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體驗英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自主學習,建構主義,大學英語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達到這一新的教學目的和要求的情況下,大學體驗式英語教學應運而生,為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注入了一絲生機。
一、大學英語體驗式教學
所謂的體驗式教學是教師以課堂為舞臺、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觸 的媒質為道具、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創造出值得學生回憶,讓學生有所感受,留下難忘印象的語言活動。筆者對大學英語體驗式教學界定為: 創造一切條件,運用各種方法,使學生在多維的人際互動的真實的英語語言環境中進行有效地學習。其教學在課堂上的表現形式,就是讓學生自主參與英語學習活動,成為課堂的中心,例如,舉辦各種英語演講大賽、英語廣角等一系列內容新穎、形式活潑的活動,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其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體驗學習。
二、體驗式英語教學理論基礎
(一)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教育的目的不再是把人培養成工具, 而是注重發展人的內在價值, 把人作為獨立的主體來培養, 以滿足新時代對以“自由個性”為內核的“全人格”的人的素質要求。Stevick提出“以人為本”的教學三維意義(three dimensions)。第一層面是指注重學生的需求, 而不是語法、詞匯方面的知識;第二層面是指課堂上權利的平衡(the balance of power), 即學習者具有獨立性、自主性、責任性和創造力; 第三個層面的意義是指學習過程中的方法差異。人本主義折射到大學英語教學領域,就是要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重視學習者在英語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transmission),而是知識的處理(transaction)和轉換(transformation)。體驗式英語教學吸收了皮亞杰認知發展論的精華并在教學中得以體現: 體驗式英語教學認為英語的學習以學習者為中心,在親身的體驗中學習并取得進步,不斷擴大自己原有知識結構。它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施讓學生通過具體體驗來發現語言使用原則并能夠應用到實際交流中的大學英語的教學方法。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促進作用,僅僅是一種從旁指導的作用。
(三)體驗式學習理論。美國的大衛·庫伯 (DavidKolb)提出了體驗式學習理論,他構建了一個體驗式學習模型即 “體驗式學習圈”,提出有效的學習應從體驗開始,進而發表看法,然后進行反思,再總結形成理論,最后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當中。該模型包括四個步驟:
(1)實際經歷和體驗--完全投入到當時當地的實際體驗活動中;(2)觀察和反思----從多個角度觀察和思考實際體驗活動和經歷;(3)抽象概念和歸納的形成---通過觀察與思考,抽象出合乎邏輯的概念和理;(4)在新環境中測試新概念的含義-----運用這些理論去作出決策和解決問題,并在實際工作中驗證自己新形成的概念和理論。
三、大學英語體驗式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任務型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強調通過任務的設計和方法的選擇照顧到語言形式的練習,以增加中介語發展的機會。其核心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和“以人為本”,鼓勵學習者在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英語學習的任務的設定主要由學習者自行設計完成,在輸入、吸收、輸出的整個語言學習過程中,任務是貫穿始終的主線。
1.課前準備。要求教師課前收集大量的語言素材、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背景,視聽素材、語言應用情境素材等等。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充分利用各種手段查找相關資料,擴大信息量,為課堂上的參與、體驗作準備。這提高了學生查找、篩選信息的能力。
2.激情導入,展開討論。充分展現情境,以情動人,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例如,在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一冊unit4 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一課中,先向學生播放一段面試的視頻,讓學生模擬一次面試場景,給其他學生設定任務——找出應聘者給面試者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通過教學軟件、光盤或多媒體課件,利用其中的圖片、聲音、動畫等元素烘托氣氛。之后,老師馬上揭示本課要學習的內容: 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從而引出文章的主題。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并選取一名組長,針對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話題,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的現象和自身經歷展開聯想,進行體驗,以課文為基礎,但又不受課文的限制和約束,用已知的語言材料表述文中的題材。最后每個小組推舉出一名成員陳述討論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表現得異常活躍,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而且能夠提出很新穎的觀點,同時學生的口語也得到了鍛煉。這不僅是語言創造性的使用過程,也是文化知識的積累過程。
(二) 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自主學習體驗。現代大學英語教學離不開網絡,尤其是體驗式大學英語教學。網絡上的學習資源內容豐富全面,不同專業不同興趣的學習者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專業或興趣的學習資料;網絡中的資源都會定期更新,這為學生及時提供最新的內容,這是對枯燥的英語課堂有益補充和拓展,從而促進了學習交流和參照,學習者適時對自己的學習進行監控和調整。從而使得個體學習者能夠“量體裁衣”,有的放矢地高效學習語言。
四、大學英語體驗式教學面臨的考驗
體驗式英語教學有其自身的優勢,同時也面臨著現實的挑戰。首先,從時間上看。體驗式教學的情境體驗,會占用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如果把握不好,將會影響到教師教學任務。其次,從對教師要求的角度看。體驗式教學對教師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及時發現學生的興趣和需求,給他們創造情境并給與適當的幫助,讓他們自主解決問題。自2010級新生入學以來,我校大學英語教學一直在采用大班授課,平均每班人數達到70-90人,這不利于體驗式教學的實施。
一、引言
雖然現階段我國高度重視大學英語教學,但在傳統教學理念、模式和方法的影響下,其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問題,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真實性:傳統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教學環境主要圍繞教室內部展開,不能生動、形象、真實地展示英語實際使用的情境,學生很難真切體會到語言的實際運用;
2.缺少交互性:根據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的調查統計,目前國內多數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班級人數均在45~50人之間,有的規模甚至更大。基于這樣的班級人數,教師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很難做到與每位學生在課堂上開展有效的交互;
3.教學手段單一:雖然傳統的“一本教科書、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教學手段已有了多媒體設備作為補充,但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多媒體設備僅起到了類似黑板的展示作用,距生動化、形象化、立體化和個性化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鑒于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諸多問題,本文從體驗式教學角度出發,試圖探討符合時代、社會要求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二、體驗式教學模式
1.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內涵。體驗式教學模式由學科主體即授課內容、教師和學生三部分組成。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以一定理論為指導,激發學生情感,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檢驗知識,從而成為真正自由獨立、情知合一、實踐創新的“完整的人”。
2.體驗式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體驗式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非常廣泛,涉及教育學、心理學和哲學等多個領域。本文從體驗式學習角度對體驗式教學模式展開解釋。
Rogers把學習分成兩種類型:認知學習和體驗學習。認知學習以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理論為基礎,認為學習受外部強制力的制約。體驗學習以學生的“經驗生長”為中心,以學生的潛能為動力,主張學生的學習應與其興趣和愿望結合起來。體驗式學習的理論來源比較廣泛,涉及教育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等。
闡述體驗學習最為系統的模型是Kolb提出的“體驗學習模式”,見圖1。
該“體驗學習模式”分為4個階段:具體經歷、思維觀察、抽象概念和主動實踐。每個階段的任務如下:
(1)具體經歷階段:學習者體驗新的情景。
(2)思維觀察階段:學習者對已經歷的體驗進行邏輯思維,推論辯證。
(3)抽象概念階段:學習者理解所觀察的內容,對其進行抽象概括并轉換為合乎邏輯的概念。
(4)主動實踐階段:學習者驗證形成的概念并運用到解決實際的問題當中。
三、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研究對象。
(1)對照班級:大連東軟信息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軟件工程專業2013級B2班。
(2)實驗班級:同專業、年級B3班。
2.研究背景。
(1)班級背景:對照班級和實驗班級學生人數都為40人,年齡為19~21歲。入學時對照班級凱思(CASEC)考試成績平均分為482分(滿分1000分),實驗班級平均分為477分。
(2)研究時間:2014-2015學年度第二學期。大學英語課程每周6課時,每次2學時,每次共100分鐘。
(3)教學材料: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視界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4冊。
(4)教學目的:通過該學期大學英語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與課本話題內容相關的英語單詞、短語、句型和其它表達方式;能夠進行簡單的口頭描述和對話;提高新聞、商務等相關文章的閱讀能力。
3.研究過程。針對相同的教學內容,筆者在對照班級與實驗班級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在對照班級,采用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首先對詞匯進行解釋,包括其發音、釋義、構詞、同義詞、反義詞、固定搭配以及例句等,然后對文章進行講解,包括對詞匯、詞組、語法和文化現象的解釋,以及文章內容的理解,最后借鑒所學知識點,進行課后的鞏固練習。而在實驗班級中采用體驗式教學模式,具體教學過程安排如下:
(1)課堂體驗準備階段:教師應準備大量與單元話題內容相關的英語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素材,并制作成課件。并給學生布置任務查閱、整理相關材料,完成自主學習。
(2)課堂情境體驗階段: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通過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共同觀摩、了解相關生動形象、立體個性化的材料,;教師對教材中出現的文化現象、重點詞匯、詞組、句式等進行解釋;學生針對相關做出簡單口頭陳述;
(3)課堂知識歸納階段:學生自己總結、歸納相關的表達方式,根據前一階段的經歷,通過觀察和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歸納新學到的知識;借助知識積累和本堂課內容寫下相關體驗;并對最難忘的相關體驗進行口頭陳述;
(4)語言實際運用階段:該階段是體驗教學模式最重要的一環,可以鍛煉、評價學生在該情境下的自主性語言交際能力。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短劇表演、專題討論、組織辯論、寫作等多種形式體驗語言的實際應用,教師對其成果做出評價和反饋,以此師生針對相關話題能夠進行有效交互。
4.研究結果。通過為期一個學期的體驗式教學模式的研究實施,從學習結果上看,對照班級在該學期末的四級通過率為7.5%,而實驗班級的通過率為15%,相比高出7.5%。對照班級的期末考試卷面平均成績為68.3分,而實驗班級的平均成績為75.5分,相比高出7.2分。
從學習過程中看,實驗班級學生相比較對照班級學生,在英語學習態度、習慣和能力等方面也有很大的進步,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實驗班級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斷增強和并逐漸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由于通過交際情境和實際應用,學生不但掌握學習內容而且學會如何運用而不是孤立地學習語言。
(2)實驗班級學生能夠更有效地進行語言實踐活動,不但創新性得到了培養,而且學生之間能夠互動、合作,課堂氣氛活躍。
由此可見,體驗式教學模式初顯成效,但也面臨著一些不足之處亟待解決。從任務完成角度看,體驗式教學要求教師備課時間較多,有時與教學大綱所要求的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語言信息的任務有一定的沖突;從教學過程看,體驗式教學過程中會設計許多需要學生參與其中的課堂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對學生的組織、管理、監控難度與傳統課堂相比要增大許多。同時,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巨大轉變,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是課堂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協調者、管理者、合作者、促進者,要平衡這些角色,教師面臨著巨大挑戰。
四、結語
體驗式教學模式反映出一種新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體驗式教學模式以培養自由獨立、情知合一、實踐創新的“完整的人”為教學目標,以體驗式學習等先進理念為支撐,以學生為中心,從做中學,是一種順應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發展的教學方式。本文淺顯地介紹了該教學模式,并初步開展了實證研究,希望對今后該領域的研究起到拋磚引用的作用。
一. 體驗式 (experiencing)
體驗式學習是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親自參與某種場景或環境中,以任何感官作為媒介,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欣賞、體會、評價某一事件、人物、環境、思想等,從而獲得某種知識、技能、情感,或加深對原有知識、技能、思想的認識,進而影響對事件認識的態度和價值觀。體驗式是內在的,是基于個體認知實踐而形成的學習過程。體驗式外語學習的概念源于2001年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中央電視臺所提到的“體驗式經濟”。體驗經濟被認為是人類社會的第四種產業形態,它所提供的價值不是實物產品和服務本身,而是帶給人的體驗和感受。顧名思義,體驗式教學模式就是在外語教學改革的“場景”中,體驗參與、愉悅并產生共鳴的過程。所以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教材及設備展現方式實現整個“學” 到“習”的過程。
體驗式培訓形式已經相當普及,大家熟悉的沙盤模擬、行動式學習、教練等都耳熟能詳,應用在各行各業的模擬訓練中。體驗式學習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在我們的音樂課上,音樂教師通常不僅僅教授樂理知識,更多是的是讓我們跟唱、自唱。體育課,計算機課也不例外。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前提下, 更多的是實踐操作。在研究中發現,不僅僅是這些技術操作課程需要體驗,物理或化學等自然科學也需要在實踐中理解,其實,英語、語文、政治等課程同樣如此。我們在接受任何新知識的同時,都需要身臨其境的去參與,從而引起興趣,喚起共鳴,才能深刻的理解知識的內容及應用。
二.自主學習型 (self-instructive)
自主學習型教材源于行為主義心理學,其發展可以追述到20世紀中期行為主義心理學者斯金納所提倡的“程序教學”理論。近年來,英美德南非等高校自主學習型教材的研制和編寫已得到認可,認為要提升教育的質量,自主學習型教材設計是最有效途徑之一。其中,英國開放大學和南非大學是自主學習型教材改革的成功典范。國內的自主學習型教材研發始于臺灣,并在香港澳門等地受到高度重視,認為是發達國家高校教材革新的一種國際趨勢。就我們內地而言,自主學習型教材只在各類遠程教育及自學考試領域進行研發,而對普通高校的自主學習型教材的建設和研究幾乎為零。
自主學習型教材是以適合學生自學并達成有效學習為目的,即要發揮“以書為師、無師自通”的作用。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學習指導和控制問題,也就是導向問題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材來解決。因此,自主學習型教材強調有較好的可讀性,即清楚鮮明的教材結構,簡單的語法、詞句,較短的課程片斷,使用大量的范例、圖表,更多的實例和具體的分析,借助多樣化的媒體設備,必要的背景資料和參考材料,精選的練習題和思考題等,以適于學習者自學。另一方面,自主學習型教材強調有效的學習,重視協助學習者掌握學習方向、認識學習內容、提出學習問題、完成學習目標。
三.體驗式與自主型相結合
隨著高校大學英語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終生學習能力已經成為教學的主導思想,所以自主學習理論已經深入人心,并逐步在教學活動中展開。各高校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相應采取了彈性學習制度,如學分制,拓展課程、選修課程、多媒體網絡自主學習課程設置等。但高校教材的編寫內容及模式仍然是以學科知識體系為核心的,學生仍需要在教師的授課中,在規定的課堂時間中學習。因此,教材的滯后阻礙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自主學習型教材的建設和研究成為必然。體驗式自主學習型教材是我們整個教學過程針對教材的立體化設計。借助教材本身的學科內容設計,把教學者對學習者的指導、激勵、詢問、回饋
討論、補充、提示、解釋、測評等設計在教材中,并具體轉化為各種教材中的學習認知和實踐活動。從教育心理學的動機理論來看,教材中包含“多樣化”的學習活動,閱讀、討論、測驗、觀察、操作等活動,也比較更能維持學習的興趣。同時,讓學習者能“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真正實現體驗式教學。并采取圖、聲、文甚至是視頻結合的方式使學生實現師生模擬活動的學習效能。是學生與教師零接觸或者是有限接觸就可以達到學習目的一種教材形式。與高校傳統的教材相比較,體驗式自主學習型教材主要有以下幾個典型的特點:
1)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教材用以“學”為中心取代了以”教”為中心。
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地位,甚至缺乏主動積極的自主學習能力。任務型教學、填鴨式教學使學生只知道接受,而不懂得探索,更無法創新思考并進行反饋。體驗式則更強調學習是一種過程而非結果。
2)把學習內容與學習方法及指導有機結合,形成虛擬互動,從而達到學習者了解知識,自主學會學習的目的。學習者有什么需要、學習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難、怎樣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怎樣利用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等,都是自主學習型教材所考慮的核心問題。除了系統、清晰,簡潔的闡明學科知識外,就像是上課對學習者說話一樣,把每句話、每個活動轉化為文字。并結合多媒體教學輔助設施展現教材中教師教學的“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把學習的過程理解為主題與客體,體驗與抽象等矛盾統一的過程。
3)實現真正的立體化互動教學,多元化教學能夠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積極性。自主學習型教材突出的就是其立體化設計。內容豐富的同時結合形式多樣,指導學生一步步進入學習狀態,深入學習問題,最終達到學習目的。所以是一個認識并理解知識的過程。 4)學生實現自我評估與反饋。適當的自我評估及反饋能夠給予學習者確立學習起點,指導促進學習方向,鑒定學習的效果,協助學習者建立良好的學習策略。真正實現學習者與環境交互的體驗過程。測評這一過程在實踐起來較難維持學生的興趣,有待進一步研究測評模式。
體驗式自主學習型教材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習者在教材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并提倡文中學習活動,即強調在靜態的教材中,揉入教師那種指導、激勵、詢問、回饋、討論、補充、提示、解釋等方法,親身體驗知識開發并轉化為各種教材中的學習活動。從教育心理學的動機理論來看,教材中包含“多元化”的學習活動,閱讀、討論、測驗、觀察、操作等活動,也比較更能維持學習的興趣。同時,體驗式讓學習者能“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體會探索的愉悅,并實現反饋和共鳴。其特色綜合表現在主動性、寓教于樂、學以致用、親歷性、情景化、感性化和感悟性。
自主學習型教材研究目前僅局限在開放式教育及自學考試領域,并未在普通高校,特別是多媒體輔助下的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教學中研究和開發,而本文就普通高校大學英語教學中研究并嘗試設計體驗式自主學習型教材。
體驗式自主學習型教材是學習型社會的必然產物。教材全面由“學科知識取向”發展為“學習者取向”,走向自主學習設計結合多元化媒體輔助學習包形式,是推動終生學習理念下的教育改革成功的關鍵。在這個活到老,學到老的社會大環境中,我們應該學會學習,掌握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就是實現知識運用的捷徑。
參考文獻:
[1]楊家興,自學式教材設計手冊[k]. 臺北,中國(臺灣)心理出版社,2000:3-42.
[2]范印哲,大學教材設計模式的理論框架探索[j]. 中國大學教學,2003,(2):33-34
[3]龐維國,從自主學習的心理機制看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著力點[j].全球教育展望,2002,(5):26-30
[4]吳文琴,自學式教材概述
[eb/ol].http://elearning.nsysn.edu.tw/power2/jeff/self.htm
[5]顧明遠, 終身學習與人的全面發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5-11
[6]陳更海,論遠程開放教育中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http://edu.cn/20021028/3071006.shtml
[7]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中心:落實4號文件 加強教材建設工作.
http://hep.com.cn/news/15/baogao. htm
[8]rowntree, d.(1986), teaching through self-instruction, kogan page, london/nichols publis
shing co. new york.
關鍵詞: 《大學體驗英語綜合教程》 教參用書 對比研究
一、引言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在市場經濟的驅動下,出版市場存在大量以學生教材為基礎編寫甚至是同步出版的教學輔導書,學生可以很容易就買到。以《21世紀大學英語讀寫教參》為例,書店里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可供學生選擇的教參和輔導書有數十種之多。以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21世紀大學英語讀寫教程課文輔導》(修訂版)為例,其內容不僅涉及教師參考書上出現的課文同步輔導(包括文化背景、文章概要、篇章分析、閱讀思考、詞匯和短語、難句分析、練習解析和參考譯文),還有教師參考書上沒有的課前水平預測題,在課后新題型訓練和自測題目。這些題目緊扣課文,并總結往年出現過的四六級考試考題,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為方便研究和統一名稱,本研究所涉及的“教參”泛指學生在市場上能買到的與課文同步的各類參考書和教輔。英語教參在學生中的普遍使用給師生帶來顯而易見的便利的同時,也給英語課堂教學帶來沖擊。一方面,很多學生手里都有參考書,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后疏于練習,完全依賴教參理解課文、照搬答案。另一方面,教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師的答疑解惑、傳授知識的重要性,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也受到影響。長此以往,教與學形成惡性循環,英語課堂對學生沒有太多吸引力,更談不上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思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調查研究
英語教參對教學產生的影響已經引起人們的關注。李珂(2002)對大學生使用《大學英語》參考書進行調查;石貴生(2003)對英語教輔書使用狀況進行調查并探討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黨元明(2009)從教師、教參、教學的辯證關系方面進行探討。
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正確使用英語教參,讓教參為我所用,我們對某校學生英語教參的使用情況和認識進行問卷調查。當問到對教參的看法時:232名學生選擇因人而異,選擇利大于弊的32人,選擇弊大于利的9人,一名學生未選擇。從中不難看出學生普遍認為教參的使用對學習是否有幫助是因人而異的,正確使用與否和如何使用非常關鍵。
當問到什么時候使用英語教參時(多選),選擇課前的占27.7%,選擇上課時候的使用占22.1%,選擇課后的占41.3%,從不使用的占8.9%。這說明大部分學生都是課后使用,在學生訪談中也證實很多學生課后主要是利用教參完成課后練習。而課前和上課使用的主要是針對課文背景資料和課文翻譯及難句語法的等方面的參考。
學生使用教參已經非常普遍。既然學生使用英語教參有利有弊,與其完全禁止,不如合理利用。如果引導學生好好利用手中的英語教參,不僅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強化語言知識,豐富課外知識、提高語言運用能力,而且對于他們開闊視野,啟發思維,提高學習效率和成績大有裨益。
三、各版本教參的對比研究
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英語教學參考書,首先要教會他們如何學會挑選質量好、適合他們使用的參考書。英語教師要對市場上各種版本的參考書有詳細的了解,并進行比較,然后推薦給學生使用。本文就以《大學體驗英語綜合教程》為例,對比其比較常見的各個版本教參的內容和特色。
1.基本信息(1冊為例)
2.涉及版塊及內容
以上各版本的學生用教參或教輔都有詞匯和短語,語法講解、難句分析,背景文化知識介紹、課程導入、文章篇章分析、參考譯文、閱讀和寫作指導,課后練習及答案解析等。在詞匯方面,基本上都有例句、考點、考題和答案解析、單詞記憶方法、用法、擴展、考點解析等內容。短語方面有其用法介紹和考點,難句分析方面會就句子結構和其中的語言點進行總結,篇章分析方面有的是對課文內容進行概括和分段總結其大意。
3.特色板塊及內容
四、討論和建議
從以上的對比可以看出,《大學體驗英語綜合教程》的英語教參涉及內容非常全面,具體的板塊設計各具特色。總體來說,在選擇教參時,要盡量選擇由正規出版社出版的,編者也要是對大學英語教學非常有經驗的教師和學者。這樣的教參大多可以作為教師備課和學生自主學習的輔助工具。但同時要帶著批判性的精神看待教參,鼓勵學生尋找教參中的不足甚至是不當之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束定芳(2004)指出自主學習在外語學習上的主要成分包括:態度(attitude)、能力(capacity)和環境(environment)。即學習者自愿采取一種積極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學習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并積極地投身于學習;學習者應該培養這種能力和學習策略,以便獨立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學習者應該被給予大量的機會鍛煉自己負責自己學習的能力。沒有外部的環境,如老師、教學設施和學習資料,特別是在培養自主學習的初級階段,實現前兩項是不可能的。教參就屬于環境因素,應該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1.教師如何利用英語教參
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參。比如,學生手中的教參的語言點、課文譯文等已經很詳細,教師在課堂上就沒有必要一一重復講解。教師可以把這類的學習任務作為課前預習或課后復習的任務,然后在課堂上適當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在學生預習和授課過程中應引導學生通過例句總結詞匯的不同用法,并對重點詞匯短語和句型進行歸納和講解。這樣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理解和吸收,也能培養他們在眾多例句和知識點中進行歸納總結的能力。另外,教師可靈活使用教參上提供的課后練習題,結合教師授課的內容適當改編之后作用課堂測驗使用,既充分利用教參,又促進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
2.學生如何使用英語教參
質量上乘的英語教參的確幫助學生增長知識,理解課文內容,檢測學習效果,但是要提醒學生不能盲目迷信“參考答案”,更不能讓教輔代替英文詞典等工具書。由于教參把單詞和短語的解釋和例句等都列了出來,不需要挑選和思考,弱化他們自己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和能力;同時,由于篇幅有限,教參提供的背景知識不一定全面和細致。另外,英語學習者還應該以一定的課外讀物充實,教參不能當成課外書來讀,那是很枯燥乏味的。
總之,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創造性地使用英語教參,使教參為我所用,而不應該被教參束縛手腳和思維。
參考文獻:
[1]李珂.關于大學生使用《大學英語》參考書的調查與思考[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石貴生.英語教輔書使用狀況調查及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焦作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
[3]黨元明.教師、教參、教學之辯證分析[J].教學與管理,2009,7.
[4]王興楊.大學體驗英語(第二版)綜合教程課文輔導.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9(第2版).
[5]齊乃政,等.大學體驗英語(第二版)綜合教程輔導.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8修訂版.
[6]王邁邁.大學體驗英語(第二版)綜合教程學習手冊.延邊人民出版社.
[7]楊愛英,等.大學體驗英語(第二版)綜合教程教與學.國防工業出版社,2007,3(第1版).
【關鍵字】體驗哲學 高職《大學英語》課程 隱喻能力
一.問題的提出
束定芳(2011)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之目標與方向》一文中指出:中國的大學英語教學存在諸多問題。但是追根溯源,最大的問題在于其目標與定位的模糊。大學為何要教英語?大學生為什么要學英語?許多人并不清楚。目前的情況是:教育主管部門和一些大學,雖然意識到英語課程的重要性,但并不明確大學英語教學究竟應該為一個什么樣的大目標服務。在某些人看來,大學英語教學就是讓學生學點英語而已,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而對一些大學校長或教務處長來說。英語教學的管理就是看學生過級考試的通過率。學生更是把考試作為了學習英語的目標,通過了考試就意味著英語學習成功。正因為目標的模糊和異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雖然雷聲大,雨點也大,但教學質量仍然不見提高。很多學校和教師甚至越改越不知道方向,越改英語課時越少,越改大學英語教師越覺得前途渺茫,甚至不知所措。因此,用一種行之有效的理論來指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就顯得尤其重要。
二.高職《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必然性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的教學目標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培養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和提高文化素養,反映了大學階段英語學習的特點,其中“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是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但當前《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現狀中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隱喻知識總體偏弱,所學語言知識認知加工深度不夠。因此一些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含義和內容方面有很大難度,從而影響了教學進度和學習效果。
(2)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較大。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通常都是以教師為中心,一般采用翻譯型和釋義型教學模式對課文進行逐字逐句的講解,學生主要依賴老師的講解,沒有將知識與自己的生活體驗聯系起來,這勢必影響學生語言知識的建構和學習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
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就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但《大學英語》很多是從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方面的教學模式改革,這些研究都較少觸及到語言的本質,難以形成真正有效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模式。而語言體驗觀認為語言來源于實踐,與人類的概念結構和認知方式密切相關的觀點提供了充分證據,因此基于體驗哲學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就顯得尤其重要
三.體驗哲學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和學生隱喻能力的培養
Lakoff & Johnson于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體驗哲學(Embodied Philosophy)和認知語言學(Cognitive Linguistics),現已成為語言學主流學派。他們的核心思想可歸結為“現實―認知―語言”,即語言是人們基于對現實世界的“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形成的。受體驗哲學啟發,國內許多語言學家對認知語言學和語言教學理論提出了自己的新見解(劉正光,2001;王寅,2003,2007;黃和斌,2009等)。以語言體驗性為基礎的體驗哲學對語言各層面的都有很強的解釋力。這為高職《大學英語》課程各個層面的體驗式教學提供了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幫助學習者從語音層面、詞匯層面、詞法層面、句法層面、語篇層面體驗并了解語言形成的認知機制,為“體驗式教學法”提供充實的內容,并形成基于體驗哲學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模式,提高語言教學效果。
那么怎樣才能開創高職《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新局面,讓學生學得主動愉快,卓有成效呢?筆者認為高職英語教師應轉變理念,從體驗認知出發,采用精妙設計的教學措施,有效合理地進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具體的情況,運用各種各樣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法,使《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富有成效。
1.根據科學規律記憶單詞。,英語詞匯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隱喻思維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拼讀規律和聯想記憶法去發現、去歸納。教師要注意使用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2.在“游戲”中學習《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游戲集智力、活動和競爭于一身,是組織、課堂模擬實際活動的有效輔助手段,是實現多樣化、趣味性以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途徑。課堂上做游戲可幫助學生在輕松有趣的體驗式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隱喻能力。
3.通過語境教英語。英語教學不宜脫離語境,孤立地讓學生讀又譯、背詞匯表。修訂版新教材主張在語境中講解,講解盡量用英語,培養學生直接用英語思維和隱喻思維能力,力求生動形象,以助記憶。
4.鼓勵學生在課外主動學習英語。“源于課本,超越課本”,是我們每個外語教師希望能達到的一種境界。特別是當前“互聯網+”時代,老師要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組織《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讓學生積極輕松地學習英語。同時,在學好課堂教師所教知識的基礎上,要鼓勵學生課外通過網絡、電視、廣播、閱讀等方式學習英語,使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自主學習。
四.《大學英語》教學還需進一步研究
總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體驗式教學,注意英語教學的趣味性和多樣化。要讓學生善于思考,教師首先要勤于思考,勇于創新。教師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更新教學觀念,注意培養學生隱喻思維、擴展英語學習能力。本文只是在研究學習中的一些心得體會,有很多東西不夠成熟,所提到的教學方法是否能在課堂教學中有效應用還需加以檢驗,但是筆者希望通過本文能引起更多第一線英語教師的興趣,使他們參加到《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研究中來。
參考文獻:
[1]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koff, G. &Mark Johnso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 stern Thought[M].New York: Basic Books.1999.
[3]Marlene,Johnansson Falck and Raymond, W. Gibbs, Jr. Embodied Motivations for Metaphorical Meanings [J].Cognitive Linguistics, 2012.
[4]何雪梅,石堅.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走向的思考[J].東北 師范大學學報,2012(1).
[5]黃和斌.關于認知語言學哲學觀的幾點思考[J].外國語, 2005(4).
[6]李霄翔,陳崢嶸.體驗哲學與英語教材研發[J].外語與外 語教學,2009(2).
[7]梁曉波.認知語言學對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J].外語與外 語教學,2002,(2).
[8]劉正光.《體驗哲學――體驗心智及其對西方思想的挑戰》 述介[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1(6).
[9]束定芳.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之目標與方向[J].中國外語, 2011(6).
[10]王寅.論語言的體驗性――基于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 提出的語言新性質[J].中國外語, 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