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大一思修論文

      大一思修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一思修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大一思修論文

      大一思修論文范文第1篇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語教育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摘要] 從學生視角入手,以廣東高校為例,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受到大學生冷落甚至排斥的現狀進行剖析,總結出三方面原因,即社會客觀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不重視的觀念先入為主和教材教法缺陷,同時借鑒哈佛公開課和復旦大學陳果博士的思修課,從學風建設、教材修改、學生主體、實踐課堂和考核機制等方面多角度舉例說明,嘗試提出改進思修課現狀的可行性建議。

      [

      關鍵詞]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公開課;學生視角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893X(2014)04?0041?04

      [收稿日期] 2014-03-21;[修回日期] 2014-06-23

      [基金項目] 廣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中國高校與世界名校接軌的探索性研究”項目組研究成果之一(1184612037)[作者簡介] 林慧華(1979-),女,廣東汕頭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育學院講師,創新項目指導老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教育教學;蔡丹霞(1992-)、李麗瑩(1993-)、黃嘉敏(1992-)皆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學生,其中蔡丹霞和黃嘉敏是廣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組成員.

      一、引言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目的是幫助同學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打下扎實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是一門提高自我修養的課程,對于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該課程自2006年在全國高校實施以來,教育部一直非常關注思修課在學生中取得的效果,每年都要組織高校教師進行思修課的培訓。這6 年來,思修教材編寫組致力于教材內容的與時俱進,思修課的教材內容已經過3 次修改(2007 年、2008 年和2010 年)[1]。

      為了了解廣東高校學生對思修課的看法,筆者對廣東高校學生進行開放式問卷調查,實際回收有效問卷223 份。通過問卷分析發現,思修課普遍得不到大學生的重視,50.41%的問卷填寫者上思修課時走神,43.09%對于思修課沒有任何興趣,62.60%所在班級課堂沉悶,很少人聽講。國家教育部門十分重視該課程,且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為何思修課屢屢遇冷呢?

      近年來,思修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和教學效果成為許多學者和一線教師的研究熱點。吳倬歸納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觀教育”三大教學目標[2]。王建新提出,實現課程教學目標需要教師人格的感召力、行為的親和力、知識的吸引力、視覺的沖擊力和理論對現實的解釋力[3]。李大健倡導“生活化教學”[4]。劉博指出,思修課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基于一定生活情景下的價值建構過程,所以,教學語言、內容、情景、方法和評價都應該“生活化”[5]。周軍認為,基礎理論、典型案例、心態分析的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社會實踐、交流討論的教學形式是思修課程建設應注重的[6]。吳瓊等把實踐教學的形式分為三種:感受式(如參觀展覽、法院旁聽等)、體驗式(如社會調查模擬法庭、話劇或小品表演等)和踐履式(志愿服務、主題宣傳等)[7]。賀俊燕探討思修課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8]。謝玉進則引入國外名校公開課對思修課的啟示,提出“巧妙創設情境,引發學生思考”“精心設置議題,吸引學生關注”[9]。韓建磊等研究思修課的考評體系,提出“考評主體多元化、考評方式多樣化、考評標準細則化及考評結果表述方式多樣化”[10]。張云蓮強調思修課的實效性、針對性和時效性[11]。林楠認為,要提升思修課的實效性,應在授課中踐行“生命意識的喚醒,日常生活的回歸和心靈世界的啟迪”三大教育理念[12]。至于“思修課”成敗的關鍵,陳大文引用教育部長周濟發言強調:“課開得好不好,學生喜歡不喜歡,關鍵在教師”[13]。

      以往研究大多從學者或者老師的角度給出建議,幾乎沒有大學生參與研究。因此,我們項目組決定從學生的視角探索思修課遇冷的原因及其改進方式,嘗試提出能被一線教師和學生接受的可行性建議,著重解決如何將思修課的理論知識切實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的“瓶頸”問題,讓思修課真正成為學生的“心靈雞湯”。

      二、課程遇冷及其原因

      近年來,學生普遍對思修課的重視程度不高,課堂反應平淡、課后更沒有發掘思修課的價值。從學生角度出發,我們認為思修課遇冷有以下原因:

      (一)國際化、信息化與個性化的影響

      觸屏時代,大學生不斷接受互聯網多元文化的多重沖擊,資本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滋生,對需要靜下心來認真領悟的思修課反應冷淡,甚至認為思修課中的某些觀點是過時的。此外,大學生就業壓力大大增加。大學生學習功利化,只關注與自己日后工作有關的學科,考取各種迎合企業需求的證書,認為上思修課是浪費時間。

      (二)不重視的觀念先入為主

      1. 師兄師姐的“引導”

      大學強調自主學習,老師與學生的直接交流很少,師兄師姐的引導更為占先。大部分學生尚未開始上思修課,就已經從師兄師姐口中聽到“思修課不重要,不用認真聽課”等負面信息。這種先入為主的忽視思修課重要性的錯誤觀念,導致學生一開始上思修課就有抵觸情緒。一屆又一屆的學生把對思修課不重視的觀念傳遞下去,形成惡性循環。

      2. 考核方式的單一

      大部分學生在思修課的第一節課就了解到,思修課的考核方式主要為期末開卷考試。小道消息說到時“重點滿天飛”,所以,大部分學生覺得臨考翻翻重點就可以了,從而從根本上忽視了思修課本身的內涵與價值。

      (三)教材教法缺陷導致學生厭倦

      1. 內容重復,過于理論化

      思修課的內容和學生在小學、初中、高中等階段接觸到的思想政治課程內容部分重疊。趙興宏等對東北大學1689 名大一新生進行問卷調查,97.5%的學生認為教學內容與中學思想政治課有重復,其中認為大量重復的學生18.9%[14]。重復會讓學生產生疲勞感和厭倦感,認為以前學過了,沒有新意,不需要再學。

      此外,思修課本內容廣泛,涉及哲學、政治、道德、法律等。但實際內容卻讓大多數同學大跌眼鏡。比如:對于大學新生來說,目錄中的緒論“珍惜大學生活 開拓新境界”非常“對口”,但通篇都是講理論,沒有貼近大學生活的案例,缺乏時代氣息。

      2. 教法單一

      當前大部分高校思修課主要是單向灌輸,或輔以多媒體課件“照本宣科”。很多教師只求“多、快、省”,只告訴“是什么”,不說清楚“為什么”,而且考試讓學生死記硬背,所以學生上課沒有興趣和動力,考完試很快就將課程內容忘掉了。這樣學生又怎么可能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呢?

      三、課程改革的方向

      為了讓思修課程更好地完成其使命,我們建議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改進思修課教學:

      (一)學校大力支持,把思修課融入學風建設

      學風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學生有重要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把思修課融入學風建設,需要學校的大力支持。比如,可以把能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名言警句貼在校園的各個角落:食堂、課室、宿舍樓、校道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此外,學校可組織與其相關的各類比賽、活動,例如,黨史知識競賽、紅歌比賽、模擬法庭、講座、辯論賽等,讓學生領悟到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對于現代人職業生涯和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武漢大學舉辦的第六屆時事案例分析大賽值得借鑒。在這場賽事中,“三國殺”“非誠勿擾”、現場秀等時尚元素都被糅合起來,讓學生在輕快的氛圍中學習并運用思修課上學到的理論,就日本核輻射、重慶的戶籍制度等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深刻的剖析。它被譽為是“最享受的理論學習”[15]。這種針對學生群體喜歡新鮮事物的特點來開展活動的做法,無疑會得到學生的青睞。

      (二)修改現有教材

      根據我們的問卷調查,43.09%的受訪者認為改進思修課要先改進教材。對于哪個最適合思修課的教學模式,79.67%的受訪者選擇案例分析法。受訪者認為,當前思修課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只是死板地講理論,同學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問題,如失戀、人際關系緊張等,都沒能到有效的指導和解決。所以大家對該課程熱情不高。

      因此,思修教材的內容應該更貼近生活。國家設置思修課,目的是讓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律觀”[16]。但是由于教材內容太過于理論化,學生不喜歡,這樣不僅達不到思修課的教學目標,還可能使得思修課口碑愈下、教學效果適得其反。因此,我們對思修教材提出以下修改建議:

      1. 引用研究數據

      在思修教材中,用數據“說話”,可以使內容更真實可信。例如,在講解自制力的時候,可以引用斯坦福大學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每次讓一個孩子單獨待在房間里,給他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如果能堅持15 分鐘不吃的話,會再給一顆作為獎勵。研究人員后續跟蹤調查,10 年后,發現“能夠堅持15 分鐘不吃棉花糖的那些孩子長大以后,不論是在事業上還是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都比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優秀”[17]。這樣的數據,有理有據,也更有趣。

      2. 添加生活化的案例

      生活化的案例可以彌補思修教材內容過于理論化使學生產生的疲倦感。例如,在講解“信念”的時候,結合奧運健將的例子,如劉翔2008 年傷退和2012 年摔倒,及其決定2016 年繼續奮戰的故事,能夠觸動我們的心弦;在講解《勞動法》的時候,可以用畢業生因簡歷造假被炒或者是由于不懂法,亂簽合同被騙等案例可以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和代入感,使思修教材 “接地氣”、有血有肉、有感召力。

      (三)運用“老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根據我們對廣東幾所高校的調查,作為必修課的思修課堂上,同學們都急著去“霸位”,座位越靠后越好,方便上課做自己的事情。

      針對思修課普遍遇冷的現狀,我們在尋找解決辦法時,不得不提到上海復旦大學陳果博士的思修課,以及哈佛大學公開課中的公正課和幸福課。陳果的思修課在網上非常受歡迎,被廣大觀眾稱為真正的“心靈雞湯”。她用自己獨特的理解、深厚的哲學積淀,走進學生的內心,與學生展開靈魂的對話。哈佛公正課旨在引導觀眾一起評判性思考關于公正、平等、民主與公民權利的一些基本問題。而哈佛幸福課則主要探索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雖然中國與美國的政治體系不一樣,意識形態大有不同,但是對于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養方面仍有相通之處。據我們的調查,有50.83%的問卷填寫者希望通過思修課學到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以及加強道德修養等內容。

      無論國內國外,這些都是學生渴望探討的。當然,我們在學習西方教育理念的同時也要兼顧國情,不能照搬照抄,要批判繼承、取長補短,提高學生對思修課的關注度,更好地實現思修課的教學目標。具體可做以下嘗試:

      1. 靈活運用案例分析法

      (1)“道德兩難”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道德兩難,指的是涉及兩種道德規范且兩者不可兼顧的情境或問題”[18]。它們挑戰思維和道德極限,讓人進退維谷;同時,它們也使大學生活躍思維,加深對社會現象的探究,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如假設你是參議院的主席,而你的哥哥是個通緝犯。警察找上你,希望你配合他們的工作,說出你哥哥在哪。這時你會選擇親情向警察撒謊,還是會選擇對社會的責任和忠誠配合警察呢?這便是一個典型的桑德爾式的“兩難”問題。再比如,“你是一名忠誠的公司雇員,工作努力且回報豐厚。但有一天你發現公司為了賺取更多利益,在生產的食品里加入有害添加劑。這時你會怎么做?”[9]。貼近學生生活、設置道德兩難情景,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教師再加以引導。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興趣大增,還可以使他們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發現其實思修課和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從而主動去學習。

      (2)以教師切身經歷引發學生共鳴。哈佛最受歡迎的公開課之一《幸福課》的講師泰勒幾乎每節課都會分享自己的故事。在講解“不現實的信念”的時候,他就和大家分享了他年輕的時候追求一名女子無果的故事。其中,他母親對其不切實際的鼓勵話語、他對自身不夠清醒的了解、他當時的心理、追求那女生時的言行舉止,及后來尷尬的情境,都說得繪聲繪色,讓人身臨其境。泰勒老師過后再對相關概念進行講解時,學生就很容易會心會意[20]。復旦大學思修課教師陳果也經常分享自己的故事。比如,她會將自己在加拿大留學時那種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凄涼、在混雜著眾多國旗中尋找屬于自己心靈安慰的五星紅旗這種真切感受和學生一起分享。這時,愛國主義不再只是書本上的文字。學生與教師在這種經歷分享和心靈交匯中,最容易產生共鳴[21]。

      2. 課堂上嘗試進行游戲和競賽

      思修課要讓學生更易于接受,還可以采用當下大學生比較喜聞樂見的形式,譬如課堂游戲,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增加課堂吸引力,同時也可以鞏固學生學過的理論知識。可借鑒比較火的“百萬富翁”或 “開心辭典”的形式,具體操作如下:

      (1)每次課下課后,學生提前到學習委員處報名參加下次課游戲,每節課報名10 人左右,全班輪流參與;

      (2)老師在課堂出一些和思想道德或法律基礎有關的題目,全班同學也可以分小組輪流出題;

      (3)每次課報名者首先回答思修老師一道題,以快而準為原則,再篩選出5 名學生參加決賽;

      (4)參賽者答對一題后再回答下一道題,答對可以得到相應的分數,一旦答錯,參賽者必須退出比賽,只能得到之前拿到的分數。10 道題封頂;

      (5)參賽者遇到難題時可以使用兩個“錦囊”:求助現場一名學生;或30 秒內在思修課本找到答案。每個“錦囊”只能使用一次;

      (6)全班同學輪流參與游戲,所得成績作為平時成績的重要參考。

      如此一來,學生為了能夠贏得比賽,便會認真聽講,同時預習課本知識,在“游戲”中領悟到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的用處和意義,從而形成學習和運用的良性循環。

      3. 課后拓展,開設思修課論壇

      由于思修課的課時設置是每周一次,所以任課老師在課下和學生幾乎沒接觸。而高速發展的信息工具可以彌補這方面的缺陷。所以,我們建議設一個思修課論壇,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在上面一些有爭議性的問題或情景(時事熱點、校園案例、兩難困境、個人困惑等)。網上討論也可以作為課程考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可以就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發帖、尋求幫助,大家也可以在上面分享一些和思想道德或法律基礎相關的最新文章,課下“充電”。由此,師生關系更加和諧,思修課教學目標也能更好地實現。

      (四)改變單一考核機制

      當前大多數學校的思修課考核方式一般是:平時成績+期末考試成績。其中,平時成績一般通過出勤、論文打分,期末則開卷考試。由于“論文基本上是走過場,老師不會仔細改”,考試也很容易,大多數學生平時就不會費心去學。因此,我們建議,思修課的考核方式必須改革。例如,可以降低期末卷面成績的比重,只占總評的20%或30%,更多地采用形成性評估,還可以試用“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評價”的三評模式。其中,平時成績得分可以有多種形式,比如:

      (1)課堂參與:如課堂辯論、討論、提問、參與競賽等方面的得分。

      (2)小組展示:如案例分析、主題展示、話劇表演等活動的得分。

      (3)網上論壇:如發起議題、參與討論、分享咨訊等貢獻分。

      (4)社會實踐:如三下鄉、做義工得分。

      四、結論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作為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課程,是當代大學生的必修課程。但近年來,思修課遇冷,傳統教材內容和教學、考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和大學生的個性化需要。面對教學“瓶頸”,思修課課程改進迫在眉睫。我們希望通過校園文化熏陶、更新教材、以學生為主體、結合實踐、改變單一考核機制等方式,為思修課注入新的活力,讓思修課走出理論的“象牙塔”,深入學生世界,成為大學生心靈成長的“燈塔”。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19.

      [2] 吳倬.論“兩課”教學的目標及其實現方式[J].中國高等教育,2001(6):11-13.

      [3] 王建新.促進學生道德的自主建構--關于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道德教育內容教學實效性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07:69-72.

      [4] 李大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生活化教學體系探討[J].思想教育研究,2009(3):33-36.

      [5] 劉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生活化路徑[J].教育評論,2011(5):93-95.

      [6] 周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建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國高等教育,2005(19):43-44.

      [7] 吳瓊,仇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的功能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33-35.

      [8] 賀俊燕.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探索——以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例[J].現代教育科學,2010(5):143-145.

      [9] 謝玉進.國外名校公開課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啟示[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22):48-49.

      [10] 韓建磊,袁藝紅.高校思政課學生成績考評體系構建——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例[J].教育學術月刊,2012(8):66-68.

      [11] 張云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理念淺議[J].清華大學學報,2010(5):116-120.

      [12] 林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的三點體會[J].教育探索,2011(5):61-62.

      [13] 陳大文.正確處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建設的若干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2007(8):42-47.

      [14] 趙興宏,張振芝,李光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內容與中學思想政治課有效銜接探析[J].課程教育,2012(1):70-74.

      [15] 程墨,肖珊.機器貓出現在課堂上 武大思政教育顯時尚范兒[EB/OL]. 中國教育報,jyb.cn/Teaching/jysx/201106/t20110622_438508.html,2011-06-22/2014-02-27.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17] 梁唯.讓孩子更從容地成長[J].中國出版,2012(22):77.

      [18] 趙慧.“道德兩難問題”在可持續發展教育中的運用[J].教學與管理,2005(11):7-8.

      [19] Michael J.Sandel.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Do[EB/OL].v.163.com/movie/2010/11/B/J/M6GOB7TT6_M6GOBOPBJ.html,2012-12-09/2014-02-27.

      [20] TalBen Shahar. Positive Psychology (Lecture One & Six).[EB/OL].v.163.com/movie/2006/1/Q/E/M6HV755O6 _M6I40FTQE.html,2012-12-09/2014-02-27.

      大一思修論文范文第2篇

      開設院校:西南財經大學

      于西南財經大學數學與經濟學雙學位班就讀一個多學期,感受頗深,在此分享一下就讀的感受,也可讓積極備戰高考的考生及家長們了解一下這個專業的各方面情況。

      我一開始是抱著一定要轉專業的態度進來的,本來一心想要進入金融經濟領域,哪知財經院校錄取分數飆升,最終只以高了調檔線不到10分進入到這專業。不用我多說,高中時學數學的痛苦,本以為大學就可以脫離苦海,哪知卻誤打誤撞進了與數學相關的專業,所以一開始便四處打聽,但是進來一了解就發現了一些讓我驚奇的地方:一是該專業備受考生青睞,錄取分數在外省較高,進入該專業的同學都是“高手”可謂是人才濟濟;二是在西南財經大學整個經濟數學學院就只有我們這么一個專業,一個年級兩個班,120個人。整個年級乃至學院都十分融洽,學習氛圍也比較好。不像那些幾百人一個年級的專業,讀了幾年也互相不認識。

      在課程設置方面,這和其他學校的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就不盡相同,數學方面要學習數學分析、高等代數、解析幾何、常微分方程、概率論、統計學、應用數理統計、數學建模、實變函數論等,而經濟學方面和金融學方面的課程也是重點,例如大一就要必修的政治經濟學、會計學、管理學原理,之后還有經濟學原理(微觀,宏觀)、財政學、貨幣金融學、數理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等。由此也可以看出,課程是十分緊張的,并且這個專業是最近幾年才由五年制改為四年制,大一大二平均每周33~38節左右。相比于學校的其他主要是文科性質的專業,我們需要將更多的時間用于數學學科的理解訓練。因此就讀此專業需要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因為學習壓力相對而言較大,一到期末,應考壓力也同樣較大,所以個人能夠支配的時間比較有限了。

      不過上那么多課,不是沒有回報的,從前景來看,高年級的同學稱此專業為“萬金油”有數學基礎,有經濟頭腦,這樣的人才無疑是“可怕”的。無論是出國,或者考研,打好良好的數學基礎都十分方便,而以數學作為基礎的本科學習可以延伸到各個方向,尤其是對于熱門的經濟金融方面。西財的數學建模一直是學院引以為傲的一項賽事,數學建模的重點在于怎樣最優化地處理問題,這也是經濟學中最重要的一環。而且在讀完大一之后學校有一次人才選拔,進入到光華實驗班,其中就有金融數學實驗班,可以說是一個很大的機遇。不像傳統的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主要的就業方向就是教師,作為財經院校的數學專業,如果大學畢業直接工作,不論是銀行、保險、計算機工程還是其他方向都有一定優勢,并且有些單位對雙學位畢業學生給以研究生的待遇。從我的了解得知,作為一個基礎學科為主的專業,許多畢業生是選擇了深造,專業以商科的居多。英語與法學雙學位班

      開設院校:中央民族大學、西南財經大學

      當得知被中央民族大學英語與法學雙學位班錄取時,對于這個新鮮專業,我求助了萬能的百度。有的人通過留言告訴我這個專業很好。能學到兩個專業的知識。比只學其一者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也有人告訴我這個專業沒什么意思,不過是兩個專業課程的疊加,除了又苦又累,并沒有想象中那般美好。小馬過河,深淺自知,于是帶著一絲欣喜與忐忑,我走進了英語與法學雙學位班。

      通過兩年的學習,我感覺這個專業既不像別人說的那么好——學了這個專業就能成為兩個領域的佼佼者,能在法律行業或外語行業游刃有余,也不是他們說的一點好處都沒有——由于兩個專業融合在一起,課程數量較多,這使得你不得不投入較多的精力在學習上,有學就有所得。

      由于英語偏向于一種工具,所以該專業培養方向更側重于英語水平強的法學人才。所以在課程設置上,必不可少的有法理學、憲法學、中國法制史、刑法學、民法學、商法學、經濟法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民事訴訟法學、刑事訴訟法學、知識產權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等法學專業基礎課程。英語相關課程的開設與英語專業相似,如綜合英語、閱讀、聽力、口語、語音、寫作、英美文學、英漢翻譯、漢英翻譯等。但目前該專業的培養也有一定的不足,比如雖然法學和英語相關的課程不少,但缺少將兩者結合起來的課程,感覺有點像各學各的。至于怎么將其融合起來為自己未來的就業增加含金量,就要靠學生自己對未來的設想了。

      另外一個較受關注的問題是,是不是學了這個專業可以獲得兩個學位?是的,但除了修滿相關課程外,還需要在畢業時撰寫中文和英語兩個畢業論文。據了解,西南財經大學的英語與法學雙學位畢業后,也能獲得法學一文學雙學士學位。

      因為法學和英語都是偏文科的專業,像我當年一樣,許多人認為只有文科生才能報考這個專業,但事實上這個專業是文理兼收的。

      從就業方面看,由于在懂法學知識的基礎上,有較強的英語水平,相較于普通的法學專業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優勢,至少就業領域比較寬。據了解,一些從事法律英語翻譯工作的師兄師姐,月薪都不低。但就讀這個專業的更多學子,可能在畢業時選擇繼續深造,由于該專業的基礎打得好,在考研方面還是很有優勢的。

      以上介紹的幾個專業都具有一定的互補性,如數學是經濟學的基礎,是成為經濟領域精英必備的知識,英語能使擁有法學知識的人才具有更廣闊的就業領域。但也有一些雙學位專業,兩個專業看似千差萬別,但聯合培養雙學位人才時,卻產生了另一種效果。比如說哈爾濱工業大學的俄語*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等。

      開設院校:哈爾濱工業大學

      大一思修論文范文第3篇

      然而,缺乏特色卻是中國大學的一大“特色”,是中國大學的通病,大學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小而全、大而全的老毛病屢犯不止。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始終沒有大的突破,高考改革總是在枝節上修來剪去。近年在更名熱、升級熱,擴招圈地、大興土木熱,盲目鋪攤子、大建獨立學院、二級學院和城市學院熱,以及科研課題到賬競賽、SCI論文指標競爭,尤其是在行政化、官本位、一切向錢看等功利主義思潮的助推下,高校學術氛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校園里再也安不下一張寧靜的書桌。行政通吃、學術冷落,科研受寵、教學清貧,嚴重的甚至出現了權學、錢學聯姻,大學不再是純潔的象牙塔,正在淪落為一個巨大的名利場。一些教授無心教學,卻熱衷于申報科研課題、熱衷于追逐學術頭銜和行政職位,為個人名利忙個不停。一些名校不是靜下心來一心一意育人,而是大手筆地經營大學,不論是異地辦學、合作辦學,還是開辦各種名目的總裁班、培訓班,其目的都是為了創收。結果你學我的樣子,我看你的路數,今天大學校園里飛弛的名車越來越多,大學教授擁有的豪宅越來越多,幾乎中國所有的大學都變得越來越勢利和雷同,變得越來越沒有特色。

      原中國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郭傳杰教授,曾接連向千校一面,缺乏特色的中國高教發起攻勢,他在“大學文化與思想解放高層論壇”上,對中國高校缺乏特色進行了尖銳的批評:“沒有特色幾乎成了我國高校共同的‘特色’。”他認為導致中國高校特色喪失的主要因素有三個:一是鐵板一塊的行政體制;二是整齊劃一的評價體系;三是甚囂塵上的官本位文化。

      早在2004年8月舉辦的“第二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也曾憂慮地說,中國“現在的大學,喊出的口號都一樣,‘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重點大學都這么提;很多學校盲目攀比,追求高、大、全,中專改大專,大專改大學,大學有了本科招碩士,有了碩士招博士,有了博士辦博士后流動站;所有的‘學院’都要改名變成‘大學’;所有的學校都是知名大學,都向學術型轉變,千校一面的趨同化傾向令人擔憂”。紀寶成認為,政府、社會的導向,以及各種有失偏頗的評價體系加劇了這種現象的演化,而并非鼓勵大學辦出特色。

      那么什么是大學特色,大學特色都有哪些特征?筆者以為所謂特色就是一所大學區別于另一所大學,其內在的本質特征,是名校之所以為名校的精神內核。

      特色是個很奇特的東西,從量上看它并不起眼,有點像遺傳基因,人類同猿猴、大猩猩只差那么一丁點兒,然而正是這微不足道的差異決定了人猿之別。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人具有智慧和思維這個特色。也就是說名校之所以為名校,就是因為其有區別于一般學校的獨一無二的名校基因。

      雖然我們的文化有著悠久的大一統的傳統,但孔圣人也講過:君子和而不同。“不同”倒成了最可寶貴的品質,美國常青藤大學聯盟就是這樣一個和而不同的君子團體,彼此的個性、風格與特色區分得是那么鮮明,一眼就能看出哈佛是什么樣的,耶魯是什么樣的,特別是從大學的品質上看,就更是如此。聯盟校之間,可以互相學習,互相促進,但決不互相攀比,更不會互相模仿。牢牢抓住各自的特色不放,這恰恰是常青藤大學聯盟常青不敗的秘籍。

      比如哈佛大學的校訓是“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哈佛一以貫之的教育理念是質疑權威追求真理。哈佛大學教授羅爾斯是當代美國社會學教授,也是《正義論》一書的作者。有學者介紹說,羅爾斯總會在期末最后一節課上告誡學生,課堂上老師講得只是個人意見,“希望大家不會被我所說的束縛住,而做到獨立思考,有自己的判斷和見解”。教授的這番話總能博得學生熱烈的掌聲,這掌聲分明是對教授治學風范的贊賞,也是對哈佛追求真理,永不止步教育理念的贊賞。

      斯坦福大學的辦學理念是大膽冒險、追求新知識,轉化新知識。斯坦福大學在追求新知識、傳授新知識、轉化新知識的道路上從未停止過前進的腳步,總是把自己置身于人類知識探索的最前沿。斯坦福大學大膽探索新知識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知識而知識,而是突出知識的轉化和應用。于是創業教育就成了斯坦福大學又一個鮮明特色。據說,斯坦福大學100門課程與創業有關,很多教授都有過創業的經驗。也因此斯坦福大學有“創業大學”、硅谷的孵化器之譽。斯坦福大學只以自身為超越對象,從來也不奢望有朝一天變成第二個哈佛大學,或者超越任何一所其他名校,而是一心一意把自己的特色做到最好,做到精致。

      麻省理工學院則有著與眾不同的鮮亮一面,有人常戲說麻省的老師是傻子,麻省的學生是瘋子,不過這倒在一定程度上形象地再現了麻省的另類特色。當然麻省的教學還有一個絕活就是手腦并用,這是任何一間研究型綜合大學所無法超越的,麻省的學生幾乎有一半時間都在動手,小發明、小創造,對麻省人來說可以信手拈來。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大門上,鐫刻著這樣一句話:“我們會找到辦法,否則就會創造一個。”這分明是在向學生灌輸這樣一個信念:方法總比困難多,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賓大的學生就是要立志做科學與文明的探路者。

      大一思修論文范文第4篇

      事實上,對于上述問題已有學者提出并回答過,但他們主要是從中國的思想文化、民眾心理、海洋意識和海權觀念的角度來分析的[3]。這種分析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卻因片面強調主觀因素而略顯歷史唯心主義傾向。還有些學者盡管強調了經濟、階級等客觀因素[4],但也因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持而流于空泛。鄭和的航海屬于實踐活動,而作為主體的人的任何實踐活動都是有目的的,這正體現了主體的能動性。目的實際上是利益的表現形式,是主體對自身利益的判定結果,說到底是界定了的利益。利益是目的的內容,目的是利益的形式,因此主體的目的一定要與自身的利益相適應,正確地反映利益。這樣對主體實踐活動的分析就由對目的的分析轉化成對目的與利益的一致性分析了。因此,筆者嘗試使用演繹法,以政治學理論中有關利益的闡釋為大前提,以歷史材料為小前提,對上述問題做出解釋。

      一、政治學理論中關于利益的闡釋

      利益是中西方思想史上的古老課題,一般既包括哲學倫理學含義又包括經濟物質含義。利益具有鮮明的主體性,利益總是人的或由人組成的組織、集體的利益,沒有人根本談不上利益問題。“按照的論述,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一個從人的需要到人的勞動再到社會關系的邏輯過程。”[5]

      人的利益首先起源于人的需要。人作為一種高級的生物體必須要新陳代謝,要與外界(自然和社會)進行物質的、能量的、信息的交換。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我們首先應該確立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6]因此,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一種客觀存在。但人是有意識的,人的需要除了隨人的生理變化(主要體現在年齡的變化上)而變化以外,又隨人的意識以及在意識支配下的實踐的變化而變化,從而又具有主觀性,這是人的需要與動物的需要的顯著區別。概言之,人的需要是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一。

      按主體追求的目標和層次,需要分為生存需要與發展需要,它們以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這兩個需要客體為表現形式,其中物質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但是僅有需要不行,關鍵是需要的滿足。需要的滿足本質上是人們以一定的途徑獲取需要對象,而“滿足需要的途徑問題把從事生產和結成社會關系提上了人類活動的歷史日程”。[7]為了滿足需要,人們必須進行生產勞動,在生產勞動中產生了一定的聯系,形成各種社會關系,其中處于基礎和決定地位的是以生產關系為核心的經濟關系,它直接影響著其他關系的形成和發展。社會關系一旦形成,不僅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區域化,而且還支配著用以滿足需要的生產成果在社會成員中的分配,因而本質上,客觀地制約著人們需要的滿足,從而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具體而言,人與需要對象之間的關系就轉化為主體之間的關系即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了。這樣就形成了由需要到生產再到社會關系的邏輯鏈條,人們的需要完成了社會轉化、客觀化,從而利益產生了。因此,“所謂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產基礎上獲得了社會內容和特性的需要。”[8] “利益既是一個物質范疇,也是一個關系范疇,具有社會性。”[9]但它本質上是一個關系范疇,“社會關系是利益的本質。”[10]需要只有與能夠滿足需要的手段的使用相聯系,即只有與實踐相聯系才能轉化成利益。實現了的利益便會轉化成手段,并使主體產生新的需要。因此,一定意義上說,滿足需要的手段即利益。而社會關系是能夠滿足人的需要的根本性手段,因此“社會關系是利益的本質”。

      決定于生產方式的利益是客觀的,但對它的界定卻具有主觀性,對利益的判定結果或者說界定了的利益就是目的,因此,主體的目的是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一,它以客觀利益為中介與生產方式產生聯系。目的只有正確地反映利益才能實現并擴大利益,繼而產生新的目的、新的實踐,形成循環,否則就會妨害利益,導致原有目的的改變或取消。這樣要回答本文篇首提出的問題,就必須考察一下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否正確反映利益主體的利益,是否與利益一致。

      二、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分析

      對于鄭和下西洋的目的見仁見智、說法不一。比較典型的觀點有:尋找被明成祖篡奪了帝位的建文帝[11];“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12];“恢復發展和開創同西洋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外交關系”,[13] “通好它國,懷柔遠人”[14];“謀求內外穩定”[15];聯合他國圍堵帖木兒[16];經濟目的說;[17]另外還有滿足統治者對奇珍異寶的需求,加強文化交流等說法。綜上,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既有政治上的也有經濟上的。

      蹤跡建文帝之說,略顯牽強,有點高估被公認為“仁柔少斷”的建文帝了,如果真的有這個目的也是次要目的。其實,“這種說法在明代已有人提出懷疑之言”[18]。“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說,實際上是把實現目的的方式、方法混同于目的本身了。“《明史》云:‘……(鄭和船隊)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諸藩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19]而“謀求內外穩定”義同“鞏固政權”,是萬能的說法,當然有一定正確性,但太過籠統。鄭和航海遠達非洲,因此圍堵帖木兒說也缺乏說服力。而至于經濟目的說,搜尋奇珍異寶說,加強文化交流說等,則是把主觀目的造成的某些客觀結果、產生的副產品同目的等同起來了。

      筆者認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政治上的,具體而言是恢復、鞏固,特別是擴大封貢體系,形成“四夷賓服”、“萬國來朝”的宏偉局面,說得委婉一點就是“恢復發展和開創同西洋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外交關系”,“通好它國,懷柔遠人”。一定程度上,如梁啟超所說:“雄主之野心,欲博懷柔遠人,萬國來同等虛譽,聊以自娛耳。”[20]

      建立封貢體系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需要。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近代以前,世界領先、歷久不衰,華夏民族因此早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文化優越感。這種文化優越感在對待異族它邦上,則具體表現為“華夏中心意識,也稱中國中心觀或‘天朝心態’”。[21]華夏中心意識包括地理中心和文化中心兩層含義。中國為尊的居高臨下心態以及華夷一統,“四海一家,化被天下”,的大一統觀念自然就成了這種“華夏中心意識”的必然邏輯結果,“四夷賓服”、“萬國來朝”、“天下共主”,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中國歷代統治者的需要,因為人們視此為衡量一個王朝是否強盛的標志。封貢體系(又稱朝貢制度)就是在上述一系列主觀意識支配下,以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儒家禮治思想,以及由之決定的“柔遠存撫”、“厚往薄來”為工具或原則而產生的客觀結果。

      歷史上中原華夏政權的宗主地位受到挑戰乃至被取代的情形并不鮮見,最明顯的例子是蒙古統治者南下中原,建立疆域遼闊的大一統帝國。元朝的統治者沒有文化上的優越感和自信心,因此在對待朝貢國上,以武力取代懷柔,取代文化上的“化”,轉而進行壓服,不時干涉其內政,而且“蒙古統治者尤重朝貢的物質利益”,“朝貢制度較以往更具君臣主從關系的實際內涵,朝貢的禮儀性降到次要地位”。[22]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對封建傳統一仍其舊,將封建專制統治發展到極致并恢復、發展了因元朝滅亡而中斷的宗藩關系,完善了封貢體系,使其手續更加縝密,組織管理更為嚴格。但“洪武末年,多數海外國家已久不來貢,與明廷十分疏遠了”。[23]通過發動“靖難之役”,奪取了政權的明成祖新登寶座時,“前來朝賀的只有朝鮮等少數國家的使臣”[24]。因此,為了加強其政權的合法性,鞏固其統治地位,他對封貢體系較之其父更是情有獨鐘,“其外交政策的核心仍是‘銳意通四夷’,廣招海外國家前來朝貢”。[25]鄭和下西洋就是為著這個目的而進行的:“明成祖即位,多次派遣宦官,出使亞、非諸國,招徠各國使臣入貢,開拓貢使貿易。宦官鄭和幾次出使。”[26] “鄭和攜帶成祖詔諭諸國的敕書,去各國開讀,并持有頒賜各國王的敕誥和王印。”[27]明成祖御臨的明朝宮廷宴會上曾響起這樣的歌聲:“四夷率土歸王命,都來朝大明。萬邦千國皆歸正,現帝庭,朝人圣。天陛班列眾公卿,齊聲歌太平。”[28]

      因此,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恢復、鞏固、特別是拓展封貢體系。

      三、鄭和下西洋的目的與主體之利益的一致性分析

      那么,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鞏固并發展、擴大封貢體系這一目的與其利益是否相符呢?

      利益總是與社會關系密不可分,利益的本質是社會關系,包括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法律關系等,而其中最重要的、起決定性、基礎性作用的是經濟關系,即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因為“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明成祖作為一國之君、封建地主階級的總代表,其根本利益應該是也只能是維護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這種經濟關系。對于統治者來說,對外政治關系應該是為內部社會關系的穩定服務的,不能以損害國內社會關系的穩定為代價。從長遠看,對外政治關系也應建立在某種對外經濟關系之上,以經濟關系為基礎,否則便不會長久。

      而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試圖恢復、鞏固并擴大封貢體系所采用的方式用現代話語來說是“胡蘿卜加大棒”。“厚往薄來”的胡蘿卜政策無異于古代版的金錢外交:“攜帶大量金銀、銅錢,運載大批貨物作為賞賜”[29]以換取對明朝“天朝上國”地位的認可。為使它國賓服,實施軍事威懾,揮舞一下大棒,當然是必要的,但這大棒的揮舞是必須要付出經濟代價的。對大明的陸上臨國揮舞大棒,耗費的金錢不會很多,是比較實際的考量,因為軍事力量在短時間內即可到達。但若耀兵海外,這在當時來說可是非同尋常的事。首先,軍隊人數要多、船隊要大,否則起不到威懾的作用。其次,歷時久長。運動空間的擴大必然伴隨時間的延長。因此,在海外揮舞大棒的流程:造巨船、修巨船、向大批船隊人員提供長時間的給養、對歸國船員的豐厚賞賜等,是需要巨大的財政支出的。[30]總之,鄭和下西洋為達到目的,所付出的經濟代價是巨大的。

      不過,分析目的與利益的一致性,不但要看實現目的所付出的代價,更要對目的達到后所獲得的收益與成本(代價)進行比較。封貢體系本質而言,是一種對外政治關系,但這種政治關系是特殊的政治關系,因為它不是建立在與之相適應的對外經濟關系的基礎上的。經濟上的朝貢貿易(對外經濟關系)和禮儀上的冊封是封貢體系的外在表現形式,封貢體系因此得名。它著重“追求的是君臣主從關系的名分或形式,彼此之間等級的高低、地位的尊卑,僅僅在朝貢文書和朝貢禮儀中有所反映”。[31]在封貢體系中經濟與政治的關系被顛倒了,成了政治決定經濟(形式上的主從關系是朝貢貿易的前提)。正因為被顛倒了所以又被歪曲了:朝貢貿易無非是“厚往薄來”,“倍償其價”,損己利彼的交換。“這種貿易不僅不抽關稅,而且明廷對于‘貢品’也是付錢的,往往比市價高得多的錢。”[32]外國學者也認為:“朝貢制度的主要負擔在于‘接受者’。”[33] “明朝政府在回賜、賞賜方面,一貫遵循‘厚往薄來’的原則,尤以永樂朝為最。”[34]誠然,萬國來朝[35],宗藩體系的擴大有利于提高國民的士氣,增加皇帝的親和力,從而有利于穩定國內政治關系,甚至可以起到“柔遠人以飾太平”的作用,對明成祖來說也可謂是收益,是利益。但是,物質利益或者說經濟關系才是最根本的利益,當這種對外政治關系的取得和維持導致國庫空虛,使統治者缺乏統治資金時,它就成了明朝的負擔了,乃至損害封建統治的基礎——小農經濟,從而成了危及明朝政治關系的不穩定因素了。財政負擔的加劇必然對經濟、政治關系產生負面影響,威脅明朝既得利益者——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因此,從明朝封建統治者的角度看,鄭和下西洋所付出的成本遠大于收益。非但如此,鄭和下西洋使“進一步發展海外貿易的民間呼聲日益高漲和民間私人海外貿易的興起”,[36]這無疑會觸動特別注重加強中央集權的明朝封建統治者的神經,因為這威脅了他們的統治秩序、社會關系,從而有損于他們的根本利益。

      明朝作為典型的封建社會具有天然的封閉性和保守性,明成祖把封貢體系擴大至萬里海疆這一目的,反映的是其要顯示自己是“天命之子”的一時之需,這種需要沒有與之相適應的生產方式作基礎,無法同民間的對外貿易需求有效地結合起來[37],缺乏持久的不斷發展的經濟動力,對封建統治者來說,是主觀虛幻的需要,不構成利益的基本內容,因為“利益是需要和實現需要的手段的統一”。[38]需要本身并不是利益,需要只有同能夠滿足需要的手段相結合才能成為利益。而在明朝封建制度下,統治者是缺乏滿足擴大封貢體系至萬里海疆這種需要的手段的。封貢體系重名輕實,所體現的具有真實內涵的政治上的臣服,僅包括朝鮮、安南、琉球、占城等少數國家,且不是從一而終。而且“在數量眾多的所謂朝貢國中,偶有一二次朝貢記錄的國家并不在少數,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招徠入貢的海外30余國多屬此類,隨著下西洋活動的結束,這些國家斷絕了與中國的往來”,[39]因此,實際上,它們根本就沒有被真正納入封貢體系。

      對以明成祖為代表的封建地主階級而言,建立封貢體系本身是符合他們的利益的,但是明成祖沒有把握好“度”的問題,它所追求的封貢體系,在范圍上是不自量力的,與之相聯系,在朝貢國的選擇上是盲目的,在結果上是得不償失、自欺欺人的,因此是對自身利益的誤判,是與其根本利益不符的目的。

      四、結語

      由于華夏民族具有根深蒂固的“天朝心態”,因此,一般而言,建立本質上屬于“禮治外延”因而與統治合法性密切相關的封貢體系,是每一位中國封建統治者的需要。但是需要不等于利益,需要只有與能夠滿足需要的手段相結合才能轉化為利益。因此,封貢體系的范圍必須有個度。明成祖多次派遣鄭和下西洋極力拓展它,是超出了這個度的。

      歷史告訴我們:一個階級或集團的目的,只有符合當時的歷史進程并具備現實手段的時候,即只有與利益相一致的時候,才有可能實現。雖然他們憑借他們所擁有的經濟力量和國家機器,使他們的某些反歷史發展的目的暫時地,甚至是表面上地如愿以償了,但又總是引起他們所始料不及的社會關系、利益關系的變化,以致這種目的最終被歷史發展進程所否定。鄭和下西洋就是這樣,它產生于中國封建社會,而又被中國封建社會所扼殺,沒有也無法形成前后相繼的局面。因為,在明代,中國的封建社會歷史進程并沒有走到盡頭,因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只出現過體制內的異己力量而不曾出現體制外的異己力量,從而也沒有形成體制外的權力中心,[40]……如果沒有來自西方(后來還包括日本)資本主義勢力對中國封建制度的沉重打擊,中國封建制度自行向資本主義制度的轉變將是一個非常艱難、非常漫長的過程”。[41]明朝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秩序,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不得不取消原有目的,停止下西洋并繼續厲行“海禁”。

      注 釋:

      [1] 從人員和規模上看:“鄭和首次出使,率領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修造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的大船六十二艘。”參見蔡美彪、李洵、南炳文、湯剛著:《中國通史》(第八冊),人民出版社,第84頁。從航行范圍上看:“‘涉滄溟十余萬里’,遍及亞非三四十個國家和地區。”參見萬明著:《中國融入世界的步履——明與清朝前期海外政策比較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頁。從技術水平上看:鄭和船隊“除充分利用風力外,還嫻熟地運用羅盤針和天文地理知識,準確測定方位和航向”。參見馬超群:《鄭和船隊首次環球航行的可能性》,《回族研究》,2003年第1期,第60頁。

      [2] 梁啟超:《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鄭和研究資料選編》,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版,第28頁。

      [3] 如:張箭:《地理大發現研究》,商務印書館,2002版,第54-57頁;張附孫:《鄭和為什么沒有繼續西航》,《云南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第1期。

      [4] 如:宋正海 陳傳康:《鄭和航海為什么沒有導致中國人去完成“地理大發現”?》,《自然辯證法通訊》,1983年第1期;宋正海:《科學歷史在這里沉思——鄭和航海與近代世界》,《科學學研究》,1995年第3期;王佩云:《中國和世界都需要重新認識鄭和》,《回族研究》,2003年第1期。

      [5] 王浦劬:《政治學基礎》,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頁。

      [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1頁。

      [7] 王浦劬:《政治學基礎》,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頁。

      [8] 王浦劬:《政治學基礎》,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頁。

      [9] 郭樹勇、鄭桂芳,《國際關系思想》,軍事誼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頁。

      [10] 張江河,《論利益與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94頁。

      [11] 如:“欲蹤跡之,……命和……等通使西洋。”引自《明史》卷304,《列傳》192,《宦官》。

      [12] 同上。

      [13] 羅侖:《論朱棣賦予鄭和的外交任務》,載《鄭和下西洋論文集》(第二集), 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82頁。

      [14] 范金民:《鄭和下西洋動因初探》,《鄭和下西洋論文集》(第二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285頁。

      [15] 同上,第281頁。

      [16] 如:“目的為聯合印度洋周邊國家組成聯合陣線以來圍堵帖木兒的擴張,并牽制其進攻中國的行動。”引自鈕先鐘:《從明朝初期戰略思想的演變論鄭和出使西洋》,見《鄭和下西洋與國家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11月印刷,第18頁。

      [17] 如:“提出鄭和下西洋目的主要是經濟目的。”引自黃慧珍,薛金度:《鄭和研究八十年》,《鄭和下西洋論文集》(第二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0頁。

      [18] 韓振華:《論鄭和下西洋的性質》,《鄭和研究資料選編》,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版,第314頁。

      [19] 周谷城:《中國通史》(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94頁。

      [20] 梁啟超:《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鄭和研究資料選編》,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版,第28頁。

      [21] 李云泉:《朝貢制度史論——中國古代對外關系體制研究》,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第189頁。

      [22] 同上,第55-56頁。

      [23] 馮天瑜:《中華開放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5頁。

      [24] 李云泉:《朝貢制度史論——中國古代對外關系體制研究》,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頁。

      [25] 同上,第64頁。

      [26] 蔡美彪、李洵、南炳文、湯剛:《中國通史》(第八冊),人民出版社,第83頁。

      [27] 同上,第84頁。

      [28] 參見《明史》卷63,《樂三》,轉引自羅侖:《論朱棣賦予鄭和的外交任務》,《鄭和下西洋論文集》(第二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85頁。

      [29] 蔡美彪、李洵、南炳文、湯剛:《中國通史》(第八冊),人民出版社,第84頁。

      [30] 關于下西洋的耗費及其產生的經濟、政治后果的具體情況可參閱陳炎著:《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81-182頁。

      [31] 李云泉:《朝貢制度史論——中國古代對外關系體制研究》,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第194頁。

      [32] 宋正海、陳傳康:《鄭和航海為什么沒有導致中國人去完成‘地理大發現’?》,載《鄭和研究資料選編》,人民交通出版社,第450頁。

      [33] [美]丹尼爾·J·布爾斯廷:《發現者》,嚴擷蕓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第107頁。

      [34] 李云泉:《朝貢制度史論——中國古代對外關系體制研究》,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第194頁。

      [35]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相當一批入貢者是鄭和接過來甚至送回去的。如:“當鄭和回京時,蘇門答剌、古里、滿剌加、小葛蘭、阿魯等使臣也隨船同來,到京師入貢。”引自蔡美彪、李洵、南炳文、湯剛著:《中國通史》(第八冊),人民出版社,第85頁。

      [36] 萬明:《中國融入世界的步履——明與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較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157頁。

      [37] “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海禁政策被其后繼者沿襲下去”,由官方完全控制的朝貢貿易是明朝“連通海外各國唯一合法形式”。引自馮天瑜等著:《中華開放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3頁。

      [38] 王浦劬:《政治學基礎》,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頁。

      [39] 李云泉:《朝貢制度史論——中國古代對外關系體制研究》,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頁。

      大一思修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荀子;禮論:儒家;禮的本質

      “禮”是荀學的核心觀念,在《荀子》一書中,有關禮的判斷甚多,或從禮的功用,或從禮的意義,或從禮的目的等等不同的方面,荀子把它作為社會法度,規范、秩序,對其起源作了理性主義的理解。在探討禮的文質(深度結構與表層結構)關系中,他消解了道家對禮文的非難,強調了禮文對人的情感的規約作用,以及禮樂制度的度量分界作用;在禮的本質認識方面,他汲取了孔子對仁的道德情感的重視,消化了莊子對禮的形上學的追問,并將孟子的先驗道德理性改造為社會交往理性。本文著重闡發荀子對禮的深度結構的論述,以此就教于方家。

      荀子論述禮之文時,是直接指向人性的,生活中的種種緣飾是為規約人的。因而,在他看來,與禮之文相對應的禮之質是指“性”,禮文起著即美性、或 “稱情”的作用,但人的本質還有社會性的內容,與此相對應的禮之質,即“禮義”。這個“禮義”是獨立于性情之外的“禮之理”,是相當于人的道德理性,它在人際交往中生成,同時作為禮的內在要求又規范著人的交往活動。

      (一)作為度量分界的禮之質

      據統計,《荀子》中“禮”字出現約309次,“義”字305次,“禮義”出現106次。這么高的頻率,實在值得重視。不過,也有學者以為荀子所稱之為“禮義”與“仁義”,基本上則只有“禮”與“仁”的內容或理念可說,綴于其后的兩個“義”字,只起貞定仁、禮的價值意義的復詞而已,并無“義之為義”的獨立特性。即是說荀子只取了“義”的通用性,其所謂禮義、仁義、甚至分義,都只是通俗意義上的“禮的意義”、“仁的意義”、“分的意義”而已。[1]

      但是,事情并不這么簡單。在荀子那里,禮義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從“義”的界定上得到印證。在《荀子·大略》中,“親親、故故、庸庸、勞勞,仁之殺也;貴貴、尊尊、賢賢、老老、長長,義之倫也;行之得其節,禮之序也。仁,愛也,故親;義,理也,故行;禮節也,故成。”[2]在這里,義是與理相聯系的,義是理性的代名詞,人們講貴貴、尊尊、賢賢、老老、長長,都是不同于親親的感情因素之外的理性使之然的,這種理性也是人之為人的本質規定,正是它才將人獸區別開來。

      在荀子看來,人的活動性不是人的本質規定,因為水火也有,草木也具有人一樣的生命,禽獸也有人一樣的知覺,只有“義”即理性才為人所獨有,它才是人的本質規定,正因為“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王制》)這樣,義在荀子這里,成了人們道德之善的標志,因而具有終極性的價值。

      “義”作為一種理性,它要求人們遵從秩序、謹守職分。所以,荀子認為“彼仁者愛人,愛人故惡人之害之也;義者循理,循理故惡人之亂之也。”(《議兵》)與“仁者愛人”相比,義則表現為遵從理性,反對破壞既定的社會秩序。在這種理性原則的指導下,“夫義者,所以限禁人之為惡與奸者也。……夫義者,內節于人而外節于萬物者也,上安于主而下調于民者也。內外上下節者,義之情也。”(《強國》)正是這種理性原則,它可以用來限制禁止不合理性的惡與奸,也可以調適人的內在欲求與外在世界的關系,使內外上下之間和諧融洽。

      以義為內核的理性,是人戰勝自然的前提條件,荀子對人的這種理性充滿了樂觀之情。“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王制》)人之所以能夠組成社會群體,關健在于有名分的理念;人們認同名分觀念,關鍵在于人的理性的支配作用,這種理性蘊含在各種社會規范中。它是在前人千百次的交往實踐中逐漸形成的:

      “遇君則修臣下之義,遇鄉則修長幼之義,遇長則修子弟之義,遇友則修禮節辭讓之義,遇賤而少者則修告導寬容之義。”(《非十二子》)

      這里所講的五種“義”,正是理性之于君臣、長幼、兄弟、朋友、貴賤等五種人倫關系的表現,依照五種人倫的關系、規范行事就是合乎禮的行為,因而義在禮中,義是禮的內在精神和本質,合乎義的、即合乎理性的,也一定是合“禮”的。但是這個“義”并不是虛懸在人的活動之外,它是遇君、遇鄉、遇長、遇友、遇賤等交往實踐的結晶,一旦它們被上升到規范的層面之后,它就可能成為人們行動中行之有效的“操術”、程式:

      “君子位尊而至恭,心小而道大,所聽視者近,而所聞見遠。是何邪?則操術然也。故千萬人之情,一人之情是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君子審后王之道,而論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議。推禮義之統,分是非之分,總天下之要,治海內之眾,若使一人,故操彌約而事彌大。五寸之矩,盡天下之方也,故君子不下室堂,而海內之情舉積此者,則操術然也。”(《不茍》)

      禮所含有的這種“論于百王之前”的理性,使得依禮而行就可以“方皇周挾,曲得其次序。”(《禮論》)所謂“操術”,就是謹持百王之道或禮義之統中的理性,以應對千百事物,這種理性,恰如五寸之矩,雖小卻可“盡天下之方”。

      既然“義”是禮中的理性原則,那么,“禮義”一詞中的“義”就不僅僅是禮的后綴,它是禮的充實與擴展。我們將“禮義”與“禮”相較,可以發現“禮義”取得了內在精神的意味,與禮相比,它更本質。若與孟子相較,我們可以發現孟子比較喜歡將義與仁聯用,以“仁義”來顯出禮中的“仁”所代表的情感原則,荀子則將義與禮相聯,以“禮義”來強調禮中“義”所代表的社會理性原則。關于這一點,我們從荀子對禮義的用法中得到印證:

      “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義然后治。”(《性惡》)

      “起禮義,制法度。”(《性惡》)

      “凡言不合先王,不順禮義,謂之奸言。”(《非相》)

      “儒者法先王,隆禮義,謹乎臣子而致貴其上者也。”(《儒效》)

      “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禮義是也。”(《儒效》)

      這樣,“禮義”作為禮之質則成為社會制度的內核,是處在生成的過程中,這種禮之質是一種不定之質,所謂“義者,宜也”就是禮義的時間效應,這種生成性既不同于仁的生成,在孔子那里它是從內心生發而來的主觀性原則,也不同于朱熹那個“理,形而上者”[3]的純客觀性原則,它是人們在實踐中遭遇的事件,是主客權利相互制約的結晶。這個層次的“禮之質”是“禮者,政之輓也”(《大略》)的內核;也就是《臣道》篇中所謂的“禮義以為質,端愨以為統”的禮義之質,正是這種生成性禮之質存在的合法性,人們才有可能在未完備的制度之外,依義起制,作出新的規范。換言之,已成的禮義制度是現實層面的事物,禮義之質則是既可能存在于已外顯的制度之中,同時又潛在地存在于過去未曾涉及的人的實踐活動之中。

      (二)作為根源性的禮之質

      不少學者已注意到荀子的禮論中,有將禮與宇宙之道掛鉤的傾向,把禮的支配范圍擴大到天地日月等上面,這就明顯地與荀子的天人觀相矛盾,與他的嚴天人之分不大協調。對此,有學者認為這是變革時代學者常有的現象,是荀子試圖尋找禮的新的根據,以維系人心的要求。[4]也有人以為荀子對禮的形上化是以禮為核心建構其哲學體系的愿望使之然。禮只有是終極性存在、超越性存在,才能戰勝道家之道、墨家的天志,法家之法,以及儒家內部思孟學派的仁義,才能使其禮學包容道德和法律等內容。[5]無論源于何種情況,荀子的禮之質含有宇宙之道,則是不爭的事實。

      荀子禮之質包涵宇宙之道的內容其實是他天論的應有之義。“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天論》)天的常道不是別的什么東西,就是“應以之治”的禮,這種禮是“天行”貫穿在人道中的體現。在《禮論》中,荀子以為正是禮的存在,才使得“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時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萬物以昌,好惡以飾,喜怒以當。以為下則順,以為上則明;萬物變而不亂,貳之則喪也。禮豈不至矣哉!立隆以為極,天下莫之能損益也。本末相順,終始相應。……禮之理誠得矣,堅白同異之察,入焉而溺;其理誠大矣,擅作典制辟陋之說,入焉而喪;其理誠高矣,暴慢恣睢輕俗以為高之屬,入焉而墜。”禮的根源性存在就是“天行”之常,認識這個“天行”之常是“制天命而用之”(《天論》)的前提,盡管“禮之理”誠得、誠大、誠高,但由于它是客觀的,是可認識,人們在實踐中對它的遵循因順,就會使那些堅白異同的怪說淹沒無聞,也會使那些暴慢恣睢輕俗的行為無處藏身,由此,我們可以反觀到“始則終,終則始,與天地同理,與萬世同久”(《性惡》)的禮的形上意蘊。李澤厚稱荀子給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客觀實踐的性格,并提到了世界觀的高度[6],就是由現實生活活動中的人所遵循的禮來反觀宇宙之道的。因為天地同理,人與萬物同理,共同受宇宙間禮的支配,這也就與《中庸》、《易傳》的思路沒有兩樣。這樣,宇宙之道,無論是還禮,還是誠,這種形上實體最終要轉為創造原理或生化原理的過程,“‘于穆不已’的天命永遠流行,永遠在生化創造。而真實的創造之幾流到我的生命,便形成我的性。從此可見‘性’的宇宙論的根源。”[7]在荀子的思路中,禮統天地、日月、四時、星辰、江河、萬物、自然以及社會,正是宇宙中客觀的形上實體之禮下貫到人間的過程。荀子生活在孟子之后,“倡法后王而尊君統,務反孟子民主之說,嗣同嘗斥之為鄉愿矣。然荀子究天人之際,多發前人所未發,上可補孟子之闕,下則衍為王仲任一派,此其可非乎?”[8]荀子所補孟子之闕就在于孟子強調“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章》)這種體認天道之路,是靠遙遙地與天取得默契的神秘之路,是主觀的,帶有意志論的色彩;相反,荀子的天行有常,表現為禮則是客觀的,盡管帶有經驗性,但它卻是可以認識的,這就利于堵絕一切超經驗的迷信和虛妄。

      我們既強調禮的宇宙之道的超越性,又強調天道下貫的經驗性,戴震的一些說法對此可以起到支持的作用。錢穆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說,“今考東原思想,亦多推本晚周,雖依孟子道性善,而其時言近荀卿。”(第八章《戴東原》)戴震對荀子的繼承關系,是近代以來學者們的共識。[9]戴震講,“一陰一陽,蓋天地之化不已,道也。一陰一陽,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條理乎。……條理之秩然,禮至著也;條理之截然,義之著也。”[10]“禮者,天地之條理也。”[11]這是說作為形上意義的禮,也只是一種自然規律,并非神的意志的體現。戴震這種“禮者,天地之條理”解說,可以視作是對荀子把與宇宙之道聯系起來的最恰切闡釋。

      將人道與天道聯系起來,以天作為人道的根據,在《荀子》中,我們還可以找到其它的說法,如“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禮論》)盡管人們依據荀子的天人相分說,對禮之本的“本”作了不同的解釋,或以為“本”為本源,或以為制禮的三個依據對象,人們在是禮的本源還是禮的效法對象之間聚訟。其實“天地者,生之本也”,是講圣王出自天地,天地為圣王生之本,這就是“王者天太祖……郊止乎天子”(《禮記》)的原由,而荀子又以禮義為圣王所出,在這種邏輯中,天地以圣人作為中介成為禮之本源也就是毫不奇怪的。不過圣王是通過取法天地四時而制禮樂的,形而上的禮可以通過“智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周易·系辭上》)的方式來把握宇宙之道的。荀子在《樂論》篇里說,“君子以鐘鼓道志,以琴瑟樂心,動以干戚,飾以羽旌,從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廣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時。”“禮也者,理之不易者也。”(《樂論》)這種不易之理的禮,正是天道自然的客觀規律在宇宙萬物之中的顯現。如果這樣來看荀子禮的形上性,就不會以為子荀子的《天論》原則與其《禮論》原則之間有所矛盾了[12],相反,它反映了禮也是一種“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的客觀原則,人們對它只有“應之以治”還是“應之以亂”的區別。正是禮具有“理之不易”或“天下莫之能損益”的特性,所以,它才在本質上具有涵蓋一切的超越意義。對禮的超越性的規定,重新樹立禮在人間的權威,正適合了社會變革之際占了上風的上層社會的需要。

      在荀子的禮飾觀念中,外在的禮樂制度是構成禮飾人生的必要工具。在荀子看來,“禮者,人道之極也。”(《禮論》)這種“人道”它主要是一種“度量分界”的社會秩序,是區別人禽族類的外在的社會規范,而不是孟子那樣的先驗的道德心理,它不是個體自發的善良本性,而是對個體具有強制性質的群體要求。這樣,如何處理禮的外在規范與人的內在情感之間的關系,就構成了荀子討論禮之質與禮之文關系的出發點。

      (一)稱情立文

      荀子認為禮對感情的規約與顯現在喪禮中得到了恰當的表現。“三年之喪何也?曰:稱情而立文,因以飾群,別親疏貴賤之節,而不可益損也。故曰:無適不易之術也。創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遲,三年之喪,稱情而立文,所以為至痛極也。齊衰、苴杖、居廬、食粥、席薪、枕塊,所以為至痛飾也。”(《禮論》)在血緣本位的古代社會里,喪親悲痛至極,為了契合、適應這種悲情,出現了三年喪禮。稱情而立文的“文”在這里就是指禮的制度,司馬光《答孔文仲司戶書》指出,“然則古之所謂文者,乃詩書禮樂之文,升降進退之容,弦歌雅頌之聲,非今之所謂文也。”在荀子的有關“文”的論說中,差不多都是從制度入手的,可以說“文”就是禮的規范,如:

      故先王圣人安為之立中制節,一使足以成文理,則舍之矣。(《禮論》)

      這些制度不限于婚嫁喪葬等日常生活的層面,雖然它們必不可少的,這些制度主要是作為“度量分界”的政治制度。在《非相》篇中,荀子指出,“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圣王。”圣王制定的制度,或“文久而息,節族久而絕”,或粲然猶在,但禮的實質則是“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勸學》),禮的這種“分”的規定性,使得禮的制度規定必有對現實劃界的功能。《王霸》中稱“上莫不致愛其下,而制之以禮。上之于下,如保赤子。政令制度,所以接下之人。百姓有不理者如豪末,則雖孤獨鰥寡必不加焉。故下之親上歡如父母,可殺而不可使不順。君臣上下,貴賤長幼,至于庶人,莫不以是為隆正。然后皆內自省以謹于分,是百王之所以同也,而禮法之樞要也。然后農分田而耕,賈分貨而販,百工分事而勸,士大夫分職而聽,建國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總方而議,則天子共己而止矣。出若入若,天下莫不平均,莫不治辨,是百王之所同,而禮法之大分也。”謹于分作為禮法的核心,制度確定之后,人們各守其分,這種劃界表現為在喪禮中“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然后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數,皆有翣菨文章之等,以敬飾之,使生死終始若一”(《禮論》),這種敬始慎終,始終如一就是君子之道,是禮義之文;這種分使得世界表現為多樣性而非齊一性,尤其政治等級與各自“分”的對應,使得“三年之喪,人道之至文者也。”(《禮論》)喪禮中種種人的容顏、聲音、飲食、衣服、居處,或因死者距離的遠近,或時間的長短表現為不同的形態,交相錯雜,展現了喪禮中不同的文理,其中卑絻、黼黻、文織、資粗、衰绖,菲繐、菅屨,這種種不同的喪服,裝飾了與喪者不同關系的人們感情,而疏房、檖邈、越席、床笫、幾筵、屬茨、倚廬、席薪、枕塊方式的不同,則表示了“兇吉憂愉之情發于居處者也。”(《禮論》)

      《王制》中稱“王者之制,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后王。……衣服有制,宮室有度,人徒有數,喪祭械用,皆有等宜。”這種不同等宜的禮儀制度,是構成禮之文的基本要素。人們之于它們“得之則治,失之則亂,文之至也。”(《禮論》)社會制度是作為外飾的禮之文的第二個層面的內容。

      在社會生活中,一切遵從傳統的儀式,滿足一般社會心理的行為,也被稱作文,這種文,純為行為文飾,與禮義無涉。“雩而雨,何也?曰:無何也,猶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決大事,非以為得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兇也。”(《天論》)在這里,“文”作為一種儀式,君子理性而冷靜看到天旱而雩,決大事求之于卜筮,救日月食等等,對于生活的意義是裝飾,是一種做戲,但可以起到堅定人們信心、撫慰人的心靈的作用,是統治者以神道設教的一種手段。“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兇”,是說這種神道設教的作法,對于實施和接受的雙方來說,都具有催眠暗示的作用。如果我們相信這些本意出于“文”的種種行為,相信它們之中蘊含著神的意志,并沉溺于其中,那么,“文”的外飾,便從工具層面上升成為目的層面的東西,反過來對樂于運用它的人們起著宰制的作用,從而由吉轉向兇。

      “文”的外飾對性格的宰制,在禮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它對主體的人的行為可以起到情境制約的作用。“哀公問孔子曰:‘紳、委、章甫有益于仁乎?’孔子蹴然曰:‘君胡然也!資衰、苴杖者不聽樂,非耳不能聞也,服使然也。黼衣黻裳者不如葷,非口不能味,服使然也。’”(《哀公》)服使然,就是在悲情的情境下,人的口耳之欲,必然要在真實的憂傷和外在他者的監督下得以收斂。這樣,“夫端衣、玄裳、絻而乘路者,志不在于食葷;斬衰、菅屨、杖而啜粥者,志不在于酒肉。”(《哀公》)人在“一之于禮義”(《禮論》)的宰制下,道德人格得以塑造、提升,這種人格與孟于所提倡的那種自主選擇的自律人格是迥然有別的,它是禮執行著“斷長續短,損有余;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禮論》)的功能,從而達到心正意誠的境界。

      由上可知,禮之文就其形式說,是人人所當遵從的規則。其中,既有作為個人規范的儀節與作為國家法式的“典憲”之別,同時,還有作為社會習俗的規定的含義。就與具體的禮之質相聯系而言,禮之文在荀子思想中,是與“情”相對應的,情是禮之質。雖然荀子也把文理與性相聯系,但情是性的發動,性是通過情來表現自己的,情是介于禮與性之間的橋梁,所以“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禮論》),要達到性之美,就必須處理好禮與情的關系。

      (二)文質的發展階段

      在荀子看來,人類文明史上的禮之文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也即是“凡禮,始乎棁,成乎文,終乎悅校。”(《禮論》)第一個階段,是禮的初始階段。這時的禮之文,是與人之情簡單的合二為一即“復情以歸大一”(《禮論》)階段。這個階段的禮之文其特點是“貴本而親用”(《禮論》),也即包含了尊重禮的本源形式以及便于享用兩個層次的內容。“貴本之謂文,親用之謂理,兩者合而成文,以歸大一,夫是之謂大隆。”(《禮論》)這種形態的禮之文,是以無文為文,以質樸為“文”,返歸于事物的初始的形態“一”,荀子列舉了禮儀層面中包涵的種種源自太一的禮的形式:

      “故尊之尚玄酒也,俎之尚生魚也,豆之先大羹也,一也。利爵之不醮也,成事之俎不嘗也,三臭之不食也,一也。大昏之未發齊也,太廟之未入尸也,始卒之未小斂也,一也。大路之素末也,郊之麻絻也,喪服之先散麻也,一也。三年之喪,哭之不反也,清廟之歌,一唱而三嘆也,縣一鐘,尚拊膈,朱弦而通越也,一也。” (《禮論》)

      禮的初始階段,質樸之文是與低下的生產力相適應的。當酒還沒有發明,火還未使用,調味品還未找到的時候,人們表達自己的理想與愿望,也就只能是憑借一腔赤誠,質樸的、直觀的對待禮拜的對象了。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財富的豐足,人們等級觀念的出現,貴賤的判斷構成了禮的外在形式,禮之文也豐富起來。“禮者,以財物為用,以貴賤為文,以多少為異,以隆殺為要。”(《禮論》)正是有了財物的支持,人們在禮的儀節形式上,可以花樣百出地將不同等級的人們區分開來,進入到真實的禮之文階段。但這種“財物為用”為基礎的禮之文,既可以成為人們表達敬慎忠厚之情的工具,它同時也孕含了淹沒真實情感,僅成為生活中一種文飾的危險。所以先王立文為了“尊尊親親之義至”(《禮論》),禮之文并不必然地達到其自身的目的,盡管“鐘鼓管磬、琴瑟竽笙,韶、夏、護、武、汋、桓、箾、象是君子之所以為愅詭其所喜樂之文也。齊衰、苴杖,居廬,食粥,席薪,枕塊,是君子之所以為愅詭其所哀痛之文也。師旅有制,刑法有等,莫不稱罪,是君子之所以為愅詭其所敦惡之文也。”(《禮論》)但是,它也造就了“文理”與“情用”之間的矛盾。禮之文與禮之質的“情”之間,進入了“情文代勝”(《禮論》)的階段。不過,在荀子的觀念中,禮的“文理”與“情用”之間是不矛盾的,盡管它們之間構成三種關系,無論是“文理繁,情用省”,抑或“文理省,情用繁”,還是“文理情用相為內外表里,并行而雜”(《禮論》),它們都是禮的隆殺表現形態,“故君子上致其隆,下盡其殺,而中處其中。”(《禮論》)是人們針對不同對象,執行的不同標準。

      但是“文理省,情用繁”的禮之殺,會給人一種贊同直情而行的錯覺。在《禮記》中,直情而行被稱作是禽獸行為,在荀子的觀念中,在治喪期間若不遵從禮節,“相高以毀瘠,是奸人之道也,非禮義之文也,非孝子之情也。”(《禮論》)荀子理想的情文關系還是“情文俱盡”,是“其立哭泣哀戚也,不至于隘懾傷生,是禮之中流也。” (《禮論》)這種情文俱盡的禮之中流也就是禮之文的理想形態,是它發展的極至階段。這個階段是前兩個階段的綜合,同時它又孕涵在第二個階段的“文理情用相為內外表里”(《禮論》)的關系中,其目的是為了“立中制節,一使足以成文理。”(《禮論》)這種情文關系恰如孔子的文質關系,只是荀子徑直將情作為禮之質,是以情代孔子的“仁”而已。雖然荀子的情較之孔子的仁,更具有感性經驗的性質,但它依然象仁一樣昭示了人的心理活動的特征。

      轉貼于 由上可知,荀子禮之文與禮之質的具有三重含義。從禮之文來說,它首先與人情對應,是一種裝飾,一種儀節,它要求“稱情立文”,這在荀子論述三年之喪時,突現了種種外飾對人的感情的顯現的意義;這個層次的禮之文所顯現的禮之質是情;是對情的限制與調適。其次,荀子禮之文還指社會禮樂制度,作為規范“度量分界”的社會秩序,與此相應的禮之質其核心是禮義,相當于人們的交往理性。對于這兩個層次的禮之文,荀子一概稱之為飾,文、飾混然無別,這就容易給人一種禮自外作,而沒有根源性的錯覺[13]。清儒王夫之對此作了修正,對文與飾作了恰當的區分,以為“及情者文,不及情者飾。不及情而強致之,于是乎支離漫漶,設不然之理以給一時之辯慧者有之矣。是故禮者文也,著理之常,人治之大者也,而非天子則不議,庶人則不下。政者飾也,通理之變,人治之小者也,愚者可由,賤者可知,張之不嫌于急,弛之不嫌于緩。”[14]他將及情稱為文,將不及情稱之為飾,并將“文”作為禮的規定性,將“飾”作為政治制度的規定性,認為禮與政相較,在人治中,禮由于“著理之常”,更具有根源性的意義,這就與荀子的禮具有形上的宇宙之道是一致的。在荀子的禮之文第三層含義中,主要對日常習俗層面的遵從,“君子以為文”是在冷靜理性支持下,對百姓某種盲從心理的默許,它有助于禮的形上之權威的確立,這樣,作為禮之質的第三種形態,即形上的宇宙之道的禮,它沒有明確的外在禮之文與之對應,但它的外在形式卻可以指稱宇宙間的森然萬象,涵蓋自然與社會一切景觀,“故厚者,禮之積也;大者,禮之廣也;高者,禮之隆也,明者,禮之盡也。”(《禮論》)也就是說在荀子眼中,自然之書和社會之書都是通過紛繁的禮飾符號來展現出來的。

      注釋:

      [1]周群振:《荀子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4月版,第114頁。

      [2][清]王先謙:《荀子集解》,香港:中華書局,1978年8月版,《諸子集成》本第二冊,以下所引荀子內容均出自該書,不再注明版本,只注篇名。

      [10][11][清]戴震:《戴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5月版,第299頁,第332頁,第318頁。

      [3][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3月版,第3頁。

      [4]杜國庠:《杜國庠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7月版,第200-2001頁。

      [5]陸建華:《荀子禮學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打印本,2002年4月,第41頁。

      [6]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版,第121頁。

      [7]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版,第56頁。

      [8]蔡尚思、方行編:《譚嗣同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第529頁。

      [9]李澤厚亦認為荀子清醒冷靜的理性批判態度,為張衡、王充、劉禹錫、劉宗元一直到戴震、章太炎所繼承。見李澤厚著《中國古代思想論》第121頁。

      [12]杜國庠以為荀子在《禮論》中乞靈于自然,是對《天論》所闡明的原則的背叛,不過他對此作了“君子以為文”式的推測,相信荀子禮論中人道與天道相混是有意而為。見《杜國庠文集》第290-292頁。

      国产亚洲情侣一区二区无码AV | 亚洲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妻av伦理| 久久亚洲欧美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宅男永久在线| 亚洲AV一宅男色影视|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婷婷| 亚洲人成网77777色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拍拍拍拍拍| 日韩亚洲变态另类中文| 亚洲自偷自偷在线制服|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 久久91亚洲人成电影网站| 亚洲AV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妖| 亚洲人成在线影院|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视频| 亚洲免费中文字幕| 亚洲AV成人影视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网站| 亚洲国产主播精品极品网红|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 色拍自拍亚洲综合图区| 亚洲国产日韩女人aaaaaa毛片在线|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在观|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 亚洲第一AAAAA片| 亚洲色图在线播放| 亚洲成a人片毛片在线|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综合一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牲色|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精品bv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