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有毒中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近日舉行的中藥安全性研討會上,有專家指出,中醫藥安全性研究的確亟待加強,不過中藥不良反應率低于西藥,貿然封殺朱砂并非科學態度。
據媒體報道,同仁堂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注冊的藥方中,含朱砂的藥方多達86條。實際上,同仁堂遭遇的朱砂風波并非個案,而是關系到中藥產業的普遍問題。對于公眾質疑為何朱砂有毒仍能入藥,北京中醫藥大學原校長高思華解釋稱,中藥可以通過泡制和藥材配伍最大限度增加療效和降低毒性。朱砂很少被單獨使用,中成藥基本都是復方藥品,并在適當時機停止用藥,因此達不到人體中毒的積蓄量。
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王慶國認為:“朱砂的含量是否達到了引起不良反應的量呢?這些成藥是不是要長期服用?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說同仁堂的藥有質量問題就是沒有依據的。”王慶國進一步解釋稱,單獨服用硫化汞與在配方中應用朱砂不能等同對待,中藥配伍中,很多情況下是具有減毒增效作用的。例如附子單用毒性大,但是與生姜、甘草同煎后服用,毒副作用會減低,朱砂用藥也是同理。
草烏,云南白藥“保密處方”的成分之一,被質疑含有毒性成分烏頭堿;烏頭草,華潤三九集團生產的治療偏頭疼中藥“正天丸”的主要成分之一,可能對心臟和神經系統有毒性;檳榔,漢森制藥拳頭產品“四磨湯”的重要成分,被曝出為致癌物……今年以來,一系列關于中藥成分的質疑,將中藥安全性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把中藥當作天然的無毒藥物,這是長期以來在公眾中間存在的極大誤解”,東直門醫院兒科主任徐榮謙認為,公眾對中藥認識存在偏差是造成毒物質入藥恐慌的原因之一。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葉祖光也指出,中藥和西藥一樣,作為藥品必然存在不良反應。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李紹良介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2012年統計顯示,西藥不良反應率占81.6%,中藥占17.1%。從數據來看,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西藥。
性味功效:苦,寒,有毒,紅花毒性大于黃花。功能強心利水,祛痰定喘。主治心力衰竭,喘息咳嗽、癲癇、跌打損傷等證。常用量0.3~0.9克。
中毒原因:劑量過大、耐受性及敏感性差異。
中毒原理:刺激胃腸道,抑制心臟,引起心律失常。
中毒證候:主要表現為胃腸道功能紊亂及心律改變,初見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繼而心悸胸悶、心律不齊、神志模糊,甚則昏迷抽搐、體溫不升、血壓下降、呼吸困難。
簡單救治:早期中毒者宜用吐法,吐后用雞蛋清5~6只內服,甘草12克、綠豆60克、防風12克、生姜10片,水煎服。心臟病不宜吐法者,五倍子12克、雞蛋清6只、黃糖適量調服。心律不齊者,綠茶10克、蜂蜜30克,調服。
苦楝根皮
性味功效:苦,寒,有毒。功能殺蟲。主治腸蟲癥。常用量10~15克,鮮品15~30克。
中毒原因:劑量過大、藥不對證、體質差異。
中毒原理:含苦楝根皮毒素,可刺激胃黏膜,麻痹中樞神經,引起內臟出血,并可造成腎臟損害。
中毒證候:嘔吐腹瀉、頭暈嗜睡、呼吸緊迫、神志恍惚,或沉默、萎靡、心律紊亂、瞳孔縮小,或顏面潮紅,少數有黃疸、尿少。嚴重者不省人事、抽搐、便血,最終致中樞麻痹而死亡。
簡單救治:嚴格掌握適應證,肝腎功能損害者慎用,掌握劑量。因苦楝根皮有蓄積作用,不能長期使用。中毒輕者,綠豆120克、龍眼肉60克、甘草15克,水煎服。
臘梅根
性味功效:苦,涼,有毒。功能祛風理氣,活血解毒。主治風濕痹痛、疔瘡腫毒、跌打損傷等證。常用10~15克,干品6~9克。
中毒原因:用量過大。
中毒原理:可引起抽搐,對腎臟也有損害。
中毒證候:初見全身抖動、胸悶。繼而全身肌肉頻發性劇烈抽搐、角弓反張、、語言不清、煩躁、血壓升高、心率增快、膝反射亢進、尿少等。
簡單救治:綠豆30克、白芍60克、生甘草30克,水煎配蜂蜜服。
雷公藤
性味功效:苦,寒,有毒。功能清熱解毒。主治疔瘡、瘰疬、乳癰、紅斑性狼瘡、白塞病、脈管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癥。常用量3克。
中毒原因:劑量過大。
中毒原理:含雷公藤堿等5種生物堿,對胃腸道有強烈刺激作用,并引起肝、腎、心等臟器的出血與壞死。破壞紅細胞,引起進行性貧血,甚至損傷腎臟,更能損害中樞神經系統,致嚴重營養不良改變。
中毒證候:初為頭痛眩暈、心悸乏力、劇烈嘔吐、惡寒發熱、持續性腹痛或陣發性絞痛、泄瀉、渾身疼痛、心律紊亂、尿頻尿痛、溶血性黃疸等。嚴重者血壓下降、昏迷抽搐、呼吸困難、口唇發紺。由于進行性加重,終致循環和呼吸衰竭。
簡單救治:嚴格控制劑量。有心、肝、腎病者及孕婦禁用。中毒早期宜催吐。
藜蘆
性味功效:苦、辛,寒,有毒。功能涌吐風痰。主治中風痰涌、癲癇、喉痹等證,近治血吸蟲病。常用量1~1.5克。
中毒原因:藥不對證、誤作野菜服、同服肉類。
中毒原理:所含藜蘆堿類可強烈刺激胃腸道黏膜,并可引起迷走神經興奮性增高。藜蘆色素吸收入血,可致黃疸指數升高和視物黃色。
中毒證候:初見咽喉及上腹有燒灼針刺感,流涎出汗、劇烈嘔吐、泄瀉、頭暈、視物黃色、思睡、心率減慢、呼吸深而慢。嚴重者腹脹便血、血壓下降、心律不齊、震顫、痙攣、譫語、嗜睡、昏迷。終以呼吸衰竭而亡。
簡單救治:雞蛋清5~6只送服,或用綠豆250克水煎服。
藥物的有毒與無毒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即是密切相關的,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按中藥學講,有毒與無毒,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所謂狹義的有毒是指凡有毒的藥物,大多性質強烈,較猛,極易毒害人體,常用量幅度小或極小,安全性低,用之不當,稍有超過常用治療量即可對人體造成危害,輕者損傷身體,重者危及人的生命。無毒是指單用某種藥物在不超過常規用量時,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性質均比較平和。廣義的毒有兩方面,第一方面是指藥物的總稱,即指凡藥物有毒,長期服用,在體內蓄積,產生毒性,所以要中病即止。第二方面,是指藥物對人體的偏性,即對人體疾病有某種或特定的,有別于其它藥物的偏性,取其偏性,以祛除病邪,調節臟腑功能,從而糾正陰陽之盛衰,調整氣血之紊亂,最終達到治病祛邪,強身健體之目的。每種藥物都具有各自的偏性,或散或收,或升或降,或寒或熱,或補或瀉,或潤或燥,但是這種偏性對人體有雙重作用,既祛邪療疾又能引起負作用,所以要想辦法制約,如“人參”能減輕抗癌藥物的負作用。合理利用藥物間的這種制約作用,達到減輕或消除藥物毒負作用的目的。
有毒與無毒是針對藥物間的不同性效對比而言,治療效能與毒負作用雖然是密切相關的,但又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有些無毒的藥因過量或不合理應用,轉化為有毒,毒害人體。而有些有毒的藥物合理應用,成為無毒之藥,達到了治療疾病的目的,使身體健康,所以辨癥要準確,必須對癥用藥。
藥物的有毒與無毒其主要原因是:是否含毒性成份;整體是否有毒;用量是否適當和辨癥是否準確。這三種因素又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一、品種與部位
由于歷史的原因,中藥品種比較混亂,有毒無毒也受很大影響,有的品種繁多,少則幾個,多則幾十個,又由于品種不同,所含成分或含量也不同,有的有毒,有的無毒,有的有小毒,有的有大毒。如五加皮:“南五加皮”屬五加科,不含強心苷而無毒,“北五加皮”屬蘿科,含強心苷而有毒。又如“蒼耳子”,果實比全草大,嫩葉比老葉大,全珠有毒。
二、產地與來源及采集時間
同種同量而產地不同的中藥,其療效與負作用就不同,三個不同產地的“烏頭”中,有毒成分(烏頭堿、中烏頭堿、次烏頭堿)的總含量相差懸殊。有些礦物藥,源本無毒,但因產地不同,而含雜質也不同,有的含有過量的重金屬元素,卻變得有毒。菟絲子原本無毒,可是寄生在有毒的馬桑之上的菟絲子就有毒,可致人死亡。蜂蜜,若是在農歷7月左右采集,無毒的植物花期已過,而有毒植物的花卻競相開放,這時采集的蜂蜜卻有毒,食后易得霍亂病。故采集時間的適當與否,直接影響藥物的有毒與無毒
三、儲存條件與方法
儲存藥材的條件與方法適當與否,對中藥的質量與有毒無毒影響重大,儲存不當,產生復雜的理化變化,導致部分或整體質變,使原有的性效與毒性發生部分的量變或質變而產生毒性。存放時間過長或溫濕度失宜,發生泛油、蟲蛀、酶解等變化,使某些有毒的成分部分或全部分解或揮發,轉化有毒,如“苦杏仁”久放發生酶解,杏仁苷在苦杏仁酶的作用下迅速分解,生成大量氫氰酸,則苦杏仁苷的含量大減,毒性增大,使療效低,乃至療效全無而毒害人體。再如“甘蔗”原本無毒,功能生津止渴,若儲存不當,會發生酶變,在真菌的作用下,產生對人體神經有極強毒性的“嗜神經”毒素,可至人中毒傷殘。另外,中藥霉變,產生“真菌”毒素(黃曲霉素B1、B2、G、M、雜色曲霉素、青霉酸等)有致癌作用。這些由于儲存條件與方法不當,使原本無毒之藥變為有毒之品。
四、炮炙方法
炮炙方法也能使中藥的內部成分發生一系列的理化變化,有的有毒中藥經過合理炮炙能減少或消除毒性,如“蜈蚣’有毒,它的毒性存在于活體中,為蛋白酶類,60℃即可滅活,經沸水燙和干燥加工后,毒性蛋白酶幾乎全部滅活,所以處理后的“蜈蚣”毒性大大降低,可以治病。反之,如果炮炙不當,反能增毒,如“雄黃”火煅能生成砒霜,變為劇毒,“朱砂”,生用毒性小,煅則生成“汞”,毒性劇增。所以,由于炮炙方法不同,可以使有毒的變無毒,無毒的變有毒。
五、劑型
不同的劑型同樣影響藥物的有毒與無毒。就單味藥而言,同一種有毒藥物,因其毒性成份及其相制約的減毒或相對應的增毒成份,具有不同的理化特性,如溶解度等,從而導致在不同的劑型中,顯示出不同的毒性。例如“烏頭類”藥物如果生品泡酒服用就有大毒,因為酒精能使雙酯類生物堿在乙醇中溶解度增大,毒性不但不減,反而增加。所以,必須采用合理的劑型來用藥。
六、制劑工藝
中藥中各種劑型的生產工藝與有毒無毒也有影響,同一單味藥或復方,由于劑型生產工藝的差異,會導致所含各種成分發生極其復雜的理化變化,產生相異的性效或不同程度的毒性,如“黑膏藥”,在制作過程中因油沸下丹后未使火煙盡,或因未經噴水浸漬等特殊工藝處理,外用于人體常產生刺激,侵蝕皮膚和肌肉組織等毒性反應,輕則發癢難忍,重則發泡潰爛,這就是黑膏藥所說的“火毒”,它源于黑膏藥的基質,油在高溫時被氧化,分解產生了低分子的有毒物質(醛、酮、低級脂肪酸)等,未散盡的這種“火毒”的大小、有無與生產工藝關系很大。由于工藝上的種種差異,導致不同批號的產品,性效不同,對人體有害或無害。
七、環境污染
隨著農藥的普遍使用和工業生產的發展,含有機磷,有機氯的有毒物質和工業廢棄物中的鉛、鉻、砷等有害金屬對自然環境的污染愈加嚴重,這種污染必然累及藥源及藥材,對生長在這一環境中的原本無毒的中藥材由于污染,會變成對人體有一定毒害的藥物。另外,有的地方水質欠佳,洗滌藥材后被污染上鉻、砷等。這些物質有毒,對人體危害極大,進入人體后,有的積蓄于脂肪,有的能滅活酶的活性,有的慢性中毒,輕則導致納呆,腹痛,乏力,失眠等各種各樣不良反應。重則導致肝脾腫大,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性白血病等疾病。
中西藥合理配伍是中西醫結合的重要組成部分,臨床上常常針對不同患者的癥狀和病情,采用聯合用藥的方式。用中成藥為主并用西藥的患者,占服用中成藥患者的24.70%;用西藥為主并用中成藥的患者占用西藥患者的86.74%,可見中西藥并用的幾率是相當高的。中西藥并用是中西醫結合的必然趨勢,也是中西醫結合的有效途徑之一[1]。中西藥合理配伍,往往會收到很好的甚至意想不到的治療效果。可以增強療效或降低藥物不良反應,反之可導致療效降低或毒性增加,還可能發生一些異常反應,干擾治療,加重病情。特別是含有有毒成分中成藥與西藥合理配伍可以減毒增效,在治療疑難病方面發揮巨大作用,但若配伍不當,不但能使藥效降低或消失,而且可能會導致不良反應增加或引起藥源性疾病,甚至死亡。因此,探討中西藥物并用而產生的不良反應,克服和杜絕不合理配伍,保障患者用藥安全和有效,對提高醫療質量極為重要。
1 含有有毒成分不宜配伍藥物
1.1 含有朱砂的中成藥,如朱砂安神丸、梅花點舌丹、六神丸、安宮牛黃丸、蘇合香丸不宜與還原性西藥(溴化鉀、溴化納、碘化鉀、碘化納)配伍用,否則會生成有毒的溴化汞或碘化汞等沉淀物,使用后可引起不良反應,如赤痢樣大便,或導致藥源性腸炎。又如六神丸和地高辛片治療房顫,以地高辛片維持;因生熱癤服六神丸。合用結果:患者心率減慢至57次/min,診斷為強心苷中毒。機理:六神丸含蟾酥,蟾酥為強心的固醇混合物,有20余種成分,具有與洋地黃相似的強心作用[2]。
1.2 含有雄黃的中成藥,諸如牛黃解毒片、安宮牛黃丸、大活絡丸等不宜與硝酸鹽、硫酸鹽同服,因為這些西藥所產生的微量硝酸、硫酸,可使硫化砷氧化而增加毒性。又含有雄黃的牛黃解毒片與亞鐵鹽類藥物同服,可使雄黃生成硫代砷酸鹽,致療效顯著降低。
1.3 含麻黃(包括含麻黃堿)的中成藥如麻杏止咳糖漿、氣管炎片等,這類藥不宜與抗腎上腺素能神經藥,如利血平、氯丙嗪等合用,因二者有拮抗作用;麻黃和氨茶堿均為平喘藥,有松弛支氣管平滑肌作用,但兩者合用效果不如單一使用,而且毒性增加1~3倍,可引起惡心、嘔吐、心動過速、心律失常等。又如降壓片、優降寧等降壓藥也不宜合用,因含的麻黃堿可使血管收縮,有升高血壓的作用。
1.4 含有明礬(硫酸鋁鉀)等成分的中成藥,諸如利邦平消片、大黃清胃丸等,若與左旋氧氟沙星同服,則鋁離子與左氧氟沙星會發生螯合作用,可降低左氧氟沙星的吸收[3],使生物利用度大大降低而致作用減弱,療效降低。
1.5 含氰苷類的中成藥,如麻杏止咳糖漿等,與中樞性鎮痛藥噴托維林長期合用,所含氰苷經酶作用生成具有鎮咳作用的氫氰酸,一定程度上抑制呼吸中樞,噴托維林可加強其抑制作用;與西藥麻醉類、地西泮合用,可過度抑制呼吸中樞,甚至引起呼吸衰竭,損害肝、腎功能,導致嚴重后果。
1.6 含皂烏頭堿類生物堿中成藥,如參附注射液并用立其丁注射液 (甲磺酸酚妥拉明 )。參附注射液主要含人參皂苷、烏頭堿類生物堿,立其丁pH值2.2~5.0,在酸性條件下,加速皂苷水解反應,水解成苷元和糖而失效;生物堿不溶或難溶于水而析出,產生不良反應。
1.7 銀杏葉片地高辛合用,銀杏葉片可以使地高辛片的血藥濃度升高而增加中毒的危險[4]。因此,臨床上兩者聯合使用時應適當降低地高辛劑量,并進行血藥濃度的監測。
1.8 阿托品類西藥不宜與含丹參的中成藥合用,因阿托品為阻斷M-膽堿受體的抗膽堿藥,具有解除迷走神經對心臟的抑制而使心率加速。兩藥合用,丹參所具有的降低血壓的效應,能被阿托品阻斷,從而降低丹參的藥效。又如阿托品類生物堿的中藥及制劑,能抑制胃腸蠕動,如與地高辛同用,會增加機體對它的吸收,使其血液濃度升高,引起洋地黃中毒[5]。
1.9 含乙醇類的中成藥,如骨刺消痛液等,若與阿司匹林同服會加大對消化道的刺激,嚴重時可導致消化道出血。
2 對策
2.1 臨床醫師掌握含有毒成分的中成藥與西藥相互作用,以及配伍禁忌等,注意中成藥不良反應和安全性,才能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真正發揮中西藥聯用的治療作用。
2.2 藥學人員在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的同時更應認真嚴格把好處方審查關,在中成藥與西藥的合理應用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如由具有藥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負責處方審核、評估、核對、發藥以及安全用藥指導。開展臨床藥學服務,確保臨床用藥安全、有效。
2.3 建議生產廠家在藥品使用說明書上增加含有毒成分的中成藥配伍禁忌或注意事項等欄目。
2.4 醫院藥學人員進行合理用藥分析評價,對含有毒成分的中成藥配伍應用合理性、用藥的適應證、用藥的時間及用量等不合理配伍的情況進行分析評價,建立處方點評制度,對處方實施動態監測及超常預警,登記并通報不合理處方,結果在醫院刊物上進行點評,對不合理用藥及時予以干預。
綜上所述,了解含有毒成分的中成藥與西藥相互作用以及配伍禁忌,熟悉和掌握一些中藥和西藥相互作用的原理和配合應用的規律,才能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真正發揮中西藥聯用的目的。避免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以達到提高療效,安全用藥的目的。
參 考 文 獻
[1] 朱建華.中西藥物相互作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60.
[2] 方文賢.醫用中藥藥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469.
[3] 王加秒,周權,張仲苗.處方審查時應重視中成藥與化學藥的相互作用.中國藥業.2004,13(9):58.
【關鍵詞】重度有機磷中毒 搶救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2-166-02
1 資料與方法
2006年4月―2010年4月共收治有機磷中毒患者31例,全部搶救成功,其中男10例,女21例;年齡23―67歲;3例是因皮膚吸收中毒,28例為口服中毒,毒物口服量5―15ml。入院時間為服毒后0.5―3小時,輕度中毒5例,中度中毒21例,重度中毒5例。
搶救及監護措施:(1)清除毒物,終止毒物繼續吸收;(2)應用阿托品:按中毒的輕、中、重度分別給予首劑量解磷定注射液0.5―1支、1―2支、2―3支肌注;中度中毒患者同時加氯磷定0.5―1.0克,阿托品3―5mg肌注;重度中毒患者加氯磷定1.0克,阿托品5―10mg肌注。建立靜脈通道后,阿托品按推薦首量靜注,并重復給藥是盡快阿托品化。(3)保持呼吸道通暢,取頭側位,以防分泌物及嘔吐物引起窒息,出現呼吸衰竭時,立即吸氧,吸痰,必要時行氣管插管,人工呼吸,有肺水腫者,用大劑量阿托品的同時給予地塞米松、速尿;合并腦水腫者用甘露醇;有休克、心力衰竭、心律紊亂者及時糾正;若出現呼吸肌麻痹,應進行人工呼吸并采用突擊量氯磷定治療方案;(4)對癥支持治療:包括吸氧、控制感染、及時糾正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以保證生命體征平穩;(5)早期進行腦復蘇;對于昏迷患者在生命體征平穩后早期應用20%甘露醇進行腦復蘇,減輕腦細胞水腫,保護腦組織,特別是心肺腦復蘇后的患者,是搶救成功的必要措施之一;(6)治療過程中,采用多鹽少糖的輸液原則,減少反跳的發生。
2 結果
全部患者入院后0.5―1小時均達到阿托品化,1―6天意識轉清,觀察1―2周,3例發生反跳現象,無猝死,均痊愈出院。
護理體會:
有機磷中毒病情為重多變,死亡率高,其治療護理措施及時有效,是搶救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