交往圈子比較小,不懂交往技巧
貧困生的生活壓力比較大,因而他們往往難以融入到群體中去。花費比較大的同學,往往追求時尚,熟知流行前線,貧困生很難與他們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并且貧困生家鄉的文化環境和教育條件相對落后,除了拼命學習,應付考試,業余的活動都不能充分開展起來,興趣愛好更是無從談起,硬件軟件都不能與城市相比。學生綜合素質較差,與他人的交往難以形成溝通的共同話題。并且他們生存在教室與兼職的路上,很疲憊,根本無心無力去“討好”這類“高富帥”或“白富美”,而且也不知道跟他們怎么交往,時間久了,他們只有固于自己以前的朋友圈子或者有一兩個與自己一樣的貧困生朋友,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覺得踏實,才沒有差距,不用做“裝在套子里的人”。
參考文獻
1 于永成,付強.高校農村籍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成因與疏導[J].航海教育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