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機勃勃類似的詞語

      生機勃勃類似的詞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機勃勃類似的詞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機勃勃類似的詞語范文第1篇

      摘 要:現代漢語中的形容詞用來描繪事物的性狀和形貌,形容詞中有一類表意更加生動形象,描繪更加逼真的形容詞―ABB式形容詞。這類形容詞以疊字的形式對事物的形貌和性狀進行描摹,使得語言更加生動形象多姿多彩。本文就本著對ABB式形容詞構形的發生和發展為主要對象進行探討。

      關鍵詞:形容詞;語素;虛化;重疊形容詞

      一、ABB式形容詞的發生

      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要從動態的角度看事物。對于ABB式形容詞的研究也應該從動態的角度進行研究,由此,我們便可以從其變式入手,看ABB式形容詞是如何形成的。

      1.ABBA-BB式

      A作為單音節形容詞可以單獨成詞,BB作為雙音節語素,有時可以單獨成詞,有時不能單獨成詞,具體見如下分類:

      首先從A的語法功能上說①A可以單獨成詞,多數用來作謂語。如冷、熱、苦、甜、樂、濕、急等等都是性狀形容詞,冷冰冰、熱乎乎、樂滋滋等。②A有時作為不及物動詞,但是這類現象比較少見。③有時A可以做非謂形容詞,例如金晃晃,粉嘟嘟。④A還可以作為名詞,例如眼、水、淚、汗、衣、雨等。其次看BB語素是否可以單獨成詞。BB可以單獨成詞的語素其實并不多,有巴巴、蕩蕩、深深等。而不能單獨成詞的雙音語素占多數,且在ABB式形容詞中只能是構詞語素。但是A+BB構成的形容詞是比較穩定的,如笑呵呵、羞答答、油汪汪等,這也說明了A+BB式在書面語和口語中都有很強的穩定性和較強的適應性。

      2.AB+B

      AB成詞,后再重疊第二個音節,補充音節,形成ABB式重疊形容詞,這里的AB本來就可以獨立成詞,或是性質形容詞,或是狀態形容詞。因此,AB可以分成如下四類:

      ABABBAABB

      這類狀態形容詞還有AABB的重疊式,也可以說ABB式是AABB式的緊縮形式如甜蜜甜蜜蜜,而這類形容詞是從AABB重疊式發展變化而來的,即甜蜜甜甜蜜蜜甜蜜蜜,類似的形容詞還有很多,如孤單,空洞,白凈,孤零等。其次是AABB這種重疊形容詞的語義內涵沒有ABB式豐富,描寫作用也沒有ABB式那么鮮明和強烈。第三,ABB式和AABB式表意一致,但是ABB表意更加簡潔,這一點符合了語言的簡練性原則。第四,AABB式在語法功能上也不如ABB式,所以現在多用ABB式取代AABB式。但是ABB式形容詞并不都是AABB式的緊縮形式。有的ABB式沒有AABB的擴展形式,如火辣,沒有擴展式火火辣辣,只有火辣辣的形式和火辣火辣的形式。還有一類AB式形容詞既沒有AABB式也沒有ABAB式,只有ABB式如年輕,只有年輕輕的形式,類似的形容詞重疊還有很多,值得進一步研究。

      3. BA+BABB式

      這類BA成詞。形成ABB式大概源自方言中的一種形式,即BBA重疊式。B語素并未倒裝,如噴噴香、彤彤紅、血血紅、煞煞白大概是基于這種形式才有了B語素重疊以后倒裝而成,而這類形容詞又有它的擴展式,即ABAB,噴香噴香噴香香噴噴。

      4.AABBABB

      在上文已經提到AABB式是ABB式的原式,ABB是AABB的緊縮形式。主要是語言要求簡練性原則才用ABB式代替AABB式。這類詞語有急急匆匆急匆匆、羞羞答答羞答答、病病歪歪病歪歪等,以上是ABB式的發生軌跡,但是并不全面,本文謹以這四種形式為ABB式下做總結,其他形式有待進一步的考察。

      二、ABB式的語義表達和BB語素的弱化

      1、格式語義

      作為特定的語法結構,ABB式形容詞表示對事物某種性質或狀態的描寫,具有描繪和填充意義,比如“冷清清的地方、孤零零的人家”中的“冷清清、孤零零”表達的是一種冷清的狀態,即寂靜又無人的狀態,給人一種凄冷的感覺,這種冷清清表兼容,不僅僅只是一種狀態而是包含著冷與清著兩種狀態。這種兼容性源于詞語結構本身,即格式語義。對于與ABB式有關的事物都可以包含兩種狀態而不影響客觀存在的格式本身的意義。AB不成詞的形容詞重疊式就不可以這樣說了,如亮晶晶的寶石,用亮晶晶來形容寶石的光亮程度,使之表現的更加生動貼切,但是如果沒有“晶晶”這個雙音節語素也可以用來表示寶石的耀眼程度,只是沒有亮晶晶表現的生動鮮明。

      2、相關語義

      ABB式重疊形容詞的語義表達并不是單一的,要與其他因素相配合。ABB式重疊形容詞又是可以用來形容多的事物,有時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事物,但是主要取決于名詞,這就是所說的語義描繪的群體性表達和獨體性表達。群體性表達即事物的整體顯現的性狀,如“放眼望去,綠油油的是一片麥田”。麥田是一種群體性事物,用“綠油油”表現出了麥田中的麥苗的數量之多和生機勃勃之義。獨體性事物卻指表示單一的事物,如“水汪汪的一雙大眼睛”,用“水汪汪”來形容獨體性事物“眼睛”也表現人的眼睛的清澈、明亮也表現的生動形象。

      對于名詞而言ABB表示的性狀特征即可以是本體性特征也可以是非本體性特征,但總體上都是為了使語義表達更加生動化形象。

      本體性狀特征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受外來的限制和與該事物無關的行為活動的影響,非本體性狀特征是事物自身以外的性狀特征,會受到外來的限制和與該事物有關的行為活動的影響,本體性狀特征與名詞有關,如香噴噴的肉夾饃,香噴噴是肉夾饃本身所特有的,不受外界事物的影響而使性質發生變化。非本體性狀特征除與名詞有關外也與動詞有關。如他傻乎乎的站在那兒,傻乎乎的相關因素即是他的面部表情也用來表示他站的這個動作。不管名詞性狀特征是本體的還是非本體,ABB都用來形容事物的某種性質的兼容或非兼,這就是對ABB式語義關系的簡要分析。

      ABB式中存在一種特殊現象,即BB語素的虛化,傳統語法總是把ABB中的BB分析為后綴,其實這樣的劃分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因為,客觀上部分BB的確已經開始或完全虛化了,但是BB雙音語素的虛化只是對AB不成詞語素中的BB語素而言,AB成詞的雙音節語素表現的依然是兼容性的,不存在BB雙音語素的虛化問題,所以這里講的雙音語素虛化專指AB不成詞的語素而言,但是BB語素是如何完成虛化的是值得討論的。

      ABB中的BB語素并未做嚴格的要求,其語義表達和A的關聯性并不是很強,將A與BB結合在一起是為了使描寫變得更加生動活潑,音節趨近完美。例如“呼呼”用來形容冒氣狀,構成ABB式有臭呼呼等。“糊糊”用來形容模糊不清,構成ABB式有泥糊糊、黑糊糊等。但是由于都讀hu,書面形式又多采用“乎乎”于是這兩個語素便混同起來。由此可知,由于語音相同或相似而促使漢字書寫形式的趨同,因而造成語義的模糊,從而使得語素趨向虛化,還有一種是同一BB語素有不同的書寫形式,但是表意卻相同,例如“笑瞇瞇”中的“瞇瞇”即眼睛微微合攏,用來形容微笑的狀態,而現在用“”也可以與笑組合,其表義是一致的。但是實際上BB的虛化并不能使它成為真正的后綴,它只是近乎后綴,這主要還得從ABB的組合形式上看,這樣就可以把BB雙音語素分為單一性和多項性兩種。單一性是指只能跟一個A組合,如假惺惺,光禿禿等。多項性是指能與多個A組合的,最單行的BB是“乎乎”,臟乎乎、臭乎乎、油乎乎等等。

      從這兩種形式可以看出當BB的語義比較明確時,像BB的單一性組合,這類的BB虛化的趨勢很弱,而當BB語素是多項性時,它的語義已經基本虛化了,對于A的補充作用很弱,這時的BB語素只是補充音節或是構詞要素。

      生機勃勃類似的詞語范文第2篇

      關鍵詞:板書設計;重點;難點;匯總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7-0025

      一堂課中,板書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它是課堂教學的組成,它可以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關鍵,解決教學難點,能把抽象的教學內容變為知識,是一堂課教學內容的濃縮,它是一堂課內容的匯總,是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記憶課文一個很好的依據。“教學板書”是繼“教學語言”之后,教師向學生傳遞信息的第二條基本途徑,是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小結時,學生如果能依據留下的教學板書回憶整個課堂的教學流程和各個環節,那么板書的真正作用也就達到了,但有些課的小結過程來看,大部分教師和學生顯然對板書還是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板書展現】

      板書一 板書二板書三

      這堂課從板書上可見,這位教師運用了顏色的區分、簡筆畫,主要知識點也羅列在了黑板上,主次分明,學生一眼就可以知道自己這節課學到的知識。

      這堂課豐富多樣,可是板書過于簡單。從板書上我們只能知道這堂課是關于家務活的,然后就是學生之間的競賽,我們甚至不知道教師上的是第幾課時,學生從板書上不能回顧起自己學到了什么。

      這堂課是教學生寫作的課,教師給出了寫作的三個要點,以及可用到的句型,寫得很簡明扼要。

      要精心設計板書內容,以突出教學的重難點。一節課教師講的內容很多,板書不是要把所有的內容都寫在黑板上,而是應該把所教授的重點和難點體現在黑板上。合理的板書能將一節課的重難點呈現在黑板上,有利于學生對重點知識的把握。

      一般來說,重點的單詞和句型位置居中,教學中的重點內容,要以工整、稍大的字體突出來,有時可以用紅色或黃色粉筆寫出,或劃上注意線,引起學生的注意,促進他們的思維。一般我們將黑板分成三部分,三分之二為主體部分,居中寫重、難點。黑板剩余的三分之一我們作為輔助部分,這一部分比較靈活,要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不同的學生根據相同的板書說出不同的語言,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訓練。輔助部分可以隨時擦換,這樣的板書不會太死板,可以最大可能地激發學生的潛能。適當的簡筆畫也有“催化劑”的作用,它不僅能起到整個板書的美感,還能讓學生對整堂課所學的知識掌握得更快。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精心設計板書內容,做到主次分明、層次清晰、詳略得當、重點突出、高度概括,以起到“畫龍點睛”的教學作用。

      板書的英語書寫應規范。英語教學中,教師需要把每個字母、大小寫、甚至是標點符號規范。學生有時候喜歡模仿教師,黑板上的字漂亮了,學生也會想把字寫好。好的板書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工整而漂亮的板書會給學生賞心悅目的享受。對教師來說,能寫一手好字應該是基本條件。漂亮的板書不僅能讓學生有美感的體驗,吸引他們注意,還能影響他們提高自己素質,將練字的傳統延續下去。”

      傳統并不意味著過時。在廣泛運用多媒體教學的今天,我們教師的課件做得越來越精美,應用也越來越成熟。尤其是在公開課中,有的教師整節課全部用課件,沒有一點板書,偶爾有點板書也是隨隨便便在黑板上先寫幾個凌亂分布的字。的確,多媒體教學在解決我們這學科中的某些難點時有傳統授課方法無法比擬的優點,它能夠生動直觀地再現知識、增強學科情感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縮短了學生理解知識的時間、拓展了教育的空間、提供了學習的活動視窗等。但這并不代表板書就退出了歷史舞臺,板書仍然有著多媒體教學無法取代的作用,筆者認為精彩的、有效的板書設計對教學目標及教學任務的達成至關重要。

      板書要與課件相得益彰。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類似的兩種情景:黑板上書寫的內容逐一用課件呈現出來,課件最終的整體知識結構和板書一模一樣;板書時出現了和課件內容有出入的知識點。身為教師必須注意:板書內容與課件的內容重復、矛盾勢必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因為這既失去了板書的意義又浪費了課堂時間甚至還干擾了學生的視線。所以,教師應讓板書與課件內容相協調,課件最好起進一步解釋板書中出現的關鍵詞語的功能,讓兩者形成相得益彰的互補效果。

      不要忽略了細節。竇桂梅老師說過“教育就是一堆細節。教學細節往往能體現出一位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習慣。教學無小事……更應該成為我們平常教學的自覺行為。”回想起我們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都不盡相同,無法回收改造,是一次性的“快照”,永遠定格在學生的腦海中,也定格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教師精彩的演講和恰當的點撥,會把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也會使自己的課堂呈現生機勃勃的氣象。我們應時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及時改進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每一節課都必須全力以赴地去對待它,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教學生命處于上升鮮活的狀態。

      生機勃勃類似的詞語范文第3篇

      [關鍵詞]詞匯相異;詞匯空缺;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I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3)14-0069-02

      一、詞匯空缺現象

      “詞匯的意義系統通常由兩部分組成:理性意義以及聯想意義。當兩種語言中的詞語的理性意義基本相同時,就構成了‘對應詞’(corresponding words)。但是由于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就某一語言現象,在譯文中只能用聯想意義相同而理性意義不同的詞匯來翻譯或解釋時,那么就等于說譯文語言的形式中存在著一個‘詞匯空缺’(lexical gap)。”

      著名語言學家戚雨村指出:“詞匯體現了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態度,記述了民族和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人類之所以把語言作為交際工具,正是社會成員按照本民族的社會文化模式對詞語意義利用的結果。”從中可以看出,文化性和民族性是詞語意義的內在屬性,決定了不同民族國家的語言具有各自的民族文化特點。英漢語之間存在的詞匯相異和詞匯空缺現象正是這些內在屬性的集中體現。詞匯空缺現象,也有人稱這類詞為文化負載詞。郭愛先將其的定義為:詞匯空缺指由于各民族之間文化的差異,一種語言中表示特有事物或概念的詞語或語義在另一種語言中找不到對等成分,從而形成異族文化的空缺。這種現象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和文化之間的交流。國內外很多學者對詞匯空缺及其可譯性也有過研究,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奈達認為,任何能用語言表達的東西都能用另一種語言來表達。詞匯空缺現象在翻譯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忽略詞匯背后的文化意義,勢必會造成不及“信、達、雅”的后果,從而不利于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

      “跨文化交際”這一術語既指本族語言與非本族語言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本文從跨文化交際的前者意義出發探討英、漢語的詞匯相異和空缺現象。

      二、詞匯相異和空缺成因初探

      有學者指出,“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是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告訴我們,造成詞匯相異和空缺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具體來說,生活經歷、宗教哲學、風俗習慣等都會成為影響因素。追本溯源,這些因素都是文化這一大范疇下的具體表現形式。民族文化之間既有共性,又有差異。一方面,文化的主體和創造者是本族的人民;另一方面,因為人們不可避免地受到本民族的地域、環境、歷史、宗教、經濟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因而本族人民會在特定和時間和空間下創造并發展自己的文化,繼而形成并具有了本民族文化的特殊性。這就決定了一個民族中的某些成份可能是該民族特有的,在另一個民族文化中則不存在,表現為“真空”。這種“真空”在語言上的表現為詞匯的相異和空缺。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有自己深厚的歷史積淀,這種積淀決定著華夏民族成員的精神氣質、思維方式乃至行為方式。從歷史發展的軌跡來看,華夏文化與英美文化是兩種根本不同類型的文化,是“屬于平行發展、互不沖突、各有偏重、交流甚少、各具特色的兩大文化體系”。“華夏文化是典型的大陸文化,而英美文化則屬于地道的濱海商業文化。”華夏文明扎根于農村,在黃河流域以農業為基礎而逐步發展起來,經濟上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而英美文化則屬于外傾型商業文化。這種文化源于本民族內部資源條件有限,不能自給自足,只能通過不斷地對外擴張來補充發展所需的資源條件,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強烈的開拓欲和征服欲。詞匯是語言的基礎,它是隨著一個民族的發展演化而逐漸發展起來的,漢英兩民族發展過程中方方面面的迥異導致了語言上的差異,并突出表現在詞語上。要之,英語和漢語是不同的語言,由于文化、地域、社會制度、、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差異,往往英語里的表達方法在漢語里沒有,而漢語里有的表達方法在英語里也找不到。總體來看,這種詞匯相異與空缺現象的具體成因大致可以歸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理位置與詞匯的差異和空缺

      從我國的整體地理地勢看來,我國整體地勢上西高東低,因而大多數江河東流如海。基于這種特定的自然條件,漢語里出現了一系列頗具特色的詞語,如“大江東去”、“滾滾長江東逝水”、“一切努力都付之東流”等。這些表達在英語里很難找到與之對應的詞組短語。這讓不了解中國的這種特定地貌的英美國家的人根本無法理解中國賦予東流江水的諸多聯想意義。再如,我國地處內陸,春季干旱少雨,因而有“春雨貴如油”之說。在我國,春天由從海面上吹來的溫暖濕潤的東風帶了水汽和降雨,從而促進了萬物的復蘇和農作物的生長,這也就是常說的春風。所以我國古詩句中多有贊頌春風的詩句,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對比英國而言,英國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國家,常年降雨充沛,因而英國人對春風、春雨就不會有特別的期待,也就更談不上拿春雨與油做比較了。與我們不同,英國人對西風充滿了好感和頌揚。詩人雪萊筆下的《西風頌》更是為世人耳熟能詳,津津樂道。而在中國,西風即意味著來自內陸的干燥而寒冷的風,令人厭煩。久而久之,東風便被賦予了“生機勃勃”、 “革命”、“新活力”等積極向上的文化內涵,而西風則象征著“冷酷”、“無情”及“資本主義”。

      (二)生活方式、風俗習慣與詞匯的差異和空缺

      近代中國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嚴復留學英國數載,學貫中西,然而在面對慈禧太后的“面試”時,也無法用英文說出太后手中的水煙袋。據說魯迅先生也無法翻譯出中國古代的桐油燈盞。再如在中國,飲食問題是人們極為關心的問題,也是人們常常提在嘴邊議論的話題。人們見面最常見的問候語就是“吃了嗎?”英國人沒有類似的心理定勢,因而也就出現了詞匯空缺。就生活習慣而言,相信絕大多數英美國家的人都沒有睡過中國的“炕”(a hearable brick bed),沒吃過冰糖葫蘆(candied haws on a stick)。還有,中國人與英國人飲食結構不同,許多中國人吃的菜在英國沒有,比如韭菜。在菜名的翻譯上詞匯空缺現象更是比比皆是。“四喜丸子”被翻譯成了“four happy meat balls”,“童子雞”被翻譯成了“chickens without sexual life”,“夫妻肺片”被翻譯成了“sliced lungs of husband and wife”。如此看來,詞匯的差異和空缺就是菜名的想達到的神形兼備翻譯最大的障礙。再舉數例,以資佐證。按中國傳統習俗,大凡興動土木,都要查看地形環境,看它是否得“風”得“水”,然后擇宜土,避兇地,這就是古代相地術中所謂的“風水”。可西方文化里只有相面術(physiognomy),卻無相地術。這是因為在西方文化里,大凡基督徒離世后,一般都葬于教堂墓地,并不考慮什么“風水”。興土木雖亦擇地,但只是對建筑本身的考慮,一般無“避兇”之意。再如,漢語里表親關系涇渭分明,表兄和表弟、表姐和表妹,既要區分性別,還要分出大小,而在英語里卻以cousin籠統概括。同樣,aunt和uncle也是將漢語里所要表達的表親關系籠而統之。至于privacy一詞,若譯為“隱私”,或者“秘密”,或者“私事”,都沒有把privacy的真正意思表達出來,據說俄語中也沒有合適的對應詞。這顯然是中西方的價值觀念不同,我們對于privacy不像西方人那么重視,因此,就沒有一詞能包括privacy所表示的那些意思。再以white meat和red meat為例,前者包括一些顏色較淺(尤其是煮熟后較淡)的肉,如豬肉、家禽肉;red meat是指一些顏然較深的肉,如牛肉和羊肉,即使把前者譯為“白肉”,后者譯為“紅肉”,語言上似乎是明白了,但實際上并不是它們的確切含義,因為漢語中無相應的詞對應。

      (三)宗教哲學與詞匯的差異和空缺

      歐美人多信奉基督教,認為世間萬事萬物均為上帝所創造;而中國人信奉信奉開天辟地的、補天的女媧和主宰生靈萬物的老天爺。就宗教而言,中國人多信奉道教、佛教、儒教。特定的信仰涉及到特定語言文化中的人和物。如英國諺語中有“ 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意為十分貧窮的人;“Noah’s ark”意為諾亞方舟,引申為避難所;“Achilles’ heel”意為致命的弱點;“Pandora’s box”意為禍根、禍源。而在漢語中就有許多與佛教、道教有關的詞匯,如“送佛送到西”、“臨時抱佛腳”、“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等。那些受宗教影響或源于圣經典故的說法在漢語中很難找到與之對應的表達,而英美文化國家的人也很難理解那些與佛教、道教相關的漢語背后的引申內涵。

      詞匯的差異和空缺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種差異和空缺現象表現在跨文化交際的各個層次,給交際帶來諸多不便。我們只要注意了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結合不同文化背景去處理詞匯的差異和空缺,就不會造成文化誤導,也就不會引起不必要的誤解、矛盾和沖突。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與交流[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賈玉新.美國跨文化教學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劉重德.文化與語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4]何善芬.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生機勃勃類似的詞語范文第4篇

      《狼圖騰》向我們展示了曾經美麗的蒙古大草原和草原人、草原狼艱難而又新奇的生活。那么關于《狼圖騰》中小學生讀后感心得內容要怎么寫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假期《狼圖騰》中小學生讀后感心得范文,歡迎參閱。

      《狼圖騰》中小學生讀后感心得一這是一個豪邁的生命,在人類追求的世界里,它毫不起眼。它在漸漸向人類證明自己的存在。

      它頑強的斗志力遠遠的超出了人類的想象,能形容它的,只有兩個詞語:豪邁,不羈。它就是姜戎筆下的狼。

      它,不畏懼死亡,為了生存,為了希望,它們能夠與同伴完好合作,戰勝一切撲面而來的困難,它是英雄的,是智慧的。是的,在那片草原上,它就是王者,誰能與其爭鋒?

      在姜戎筆下,我才深知草原上的狼,有多么的不易,是這本《狼圖騰》讓我了解草原,讓我了解所謂的狼性。狼性,并不是簡簡單單字面上的意思,它代表著這個頑強生命的勇敢,智慧,團結。這本書讓我完全脫離了教科書上大灰狼、狼外婆的愚昧認知,讓我明白了狼的精神。之所以,人類馴服得了馬,豬,狗,牛等生物,可是,人類永遠也馴服不了狼,狼是永遠不會向任何人低頭的!因為它們有狼性。狼性使它們變得如此具有王者風范。

      以前的我以為狼只是愚昧無知的野獸,憑借著自己的一點點優勢撲捉一些小動物,茍活在世界上的一種生物而已。在我心目中狼的地位是很狡猾的,愚蠢的,而又邪惡的。沒有獅子兇狠,也沒有狐貍狡猾。它的存在也只是為了襯托虎豹們的勇猛。就像一部電影,它永遠只能做配角,讀了《狼圖騰》之后,我覺得自己以前對狼的看法幾乎是非常的愚昧。它不是茍活的生命,它是靠自己努力頑強存活的生命!

      。狼是處在草原生物鏈上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果沒有狼,草原也就不復存在。生活在草原的牧民是非常了解這一點的。所以他們恨狼,同時也愛狼,殺狼同時也崇拜狼。人和狼就在這種微妙的關系中生活了數千年。狼也成為了那里文明的起點,那里人們的歌聲,舞蹈,以及人性的豪放,無不和狼有著密切的關系。毫無夸張的說,那里的生機勃勃,那里悠久的歷史都是拜狼所賜!

      然而,這一切被一些自以為是,自命不凡的人破壞了。他們開著大馬力的吉普車,抗著射程極遠的步槍肆意捕殺那里的草原狼,并樂此不疲。當我看到一匹大狼被一輛吉普車狂追了20公里,費盡了最后一點力氣,帶著不屈的眼神轟然倒地的那一刻。我再也讀不下去了。這時的狼是英雄,而人,成了最卑劣的動物。

      同樣的,我們在生活當中,時刻不能忘記,草原的生存法則:“優勝劣汰”。狼的勇氣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它能基于每個人生的希望,處于泥金的時候,我們只要想起它們,就會鼓起勇氣,向前方馳騁。

      我們生活在集體社會中,是否也能學習狼一樣的團隊精神呢?

      狼圖騰的精神,在其深層意義上來講,也從側面表達了中華兒女的心聲,中國人若是向狼一樣做事,一定可以成為世界的佼佼者。

      狼這一充滿生氣的生命,這一充滿奧妙的生命,一經揣摩,發現狼是那么偉大的,神奇的生命!

      狼圖騰精神,會在我的心中扎根,逐漸成長,讓我也變成充滿“狼性‘’的中華人!

      《狼圖騰》中小學生讀后感心得二狼,在很多人心目中都是一個兇殘的代名詞,原先我也那么認為,因為一直以來聽到的很多故事都向我們展現了狼兇狠狡詐的一面。而看了《狼圖騰小狼小狼》這本書之后,我發現原來在兇殘的背后,狼也有令人敬佩的另一面,它誓死捍衛自己尊嚴的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很多人去學習的。

      書中描寫的是蒙古額侖草原上的狼,對于蒙古人來說,狼是上天派來守護草原的戰士,狼沒了,草原也就沒了。他們雖然怕狼,會想辦法來嚇狼,卻不會將狼殺絕,狼的聰明和智慧、狼的不屈精神是所有草原人民都佩服不已的。

      整本書是由幾十個狼的故事串聯而成的,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匹如同精靈一般的小狼。那匹被兩個北京知青陳陣與楊克圈養起來的狼,直到生命的最后也不愿向命運屈服。人渴望自由,狼又何嘗不是呢?一匹被拴著鐵鏈的狼,它渴望自由的強烈意志是我們所無法想象的。陳陣想帶著小狼搬家,可小狼卻寧死不愿被牽走,直到被拖上牛車,它仍在奮力地拼搏。禁錮小狼自由的鐵鏈磨破了它的脖子,血一滴滴地滴在草原上,也滴在了我的心里,我為小狼感到心痛,也為小狼的頑強、小狼的不屈不撓而感動。

      故事至此,我不禁想到了那些為祖國獨立而奮勇殺敵的抗戰英雄們。盡管將抗戰英雄比喻成兇狠狡詐的狼顯然并不合適,但他們所共同擁有的那種精神使我不得不將他們聯想到一起,他們都擁有一個不屈的靈魂。頭可斷,血可流,民族的尊嚴不可丟,江姐、夏明翰、劉胡蘭……這些為了祖國而犧牲的英雄們,在敵人面前仍昂首挺胸,誓死捍衛自己、捍衛祖國的尊嚴。在敵人威逼利誘的時候,在敵人恐嚇威脅的時候,他們仍不屈不撓,絕不向敵人低頭。抗戰英雄們用他們的生命守護著我們的祖國,譜寫下祖國的未來,他們的精神、他們不屈的靈魂將永存于我們每個人的心中,他們是我們的榜樣、我們的驕傲。

      狼圖騰,草原魂,草原上的自由剛毅之魂;抗戰英雄,民族魂,永遠銘刻于每個祖國同胞心中的不屈的魂!

      《狼圖騰》中小學生讀后感心得三狼,是我們漢人眼中壞蛋的象征,可狼在蒙古族人民的眼里卻是天派下來的。自從看了《狼圖騰小狼小狼》以后,徹底逆轉了我對狼的認識。

      北京四個知識青年來到額侖草原,對草原狼著了迷,羊倌陳陣一心想掏一只小狼崽,養一條小狼,了解草原狼的習性,更好地殺狼,還可以做一次科學實驗,培養出優質狼狗。陳陣和楊克帶著兩只好狗----二郎和黃黃到黑石頭山邊的一個小山洞里找狼洞,可母狼機智得很,這卡口只有狼進得去,第二天,陳陣的狗在山坡上發現了一個淺淺的狼洞,他一掀就挖出了一窩的小狼崽,陳陣自己只能夠養一只,就挑了只又大又壯的,其他的小狼依次被送上了騰格里。小狼剛被抱來時還沒斷奶,陳陣只得把小狼放進狗窩,吃母狗伊勒的奶水,小狼有人想不到的狼氣,它將每一個一個個嘗下去,選了一個奶水最多最足的,獨自享用。每當陳陣喊:“小狼,小狼,開飯嘍!”小狼就會顯出一副餓狼的模樣,撲向自己的臉盆,不讓任何一個人逼近它的食物。在夏季,小狼被太陽曬得無法忍受,給自己挖了一個洞遮陰,小狼的智慧讓人敬佩。為了不讓小狼咬牲畜或傷人,它的脖子上多了一條鐵鏈。一天夜里,從山上傳來了一陣陣狼嚎,那大概是小狼的父母,小狼聽了,也跟著開始學。小狼與老兔勒決斗,得到了獵物。可是,這時候,打狼的人來到了額倉大草原,他們把狼夾下在羊肉腿附近,將無色無味的毒粉灑在死羊上,用槍打死狼,開車追狼……搬完家后,山上又傳來了狼嚎,小狼因喉嚨受傷了而不能發出聲音,急得把自己給勒死了。

      小狼為了自由,不惜一切代價爭取。漢族人把最惡最毒的人說成是狼心狗肺,說最貪心的人是有狼子野心,把美帝國主義叫作野心狼,大人嚇唬孩子就說狼來了……

      《狼圖騰》中小學生讀后感心得四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引人入勝的書——《狼圖騰小狼小狼》,它把草原狼寫得栩栩如生,一下子改變了我對狼的認識。

      狼有著超常的智慧和才能。草原的夏天,熱的出奇,毒日下的小狼被曬得焦躁不安,為防止小狼傷害人畜,陳陣拿了根鐵鏈把小狼拴著,因此也不能去找陰涼處呆著。沒想到,聰明的小狼竟給自己挖了一個洞,而且打洞的方位和朝向也正確,打洞的距離更是恰到好處。因此,狼的智慧實在是令我佩服。

      狼還有堅不可摧的團體意識。有一次,為了少讓牧民下夜,也為了保障羊群的安全,牧場領導在草場,蓋了幾個大石圈。有一天晚上,狗叫得很兇,可有石圈在,牧民也沒去看,第二天早上一看,放眼望去全是死羊,地上的血足足有二指厚,連圍墻上都噴滿了血,每只死羊脖子上都有四個血窟窿,還有好幾堆狼糞,一小群狼,吃掉了十幾只羊,還咬死了二百多只,那石圈的圍墻有六七尺高,周圍也沒有洞,連人都爬不過去,狼是怎么過去的?原來,狼群是集體作戰的,其中有一只的狼來當跳板,別的狼踩著這跳板,一使勁,便跳了過去,最后走的那條狼,一定是最有本事的頭狼,他硬是把所有的死羊疊在一起,踩著羊梯跳過去的。而且所有的狼一只不少的離開了,居然沒有一只留下,可見狼的集體觀念有多強。

      盡管如此,狼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地位還是很低。比如把最惡最毒的人說是狼心狗肺,把欺負女人的人叫做色狼,說最貪心的人是有狼子野心,把美帝國主義叫做野心狼,大人嚇唬小孩,就說是狼來了……

      看完了這本書,我對狼的認識一下子改變了。原來,我以為狼都是像童話里的狼外婆、大灰狼一樣壞,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狼在蒙古人的眼里,是騰格里派來的守護神,如果沒有它,草原上的兔子、金花鼠就會泛濫,它們一泛濫,草原就會遭殃。這就是草原的食物鏈。可隨著人們的不斷發展,草原正不斷被破壞、沙化。也許再過幾年,草原就將全部被沙化。狼也將永遠的消失。

      《狼圖騰》中小學生讀后感心得五《狼圖騰》向我們展示了曾經美麗的蒙古大草原和草原人、草原狼艱難而又新奇的生活。作者十幾年的知青生活,使得這些故事娓娓動人,躍然紙上。為此,我感觸甚深。

      各種生物都擺脫不了吃與被吃的命運,身處草原,就會置身與這個巨大的食物鏈之中。要想處于食物鏈中的有利位置,就必須在殘酷的事實中磨練自己的神經,造就卓越的品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是草原殘酷的生存狀態,“弱肉強食”就是它的生存法則。

      幾千年過去了,草原狼頑強地生存了下來,靠的就是那股血性。當狼逃生時,它可以咬斷傷腿,刮骨療毒是治傷,而狼是自傷,頗有壯士斷腕的壯烈。當狼襲擊馬群時,它可以選擇最殘忍的自殺式打法。當搬遷時,小狼寧愿被勒死也不屈服,讓人不禁感慨狼的桀驁不馴的精神。只有在不斷地面對困難戰勝困難的斗爭中,人才能進步,才能體會與社會共成長的快樂。

      《狼圖騰》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草原狼豐富多彩的殺敵方法。每次戰役真正的作戰時間不過十幾分鐘,但作戰前狼群耐心的伏擊、精妙的設圍、細致的觀察,營造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抑、緊張而又亢奮的氛圍,而作戰是的迅雷不及掩耳,放棄還有戰斗力的獵物而擊期于獵物的指揮,有些卑鄙卻極其實用能夠的捕獵物的絕招,又讓我們拍案叫絕,贊嘆不已,這動靜之間,卻淋漓盡致地把草原狼的指揮、韌性、組織性和紀律性表現出來。狼群屢戰屢勝的原因是狼群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自然和人為的條件,居然成了狼制勝的法寶。

      草原狼的進攻,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我們可以從狼身上借鑒很多東西:如張三豐在教張無忌太極拳的時候,強調的是重意不重形,無招勝有招。學習狼但也不能拘泥于具體的戰術,而是要鍛煉自身勤于思考、善于應用策略的能力。

      草原狼是在幾千年的與人、與天、與草原的斗爭中成長的,我們也必須在實際中磨練自己。光有滿腔熱情和買好的想法是不夠的,紙上談兵更是行不通的。實踐才能出真知。

      現代社會是競爭的社會,有絲毫的放松就會被社會淘汰,很像狼群生活的大草原,公平有殘忍。所謂置之死地而后生,不利的形式更能激發人的潛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現代社會既是競爭社會也是合作社會。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單靠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把事情做好的。我們也應具有狼一樣的團隊精神,充分信任自己的伙伴,各執其職又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共同生存。

      生機勃勃類似的詞語范文第5篇

      關鍵詞:美國英語 英國英語 語言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12(c)-00-05

      近30年來,隨著“美國英語”甚或“美語”(American English)①在全球無可爭議地“獨領”,國內學術界關于美國英語形成與發展的探討日益增多,不過,誠如某些學者所言,學者們大多遵循了語言學與文學研究的傳統途徑―或透過美國文學作品來研究“美語”的語言風格、技巧及特色―或側重于語音、語匯以及語法現象的解讀與分析②,而學術界通稱的新興學科“歷史語言學”,即從歷史文化與語言相結合的角度來對特定語言進行研究“方興未艾”,且有待于大大深入。就美國英語的起源而言,熟悉“美語”的人很自然地會想到諾亞?韋伯斯特(Noah Webster)或者馬克?吐溫(Mark Twain)。誠然,二者確是美國英語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功勛卓著之士”:前者享有“美國詞典之父”的美譽,其于1828年編寫的《美國英語詞典》(An Americ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開美國英語辭書編纂之先河,并首創“美國英語”一詞,因此,一直被學者們視為“美國英語”形成的重要標志;后者則被公認為美國民族語言的創造者和捍衛者,其代表作《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宣告了美國英語與英國英語徹底“分道揚鑣”。國際學術界圍繞上述二人對美國英語發展作用的成果可謂汗牛充棟、不勝枚舉,相比之下,學者們關于美國民族語言演進過程中另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亨利?門肯(Henry L.Mencken)之語言學研究的著述甚為寥寥,偶有論及,或者一語帶過,或者語焉不徹,系統而深入探討門肯與美國英語發展關系的專論迄今尚付闕如。據此,筆者以相關原始材料為依據,采用語言學與歷史學相結合的方法,對亨利?門肯在美國英語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做一必要定位,以期拋磚引玉,彌補國內外研究的某些

      缺憾。

      亨利?門肯全名亨利?路易斯?門肯(1880-1956),是20世紀20年代美國知識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一直被尊為繼韋伯斯特以來最偉大的民族語言先驅,“對當時整整一代受過教育的美國人產生了最重大的影響”③。他集著名新聞記者、作家和社會批評家于一身,是20世紀美國少有的杰出散文家之一,也有一些學者將之躋身“語言學家”之列。不過,誠如門肯自己所言,他并不是一位語言學家,而是一位對語言問題有濃厚興趣的記者,更準確地說,他是一位對語言現象異常敏感、且對本民族語言倍感自豪的社會學家。門肯一生涉獵廣泛、筆耕不輟,共撰寫了25部專著以及數千篇論文、散文、小說、社論和書評。20世紀20年代前后是門肯創作的巔峰時期,他不僅完成了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6卷該文集《偏見》(Prejudices),還于1919年出版了《美國語言》(The American Language)一書。這部長達2500頁的曠世佳作不僅匯集了有關“美國英語”極其豐富的資料,而且將英語在美國的發展、英語與美語的不同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美國習慣用語的起源都做出了詳細解釋,并且追溯了移民語言對美國英語的影響。著作語言雅俗共賞,出版后旋即銷售一空,于1921年和1923年兩次再版,1936年第4版出版后,又在1945年和1948年分別出版了兩卷增訂本,至今仍然是研究美國英語的權威著作

      之一。

      門肯在書中極力褒揚美國英語,認為“移民始祖”們從大洋彼岸舶來的、教師們一直在使用的那種純粹的所謂“標準語言”正在“退化和墮落”,最終將被一種生機勃勃、不斷創新的“美國化”語言所替代。他在該書“序言”中莊嚴宣布:在“對不同民族的特征及思想方式進行了深入的探索”之后發現,“英國本土的英語與美國人講的英語,無論在遣詞造句上、在成語的含義與使用習慣上,乃至在通常談話的語法結構方面,都存在著明顯差別”,而且“這種差別很可能日益加深”。①這一特色具體體現為如下三

      方面:

      第一,“美國英語在全國范圍內的普遍的統一性”。在門肯看來,雖然美國英語也有很鮮明的地區特色,但是,與英國等其他大國相比,美國英語在發音和詞匯方面的差別細微,換言之,“美國人所使用的語匯以及表達的方式都是非常近似的,……一個來自波士頓的出租汽車司機完全可以在芝加哥工作,而不存在任何語言障礙”。反之,在加拿大、俄羅斯、意大利、德國和英國等大國,語言的地域差別非常顯著,甚至烏克蘭人都無法理解莫斯科人說的話,因此,“美國語言上的一致性無人可以企及。”②門肯所言不虛。美國著名學者James F.Bender曾經在全國范圍內做過一次調查,結果表明80%的美國人都說“美國英語”,彼此交流毫無障礙;而幅員不足美國1/40、人口也僅為其1/4的英國,卻是方言眾多、發音迥異,以致英格蘭蘭開斯特郡的礦工無法理解林肯郡農場工人的話。是什么導致了這一現象的存在呢?門肯認為,此乃英美兩國自17世紀以來所處的不同歷史環境和傳統所致。具體而言,英國人生活在相對比較穩定的社會秩序之下,因此,慣于按部就班、尊奉傳統、信守先例;而美國人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他們沒有類似的社會羈絆,因此,不必拘泥傳統,可以按照個人的喜惡追求新奇和冒險,好動且厭惡形式。當然,這并不是說美國人的生活方式“無章可循”,他們只是偏愛“新鮮”事物、樂于服從“新穎”的“章法”。③此言不無道理,不過,筆者以為,這只是造成“美語”“普遍一致性”的表層原因或者說“外因”,而“內因”則是美利堅民族思想上的統一性。有關語言的統一性和差異性,“美語”的開山鼻祖之一諾亞?韋伯斯特曾在其經典之作《美國英語詞典》的“序言”中申明:“語言是思想的表達方式;如果一個國家的人們不能保持思想的統一性,那么就不會保持語言的統一性。而思想的統一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兩國人們熟悉的事物或物品的共同特性。但是,在天各一方的地球兩端不可能找到這樣的統一性,甚至連有形的物體也不盡相同。這個國家與所有其他國家的主要區別在于不同政體、不同的法律和不同的風格與習慣。”①新生的美利堅合眾國雖然與英國在地理特征、政體模式、風俗傳統等方面存在著重大差異,但主流移民是擁有盎格魯?薩克森血統的白人新教徒,他們強烈要求非英裔移民學習英國的制度、語言和以英國文化為導向的社會生活模式②,譬如,不少雇主在招聘新職員時,不僅要求應聘者會講英語,還要求后者講標準的英語;19世紀末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同化”外來移民的“美國化”運動;20世紀中期,聯邦政府又在美國歷史上第一次批準了在公共學校中實行雙語教育。由此可見,對不同的移民群體來說,“英語不僅是他們用作交際工具的通用語言,同時也是他們賴以謀求較高社會經濟地位的通行證。”③在現實生活的需要和壓力下,移民們主動地和被動地很快融入美國主流文化之中,“除了與世隔絕的小塊地區,沒有一個較大的民族群體能夠把自己的語言在第二代以后留給大量的后人。”④此外,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所特有的“流動性”特征也是造成“美語”在新大陸一枝獨秀的直接原因。北美大陸地廣人稀,人們居住地點很不固定,經常從一個地區流動到另一個地區,因此,“不那么容易沾染地方色彩”⑤。

      第二,美國英語擯棄了英國英語一貫遵循的語法、句法和發音規則,即在某些方面避開了英國英語中長期循規蹈矩的傳統詞法、句法及發音方法。這一特征在美國普通民眾的交際用語中、在伍德羅?威爾遜總統的演說中、在“當時美國最受尊敬的玄學家”約翰?杜威的行文中都表露無遺。⑥在《美國語言》一書中,相關例證俯拾皆是,僅舉門肯記述的如下事例做一簡要說明:英國上尉托馬斯?漢米爾頓(Thomas Hamilton)曾在其《美洲的人與禮儀》(“Men and Manners in America”)一文中如此描述道:“does一詞被拆成兩個音節,讀作do-es。where,令人費解地變成了whare,there也拼成了thare。……oratory 和dilatory在發音時往往把重音放在倒數第二個音節上,讀得又長又重;Missionary讀成了missionairy,angel和danger的重音標在a上,即angel和danger,等等。遠不止這些。美國人還任意改變某些舊的和固定下來的詞的意思,如clever(聰明的)一詞在這里與talent毫無關系,而指‘快樂的’、‘友好的’。因此,一個好心腸的笨蛋在美國俗語中也可稱得上a clever man……我還聽說過一個先生搬進了一所clever house(漂亮的房子),另一位先生繼承了a clever sum of money(一筆數目可觀的錢),第三位搭上了一艘clever ship(漂亮的船),載著clever cargo(許多貨物),開始了他的clever voyage(愉快的航行)。對于如此繁多的一詞多義,我找不到任何令人滿意的說明。俗話國王英語之特權為此地所有凡夫俗子所享有。類似slick,kedge和boss等詞,老實說,很少按更好的語序使用;但他們在用expect,reckon,guess和calculate等詞時卻賦予了無限的自由,‘他們帶著無悔無罪之心態捏造了其他許多口頭的來歷不明之詞語。’”在漢米爾頓這樣的英國上層人士眼中,“美國英語”的種種“改變”可謂“離經叛道”,但這正是“美語”的創新特色所在,是其美國語言和文化走向“獨立”的必經

      一步。

      第三,美國英語廣泛地吸收了外來詞匯并為其所用。①“大熔爐”(melting pot)是美國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寫照,這一特征在美國語言上得到充分的體現。美國人民博采眾長,從美洲土著居民以及其他族裔群體中汲取豐富的詞匯并且加以改造和利用,其中“從西班牙借用的詞語比任何其他的語種都多”,而“德語對美國英語在詞匯上的貢獻最大”,如beer soup(啤味湯)、blutwurst(黑香腸)、hamburger(漢堡包)、noodle(面條)、semester(學期)、seminar(研討會)等等。而據統計,在美國英語中,約有1700多個詞語來自印第安語,其中大部分與印第安人的組成和生活方式有關,其余的多為北美特有的動物、植物、食物名稱,譬如:moose(駝鹿)、shunk(臭鼬)、chipmunk(金花鼠)、raccoon(浣熊)、opossum(負鼠)、persimmon(柿樹)、pemmican(干內餅)、squash(西葫蘆)、hominy(玉米片)、squaw(印第安女人)、papoose(印第安嬰兒)、wigwam(棚屋)、powwow(巫師)、sachem(酋長)、moccasin(鹿皮鞋)、machinaw(厚呢短大衣)、wampum(貝殼串珠)、tomahawk(石斧)。Woodchuck(土拔鼠)來自克里語,toboggan(平地雪橇)來自米克馬語,tomato(西紅柿)、chocolate(巧克力)、avocado(鱷梨)、coyote(郊狼)則來自那瓦特爾語。②概而言之,“繼承與創新”是“美語”的重要特征之一,甚至有學者認為“美國英語與英國英語的本質區別就在于前者在新世界里大膽借入外來語詞語和復合詞的擴展。”③這不無道理,因為美國有別于英國的一個最鮮明特征即在于:美國是一個由不同族裔群體組成的“移民國家”,各民族歷史、文化傳統相互交融、相互滲透,語言必然發生相應的

      變化。

      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推動著英語在新大陸歷經如此巨大的蛻變?換言之,造成“英語”與“美語”如此顯著差異的終極原因究竟幾何?除了前文已經提到的歷史環境與傳統之外,門肯認為,賦予英語以如此鮮明的“美國化”特征的驅動力量是一種“公然獨立自主”(defiantly independent)的精神。這種“獨立”精神促使美國人敢于藐視權威,與宗主國兵戎相見,敦促著他們在擺脫了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殖民地位之后,在文化上竭力排斥英國英語,篤力發展自主化的民族語言。一代代來到北美大陸的移民不斷創造新詞、賦予保留性繼承的英語詞匯以全新的涵義、保存某些瀕于湮沒的莎士比亞時期的英語詞匯和用法。因此,“它(美國語言)來源于人民,根植于民族之中,反映了整個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和時代精神。”④誠然,在不同歷史時期,“時代精神”的內涵各有千秋。不過,縱觀美國英語整個發展歷程,筆者以為,朱麗?安德森這里所提及的“時代精神”除了包含前文門肯意指的“獨立精神”之外,還突出體現為一種“拓荒精神”(frontier spirit)或者說“開拓精神”(pioneering spirit)。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弗雷德里克?特納(Frederick J.Turner,1861~1932)曾在其成名之作《邊疆在美國歷史上的意義》一文中指出:“直到現在為止,一部美國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對大西部的拓殖史。”⑤在聲勢浩大、群眾自發參與的“西進運動”中,美國英語的發展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據門肯統計,在1815-1865年間,產生了數以千計富有美國民族特色的新詞語,其中既有新創詞,也有從英語詞語中引申而來的舊詞新義。這一方面與西部涌出的諸多前所未見的新鮮事物有關,另一方面也緣于邊疆的險惡環境,這也印證了門肯所論及的環境與語言之間的密切關系。在美國西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美國人民積極樂觀的天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反映在其語言上,也以大量富于幽默和夸張色彩的新創俚語見長,這也是英語俚語何以在美國西部特別流行的重要原因。據此,門肯認為,西部邊疆是美國民族語言的發源地,開發西部就是擴展民族

      使用。

      需要指出的是,在學者們對《美國語言》一書爭議不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饒有意味的現象,即:大多數美國學者雖對門肯之作頗有微詞,但在是否“開誠布公”地提出質疑的問題上猶豫不決,個中原因耐人尋味,或許如Joseph D.Ayd所言,“門肯駕馭材料和運用美國民族語言的程度和力度令他們有所顧慮,以致任何過于強烈的質疑或者贊譽都非明智之選”。這不失為一個合理的解釋。然而,筆者冒昧地以為,更深層次的原因恐怕在于前文所提及的《美國語言》一書超語言學層面的意義,畢竟語言文化的獨立是當時美國人民的“眾望所歸”,而藉由《美國語言》所反映出來的美國文化獨特性亦是人所共識。

      時至今日,學者們關于美國英語與英國英語的關系已達成共識,即:“美國英語”并非一門“獨立的”語言,而是與“英國英語”同宗同源,它發軔于英國英語,但在北美特殊的社會、歷史、文化環境中有了新的發展和自身獨有的特色。用現代語言學的術語來說,美國英語是英語的一種變體,是近400年來英語使用于北美這個特殊的地理環境,受美國社會文化影響而形成的一種變體。據此,國際學術界認為門肯關于“美國英語”的論斷有“言過其實”之嫌。這一論斷固有其合理之處,但筆者以為,以當今的視角來審視昔人似乎有欠妥當,畢竟“時移世易”,任何評價都應著眼于當事人所處的歷史時代和環境進行具體分析,否則難免流于簡單化和臆斷。在這一意義上,如果單純從語言學角度出發來評判《美國語言》一書的優劣、定位門肯的是非功過似乎有悖公允。而且,門肯本人反復強調自己并非學者,更談不上語言學家,而只是提供一些素材,供學者們去挖掘。從《美國語言》一書的社會效果來看,門肯已經如愿以償,不失為美國英語語言學系統研究的“開拓者”;而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出發,《美國語言》亦不失為一部嚴肅的語言學專著,它立論翔實、考據充分、論證縝密,廣泛地吸收了當時最為前沿的研究成果,并且各版都根據學術界的研究動態和讀者的反饋不斷地進行認真的修正,因此,無愧于研究“美國英語”研究的經典之作。

      注釋:

      ① 美國英語主要用于美國和加拿大,一般是指在美國相當于標準語或起標準語作用的那部分英語,在語言學研究中通常被稱為“普通美國英語(General American English,簡稱GA)”。美國英語在歷史上曾有過不同的稱呼:在殖民地時期,人們通常用北美英語(English in North America)或殖民地英語(Colonial English);美國革命后,改稱為“美利堅合眾國的英語”(English in the USA)或“美國創用語”(Americanism);二戰后,“美國英語”(American English)之稱

      確立.

      ② 李顏偉.美式英語的形成與美國歷史[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262.張景玲.早期美國英語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觀[D].山東師范大學2007級碩士學位論文,2007:4.

      ③ Water Lippmann,“H.L.Mencken”,Saturday Review of Literature 1926,12,11.from John C.Chalberg,“The Spirit of the 1920s”,OAH Magazine of History,20(1).Teaching with Biography 2006:11.

      ④ H.L.Mencken,The American Language:an Inquiry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in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Alfred A.Knopf Inc.,1977), p.v.

      ⑤ H.L.Mencken,The American Language:an Inquiry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in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 Alfred A.Knopf Inc.,1977:98.

      ⑥ H.L.Mencken, The American Language:an Inquiry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in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 Alfred A.Knopf Inc.,1977:99.

      ⑦ Richard J.Moss, Noah Webster Twayne Publishers,1984:95.

      ⑧ Milton Gorton,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The Role of Race, Religion and National Origi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88.

      ⑨ 鄭立信.美國英語與美國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30.

      ⑩ 盧瑟?利德基.美國特性探索[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77.

      約翰?威瑟斯奔.共濟會[M].費城,1781:117.轉引自蔡昌卓.美國英語史―美國英語融合與創新的歷史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08-209.

      亚洲高清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www|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成av片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婷|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亚洲午夜 | 国内成人精品亚洲日本语音| 色婷婷六月亚洲综合香蕉|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色欲|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亚洲精华国产精华精华液网站| 亚洲另类自拍丝袜第五页 |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WEB| 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国产亚洲精品欧洲在线观看| 亚洲A∨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婷|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久|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蜜桃|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亚洲黄色免费观看| 亚洲va成无码人在线观看| 亚洲色www永久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狼友中文久久久|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日韩| 亚洲日韩aⅴ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网站| 亚洲精品偷拍无码不卡av|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无线码| 亚洲大码熟女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院猛 | 精品丝袜国产自在线拍亚洲| 亚洲变态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亚洲尹人九九大色香蕉网站| 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