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農村區域發展

      農村區域發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區域發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村區域發展

      農村區域發展范文第1篇

      1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開放經濟是出路縣域經濟不是縣內經濟,也不是封閉經濟,在市場經濟制度、市場經濟體系日益完善的新形勢下,縣域經濟更多地表現為開放型、外向型經濟。開放性是縣域經濟固有的特征。縣域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生產要素,僅僅在縣內配置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打破行政區域界線,充分利用縣域外部的各種資源、生產要素和市場,才能最大范圍地集聚發展能量。依靠招商引資,擴大開放促進縣域經濟發展這條路子必須堅持走下去。

      2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應樹立區域經濟思想實現區域、城鄉、經濟社會等統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要求。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市場化的完善和提高,區域經濟的范圍也在不斷的擴大。

      3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應克服原有行政體制上的缺陷據權威部門調查,在現行行政體制下,阻礙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緣于在處理政府間的關系時,只關注權限大小的區分,而不重視事權范圍的分工。縣級本應突出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往往被其他職能所弱化。而在政府層級設置上,我國現施行的五級政府管理體制,行政環節過多,縣級自過小,財力弱、負擔重,缺乏經濟發展的自和積極性,且地縣爭利嚴重,不利于縣級因地制宜履行職能,導致運行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大和行政資源流失。在市管縣的體制下,市級機構,實際上更多是起上傳下達的作用,這樣多了一個環節,不利于政令的暢通。另外在某種程度上講,二元經濟結構已成為城鄉差距不斷拉大的重要表現和原因,致使農民很難成為平等的市場競爭主體。所以體制創新是解放農村生產力的重要途徑。總之,現行的市管縣體制和城鄉二元結構已不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新形式、新任務和新的發展也要求行政區劃和行政管理體制要有新的突破。

      4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要與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緊密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重點和難點都在縣域經濟。縣域經濟要積極承接大中城市和發達地區的輻射,特別是產業轉移,不斷增強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龍頭作用,輻射帶動鄉村經濟加快發展;鄉村經濟要在接受縣域經濟輻射的同時,根據各自的比較優勢參與縣域經濟的產業分工,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基礎。從實踐看,縣域經濟發展不快,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就不會得到迅速提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就要放慢。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的偉大實踐中,我們必須緊緊抓住縣域經濟這個重點,突破縣域經濟這個難點,統籌城鄉發展,用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用產業化的辦法提升農業,發展比較優勢,著力改善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素質,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以縣域經濟的大發展、快發展,破解“三農”難題,推動農村牧區全面進步。因此,只有從縣域經濟自身的發展上找出路、求突破,才能從根本上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5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國家要給足政策結合區域政策,制定發展縣域經濟的專門政策措施,以縣域經濟的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我國近年來,對區域經濟發展做了較大的動作,如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關于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以及最新的《珠三角規劃綱要》等等,這些措施,雖然多多少少提到了縣域經濟,但沒有一些具體的措施,對縣域經濟的指導性不強。為此,國家要進一步重視縣域經濟的發展,制定專門指導縣域經濟發展政策措施。

      農村區域發展范文第2篇

      【關鍵詞】: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滯后

      中圖分類號:F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809(2010)12-0265-01

      一、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現狀

      經過多年的改革與發展,我國經濟實力與綜合國力已得到極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特別是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改革開放至今,我國農村居民的人均年純收入已由1978年113.6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5153元,增長了約45倍,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盡管我國農村區域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總體來說,目前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形勢仍不容樂觀,現階段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仍然面臨多重制約與困難,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十分明顯,且基本服務水平的差距也較大,因此,我們有必要針對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從而使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更好的實現“富民”這一目標。

      二、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第一,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且發展水平相對滯后。數千年來,我國一直存在發展差距,全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區農村區域經濟差別明顯。中原地區很長時間是中國的經濟中心,隨著歷史的推移,我國經濟重心有北方地區逐步移向東南地區。東部地區地理、氣候、土壤條件、交通等均具有先天發展優勢;而西部地區多山丘沙漠,氣候干燥,生態環境惡劣,交通閉塞,且與外界信息交流貿易往來受限制,發展相對落后。即使同省區內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條件等問題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也是不平衡的,并且相較于城市發展,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是相對滯后的。

      第二,農村剩余勞動力素質不高,區域經濟產業層次較低。中國作為有千年歷史的農業大國,許多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仍無法擺脫傳統的經營模式,農業仍是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多數農民失去了務農的興趣與動力,紛紛進城打工,目前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多為年齡大的或能力較差的,勞動力整體素質明顯較低,并且大多數農村區域的農業生產方式依然落后,生產分散,規模效益低,從而使得農業產業化和市場化程度非常低。

      第三,中央對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支持不足,農村縣區鄉財政困難突出。由于國家財政對農村區域經濟社會的要素特別是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供給不足,造成我國農業及整個農村區域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盡管已推進多年,但至今仍成效不大。大多數縣區鄉財政入不敷出,使得基層財政風險不斷累積,許多縣區鄉財政都維持在溫飽水平,或有不同程度拖欠工資問題,用來提供公共產品與服務等辦事能力非常有限。

      三、促進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措施

      首先,農村區域經濟發展要自謀出路,充分利用農村區域資源優勢,努力打造特色產業,并積極主動承接發達區域的產業梯度轉移。根據地方差異,尋找自身特點,充分利用本地區資源優勢,發揮特長,找出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子,打造出屬于本地區獨一無二的特色產業。除此之外,要有敏銳的戰略眼光,結合自身發展規劃,突出地方特色,搶占先機,積極引進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投資。

      其次,發展地方高校科技人才優勢,實施人力資源開發戰略,活躍農村區域經濟。結合當地實情,充分運用地方高校資源,加快農業高校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制定相應技術人才培養政策,圍繞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進行科學研究、示范推廣等,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將勞動培訓和輸出作為戰略產業來對待,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充分發揮地區科技與高校人才優勢,推進地區農業產業化進程。

      再次,因地制宜,多種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模式相結合促進農村區域經濟向前發展。未來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將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分工和合作格局,這就要求在發展中要按照各自區域產業發展規劃,引導民資投向,并將農業多樣化模式、特色產業模式、農村工業化和商貿化模式4種模式進行有機結合結合,靈活運用,力求走出一條有區域特色的新型發展道路。

      最后,構建穩定的農村區域經濟財政支持增長機制,加大對農村區域經濟的支持力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通過運用稅收、財政貼息、信用擔保等政策工具,加強農村金融機構建設,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結合加大資金、技術、信息等供給,加大對農村區域社會事業及公共設施建設的投入,為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于條件,從而確保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穩定發展。

      面對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不難看出發展農村區域經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堅持不斷研究探索,根據各地區自然資源狀況、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以及城鎮化發展進度,因地制宜,找出能促進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村經濟向前發展,從而實現我國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達到“富民”這一目標。

      參考文獻:

      [1]鮑宏禮 經濟全球化與我國欠發達地區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研究[M]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

      [2]張玉萍; 張亞龍; 農業高職人才培養與農村區域經濟發展[J]科技資訊2007(28)

      農村區域發展范文第3篇

      作為我國的第一產業,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不可動搖的基礎,在黨的十報告中明確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當前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是農村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對于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劃分,所依據的標準也有所不同。按照經濟發展水平和發達程度劃分,可將我國農村地區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三大部分,東部經濟水平發展最高,中部其次,西部較為落后。

      二、我國農村區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迅速,農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質量均有很大提高。但是,在農村區域發展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通過閱讀大量文獻以及相關材料,筆者認為農村區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一)環境問題

      我國地勢呈現出西高東低,西部屬于大江大河的上游,是我國生態環境安全的屏障,而東部地區是人口和經濟密集區,環境壓力大,中西部地區占全國國土面積的88.9%,人口占全國人口的60%以上。當前我國農村區域發展中環境問題突出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人口基數大,耕地面積小,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為了獲取更多的糧食,人們大量開發土地資源,已經接近其承載極限。一方面,由于人們對于土地資源保護的意識薄弱,亂砍濫伐大量存在,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另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化農業發展中大量使用、濫用化肥、農藥等,對土壤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土壤質量大大下降。

      第二,生活污染。當前我國農村基礎設施與城市基礎設施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新農村建設的推行使得小城鎮和鄉村聚居區的人口規模逐步擴大,超出了農村基礎設施的承載力,臟亂現場突出,引發嚴重的生活污染。

      第三,城市發展對農村環境的影響。一方面,城市產生的大量垃圾無法處理,向農村延伸,而生活垃圾具有高度的污染性,對土壤以及地下水都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另一方面,一些高度污染的企業及工廠已經嚴重影響了城市環境,為了改善城市環境,這些企業向農村遷移,同時也對農村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二)發展不平衡。我國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體現在:我國東、中、西部三大經濟區域的發展存在著明顯的梯度差異,從東至西呈現依次弱化的態勢,東部屬于相對發達地區,中部為次發達地區,西部為欠發達地區。20世紀90年代,我國“六五”至“八五”期間,國家推行地區非均衡發展戰略,這使得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差距開始出現。盡管在“九五”計劃和十四屆五中全會后,“解決地區差距擴大問題,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成為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指導方針,加大對中西部的扶持力度,2007年以后,中西部經濟增長幅度開始高于東部地區,但是由于東部地區有著優越的自然條件、區位條件、科學技術等,東部與中西部的差距仍在不斷擴大。

      (三)勞動力流動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向城市的現象普遍存在。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從農村向城市流動;從內陸向東南沿海流動;近距離省內流動。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負面的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動,對象大多數是有文化、有技術的中青年,留在家中的多為老弱病殘以及婦女、兒童,這將導致農村中會出現許多社會問題。

      三、農村區域發展的對策建議

      農業是我國的第一產業,關系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因此,我們應當高度重視農村區域發展,這也是實現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農村區域發展存在著諸多問題,結合相關知識學科,筆者就如何解決我國農村區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給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推廣農業科技,提高環保意識。在農村大力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耕作制度,以及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農藥,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和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努力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合理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生產產品無害化,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另外,加強宣傳教育,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利用各種媒體輿論的力量,加大對于環保的宣傳力度,同時,還應向廣大農民宣傳公益意識、環保意識,從而在生產生活中營造出人人關心環境、人人保護環境的氛圍,引導農民改變之前不良的生產生活方式,幫助農民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農村區域發展范文第4篇

      關鍵詞:農村區域發展;課程設置;教學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7-0222-2

      0 前言

      高等農業院校擔負著為農業現代化培養專門人才的艱巨使命,其重心多為農業專門技能的培養、訓練。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培養的是現代農業管理和現代農業技術結合的高級復合型人才,雖然在我國很多農業高校都有開設,比如中國農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云南農業大學、貴州財經學院、安徽科技學院、西南大學等。本文擬以四川農業大學為例,以課程體系設置的模式、特點及其存在的問題為突破口,試圖對農業院校如何克服自身局限,更好的辦好這個專業培養更加優秀的農業人才。最近,四川農業大學的農村區域發展專業被評為了省級本科特色專業,如何搞好特色專業建設值得我們研究探索。

      1 四川農業大學農村區域發展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分析

      1.1 人才培養目標分析

      本專業在四川農業大學文理兼收,培養農村區域發展設計與規劃,現代農業管理和現代農業技術結合的高級復合型人才,具備區域發展方面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學制四年,授管理學學士學位。本專業設有生態農業專業碩士和博士點,本校有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技術經濟及管理、農業經理管理、土地資源管理等碩士、博士點,學生畢業后可繼續攻讀相應專業的碩士和博士學位。也可以直接在農業企業、農業推廣部門、政府職能部門、非政府組織、社區組織、社會保障機構、研究機構和學校等單位從事農村發展規劃、發展設計、生態農業建設與管理、農業推廣、農村社會工作、社區建設與管理、發展項目管理等工作。

      1.2 主要課程體系分析

      主干學科主要分為:發展學、管理學和生態學。主要課程:農村發展學、農村發展規劃、農村發展研究方法、發展項目管理、管理學原理、農業經濟學、普通生態學、生態農業工程、農業推廣學和農業信息技術。總學分為165,必修課學分126.5,選修課學分38.5,其中,通識教育課程如英語、體育、計算機占了27.5,實踐教學如農村發展綜合實踐、農業推廣學、農業生產技術與管理、生態農業工程共占了15。具體學分分配見表1:

      2 課程情況分析

      2.1 實踐教學所占的學分比例比較小

      實踐教學如農村發展綜合實踐、農業推廣學、農業生產技術與管理、生態農業工程共15學分,只占總學分的9.09%,對于培養應用型的人才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表1 學分分配

      課程性質 應修學分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累計

      必修 必修 16.5 16.5 23.5 17 19 10.5 8.5 0 111.5

      專業方向 0 0 0 0 0 0 0 0 0

      實踐教學 4 0.5 0.5 0.75 0.75 1.5 1 6 15

      選修 推薦選修課 23.5

      全校公共選修課 6

      專業段任意選修課 6

      全校公共選讀課 3

      合計 165

      2.2 課程設置過于強調學生學科知識的廣度

      相比之下具有本專業特色課程的深度學習還不夠。具有專業特色的課程如農村發展規劃、農業信息技術等只有52學分,這種設置不利于培養專業型人才,使得畢業生在市場競爭中優勢不明顯競爭力減弱。

      2.3 缺乏嚴格的課程評價體系

      很多選修課的考查方式都不是很嚴格,沒有要求閉卷考試,一般采用交課程報告的方式,于是也導致了很多學生學習這門課程不用心。

      2.4 學生缺乏科學的選課指導,選修自然科學類課程的同學較少

      由于這個專業在四川農業大學是文理兼收,很大一部分文科生對理科性質的選修課較吃力,從而造成了選修人文社會類課程的同學較多,這不利于培養農業技術與管理全面發展的人才。同時大部分同學都是因為一時興趣,或者考慮到這門課是否容易過、拿高分而選擇它,在這種態度下的學習效果就更談不上好了。

      2.5 忽視教材的基石作用

      一是選教材的教師可能并不從事該課程教學,所選教材有的篇幅和章節與培養目標脫節;二是由于考慮到經濟原因,用學校自編的教材,如農業生產技術與管理。

      3 課程設置的建議

      3.1 強化實踐教學

      一是改革實驗教學的模式、手段,增加學生實際動腦、動手的實驗時間,創造條件增設開放性實驗和模擬生產、科研等實驗,為學生提供自發設計實驗內容的條件,使實驗課真正發揮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作用。如農村發展綜合實踐,實際上這個實驗課表有安排卻根本沒有上。二是開展校企合作,增加具有實際操作作用的頂崗實訓、實習,通過建立穩定的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的方式,為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實際的生產、工作過程創造條件。

      3.2 合理進行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應加大具有專業特色課程的學時,加強深度學習,同時輔以一些通俗課程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這樣學生既學得了過硬的專業知識,又增長了見識,從而提高了畢業生就業的市場競爭力。這與墨爾本模式課程改革有異曲同工之妙。

      3.3 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打造專業特色

      要完成這一重任就必須迎合地方產業發展的需要和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特別是區域農村的發展,依據區域的特點,適當設置一些相應的課程,如成渝農村經濟發展,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3.4 貫穿職業素質的培養

      從學生一進校就開始加強職業素質教育,除了給學生增加學習動力之外,更主要的是在四年的大學生活中更好的學習專業知識和職業素質。

      3.5 注重創新意識的訓練

      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過程中,堅持“較厚基礎,較寬口徑,注重實踐,強調應用”原則,引導學生進行專業技能訓練,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成為具有較強競爭實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4 結論

      農村區域發展這個專業還很年輕,課程體系改革任重而道遠。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創新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隨著學科的發展和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而變化。我們要及時分析本科人才培養的規律,認清培養目標并準確定位優化課程體系設置,拓寬專業口徑,建立起彈性教學體制。師資的充實與提高、實驗硬件條件的更新、管理體制的改變、課程體制改革帶來的諸多矛盾和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可以選一些試點課程作為突破口,條件成熟時進一步推廣,才能真正培養出適應新形勢下社會需求的“寬口徑,厚基礎”本科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四川農業大學本科生培養方案[OL].nxy.sicau.省略/web/page/text/id/51.

      [2] 四川農業大學農村區域發展2008級學分信息表[OL].jiaowu.sicau.省略/xuesheng/chengji/chengji/xuefen.asp.

      [3] 張秀琴,李永軍,劉云利.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與管理[J].高教論壇,2010,(2):64.

      [4] 王建梁,岳書杰.跨學科理念之下墨爾本課程改革的影響及啟示[J].江蘇高教,2010,(2):144-145.

      [5] 董毅.新建本科院校加強學科專業建設的探索――以蚌埠學院為例[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4):45-46.

      農村區域發展范文第5篇

      關鍵詞:農村金融 服務體系 區域經濟

      農村金融作為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持力量,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設情況直接影響到農村經濟的發展。隨著國家對于農村區域經濟發展重視程度的增加,各種惠及三農的政策不斷推行,這些推動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措施均需要完善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支持。因此,必須進一步強化農村金融體系建設,通過穩定的、完善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對農村經濟發展形成強有力的保障,并最終實現農村區域金融以及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

      一、農村金融體系意義研究

      發展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對于惠及三農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是配合國家支持農業發展的基本策略。通過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可以拓寬農業經濟發展的業務范圍以及資金來源。進一步的完善農村經濟結構,通過這種方式來配合國家的支農惠農政策,促進農業的發展、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推動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2.可以通過利用金融服務體系的資金以及服務,積極引導金融服務體系向投資金額較大、周期較長的農業基礎建設項目提供貸款,分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風險促進農村經濟基礎工作的發展。

      3.作為國家相關政策的執行機構。國家的很多政策機構,例如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等政策的實施,主要內容便是向廣大農戶發放國家政策補助資金,這些政策的實施,必須依靠于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通過強化農村機構覆蓋水平,可以有效的確保這些政策得到貫徹落實。

      二、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問題研究

      1.農村金融服務機構設置不完善,農村金融體系的資金供應不足。金融服務機構設置較少,農村經濟發展資金供應緊張是當前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首要問題。當前,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服務網點較少,農村金融服務主體斷層的現象十分明顯,導致農村金融機構服務難以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其次,由于國家對于農村經濟扶持力度較強,因此部分金融服務體系由于農村貸款業務收益率較低,因而收縮了農村貸款融資業務,導致農村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金量不足,農村經濟發展的貸款融資渠道也更加狹窄。

      2.民間借貸管理不完善增加了農村金融的風險。當前農村區域內的民間借貸已經發展到相當規模,但是國家在民間借貸管理上缺乏全面有效的管理體系,導致民間借貸組織體系以及管理制度的缺陷難以得到彌補。因此,雖然民間借貸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由于資金不足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掣肘,但同時也增加了農村區域金融風險,對于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十分不利。

      3.農村經濟基礎薄弱,制約了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進一步完善。由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對于土地資源的依賴性較強,因此在這些資源的限制下,農村經濟發展出現了后勁不足的現象。其次,農村經濟的產業結構雖然處于優化升級之中,但是仍然存在著粗放經營管理的特點,導致農村經濟發展速度緩慢。再者,由于農業科技一直屬于我國科技建設的薄弱環節,各種新型科技應用推廣力度不足,因而在技術知識經濟時代導致農村經濟發展動力不足。這些問題都導致了農村經濟的基礎較差,經濟發展的風險較高,因而導致農村金融體系出于風險考慮,各項建設未能全面開展,導致金融服務制約經濟發展,經濟薄弱影響金融建設惡性循環的出現。

      三、農村金融服務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

      1.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拓寬農村經濟資金供應渠道。當前我國處于工業經濟支持農業發展的階段,因此這就要求必須結合我國的實際特點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建設。首先,國家相關部門應該重視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設,逐步形成以農村信用社等為主導的金融服務體系,并輔之以商業金融機構、地方金融機構以及民間金融機構的建設,形成具有多元化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通過這種方式,拓寬農村經濟發展的融資渠道,保證農村經濟發展所需資金供應渠道以及供應方式的多樣化,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供給。

      2.重視民間融資借貸的管理,作為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補充。由于民間融資借貸上沒有完善的管理法規以及管理辦法,因此導致民間借貸缺乏政策性的引導。因此,國家相關管理部門應該重視對民間融資借貸行為的規范、引導與控制,并充分發揮民間借貸信息成本低、利率彈性高的特點,通過法律手段以及政策措施嚴格空中民間借貸的風險,實現法制化、規范化的民間融資借貸服務體系,并為農村經濟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3.增設農村融資擔保機構,降低農村金融服務奉獻。針對農村經濟基礎差,農村金融服務風險搞的問題,相關管理部門可以采取多渠道融資建立完善擔保機構的方式,來降低金融服務體系的風險。按照利益與風險共擔的原則,設置金融擔保機構,進而借助于金融擔保機構,消除金融服務體系的對于農村經濟發展資金使用風險的考慮。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設置金融擔保機構后,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應該針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借貸簡化審批程序,加快資金的發放速度,并盡可能的降低貸款的收費標準,通過降低貸款利率,擴大貸款總額的方式實現金融服務體系與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

      4.營造良好的金融服務體系建設環境。只有金融服務體系具備較好的發展環境,才能確保金融服務體系在農村區域實現金融服務體系的良好發展。因此,農村區域的地方政府或者是管理部門應該在普及金融的風險教育、法制教育以及社會信用教育,提高農民的金融意識。此外,應該注重完善農村企業以及農民的信用體系建設,為金融服務體系建設打造良好的基礎。同時,應該加大力度開展農村金融維權管理,制止金融債務逃避行為。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優化農村的金融服務體系建設環境,為農村經濟與金融服務體系的協調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結語

      金融體系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因此,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村區域經濟的穩步發展,必須重視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建設。相關部門應該采取完善農村金融機構設置、強化農村金融財稅支持以及完善農村資金供給渠道等一系列方式,開展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建設優化管理,最終通過高效的金融服務體系,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穩步發展。

      亚洲成AV人片久久| 亚洲国产熟亚洲女视频| 亚洲桃色AV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αv忘忧草| 4338×亚洲全国最大色成网站|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 亚洲乱码卡三乱码新区| 亚洲动漫精品无码av天堂| 亚洲欧洲专线一区| 亚洲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观看| 亚洲第一男人天堂| 亚洲日日做天天做日日谢| 天堂亚洲国产中文在线| 亚洲色成人网站WWW永久四虎|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 亚洲中文无码a∨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亚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 亚洲欧美熟妇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欧洲无码AV不卡在线| 午夜亚洲乱码伦小说区69堂| 亚洲国产精品yw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在线视频| 亚洲女同成av人片在线观看| 大胆亚洲人体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AV三区| 在线观看亚洲AV每日更新无码| 亚洲第一成年网站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碰碰|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12p| 亚洲不卡1卡2卡三卡2021麻豆| 亚洲日韩一中文字暮|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曰| 丝袜熟女国偷自产中文字幕亚洲|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天堂| 亚洲精品自在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