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李紳的憫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西陜縣位于秦嶺南部,林業資源豐富,加上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適應各種食用菌的生長,永豐食用菌公司響應西陜縣政府“建設農業大縣,菌果強縣”的號召,不斷開拓創新,已經發展成為西陜縣食用菌行業很有影響的企業。
1987年,高中畢業的張殿欽加入到香菇種植的隊伍中,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歷程。憑著農村漢子的堅韌與執著,他很快掌握了香菇的種植技術,第一年喜獲豐收,成為遠近聞名的種植大戶和技術能人。
不久,他就瞄準了菌種市場,成立了永豐食用菌公司,專門從事菌種的研制和生產。在生產過程中,他發現人工裝袋,往往由于力度把握不均,生產出來的菌棒虛實不一,影響食用菌的生長,降低經濟效益。能不能發明一種機器代替人工勞動呢?腦海中一閃而過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然而一個農民沒有專業知識,要發明出這種機器談何容易!
從那以后張殿欽就開始不停琢磨,試驗是一個艱辛的過程,有時半夜醒來有了一點靈感他馬上翻身下床;有時正吃飯,他會放下飯碗,投入到試驗中。他對發明近乎癡迷的態度讓家人不解,但又無可奈何。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和一名高材生高健的大力配合下,張殿欽終于收獲了第一次成功的喜悅?!爱數谝慌_機器出現在我眼前的時候,我真的很高興,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出生了一樣”回憶起第一臺機器誕生的場景,他至今仍然難以掩飾內心的激動。
那天他親自合上電源,不到一分鐘,一根堅實的菌棒就生產了出來,但是每根菌棒成型后不能自動掉下來,怎么才能讓菌棒自動掉下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張殿欽。他每天除了忙碌的業務外,就是圍著那臺凝聚著無數心血的裝袋機轉。日子一天天過去了,他還是沒有找到揭開謎底的鑰匙。
2006年三月的一天,有朋友約他外出辦事,在他拉開面包車門的那一刻,終于從車門滑道上找到了揭開謎底的鑰匙。他立即趕回廠里,在機器上增加了一個滑坡式滑道,菌倉在菌棒成型后在外力作用下,順著滑道慢慢打開,菌棒就不由自主地掉在了地上。試驗成功后,張殿欽高興得一夜未眠。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將自己的成果投入到生產中,原本一天需要十多個人裝的原料,現在五個人就能完成,工人們連連稱贊,張殿欽也覺得無比的自豪。
張殿欽發明了自動裝袋機的消息很快就在圈內傳開了,那時每天都有許多同行前來參觀學習。他們對這位善于思考、充滿智慧的同行十分欽佩,大家希望他趕快申請國家專利,讓這臺自動裝袋機早日批量生產,投入市場。不久之后北京一家機械設備廠商慕名而來,準備50萬購買這一技術,然而張殿欽覺得機器剛剛問世,有些地方尚待完善,還沒有申請國家專利。于是他婉言謝絕了對方。
倘若我們只是對《憫農》熟讀成誦,你一定會認為李紳是個生活儉樸、心地善良的人。但當你得知李紳其實是個窮奢極欲、人品低劣的官吏時,你又會有何感想?文品與人品有時并不一致,“文如其人”之說,對李紳而言絕對是個謬論。
我不否認李紳是個才子,他27歲就考中進士,邁入仕途。他從國子監助教做起,平步青云,晚年官至宰相,敕封趙國公,位極人臣。但發跡后的他卻再無憫農之心,逐漸蛻變成一個花天酒地、貪圖享受之人。史書記載,李紳為官后“漸次豪奢”,一餐的耗費多達幾百貫錢。他酷愛吃雞舌,每餐一盤,需耗費活雞三百多只,他家院子后面被宰殺的雞堆積如山。
李紳不單單是生活奢侈,做官后還愛擺架子耍權威。唐記《云溪友議》記載,李紳考中進士前,與一個叫李元將的人是忘年好友,他每次見到李元將都按輩分稱呼“叔叔”。而李紳發跡之后,李元將因為要巴結他,不得已主動降低輩分,稱自己為“弟”為“侄”??杉幢氵@樣,李紳還是不高興,直到李元將稱自己為“孫子”,李紳才勉強接受。
由于李紳為官殘暴,當地百姓常常擔驚受怕,很多人甚至橫渡淮河外出逃難。部下向李紳匯報說,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李紳卻不屑地說,你用手捧過麥子嗎?飽滿的顆??偸窃谙旅?,就讓那些秕糠隨風而去嘛,這點小事何必報來!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2、《朱子家訓》清代朱柏廬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對于一頓粥或一頓飯,應當想著來之不易;對于衣服的半根絲或半條線,也要常念著這些物資的產生是很艱難的。
3、《憫農其一》唐代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古詩是我國文化的精髓,是文化的瑰寶。文學史上,古詩的歷史源遠流長。從春秋時代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到封建王朝結束時期的各種流派,我國的古詩以其獨有的魅力展現了中華文化的風采。因此學習和了解古詩是我們中學生豐富知識、提高文學修養的有效途徑。
文學史上,各種絕句,五言、七言律詩,長短句浩如煙海,詩文作者也難計其數,因此本次主題活動“分門別類輯古詩”為同學們提供了一種研究古詩的方法――同異比較。只要確立了方向,用心搜集,完成本次活動是不難的,預祝同學們操作成功!
【教師總結】
這一次“分門別類輯古詩――同異比較”實踐活動取得圓滿成功,總結出的主要經驗有:1.每人在活動前要確立一個適合自己的明確目標,目標宜小不宜大;2.搜集材料要定向,不要貪多,要找準適合自己比較研究的“點”;3.以自主探究為主,要有自己的心得感悟;4.發揚團結合作精神,取長補短;5.寫文章要反復推敲,追求個性化的表達。總之,通過這次實踐活動,學生對古詩的興趣更加濃厚了,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實踐活動】
王兼明:運用“同異比較”方法開展“分門別類輯古詩”活動,我認為首先要搜集在某一方面有所“同”的詩,這是一項必須做好的基本工作。所確定的“同”實際上就是一個題材中心,它不宜太大,比如“寫春天的古詩”就選的太大了,選“寫荷花的古詩”就小多了;而搜集的范圍要盡可能廣一些,這樣才能選出適合比較的詩。
陳西林:接下來要確定用來比較的古詩,對它們進行分析比較,看它們各自有什么不同的特色,再說說自己閱讀后的感悟和啟示。這一步的關鍵是尋求古詩適合比較鑒賞的“點”,并品味出自己獨特的感悟。如我發現李紳和楊萬里都寫過《憫農》詩,李紳的兩首《憫農》詩我們在小學就讀過,楊萬里的《憫農》詩(稻云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還是第一次讀到。這三首詩在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上都可以做同異比較,特別是“異”的比較――李紳詩運用“勸誡”法和對比法,楊萬里詩運用的則是層層渲染、步步加深的筆法,手法不同;相同之處在于都表現農民生活的痛苦,抒發同情之心。
曹云云:我也是采用這一方法,選取了兩個“點”,如:望廬山瀑布,李白和張九齡都有名詩留諸后人;中秋望月,蘇軾(《中秋月》)和王建(《十五夜望月》)都寫過七絕。這些同題古詩都情景交融,意境深遠,又有各自的特色。
林一輪:最后就是文字表達,寫好鑒賞文。我認為在這里要注意三點:一是適當引用,重點精評;二是兼顧雙方,重在比較;三是推敲語言,力求生動。曹霞同學的文章《“同”在氣勢“異”在哲理》就很簡明扼要,富有表現力。
關鍵詞:社會轉型;社會資本變遷;農民;身份認同;職業化;職業農民
文章編號:978—7—80712—971—4(2012)01—096—02
“20億農民站在工業文明的入口處:這就是20世紀下半葉當今世界向社會科學提出的主要問題?!彪S著工業文明的快速發展,經濟全球化的新世界格局的形成,長久以來,馬爾薩斯關于人口資源的憂慮,尤其是關于農業人口發展的憂慮,首次變得如此現實。
一、農民身份轉化問題的提出
何為“農民”?在中文的辭典中的解釋是:“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1]象征的是一種身份。20世紀60年代,法國著名社會學家H·孟德拉斯在針對法國農民的研究這樣定義:“我要是有一項職業,將比當農民好多了,我們在調查中常聽到農民這樣說。”[2]這種遺憾概括出農民的‘地位’和其他職業的地位之間的根本差別。同時,孟德拉斯指出:“農民是一種存在,是對自我的一種整體的靜態的規定,而其他的職業是人們獲得的和占有的‘所有物’。[3]”也就是說,農民是一種身份的象征。隨著現代化社會進程的發展,農民將逐步離開土地,農民階級的身份發生轉化,孟德拉斯將其稱為“傳統農民的終結”。[4]
中國農民的傳統身份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1.中國傳統農民身份世代相傳。2.中國的傳統農民小農經濟所束縛。孫立平在描述中國斷裂的社會時說到:“由于對農產品需求的增加要遠小于對非農產品需求的增加,農民從出售農產品中獲得的收入,越來越微不足道?!盵5]3.中國的農民并非完全就業。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開始向農村擴張,農業耕種土地數量銳減。農業投入和產出出現反比,這種現象被稱為“隱性失業”。[6]
二、分析框架:農村社會資本變遷加速了對農民身份轉化的沖擊
(一)社會資本理論的內涵
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 是20 世紀80年代開始, 特別是90 年代興起的一個國際性學術熱點問題。它是由社會學家率先提出, 而后被經濟學家、政治學家以及法學家廣泛采納并用來解釋和說明各自研究領域問題的綜合性概念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社會資本的廣義定義:指個人在一種組織結構中,基于信任、合作以及規范基礎上的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總和,并利用自己特殊位置而獲取利益的能力,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內涵:一是社會資本的承載主體是一種社會關系網,其中的人際關系的復雜程度決定了社會網絡的強弱;二是社會資本存在一定的產生于社會關系的基礎上的文化規范;三是社會資本的功能應該是體現個人或者組織的目的,并能夠為其帶來價值增值。
(二)農村社會資本的外延
根據以上對社會資本的研究緯度,我們可以通過研究社會資本的類型來研究研究農村社會資本和社會網絡的變遷。以農村社區個人所擁有的社會資本為例,以時間作為分析農村社會資本變遷的中軸線,可把農村社會資本劃分為以下三種類型:傳統社會資本、現代社會資本、將來社會資本。我們把不同時期的農村社會資本比較如下(見表1):
的結果。傳統農村社會,社會資本基本上屬于平均分配。隨著經濟的發展,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家庭模式由大家庭轉變為核心家庭,傳統的以身份等級為分化邊界,逐步轉變為傳統禮制與職業階層相結合的模式。依靠家庭(家族)制度所形成的強大的特殊信任收到挑戰,法人組織將逐步完善。
(三)農村社會結構對社會資本行為主體的影響更為直接、復雜
社會學家認為,傳統村落文化中,家是社會的“核心”,它是一個“緊緊結合的團體”,中國的家是一最重要的“原級的”、“面對面”團體:它靠一種非形式的、個人間方法從事其活動(金耀基,1999)。[8]因此,傳統農村社會中社會網絡相對簡單,社會資本運作過程主要針對于家庭,投資風險較低。而現代農村社會資本,因其行為主體的分化,個人主義和職業因素的影響增加,其行為主體的運作過程更加復雜且運作風險較高。
三、農民職業化的意義和轉化方向
(一)農民職業化方向探析
就我國農民目前的現狀而言,社會資本的變遷使得傳統農民身份不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農民要想獲得同市民一樣的基本社會保障,必須促進身份農民向職業化轉變。在以往的研究中,針對農民職業化的轉化方向主要有以下表述:李培文、陸學藝、王春光主張創新戶籍制度、土地制度以及發展小城鎮建設,從政策的層面允許農民自由選擇職業,進行職業分化;盧榮善等則從中國經濟社會結構變遷的角度,論述了農民身份轉化的必要性,并給出了農民身份轉化的幾個方向。
筆者認為,就農民本身而言,要實現從身份化向職業化的轉變,除了向其他行業實行分化,未來也應作為一種獨立的職業而存在。
(二)農村專業合作社:農民自身職業化的路徑選擇
所謂農民職業化,是指將農業作為產業進行經營,在市場經濟的前提下,引入理性經濟人理論,以期獲得利潤最大化的過程。農民職業化是一個特定的過程,包涵三種方式:一是從傳統農民向市民化轉化;二是大力促進和發展小城鎮建設,并擴大鄉鎮企業建設,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三是以獲取經濟利潤為目的,但繼續從事農業生產和經營,設立特定的行業規范,形成一種專門的職業,即職業農民。
農村以土地經營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民收入增長很慢甚至下降,使土地經營對農民生產、生活的重要性有所下降。非農產業高收入的“拉動”,農業龍頭企業收入的穩定,迫切要求加快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流轉。我們應在十六大三中全會精神指導下,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鼓勵和支持農民之間進行轉包、轉讓、互換等土地流轉,鼓勵和支持農戶與農業龍頭企業(含中外合資)之間,在不傷害農民利益的前提下,進行土地轉讓、并換,包括土地流轉后的農戶就業和身份置換。促進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既有利于農民專業化、職業化的快速形成,擴大土地經營規模和提高土地使用和產出率,以規模促進土地經營的高收益,同時也可以大量釋放禁錮在土地上的富余勞動力,提高農業人力資源的有效配置。
農民的職業化和專業化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要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根據區位狀況,市場發育程度,經濟發展水平,實現要素流動和優勢互補。已在農業龍頭企業工作的農民可先行一步,盡快實現身份的轉變,以產生較大的社會輻射和影響,使農民的專業化分工、職業化發展得以順利實施。
致謝:在本文的創作過程中,陸林教授給予了熱情指導和寶貴意見,在此深表謝忱!
參考文獻:
[1]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935.
[2][3]H·孟德拉斯.李培林譯.農民的終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77;247.
[4]李培文.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農民身份轉化面臨的困境和出路[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1,(9):257—258.
[5]孫立平.斷裂: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M].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03:3—4.
[6]阿瑟·劉易斯.二元經濟論[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