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他汀類藥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抗心絞痛作用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臨床發生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的重要原因。臨床研究發現對于不穩定型心絞痛治療,在綜合治療基礎上,加用辛伐他汀能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心電圖。
對缺血再灌注的作用
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主要是由氧自由基、心肌能量代謝障礙、細胞凋亡等因素均參與其發病過程。有研究表明辛伐他汀可抑制炎癥反應;并抑制敗血癥所致的心肌細胞凋亡。因此,辛伐他汀對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降脂以外的作用證據還有待于我們今后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中提供直接證據。
腎保護作用
他汀類藥物不僅有依賴降膽固醇的腎保護作用,同時還具有非依賴降脂的腎保護作用包括抗細菌增殖、抗炎性反應、免疫調節等,減輕腎損害的程度,從而保護腎功能。他汀類藥物可直接作用于腎臟細胞,減輕腎小球硬化,延緩腎功能衰竭,尤其對糖尿病腎病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1]。
對骨質疏松癥的影響
Sugigama等試驗發現[2],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能激活骨形發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hrotein 2 Bmp 2)的啟動子,因BMP—2是BMP家族中的一員,它對成骨細胞分化和骨形成起重要的作用,從而進一步證實了他汀類藥物的成骨作用,同一實驗中還發現普伐他汀對BMP—2的啟動子無激活作用。國內,一些體外試驗表明辛伐他汀能夠促進人的骨髓基質干細胞成骨分化,此種促進作用可能與辛伐他汀增加其分化過程中相關轉錄因子的活性,增強其分化過程中相關蛋白的表達,促進成骨細胞相關基因的表達有關[3]。
抗炎作用
炎性細胞及炎性因子在肺動肺高壓(PH)的起病、進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Lee等發現[4],辛伐他汀可抑制支氣管周圍和肺血管周圍的炎性細胞的滲出,并認為他汀類藥物治療PH的部分機制就在于抑制炎性反應。
神經保護作用
他汀類藥物具有廣泛的生物學效應,不僅可明顯降低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的缺血性腦卒中發病率,而且有不依賴于其降脂效應的神經保護作用,并能減少癡呆的發生。其神經保護機制:①穩定和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②改善內皮功能及促進血管生長和新生血管形成;③減輕炎性反應和再灌注損傷;④影響淀粉樣蛋白和載脂蛋白E的形成。實驗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不僅可以預防腦缺血的發生,而且還能夠縮小腦缺血動物模型的梗死灶體積,增強腦組織本身對缺血的耐受性,證明其具有神經保護作用[5]。
抗腫瘤作用
實驗證明,他汀類藥物對多種腫瘤細胞有抑制增殖,誘導分化或凋亡,抑制血管新生,降低侵襲轉移等作用,是一類很有潛力的抗腫瘤藥物。可抑制白血病細胞、間皮瘤細胞,胰腺癌細胞、結腸癌細胞等多種腫瘤細胞增殖并誘導其凋亡。Poynter等對1953例臨床確診的結腸直腸癌患者及2015例對照者進行他汀類藥物干預并隨訪5年[6],結果發現,服用他汀類藥物組可明顯降低結腸直腸癌發生的相對危險性(47%),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腫瘤的發展。
肺動脈高壓
肺高壓(PH)是最嚴重而且具有潛在破壞力的慢性肺循環疾病,臨床研究發現他汀類藥物能有效減輕甚至逆轉PH及肺血管重塑。已經有研究者進行辛伐他汀用于治療PH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7]。對16例患有原發性和繼發性PHT患者進行治療,開始劑量為辛伐他汀20mg/日,隨后增加到40mg/日,隨訪1~3年,記錄每一個患者6分鐘步行距離、血液動力學和超聲心動圖測算的右心室收縮壓,表明辛伐他汀治療后患者的6分鐘步行距離、心輸出量均有提高,而右心室收縮壓降低晚期患者生存率提高,沒有發生肺功能異常或明顯的溶肌癥狀。因此認為辛伐他汀用于治療肺動脈高壓比較安全。
參考文獻
1陳潔.厄貝沙坦聯合辛伐他汀治療糖尿病腎病的療效觀察[J].黑龍江醫學,2007,31(6):444—445.
2Sugiyama M,Kodaraa T,Konishi K,et pactin and simvastatin,but not pra vastatin,induce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human osteosarcoma cells[J].BiochemB iophys Res Commun,2000,271:688.
3Bai Y,Zhang L,Lv zwet al.The effect of simvastatin on theosteoblastic difIerentiation of human bone marrowstromal cells[J].Chin J Osteoporos,2006,13(6):381.
4Lee JH,Lee DS,Kim EK,et al.Simvastatin inhibits cigarette smokinginduced emphysema and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rat lung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5,172(8):987.
5李王君,吳家冪,儲照虎,等.他汀類藥物神經保護作用的研究進展[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06,14(9):696.
敗血癥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的炎癥反應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致死性疾病。過去數十年中,隨著ICU病房的建立與多種新型抗生素的臨床應用,敗血癥所致的死亡曾一度呈現下降趨勢,但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的不規范使用,甚至濫用現象日益嚴重,各種致病菌耐藥株顯著增多,加之醫院內感染發生率日趨增高,致使敗血癥的患病率與致死率有所回升。迄今為止,雖然抗生素治療仍然是防治敗血癥的主要手段,但國內外學者一直在探討其他可能有效的措施以改善敗血癥的防治現狀。
如前所述,他汀類藥物可能通過調脂、抗炎、抗氧化以及改善內皮功能等多種機制對人體發揮有益作用。從理論上講,他汀類藥物強有力的抗炎作用可能有助于包括敗血癥在內的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此外,血管內皮完整性的破壞是敗血癥發生發展的重要機制之一,而大量研究表明,他汀有助于改善內皮功能并維持血管內皮的完整性,這同樣有助于控制敗血癥的病情。
2000年,Ando率先證實他汀可以改善敗血癥大鼠的生存率。該作者應用脂多糖制作兩組敗血癥大鼠模型,其中1組于造模前應用西立伐他汀。結果表明,對照組大鼠7天存活率為26.7%,而他汀預處理組為73.3%(P=O.016)。此研究同時發現,西立伐他汀預處理可以顯著降低敗血癥大鼠血清腫瘤壞死因子。
他汀類藥物防治敗血癥的可能機制
如前所述,他汀降低敗血癥患病率與死亡率的確切機制尚不清楚。初步研究提示,敗血癥的發病涉及多個環節的體液調節過程。而他汀類藥物可能從多種層面阻止抑制敗血癥的發生與發展。
維護血管內皮功能敗血癥可對全身不同臟器與組織造成危害,而完整的血管內皮系統是阻止血液循環中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不利作用的重要屏障。患敗血癥時,在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與多種炎癥反應因子的持續作用下,血管內皮系統常常受到顯著影響,甚至加速細胞凋亡,致使內皮系統功能及其完整性被破壞。大量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可以通過多種機制改善血管內皮功能、促進血管內皮系統的修復并維護其完整性。
抑制病原相關性分子模式識別人體免疫系統對微生物的識別是敗血癥發病的分子學基礎,也是其級聯反應啟動機制中的重要環節。在這一過程中有許多受體參與,這些受體可以特異性識別病原體上的保守序列,后者被稱為病原相關性分子模式。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可以通過降低單核表面粘附分子表達、抑制。
他汀類藥物可防治敗血癥所引發的思考
雖然他汀類藥物在防治敗血癥中的確切作用尚有待于大規模前瞻性隨機對照的臨床試驗進一步證實,但這一新發現仍然給予我們很多啟示。首先,他汀是作為一類調脂藥物問世并在臨床上廣泛應用的。毋庸置疑,有效降低總膽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延緩甚至逆轉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發展仍然是此類藥物的主要作用機制。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他汀的調脂作用并非患者獲益的惟一途徑,其改善內皮功能、抗炎、抗氧化作用對于穩定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而言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新近發現他汀類藥物可能有助于降低敗血癥發病與致死的危險性,將該類藥物的應用范圍拓展到了心血管疾病范疇以外。這些新的發現提示我們,他汀類藥物可能具有更為廣泛的臨床作用,可能通過更多的作用機制對人體產生有益影響。
我們目前對此類藥物的了解可能還只是其全部作用的一小部分,其更全面的作用(包括有益的抑或有害的)尚有待我們進一步探索。其次,對任何一種治療疾病的藥物或措施,我們應該采用辨證的、發展的思維方式去對待,而不應僅僅滿足或止步于現有的認識水平。
關鍵詞 他汀類藥物 藥品不良反應 肝毒性 肌肉損害
中圖分類號:R97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4)15-0006-04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safety of statins*
ZHANG Xiaochun**, GUAN Lihua, PAN Wenzhi, LI Mingfei, CHANG Xiaoxin, ZHOU Daxi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Institut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Statins are a sort of widely used oral lipid-lowering drugs in clinic, which are mainly used for reducing the level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in plasma. The role of statins in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cerebrovascular and metabolic diseases has been verified by a lot of research work, especially its important rol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for th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Statins can also be used for the inhibition of renal cell proliferation, anti-tumor, anti-inflammatory therapy and for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prevention of dementia and immunosuppression. With the widespread use of statins, and long-term continuous medication recommended by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it is significant to understa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short-term and long-term in our daily clinical practice. Data on the safety research of statins are summarize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medication.
KEY WORDS statins; adverse drug reaction; liver toxicity; muscle injury
他汀類藥物是一類降脂藥物,主要通過競爭性地抑制肝臟細胞內膽固醇合成早期過程中的限速酶的活性減少膽固醇的合成,同時上調肝細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受體的表達、加速血液中LDL膽固醇(LDL cholesterin, LDL-C)向肝臟的轉移與代謝清除,最終達到降低血脂水平的目的。他汀類藥物還可抑制極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因此,他汀類藥物能顯著降低總膽固醇、LDL-C和載脂蛋白B水平,也能降低甘油三酯和輕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此外,他汀類藥物還可能具有抗炎、保護血管內皮功能等非降脂作用[1]。
他汀類藥物主要包括洛伐他?。╨ovas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辛伐他?。╯im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阿托伐他?。╝torvastatin)、瑞舒伐他?。╮osuvastatin)和匹伐他汀(pitavastatin)等。多項研究證實,他汀類藥物可顯著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國內、外多個心、腦血管疾病治療指南和血脂管理指南均推薦他汀類藥物為一線用藥且推薦長期用藥,故探討此類藥物所致不良反應的一般規律及特點對臨床實踐具有重要意義。他汀類藥物的較嚴重不良反應以肝毒性最為常見,其次為肌肉損害(以橫紋肌溶解最為嚴重)、腎毒性以及神經系統損害等。他汀類藥物的使用與癌癥發生率間的關系目前也存在著爭議。
他汀類藥物治療對肝臟的影響
對肝臟的損害
他汀類藥物的主要作用部位在肝臟,多數他汀類藥物經肝臟細胞色素P450酶代謝,對肝臟的損害最常表現為血清丙氨酸轉氨酶水平升高。不同他汀類藥物的脂溶性和組織分配系數不同,但在引起肝轉氨酶水平升高的發生率上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肝毒性的發生率為0.5% ~ 2.0%。在使用常規劑量的他汀類藥物治療時,約1%患者的肝轉氨酶水平會超出正常范圍上限的3倍;若使用高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則有2% ~ 3%患者的肝轉氨酶水平將超出正常范圍上限的3倍。但一項對13項臨床試驗、合計包括49 275例使用常規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患者的薈萃分析顯示,他汀類藥物治療組和對照組的肝功能異常發生率都很低且相近(他汀類藥物治療組為1.14%、對照組為1.05%;OR=1.26,95% CI為0.99 ~ 1.62;P=0.07),只有氟伐他汀治療組的肝功能異常的發生率較對照組明顯升高(氟伐他汀治療組為1.13%、對照組為0.29%;OR=3.54,95% CI為1.1 ~ 11.6;P=0.04)[2]。這項薈萃分析認為,使用中、低劑量的普伐他汀、洛伐他汀或辛伐他汀治療不會提高肝功能異常的風險,但高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與肝損害間有較明確的關聯。Silva等[3]在一項包括27 548例患者的薈萃分析中指出,使用阿托伐他汀或辛伐他汀80 mg治療會提高肝功能異常風險(OR=4.48,95% CI為3.27 ~ 6.16;P
他汀類藥物相關的肝損害多發生在開始用藥后的3個月之內,呈劑量依賴性,且其影響在降低用藥劑量或停藥后即可消失[5-6]。再次提高劑量或改用另一種他汀類藥物時,患者的肝轉氨酶水平不會再次升高。
因他汀類藥物治療導致的不可逆肝損害并進展至肝衰竭的情況極其罕見,發生率僅為(0.1 ~ 0.5)人/10萬例[7]。
對基礎肝功能異常患者的益處和安全性
由于他汀類藥物治療在某些情況下確可損害肝臟,故臨床上對基礎肝功能異常患者是否應該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以及風險-益處比到底如何一直存在爭議。Athyros等[8]進行的“GREACE”研究回答了這些問題。這項為期3年的研究共入組了1 600例2.6 mmol/L、血清甘油三酯水平
他汀類藥物治療對骨骼肌的損害
他汀類藥物引起的骨骼肌損害有一個程度從輕到重的范圍,參照2002年美國心臟病學會的規定,分為肌痛(肌肉疼痛或無力,伴隨或不伴隨肌酶水平升高)、肌?。∶杆缴?10倍正常范圍上限,伴隨肌痛癥狀)和橫紋肌溶解(肌酶水平升高且往往>10倍正常范圍上限,伴隨肌酐水平升高)。一項對20項臨床試驗的系統分析表明,中、低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引起上述3種程度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分別為190、5和1.6人/(10萬例?年)[9]?!癙RIMO”研究表明,高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可能引起10% ~ 15%的患者發生骨骼肌損害[10]。不過,有關他汀類藥物治療與骨骼肌損害間的關聯也有不同的觀點。一項對合計包括74 102例患者的35項臨床試驗數據的薈萃分析表明,在合并癥較少的中、青年患者中,常規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并未顯著提高肌痛、肌酶水平升高和橫紋肌溶解的風險[11]。隨機、對照試驗和薈萃分析都揭示,阿托伐他汀治療的肌肉不良事件沒有明顯的劑量依賴性(40和80 mg/d相比)[12]。一項對合計包括1.4萬多例使用阿托伐他?。?0或80 mg/d)或安慰劑治療患者的49項臨床研究的薈萃分析顯示,使用阿托伐他汀10、80 mg/d和安慰劑治療患者的肌痛發生率分別為1.4%、1.5%和0.7%,但未見有橫紋肌溶解患者[13]。但一項法國觀察性研究顯示,7 924例高脂血癥患者使用高劑量阿托伐他?。?0 ~ 80 mg/d)治療,結果有14.9%的患者出現了肌?。ú话o癥狀的肌酸激酶水平升高)癥狀,而辛伐他?。?0 ~ 80 mg/d)、普伐他?。?0 ~ 80 mg/d)和氟伐他?。?0 mg/d)治療組的肌病發生率分別為18.2%、10.9%和5.2%[10]。多項研究表明,與其他他汀類藥物相比,瑞舒伐他汀40 mg/d治療的肌肉毒性沒有提高[14]。
在臨床實踐中,他汀類藥物治療確可導致骨骼肌損害,但綜合各研究結果看,這種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很低,老年、合并癥和高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是其風險提高的3個因素。
他汀類藥物治療與癌癥發生間的關聯
有觀點認為,降低LDL-C會提高癌癥發生的風險。Dale等[15]分析了26項臨床試驗的數據,發現他汀類藥物治療對癌癥發生率沒有顯著影響(OR=1.02,95% CI為0.97 ~ 1.07),對癌癥死亡率也無顯著影響(OR=1.01,95% CI為0.93 ~ 1.09),認為他汀類藥物治療對癌癥的影響是中性的。
他汀類藥物治療與新發糖尿病間的關聯
一項對1994-2009年間發表的合計包括91 140例患者的13項他汀類藥物隨機、對照試驗的薈萃分析發現,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患者的新發糖尿病風險提高了9%[16]。這種風險在老年患者中最高,但在水溶性他汀類藥物(普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椭苄运☆愃幬铮ò⑼蟹ニ?、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間沒有明顯差異,似為他汀類藥物的類效應。另一項薈萃分析納入了5項他汀類藥物隨機、對照研究,這些研究合計包括平均隨訪期為4.9年的32 752例基線無糖尿病的患者。結果表明,與中等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組相比,使用高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組患者的糖尿病風險提高了12%,而心血管事件風險降低16%[17]。目前認為,他汀類藥物治療所致的糖尿病風險呈劑量依賴性。此外,基線空腹血糖水平、體質指數、空腹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和高血壓都是新發糖尿病的獨立預測因素。同時存在上述4個危險因素的患者的糖尿病風險為25%,而無危險因素者的糖尿病風險僅為2%。與未發生糖尿病的患者相比,新發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沒有明顯增加。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可見,他汀類藥物治療對心血管的保護作用大于新發糖尿病的風險,但對無明顯心血管危險因素且糖耐量異常患者需密切監測其血糖水平。
結語
目前認為,使用中、低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的不良反應風險很低,但臨床上仍需予于監測。當存在大劑量用藥、老年、合并癥和藥物相互作用等危險因素時,應對患者密切監測。對基礎肝功能異常的患者,給予他汀類藥物治療前應評估其肝臟病變的性質和心血管風險,如覺利大于弊,可在進行保肝治療和密切監測的基礎上慎用他汀類藥物。但對有活動性肝病的患者,不建議使用他汀類藥物。他汀類藥物對絕大多數患者是安全、有效的,臨床實踐中不需為預防不良事件而減少他汀類藥物使用。不過,對高風險患者,應考慮到他汀類藥物的一級預防作用尚未得到確認,故須評估風險-益處比并在用藥期間加強監測。
參考文獻
Gotto AM Jr. Statin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drug safety [J]. Am J Cardiol, 2006, 97(8A): 3C-5C.
de Denus S, Spinler SA, Miller K, et al. Statins and liver toxicity: a meta-analysis [J]. Pharmacotherapy, 2004, 24(5): 584-591.
Silva M, Matthews ML, Jarvis C, et al. Meta-analysis of drug-induced advers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intensive-dose statin therapy [J]. Clin Ther, 2007, 29(2): 253-260.
Schwartz GG, Olsson AG, Ezekowitz MD, et al. Effects of atorvastatin on early recurrent ischemic event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the MIRACL stud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JAMA, 2001, 285(13): 1711-1718.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NCEP)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Adult Treatment Panel III). Third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NECP) Expert Panel 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adults (Adult Treatment Panel III) final report [J]. Circulation, 2002, 106(25): 3143-3421.
陳明衛, 楊明功. 他汀類藥物肌毒性及其他毒副反應的發現與警惕[J]. 實用糖尿病雜志, 2005, 1(4): 13-15.
Guyton JR. Benefit versus risk in statin treatment [J]. Am J Cardiol, 2006, 97(8A): 95C-97C.
Athyros VG, Tziomalos K, Gossios TD,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long-term statin treatment for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abnormal liver tests in the Greek Atorvastati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Evaluation (GREACE) Study: a post-hoc analysis [J]. Lancet, 2010, 376(9756): 1916-1922.
Law M, Rudnicka AR. Statin safety: a systematic review [J]. Am J Cardiol, 2006, 97(8A): 52C-60C.
Bruckert E, Hayem G, Dejager S, et al. Mild to moderate muscular symptoms with high-dosage statin therapy in hyperlipidemic patients ― the PRIMO Study [J]. Cardiovasc Drugs Ther, 2005, 19(6): 403-414.
Kashani A, Phillips CO, Foody JM, et al. Risks associated with statin therapy: a systematic overview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J]. Circulation, 2006, 114(25): 2788-2797.
Athyros VG, Tziomalos K, Karagiannis A, et al. Atorvastatin: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J]. Expert Opin Drug Saf, 2010, 9(4): 667-674.
Newman C, Tsai J, Szarek M, et al. Comparative safety of atorvastatin 80 mg versus 10 mg derived from analysis of 49 completed trials in 14,236 patients [J]. Am J Cardiol, 2006, 97(1): 61-67.
Toth PP, Dayspring TD. Drug safety evaluation of rosuvastatin [J]. Expert Opin Drug Saf, 2011, 10(6): 969-986.
Dale KM, Coleman CI, Henyan NN, et al. Statins and cancer risk: a meta-analysis [J]. JAMA, 2006, 295(1): 74-80.
Sattar N, Preiss D, Murray HM, et al. Statins and risk of incident diabetes: a collabtorative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statin trials [J]. Lancet, 2010, 375(9): 735-742.
調脂治療研究是近幾年來心血管醫學中發展較快、新的臨床實驗結果較多的一個領域。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膽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危險性便降低2%,但目前國內血脂異??刂频默F狀難以令人滿意,調脂方法不太合理。
那么,怎樣調脂才是最合理的呢?簡單來說,就是要充分認識并強化他汀的王牌作用。
目前,他汀類在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PCI(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包括旋磨術后的有效控制血脂,強化調脂治療是十分必要的。除此之外,他汀類更具有潛在的多效性,包括抗炎、抗氧化、促新生血管形成、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等。除血脂異常外,他汀類藥物還常用于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的治療,應用范圍不斷擴大。
但他汀的效果并不總是讓人滿意,原因很多:如許多患者在患病急性期應用他汀類藥物,當血脂下降后隨即停用;或顧忌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使用沒有達到和維持達標水平;再有一些患者因為經濟因素,不能堅持服用他汀類藥物。
如果說在冠心病患者中使用他汀已得到廣大醫務工作者公認的話,對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應用他汀類藥物還很有不足。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中明確指出,要達到防治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目的,首先要降低低蜜度膽固醇(英文縮寫LDL-C)水平。指南指出,高危人群(包括單純糖尿病患者),總膽固醇(TC)水平應
指南指出,他汀類藥物隨劑量增大,調脂作用增大,但另一方面不良反應也會增加。因此,不宜一味為追求提高療效而片面增大劑量。在積極推廣他汀類藥物的同時,需要按相關規定進行嚴格監測,謹慎使用,確保用藥安全。
除了有明確的腦血管病病史應該使用他汀類藥物外,以下情況也應該使用他汀類藥物——
(1)沒有腦血管病,但是年齡超過40歲并有1個以上腦血管病危險因素者;
(2)對上述低風險人群(如沒有明確腦血管病及年齡在40歲以下),如果患者LDL-C不低于2.6mmol/L或者具有多個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建議在生活方式干預的前提下,考慮使用他汀治療;
(3) 沒有腦血管病的糖尿病患者,主要目標是LDL-C低于2.6mmol/L。
(4) 伴有腦血管病糖尿病患者,使用大劑量他汀使LDL-C低于1.8mmol/L。
(5)如果最大耐受劑量他汀類調脂藥沒有達到上述治療目標,使得LDL膽固醇比基線降低約30%~40%是一個替代目標。
【關鍵詞】 他汀類藥物;調節血脂;銷售金額;用藥頻度
他汀的名稱來源于Statin的音譯, 其化學名是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抑制劑, 臨床上習慣稱為他汀類藥物, 是目前治療高膽固醇血癥的首選藥[1]。這類藥物結構與HMG-CoA相似, 與HMG-CoA還原酶的親和力比HMG-CoA高數千倍, 對該酶發生競爭性抑制, 使Ch合成受阻。除使血漿Ch濃度降低外, 還通過負反饋調節導致肝細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體代償性增加和活性增強, 致使血漿LDL降低, 繼而導致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代謝加快, 并因肝臟合成及釋放VLDL減少, 導致血漿VLDL及總膽固醇(TC)下降。他汀類藥物有顯著地降膽固醇作用, 耐受性良好, 適合于雜合子家族性和非家族性Ⅱa型高脂蛋白血癥, Ⅱb和Ⅲ型高脂蛋白血癥也可應用;還可用于2型糖尿病和腎病綜合征引起的高膽固醇血癥。除有效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外, 他汀類藥物還能夠抗炎、抗氧化、改善血管內皮功能, 提高血管內皮對擴血管物質的反應性, 通過增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定性或使斑塊縮小而減少腦卒中或心肌梗死的發生率[2]。臨床上常見的他汀類藥物主要有辛伐他汀(舒降之), 阿托伐他?。⑵胀?、阿樂), 瑞舒伐他汀(可定), 普伐他汀, 氟伐他汀等。為了解本院他汀類藥物的應用情況和發展趨勢, 通過藥庫計算機管理系統, 收集2011~2013年的用藥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為臨床合理用藥和規范化管理提供參考依據,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本院計算機管理系統, 調用藥庫2011~2013年他汀類藥物的出庫記錄, 統計藥品通用名稱、商品名、規格、劑型、用法用量、年消耗量、銷售金額等信息, 由此進行分類排序、合并、統計等處理。
1. 2 方法 采用DDDs排序法和金額排序法進行統計分析。①采用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限定日劑量(DDD)法和藥品說明書中規定的劑量為藥品利用的動態指標, 用藥消耗總量除以相應藥物的DDD值, 計算出各藥的DDDs, 此值越大, 說明藥物使用頻率越大, 可反映用藥結構的合理性。②對總的購藥金額進行分析排序。
2 結果
本院2011~2013年使用的他汀類藥物共有不同規格的5個品種。
2011~2013年藥品消耗量、銷售金額、年增長率及金額排序, 見表1。
2011~2013年他汀類藥物的DDDs排序, 見表2。
3 討論
3. 1 由表1可見, 本院他汀類藥物的年銷售額呈逐年上升趨勢, 2012年的增長率為73.79%, 2013年已達到了104.90%, 增長速度驚人, 反映了當地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發病率呈快速上升趨勢, 脂代謝紊亂是其重要的病理基礎, 造成脂代謝紊亂的原因主要有:不合理的飲食結構、不規律的作息時間、缺乏足夠的運動量、工作壓力大等不良生活習慣, 高脂血癥已成為臨床多發病、常見病。統計結果顯示2011~2013年辛伐他汀的年消耗數量和銷售金額均處于領先位置, 而且銷量不斷增加, 但增長率有所減緩, 辛伐他汀作為霉菌代謝物中提取物洛伐他汀的結構改造產物, 比其他他汀類藥物的價格便宜, 在保證療效的基礎上已成為醫生與患者的首要選擇。從表1還可發現瑞舒伐他汀與阿托伐他汀的銷售金額增長幅度非常大, 瑞舒伐他汀與同類藥物相比能更有效地降低血漿中的LDL, 同時有效降低TG, 并且顯著增加HDL, 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 不僅如此, 在心血管疾病的二級和一級預防中, 有研究顯示長期使用瑞舒伐他汀還能夠逆轉動脈粥樣斑塊負荷, 減少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和死亡率, 減低動脈粥樣硬化炎性指標, 其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同類藥物相似甚至更少, 是目前最具潛力的他汀類藥物;阿托伐他汀是一種新合成的他汀類降脂藥物, 副作用小, 在與其他類降脂藥物聯合應用時, 其不良反應發生率在他汀類藥物中最低, 是一種經典而有效的降脂藥物[3, 4]。
3. 2 表2的統計結果顯示, 2011~2013年辛伐他丁片(舒降之)、阿托伐他汀(阿樂)和瑞舒伐他?。啥ǎ┑腄DDs增長幅度明顯, DDDs具有量的相加性, 其值越大, 反映臨床對藥品的選擇性越大, 由此可見他汀類藥物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已成為治療高脂血癥的一線藥物, 這主要源于他汀類藥物療效確切, 能有效延緩動脈硬化進展, 穩定并逆轉動脈硬化, 降低冠心病, 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事件發生率和總死亡率[5]。
綜上所述, 當地高脂血癥的發病率正在逐年升高, 血脂異常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及其引起的心血管事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調脂治療對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致殘率、死亡率有著重要意義, 目前他汀類藥物在調節血脂方面占據著主要地位, 積極防治高脂血癥是降低冠心病和腦卒中發生率的有效措施, 有利于預防心肌梗死、腦卒中、減少死亡、延長生命。在當今日趨老齡化的社會里, 人們應增強自我保健意識, 合理安排飲食, 改變不良生活方式, 積極預防和治療血脂異常, 將血脂控制在合適的范圍內, 以提高自身的生活質量, 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張石革.調節血脂治療的藥學監護. 臨床合理用藥, 2013(10): 5-10.
[2] 李愛玲.淺談降血脂藥在基層醫院的應用研究.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3, 7(24): 136-137.
[3] 孫志強, 靳勝燕.我院調脂藥物應用情況分析.中國醫藥導報, 2010, 7(2):123-125.
[4] 黎明, 胡桃. 2010~2012年某醫院口服調血脂藥物應用分析. 內科, 2013, 8(6): 63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