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畜牧業前景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 榆林市糜谷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榆林市紅棗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榆林市大豆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榆林市綠豆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 關于榆林市榆陽區羽毛球俱樂部發展現狀與分析 榆林市企業發展現狀調查分析 榆林市農業產業化現狀及發展策略分析 榆林市園林苗圃現狀及發展對策 榆林市社區體育活動的現狀與發展對策 榆林市農業灌溉設施建設現狀與發展對策 榆林市城鄉群眾體育基礎設施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 榆林市中藥材生產前景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 榆林市中學足球運動的開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榆林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現狀探析 榆林市社區健身舞蹈的開展現狀與研究 榆林市蘭炭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榆林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探析 榆林市生態環境現狀及對策探討 榆林市蘋果產業化開發思路與對策 榆林市中藥材產業發展與政策建議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016-05-09.
[2]閆昱,李明弟.榆林市建國60年養羊業發展的成就與啟示[C].2009中國羊業進展論文集,2009:71-74.
[3]榆林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現代畜牧產業體系建設的意見[EB/OL].http:///site/1/html/zwgk/0/1/16/8306.htm, 2014-05-28.
[4]邊菊萍.榆陽區草產業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J].養殖技術顧問,2014(8):249-250.
[5]胡曉寧,白艷艷,宋江湖,等.陜西省榆林市近年來草種引進調查報告[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6,37(5):22-23.
[6]曹瑞元.轉變觀念認識草 立草為業發展草[EB/OL]. http:///html/2015-10/29/content_31386.htm, 2015-10-29.
摘要養羊業是我國畜牧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山區畜牧業經濟的主要來源。對盈江縣山區養羊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認真分析,并提出了發展建議,以期為山區發展養羊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養羊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建議;山區;云南盈江
養羊業是我國畜牧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山區畜牧業經濟的主要來源[1]。盈江縣全縣15個鄉鎮,其中山區鄉鎮8個,半山半壩的鄉鎮2個,山羊飼養戶多數集中在這一地區。山區農民養殖山羊已有悠久的歷史,其主要原因是山羊適應性強、繁殖率高、疫病少,生產周期短,深受山區農民群眾的喜愛。但是從盈江縣養羊業的發展現狀來看,還存在著很多問題。
1發展現狀
盈江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地處云南省西南部,位于東經97°31′40″~98°16′0″,北緯24°24′16″~25°20′10″。國土面積4 429 km2,東西相距54 km,南北距離114 km,總人口29.3萬人。全縣山地面積占85.2%,壩區面積占14.8%,耕地3.111 4萬hm2,林地30.053 4萬hm2,荒地5.586 7萬hm2。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適宜于山羊的生長繁衍,是發展草食動物的理想之地。還有豐富的秸稈資源,年產甘蔗梢、冬包谷稈、稻草約30萬t;大量的麥秸、豆桿、花生蔓和農副產品下腳料為養殖草食動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全縣人工種草和草場改良面積5.506 7萬hm2,還有大片的林間草場供草食家畜放牧。據2009年末統計,全縣山羊存欄26 118只,比2008年同期增加1 200只,增長4.8%,其中能繁母羊15 114只,占存欄數的57.8%。全年出欄肉羊14 246只,出欄率57.17%,肉產量356.15 t。山區山羊存欄數23 245只,占總存欄數89%,其中能繁母羊13 738只;壩區山羊存欄數2 873只,占總存欄數11%,其中能繁母羊1 376只。
2存在的問題
2.1認識不足,管理粗放
多年來,對于養羊山區群眾思想中缺乏商品意識、市場意識和效益觀念,只將其作為一種象征性的財富積累。羊只僅用于喪事、祭祀和偶爾解決家庭的部分肉食。羊肉主要依靠宰殺老弱殘缺及淘汰母羊補充,處于“靠天養羊”的狀況,生產基礎薄弱,出欄率和商品率低,母羊比例小,養羊效益不高,羊肉生產水平低,表現為個體胴體小、屠宰率低、人均占有羊肉量少;羊肉產量占肉類總產量的比重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群眾對養羊業的認識得到了提高,但始終擺脫不了傳統觀念的束縛,對山羊的飼養缺乏科學的管理[2]。
2.2品種退化,飼養分散,林畜爭地矛盾突出
山區農民養羊基本實行自繁自養,不加選擇地任其發展,長期群內繁殖,導致品種嚴重退化,山羊的個體越來越小,產肉量低。飼養成本逐年增加,效益逐年下降。全縣15個鄉鎮,養羊戶主要分布于山區鄉鎮,飼養比較分散,規模小。據2009年年末統計,全縣飼養山羊50~100只的有89戶,存欄5 776只,占總存欄的22.12%;飼養山羊100只以上的有15戶,存欄2 056只,占總存欄的7.9%;大部分養羊戶一般養殖10~30只山羊,形成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隨著國家荒山造林,退耕還林政策的施行和林權制度改革的實施,原有的草場、牧場大部分被植樹造林,牛、羊等草食動物的活動范圍越來越受到限制,對群眾養畜積極性造成一定的影響[3]。
3建議
3.1提高認識,加大投資
各級黨委、政府要對養羊業高度重視,將發展養羊業作為山區群眾增收致富的一個新途徑,列入山區發展畜牧業的重要議事日程;還應給予必要的財政資金投入,作為養羊業的發展基金,用于良種繁育補貼及市場風險的調節,對引進優良種羊和出欄肉羊達到一定規模的養殖戶給予重點扶持和獎勵;同時,充分利用扶貧開發項目資金,用于養羊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投入,在現有的50個科技養羊示范戶基礎上,加大科技示范戶的建設。
3.2加大宣傳力度,改變傳統養殖觀念
針對林畜爭地矛盾突出這一現狀,要合理利用資源,改變傳統養羊方式,實行“兩改”:一是改變飼養方式。改普通羊舍為高床樓式羊舍,在羊舍內增設飼槽、水槽和補草架;改公母混群放牧為分群放牧;改放牧為放牧加補飼。二是改變繁殖方式。改初配年齡過早為1歲左右配種。改常年亂配為春、秋兩季配種,集中產羔。
3.3加強科學養羊技術培訓
業務部門應主動聯合其他部門,深入各山區村社,舉辦山羊飼養管理技術、疫病防治、品種改良、牧草種植等技術的培訓,充分利用廣播宣傳、會議講解、座談交流等形式廣泛宣傳科學養羊技術,組織專計人員到農戶家中傳授經驗,對山區群眾養羊實行“三推”[4]:一是推廣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專業戶;二是推廣山羊短期育肥,提高個體產肉量和肉品質;三是推廣適時出欄,優化羊群結構,減輕冬春飼草壓力。“四配套”[4]即:山羊生產和育種繁育體系配套;山羊生產和飼草飼料配套;商品生產和羔羊培育配套;山羊飼養與疫病防治配套等,使群眾真正掌握科學養羊技術,增強商品意識和市場觀念,為將來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打下基礎。
3.4推廣優良品種,提高羊肉品質
當地群眾飼養的山羊幾乎都是本地品種,長期近親繁殖,導致品種嚴重退化,山羊個體小,產肉率低,飼養周期較長。業務部門曾經引進過黃山羊等優良品種進行改良,但數量不多,效果不明顯。一方面應繼續大量引進優良品種,對本地山羊進行雜交改良,使其發揮雜交優勢;另一方面應搞好本地品種的選優選育,提純復壯,選優去劣,杜絕近親繁殖和過早配種,從而使本地山羊具有適應性強、個體大、生長快、產肉多、肉質好等特點,縮短出欄周期,減少養羊成本。
3.5充分發揮資源優勢
盈江縣人工種草和草場改良面積5.51萬hm2及大片林間草場,有大量甘蔗梢、冬包谷稈、稻草、麥秸、豆桿、花生蔓和各種農副產品下腳料。這就為飼養山羊提供優越的物質條件,可根據不同的季節進行科學的飼喂。夏秋季節各種植物和牧草生長旺盛,應充分利用各種草場的鮮草,多余的牧草進行青干草處理,對一些農作物秸稈進行青貯或氨化保存,留作備用;冬春季節牧草干枯,是全年缺草的季節,可充分利用林間草場和山邊水尾的草灘放牧,補飼青干草、青貯料、氨化料及農副產品的下腳料,使山羊的飼料得到充足供應,保障營養平衡,這就能避免當地的“夏起,秋肥,冬瘦,春死”的現象發生。
3.6充分利用地理優勢
盈江縣地處祖國西南邊陲,云南省西部,西面、西北、西南均與緬甸相連,有省級開放口岸那邦,還有卡場、紅崩河對外口岸可進行牲畜及畜牧業產品的進出口貿易;盈江縣的東部與騰沖相連,東南與梁河毗連,南與隴川接壤,在國內交通便利,為畜產品的流通銷售提供了便利條件,市場前景看好。還有我國的國際綠色通道很快就要打通德宏州,從而為盈江的養羊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3.7充分利用環境優勢,引進外資
盈江縣的山羊養殖戶主要居住在山區村寨,且比較分散。那里山清水秀、樹木繁多、空氣清新、氣候宜人,蘊含著極大的開發潛力。但由于資金不足、信息閉塞,嚴重制約了養羊業的發展。通過招商引資、組建龍頭企業帶動養羊業的發展,采取“公司+農戶”的模式進行管理,實行企業擔保,訂單收購,農戶飼養,技術部門把握引種關,保證產品的綠色健康品質。
3.8延長產業鏈,開發新市場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綠色食品的市場競爭愈演愈烈。羊肉是無公害綠色肉食品,這一點在國內外市場上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同。加之,社會分工的調整刺激了飲食習慣的變化,消費的簡單化、方便化、精制化、地方風味化和外國口味化已經成為時尚。由于羔羊肉鮮嫩、、味美、膽固醇含量少、所含氨基酸的種類與數量符合人體生長與組織修補的需要,越來越受到城鄉人民的青睞。可以將羔羊肉進行加工后采取多種形式向大、中城市銷售,擴大產品的銷售市場,促進養羊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4參考文獻
[1] 姜懷志,郭丹,陳祥,等.中國絨山羊產業現狀與發展前景分析[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9(10):100-103.
[2] 喬墨.石嘴山市肉羊產業化發展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09(18):370-371.
本文從青海省門源縣的自然環境實際現狀出發,圍繞門源縣生態農業發展前景及當地特色的生態果蔬園、蔬菜大棚及私人承包人參果經濟作物,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具體單位,闡述了門源縣特色農業的發展潛力、優勢以及開展特色農業的必要性,且提出相應措施,以此實現門源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特色農業;經濟作物;生態;發展前景
1.自然環境與產業發展現狀
門源縣境內地勢復雜,平均海拔2866米,高差懸殊,地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中間是低地,構成了氣候濕潤、水分充沛的門源盆地。門源盆地屬于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具有典型的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等高原寒溫濕潤性氣候特征。春季多風雪,夏季多雨,秋季時間短而溫和,冬季寒冷漫長。由于冬半年受來自西伯利亞干冷氣候影響,氣候比較寒冷干燥。而夏半年受孟加拉灣的西南暖濕氣流影響,氣候則顯得涼爽濕潤。
并且有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有雪豹、麝、猞猁等受到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還有水獺、天鵝、雪雞、蘭馬雞等珍貴動物,另外還有蟲草、大黃、雪蓮等六十多種珍貴的野生植物。而隨著社會現代化發展,不僅僅是工業,農業也逐漸從傳統農業向第二、第三產業發展,多層次多角度多反面地利用好農業資源從而達到預想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而鐵路、公路等交通的逐漸便利,信息傳輸能力的加強,尤其是互聯網的盛行,保障了門源縣發展特色農業的可行性。門源縣由于地處相對比較偏遠,農業形式較為單一,發展特色農業將會有利于改善其較為單一的農業結構,也有利于門源縣對外形象的改善。門源縣的主要農業形式是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的,其中小油菜的種植面積更是達到了幾十萬畝,盛開的花海在國際上也是負有盛名的。除此之外還有當地特色的生態果蔬園、蔬菜大棚及私人承包人參果經濟作物。這些特色農業的發展將會為門源縣經濟發展帶來強有力的支持。
2.特色農業
特色農業是以當地的整體資源優勢為特點,依據獨特的農業資源,為追求區域內最大的經濟效益和最佳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來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圍繞市場的需求來突出地域特色,并且還將各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加以配備。以當地的特色農業資源為建設目標,做成一條符合市場和邏輯的產業鏈,有合適的規模,良好的效益,高配置的體系以及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力。
2.1油菜花觀光農業門源縣的農業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其中小油菜的種植面積更是達到了幾十萬畝,盛開的花海在國際上也是負有盛名的,極具觀賞性的美麗花田也被網絡媒體評選為“全球十大花海之一”。縣政府也觀測到其中的巨大潛力,于幾年前便開始辦起了“油菜花節”。本縣的油菜花節于每年的7月18日—25日舉辦,可以想象,在遼闊的原野上青草繁茂,底下牛羊成群,在景色秀麗的古城臺舉辦男女老少齊聚城臺,共觀美景。這樣的景觀有利于旅游農業的發展,本身門源的油菜花已經具有了很大的名氣,另外需要做好周邊產品的完善和基礎建設的完善,比如便利的交通工具、可得到的居住環境和較安全完善的制度。當然,這些建設都需要能保障長期的資金支持和技術的可能。而建設完成走上正軌的油菜花田將會給門源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2特色的生態果蔬園、蔬菜大棚發展特色的生態蔬果園和蔬菜大棚也是發展特色農業的良好選擇。以門源縣的“青魯緣”高原冷涼現代有機農業示范基地為例子,這是一個以山東援建為主的項目,省、州、縣配套建設的門源縣“菜籃子”工程,是集惠民和公益于一體的民生工程,總投資達近三千萬元。為了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門源縣政府部門根據客觀條件加以創新,將室外種植和室內種植相結合,進行有機種植。依托于門源縣所特有的大面積鈣含量豐富的黑土,發揮其本地高原冰冷的氣候特點,還有優質的水資源等等環境優勢,采取合作社與基地、個體戶相結合的經營模式,不斷加大產業的投資生產,最終做大了這個品牌特色。并且結合了旅游觀光形成了蔬菜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為一體的一體化產業鏈的現代高原冷涼蔬菜農業生態基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使自然資源的使用率最大化,增加了農民的生產收入,增加了經濟創收,同時也實現了經濟、社會和生態三方面的效益。這個項目的成功,也為之后的生態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學習方法。
2.3人參果致富路“人參果”是一種存在于神話故事里的作物。而在門源,當地人把“鵝絨委陵菜”稱蕨麻,也叫人參果。是一種對人體有益的作物,口感清爽,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可補血、改善營養不良等,人參果算是門源的一大特色,很多家庭都會在春耕時節人參果采挖的季節前去田地間開采人參果,現挖現賣,帶來大量的經濟收入。門源的水土適合人參果這種富有傳奇色彩的產物的種植生產,私人承包種植人參果就成為了發展門源特色農業的一大商機,通過技術的改良,塑料大棚的種植等等提高種植的效益,不同于野生生長的人參果,提高其畝產、產量,增大其種植效益,可以將人參果作為有價值的有特色的農業產品銷往周邊地區甚至全國范圍。也能為門源發展色農業提供良好的啟發。
3.特色農業新建設
特色農業的發展和門源縣的新建設,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互相推進互相影響。最終的問題都是為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了門源縣的經濟增長和發展,為當地農民和政府帶來經濟上的創收,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業生態發展的可能性。要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發展特色農業的同時也需要注重生態、人文環境的完整性,需要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相結合起來,創新管理體系,合理化規模,維護好生態環境,做好正確的規劃和設計。以建設特色農業為依托,以點帶線、以點帶面、點線面結合的發展方式,通過投入資金和技術支持來確保特色農業的合理發展,同時加強基礎設施的完善,實現特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最終達到門源縣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完美協和。
參考文獻院
[1]吳曉燕,吳記峰.成都地區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特色、問題與前景探討[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3:52-58.
關鍵詞: 棗;攀西;發展前景
棗是鼠李科棗屬植物,原產中國,是中國特有的經濟果樹。其果與桃、李、杏、栗一起被并稱為“五果”,風味獨特,營養價值高,用途廣泛,既可鮮食,又可深加工成多種產品,是傳統的重要滋補保健品和中藥材。在我國,由于棗樹抗旱耐瘠,適應性廣,容易栽培,耐粗放管理,投產快,豐產穩產,結果年限長,因此被廣為栽培。近年來,我國棗樹業發展十分迅速,棗樹正在成為我國果樹發展中的一個新的熱點[1,2]。
攀西地區地處金沙江和安寧河河谷流域,氣候非常適合棗樹的生長發育,且鮮棗產業適合攀西地區發展的高效益、短平快項目,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前景。
1 攀西棗的主要表現
涼山州亞熱帶作物研究所與攀西地區大量種植棗的米易棗業公司合作對棗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總結出棗在攀西地區的主要表現如下:
1.1 早熟
由于攀西地區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棗的成熟期在6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而國內的主產區山西、山東等地受氣候的限制,棗的成熟期均在9月以后,成熟期早40~60天;就四川而言,比成都龍泉驛早15~20天。
1.2 優質
由于攀西地區的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于棗果的糖分積累,因此鮮棗含糖分高,部分品種成熟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達45%,比國內其它區域高2~5個百分點,品質優良,口感也很好。
1.3 投入回收快
在攀西地區,棗苗于春節前后定植,3月上旬即可萌芽,當年就可結果,單株重約2kg左右。3年可豐產,單株產量可達10~15kg,667m2產量2000~3000kg。
2 攀西棗業的發展前景
2.1 具有優越的生態環境條件
2.1.1 氣候條件得天獨厚。攀西地區金沙江和安寧河河谷流域,是我國西南資源“金三角”腹心地帶,屬南亞熱帶立體氣候。光熱資源十分豐富,年均氣溫較高,年溫差小,晝夜溫差大,日照時數長,光合效率高,全年平均氣溫14.1~22℃,日照時數在1400~2700小時之間,為四 川 盆 地 2 倍 以 上 , 太 陽 輻 射 年 總 量 120 ~ 150
kcal/cm2,比緯度相近或略低的貴陽、桂林、福州高20%左右,比四川盆地高50%;光合有效輻射為60~72kcal/cm2,極有利于鮮棗果樹干物質和糖分積累。因此,棗果含糖量高,品質佳。
2.1.2 土地資源豐富。棗樹的適應性和抗逆性極強,無論是在含鹽量較大的海濱濕地,還是在干旱的丘陵瘠谷,都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3],具有耐旱、耐澇、耐瘠薄、耐鹽堿的特性,是我國干旱和半干旱地區非常理想的果樹栽種樹種。攀西地區耕地面積廣,荒山、荒坡、旱坡地多,土壤以紅壤、燥紅壤、紅色石灰土、紫色土、新沖積土等為主,pH值6~8.5,土層深厚,礦質營養豐富,是發展鮮棗產業適宜的土地資源。
2.2 符合市場需要,具有銷售的有利時機
棗為我國的特有果品,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棗生產國和棗產品唯一的出口國,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仍將保持此重要地位。近年來,憑借鮮食棗具有的 “ 營養、安全、適口”三大優勢,我國的鮮棗需求量基本上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市場價格居高不下;尤其在我國加入WTO后,隨著棗果在國際市場上的開發,需求量大幅度增加。
然而,我國棗樹主要分布在北方,南方棗業基本上尚未形成規模,四川的棗業發展也僅僅是起步階段。攀西地區具有棗樹生長的優越生態環境,在攀西地區的金沙江、安寧河谷流域,鮮棗成熟期在6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市場上少有鮮棗銷售,鮮棗售價為梨棗8~10元/kg、金絲4號12~16元/kg、冬棗16~20元/kg,市場供不應求,經濟效益十分看好,具有巨大的市場優勢。
2.3 符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生態林建設的需要
2.3.1 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隨著21世紀的到來,目前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是,大力發展畜牧業,加強果菜業,穩定糧食生產,而在果品中則強調要大力發展特色果品和小雜果。在西南地區種植棗樹,作為一種適應性強、栽培管理容易、效益高、市場前景好的特色果樹,不僅符合國家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政策,而且深受群眾歡迎。
2.3.2 促進農民致富和財政增收。攀西地區土地資源豐富,大多地處山區,發展鮮棗產業不僅能夠將本區域的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對農村脫貧,農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還有利于促進棗農積極學習先進的農業知識和田間栽培、管理技術,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為社會創收;同時有利于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增加富余人員的就業機會,減輕城市和社會的壓力,帶動城市與農村的協調發展,增進與外界的聯系與溝通,促進地區經濟的良性發展。
2.3.3 適于長期間作,提高土地利用率。由于棗樹在各種樹種中萌芽最晚,落葉最早,加之根稀葉疏,因此,在攀西地區,棗樹可與多種經濟作物間作,如早熟茄子等,不但能提高農田大氣相對濕度和土壤含水量,而且能減少水分蒸發,改善農田小氣候,使水、肥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實現棗蔬雙豐收,提高土地和空間利用率,同時兼顧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被國內外公認為農林復合經營的一個典范。
2.3.4 水土保持,改善生態環境。攀西地區地處安寧河谷流域,是生態林建設的重點區域。棗樹根系廣疏,枝葉稀少,抗旱耐瘠,在此地區發展棗業,既可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減少泥沙的流失,也可兼獲棗果經濟之利,在生態林建設中不失為一種極為理想的樹種。
(收稿:2012-05-22)
參考文獻:
[1]王學君,王治平,張雁珍.論紅棗在河套地區的發展前景.內蒙古林業,2005.2
[2]甘霖,夏樹讓.世界棗業概況及西南棗業發展前景.中國果菜,2006年5期:5-6
[3]冀國立.大棗發展前景分析與論證.煙臺果樹,2002~2(總78):7-8
[4]彭士琪.中國棗業的生產現狀和發展前景.瓜果天地:4-7
關鍵詞 鮮食玉米;品種選擇;廣東汕頭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9-0058-02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優良的品種和種子是豐收的基礎,品種選擇是玉米生產的關鍵[1]。不同的品種在生育期、產量、抗病性、耐旱性、抗倒性以及適應區域上都存在較大的區別。生產上經常有因為品種選擇不當而導致減產甚至絕產的事情發生。如何選擇適合需要的優良品種和種子是玉米生產者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2]。
1 玉米產業發展概況
1.1 生產情況
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飼料和經濟作物,鮮食玉米更是以其優質可口、風味獨特、營養豐富、健康安全和消費時尚等多方面優點,深受市場的歡迎和消費者的青睞,促進了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2013年,全國玉米播種面積為3 631.8萬hm2,總產達21 848.9萬t,面積和產量均居首位,成為我國第一大栽培作物。其產量豐欠已成為左右我國糧食供求形勢和決定畜牧業發展形勢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廣東省玉米播種面積穩定在17.33萬hm2左右,其中鮮食甜、糯玉米占了7~8成,而且甜玉米種植面積占全國甜玉米面積的50%以上。汕頭市地處亞熱帶,夏長冬暖,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溫、光、水條件非常適宜甜、糯玉米的生長發育和復種指數的提高,特別是其冬季的溫暖氣候條件和大面積冬閑田,更是冬種生產十分有利的地區。但2013年,汕頭市玉米播種面積為2 286.67 hm2(僅占全省的1.32%),汕頭作為廣東省玉米四大優勢產區之一的粵東春、秋植生產區范圍[1],發展潛力還很大。因此,應加強引導,科學布局,把鮮食甜、糯玉米作為重點發展的優質、高產、高效農作物來抓,積極推動鮮食玉米生產發展,優化種植業結構,改善人們飲食結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3]。
1.2 品種分類
玉米為禾本科玉米屬,按用途與籽粒組成分類,可分為普通玉米和特用玉米2種。特用玉米是指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營養價值或加工利用價值的玉米[2],包括甜玉米、糯玉米和筍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高賴氨酸玉米、爆裂玉米、青飼青貯玉米等;特用玉米以外的玉米類型即為普通玉米。甜玉米因其籽粒在乳熟期含糖量(可溶性糖≥10%)高而得名,包括普甜玉米、加強甜玉米和超甜玉米。糯玉米又稱黏玉米或蠟質玉米,由wx基因控制,籽粒胚乳淀粉幾乎全部由支鏈淀粉組成,主要包括鮮食糯玉米和食用、飼料及工業原料糯玉米。
1.3 玉米優良品種
優良品種是指充分利用自然、栽培中的有利條件,表現出高產、穩產、優質、抗逆性強、區域適應性好等性狀,在玉米生產上有推廣利用價值,能獲得較好經濟效益,深受廣大群眾歡迎。優良品種是相對概念,在具有一定自然環境與栽培條件下才能表現出來。因此,高產、穩產的品種才是優良品種[3]。
2 玉米良種選擇原則
2.1 根據用途和目的選用不同類型玉米
目前市場上專用玉米品種很多,農民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品種。如用作鮮食,可選用種皮薄適口性好的甜玉米,如正甜68、新美夏珍等。
2.2 根據權威信息選用通過審定品種
選擇通過省審或國審的適合本區域種植的玉米品種。未審定的品種和越界推廣品種在產量水平、適應性、抗病性等方面沒有經過本地區生產試驗或綜合評價沒有達到推廣應用的水平,種植后會給農業生產帶來很大的風險。
2.3 根據自然條件和生產水平選用適宜品種
選擇品種時要考慮當地土質、地力、地勢等因素,肥水條件好,生產水平高的地塊,應選擇耐肥抗倒、增產潛力大的高產品種;肥水條件差的地塊,應選擇耐旱、耐瘠能力強的品種。價格高的不一定就是好種,避免高價買回的種子與當地的氣候、土壤等不相適應反而減產[4]。
2.4 根據種植制度選用生育期適宜的品種
每個品種都有自己的生育特點和生育期,一定要根據本地區的氣候條件,選擇生育期適中的玉米品種。同時要了解其特征特性,以及相應的配套栽培技術,避免重大病害發生而造成失收。
2.5 根據市場消費需求選用搭配種植品種
重視品種的合理搭配,延長市場供應,提高種植效益。但要注意嚴格隔離,防止串粉,避免影響甜、糯玉米等特用玉米各自的食用品質[5]。
2.6 根據增產增效要求選用單交種
單交種是2個自交系雜交的1代制種,在玉米雜交優勢利用中,產量明顯高于玉米三交種和玉米雙交種。
2.7 根據栽培條件選擇緊湊型品種
緊湊型玉米群體的透光性能較好,對光能的利用率高,適合于高密度種植,具有較高的群體生產潛力,是目前高產玉米的主要類型。若當地栽培條件許可,盡量選擇緊湊型品種,可增加種植密度,有利于提高產量。
2.8 根據高產穩產目標選用抗病品種
玉米抗病性強則出現某種病害不感染或感染程度較輕,植株的生長發育和農藝性狀受害較小。選用抗病品種利于高產穩產,又可降低防治成本,是最經濟可行且安全的病害防治方法。
2.9 根據良種標準選用高質量種子
種子質量對產量的影響很大,有時會超過品種間產量的差異。一定要選用種子純度好、凈度高,發芽率和發芽勢高的種子。種子購買后,第一時間做好發芽試驗,清楚掌握種子質量情況,以免貽誤農時,并妥善保管好種子。
2.10 根據“三證”齊全規定選用安全保質良種
購買玉米種子一定要到正規的經營單位,查看種子標簽或種子包裝袋上是否標有“三證”號(種子生產許可證號、種子經營許可證號、種子檢疫證明編號)及品種審定號,并索要發票,依法維權。
3 優良鮮食甜、糯玉米品種簡介
2012年,廣東省選育通過國家審定的甜、糯玉米品種有11個,其中甜玉米10個,糯玉米1個;通過廣東省審定的甜玉米品種超過80個,糯玉米品種20多個,其中有8個甜玉米品種和2個糯玉米品種被評為廣東省農業主導品種[1]。綜合玉米良種選擇原則和試驗示范、推廣種植情況,適宜汕頭市種植的優良鮮食甜、糯玉米品種見表1。
4 參考文獻
[1] 王子明,王曉明,李春艷,等.廣東省鮮食玉米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C]//2012年全國玉米遺傳育種學術研討會暨新品種展示觀摩會論文,2012:359-365.
[2] 周春江,宋慧欣,張加勇.現代雜交玉米種子生產[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3] 司中澤,衛書杰.晉城市玉米優良品種的選擇[J].農民致富之友,201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