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在山的那邊讀后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叮”,鬧鐘把我們從睡夢中叫醒。啊!新的一天又開始了。讓我來給你們講講發生在今天的事吧!
今天學了《在山的那一邊》這一課,我受益匪淺。課文講了作者在童年時代的一個夢想。這首詩敘述了作者渴望見到大海,但是愿望總是被否定。作者雖然很失望,但卻又一次去努力實現自己的愿望,向著目標前進,最終見到了海。讀了這首詩,我的腦海里涌現出了我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學拼音的情景。
記得那是在我剛剛上小學不久的事情了。當時,老師正在教我們學拼音。而我卻不知是怎么回事,總是記不住拼音是怎么寫的,甚至連拼音的格式是怎樣的我都不知道。爸爸媽媽知道了這件事,認為我年紀還小,才學拼音不久過一段時間就會學好。可是,事情卻并非他們預料的那樣,我的拼音水平還是如此,老師見我學不好拼音,就認為我很笨,經常批評我。我傷心極了,下定決心要學好拼音,證明給老師看,我并不笨。于是,我每天都豎起耳朵聽老師講課,回家后,認真做好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并且照著書上的格式,一筆一畫地寫,不會讀的拼音,就放磁帶聽……終于,“皇天不負苦心人”,我的拼音水平漸漸提高了,還趕上了其他人。那時的我別提有多高興了。從那件事后,我懂得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這句話的意思。故事里的我就像詩里的作者一樣,克服困難,達到了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這難道不是令人高興的事嗎?
以后,不管什么挫折,我一定會戰勝它的。向美好的明天走去。
五(4)班 陸康杰
《失落的一角》這本書中講述了一個很簡短的故事,但樸實的語言中卻透露了淡淡的哲學道理,耐人尋味。
書中的主人公是個不快樂的圓,因為它丟失了一角,所以它開始尋找那丟失的小角。它跨過高山,越過海洋,逃過重重危險,歷經千辛萬苦,雖然艱難,但它獲得了一段美好快樂的時光。在尋找的過程中,它找到許多失落的角,可經過嘗試,沒有一個適合自己。它繼續尋找,終于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那一角,可當它變成一個完整的圓時,它飛快地滾動著,想停也停不下來,失去了原本的快樂。最終在快樂和完整之間,它選擇了快樂,舍棄了屬于自己的那一角……
一、提升專業素養,有效控制課堂
作為語文教師得有一種榮辱系我的使命感,要想讓學生喜歡語文,教師首先必須是語文的愛好者,并有著較為扎實的語文功底和寬厚的文化積累,要知道,提高自己,方能提高他人。對于語文教師個人素養的提高,于漪老師曾說過:“智如泉涌,行可以為表儀者,師也。”作為新時期的教師,不應該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教書匠,不僅要課業教授的好,還得懂得從精神層面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那么語文教師應將努力提高自我認識,提高思想、學識、能力放在首位,只有不斷提高自己、充實自己、完善自己,才能影響學生,成為“一桶水”,而且是鮮活、常流不止的水。另外,要積極參與學校培訓、公開課,提升專業水平的提高。水平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靠后天的學習不斷積累形成的。古語有“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頭腦中的知識如果不補充終會有枯竭之時,因此,教師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要為自己汲取新知,這樣才能擁有源源不斷的流水,才能保持對時代的敏銳和對生活的新鮮感,并把這種感覺帶進課堂、融入講授、傳遞給學生。總之,語文教師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故要自強不息。
二、緊密圍繞課本,注重情感領悟
語文教學應該強調用優秀文學作品自身的感情、語言、思想來構建學生的精神世界、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與文本對話,就是與作家心靈撞擊,進而由作品感受作者的精神境界、生存智慧等。教師要落實語文文本,緊緊圍繞課本主題引導學生去領略文章中迷人的美。課本中有每篇文章都是精品,文中每一個真善美都應該激發學生去欣賞、咀嚼,使性情得到陶冶,心靈得到凈化。鼓勵學生多朗讀、品味課本中的描寫,人物關系與主題的聯系,讓學生真正地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教學活動都應緊緊強圍繞課本的重點內容而展開,讓學生可以清晰地感覺到這一堂課要學會什么,教學目標得以在課內落實。比如在教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故鄉》時,要讓學生學會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評價人物,探討人物與主題的關系:閏土是一個勤勞善良,但沒覺悟的農民形象,苦難的生活把聰明機敏的閏土變成了呆滯麻木的閏土了,少時的勃勃英氣蕩然無存,作者用簡潔卻犀利的語言精準地表述了閏土的變化,那種準確傳神的語言和外貌描寫都是需要老師去啟發引導學生領悟的。
三、立足聽說讀寫,夯實語文基礎
傳統語文教學過于重視語文的工具性,而現代語文教學又太注重課堂整體的豐富性,忽略了聽說讀寫這些基礎能力的培養,學生雖然在不斷地接受語文教育,但似乎丟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園。實質上,如果把出眾的語文素質比作是一朵盛開的鮮花,那么聽、說、讀、寫就是它的四個花瓣,沒有了絢麗的花瓣,花朵還可能綻放出美麗嗎?所以,筆者認為初中語文的教學主要集中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老師應將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試圖以語文新課型“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課作為語文實踐課的著力點,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人文教育,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語文素質的目的。例:在講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在山的那邊》一文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一遍全文,讓學生對文章的感情基調、文章內容有個“聽”的了解,緊接著可以請學生“說”出她對作者感情的初步理解,隨之過渡到全文的學習,課堂中除了注重難點字詞的基礎學習、知會山、海的象征意義以外,還要帶領學生領悟詩人寄予詩中的感情,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最后請學生“寫”讀后感,夯實基礎。
四、力求刪繁就簡,教學返璞歸真
莎士比亞說:“簡潔是智慧的靈魂。”運用到語文教學中,就是要刪繁就簡,返璞歸真,追求形式簡約但內蘊豐富的課堂,回歸課堂本色。簡明、高效課堂的實現,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確立簡潔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根據文本的表達形式和人文意蘊,找準切入點,確立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即可,不需要一味盲從地追求全面開花。其次,課堂語言力求簡練。簡要的語言表達,就像美妙的音樂一樣,會給學生帶來藝術的享受和智慧的啟迪,教學語言的運用恰當與否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好壞。現在,教師通常習慣設計故事來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殊不知故事講述占用了大量的時間,語文課變成了故事課,這樣的本末倒置的方式筆者不太贊同,故事教學固然好,但一定要注意時間的把握。再者,教學方法力求簡化。現在的公開課過于追求豐富,環節多形式多,其實只要課堂設計有深度,語言有準度,訓練落到實處,“繁華落盡見真淳,鉛華洗卻是本色”的課堂一樣讓人迷醉。
關鍵詞:主題閱讀;文化底蘊;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9-0162-0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的前提下還強調人文性。這就要求語文教學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在此指導下語文教材的文本充分重視了文學、文化特點,重視了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但語文素養的提高,僅靠教材文本是不夠的,作為語文教師要把教材學習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既讓學生在課堂上把教材學得扎扎實實,又讓學生在更廣闊的課外閱讀中學語文。那么主題閱讀教學無疑是實現語文教育文化底蘊的一個平臺。
一、主題閱讀的特點
“主題閱讀”就是學生某一階段課外閱讀時圍繞一個主題進行,這種閱讀活動有明確的中心,具有專題性和統一性。在教師的指導下每一個學期為一個階段,每個階段中確立一個或幾個主題,主題的確立并不是漫無目的,而是以教材為基礎,是對教材的拓展。比如七年上冊第一單元五篇課文:《在山的那邊》、《走一步,再走一步》、《生命?搖生命》、《紫藤蘿瀑布》、《童趣》都是對于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據此,我們可確定“體味人生,關愛生命”的主題。當然主題的確定應靈活多樣,可根據一個單元,也可根據幾個單元,甚至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自行確定主題,總之,一切都不拘泥,考慮到學生年齡,接受能力切實可行即可。
然后由老師提供參考書目,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書目,在學校閱覽室查找有關閱讀書籍,或利用自家收藏書籍,老師也可印發某方面資料發給學生。學生在每周的閱讀課上或回家的閱讀時間,必須閱讀規定的書目,并在閱讀結束后,寫出對讀物的評論或讀后感。這樣學生在相對集中的時間里閱讀規定的內容,使自己的閱讀課有實際價值,真正豐富了語言的積累,培養了語感,發展了思維,提高了審美情趣,從而積淀了文化底蘊,語文素養隨之提升。
二、主題閱讀教學改變了“嘈嘈切切錯雜彈”的現象
語文教學擔當著傳遞漢民族文化底蘊的重任,沒有文化底蘊的語文教學是不完整的教學,教學中注意學生文化底蘊的培養,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有利于學生個體全面和諧的發展。要有文化底蘊就要讓學生多看多讀,老師不能在課堂上一味地講,分析得再透徹,歸納得再條理也提高不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只有學生自己多讀,從中悟出其中的道理,才能提高理解閱讀能力,寫作水平也相應提高。現在大多數老師都明白這一點,因而主張學生大量閱讀。每周的閱讀課把學生往閱覽室一帶,或在教室里自由讀吧,有的學生讀《少年文萃》,有的學生讀《青年文摘》,有的學生讀《童話大全》,有的學生讀《電腦大全》,有的學生讀《影視明星》……真是嘈嘈切切錯雜彈,但是整體層次較低。當然我們承認這些讀物也有它的積極性,但是一上閱讀課學生就由著性子隨意讀,一方面不能擴大知識面拓展思維,另一方面也不能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寫作水平更不用說。現階段學生的生活閱歷使他們還不知道有更豐富多彩、更有價值的讀物,這就需要老師的引導。主題閱讀教學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教師根據每學期教材的編排,確定一個階段的閱讀主題,這樣避免了盲目雜亂性。學生一個學期乃至整個初中讀了那些書,看了那些文章,心中會有一個清晰的目錄。這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無疑是一條終南捷徑。
三、主題閱讀教學——“柳暗花明又一村”
近幾年來語文教學改革越來越深入,作文教學也日漸成為教改的重要課題。很多老師已共識作文教學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創新意識的主要途徑。但是作文教學沒有特定的、行之有效的統一模式讓每一位老師遵循。老師覺得作文難教,學生覺得作文難寫。一上作文課同學們就唉聲嘆氣,愁眉苦臉。為什么學生這么怕作文,因為大多數同學是在進行無米之炊。我們知道寫作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練就的,它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多方面綜合能力,像想象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謀篇布局能力等。但首先要讓學生有米下鍋。主題閱讀教學在迷茫中,給了我們指路燈塔,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主題閱讀教學老師確定了主題,也就限制了閱讀的內容和范圍,再給學生提供閱讀書目,這樣學生閱讀就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最大最有效的收益。一改學生為了看熱鬧、圖新鮮、滿足好奇心而讀書的毛病;二改看書層次低下的現象。老師把學生引進有效閱讀的大門,讓學生獲取有利于寫作的素材。學生看的多了,讀的多了,潛移默化之中想象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寫作水平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學生由原來的不會讀書到現在的會讀書;由原來的怕作文到現在的愛作文。這其中的變化都獲益于恰當的課外閱讀方法,這不正是作文教學的曙光嗎?
四、主題閱讀教學——“錦江春色來天地”
創新教育是現代教育改革的主要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當今語文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務之一。但創新是有條件的,創新的前提是傳承文化。主題閱讀教學每學期在教師的引導下,依據不同的主題閱讀相關書目,主題的多樣性,使學生涉獵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等多方面知識,從而拓寬了知識面,形成廣而博的知識結構。學生每周有充足的時間生活在這語言文化環境中,不能不受它的浸染。厚實的基礎知識和良好的基本素質慢慢就會形成,而這又是學生創新能力形成的基石,拋開文化的基奠去奢談創新,那只是空中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