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烏塔讀后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崔伊彤
烏塔是一個14歲的德國女孩,非常自立,自己游遍了歐洲各國,我真佩服她呀!
烏塔的精神特別令我感動,但是她的性格卻特別古怪,自己不愿用父母的錢出國旅行,而自己用給超市分發宣傳單、幫人家帶小孩子來掙旅費。現在想來,這正是她獨立性的表現。
烏塔和我們不一樣,只要整好行禮就可以出發。但是她事先卻用了三年的時間準備這一次旅行,自己學習外國語言,讀外國書籍,自己查警察局的號碼。
一想起自己,總大事小事依賴父母,干什么事都得是媽迫著才不情愿的做,想到這里我感到無地自容。
烏塔,一個十四歲的德國小姑娘。如果不是你親眼所見,你敢相信她一人獨自游了很多國家嗎?這對沒有出過遠門的孩子是絕對不敢想象的事。
為什么我們中國沒有這樣的例子呢?在中國,像烏塔這個年齡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寶貝,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很“愛”我們,不讓我們做任何事情,導致我們不會疊被子、洗衣服,甚至連衣服也不會自己穿。
父母的過分溺愛,使我們養成依賴的思想,讓我們成為溫室里的花朵,籠中的小鳥,家長們,您們有沒有想過,如果您的孩子考上了大學,您還能去給他穿衣洗臉嗎?所以,那些把孩子緊鎖著的家長們,快打開“溺愛之鎖”,讓孩子們擁有一片獨立自主的藍天吧!
如果中國的孩子說:“我要走遍中國!”那么我們會懷疑他是不是瘋了。然而,在外國,這卻是事實。
外國與中國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在外國,一兩歲大的孩子剛剛學會走路,父母便不在管他。孩子不慎跌倒,即使父母在他身邊,也只是說一兩句鼓勵的話而已,最終還是要靠他自己站起來。
但是,在中國如果發生這樣的事情,父母不論多忙,也會跑到孩子身邊,抱起孩子,親親摟摟。
外國的孩子的父母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而中國的父母只會讓孩子把學習抓好,其余什么都不干。父母對孩子的溺愛,表面上是為孩子好其實恰恰耽誤了對孩子獨立和自理能力的培養。
在實際生活中,獨立和自理能力是一個人必不可少的能力。
“寫作”是語文課程標準中階段目標里的一項學習內容,在語文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有許多學生害怕寫作,甚至逃避寫作,提筆就抓耳撓腮,筆桿似有千斤重,半天寫不出一個字,引用學生的話就是“無話可說,無話可寫”。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讓學生打好基礎,敢寫,愛寫,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我在教學中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 激發學生寫話的興趣
1.在游戲中激發寫作潛能。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當教育適合學生時,孩子們常常會忘記自己在學習,忘記課堂,忘記自己,而不會意識文化傳承的沉重、學習的負擔、情感升華的艱辛。”課堂教學不是無情物,教育應當是最人性化的活動,把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帶進課堂,讓“玩”激活學生觀察、說話、思維和表達的潛能。例如,教學《有趣的游戲》一課時,我拿出10-15分鐘讓學生“玩”貼鼻子游戲。最開始是我教他們“玩”,之后是由學生擔當“老師”教大家“玩”,有時也可以自找朋友“玩”。因為“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歡樂的游戲能極自然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專注的觀察力、歡快積極的心情,導致學生大腦思維的興奮,學生在游戲的點燃下形成觀察后,習作上便自然會流淌出生動的兒童語言。因此,我認為把玩和學結合起來是打開孩子心靈的鑰匙。
2.把“寫話”與“口語交際”聯系起來。例如,小學語文課本第三冊第六單元的口語交際《買文具》,按照教學目標上完課后,我布置了一次“寫話”訓練:《買文具》。要求孩子們把自己親自到商場買文具的經過寫下來。之所以安排這種訓練是因為孩子都有過買文具的經歷,這很貼近他們的生活。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的晝夜不息。”的確,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這次“買文具”的寫話訓練,效果出乎預料地好,不但文字通順,語言也生動活潑。為了讓孩子們充滿自信和樂于“寫話”,我還做了這樣的安排——讓每個孩子上臺去把自己寫的《買文具》一文讀給大家聽,同時給予贊揚和鼓勵。只要上臺讀完所寫的內容就掌聲鼓勵和嘉獎五朵“小紅花”。讀得大聲清楚的就在“五”的基數上再加;讀得大聲清楚、有感情,寫得通順的,就再次上漲“小紅花”的數目。孩子們由此形成了良好的積極的寫作心理。
3.課內外結合激發寫作興趣。我引導學生把所積累的,遷移運用在自己的文章中。首先,在學完課文后,我讓學生采用擴寫、續寫、仿寫、寫心得體驗等形式激發寫作興趣。如學習《坐井觀天》后,讓學生續寫,青蛙跳出井口后會看到什么,會說些什么?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后,讓學生仿寫家鄉的一處景物。學習《給予樹》后,替陌生的小女孩給金吉婭寫一封感謝信;學習《烏塔》,讓學生寫讀后感,等等。學生寫時有話可說,而且滔滔不絕。其次,捕捉練筆的契機,如一邊領略粉妝玉砌的白雪世界,一邊寫下《第一場雪》;含著熱淚走出電影院,我們寫下電影《燦爛的季節》觀后感;看著教科書上學生們亂寫亂畫的痕跡,我們寫了童話《書的自述》批評小主人不愛惜書的行為……這些看似平常的小文章,確實讓孩子們的作文內容有血有肉、有情有感。通過互評、家長評等形式給學生鼓勵,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日漸濃厚,寫作水平大大提高。
二 滲透觀察的方法
大千世界,有寫不盡的人、事、物、景,然而,學生作文則往往空洞無物,這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觀察,沒有得到正確的指點,缺少發現。觀察能力的培養,不能拘泥于課堂,寫什么才觀察什么,而是要在閱讀教學滲透觀察方法的指導,要教育學生做生活有心人,熱愛生活,體驗生活。作文時的選材是從長期記憶中提取信息,而不是從觀察開始。這樣的觀察能力,才是學生自已生成的,才能不斷得到發展,終生受用。因此,教師教學中要“授之以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培養觀察的習慣。
1.觀察要有順序。小學生寫作,條理不清,言之無序是主要毛病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學生不能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周圍的事物而造成的。如果觀察有順序,能為今后習作有條理打下良好的基礎。如,觀察靜態事物,可按“整體──部分──整體”的順序;觀察動態事件,可按“起因──發展────結果”的順序;寫植物,可按植物生長過程的順序;寫動物,可按“外形──生活習性”的順序;寫參觀、游覽,可按照空間位置轉換的順序。基本的觀察順序還可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上到下、由遠及近、從局部到整體……學生觀察有順序了,寫話時才能做到有順序。
2.觀察要抓特點。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發現事物的異同之處,捕捉它們的特點。這樣,才會使寫出來的文章鮮活、生動,才能防止寫出來的話千人一面、萬人一腔。例如,寫眼睛,有多少人就會有多少雙不同的眼睛。場合不同,同一雙眼睛表現出的神情的不同。動物的眼睛更是千差萬別。同是貓的眼睛,中午時由于光的照射瞇成一道縫,而它晚上捉老鼠時則像兩只綠色的小燈泡,炯炯有神。再比如寫雨,讓學生通過觀察能抓住小雨細無聲、大雨似珠簾、暴雨傾盆下的不同特征。通過引導學生抓特點觀察事物,提高了學生辨析事物、區別異同的能力,使學生在寫作時能寫出事物的個性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