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二下冊語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與朱元思書》吳均
原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欲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譯文:
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樣的顏色。(小船)隨著江流飄行,時而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來里(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水都是蒼青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著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仿佛要互比高遠,看誰爬得,伸得最遠,由此而形成無數的山峰。(山間)的泉水沖擊著巖石,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兒彼此嚶嚶地叫著,十分和諧。蟬不停地叫著,猿不停地啼著。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極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看到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務的人就會流連忘返。樹枝縱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還能見到陽光。
《馬說》韓愈
原文: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翻譯:
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它。(所以)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領,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又不足以便宜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送東陽馬生序》宋濂
原文: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緼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翻譯:
科技的作文(1)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們已經走出了以前茹毛飲血的時代,來到了科技發達的年代。科技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以前發愁晚上沒有光明,而今天的夜晚家家戶戶都燈火通明;以前想嘗嘗海中的美味,都是很奢侈的,而現在魚肉蝦肉都是家常便飯;以往總覺得家信難傳,而今天涯若比鄰……是的,科學帶給我們的一系列的好處是不容忽視的!
唐朝楊貴妃想吃新鮮的荔枝,但是新鮮荔枝是在南方才能吃到的,于是,皇帝派人騎著快馬千里迢迢從遠在千里以外的地方運輸過來,為了保證新鮮,累死了多少匹快馬啊!可是如今,想吃到新鮮荔枝在市場隨處可見,是普通百姓桌上的家常便飯。可見,科技的發展給我們帶來多大的方便啊!
在古代,背井離鄉的游子由于長期在外生活、工作,非常想念家鄉的親人,寫一封家信,寄出以后,家人卻遲遲沒有回信……為什么呢?因為那封信可能沒有寄到家人手中就丟在半路上了;還有可能是寄出非常久了,家人才收到,再回一個信,在外的游子可能要一兩個月才能收到家人的回信,因此,給遠方的親人說一句話都很困難。
現在好了,可以給在遠方的家人發信息,速度很快,不到一秒鐘對方就可以知道你想說什么,不僅可以對話,還可以視頻聊天,這樣,就隨時可以與在遠方的親人聊天了,也可以看見在遠方親人的模樣了,要是在以前,可以與遠方的親人見一面,那是多么幸福快樂的一件事啊!人民沒法解決的東西,科學技術一定能幫你解決,比如,學習遇到困難,只要打開電腦,打打字,正確的說法就會顯示在電腦的顯示屏幕上。只要有了科學,再大的困難都不用愁了。
但是,科學技術在發展的同時,卻忽略了環境的問題。大規模地把廢水排放在河里,使人們吃不到放心的海鮮,大規模地浪費寶貴資源,卻從來不想后果是多么地嚴重。在科技發展的同時,也要保護好環境。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它是我們人類前進的動力,它給我們帶來方便,帶來發展,同時也帶來了許多負面的影響。我們要充分利用科技帶來的好處,也不能忽略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哦。
科技的作文(2)
隨著全球的科技發展,我們的生活越來豐富。地鐵、高鐵、飛機、電話、手機、自動電梯等。這些科技的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磁懸浮列車不是緊貼鋼軌行駛,而是以懸浮形式,行駛在軌面上。原來,它利用了電磁感應的相吸和相斥的原理,使列車的車身浮起來,再由太陽能、風力或水力等發動的電力來推動列車前進。這種列車不會有噪音,安全平穩,不會污染生態環境。日本的磁懸浮列車,是利用電磁鐵和線圈感應的磁場力量,使車身懸浮。英國伯明翰的磁懸浮列車是利用電磁和軌道之間的磁場力量來懸浮列車。
水泥攪拌車是來運泥的,而工地要用分散的泥塊。為了不讓泥水結成硬塊,于是就邊走邊滾動。有一種大型的運動輸車也是圓廂,它是用來運輸液體的車。液罐車的圓形設計有一定的道理,首先以同樣面的材料,以圓形圍成的體積最大;再是圓形的沒有邊角,不容易破損。圓形的罐體承受壓力也比較均勻。
人造衛星是一種高科技的傳播建筑,每過幾年全球必須發射一顆人造衛星。衛星由星體、轉發器及接收與發射天線、太陽能電源系統、姿態控制與軌道控制系統等組成。我們看到千里以外的電視節目是由衛星發射天線到各個地區的接收戰,還會分別提供一些輔助器。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千里以外的電視節目了。
高層建筑在城市常有,是因為地價昂貴,所出只好采用高層建筑。高層建筑的形成多種多樣,有方柱形、圓形、棱形等。常見的有一字形的建筑,像一個長方形的積木,抗風能力較差。圓柱形建筑抗風能力較好,采用圓柱形著名建筑有美國亞特蘭大桃樹中心廣場飯店,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錐形旅館。錐形建筑的抗風能力最好,而且抗震的能力比較強大。
科技在改變我們生活,科技正把我們領進一個全新的社會。只要我們熱愛科學,研究科學,觀察科學,就能創造出完美的境界!
科技的作文(3)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們已經走出了以前茹毛飲血的時代,來到了科技發達的年代。科技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以前發愁晚上沒有光明,而今天的夜晚家家戶戶都燈火通明;以前想嘗嘗海中的美味,都是很奢侈的,而現在魚肉蝦肉都是家常便飯;以往總覺得家信難傳,而今天涯若比鄰……是的,科學帶給我們的一系列的好處是不容忽視的!
唐朝楊貴妃想吃新鮮的荔枝,但是新鮮荔枝是在南方才能吃到的,于是,皇帝派人騎著快馬千里迢迢從遠在千里以外的地方運輸過來,為了保證新鮮,累死了多少匹快馬啊!可是如今,想吃到新鮮荔枝在市場隨處可見,是普通百姓桌上的家常便飯。可見,科技的發展給我們帶來多大的方便啊!
在古代,背井離鄉的游子由于長期在外生活、工作,非常想念家鄉的親人,寫一封家信,寄出以后,家人卻遲遲沒有回信……為什么呢?因為那封信可能沒有寄到家人手中就丟在半路上了;還有可能是寄出非常久了,家人才收到,再回一個信,在外的游子可能要一兩個月才能收到家人的回信,因此,給遠方的親人說一句話都很困難。
現在好了,可以給在遠方的家人發信息,速度很快,不到一秒鐘對方就可以知道你想說什么,不僅可以對話,還可以視頻聊天,這樣,就隨時可以與在遠方的親人聊天了,也可以看見在遠方親人的模樣了,要是在以前,可以與遠方的親人見一面,那是多么幸福快樂的一件事啊!人民沒法解決的東西,科學技術一定能幫你解決,比如,學習遇到困難,只要打開電腦,打打字,正確的說法就會顯示在電腦的顯示屏幕上。只要有了科學,再大的困難都不用愁了。
)卷
姓名:________
班級:________
成績:________
小朋友,帶上你一段時間的學習成果,一起來做個自我檢測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礎作業
(共5題;共35分)
1.
(5分)給句子中加下劃線的字加上正確的音節。
①生活中隨處都有“禁________止吸煙”的牌子,可有人就是禁________不住煙的誘惑。
②那些印著“水滸________”“三國”故事的小畫片,是我最早見到的連環畫。
③哥哥在書桌前津________津有味地看著那些小人書。
④我的作文在小學時就常常居全班之冠________。
2.
(16分)比一比,再組詞
塌________
噴________
治________
煉________
蹋________
憤________
冶________
練________
技________
眼________
眨________
感________
枝________
眠________
泛________
撼________
3.
(5分)多音字組詞。
傳
chuán________
zhuàn________
得
de________
dé________
děi________
4.
(4分)詞語搭配
甜絲絲的________
動作
突如其來的________
事情
理所當然的________
香氣
協調有序的________
余震
5.
(5分)口語交際
陳偉不想勞動,又不想被老師批評,于是花錢雇李明替自己值日,還不讓李明說出去。由于教室打掃得清潔、整齊,在周末衛生評比中,陳偉受到了老師的表揚。
請你針對以上材料中任意一人的做法,說出你的看法。
二、閱讀提高
(共1題;共13分)
6.
(13分)按課文內容填空并回答問題。
曹操問:“誰有辦法把這頭大象稱一稱?”有的說:“得造一桿大秤,砍一棵大樹做秤桿。”有的說:“有了大秤也不行啊__誰有那么大的力氣提得起這桿大秤呢__”曹操聽了直搖頭。
曹操的兒子曹沖才七歲,他站出來,說:“我有個辦法。把大象趕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著水面,在船舷上畫一條線。再把大象趕上岸,往船上裝石頭,裝到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為止。然后稱一稱船上的石頭。石頭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1)在文中橫線上填上合適的標點符號。
有了大秤也不行啊________?誰有那么大的力氣提得起這桿大秤呢________
(2)寫出下列詞語的反義詞。
下沉-——________
重——________
(3)按照課文給下面句子重新排列,在橫線上標上序號。
________趕象上船
________稱石頭的重量
________把大象趕上岸,往船上裝石頭
________在船舷做記號
(4)讀了課文,你覺得曹沖是個怎樣的孩子?
參考答案
一、基礎作業
(共5題;共35分)
1-1、
2-1、
3-1、
4-1、
5-1、
二、閱讀提高
(共1題;共13分)
6-1、
6-2、
教師先用大屏幕出示安特萊夫的小說《齒痛》的故事梗概:
被稱為人類救世主的耶穌被釘上十字架時,商人般妥別忒正患齒痛,對于人類救世主的被殺害,對于這件事給整個人類帶來的災難性后果,他漠然無所感觸,而自己一時的牙痛,卻令他有切膚之感。牙痛稍輕時,他則沾沾自喜于自己如何用一匹老驢換了一匹少壯的驢。他牙痛病愈后和人們一起去看被釘死的耶穌,一路上還津津有味地大談牙痛。
然后教師要求學生對照《齒痛》與《藥》,指出魯迅在哪一方面受其影響最突出。
老師這一教學環節的安排,正是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引進比較文學觀念指導學生研讀、鑒賞文本,以求拓寬視野、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的積極舉措。通過比較,學生不難發現,兩篇作品最突出的是作品主題的相似:通過《齒痛》這篇小說,安特萊夫表現了救世者不被人們理解的悲劇;魯迅的《藥》反映的是中國的具體現實,描寫的是戰士夏瑜的悲劇,在基本的主題意義上,二者是相近的。當然,這位老師如能進一步提示學生:(1)在寫法上,兩文都用先覺者與不覺悟群眾相對照,在對照中顯示小說的主題意義,都以先覺者犧牲為背景,主要著墨于不覺悟群眾的描寫,在充分顯示群眾愚昧的基礎上深刻表現先覺者的悲劇。(2)魯迅的《藥》比安特萊夫的這篇小說結構更復雜,內容更豐富,人物更多。在此基礎上建議學生課后閱讀《齒痛》,作更深層次的比較研讀。這樣學生對文本的研讀理解會深到得多,也更利于培育學生自覺比較的思維能力。
語文教材中,可以進行這種求同、求異比較研讀的文本很多,如果教師能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有一種比較的眼光,適時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求同、求異閱讀,那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往往能夠更加到位,也有利于學生拓寬視野,培育自覺比較的思維能力,增進學習熱情。這對于突破現行語文教學中亟待改革的傳統套路,融合并促進語文教學的發展是很有意義的。
一、求同研讀
求同就是“沒有任何關連的作品在文體結構、情調或觀念上的相似”。這種相似是實際存在的。這種文學現象的求同研究使我們可以更準確地總結文學的共同規律,使其能更深地概括更廣泛的文學現象。當然,求同研究切忌表面的比附,而是要揭示本質的一致。
求同研讀的視點有多種,可以側重于作品主題內容方面的比較研讀,也可以側重于作品構思布局、表現手法等方面的比較研讀,關鍵是能在求同中歸納材料共性,揭示本質,尋求規律。
(一)對文本主題內容方面的求同比較研讀
人教版初二下冊《語文》第四單元收進了《范進中舉》和《孔乙已》這兩篇小說。兩文寫于不同的時代,故事情節不同,但兩文在內容上卻存在聯系,即都是寫封建科舉制度下文人的遭遇。有位老師在教學《孔乙已》時,就安排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要求學生對照《孔乙已》和《范進中舉》,說說兩文的主題思想有無相同處?通過對文本的比較研讀,學生不難發現,盡管兩文故事情節不同,但主人公為了通過科舉制度獲取功名利祿的生活,他們蒙受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科舉制度之害相同,所以兩文都表達了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主題思想。這位老師這一教學環節的安排,正是在語文學科教學中運用比較文學求同研讀法指導學生研讀、鑒賞文本的一次成功嘗試。通過求同比較研讀,學生加深了對課文主旨的理解,進一步認識了封建制度的罪惡。
在毫無關連的各民族文學中,常常出現共同的主題。例如自然永恒、人生短暫這一主題,古今中外,就有很多作家為之興嘆。僅收入各類教材的詩文就有《論語》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李白的《將進酒》,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曹操的《短歌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蘇軾的《前赤壁賦》等多篇,文中都有相關的句子詠嘆著同樣的主題。另有現代派詩人T.S.艾略特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四個四重奏》中也寫道:“所有時光皆為永恒之現在,所有時光亦棄我不可追。”顯然感嘆人生短暫、自然永恒構成了一個普遍的主題。又如男女間的純真愛情由于政治、事業、家庭以至階級偏見等的干擾而造成悲劇,這是一個相當普遍的共同主題。表現這一主題我們熟悉的作品就有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漢樂府《孔雀東南飛》,還有莎士比亞的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等等,故事雖各不相同,主題則大致同一。教學中通過對這些作品的求同比較研讀,學生就會更深刻地理解:人類所共有的歡樂、痛苦和困擾等往往可以從全不相干的文學體系中看到。
(二)對文本構思布局、表現手法等方面的求同比較研讀
如初中教材上的《白楊禮贊》和《松樹的風格》兩篇散文,內容上完全不同:寫作的時間不同,描寫的對象不同,歌頌的精神不同。但是,排除上述這些內容的相異點,而從表達方面加以比較研讀,可以找出兩文的相同處。通過對這兩篇作品的比較研讀,可以發現:兩文都是從具體事物的描寫中,引出其象征的意義,歌頌某一精神品質;在結構上都是先引出物、描繪物,然后聯想,由物及人,以物喻人,即先詠物、后抒情。通過求同比較研讀,這類散文在表達上的特點,就容易認識了。
可見,通過對不同作品主題作求同比較研讀,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同屬人類的某些共同的東西,而通過對不同作品的構思布局、表達方式的求同比較研讀,則可幫助我們準確地總結文學的某些共同規律。總之,求同研讀重在研究文學的本質,找到文學的普遍性。
二、求異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