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秋天的好詞好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理解詞義是學會運用的前提
仔細讀一讀學生的積累本,不難發現,一部分詞句來自語文書上,另一部分詞句則是從課外書上摘抄來的。我曾經問過一部分孩子,自己摘抄下來的詞句是否都理解它們的意思,孩子們告訴我,有許多他們并不是很理解,只不過覺得這個詞(句)挺好的,就抄下來了,對詞(句)義自然也只是一知半解。他們還特別喜歡摘抄四字詞語,認為成語等四字詞語特別好。于是,就很容易出現兒子那種用詞張冠李戴的現象。因此,準確理解詞義是學會正確運用的前提條件。
如何理解詞(句)義?可以鼓勵學生查一查工具書,聯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向老師、同學請教。教師還要培養學生在積累時進行認真思考、具體分析的好習慣,搞清楚自己摘抄的好詞佳句“好”在哪里、“佳”在哪里,反對生吞活剝死記硬背,只求數量不求質量的行為。如學生在摘抄有關秋天的詞句時,不少學生把“一個個柿子就像脹紅了臉的胖娃娃,你擠我碰,爭著要人們去摘呢!”抄進了自己的采蜜本。教師應及時點撥:“你覺得這個句子好在哪里呢?多讀幾遍體會一下。”學生反復品味后明白了:這句話是把柿子當作胖娃娃來寫,既寫出了柿子成熟時顏色的鮮艷(脹紅),又寫出了柿子的多(你擠我碰),而且寫出了柿子的可愛神態(爭著要人們去摘呢),使讀者一看就感受到了柿子的可愛、豐收的喜悅,因此這是個形象生動的好句子。自己下次寫花、草、動物、文具等等事物的時候,都可以像它這樣用比喻、擬人的方法把句子寫具體生動。這樣一引導,使學生能夠觸類旁通,真正做到“會積累會運用”。
因此我們在引導學生積累時,要經常有意識地提醒學生:理解是有效積累的前提,如果我們光為了積累而積累,不理解自己所積累的這些詞句的意思,不能夠正確運用,那它們就是一些“死”的知識,積累得再多也是沒有用的。要真正理解自己所喜歡的這些好詞好句,把它們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這樣,在今后的發言和寫作中才能恰當運用,使自己的語言更精彩。
二、分類積累是學會運用的階梯
有積累才有運用,但積累不是一味地、盲目地收集,把所有自己認為好的詞句雜七雜八地都寫在一塊兒,要用的時候就像大海撈針,找得天翻地覆,頭昏眼花。這樣的積累是費時的、低效的。而是要運用科學的方法選擇自己需要的內容進行分類積累,這樣在運用時才能夠得心應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一步對于剛學寫作的三年級小朋友來說尤其重要。學生剛開始積累時,可以分為寫人、描景、狀物等幾大類。再將大類細分,如將寫人分為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活動描寫等;描景細分為季節時辰、江河湖海、天文氣象等;狀物細分為植物、動物、建筑物等。如果有必要,還可以繼續往下細分,比如把寫景又細分為寫春、夏、秋、冬季景物的……做好了分類積累這一步,學生在學習運用時就會順利得多。比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組的學習重點是描繪秋天的景物,我就在那兩周內有意識地要求學生去閱讀、摘抄一些關于秋天的好詞好句好段,并且鼓勵學生細化積累,如寫秋天的莊稼的、水果的、樹木的、動物的等等。這樣,學生在本組的口語交際課“秋天的快樂”和看圖習作《秋天……》中,運用出來的好詞好句就比較多,而且用得都挺恰當的,較好地達到了積累是為了運用的目的。
三、多說多寫是學會運用的關鍵
俗話說:“多讀多寫文自工。”任何技能技巧的形成,都需要經過反復練習。口語表達與寫作也是一種技能,當然也需要經過反復練習,最終熟能生巧。因此要想讓學生學會恰當地運用好詞佳句,提高口語表達與寫作水平,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多練習——多說多寫,在不斷的讀寫練習中消化吸收積累的詞句,激發學生運用好詞佳句的興趣,樹立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語文課堂是培養學生運用好詞佳句的主陣地,教師首先應努力創設一個使學生想運用、敢運用、喜歡運用、有機會運用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良好環境。這時候學生運用得怎么樣并不重要,只要他們喜歡運用,樂意動腦筋去運用,感到能運用出好詞佳句是一種快樂,是一種光榮就行了。因此,對于那些能夠動腦筋運用好詞佳句的同學,不管他運用得是否恰當,教師首先要及時肯定和表揚。要在班級中樹立“多讀書光榮,會運用更棒”的思想,增強學生運用好詞佳句的意識。要指導學生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小伙伴們的發言、習作,學會欣賞的方法……久而久之,課堂上就會創設出一派學生樂于運用、自信運用的良好氛圍。
其次,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各種學習運用好詞佳句的機會,給學生一個成長進步的平臺。如在口語交際課“秋天的快樂”中,同學們都說到農民伯伯正在田里收割稻谷,很高興。我就啟發學生想一想,除了“高興”還可以用哪些詞語呢?學生就會把自己腦中所積累的有關“高興”的詞句都搜索一遍,收獲自然也不少,“開心、愉快、歡喜、笑瞇瞇……”都想起來了;我再鼓勵他們想一想還知道哪些成語,于是,“眉開眼笑,心花怒放,喜上眉梢,興高采烈”也想起來了;最后又啟發學生說說句子:農民伯伯樂得合不攏嘴,農民伯伯笑得眼睛瞇成了一條縫,農民伯伯樂得臉上像盛開的山茶花……如此長期訓練,漸漸地,學生養成了積極運用好詞佳句的良好習慣,在說話、寫作中用詞自然而然地變得豐富生動起來。
又如《秋天的雨》一課中有不少表示顏色的詞語,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出文中表示顏色的好詞語:“金黃色、橙紅色、雪白的、粉紅的”等,先讓學生讀一讀這些詞語及帶這些詞語的句子,說說詞語的意思,然后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靈活運用,比一比誰的句子中用進去的詞語又多又恰當……學生在說、寫句子時,既吸收了他人的新鮮語匯,又激活了自身的語言積淀,教學效果相當好。
一、開啟思路,從“內容”入手
平時上課時我注意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作者的寫作及觀察方法。《濟南的冬天》就是很好的范文。作者老舍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細致的觀察,寫出了濟南這個特定地點的冬天的特點;通過課堂上的反復誦讀和學法的積極引導,讓學生感受了“發現美”和“表現美”之間的關系。在“走進秋天”的寫景作文教學中,我鼓勵學生全景式地掃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發現美景。我讓學生帶來了在秋天拍攝的照片,以及秋為主題的明信片、掛歷、圖片等,我把一盆也帶進了教室。這樣,就把秋天帶到了課堂上,實現了學生與描寫、記敘對象的零距離“互動”,進行了一堂精彩的《走進秋天》的作文指導課。學生也寫出了很多精彩的文句。讓學生貼近生活,也順應了“必須尋到源頭,方有清甘的水喝”的說法,這“源頭”就是我們五彩繽紛的生活,開啟思路,從“內容”入手,能有效克服重課內輕課外的弊端。
二、以說促寫,抓“材料”儲備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可以看到:有些學生說話滔滔不絕,口若懸河,而寫作文時卻絞盡腦汁,無從下筆。原因何在?因為“說”在實際生活中實踐較多,而“寫”卻較少,沒有實踐,怎能靈活運用呢?在學生觀察、思維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說話,實現了三個目標:一是在說話中,切實地抓住了事物的特點,而寫出事物的特點,是作文寫作中的一個重點內容。二是學生相互說自己的生活,說自己觀察到的現象,說自己的感受,在無形中儲備了材料。你說,我說,他說,從不同的角度說,一個火花點燃另一個火花,學生的思路就在這相互的點燃中燃燒,形成一種良好的集體思維、集體創作的氛圍。三是豐富了語言。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在與同學的相互比賽中,一個個的好詞語,一個個的好句子,一個個的好發現都匯集到課堂中來,這些好詞、好句、好創意,成為寫作的極好養料。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安排了課前5分鐘的演講,讓學生得到充分展示“說”的能力的機會;課堂上盡可能地把“說”的權利還給學生,鍛煉他們主動說的意識;在寫作指導課上,我用“引導回憶”的辦法,喚醒學生心中沉睡的材料,讓學生在課堂上交流,這就有了學生滔滔不絕的關于“愛的故事”的敘說,有了關于“最難忘的人或事”的絮語,有了關于“進入中學以后”的感慨等等。引導學生把“說”和“寫”聯系起來,這樣說說寫寫,寫寫說說,不僅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而且通過說話過程中對口頭語言的敘述,提高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大量地儲備了寫作的素材,讓學生覺得可以寫的東西太多了。這樣就避免了寫作指導中“重書面,輕口頭”的不良做法,使學生寫作做到中心明確、條理清楚。
三、注重練筆,用“片段”夯基
一般的說,學生課外時間有限,過分要求寫整篇文章,會讓他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平時可以讓學生進行多練筆,多記日記。茅盾說:“應當時時刻刻身邊有一支鉛筆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見所聞所為所感隨時記下來……”倘若我們學生平時能按照這樣去做,平時多記日記,多寫片段,讓自己的感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不僅可以得到一種精神享受和樂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寫作水平。為此,在平時作文教學中,我強調每位學生每天至少練筆一次,大至文辭優美的文章,小至遣詞造句,不一而足。
比如說表達方式的片段練習,就是讓學生以一種事物為寫作對象,分別運用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五種表達方式各寫一段話,可以各個段落相對獨立,也可以連綴成文。此項訓練是針對學生對五種表達方式理解不夠透徹,寫作中表達方式單一的情況設計的,在實踐中很有必要。它對于學生綜合運用表達方式是一個鋪墊的過程。
還有對人物的語言進行片段訓練。人物的語言要求精煉和個性化。精煉就是言簡意賅,用經濟的文字表現豐富的內容。人物語言個性化,是語文描寫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要求。所謂個性化就是什么人說什么話,每個人說的話都符合他的身份、地位、年齡、經歷、教養、氣質、習慣愛好和心理狀態,以及所處的特定環境,使讀者觀其言知其人,聞其聲便明其性。達到真正認識語言描寫的妙處的訓練目的。還有仿句練習、寫心理活動、寫場面等。
學生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練習,筆頭熟了,素材也豐富了,有些內容還運用到作文中去,從而減輕了寫作的難度。
四、改文多法,憑“文采”亮色
俗話說:“文不改不精,玉不琢不美。”好文章有一半工夫在于修改,“改文多法,憑文采亮色”是我一貫的寫作指導風格。
葉圣陶先生也曾經說過:“文章要自己改,學生只有學會自己改的本領,才能把文章改好。”可見,訓練學生自己修改自己的文章,是作文教學的必要環節。我在指導學生修改作文的教學實踐中探索、總結出以下四個原則:(1)妙筆生花,雕琢龍頭鳳尾。(2)水落石出,突出文章主體。(3)提綱挈領,做到眉清目秀。(4)風行水上,平淡亦是神奇。
具體的做法有教師批改和學生自行修改。教師修改中我注重的是對學生的習作進行書面批閱。將文章的主要錯誤和其他不妥之處用規范的修改符號標出,并加上一定的眉批和總批。但我一般不作具體地修改和批成績,為的是留給學生更多的練習機會。接下來是學生的“自行修改”,形式多樣,可以有自己改、小組互改等。
從心理學的觀點看,“自己修改”是培養學生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方法,這是一種自我反饋的教學形式。通過這種檢查,可以修正練習中的疏漏、不足與錯誤,由于學生在練習中疏漏與錯誤是難免的,所以“自己修改”能力的培養更顯出它的必要性。在自行修改中,我先教學生掌握“讀、刪、增、改”四個步驟去修改作文。語言是思想的載體,不管多新穎的素材,多深刻的立意,都必須借助語言來表現。我很注重指導學生修改語言,讓作文靈動飛揚。
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明確修改要求的。
1.精煉用詞,鮮活生動
如“燕剪春風、鷹擊長空、鶯穿柳浪”幾個動詞寫出不同的飛來,讓人遐想萬千。
2.巧用佳句,靈活多變
靈活運用各種句式,能增加作文的魅力。長句、短句相間,整局、散句交錯,多種修辭運用,會讓你的作文讀來如風行水上。
3.優美意境,橫生亮色
語言的形象體現在畫面感。善于選擇意境優美的畫面巧妙組合,會效果不錯。
4.巧借詩文,包裝思想
恰當地引用名人名言、名詩句、成語,不僅使語言添彩,也巧妙地展示出你的知識面和文化修養。
5.巧用修辭
可比喻、可排比、可擬人等,如朱自清先生的《春》開頭:“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運用反復、擬人,很吸引讀者眼球。
在學生二次修改后,我會一邊對謄清后的作文進行再次批閱,然后批上成績,作為對學生認真修改作文的肯定和鼓勵。
采取多種修改的方式方法,改出了新意,改出了文采,真正實現了寫作指導課“教是為了不教”的理念。
好詞:
波光粼粼 朝暉燦爛 金光萬道
光芒萬丈 霞光萬道 晚霞夕照
艷艷陽光 色彩斑斕 一縷陽光
好句:
1、殘陽從西山上斜射過來,地面的一切都罩在一片模糊的玫瑰色之中。
2、夕陽的余輝染紅了在藍天里游蕩的白云,還替它們鑲上了亮晶晶的花邊,這幾塊白云一會兒就幻成了玫瑰的晚霞。
3、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無際的平靜的碧海;強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動著,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腳下片片的高粱時時搖曳著豐滿的穗頭,好似波動著的紅水;而衰黃了的葉片卻給田野著上了凋敝的顏色。
4、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
5、太陽在朝霞的迎接中,露出了紅彤彤的面龐,霎時,萬道金光透過樹梢給水面染上了一層胭脂紅。
6、太陽剛剛升上山頭,被鮮紅的朝霞掩映著,陽光從云縫里照射下來,像無數條巨龍噴吐著金色的瀑布。
7、紅日西垂,海面上泛起一層層金色的漣漪。太陽已經落出了,西邊天上只留下一抹淡淡的胭脂色。
8、天空一碧如洗,燦爛的陽光正從密密的松針的縫隙間射下來,形成一束束粗粗細細的光柱,把飄蕩著輕紗般薄霧的林蔭照得通亮。
9、陽光被層層疊疊的樹葉過濾,漏到他身上變成了淡淡的圓圓的輕輕搖曳的光暈。
10、只見碧空襯著淡藍,一會兒,淡藍變成橙黃,邊上鑲著緋紅,這紅光越來越多,從空中直射海面,先是一點,接著一片,飛快地向四面擴散。
11、朝陽開始像一盞扁圓的宮燈冉冉升到空中,霎時,便形成滾圓的火輪,高高升起,噴射出萬道金幅,給萬物罩上一層燦爛的霞輝。
12、早晨的太陽,像牛車的轱轆那么大,像熔化的鐵水一樣艷紅,帶著噴薄四射的光芒,坐在東方的嶺脊上,用手撩開了輕紗似的薄霧。
13、小鳥不知躲匿到什么地方去了;草木都垂頭喪氣,像是奄奄等斃;只有那知了,不住地在枝頭發出破碎的高叫;真是破鑼碎鼓在替烈日吶喊助威!
14、海面上躍出一輪紅日,鮮艷奪目,海空頓時灑滿了金輝,海面由墨藍一變而為湛藍。
15、忽然,迎面升起一輪紅日,灑下的道道金光,就像條條金鞭,驅趕著飛云流霧。
16、太陽躍出灰蒙蒙的海面,小半輪紫紅色的火焰,立刻將暗淡的天空照亮了,在一道道鮮艷的朝霞背后,像是撐開了一匹無際的藍色的綢緞。
17、金燦燦的朝暉,漸漸染紅了東方的天際,高高的黃山主峰被燦爛的云霞染成一片緋紅。
18、當峭厲的西風把天空刷得愈加高遠的時候;當充滿希望的孩子望斷了最后一只南飛雁的時候;當遼闊的大野無邊的青草被搖曳得株株枯黃的時候-一當在這個時候,便是秋了,便是樹木落葉的季節了。
19、深秋的太陽像被罩上橘紅色燈罩,放射出柔和的光線,照得身上、臉上,暖烘烘的。
20、一片透明的灰云,淡淡的遮住月光,田野上面,仿佛籠起一片輕煙,股股脫脫,如同墜人夢境。晚云飄過之后,田野上煙消霧散,水一樣的清光,沖洗著柔和的秋夜。
21、盛夏的陽光真像火燙的辣椒水,坦蕩蕩的街上,沒有一塊蔭涼地。雄壯巍峨的山峰被夏日的驕陽鍍上了一層金色,更顯得峻峭,壯觀!
22、涼爽清明的秋夜里,明亮而發紅的火星在星空中為我們增添了不少的光彩和趣味。()
23、星星已經淡下去了,東方天邊上開始放白了,這時候天際變化得很快,漸漸白得晃眼,接著從地平線上開始一抹一抹地放射出紅紋。
24、這時候,夕陽已經銜著山巔了,西面的半邊天空,像起了大火球似的,燃燒著一片血紅的晚霞。
25、陽光透過淡薄的云層,照耀著白茫茫的大地,反射出銀色的光芒,耀得人眼睛發花。
26、太陽終于探出了半個頭,那么大,那么紅,接著像被誰推了一下,猛地跳了出來,變成了純金色。
27、太陽一到秋天,就將它的光芒全撒向人間。瞧,田野是金黃的,場地是金黃的,群山也是金黃的。
28、漸漸地,那東方的霧氣先有些微紅,在、這紅色越積越濃,便突然劃出一線鮮紅,那鮮紅里突然跳出一個通紅的光輪。
29、柳樹在路邊靜靜地垂著枝條,蔭影罩著蜿蜒的野草叢叢的小路。
30、太陽更低了,血一般的紅,水面上一條耀人眼睛的廣闊的光波,從海洋的邊際直伸到小船邊沿。
31、煊紅的夕照把江水染成瑰麗的金波,在水天相接的抖動著碎金子似的海面上,飄來幾只歸舟。
32、秋后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游的東西,什么都睡著。
33、大地上萬物都燙了金似的,在原來各種顏色的表層,濃濃地染上了一抹橙黃,并且反射出道道炫目的光輝。
34、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就要起來了。
35、秋天帶著落葉的聲音來了,早晨像露珠一樣新鮮。天空發出柔和的光輝,澄清又縹緲,使人想聽見一陣高飛的云雀的歌唱,正如望著碧海想著見一片白帆。夕陽是時間的翅膀,當它飛遁時有一剎那極其絢爛的展開。于是薄暮。
36、陣陣春風,吹散云霧,太陽欣然露出笑臉,把溫暖和光輝灑滿湖面。
37、金燦燦的陽光傾瀉下來,注進萬頃碧波,使單調而平靜的海面而變得有些色彩了。
38、嬌艷的朝陽,已從東邊群山背后跳了出來,萬屢紅霞四溢,和山谷中緩緩升騰的晨靄交融,變幻著五光十色的光環。
39、晚秋了,太陽懶洋洋地掛在天上,像個老公公露著笑臉在打瞌睡。
40、紅艷艷的太陽光在山尖上時,霧氣像幕布一樣拉開了,城市漸漸地顯現在金色的陽光里。
41、夕陽那輝煌美麗的影子投在被晚風吹皺的江面上,撒下了一大片閃亮的、鮮艷的玫瑰紅的細鱗片。
42、近來每晚八點鐘以后,火星就從東南方的地平線升起。它比附近天空中的任何一個星星都亮,不論你在哪里,都很容易找到它。
43、遠處巍峨的群山,在陽光照映下,披上了金黃色的外衣,顯得格外美麗。
44、剛剛起身的太陽呵,精神抖擻,紅光四溢,把整個世界照得通亮。
45、早晨起來,落蕊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46、七月,透藍的天空,懸著火球似的太陽,云彩好似被太陽燒化了,也消失得無影無蹤。
47、太陽猛地一跳,蹦出了海面,霎時間,那遼闊無垠的天空和大海,一下子就布滿了耀眼的金光。
48、那刺穿云塊的陽光就像根根金線,縱橫交錯,把淺灰、藍灰的云朵縫綴成一幅美麗無比的圖案。
1、秋天的風吹醒了桂花樹。一簇簇銀白色的、黃色的桂花像一個個球形的香水瓶,散發出濃郁的香味,向昆蟲朋友們發出秋天的邀請。
2、寒冷的冬夜里,爺爺會一邊往火爐里添加好聞的“啪啪”作響的松枝,一邊講述那些遙遠而離奇的故事。這時,風就會在我們的小屋外嘶吼,拍打著木門和院子水缸里的水瓢,發出“砰砰”的響聲,仿佛是在制造一個夢境,將聽故事的我拉進這個夢一樣離奇的故事里面。
3、秋風啊,秋風。你為我們帶來了如此迷人的秋色,帶來了豐收累累的果實,帶來了火紅,金黃的一切。我愛你!我既愛你那粗獷的,豪放的氣質;也愛你那輕柔的婉約的性情;更愛你那默默無私奉獻的精神啊!我最愛的秋風。
4、秋天的風是秋姑娘的使者,她帶著清涼和美麗,邁著輕盈的腳步,悄悄地把秋天帶來了!
5、夏天的風,不緊不慢地,跳著,玩著,時而高飛,時而低掠。它為可愛的樹葉奏樂,為文靜的小草伴舞,為田里辛勤勞作的農民帶來清涼和爽快,抹去煩惱和急躁。它闖進了一切事物的心扉,為這個熱鬧非凡的世界增添許多樂趣。夏天的風,像媽媽親切的雙手,包含著溫情除去了塵世間的一切焦躁。
6、秋天的風,有一根神奇的魔法棒。它來到果園,把果樹上變滿了又香又甜的果子。紅彤彤的蘋果,黃澄澄的梨,紫紅的葡萄,橘紅的柿子。真想讓人們去快點摘它呢!
7、冬天,那么多壓抑多時的風,一下子瘋狂起來。它狠狠地刮掉樹上殘留的葉子,卷起地上的黃土,把它們吹得漫天飛舞,坐在房間里的人們一個勁地咒罵著風,于是,風怒吼起來像狼嚎,像虎嘯,像獅吼,簡直是垂直的最后一搏。
8、風兒撒下一朵朵晶瑩的小雪花,像仙女一樣的雪花們,在風的帶領下,把最美的一刻獻給人們,然后手拉著手,一起去關懷那冰涼的麥子,用自己,為麥子們蓋上棉被。看,她們把世界裝飾的那么美,真是一個個頂尖的設計師啊!
9、風,刺骨的寒風,夾雜著朵朵梅花般的雪,發出了沙沙的聲音。雪,像一個小精靈,在空中舞蹈。然后,白色.晶瑩的雪花兒在天空中落下,下出一個銀裝素裹的世界。地上變白了,不沾一絲雜質,風吹呀吹,雪花唱起了耐人尋味的歌。風過了,雪花便悄無聲息的落到地上。
10、春風好像會變魔術,她一會兒把春姑娘變成黃色,一會兒把春姑娘變成粉色,一會兒把春姑娘變成綠色,只要春風吹過光禿禿的迎春花枝頭時,春風就把春風姑娘打扮成嬌艷的黃色,啊,迎春花才開了!看清楚了嗎?聽清楚了嗎?春姑娘就是這樣變“春天”的!
11、春天,風兒邁著輕快的步子來到我們中間,它像個頑皮的孩子,撥拉一下,剛剛萌芽的柳條,又飛過冰雪融化的湖面,()它興奮地喝著,笑著,跳著,給大家帶來了無窮的生機與希望。
12、秋天的風,像五彩的夢,給人們帶來無限的遐想。人們帶著豐收的喜悅,暢想著來年的收獲和希望。秋天的風,像希望的火種,給我一種奮發向上的力量作文人網你也可以投稿,我也要有新的收獲。秋天的風,給大地和人們帶來了美好的一切。
13、夏天也跟著來了。風兒仿佛是個羞愧的姑娘,遲遲不愿露出真實的面孔,真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終于,在人們焦急的盼望中,風兒露出了她羞怯的酒窩。只要你在炎炎烈日下認真地看,仔細地感覺,你會發現它在人們不經意的時候,柔柔地,暖暖地輕撫過每一個人。
14、冬天的風,像一只難以馴服的野馬,在田地里奔跑著。它把小草踩得枯黃,把田地里的殘茬敗葉吹飛了,把搖搖欲墜的樹葉吹落了。它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考驗著世間上所有事物的意志力。冬天的風,像一名嚴厲的考官,帶著幾分冷酷肅穆地審視著萬物關于毅力的答卷。
15、春天的風是暖暖的風,他替我們驅走那冷得我們刺骨的寒風,暖了你我柔弱的身體。他還為我們帶來了朝氣蓬勃的花草樹木和動物,讓大地呈現一幅漂亮的春天美景,也增添了一番生氣。
16、春天的風不像冬天的風那樣刺骨,她給人們帶來溫暖。春風一吹,小草從地上露出了頭,小花換上了五顏六色的衣服,形成了光彩奪目、生機勃勃的春天。春風邁著輕盈的腳步來到了小河邊。她輕輕一吹,沉睡了一冬的小河唱著歡快的歌曲流向遠方;她輕輕一吹,喚醒了冬眠的小動物,大家伸著懶腰睜開了惺忪的睡眼;她輕輕一吹,小朋友脫下了厚厚的冬裝,個個精神抖擻,花枝招展;她輕輕一吹,各式各樣、五彩繽紛的風箏飛上了藍天……
17、夏天的風從冬走到夏,一下子變得似乎人見人愛,夏天的風不知道是因為夏天的炎熱而受人愛戴,風還是那陣風,人的感覺卻在變化不停。其實這世上原本沒有一個徹底的標準,站在人的立場上,人類喜歡的也就是美的;站在不同人群的角度也會有不同的好惡,如開車的煩行人走入快車道,行人不滿開車的亂停亂放;就如《賣炭翁》“心憂炭賤愿天寒”一樣,相信夏天的風同樣有人不喜歡。
18、夏風吹起,池塘中的青蛙們躍上荷葉,唱著雄壯的歌荷花搖搖擺擺,荷葉金邊閃耀,還有那一個個小蓮蓬,也有節奏感的一搖一擺。樹下乘涼的老人懶洋洋地扇著扇子,悠閑無比。
【關鍵詞】小學;作文;興趣;語言;積累;練筆;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5)36-0097-02
小學中年級學生剛剛學寫作文,從低年級的寫話過渡到中年級的寫作文,學生首先從心理上難以適應,其次很多學生學習能力跟不上,也就出現了“寫作文難”這一問題。筆者從以下4個方面幫助學生克服寫作畏難情緒,有效提高小學中年級學生作文習作水平。
一、激發寫作興趣,讓學生乘興而上
1. 激發興趣是前提
中年級是作文的起步階段,寫作難度比低年級的寫話高出一個層次,很多學生還沒開始寫作文就對作文產生畏懼心理,甚至有的學生成為寫作文“困難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的有效動力,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有效的心理成分。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引導學生寫好作文就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愿望。因此,充分調動學生寫作文的興趣,激發學生寫作文的潛能顯得更為重要。
2. 樹立信心是基礎
要激發寫作興趣,就要幫助學生樹立寫好作文的信心,讓學生感到寫作文不是難事。為此,教師必須事先做好充足準備,目的就是在課堂上激發學生寫作文的興趣,讓學生由原來害怕寫作文到最后慢慢喜愛寫作文。
例如,在教學秋天這篇作文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秋天的圖片、視頻,如果條件允許,教師也可組織學生在金秋時節走進大自然,深入地體悟大自然秋景的迷人。如此一來,學生在寫作文時不至于無話可寫。另外,教學我的自畫像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家照鏡子,仔細觀察自己的外貌,這無疑讓學生對寫作文有了一定的興趣,并有信心寫好作文。通過這兩次作文教學,學生寫作的興趣明顯被激發,在作文課上樂于寫作并分享。
二、注重語言積累,讓學生拾級而上
1. 閱讀,積累好詞佳句
如果把寫好作文僅僅寄托在學生對作文的興趣上,那離寫好作文還有一段距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學生平時沒有注重語言的積累,那到真正寫作時只會“無米下鍋”。積累要從平時點滴做起,平時一定要多閱讀一些美文并適當做一些摘抄、寫寫讀后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為此,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安排及本班學生的情況,適當地安排時間讓學生與書本進行親密“交流”,但這種“交流”并不是隨意性的,教師必須對學生的閱讀提出適當要求。首先,教師提醒每個學生要準備一本筆記本,俗話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培養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其次,教師要指導學生邊讀書邊做記號,并適當把書中的好詞好句記在本子上,定期讀一讀;最后,教師可以指定時間讓學生交流、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長此以往,學生對句子的理解會得到升華,作文水平也會隨之提高。
2. 觀察,積累生活經驗
語言的積累,不僅要多閱讀一些優秀的書籍,更要細心觀察生活。寫作的素材往往源于生活,需要學生細心地觀察生活,這樣寫出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內容才能充實。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適當安排學生對動物、自然景物以及人物的動作、對話、外貌等方面的寫作訓練,讓他們從中獲得豐富而鮮明的形象。除此以外,還要教會學生從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篩選”出典型的表象,借此培養觀察的目的性、條理性、精確性。如在描寫小動物時,先讓學生仔細觀察小動物,心中有一個總的印象,緊接著要求學生再細致地觀察小動物具體的某一方面,這樣寫出的文章條理清楚,重點突出。
三、勤于練筆,讓學生循序而上
1. 分層次教學
“勤寫筆下生花。”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必須讓學生養成勤于動筆的好習慣。按照教學安排,中年級語文作文教學每學期僅需完成書中為數不多的作文訓練,但這是遠遠不夠的。很多學生把這幾次作文當成必須完成的任務,寫作也就失去了原有的目的。教師可以根據本班級學生的實際進行分層教學,對于作文學有困難的學生適當增加一些練筆,這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體現。
2. 抓契機練筆
為了增加學生對語言的積累與運用,加強對文本的深入理解,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就地取材、一箭雙雕的“小練筆”,把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語言形式的運用有機地結合起來。精彩段落,仿一仿。在教學《東方之珠》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仿寫倒數第二段,讓學生學會“總――分――總”的構段方式;動情之處,抒一抒。如在教學《北大荒的秋天》抒一抒對秋天的喜愛之情;課文插圖,寫一寫。在習作3中的看圖作文,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懸念結尾。續一續,這在《三袋麥子》這一課體現得尤為突出,學生可以編寫童話故事,又過了幾年以后,小豬、小猴、小牛又會有哪些變化呢?在這樣巧妙的練筆訓練中,學生的寫作能力會在無形中得到提高。在學生生活中的各種寫作契機,值得教師關注,如學校召開的運動會等孩子們喜歡的活動,讓學生勤于動筆,寫下自己的活動體會,這樣的寫作形式更加樂于被學生所接受,對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也很有幫助。
四、發揮評價作用,讓學生隨評而上
作文水平的提高不單要對寫作充滿熱情,也要不斷地修改,就好像打磨一件兵器,無論鑄造兵器的材料多么優良,如果沒有日后的精雕細琢,那只能被戲稱為“半成品”。作文的批改一般可以分為自評、互評、師評3種。
1.自我評價是提高
自評最重要,但也最容易被忽視。一方面,部分老師認為中年級學生不具備批改作文的能力,讓他們批改作文是浪費時間,其實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需要老師用自己的智慧不斷挖掘;另一方面,學生往往認為作文寫好之后就大功告成了,甚至有學生沾沾自喜,殊不知“文章不厭百回改”。根據現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大部分學生已經可以自己評改作文,如修改錯字、錯標點和病句,學生在一次次自我批改中,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2. 同學互評是保證
自評后的互評也不可或缺。在學生互改的過程中,教師要強調學生做到以下兩點。第一,要認真“尋寶”,學會取長補短,并巧妙地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第二,要細心“挑刺”,挑出被批改作文的不足之處,努力提出自己的修改方案,幫助被批改者作文能力的提高。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學會分層次,把優等生和差等生互換,這樣更利于互批這一環節的順利展開。
3. 教師評價是升華
最后一個環節是教師批改,主要看學生文章的整篇構段并進行縱向比較,學生是否比前幾次的作文有進步。評改時注重兩個方面:第一,評價的語言要以激勵為主,不僅評文,也要評人,對作文慢的就求“快”,對性格急的就求“穩”,對懶于觀察的就求“勤”,對敢于創新的就求“準”,等等。第二,放大亮點。中年級學生第初次接觸作文,難免存在各種問題,教師要學會用“放大鏡”發現學生寫作文中的亮點,如“你的字真漂亮”“你的作文較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你的作文條理很清晰”……這一些看似簡單的鼓勵,能很好地幫助學生樹立寫好作文的信心。
總之,作文教學離不開教師的辛勤付出,也離不開學生自己的努力,這其中需要學生樂于寫作文,有信心寫好作文,在平日里要多讀書,多積累,作文完成后,要不斷修改。
參考文獻:
[1] 徐靜.把作文的批改權還給學生[J].考試周刊,20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