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動物醫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英文名稱:Laboratory Animal and Comparative Medicine
主管單位:上海科學院
主辦單位:上海實驗動物研究中心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4-8448
國內刊號:31-1954/Q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1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1適配體及其優點
適配體的概念在1990年由Tuerk等首次提出,來源于拉丁語“aptus”,即“匹配”的意思,指能結合蛋白或其他小分子物質的單鏈或雙鏈寡核苷酸片段。研究表明,在一定環境下,單鏈DNA或RNA能與某些物質形成多種熱力學穩定的三維空間結構而成為各種功能分子。在大多數情況下,溶液中的單鏈DNA或RNA的空間構象是不確定的,當有目標分子存在時,在合適的環境下寡聚單鏈會發生適應性折疊,形成發夾(hairpin)、假結(pseudoknot)、凸環(bulge)、G-四分體(G-quartet)等特殊結構,通過氫鍵、疏水堆積作用、范德華力等與目標分子緊密結合[1]。研究者們在單鏈DNA或RNA自身形成的空間結構與目標分子高效特異結合的基礎上,建立隨機寡核苷酸文庫,將該庫中的核苷酸序列與目標分子混合,用洗脫、過濾、親和色譜、磁性微球等方法篩選出與其特異性結合的核苷酸片段,再通過PCR進行擴增,經多個循環分離得到親和力和特異性都最高的寡核苷酸結合序列[2]。篩選出的寡核苷酸片段被稱為適配體,與適配體能進行特異性結合的目標分子稱為配體(ligand)。
與傳統抗體相比,適配體具有以下優點。①靶標廣。適配體可以與小分子物質如氨基酸、金屬離子、輔助因子FMN、核苷等結合,也可以是藥物、類固醇、糖類等,甚至是完整的細胞、病毒和細菌等結合,拓寬了其應用范圍。②有高親和性和特異性。
核酸適配體只識別與其互補的分子空間結構,能夠分辨出靶分子結構上的細微差別,比如相差一個甲基或一個羥基或D/L鏡像體之間的區別等。同時核酸適配體與靶分子結合的解離常數(kd)可以達到納摩爾甚至皮摩爾水平,具有比抗體或其他類型配基更高的親和力和特異性,有的甚至高于天然配體[3],幾乎可以完全避免非特異性結合。如茶堿與其他黃嘌呤類似物咖啡因、可可堿的結構非常相似,常規的茶堿單抗與后兩者有交叉反應,而核酸適配體只特異結合茶堿,與其他兩種物質無反應,且與茶堿的親和力比與咖啡因高10000倍。③可以大量、快速地在體外合成,篩選制備簡單快速,結構易改造與修飾。2001年Cox等[4]成功地建立了適配體自動化篩選平臺,篩選到了溶菌酶的適配體。篩選流程包括:通過鏈霉親和素(SA)與生物素的相互作用將生物素化的靶蛋白固定在磁珠上,隨后特異結合序列的分離,RT-PCR擴增和轉錄都通過設定的程序自動化完成,最后將篩選得到的序列克隆到載體中進行測序鑒定。2002年又做了進一步改進[5],直接利用基因體外轉錄與翻譯的方法產生靶蛋白。④穩定性優于抗體,利于儲存。核酸適配體在親和力和特異性方面可與抗體媲美,甚至優于抗體,并且具有抗體所不具備的其他一些優點[6]。⑤具有低免疫原性,能干擾靶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核酸適配體不具有免疫原性,預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即使應用劑量高于治療劑量的1000倍[7],也不會引起免疫反應,沒有明顯的毒性和副作用。
2適配體的研究現狀
2.1治療藥物的選擇
理論上,適配體可以被用于治療任何由有害基因的表達而引起的疾病,如病毒感染、癌增長和炎性疾病等。核酸適配體作為治療藥物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首先被證明具有治療功能的適配體是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適配體,也是適配體治療藥物中最成功的一例,后來被EyetechPharmaceuticals公司和Pfizer公司共同開發為一種治療濕性老年性黃斑變性藥物,已經通過第三階段臨床試驗[8]。
此后,適配體作為治療藥物在生物醫學領域得到了廣泛推進,并深入到各個領域,如心血管疾病治療、腫瘤的顯像和治療、流感病毒的檢測和治療藥物等各個方面。近年來,核酸適配體類抗病毒藥物的篩選研究進行得尤其迅速,如通過篩選抑制A20蛋白適配體來抑制牛痘病毒的復制[9],丙型肝炎病毒RNA復制子的適配體的篩選[10]及抗HIV藥物篩選等。其中,對抗HIV適配體類藥物的研究最多,如Kissel等[11]通過抑制HIV-1逆轉錄酶制備的適配體、Hannoush等[12]通過抑制HIV-1核糖核酸酶H制備的適配體及Katahira等[13]通過抑制HIV-1Tat蛋白介導的反式激活制備的核酸適配體等。
2.2小分子物質檢測
人們設計出各種新型的生物傳感器來檢測金屬離子、藥物、核酸、蛋白質和細胞等小分子物質,并通過熒光染料、熒光共軛高聚物、納米粒子、電化學活性探針等材料以及核酸的級數擴增特性、核酶的催化活性及鏡像適配體的手性識別特性等多種形式增加檢測靈敏度。基于適配體的檢測技術也令人振奮,如熒光染料TOTO常溫下直接與適配體混合即完成“標記”而用于靶分子檢測[14],基于適配體的生物傳感器可達到“無試劑、可再生、超敏感”的靶分子檢測新要求[15]。McCauley等[16]以核酸適配體制成生物芯片,能同時、定量、特異地檢出3種混于血清和細胞提取物中的腫瘤相關蛋白(次黃嘌呤單磷酸脫氫酶Ⅱ、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和堿性成纖維生長因子),顯示出良好的特異性和應用前景。
目前已開發了基于適配體的比色、熒光及電化學等方法,用于各種疾病相關蛋白質的檢測。Wang等[17]利用硅納米顆粒與金電極技術結合,將適配體應用到電化學生物傳感器上,采用競爭模式對凝血酶蛋白進行了定量檢測,檢測限可達1.0×10-12mol/L。2006年我國徒永華等[18]利用凝血酶的2條核酸適配體與凝血酶的高親和力構建了三明治結構,利用磁性納米顆粒的磁性分離技術,設計并制作了一種新型的熒光納米生物傳感器,用其檢測凝血酶,具有很高的特異性和靈敏度。由于目標分子在適配體上精確的結合位點與構象變化通常并不十分清楚,直接導致合適標記核酸適配體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適配體的無標記型檢測技術已經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尤其在生物檢測、環境監控等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3基因調控領域
適配體可通過與靶位點結合而影響生物體的遺傳功能,適配體可以直接在轉錄和翻譯兩個水平上對基因表達產物進行調控。適配體通過對構成表達體系中的各類因子的作用,抑制或激活調控蛋白的活性來影響mRNA或蛋白質的表達量。或將適配體作為調控元件插入到表達體系中,通過適配體與靶分子結合時的變構效應,影響蛋白質最終表達,從而對蛋白質的功能進行調控。LXRs是肝中膽固醇逆向轉運調節的一種重要因子,它通過干預機體內眾多膽固醇調節蛋白的表達量來調節血液中膽固醇代謝。Surugiu-warnmark等[19]通過體外篩選技術篩選到一種LXRs受體抑制劑,該適配體能有效地降低LXR-α和LXR-β受體濃度,通過控制脂肪酸的合成和高密度脂蛋白的組裝來調節膽固醇的合成。該適配體是一種潛在的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藥物。Charlton等[20]利用適配體結合中性粒細胞中彈性蛋白酶從而阻止其催化反應,其作用超過了此蛋白酶的天然抑制因子。而可識別凝血因子Ⅸa的RNA適配體在臨床中已可替代肝素,并可通過適配體的互補序列來調控抗凝效果[21]。最近人們開發出一些與腫瘤、艾滋病、肝炎相關蛋白質的適配體,可直接用于干擾疾病的發展過程[22]。原核生物中發現的Riboswitch更是適配體參與基因表達調控的一大里程碑,該發現提示不需要蛋白質因子的參與,RNA與代謝產物結合即可調控自身的轉錄和/或翻譯。根據這一原理,人工構建的Ribos-witch能夠實現目的基因的可調控表達[23],利用Ri-boswitch特性有可能開發出新型抗生素。
3適配體在動物醫學領域的應用前景
3.1動物疫病治療中的應用
適配體在治療動物疫病方面的研究還處在起始階段,近年來在病毒性疾病、細菌性疾病和寄生蟲病治療方面都有了初步探索結果。病毒性疾病方面,Cheng等[24]利用SELEX技術篩選出與H5N1亞型流感病毒HA1蛋白結合的DNA適配體,對H5N1亞型流感病毒具有抑制活性;Jang等[25]在體外篩選出抑制人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病毒(SARS)NT-Pase/解旋酶的RNA適配體,通過抑制該病毒雙鏈DNA的解旋來抑制病毒復制。King等[26]以純化的朊病毒蛋白質作為靶物質,篩選到了適配體97,試驗證明該適配體在腦組織勻漿中能特異性地識別和結合朊病毒蛋白質。細菌性疾病方面,江麗等[27]篩選到了與葡萄球菌腸毒素B(ESB)特異、高親和力結合的單鏈DNA(ssDNA)適配體,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診治奠定了基礎;潘勤等[28]篩選出了針對傷寒桿菌IBV型纖毛操縱子的適配體,該適配體能顯著抑制傷寒桿菌侵入THP-1細胞。這些研究成果使得開發新型預防和控制動物傳染病感染的藥物成為可能。
此外,在寄生蟲病的防治方面,也有人進行了初步研究。非洲布氏錐蟲是人與家畜易感的致命的寄生蟲病的病原,目前所使用的藥物毒副作用大,且存在耐藥現象。Homann等[29]構建了85個核苷酸的RNA序列文庫,得到了3個家族的抗布氏錐蟲適配體。其中,適配體2-16能折疊形成假結發夾結構并能夠與血流階段的布氏錐蟲結合,親和力達到6·0×10-5mol/L。這不僅對寄生蟲病的治療方法進行了探索,還為適配體用于活組織或其他復合物表面成分的鑒定及定位提供了依據。
3.2動物產品檢驗中的應用
[關鍵詞]動物醫學;免疫學;教學改革
免疫學是生命科學及現代醫學領域中的前沿學科,近幾十年來發展迅猛,生物技術及新的實驗技術方法的快速發展更是促進了免疫學基本理論新成果的不斷涌現和免疫學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疾病被認為與免疫有關并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免疫學的學習和研究也日益受到動物醫學專業學生的重視。作為高等農業院校生命科學重要基礎課之一的動物醫學類免疫學,具有內容豐富、抽象復雜,涉及面廣,發展迅速的特點。本著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免疫學知識以適應將來的臨床和科研工作的宗旨,筆者在動物醫學類免疫學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改革,多種教學方法統合運用,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提高了課程的教學水平,使學生更形象的理解知識,并學以致用。
一、精心設計、更新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
動物醫學類免疫學系統性比較強,各個知識點比較抽象、深奧、難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困難。因此,要求教師在授課前精心設計教學內容,以學生相對容易接受的教學形式將各個章節的內容進行重組串聯。教學內容的改革是教學改革的中心,免疫學知識點多,且學科發展迅速。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給醫學免疫學領域帶了日新月異的變革,造成了現有的教科書很難跟得上其發展。以免疫學為例,免疫應答及其分子機理始終是免疫學研究的前沿性課題,近30年來對先天性免疫細胞和T、B淋巴細胞的抗原受體、抗原加工和遞呈、免疫識別、免疫細胞活化以及信號轉導進行了深入研究,迄今已發現和命名的淋巴細胞CD抗原分子超過了200余種,對其在機體免疫應答中的作用與作用機制正在深入研究。我們采取多媒體手段,將最新的研究內容和更新的科研創新點加入課堂講述中,進一步豐富了課堂內容,保證免疫學教學內容的更新、與時俱進。
二、緊跟學科前沿,開拓學生視野,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及時準確地向學生講述、傳遞動物醫學類免疫學的新理論和新發現,保持免疫學教材的與時俱進,也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免疫學的知識點多,且發展迅速,教材的更新遠落后于學科的發展,因此針對免疫學的重要章節,我們采取對最近幾年發表的高水平SCI期刊文章進行歸納總結的方式,向學生講解最新的研究進展,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縱向深入的理解掌握。如講述天然免疫系統時,介紹近年來重要的熱點領域———天然免疫的識別機制,介紹今年來新發現的其他類的一些同樣發揮重要作用的模式識別受體,包括識別胞內細菌等感染的NLR和細胞內的病毒RNA識別受體RIG-1和MDA5,讓學生意識到這些不同的天然免疫受體之間存在著交叉或者互補的信號轉導通路。如講述T細胞和細胞因子時,介紹最近發現的一類不同于Th1、Th2和調節性T細胞的CD4+T細胞亞群。向學生傳授了這一類T細胞亞群的發現,完善了T細胞分化的途徑,豐富了以往的Th1、Th2、Th3、Treg的T細胞亞群的種類,增進了學生對T淋巴細胞以及特異性免疫應答的進一步了解。及時跟蹤免疫學的最新研究進展和研究熱點,對教學內容進行及時的更新和補充,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注意力,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對免疫學課程的興趣。
三、強化動物醫學類免疫學實驗課教學,注重實踐及科研能力的培養
免疫學實驗課所有的課前準備工作往往由學院的教輔人員提前做好預實驗,同時協助準備實驗所需要的各種試劑和實驗材料。在實驗課堂上,教師指導學生按照實驗步驟完成實驗,并通過觀察實驗結果上交實驗報告。學生缺乏對整個實驗流程的了解也就造成了主觀上的被動,造成學生上實驗課的積極性不高,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免疫學實驗過程中,我們采取讓學生加入實驗的試劑配置和實驗材料的準備工作中,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學生動手能力,同時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在符合實驗室安全的前提下,免疫學實驗室還鼓勵學生通過查閱大量的實驗進展,進行探索性實驗設計,部分同學在探索性實驗的前期研究結果基礎上,獲得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這些措施的實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對課程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性,使得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科研設計能力,獲得了一定的科研訓練,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的科研深造。
四、增強與其他專業課間的聯系,提高學生創新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已學的其他專業課程和免疫學緊密聯系,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其邏輯思維能力,做到融會貫通。以獸醫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為例,由于疫苗的廣泛應用和新型藥物的發展,一些以前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已經被消滅或者發病率大大降低;與此同時,新的病原微生物如非典型性肺炎、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和H7N9禽流感等不斷出現,很多公共衛生事件都與免疫學有密切的聯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根據變化調整、更新授課內容,及時將新穎性和實效性的最新研究內容放入課程中,使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嚴重,本教研室針對疫情的發展,從免疫學的角度進行專題講述,從流感病毒的歷史、流行現狀、臨床癥狀和預防原則等多個方面進行了介紹,向學生傳遞了流感病毒是可防、可控和可治的,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學生產生恐慌心理。
五、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考試是為了對學生所學知識點進行全面梳理,融會貫通,評定學生掌握知識的有效手段,也是檢驗教學水平和了解教學情況的重要途徑。在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探索改革的基礎上,我們制定了綜合的考核評價體系,將課程考核的改革與免疫學的知識、平日的課程考核、期末考試和實驗技能的考核結合起來,考核形式上采取筆試、開卷、閉卷、課堂提問和實驗操作技能等多樣的考核方式。開卷考試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相對客觀的體現了學生對免疫學知識的實際掌握情況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促進了學生潛能的發揮。課堂提問問題的方式活躍了課堂氣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能夠做到提前預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實驗操作技能的方式督促了學生學習,對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也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六、結語
通過對動物醫學類免疫學教材的及時更新,免疫學實驗課教學的改進,免疫學與其他專業課間的聯系的加強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學生能更好、更快地吸收免疫學的知識,更全面地緊跟學科前沿,開拓了學生視野,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與最新的免疫學信息和知識的接軌。改革動物醫學類免疫學教學,使之適應我國高等農林院校的專業性教學,使之適應現代化畜牧養殖業的需求,對提高高等農林院校的免疫學教學質量,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都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曹雪濤.免疫學研究的發展趨勢及我國免疫學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中國免疫學雜志,2009(1):10-23.
[2]欒希英,楊玉濤,張曉姝,等.醫學免疫學教學中問題討論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西北醫學教育,2011(1):110-112.
[3]苗英慧,郭艷麗.如何在醫學免疫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J].高教高職研究,2011(27):204.
[4]袁桂峰.生物技術專業免疫學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1(5):404-406.
關鍵詞 水生動物免疫學;水生動物醫學專業;教學措施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8-0283-01
隨著水生動物執業獸醫資格考試制度的建立,我國開始了新型水生動物疫病防控體系的構建。緊接著,經教育部批準,上海海洋大學和大連海洋大學相繼開設了水生動物醫學本科專業。國內其他水產高等院校內部也開始嘗試該專業建設,但截至目前,僅有上述2所高等院校獲批開設此專業。免疫學作為生命科學最活躍的學科之一,是醫學類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強調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1]。那么,與水生動物醫學專業所對應的水生動物免疫學教學與傳統的水產養殖專業有何區別和變化,值得從事相關教研工作的教師不斷思考。筆者作為水生動物醫學專業的專業課教師,現將關于水生動物免疫學在水生動物醫學專業中的教學措施總結如下。
1 以執業獸醫資格考試為教學導向
2009年,農業部在5個省、市、自治區進行了執業獸醫資格考試試點工作,并于2010年在全國范圍執行。2011年,執業獸醫資格考試增設水生動物類。我國的執業獸醫體制正在與國際接軌[2],培養與之適應的水生動物醫學專業人才是各高校的責任。水生動物免疫學是執業獸醫資格考試的基礎理論考試內容,在日常授課中應以執業獸醫資格考試作為一定導向,并與之適應。
此前,大連海洋大學僅在研究生階段開設了水生動物免疫學課程,其教學內容和方式不適于本科生教學,更無法貼近執業獸醫資格考試制度。針對以上問題,大連海洋大學水生動物醫學教研室對水生動物醫學專業的免疫學課程進行了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改革,完善課程考核評級體系,加強學生的專業素養和技能培養。希望通過更貼合實際的教學改革和實踐,培養更多合格的水生動物類執業獸醫師。
2 結合專業特點,優化教學內容
目前,無論是獸醫免疫學還是水生動物免疫學,其基礎理論、實驗內容和實驗方法主要來源于目前完善的醫學免疫學教學體系。然而,水生動物的免疫系統相對于人類以及家畜,其差異十分明顯。籠統地照搬人醫以及獸醫的基礎理論和實驗內容應用于水生動物醫學的免疫學教學,并不能很好地為初學者打好理論基礎,致使其在以后的學習深造和工作中難以提高。
為此在水生動物免疫學的講授過程中,在借鑒基礎醫學理論的同時,結合水生動物醫學的專業特色,詳細講述不同分類地位的水生動物免疫學特點,以及其免疫學研究成果,同時對相應物種的免疫學研究進行綜述。當然,有學者認為關于水生動物免疫學最新研究的講解更適合研究生教學。但筆者認為,在本科生教學中高度總結,合理歸納,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生活,并非籠統照搬實驗結果和學術概念,會取得較好教學成果。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并未感到枯燥乏味,相反,學生視野充分拓展,研究興趣濃厚,部分學生要求提前進入科研實驗室進行創新學習。
3 采取案例式教學,培養學生濃厚興趣
水生動物免疫學的授課內容比較抽象,并且對學生的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以及細胞生物學的理論知識儲備要求較高。一味地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容易厭倦、懈怠。因此,迫切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進行正式課程授課之前,需要提前讓學生復習基礎生物學知識,在授課過程中,引入相應的案例教學,結合案例開展理論知識的學習[3]。例如,在講授免疫球蛋白的基礎理論時,引入目前在魚類疾病防控中利用滅活疫苗來防控草魚出血病。對草魚在注射草魚出血病病毒(GCRV)滅活疫苗后會引起怎樣的免疫應答進行拓展講解,以及引入魚類的主要抗體類型、特異性免疫與非特異性免疫的聯系等。
通過引入實際相關案例,提出問題,通過現場教學探討和回答問題的方式,將抽象的免疫學理論與實踐結合,提高了學生的W習興趣,同時更有利于學生掌握和記憶相關理論知識,體會到免疫學的實用之處和獨特魅力。
4 利用互聯網思維,引入微課教學
伴隨數字信息化及全球化的發展,基于互聯網平臺的全球教育資源程度日益提高。其中“微課”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其教學時間靈活、形式多樣、內容短小精強、主題突出[4]。在大學教學體系中,自主學習的時間遠多于課堂時間,利用基于互聯網平臺的水生動物免疫學微課教學,順應當前高教改革背景,更有助于提升學生對水生動物免疫學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5]。
目前,筆者通過學校教學改革項目支持,開設了水生動物免疫學微課教學課程。學生通過教學內容少、問題聚集、主題突出、內容更加精簡、更容易掌握的微課形式,利用碎
片化時間自主學習,教學效果提升顯著。例如:在講授魚類適用性免疫系統時,由于學生學習了魚類主要免疫球蛋白IgM的微課視頻,雖然學習時間較短,但形式非常新穎,學生對免疫球蛋白的產生以及魚類免疫系統和人類免疫系統的區別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教學效果十分良好。
5 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水產動物養殖數量和規模的擴大,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水產養殖產量最大的國家,但由于各種病害頻發,免疫防治目前成為水產動物疾病防控的熱點,被認為是控制水產動物疾病和減少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6]。可見,水生動物免疫學在水生動物醫學專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為水生動物免疫學方向的專業教師,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在新專業的迫切需求下,構建更符合實際、更高效的專業教學已刻不容緩。如何有效地進行新專業教學,以提高學生的業務水平和就業能力,是目前相關高校需要積極探索和解決的問題[7-10]。
6 參考文獻
[1] 韓存志.免疫學在生命科學和醫學發展中的作用:香山科學會議第173次學術討論會[J].中國基礎科學,2002(3):5-8.
[2] 但學明,劉麗,孫媛,等.以執業獸醫資格考試為導向的水產動物疾病學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獸醫雜志,2014(3):99-101.
[3] 溫建新,任慧英,劉文華,等.應用型高校獸醫免疫學教學方法探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4(16):5340-5341.
[4] 程志波.大學公選課微課教學設計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5(1):48-51.
[5] 李文堅.微課開放大學一種新的教學形式[J].科技創新導報,2015(29):231-232.
[6] 肖克宇.水產動物免疫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
[7] 王蓓,王忠良,蔡雙虎,等.結合水產養殖專業特色提高水生動物免疫學教學質量[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6):71-73.
[8] 王蓓,魯義善,蔡雙虎,等.英國《動物免疫學》教學模式對我國水生動物免疫學教學改革的啟示[J].教育現代化,2017(6):1-3.
1“SSE”模式的應用
在2008—20092個學年,以動物醫學專業臨床課程家畜內科學和江西農業大學2005級動物醫學專業的學生為教學對象。將94名學生隨機分成2個班,即試驗班和對照班,每班47人,兩班授課教師相同,1班采用“SSE”模式,2班采用現行教學模式。兩班學生的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考試成績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臨床教學“SSE”模式的基本過程包括3個方面[4]:①課前印發自學提綱。給出自學內容、參考書目、思考題、病例,并圍繞病例提出一些問題。學生根據自學提綱進行自學。②講授、討論與答疑三者結合。講授內容主要限于重點、難點、國內外研究新進展、臨床經驗和討論中發現學生不能正確理解和掌握的內容,討論圍繞思考題進行,學生自由發言,各抒己見,每堂課都留出一定的時間進行答疑。③診治演習。診治演習主要以臨床病例為靶子,教師步步深入地提出問題,為學生創造出診治疾病的場景,診治演習主要在實驗課和教學實習時進行。另外一班仍沿用以教師課本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
2“SSE”模式與傳統模式的比較
2.1家畜內科學考試成績
1班和2班考試成績的平均分數分別為86.7分和80.5分,“SSE”試驗班90分以上的10人,60分以下1人。對照班90分以上6人,60分以下的學生3人。“SSE”班明顯高于傳統教學班,說明新的教學模式在方向上是正確的,操作上是可行的,具有推廣價值。
2.2課程結束后問卷調查情況
通過問卷調查,100%的學生贊成新的教學模式,并且認為新的教學模式能激發學習興趣,是很好的教改措施,87.2%的學生認為新的教學模式能提高臨床綜合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采用“SSE”模式的教學體會
“SSE”模式在醫學專業臨床教學中已實行多年,實踐證明是成功的。中國醫科大學第一臨床學院首先在內科學教學中實行了臨床教學“SSE”模式,發現該模式的優勢在于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和臨床技能,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自學能力,有利于師生的溝通,增強了教師的責任感,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4]。在實施臨床教學“SSE”模式的過程中,筆者有以下的經驗和體會:
(1)臨床教學“SSE”模式的特點既能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發現、去探索,又能使教師在教學藝術上下功夫,形成教師自身素質提高的內在動力,它與“填鴨式”教學模式有著本質的區別。在實施臨床教學“SSE”模式時,教師和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是該模式成功實施的關鍵,診治演習的真實性設計是該模式達到實效的根本,因此需要教師不斷參加臨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