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國殤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上午從網上得知昆明發(fā)生了恐怖襲擊,我查看了網上每一條關于昆明的最新報道,生在江蘇徐州的我隔著昆明上百里,唯一能做的卻只有關注她。
三月一日 晚上九點半左右,昆明火車站。這個時間和地點發(fā)生的事情,將牽動每個國人的神經。十余名男女身著統(tǒng)一服裝,手里持長刀械,沖進昆明火車站廣場和售票廳, 在車站里見人就砍殺。這幫暴徒對無辜百姓的殘殺,百余人受傷被送進醫(yī)院,還有29條無辜的生命,喪生在這群兇殘的劊子手中。其中還有一些羸弱的孩子。這不是某一省、某一市的災難,這是一場中國的傷痛,五十六個民族的心殤。內心充滿了憤慨,促使我應該做些什么,孱弱的文字此時顯得多么蒼白、無力,它已無法描述出那些悲痛。這從顫抖的指尖間,滴落寥寥數(shù)言,是為那些不幸遇難離去的親人的祈福,更為堅強活下來的人們祈愿。望貧苦多難的中華民族,不再上演這樣的災禍。祖國母親活在苦難里已經太久了,同胞們太需要一種幸福的生活。那些暴虐的恐怖分子,終會為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得到應有的懲罰。
身在江蘇的我,雖遠隔昆明上百里,卻深深地感受到昆明在滴血,云南流淚在滑落,整個中國都充滿了巨大的悲憤。中華民族歷來都不是好戰(zhàn)的國家,但也絕不是從不是一個怯懦的民族。那些恐怖分子讓生活在這片人民,陷入失去同胞的痛苦中,那么他們必將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也許中國的夢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路途或許充滿了艱險和不測,但中國從沒怯懦過,因為我們知道幸福終究不是那么容易來。中國夢終會還有一段很長的艱難路程要走,但中國夢絕不是孤弱的,她是十三萬萬同胞的凝聚,他絕不是某個組織,某個勢力所能脅迫,阻擋的。也不是某一個人所能代表的,這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每一個人的匯聚,那條波瀾壯闊的黃河和長江,不禁馳騰在這片土地上,更奔流在中華民族每一個人的血液中。
我只能責備自己,在這個時刻只能無奈的眼睜睜得看著。我也許只能在百里之外,用自己最卑弱的語言,表達著對這片土地的深意。
1、原文: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2、譯文: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戰(zhàn)車交錯啊刀劍相砍殺。旗幟蔽日啊敵人如烏云,飛箭交墜啊士卒勇爭先。犯我陣地啊踐踏我隊伍,左驂死去啊右驂被刀傷。埋住兩輪啊絆住四匹馬,手拿玉槌啊敲打響戰(zhàn)鼓。天昏地暗啊威嚴神靈怒,殘酷殺盡啊尸首棄原野。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復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遙遠。佩帶長劍啊挾著強弓弩,首身分離啊壯心不改變。實在勇敢啊富有戰(zhàn)斗力,始終剛強啊沒人能侵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為鬼中英雄!
(來源:文章屋網 )
刀劍絲竹聲喑啞,琉璃璧玉飾繁華。
冷雨濕裳淚斷腸,舉杯花間意彷徨。
野鶴游云何處是?林菲漫蔽齊楚閣。
獨步徜徉松林下,得與碧溪悅鳥歡。
身倚軒窗望高樓,劍指蒼穹破凌空。
白霜淺淺昭瑞雪,貶居南國北雁飛。
倫敦的博羅市場很快就要迎來自己的1000歲生日。店家們都知道,這個意義非凡的日子蘊含著巨大的商機。他們除了要用自己獨特的方式為市場慶生之外,還要策劃各種吸引人眼球的促銷活動。
說起博羅市場,在倫敦可謂無人不曉。它位于英國倫敦的倫敦橋下,有上百個店面,主要出售水果、蔬菜、肉類、海鮮、紅酒等食品以及各種餐具等相關物品,每周只開放周四到周六3天,既是一個歷史悠久、廣受贊譽的食品市場,也是一個富有特色的旅游景點。
博羅市場的食品以新鮮、優(yōu)質而出名,每家店的食品都經過嚴格的品質測試。這些店面的獨特之處還在于,幾乎每個店長和店員都是對食物和美食有深入研究的食物專家、美食達人。這個市場的生意十分火爆,商家之間的競爭也十分激烈,想要從中脫穎而出,絕非易事。
馬切特是博羅市場里一家蘋果店的老板,對于每種蘋果的脆性、風味頗為熟悉,甚至對蘋果的含糖量、酸度和丹寧含量等數(shù)據(jù)他都了如指掌。每當顧客光臨,征求他的意見時,他都能游刃有余地解答客人提出的各種問題。同時,還會給客人提供一些非常棒的食用建議。正是因為他的博學和風趣,面積并不算大的蘋果店里常常人流如織。
馬切特之所以選擇開一家只賣蘋果的商店,是因為他曾深入研究過英國人的飲食習慣。英國人鐘愛蘋果,除了最通常的直接食用的吃法,英國人還喜歡把蘋果作為廚房的食材,比如,被制作成點心餡、烤餅餡等,炸蘋果常與香腸、豬排等菜肴同食。英國人也喜歡喝蘋果酒,有很多品種的蘋果專門用于釀酒。
但是市場內上百家店鋪,各式的水果店也有十多家,如何能讓自己的蘋果店獨樹一幟呢?
一天,馬切特在手里把玩著剛剛從“蘋果”零售店里搶購來的“愛瘋6”,心想,如果店里的蘋果能夠跟手里的這個“蘋果”一樣,引起顧客的瘋狂搶購,那就爽翻了。想到這里,馬切特的腦海里又一次浮現(xiàn)出了眾多瘋狂的“果粉”在“蘋果”零售店里玩命搶購的場景。
忽然,馬切特興奮地拍了一下腿,一個美妙的靈感從他的心底迸發(fā)出來。于是,他把自己的構想,畫在了圖紙上,同時給裝修公司打了電話。他讓裝修公司仿照“蘋果”零售店的風格和布局重新把自己的蘋果店裝修了一遍。
很快,馬切特的蘋果店裝修一新,從外到內洋溢著濃郁的“蘋果”氣息。他將店里1000多個品種的蘋果進行了分類整理,把蘋果像“蘋果”手機那樣擺放在展示臺上,在每個蘋果的前面,都放著一張制作精美的卡片,上面詳細地寫著這種蘋果的口味、歷史以及食用建議等信息。
他在卡片上特別標注了那些瀕臨消失的蘋果品種,以喚起人們保護蘋果的意識。更讓人叫絕的是,他還仿照著“蘋果”手機的說明書,設計了一張介紹蘋果的說明書,上面印著蘋果的圖片以及發(fā)展史、品種、營養(yǎng)價值等文字信息,還有蘋果被人們賦予的智慧、創(chuàng)新、平安等象征意味的詮釋。
蘋果和“蘋果”的珠聯(lián)璧合,為博羅市場打造了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很快,這家?guī)е鴿庥簟疤O果”烙印的蘋果店火了,如潮的顧客蜂擁而至。
15世紀初葉,中國的海上航運事業(yè)漸漸發(fā)達,造船業(yè)已居于當時世界先進的行列。明成祖朱棣注重加強同鄰國的聯(lián)系,派鄭和七下西洋宣揚國威,形成了萬國來朝的空前盛況,古蘇祿國就是其中的一個“常客”。
古蘇祿國故地在今菲律賓共和國的蘇祿群島上,包括巴西蘭島、蘇祿島、達維達維島三個主島及其他若干小島。古蘇祿國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酋長國,國內有東王、西王、峒王三家王侯,以東王為尊。
在元朝末年,古蘇祿國就同我國開始了密切的友好往來。到了明代,中菲兩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更趨于頻繁,除民間貿易往來外,兩國政府都曾互派使節(jié)進行友好訪問,發(fā)展為邦交往來。據(jù)史料記載,兩國官方往來持續(xù)達百年之久,直到西班牙把蘇祿國變?yōu)橹趁竦?兩國才中斷了友好往來。
明永樂十五年(1417),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答刺、西王麻哈刺葛吒刺麻丁、峒王叭都葛巴刺卜率領其眷屬、太醫(yī)和侍從共340多人訪問中國,他們“梯山航海,效貢中朝”,從福建泉州登岸,經應天府(今南京市),于8月中旬到達北京。明朝人張燮在其所著的《東西洋考》中,稱這次訪問是“空國來歸,鱗次闕下”。可以說是規(guī)模巨大,盛況空前。 蘇祿國東、西、峒三王在北京逗留了27天后率眾歸國,朱棣派專使護送。一行沿大運河南下,到達德州以北的安陵時,東王突患急癥,在驛館薨逝。
為了表達對蘇祿國東王的哀思,明永樂十六年(1418),明政府在蘇祿國東王的埋葬地大建陵區(qū),墓前修造了祠廟,樹立了高大的《御制蘇祿國東王碑》,明成祖朱棣親自為蘇祿東王撰寫了碑文。碑文贊譽蘇祿東王“聰明特達,超出等倫”。說蘇祿東王訪問中國的功績是“光榮被其家國,慶澤流于后人,名聲昭于史冊,永世而不磨”,故“王雖薨逝,蓋有不隨死而忘者,誠大丈夫矣” 。
明政府為蘇祿國東王在德州北郊修建的陵墓,莊嚴肅穆,巍峨壯觀。整座陵墓和明代禮制所規(guī)定的親王陵墓的規(guī)格大致相同。
東王墓建成后,明政府又賜祭田238畝,永免地稅錢糧,對留在此守墓的東王子孫,每人每月由國家發(fā)給俸糧一石,另給布花、鈔貫等生活用品。在萬歷至天啟年間,在東王墓西南立清真寺一座,于安、溫二姓各選掌教一人負責宗教事務,每逢回教大典,掌教長率領安、溫兩姓全體誦經祭墓,成為定例。
清王朝建立后,朝廷對東王墓的祭祀和修整及其后裔,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雍正八年(1730),蘇祿國王訪問中國,道經德州,瞻拜祖塋,見殿宇傾圮,入朝面奏。次年回國,復遣官摺奏修理墳墓等事,清帝差官查勘屬實,于雍正十年(1732)發(fā)帑銀修理。
蘇祿國王此行還根據(jù)留居德州的東王八代孫安汝奇、溫崇凱提出的“本國遠隔重洋”,要求加入中國籍的請求,轉向清政府提出申請,清政府禮部遵旨查明前明所留守墓人等子孫,以溫、安二姓入籍德州。同時規(guī)定:“溫、安二姓各立奉祀生一名,照山東省先圣先賢子孫之例……嫡裔承襲。”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發(fā)給永久執(zhí)照,世代沿襲。從此,蘇祿國東王的兩支后裔就以華籍蘇祿人的身份在德州安家落戶,與當?shù)鼗亍h民族和睦相處,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雖然人數(shù)不多,但也生齒日繁,聚村而居。
后,清政府外患頻仍,內亂不休,日久年深,屢經戰(zhàn)亂,特別是民國以來,軍閥混戰(zhàn)、水旱交替,加之日寇侵略,王墓殿廟毀塌,松柏被伐,昔日的“花謝紅香”到全國解放前夕已是“亂鴉殘日”,一片荒蕪。
解放后,蘇祿國東王墓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和保護。1956年,山東省人民政府把蘇祿國東王墓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蘇祿國東王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0年,國家文物局和省地市有關部門撥款,對已流散破損的翁仲、華表、石獸做了整形復原,14件石雕重新按序排列在墓道兩側。1985年,德州市政府重建了東王祠廟。祠廟內有陵恩殿、東西配殿和陵恩門,并增添了回廊,新建了一座牌樓,書曰:“芳名遠播、聰慧永傳”。在東王墓前重新復制了“故蘇祿國恭定王墓”石刻墓碑,設置了石供桌、石香爐。1997年,德州市政府投資完成了王妃、王子墓擴建工程,御碑樓維修工程,修仿古圍墻310米、碑廊300平方米、地下排水工程450米,綠化工程初具規(guī)模。至此,修整后的蘇祿東王墓已成為一座古樸肅穆、松柏環(huán)繞、整潔美麗的陵園。
今天,當我們走進蘇祿東王墓,會發(fā)現(xiàn)這兒是一處以王墓、祠廟、御碑亭、牌坊、甬道和清真寺為主的陵園式古建筑群,布局錯落有致,交相呼應,別具一格。
整個陵區(qū)有東王墓、陵恩殿、東西配殿、神道、清真寺、御碑樓、王妃墓、王子墓、牌坊等主建筑,占地面積80畝。正殿內奉東王畫像,東、西各有配殿三楹,東王墓神道兩側對稱排列著翁仲、石獅、石豹、石馬、石羊和華表等雕刻,雕刻精致,形象生動逼真,體現(xiàn)了明代的藝術特色。東王墓的東南側有一御碑亭,御文系永樂皇帝朱棣在永樂十六年(1418)親撰,碑額題《御制蘇祿國東王碑》,御碑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享殿是祠廟的主體建筑,占地面積130多平方米,18根大紅柱氣勢雄偉。古樸典雅的祠廟大門外,一對新雕刻的石獅雄踞左右。在石人、石馬的南端,新建了一座碑樓,桔黃色的琉璃瓦在碧光中金色熠熠,牌樓上嵌有我國著名大書法家啟功書寫的“芳名遠播”,背面則是大書法家謝稚柳書寫的“聰慧永傳”。
東王陵寢修筑在南北長74米、高1.2米的高臺上,墓高4.2米,直徑16.6米。墓前兩層高臺高0.8米,臺地周圍均用青石砌筑。渾圓的陵墓處在翠柏環(huán)繞、綠樹環(huán)抱之中,充分體現(xiàn)一種“前殿后墓,魂魄相依”的國王陵墓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