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

      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范文第1篇

      1、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有《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神荼郁壘》、《無頭巨人刑天》、《瑤姬的故事》、《蚩尤大戰天神》、《洛神宓妃》、《日神羲和》、《太陽鳥》等。

      2、《山海經》被稱為上古奇幻作品,涉及內容各方各面,由于內容夸張離奇,有人認為《山海經》是古人杜撰的神話故事,但也有人持不同觀點,認為上面記載的故事真實存在,記載的很可能是另一個世界的事物,用我們現在的觀點,當然很難解釋。連司馬遷寫《史記》時也說過:“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來源:文章屋網 )

      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范文第2篇

      關鍵詞:九尾狐 《山海經》 圖騰崇拜

      近年以來,關于狐文化的研究成果可謂碩果累累,九尾狐作為狐文化中一起特殊的一類存在,也受到了人們的重視。2000年以來受影視劇領域興起的仙俠風影響,學術界與之九尾狐相關的學術論文數目漸多,其中以民俗學、美學等角度進行研究的學術論文可謂碩果累累,而以文學角度的進行專門研究的學術論文卻并不多見,其中更以唐代志怪小說為主要研究內容,九尾狐作為一類特殊的狐意象在與之相關的研究中多有涉及,卻并將九尾狐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行專門研究。今僅從九尾狐這一特殊狐意象入手,對其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形象起源問題,進行探討。

      現存文獻中可已找到的關于“九尾狐”的記載很多,其中大多出現在各種地方志以及志怪小說等文學作品之中。九尾狐在地方志的記載中多以瑞獸的形象被記錄,這一類形象是典型的符命思想的產物。,而文學作品中九尾狐的形象則要復雜得多,更是經歷了由善到惡,由圣到妖,由獸到“人”的多重轉變。由此可見,九尾狐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形象內涵極其豐富,并且一直流傳至今。那么,這一形象最早是如何形成的呢?

      現存文獻中有關于九尾狐的文字記錄最早可以追溯到《山海經》一書,其中所記載的內容多為上古時期的神話傳說、山川地質,司馬遷在《史記》中就曾多次引用《山海經》中關于地理的相關記載,在《大宛列傳》的最后,司馬遷對于《山海經》中所記載而怪獸有這樣的記錄:“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其后,東漢史學家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中也將《山海經》收錄其中。因此,雖然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版本是東晉郭璞所注的《山海經》,但書中所記錄的內容必然產生西漢中期之前,是我們可以找到的最早的記錄有“九尾狐”的文獻。其中有關于“九尾狐”的記載如下:

      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海外東經》)

      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大荒東經》)

      在關于九尾狐的簡短記載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山海經》中所記載的九尾狐居住在青丘之國,具有自然狐大部分的外貌特征,卻比尋常的狐多了八條尾巴。青丘九尾(下文都將其稱為“青丘九尾”,用以區分涂山九尾)這一形象無疑十分單薄,而值得慶幸的是除了青丘九尾的記載外,《山海經》中還記載有一些狐型獸,例如:

      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o。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之不蠱。(《南山首經》)

      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F蛭,其音如嬰兒,是食人。(《東次二經》)

      其中關于《南山首經》的記載,郭璞注曰:“即九尾狐”。然而在原文的記載中,所說的是“其狀如狐”,因此并不將其歸類為九尾狐。這些狐型獸的記載使得我們可以通過對比,推測得出更多關于青丘九尾形象的信息。首先,這些狐型獸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食人,而真正的青丘九尾并沒有關于這方面的說明。其次,這些狐型獸大多形貌類狐,有甚至是糅合了多種動物的體態特征,而青丘九尾雖然比尋常狐貍多了八尾,但依然被歸為狐。最后,這些狐型獸的叫聲十分相近,形容他們的聲音像嬰兒一樣,而《山海經》并沒有對于青丘九尾的叫聲進行說明。綜上,我們可以推斷青丘九尾應是一種不食人,具有九條尾巴和自然狐除此以外所有的基本形態特征,生活在青丘國的狐。

      在《山海經》的記載中九尾狐與青丘國緊密相關,但是九尾狐居于青丘國這一說法,卻與上古神話――禹娶涂山女的記載產生了沖突。因為年代久遠,神話故事的原本面貌我們無從發掘,僅能夠從后世記載中窺見一二,在東漢趙曄的《吳越春秋》的卷六中的《越王無余外傳》就記載了這則神話。其內容如下:

      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時之暮,失其度制。乃辭云:“吾娶也,必有應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證也。涂山之歌曰:‘綏綏白狐,九尾。我家嘉夷,來賓來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于茲則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謂之女嬌。

      在這則神話中,我們可以得出涂山有九尾狐出沒的信息,而且九尾狐在涂山氏的心中有著不低的地位。那么九尾狐是不是從涂山來的呢?通過《山海經》的記載,青丘國的位置以中原為重心的東、南兩個方向。而涂山氏經歷代學者考證,認為涂山氏原本應該是居住在今天河南一帶,后向安徽、浙江方向進行過遷徙,涂山氏的遷徙方向符合我們對于《山海經》所記載的“青丘國”的位置判斷――相對于中原地區的東南方向。而遷徙并不一定是整個部族都離開原來的居住地,可能只是整個部族其中一部分族人,因此我們可以推斷青丘九尾是涂山九尾白狐分化出去的一支。綜上,青丘九尾狐和涂山九尾應是系出同宗,涂山九尾早于青丘九尾。

      那么涂山九尾白狐又是從何而來呢?《吳越春秋》關于這則神話的記載具有強烈的符瑞色彩,認為這是一則帝王感應天命,天降祥瑞的故事。然而結合神話發生的時代背景我們不難看出,這一解釋有些本末倒置了,這則神話雖然記載于漢代,可所講述的故事卻是發生在上古三皇五帝時代的,用秦漢時期的思想去解釋上古的神話故事,雖無不可,但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解讀,所得出的結論和神話本身的初始意義必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在禹娶涂山女的這則神話中,如果我們將所有附加的成分刨除,這則神話我們可以簡單歸納為兩句話:大禹在涂山遇到一只九尾白狐,大禹娶了涂山女。在大禹、九尾狐和涂山女的故事里,大禹遇到了白狐,然后娶涂山女在這兩處情節轉換格外生硬,毫無銜接,而如果將我們九尾狐和涂山女兩個形象合二為一,不論是涂山女變成九尾白狐與大禹相遇,還是九尾白狐化作涂山女嫁給大禹,情節推進都很流暢,故事發展合情合理。而涂山九尾白狐背后更深層的含義,在于它反映出涂山氏對于九尾白狐這一形象的偏好、崇拜、夸贊、親近,甚至是將之當成一種具有親緣關系的存在,涂山女和九尾白狐之間的轉換展現出了毫無芥蒂的親近。結合我們上文所分析的,涂山氏所處的地理位置應該在河南一帶,地處北方,這一帶狐是很常見的,這使得他們在日常的漁獵采集等生產生活中能夠經常見到狐貍,狐的形象在他們的認知中十分具體形象。進而結合原始社會常見的生殖崇拜的思想,尾具有一定的性意味,經常用來暗指雄性的生殖器官。而數字“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著數字的極限,這一點《山海經》中描寫各種異獸往往稱其“九尾”“九首”便可見一斑。九尾之說暗示強大的性能力,暗指子孫昌茂。結合原始社會人類的對于子嗣的重視,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大膽預測,九尾狐極有可能是涂山氏的部落圖騰。

      綜上所述,九尾狐的形象應起源于原始部落的圖騰崇拜,屬于“狐圖騰”的一種。而《山海經》中所記載的青丘九尾狐形象極有可能是源自于涂山九尾狐,也就是涂山氏中部分族人遷徙到了青丘,原本涂山氏部落圖騰也隨著遷徙來到青丘,逐漸演化成為青丘九尾狐,后來這一圖騰在流傳過程中不斷被具象化,逐漸形成《山海經》中所記載的四足九尾的狐。因此,九尾狐形象應是基于原始圖騰崇拜,通過人們的幻想想象而產生的超自然產物。

      參考文獻

      [1]郭璞:《山海經》,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趙曄著,張覺譯注:《吳越春秋》,北京聯合出版社,2015年。

      [3]李劍國:《中國狐文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4]蔡堂根:九尾狐新解,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第01期。

      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再創作;概念設計;角色;造型;人物小傳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3.040

      關于《山海經》

      我國古典名著《山海經》自古以來被稱為曠世奇書,給后人留下許多未解之謎。其一,因為它在一萬三千字的篇幅里,記載了約四十個方國,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條水道,一萬多個歷史及神話人物,四百多種神怪獸。集地理志、方物志(礦物、動植物)、民俗志于一身,既是一部巫書,又保留了古老的中華民族最原始的神話故事。其二,許多人認為《山海經》只是荒誕不經之作,司馬遷曾說過,“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魯訊在《阿長與山海經》中,提到人面獸、九頭蛇、三足鳥,給大多人留下《山海經》只是神話的印象。然而,也有不少學者專家認為,《山海經》具有很強的歷史參照性,特別在地理志的內容中,我們不難發現被記載在奇書中的江山河流迄今依然依稀可辨,部分礦物、動植物也極具現實性。長卿著《山海經的智慧》一書中,開篇提出“鳥獸荒誕嗎?山水荒誕嗎?故事荒誕嗎?概念荒誕嗎?”,針對這四大問題,長卿從多方面進行分析對比,論證其可靠的現實意義。紛爭蕓蕓,奇書依然有許多未知之謎等待解開。最后,《山海經》開創了我國圖文并貌的先河,據記載,早期山海經的編寫有兩個階段,根據文字配圖階段和根據圖畫配加文字的階段,最早的古本原著目前已經幾乎絕跡,我們能夠看到的多為明清時期的復制版本,其圖畫也多為明清時期畫家所畫,可謂藝術佳品。

      那么,對于這樣的文學藝術珍品,在現代文藝及動漫行業,如何善加利用呢?

      研究與再創作

      《山海經》中有許多驚世駭俗的記述,多數被人認為是荒誕之談,但正因為這樣,許多題材非常適合在文藝及動漫創作中發揮運用,其中古老的神話故事已經家喻戶曉,如開天辟地、女媧補天、黃帝大戰蚩尤、后羿射日、精衛填海等故事屢次在文藝影視作品及動漫作品中出現,被一代代炎黃子孫傳為佳話。本文針對《山海經》中包括鳥獸神怪在內的生物系統及造型進行分析,在原有資料的基礎之上,進行合理的設計與再創造,結合當代魔幻元素,將概念設計的思路和設計方法貫穿其中,塑造帶有古老文化背景的嶄新形象,將已被遺忘的過去,以全新的樣貌展現于世人面前。

      但是《山海經》中的記載信息量繁多,而且描述普遍簡練,在這樣的基礎之上,還需要進行大量的設計工作,參照動漫行業的概念設計思路,進一步完善這個“角色”的背景信息,豐富其生活習慣及特點,編寫角色的人物小傳,從多個方面入手,使角色的形象根據文字設定中的理念,設計符合邏輯的角色造型及動態。

      以下分別例舉說明;

      設計一:當康

      出自《山海經.東次四經》,經文記載:欽山,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牙,其名曰當康,其鳴自叫,見則天下大穰。解讀:欽山中有獸,名叫當康,其形狀像豬而有牙,其叫聲有如呼喚自己的名字,見到則天下豐收,是兆豐穰的瑞獸。

      1、 最初設想

      根據原文記載,當康是一只象征豐收的瑞獸,則首先可將其定義為正派角色。從外形來講,能夠被記錄下來的特征,一定是非常顯眼的,它形象如豬,長著比較明顯的牙齒,既然象征豐收,那么形體應該肥碩些。以上是對當康這個角色原始信息的確定,同時也給設計工作圈定了范圍。接下來,我們需要在這個范圍內繼續豐富該角色的背景信息,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當康從形體上可以算是豬,豬本身就是人類的主要營養源,具有讓人親近的好感,自古以來,藝術創作中的豬多是肥頭大耳,天真可愛,十分討人喜歡,友善的元素在該設計中是可以參考的,但當康并非普通的家畜,它出現的地方,風調雨順,糧食豐收,這意味著兩種可能性,其一,當康具有神力,可以呼風喚雨,改變天氣,將氣候和土壤調整到適合稻谷生長的狀態,同時驅逐可能會影響莊稼長成的一切蟲害。其二,當康沒有所謂的特異功能,它靠現實條件制造豐收的有利條件,這可是需要天時地利的活兒,那么,它需要強健的體魄,用來抵御危害莊稼地的一切敵人,但單靠它一豬之力,恐怕不能協調諸多方面的因素,它還需要良好的人際關系,或許有其他物種,如動物、人、神怪愿意幫忙。這樣看來,當康可以被理解為糧食的守護者,是一個值得人類尊敬的吉祥獸。結合以上分析,可以將兩種可能性結合起來進行加減法設計,從而一個具有一定法力,有號召力、友善、受人尊敬的豬形象呈現眼前。

      2、 明確身份信息

      此時,我們對角色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但是對于“當康究竟是誰?”這個問題還需要更加具體的說明,是時候要給角色一個合適的身份。設想一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證件提供的信息都指向證件持有人,從多方面立體的對證件持有人進行描述,通過這一切,我們可以知道這個證件持有者是真是存在的,這十分重要。那么,讓我們來給當康做一系列立體的、多方位的身份證明吧。當康,物種:豬。性質:瑞獸。性別:雄性。出生時間:(在《山海經》成書年代以前)約4000年以前。職業:莊稼地的守護神獸,被賦予“長老”的尊稱。當康活躍于4000年前的石器時代,在人類使用工具勞作初期,與人類共同對抗各種自然災害,保護農作物的生長,保護了人類的繁衍生息。這樣,當康的形象在我們的心目中就更加清晰了。

      3、 撰寫人物小傳

      明確了角色身份,還沒有真正達到立體的認識角色的效果,要讓角色好像真實存在一般生動,還需要給角色撰寫人物小傳。通常情況下,小傳需要盡量的詳細,許多在創作的最終效果中不會出現的內容也要盡量完善,其目的在于工作者能夠像了解自己鄰居家的玩伴一樣了解我們設計的人物,這樣才能在創作更多的情節中,活靈活現的實現角色的表演。

      于當康來說,成為守護人類莊稼的使命也許來自于祖先與人類的盟約,在蠻荒年代,人類通過自身的智慧,既與自然界對抗,又與自然協和,人類與動物的友善相處變得尤其可貴。當康自小受到前輩的教導與指引,學先傳下來的法術,能夠呼風喚雨改變天氣,能夠與鳥獸蟲魚交流,得知自然界變化的微妙信息,它性情溫順,愿意與人類成為朋友,由于長期與人類相處,逐漸了解人類的語言及生活習慣,逐漸也變得善解人意。青年時期的當康與人類并肩作戰,對抗自然災害的侵襲,為了保護莊稼,它不畏龍卷風的肆虐,站在颶風面前施展法術,它的勇猛與堅忍不拔的斗志引起人們的注意,它在可怕的災難面前表現出的無畏與獻身精神,在人類與神怪獸族群中傳為佳話,中年時期的當康受到大家的尊重,被眾人推選為稻田的守護神獸,自此,它一直堅守不渝。步入老年的當康,將自己一生才學無私的傳授給了自己的徒弟,最后在平靜中結束自己無憾的一生。

      4、 造型設計

      在了解當康的身份、性格及生活經歷后,這個富有智慧的人類朋友在我們腦海中已經有了基本的形象,此時,可以拿起畫筆,在紙上勾勒出它的樣子,在4000年前,人、獸、神共同生活的世界里,我們可以給當康設計符合當時自然條件的服裝與道具,豬形態的當康,身上所有的配件都源自于自然,它身披獸皮,把動物的骨頭作為紐扣,頭頂神圣之意的動物頭顱,配合含有法力象征的羽毛,手持木制法杖,屹立在肆虐的風沙中,靜靜的凝視前方,等待時機,蓄力待發。

      本著這樣的一種設計思路,《山海經》里所涉及的許多環境、生物便可系統化的顯示在我們面前,設計風格趨于現代人審美,有漫畫、插畫的風格。這對宏揚我國傳統文化是有一定意義的。

      參考文獻

      《古本山海經圖說》 馬昌儀 著 山東畫報出版社

      《山海經的智慧》 長卿 著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范文第4篇

      《阿長與〈山海經〉》:對少年時代文學啟蒙的感激

      在《阿長與〈山海經〉》中,作者精心擷取兒時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幾則令人難忘的生活片斷,刻畫出了一個真實、生動而又鮮活的普通勞動婦女――長媽媽的形象,深情地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懷念之情。

      然而,真正使魯迅對阿長產生感激和懷念的,是阿長尋購并贈送自己渴慕已久的《山海經》。當阿長把裝有畫兒的“三哼經”的一包書遞給自己的時候,“我”的感覺是“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一位沒有姓名,滿肚子都是繁瑣禮節,大字不識的,連《山海經》都說不清楚的保姆,居然給自己買來了《山海經》,這不能不使魯迅感到意外和驚喜!趕緊打開紙包,看到果然是自己中意的《山海經》時,魯迅又不禁由衷地感慨:“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可見,年幼的魯迅已經完完全全被善良樸實的長媽媽的默默的愛震驚了,盡管長媽媽有著這樣那樣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長得也實在不好看,但掩蓋不了她的真誠和樸實。她的故去,足以令魯迅懷念。所以,在作品的最后,作者用飽蘸濃情的筆墨,為長媽媽的在天之靈祝禱:“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至此,作者把對長媽媽的感激之情化為永恒的懷念。

      也正是這一偶然的事件,不僅滿足了魯迅的愿望,讓他得到了一生中最初得到,也最為心愛的寶書,同時更激發了他大量買書的熱情,“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繪圖的書”,“《山海經》也另買了一部石印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山海經》作為少年魯迅的一部文學啟蒙書,對他以后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的英雄神話,如《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等,它們所體現出來的那種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大無畏的精神,已深深地刻進少年魯迅的心中,并且在后來還將其成功地運用到了他的文學創作之中。在他的《故事新編》中,就有取材于神話故事的《理水》和《奔月》等。所以,《山海經》對魯迅而言,已不只是獵奇,而是成了促其一生精神成長的“寶書”。因此,我覺得這篇文章在表達作者對長媽媽的深情懷念之中,其實更多地包含了對少年時代長媽媽對自己這種無意識的文學啟蒙的感激之情。

      《藤野先生》:對青年時代人生選擇的懷念

      藤野先生是魯迅年輕時留學日本在仙臺讀書時的副班主任。文中,他是一位嚴謹治學的學者、一位循循善誘的教師。更重要的是,他正直無私,心胸寬闊,毫無民族偏見。這樣的先生自然讓富有愛國思想的魯迅為之感動。

      然而,綜觀全文,我們也可以發現:文章有近一半的篇幅沒有直接寫藤野先生,而在這中間僅“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的文字就占了一半左右。由此可見,文章應該不僅僅只是對藤野先生的懷念與贊美。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聯系作者當時的人生經歷及留學日本時的生活情況的話,我想我們還可以讀出文章所包含的另外一種情感――對自己青年時代人生選擇的懷念。

      從19世紀末到“五四”時期,魯迅的生活經歷是復雜的,尤其是在這坎坷的經歷中,他的思想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在日本留學期間則更為明顯。因為那是在已過去好幾年,中國仍被稱為“東亞病夫”的黑暗年代,而魯迅當時是懷著“科學救國”的夢想,進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的。他學醫的目的則是為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從中可以看出,青年魯迅是把學醫看成是能夠切實地報效國家、民族的具體途徑的。基于這樣的思想基礎, 卻在留日期間經歷了“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這兩次大的風波,最終促使他作出了影響他一生的重大決定。

      “匿名信事件”使魯迅感受到弱國國民倍受歧視的悲哀,從而激發了他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為拯救民族、富國強民的斗爭精神;而“看電影事件”更是深深地刺激了魯迅,讓他意識到中國民眾的愚昧與麻木,使他深感醫學只有解救病人肉體上的痛苦,而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就必須救治人的精神,必須喚醒民眾的覺悟。正如他自己所說:“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于是毅然決定另擇新路,“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從此,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用手中的筆來喚醒并教育愚昧落后的民眾。

      這段經歷可以說是魯迅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轉折。正是因為有了這次“放棄”與“選擇”,才使他以文學為武器,與黑暗、腐敗、愚昧、懦弱展開斗爭,才使他成為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并最終實現了自己崇高的人生價值――為救國救民而奮斗終生。他不愧為民族英雄。而 《藤野先生》講述的正是魯迅先生當年這一選擇的前后經過。所以,我認為這篇文章除了表達作者對昔日先生的懷念與贊美之外,其實也傳達出了作者對這極為重大的人生選擇的真摯懷念。

      如果說長媽媽為少年魯迅買的《山海經》是對魯迅先生最初的文學啟蒙的話,那么,藤野先生則是青年魯迅棄醫從文,踏上文學之路的見證人。在一代文豪的文學道路上,他們一個是啟蒙者,一個是見證人,也無怪乎先生會如此深情、真摯地懷念他們!

      參考資料:

      1.王麗《我教〈阿長與〈山海經〉》,《中學語文教學》2002年第1期。

      2.馬祥《也談魯迅先生寫作〈藤野先生〉的目的》,《語文學習》2004年第5期。

      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范文第5篇

      關鍵詞 神話故事 兒童 發展價值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中國傳統的神話故事是人類幼年時期通過幻想對天地宇宙、人類起源、自然萬物、生命探索、部族戰爭、勞動生活的稚拙的解說。它展現了中國古代人們對天地萬物天真、樸素、真誠、美好的藝術想象,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神話故事的思維具有類比性、混沌性、直覺性以及原始邏輯性,與處于前運算階段的兒童的“自我中心”思維特征有相似性和共通性,它們在邏輯結構、運演方式等方面都有許多共同的因素。讓兒童接觸傳統神話故事對兒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都能產生積極的作用。

      1 神話故事的兒童智力因素發展價值

      智力因素通常是指記憶力、觀察力、思維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即認識能力的總和。它是人們在對事物的認識中表現出的心理特征,是認識活動的操作系統。神話故事對兒童智力因素的發展價值主要表現在兒童通過接觸神話故事而對兒童思維能力和想象創造力發展促進作用。

      1.1 對兒童想象和創造力發展的促進作用

      中國神話故事中對天地日月河流山川的來源想象為巨人用大斧頭把天地劈開,從此就有了天和地,而自己的身體就換化成了日月河流山川;對人類的起源則想象成人首蛇身的女媧用泥土捏成的,而且這位女媧還用自己的身體補住了天的漏洞;對于中秋節的來歷則想象成為了紀念偷吃了仙丹而飛向月亮的嫦娥;對于春節放鞭炮貼春聯則想象成了為了嚇跑一個叫做除夕的怪獸。這些神話簡潔明快的想象,情節生動有趣,場面大氣,充滿奇幻的色彩,留給兒童很多想象的空間。兒童可以隨意想象任何他們不明白的事情,“天為什么會下雨,是不是太陽哭了”,“冬天為什么會下雪,是不是天上的云彩掉下來了”。兒童可以在神話故事的引導下隨意想象,任意的迸發出神奇的想法。

      在神話故事中,天地萬物皆是有生命的。在這種原始的思維方式下,可以天馬行空地幻想整個世界,在這個神話世界里不僅充滿了神鬼妖怪,更有一切皆有可能的故事情節,彰顯了幻想、激情、浪漫、率真。這些光怪陸離的情節和事物恰好符合兒童階段的想象力發展,能激發兒童更多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比如,向四五歲的兒童講解科學的自然現象的相關知識,不但會超出他們的接受范圍,反而會扼殺兒童那對“雷公”“電母”“龍王”等神話人物式的想象力、創造力。就應該讓兒童用充溢的神思妙想來寄托他們的情感與期待,充滿詩意地、創造性地建構起自我和這個世界之間的邏輯。

      1.2 對兒童思維能力發展的促進作用

      神話思維與兒童思維的共通性,使得神話故事在以幻想、想象的故事情節滿足兒童的好奇心,培養和開發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同時開發兒童的思維。思維能力包括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神話可以發展兒童的形象思維能力。其實神話當中本身就是人類對未知世界的種種思考,在科學不發達,許多自然現象不能給出科學解釋的時候,神話就發揮了它的作用。同樣處于人類幼年期的兒童也是個天生的哲學家,和早期的人類一樣也沒有對這個世界有清晰完全的認識,他們也常常對未知的世界進行思考。如我是從哪里來的?天為什么會下雨?為什么太陽會升起來又落下去?為什么會刮風等等。這些都是是兒童對自然、對宇宙、對自身的原始的探索。有些問題,我們已經解決,成為了科學知識,有更多的問題仍然是謎。這樣神話故事就發揮了它啟發和激勵兒童思考開發思維的作用。

      2 神話故事的兒童非智力因素發展價值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智慧活動中,不直接參與認知過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童幼時期是非智力因素發展的起始時期,對人的一生品德性格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神話故事對兒童智力因素的發展價值主要是對兒童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產生的促進作用。

      2.1 對兒童興趣發展的促進作用

      興趣指興致,是對事物喜好或關切的情緒,指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興趣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處于人生發展的初級階段的兒童來說發展幾個良好的興趣對其以后的學習生活都有積極的意義。

      2.1.1 對于兒童前閱讀興趣的促進作用

      從內容上來看,神話故事所描述涵蓋的有日月星辰、鳥獸蟲魚、天文氣、自然景觀、花草樹木或是民俗節慶等生動有趣合乎兒童的喜好,更能滿足兒童的好奇心,從而獲取新的知識經驗。周作人認為兒童對于神話的需要便是兒童的天性,他曾在《鏡花緣》中提及到“對于神異故事之原始的要求,長在我們的血液里,所以《山海經》《十洲志》《博物志》之類千余年的著作,在現代人的心里仍有一種新鮮的引力。”神話故事為兒童提供了精神食糧,滿足了他們認識未知世界的需要。

      從語言特點上來說,神話故事的用詞造句通常都是通俗易懂的文字。兒童的語言知識淺薄,理解能力有限,這些簡潔的文字能使兒童理解神話故事的含義,領略其中的情趣,欣賞其中的意境。讓孩子們認識到大千世界的各種自然現象,知道了各種民俗節慶的由來,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神話故事中又有許多關于自然和人文的描述,可以豐富兒童的詞匯,增強兒童的口頭表達能力,激發兒童的前閱讀興趣。

      2.1.2 對兒童審美興趣的促進作用

      神話具有極大的審美功能。因為神話具有文學的特性。文學的美體現在多方面,有語言的美、想象的美、怪誕的美、力量的美、精神的美、人物的美。文學給予兒童的美,是兒童從作品中獲得的一種美的體驗,任何給予兒童以共鳴或感觸的細節都可能形成美感。中國具有豐富的神話,各類神話異彩紛呈,能滿足兒童多方面的審美需求。神話學者王曾永說“神話作為原始思維的產物,具有可聞可見和繪聲繪色的美學形象,具有敘事感,神奇感和形象感的形式結構,神話無論是在形式結構上還是在情節內容中,都體現出原始人的復雜的感情和思想。充滿想象的激情是神話精神所在。神話具有較強的審美價值是無可質疑的。神話是原始先民具有審美價值的口頭文學。”

      2.2 對兒童良好意志和性格發展的促進作用

      中國神話故事中,體現人類優秀品德的神話尤其多,神話中的黃帝、女媧、炎帝、堯、舜、禹都是品德高尚、為國為民、鞠躬盡瘁、克勤克儉的道德典范。女媧為了人類的安穩生存,寧愿犧牲自己用身體補上了天的漏洞。同時也有能喚起兒童孝心的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亦有引導兒童不畏艱難、勇于挑戰的哪吒的故事。還有一些神話故事表現了勞動人民堅韌的精神,如《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勇敢頑強的斗爭精神,如《孟姜女》、《莫一大王》。這些神話以象征和隱喻的方式把人類生活中正確的行為品德告訴給兒童, 給他們樹立一個行為規范的價值標準。兒童在聽或讀神話的時候會在不自覺地獲得這些勇敢、堅定、不怕困難、崇高利人的品格,這些教益將深深地埋在兒童發展的最初階段,不斷地對兒童的品格進行熏陶,潛意識地培養兒童的良好品德。

      2.3 對兒童情感發展的促進作用

      神話故事對兒童情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對兒童民族情感以及愛國愛家情感發展的方面。由我國神話的文化特性決定,中國文化中固有的愛國愛家的民族觀念在神話中也多有體現。如,尊敬祖先長輩、敬老尊賢、奉公守法、誠心誠意、為民為國、無私奉獻、造福人類。我國的神話不可避免地與本國的歷史發生聯系,歷史人物與神話故事甚至會交織在一起。因此中國神話,尤其是后期的英雄神話,經過一些文人加工整理,具有“歷史性”特點。通過讓兒童接觸這些神話故事可以有助于兒童樹立愛國愛家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自豪感。

      作為原始時代最早的文化藝術形成,神話故事是對世界萬物進行深刻地思考的結果。其思想內容豐富,涵蓋了天文地理人文等各個方面,加之神話故事美好奇特的想象力,都能給兒童以智慧的啟迪,知識的灌溉,審美的引導,具有其他藝術不可替代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是對當代兒童實施恰當的智商、情商教育得天獨厚的形象教科書。通過神話對兒童閱讀、思維、審美、品德等全面發展各個方面的影響,探討了神話故事的兒童發展價值,不僅僅是為了探討神話故事對兒童健康成長的教育功能,促進兒童的發展,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研究和傳承神話故事。作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要大力提倡神話等民間傳統式樣,并認真地加以開發和利用,在新時代里賦予它們新的生命,為更多的兒童提供一個豐富的精神家園,讓他們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 袁珂.中國神話故事.華夏出版社,2006.1.

      [2] 陳琦.神話的隱喻功能[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學位論文,2003.

      相關期刊更多

      文山學院學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云南省教育廳

      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舟山市人民政府

      浙江海洋學院學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浙江省教育廳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不卡在线| 亚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亚| 亚洲第一网站免费视频| 亚洲av片劲爆在线观看| 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区|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成人满18免费网站| 豆国产96在线|亚洲| 日韩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亚洲熟伦熟女专区hd高清| 亚洲色精品VR一区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bv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电影| 亚洲一卡2卡4卡5卡6卡在线99| 亚洲妓女综合网99| 亚洲一卡2卡4卡5卡6卡在线99 | 曰韩亚洲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蜜芽|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亚洲国产无套无码av电影|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秋霞| 亚洲激情在线视频|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麻豆|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三区|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网站| 日本系列1页亚洲系列| 亚洲精品老司机在线观看| 亚洲色精品88色婷婷七月丁香|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免费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午夜|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乱码在线欧洲|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夫| 亚洲成A∨人片天堂网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