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巴黎圣母院賞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標題;探究;象征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11-0084-01
《一滴眼淚換一滴水》選自高中語文蘇教版“美與丑的看臺”板塊。此板塊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以問題探討的方式來賞析對比手法的藝術表現力,進而理解并體會“人性中美與丑對立存在,人性美才是人類的希望”這一主題。課文節選自法國著名小說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該作品結構宏大,情感表達的廣度和人性剖析的深度,令人嘆為觀止。課文主要內容如下,伽西莫多在廣場遭受笞刑并受到圍觀者無盡的侮辱咒罵,他最敬重的克洛德神甫置之不理,而曾被他傷害過的艾絲美拉達卻送水給他喝,在此情境下,伽西莫多流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滴眼淚。
備課時,筆者發現這篇課文的標題存有解讀空間,是理解課文的切入點。據此,筆者結合自身的思考并查閱相關資料,形成見解,以備課堂上與學生交流。縱觀此文各種譯本的譯題有四種:李玉民《一滴眼淚報一滴水》、陳筱卿《為一滴水而流出一滴眼淚》、管震湖《一滴水,一滴淚》、陳敬容《一滴眼淚換一滴水》。課文選用的是陳敬容版本。關于此譯題爭議較多,我認為此標題有其深意。根據象征意義和創作原則兩個層面,筆者從標題上一一探究其內含的意蘊。
一、“一滴眼淚”
眾所周知,眼淚是內心情感外化的載體,包含自責、悔恨、感激、自覺之義。伽西莫多的“一滴眼淚”含著什么情感呢?
伽西莫多是吉卜賽人的棄兒,生來畸形:獨眼、駝背、跛足。他被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收養,成年后當敲鐘人。長年敲鐘致使他的耳朵變聾。他生活在簡單的世界中,遠離人情世故,沒有正確的是非觀念。所以,他聽從養父指使去劫持善良的少女艾絲美拉達;被人捆綁到刑場,任人擺布;遭受酷刑,毫不反抗;對群眾的侮辱、打罵,“既不羞愧也不臉紅”;對養父忘恩負義地離開,也只是略表失望。可謂是一個無“心”的人――依附于克洛德而存在的機械式的生命,沒有自我意識。
當艾絲美拉達送水給他喝時,伽西莫多第一次感受到了自我存在的溫暖,“一滴眼淚”象征著他自我意識的覺醒和人性之美的復蘇。之后,艾絲美拉達上絞刑架時,“他像受了雷擊的人一樣一動也不響,一長串淚珠從他那一共只流過一滴眼淚的獨眼里悄悄地往下流淌”。從“一大顆眼淚”到“一長串淚珠”,伽西莫多的內心世界經歷了從荒蕪到豐富的變化,他從一個機械式的活物轉化成了一個真正的人。
雨果在作品中實踐著其“美丑對照原則”――“丑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惡與善并存,黑暗與光明相共”。其核心要義是創作要同時表現大自然和人性中的美與丑。雨果筆下的人物充滿張力和生命力,因為他創作中始終堅持的人道主義追求使得這些人物始終有向上、向善的意識。這滴眼淚,不僅是給讀者流的,也是給現場看客流的。雨果想讓那些愚昧的癲狂的缺少同情的盲從者、可憐人也感到人性的偉大,企望他們的“丑”與“惡”“畸形”與“黑暗”能在艾絲美拉達的“美”與“善”、“崇高”與“光明”下被照亮,希冀這一顆眼淚能溫暖化開他們人性中的“惡”,讓良善回歸人的靈魂。所以才有小說接下來的描寫――大家拍著手喊道:“好極了,好極了!”
二、“一滴水”
善良的艾絲美拉達,不計前嫌,不圖回報,為伽西莫多送來了甘甜的水。這“一滴水”是溫情之水,承載著憐憫、寬容、善良、關懷、溫暖、希望,讓伽西莫多荒蕪的心靈接受了甘霖般的滋潤。該故事發生在15世紀的法國,一個宗教至高無上的時代,而巴黎圣母院是宗教圣地。所以,“水”讓人想到宗教中的洗禮。在宗教儀式上,水通常是沖洗罪惡的凈化劑。伽西莫多曾無知愚昧、不辨是非,而這“一滴水”散發出的人性光輝照亮了他沉睡多年的靈魂,清洗了內心的罪惡,幫助他實現了靈魂上的救贖。“這時他竟忘記了要喝水了”,此刻對伽西莫多的精神生命有著神圣的意義。所以,這“一滴水”更是救贖之水。
三、“換”
我認為,標題中的“換”字采用的是其“變化”“更改”這一義項,而非“交換”之義。結合課文,我們發現“眼淚”和“水”是雨果作品中人道主義精神載體,兩者象征著人性向“美”“善”靠近,回歸美好,心向光明。所以,“換”從“變化”引申為“轉換”之義更為妥帖。“一滴眼淚換一滴水”實現了伽西莫多靈魂的升華,此“換”是雙向轉換。“眼淚”和“水”之間存在雙向關系,所以,這一轉換也是逆向的,美好、光明、善良是能傳遞、傳承的。“眼淚”過后,原先不幸的人帶著“水”所綻放出來的光彩召喚著那些仍在無知中的不幸的人,從而兩者之間形成良性的雙向循環,揭示著人性美與丑的可轉換性。可見,標題中的量詞“一滴”并非實指。表面看,“一滴眼淚”和“一滴水”存在等量關系,但從深層角度思考,它代表著一種美好的信念,如同雨果的人道主義精神,相信美好的付出必定會有美好的收獲。
總之,雨果堅定的向善的信念就藏在標題中,我們通過對標題的探究來挖掘隱藏在文本中的文化象征和人道精神,進一步深入作品,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提高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關鍵詞:舞蹈教學;風格;個性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06-0135-01
從舞蹈藝術的發展歷史而言,很多藝術感染力強的舞蹈類別都是因為融合了舞者的人格魅力,才讓原來的舞蹈更具有表演張力。如極富盛名的《天鵝湖》了,因為舞者的個人性格不同其舞蹈傳遞出來的情感也大相徑庭,烏蘭諾娃的舞蹈幽靜淡雅,普列謝茨卡婭則嬌貴敏感,這和她們的個人性格有著很大的關系。在芭蕾舞中不同舞蹈的風格也是極具代表性的,如《巴黎圣母院》的溫婉、《阿拉丁》的熱辣、《火鳥》的抗爭、《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哀傷、《胡桃夾子》的靈動、《木偶王子》的精準、《睡美人》的幽雅。如何將個人性格與舞蹈風格結合起來,一直是眾多藝術家熱議的話題。我國著名舞蹈藝術家楊麗萍,即將個人性格與舞蹈風格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傳統的傣族舞表現出了新的光芒,完全顛覆了傣族舞傳統風格,如《雀之靈》充分發揮舞蹈演員個性而別具特色,最終給傣族舞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
一、舞蹈風格與個人性格的交叉關系
舞蹈的類別可以直接決定舞蹈所表現出的風格。而在這些風格中,無論是受到舞蹈風格的影響還是個人性格的影響,都會與民族性、空間性、時間性的風格融合在一起,就國內的舞蹈藝術來說,這樣的藝術風格是以整合傳統舞蹈的特點為基礎,通過嬌柔并錯、剛柔并濟、動靜相宜的舞蹈編排和舞蹈表演,來產生一種獨特的舞蹈藝術風格。這種風格是具有獨特性、固定性、代表性的,也是形成了一個固定框架,不會變動的。同時這里的“個性”也代表著具有特殊性格、特殊心理和特殊行為的人格特點。它體現了人的個別性、個人獨特性,是個人相對穩定的氣質、品格、思想、情感、意志、趣味、才能、習慣、儀態、言談、舉止等心理特征、行為特征的復合體。舞蹈個性主要是體現在參與整個舞蹈創作和表演過程的人身上,像是舞蹈的編排者和舞蹈的表演者的個人性格特點與心理變化過程,都會影響到舞蹈個性的表達和變化。
二、舞蹈風格反應了編導品格
每一種藝術都體現著編導的藝術境界與內心理念和思想。舞蹈做為一種動作藝術自然也不例外。一個具有精神境界的舞蹈它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主題都是編導思想的升華。對舞蹈編導來說,一部好的作品不但需要時間的積累,更需要細心的體會。因為舞蹈需要以人為載體,運用肢體語言抒發一種情感,表達一種思想。為此,舞蹈風格必然烙上創作者的影子,體現一種想法、意識。舞如其人,舞品見人品。
舞蹈作品的風格不但能反映編導的知識體系和文化素養以及其審美情趣。對于一個自小學習古典舞的編導,在編排作品時就會有古典舞的風格。例如在舞蹈《踏歌》、《謝公屐》中就反應了一種復古的風格。其不但復活了中國古代舞蹈,又彰顯了編導對于歷史和古代藝術的觀察與理解。
三、編導品格制約著舞蹈品格的展現
曾經有位非常著名的舞蹈編排家是這樣解釋自身性格與舞蹈風格之間的關系:“舞蹈的風格可以是別人的,但是人的個性永遠自己的;舞蹈的風格是在不斷重復的,而人自身的性格則是不斷在改變的,舞蹈風格像是鐵塊,而人的個性像是赤焰,兩者相碰撞則會錘煉出更加堅韌的鋼鐵出來。就舞蹈藝術的發展歷史而言,大部分舞蹈風格強烈的舞蹈,都是通過舞者將自身的個性融入進舞蹈表演中,才創造出一種全新的舞蹈風格。在1945年,荷蘭籍舞者紗卡奧蘭德在奧蘭塔的《仙女》里就獨具匠心的將傳統的舞蹈風格吸收轉化為屬于自己的東西,創造出來一種風格獨特的舞蹈語言。他吸收了本屬法國人的《仙女》,把它搬上了哥本哈根的舞臺,并改編為荷蘭派的名作,而原來的“法國版”反倒失傳了。一部《仙女》縱貫意大利、法國、丹麥的歐洲南北空間,永恒地立在了芭蕾史上。
四、總結
創新是藝術的根本,而且這種創新過程只有借助個體的發揮才能達到。正因為存在著獨一無二的個人性格,才能讓不同的物種展現在舞臺上。這樣的舞蹈風格變化,不在是單一的舞蹈樣式重復,而是一次又一次創造再重生。在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的中國舞蹈歷史中,舞蹈的施教過程中需要將風格的傳承與創新有機結合,全面開發出學生的個人特性和舞蹈素養,讓舞者的潛力可以得到全面發揮。讓介于風格與個性之間的舞蹈教學起到良好的中介、橋梁和紐帶作用,總之好的舞蹈是舞蹈風格與個性完美結合的關鍵。
參考文獻:
[1]羅雄巖著.中國舞蹈蹈文化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偉.感應時代主題建設先進文化[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3,(6):39.
[3]劉建.舞種風格與個性創作的雙向認可[J].舞蹈,2003,(10):26.
[4]呂藝生.舞蹈大辭典[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4.
關鍵詞:高考;福建;語文;文學名著
中圖分類號:G632.4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8-0117-02
2007年我省高考語文率先將文學名著納入考查范圍,這可以算是我省自2004年實行高考語文自主命題以來最受國人關注的亮點。不可否認,這一創舉是在努力踐行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閱讀理念。《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于“必修課程·閱讀鑒賞”篇的第10條中,也進一步闡明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同時還規定高中階段學生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如今,福建省高考語文命題對文學名著閱讀的考查已堅持了七個年頭。經過2007年和2008年兩年的探索,2009年《考試說明》對這部分的考試內容、層級和題型作了明確的規定,題型也固定為多項選擇題和簡答題,分別考查學生課外閱讀的積累情況和課外閱讀的效率。那么,這樣的考查是否還符合命題的初衷?名為文學名著閱讀,考的卻是識記能力,與文學鑒賞毫無關聯,更與新課程標準所要求考核的“思考·領悟”能力相去甚遠。筆者作為一名普通的語文教師,執教四年以來,看到了不少學生面對名著閱讀時表現出困惑、畏懼和無奈,而在教學過程中遇到最多困難的也是文學名著閱讀指導。
首先,問題出在文學名著考試范圍。2007年福建高考將十一部國內外小說劃定為名著考試范圍,其中兩部為中國古典小說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三部為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家》、《圍城》、《子夜》,一部17世紀的西班牙小說《堂·吉訶德》,一部19世紀的英國小說《匹克威克外傳》,兩部19世紀的法國小說《巴黎圣母院》、《歐也妮·葛朗臺》,一部19世紀的俄國小說《復活》,一部20世紀的美國小說《老人與海》。我們可以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附錄之一《關于誦讀篇目和課外讀物的建議》中找到這一考查范圍的依據,其中便有這十一部小說。然而,很快地,2008年高考刪去《匹克威克外傳》和《老人與海》,2009年刪去《圍城》,2011年刪去《堂吉訶德》。這樣大幅度地刪減名著數量對于要參加高考的學生們來說當然是值得高興的,然而這也不得不讓人質疑名著閱讀作為高考考查的對象,不是應該制定更詳細穩定的考查方案和進行更有針對性的篩選嗎?而目前,福建高考所考查的七部是否就是精挑細選留下的呢?似乎未必。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對于《子夜》這部作品普遍缺乏興趣。《子夜》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以科學世界觀為指導的社會剖析小說,它在文學史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它所描寫的資本家的經濟生活和家庭生活確實難以讓學生找到興趣點。筆者以為,文學名著作為高考有針對性的推薦和考查,其難度和趣味應該盡可能接近高中階段的學生。我們且不說《三國演義》和《紅樓夢》這兩部的閱讀難度讓不少學生望而卻步,只在閱讀趣味上不是應該先滿足廣大學生嗎?其次,高考名著閱讀考查的形式為兩種,第一小題為五選二的選擇題,要求學生判別故事情節的正誤,第二小題為敘述故事情節的簡答題,共賦分10分。而這兩道題都是考查學生對名著故事情節的識記能力。在這樣的高考指揮棒的指引下,學生捧著名著不是細細品賞,而是忙著概括和背誦故事情節。如果學生能夠邊讀名著邊歸納記憶情節,這倒可喜。而事實是很多學生為了提高學習效率,直接丟掉大部頭的原著(如《三國演義》、《紅樓夢》),轉而到市面上尋覓各種名著導讀本、節略版。他們幾乎不會關心哪個版本的《紅樓夢》更好,他們交流更多的是哪一種名著節略版概括得更精練更好。試想,學生們手捧各種名著導讀、名著梗概,怎么能做到“與文本展開對話”?這樣的狀況著實讓人憂心,然而這種狀況的出現卻也怪不得學生。試問像《三國演義》、《紅樓夢》這樣的一百二十回的長篇巨著有幾人能在看過一兩遍后便可清晰記住其中的復雜情節和諸多細節?這也是促發學生拋開原著而選擇故事梗概、狂背故事情節的重要原因。所以,要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對待名著閱讀的態度,真正達到和實現高考考查名著閱讀的目的和意義,必須改變這樣的命題方式。其實這幾年,有不少專家和學者提出文學名著閱讀命題不能單純考查“記憶能力”,而應增加一些鑒賞題、思考題和感悟題。但是,改變并沒有發生。那么,在這樣一個糾結矛盾的狀況下,站在教學一線的語文老師又可以做些什么呢?筆者略談談自己這四年來在名著閱讀教學上的些許感受和看法。首先,從高一起,就必須讓學生明確閱讀的真正內涵,端正名著閱讀的態度。最近,我在一個剛結束了2013年高考的學生的個人微博上看到這么一句話,他說:“我現在才發現,原來《紅樓夢》很好看……”之所以有這樣的感慨,那是因為他在過去的三年高中學習中都沒有認真讀過《紅樓夢》,自然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不管如何,這位學生終究發現并喜歡上了它的好,為時未晚啊。所以,端正學生的閱讀態度,讓學生摒棄那種“高考后就丟掉名著”的心態,是首要的。其次,教師要對名著閱讀進行統籌規劃。多數高一新生面對高考要求的七部名著時會感到無從下手,此時,教師就必須起到引導和統籌的作用。高中三年的學習是一個整體,那么三年的閱讀訓練也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且連貫統一的過程。對于高一的學生,由于他們剛從初中升入高中,閱讀能力還比較有限,因此閱讀的內容不宜太難,可以選擇七部名著中比較簡單的《家》、《巴黎圣母院》作為高一上學期的閱讀內容。高一下學期安排《紅樓夢》,高二上學期安排《三國演義》,這樣學生可以利用高一升高二的暑假將這兩部最難攻克的名著讀完;高二下學期把《子夜》、《復活》、《歐也妮·葛朗臺》作為閱讀內容。那么到了高三這一年,學生們就可以較為自由地安排時間復習這七部名著。這樣的統籌規劃,首先有利于教師對名著進行統一的指導閱讀;其次,從高一開始就未雨綢繆,化整為零,一本一本地去閱讀名著,可以避免高考前借助大量的“名著導讀訓練題”去備考的急功近利且得不償失的方法的出現。再者,重視教師導讀,事半功倍。開始一部新的名著閱讀前,教師最好要對名著做一個整體介紹和閱讀指導,讓學生對全書有一個宏觀印象,尤其是《紅樓夢》和《三國演義》這樣的“大部頭”,導讀是必不可少的。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兩部名著的導讀過程中,要提醒學生把握重點章回。比如《紅樓夢》的第五回就是全書的總綱,通過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利用畫冊、判詞及歌曲的形式,隱喻含蓄地將《紅樓夢》眾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發展和結局交代出來。如果教師沒有強調這一回的重要性并對其進行解讀,那么很可能多數學生會忽略掉那些對全書都至關重要的判詞、歌曲。最后,應讀練結合,培養能力。事實上,這一措施主要是為了應對學生們無法回避的高考。在閱讀名著之余必須讓學生做一些有針對性的習題訓練,考查他們對名著內容的概括理解能力,以此加深對原著的記憶和理解,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促進了他們的閱讀。在這個習題訓練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明白做習題訓練只是為了檢測自己閱讀名著的效果;同時,習題要適當適量地做。當然,對于一些“讀有余力”的學生來說,教師還可以推薦他們閱讀一些名著賞析作品。通過閱讀名家的解讀作品,學生可以更多角度地、更深刻地理解原著,從而逐步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和鑒賞水平。
毫無疑問,陶冶了一代代人精神的文學經典名著是人類文化的結晶。而真正要讓這些人類文化的結晶在中學生中綻放光芒,我們的高考命題應更加開放,引導高中學生更自主地“走近”并“走進”優秀文學作品,展開更為廣泛地閱讀體驗,將閱讀成果轉化為經世致用的生命智慧,真正檢驗出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筆者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自然是改變不了高考的命題方向,但至少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中,我還可以努力去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引導學生從思想上重視名著閱讀,把名著閱讀當作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伍美璇.福建語文高考文學名著考查反思[J].廈門教學學院學報,2009,(09).
[3]陳海清.福建省高考自主命題文學名著考查的探索之路[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0,(04).
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突出這個特點,而就文學自身的性質來看,閱讀、接受的過程本身就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過程。外國文學課是研究西方文化的一塊重要陣地,作為一名外國文學教師,我們應該利用這塊陣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特別在實用主義盛行的今天,這個問題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應積極承擔起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重任。至于在具體教學中應如何突出人文素質的培養,我們應該結合具體貼切的作品去慢慢滲透,如荷馬史詩中英雄們的個體本位意識(以阿喀琉斯為代表)、集體意識(以郝克托爾為代表)、古希臘悲劇中主人公們敢于和命運抗爭的拼搏精神、哈姆雷特對人性的深層思考等等,在這些作品的教學賞析中,都可以適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實際上,在西方文學史上,優秀的文學作品無疑都是與倫理、道德緊緊相連的。因此,外國文學這門課程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會起到補充作用。
而目前,在高職有限的教學計劃中,以政治教育取代人格教化和道德教育的現象比比皆是。從教育的功能講,真正的人文教育有別于政治課的理性說教,不是以外在的倫理道德規范和準則去要求學生,而是通過心靈的潛移默化去修正學生的品行;不是讓學生聽別人說這“不準”那“不能”,而是學會讓心靈告訴自己是非美丑,并擇善而從。一個是以“堵漏”去禁絕,一個是以“疏導”去啟真。因此,外國文學中的人文教育的作用是政治教育無法替代的。外國文學教學還應該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而不是教師一味地去講“純文學”,去培養“精英人才”、“學術人才”。現在的學生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心理承受能力也越來越弱,而在欣賞外國文學相關作品如《浮士德》、《老人與海》等類似作品時,我們可以適當培養學生對生活積極樂觀的態度,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在欣賞《李爾王》、《高老頭》時,我們應辯證分析看待李爾王和高老頭對子女的愛,并與當今社會上的普遍現象“啃老族”聯系起來,來反思一些實際問題:如何看待父母對子女的愛以及子女如何回報父母等。通過這種聯想思維,從而把德育、倫理等人文素質滲透到教學中,使外國文學的學習跳出狹隘的理論層面,從而具有實際意義。
其實學習文學本身就不應該在純文學氧吧里去呼吸,有時它也會像技能型學科那樣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既然外國文學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能承擔人文素質培養的重任,那么,在教學實踐中,就應注意調動、運用多種手段、方法以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目前,很多學生對文學作品不求甚解,這對我們老師來講是極大的挑戰。如何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中抓住學生們的心,讓他們浮躁的心沉靜下來,讓他們功利的心進入文學意境中去接受洗禮,是我們教師當務之急。一、激發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興趣學生學習外國文學課程已經是最后一學年了,而在此之前的初高中、高職前兩年學習階段,學生對外國文學接觸較少,不像學中國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那樣有一定的文化“基礎”,異質文化的差異往往成為他們理解外國文學的阻礙,再加之社會因素,急功近利、浮躁的學習態度等方面的原因,而再結合到高職院校具體情況,學生的文學素養較之本科院校的學生有很大差異。
因此,我們培養他們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遠比教師自己個人詳細的講授來的更為重要,因為“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而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自覺走進外國文學的殿堂,很重要的一個途徑就是我們在外國文學史的教學中要經常、較多、自覺、有意識地將比較文學的方法使用其中,而不是將外國文學和比較文學作為兩門獨立學科鮮明地割裂開來,涉及到相關作品時,將中外文學作品個案進行詳盡比較,這樣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分析、賞析作品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激發他們自覺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通過比較的方法將中西文學乃至中西文化的差異彰顯出來,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這也是學生們比較感興趣的。如講授《美狄亞》時,可把它與中國詩經中的《氓》進行比較,同是寫古代社會婦女在家庭中地位的不平等,同是棄婦形象,由于兩人身處于截然相反的文化形態,因而命運抉擇也截然不同。
類似于這樣的拋磚引玉,促使學生在課后有興趣去讀原著,并在閱讀過程中善于用比較的眼光看待問題,視野得以開闊。二、教學手段應由單一向多元化轉變多媒體教學在外國文學教學中的作用一方面是以生動活潑、栩栩如生的畫面和視聽效果來吸引學生眼球和注意力,另一方面則借助多媒體的方式將外國文學的知識性、趣味性、人文性以圖文、影像和傳統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呈現出來,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學生很難理解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文學,這時只有將古希臘羅馬文學與中世紀文學進行比較后才能讓學生直觀深入理解文藝復興時期文學,而比較作品則需要很長時間復述,效果不一定很明顯,這時利用教學課件顯示,讓學生看到古希臘羅馬時期雕塑、陶器的生動自然,中世紀圣父、圣母、圣子題材的單一,顏色的暗淡、憂郁,文藝復興時期各大家筆下人物線條的優美,臉部表情的生動,人物關系的和諧。
成功的提問首先源于教師對教材的深度解讀和教學目標的準確定位,以及對教材重難點的準確把握,其次重在講究教學契機的掌控和問題的藝術設計。
一、在“失誤處”巧妙提問
有時學生最真實的失誤,正是教師可以引發其深入思考的“突破口”。在發現學生的理解有偏差時,不要立即指出,而可以巧妙提問,觸發學生其他角度的思考。這樣既可以糾正失誤,又能使學生更深入地解讀文本。
例如教授《記承天寺夜游》時,我先要求學生具體找找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學生們找到了“積水、藻荇、竹柏”。在這個“失誤處”,我適時提問,還有那些景物,找得完全嗎?在我的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又找到了“月色”。進而又有學生提出反對意見,說沒有積水、藻荇和竹柏,只寫了月色和竹柏。我趁機進一步設置問題:依據何在?學生們又低頭仔細閱讀文章,然后發表自己的感悟:文字中說“如積水空明”中的“如”說明此處運用了比喻修辭手法,是形容月色像積水一樣空靈澄澈的。還有一個“蓋”字,是“原來”的意思,說明“藻、荇交橫”也僅僅是形容竹柏的。接下來我又緊緊追問:為什么作者在這句話中一個“月”字都沒寫,就能創設出如此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學生們恍然大悟:處處有“月”而無一個“月”字,更可見作者寫法的高明。能創設出如此美妙的效果,歸功于作者運用的精妙比喻,還表現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這一句僅僅18個字,就描繪出一個澄澈空靈的世界,并且歷來被譽為描寫月色的絕唱。
此例中問題的設置,不僅培養了學生善于觀察的好習慣,還提高了他們更高層次的賞析能力,并使之感受到坡高超筆法下如此美妙的景色。
二、在“疑問處”巧妙提問
從學生角度生發的“疑問處”,也正是豐富內容的探究點。在教師的引導下,經過對巧妙的提問,會很好地把握文本的意蘊,將學生從“霧里看花”引導到了“柳暗花明”的境地,會自然提升學生的評判、思辨能力,使學生的思考能力逐步提高。
在教授《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時,我先拋出問題:通過情節的分析,人物描寫的品味,我們總結出魯提轄是個什么樣的人?學生紛紛回答:慷慨率直、不畏、伸張正義、疾惡如仇、粗中有細、有勇有謀。我首先肯定大家概括得很準確,接著進一步質疑:魯達為什么不把鄭屠扭送到衙門,直接告他一狀?學生們出現了疑惑,但有些學生回答:如果遞到衙門,就不符合魯達的性格,他是一位疾惡如仇的俠士,路見不平就要拔刀相助,這是他血液里不可阻擋的力量。有的說他武功高強、不畏,所以想親自教訓這個惡人。于是我就趁熱打鐵詢問:我們前面已總結過魯達是個有勇有謀、伸張正義的人。衙門就是為民做主的地方,他是個聰明人,為什么不可以“以法制惡”,省得自己“大動干戈”?
至此,學生們豁然開朗:在那個封建社會里,有錢能使鬼推磨,鄭屠有錢,他早已與官府勾結相通。在那個黑暗的社會里,貧窮的老百姓是欲告無門的。在《水滸》里,那些行俠仗義的英雄好漢是備受老百姓推崇的,這是至今人們仍然對一百零八將的英雄事跡欣賞不已的原因,也照應了當時“”的歷史必然性。
本段中幾個巧妙的層層深入的提問,不僅使學生深入了解了魯達的性格,也使其看清了當時社會的本質。
三、在“分歧處”巧妙提問
學生的初步感受有其特別的先入性,教師要允許并鼓勵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但在學生對文本理解有分歧的地方,教師的適時提問可以讓學生在“分歧處”獲得啟發,在探究中提升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教授《老王》一課時,我讓學生品讀了有關老王的外貌描寫的一段文字,然后提問:你感覺楊絳對老王的這段描寫(他面色死灰……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寫得如何?學生不假思索地說,作者把老王描寫太可怕了,這段描寫也許很真實地描寫了當時老王可憐的病苦形象,但總覺得作者對老王有所貶損。立刻就有學生提出反對意見:雖然這段描寫很無情,但作者描寫的應該是真實情況。從整篇文章來看,作者對老王是肯定和贊美的,這段文字應該不算貶寫。我立即抓住這個“分歧處”進一步質疑:老王的確丑陋可怕,但僅憑一個真實的外貌描寫,是否可以判定作者對他們人格所給予的評價呢?這一問題激起了學生們熱烈的討論。小組交流時,學生們的發言很精彩。一位學生說:“我突然想起《巴黎圣母院》里丑陋的撞鐘人卡西莫多。作者也真實描寫了卡西莫多的丑陋怪異,但作者寫他的丑正是突現了他的善良心靈。他的美與教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時大家也如醍醐灌頂:寫老王的丑陋,其實正好突現他如金子般純潔寶貴的心靈,這樣寫更有震撼力。
的確,作者在這種看似殘酷的描寫中,淋漓地映照了老王真實的悲慘生活,但正是在這種鮮明而又真實的對比烘托下,老王人性的光輝才分外奪目且讓人感動!通過教師在“分歧處”層層巧妙的質疑,學生們逐層深入地理解了文本,理解了作者高超的寫作手法。
四、在“關鍵處”巧妙提問
作品的“關鍵處”,有時是課文的重點,有時是理解的關鍵處,它是內容的蘊涵之處和情感的生發之處。教師抓住這個關鍵點來個因勢利導地巧妙提問,會讓學生在醞釀品味中挖掘出文章豐富的意蘊。
在《我的第一本書》的課堂教學中,我要求學生簡單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內容,有學生回答說寫的是“我第一本書”的來歷,有的說寫了有關書的童年往事。我肯定學生們概括得很不錯,接下來提問:如果讓你用一個字來概括全文,你會用哪個字?有的回答:本。
我適時向深處引導提問:你如何理解的?學生說“本”指的是那本書,“本”蘊涵著與喬元貞本真的友情,是情感的生發點。課文結尾寫道:“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即刻有學生補充:一方面指的是那本書;另一方面,指的是人在成長中最本質最珍貴的東西——友情。我看時機成熟,在這個“關鍵點”點撥問題:這種寫法我們把它稱作什么呢?大家齊聲回答:一語雙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