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職工福利

      職工福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職工福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職工福利范文第1篇

      關鍵詞:福利費;政策

      近年來,關于規范企業職工福利費的相關政策陸續出臺,使過去政策不十分明朗甚至有些模糊的職工福利費政策,變得越來越明晰。首先是2006年新修訂的《企業財務通則》(財政部令41號)取消了企業職工福利費按標準提取的政策,要求企業據實列支職工福利費,這使得延續多年的按14%提取職工福利費的財務制度得以終結,福利費不再是企業提取以后可以任意自由支配、隨意開支的“大筐”了,這也預示著國家開始控制和規范職工福利費的開支使用情況了。2009年1月國家稅務總局出臺了《關于企業工資薪金及職工福利費扣除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9]3號文件),其中專門就職工福利費稅前扣除問題以及職工福利費核算問題進行了明確規定。它從稅務角度進一步明確了職工福利費的開支范圍,對企業的納稅和會計核算都產生了重大影響。2009年11月財政部又專門針對職工福利費頒布了《關于加強職工福利費財務管理的通知》(財企[2009]242號文件),該文件盡管是以列舉的方式對福利費開支范圍進行的規范,但它給我們指明了哪些是國家允許的福利費列支范圍,可以說是解決了近年來困惑企業的許多難題,讓企業真正從維護正常的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各方合法權益的高度去規范和加強職工福利費財務管理。

      一、規范和加強職工福利費財務管理的意義

      1.原有的“高福利”政策已不適應企業改革發展的現實需要

      隨著我國社會保障能力的不斷完善、公共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過去舊有的低工資高福利的模式已嚴重制約企業的發展,迫切需要通過市場化途徑解決職工福利待遇問題,以減輕企業負擔。這其中就包括通過企業薪酬制度改革逐步完善企業的人工成本制度,逐步將福利費納入企業的工資總額管理;還包括逐步推進內設集體福利部門的分離改革,實現企業主輔分離和分離辦社會職能改革等。

      2.讓工資反映真實收入

      企業職工福利費是人工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有些企業隨意調整職工福利費開支范圍和開支標準,導致企業職工福利費與工資及其他成本費用邊界不清。應該看到職工福利費相對于工資薪酬,它只是職工勞動補償的輔助形式,但在不同的行業、企業之間,職工福利費的發放存在著很大差距。這樣一來,工資就不能完全反映職工的真實收入,職工得到的報酬也不完全是由他付出的勞動所決定,而是與他所在的行業和企業有相當大的關系,扭曲了社會勞動力真實成本和市場價格。因此迫切需要加強和規范職工福利費,讓工資反映真實收入。

      3.明確了職工福利的涉稅問題

      過去,企業對于以職工福利為名發放的各種補貼的納稅問題并不像發放工資一樣嚴格納稅,不少企業都以發職工福利為名濫發錢物,并以此來“避稅”。對于職工福利的涉稅問題全國沒有統一的政策和規定,稅務機關掌握的尺度也各不一樣,造成了稅負不公?,F在文件對職工福利費進行了明確界定,并明確規定按月按標準發放或支付的住房補貼、交通補貼或者車改補貼、通訊補貼,企業給職工發放的節日補助、未統一供餐而按月發放的午餐費補貼,應當納入工資總額管理。全國有了統一的政策規定,不僅能夠遏制一些行業、企業以職工福利為名濫發錢物,也可以有效制止企業通過發放職工福利“避稅”現象,可以更好地體現納稅公平,也有利于職工福利的公開透明。

      二、新規值得關注的具體內容

      1.對企業職工福利費進行了明確界定。

      財企[2009]242號文件,首先對企業職工福利費進行了明確界定,即企業職工福利費是指企業為職工提供的除職工工資、獎金、津貼、納入工資總額管理的補貼、職工教育經費、社會保險費和補充養老保險費(年金)、補充醫療保險費及住房公積金以外的福利待遇支出,包括發放給職工或為職工支付的各項現金補貼和非貨幣性集體福利。我們知道企業的人工成本,可劃分為工資(含年薪、獎金、津貼、納入工資總額管理的補貼)和福利兩大類。其中福利是企業對職工勞動補償的輔助形式。按與工資的相互關系,又可劃分為兩類,一是按工資一定比例繳納或提取的社會保險費及住房公積金、補充養老(企業年金)和補充醫療保險費、職工教育經費,=是其他與工資沒有固定比例的福利待遇支出。文件規定的職工福利費,即為第二類職工福利,所要規范和加強管理的也正是這類非固定利。

      2.福利費開支范圍與以前財務制度規定的主要區別

      財企[2009]242號文件除繼續保留《企業財務通則》中關于福利費開支范圍的傳統項目(如:企業向職工發放的因公外地就醫費用、暫未實行醫療統籌企業職工醫療費用、職工供養直系親屬醫療補貼、自辦職工食堂經費補貼、喪葬補助費、撫恤費、職工異地安家費、獨生子女費、探親假路費、職工困難補助、福利部門人工費用等)作為福利費管理外,文件還特別明確了以下幾方面的內容:1、將離退休人員統籌外費用納入職工福利費管理。以前企業對于這一項目開支的合理性很難找到明確的依據?,F在文件明確規定將該項支出納入福利費管理,為企業加強這方面的管理提供了理論依據。2、企業為職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訊待遇,已經實行貨幣化改革的,作為“各種津貼和補貼”,明確納入職工工資總額管理,尚未實行貨幣化改革的,相關支出則調整納入職工福利費管理。這一條款的規定,對目前企業普遍存在的公務用車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后出現的各種補貼給予了明確界定,避免了各種變相發工資現象的發生。3、職工療養費用、防暑降溫費、企業尚未分離的內設福利部門設備設施的折舊及維修保養費用、符合國家有關財務規定的供暖費補貼,調整納入職工福利費范圍。這一規定進一步將職工享受的各方面福利統一歸集到福利費管理,使發放的福利項目更加明確和規范。4、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費、補充醫療和補充養老保險費,已經按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繳納或提取,直接列入成本費用,不再列作職工福利費管理。這一規定使企業各種基本保障與其他福利待遇嚴格區分開來,便于企業對基本保障利和其他福利的區別對待。

      三、加強職工福利費的會計核算

      國稅函[2009]3號文件第四條要求企業發生的職工福利費,應該單獨設置賬冊,進行準確核算。沒有單獨設置賬冊準確核算的,稅務機關應責令企業在規定的期限內進行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稅務機關可對企業發生的職工福利費進行合理的核定。財企[2009]242號第六條明確規定了企業職工福利費財務管理應當遵循的原則和要求,即強調企業福利費核算要做到制度健全、標準合理、管理科學、核算規范。兩個文件分別從不同角度強調了企業規范福利費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企業必須建立一套完整地職工福利費發方使用管理辦法,并單獨準確的核算企業全部福利費支出。為了滿足準確核算的目的,筆者建議每次發生屬于《通知》中規定的福利費開支范圍的內容時,可以編制兩筆會計分錄。即首先在發放時,全部在員工福利下歸集發放,再根據所屬的列支科目進行提取。最終員工福利的借方發生額反映文件所規范的企業全部的福利費支出情況。具體分錄為:

      借:應付職工薪酬-員工福利

      貸:庫存現金(銀行存款)

      同時:

      借:管理費用-員工福利(勞動保險費、勞動保護費)

      貸:應付職工薪酬-員工福利

      職工福利范文第2篇

      2006年財政部的《新企業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 以及2007年財政部施行的《企業財務通則》,對現行的應付福利費處理作出新的規范,從一定程度上看,新準則改變了以前按工資總額14%計提職工福利費的做法,而是采用按實列支的處理辦法,超過稅法規定允許列支的部分調整應納稅所得額。

      取消應付福利費的計提,職工福利性質費用據實列支,不再允許有余額,其實質是國家、股東、員工之間的利益關系得到重新分配。

      稅務規定

      1.2008年以前執行的福利費標準:《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國務院令第137號)第六條第三款:“納稅人的職工福利費,按照計稅工資總額的14%計算扣除。”

      2.2008年以后執行的福利費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12號)第四十條規定,企業發生的職工福利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14%的部分,準予扣除。

      3.福利費余額新舊銜接:國稅函[2008]264號《關于做好2007年度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工作的補充通知》第三條,關于職工福利費稅前扣除問題規定:2007年度的企業職工福利費,仍按計稅工資總額的14%計算扣除,未實際使用的部分,應累計計入職工福利費余額。2008年及以后年度發生的職工福利費,應先沖減以前年度累計計提但尚未實際使用的職工福利費余額,不足部分按新企業所得稅法規定扣除。企業以前年度累計計提但尚未實際使用的職工福利費余額已在稅前扣除,屬于職工權益,如果改變用途的,應調整增加應納稅所得額。

      會計規定

      1.根據《關于實施修訂后的《企業財務通則》有關問題的通知》(財企[2007]48號)等相關文件規定,對于應付福利費余額處理一般有以下幾種處理途徑:

      (1)2007年企業不再按照工資總額14%計提職工福利費,2007年已經計提的職工福利費應當予以沖回。

      (2)截至2006年12月31日的應付福利費賬面余額:(一)余額為赤字的,轉入2007年年初未分配利潤,由此造成年初未分配利潤出現負數的,依次以任意公積金和法定公積金彌補,仍不足彌補的,以2007年及以后年度實現的凈利潤彌補;(二)余額為結余的,繼續按照原有規定使用,待結余使用完畢后,再按照修訂后的《企業財務通則》執行。

      2.根據財政部下發的《關于企業新舊財務制度銜接有關問題的通知》(財企[2008]34號,企業將不再執行《關于實施修訂后的〈企業財務通則〉有關問題的通知》(財企[2007]48號)如下規定:“截至2006年12月31日,應付福利費賬面為結余的,繼續按照原有規定使用,待結余使用完畢后,再按照修訂后的《企業財務通則》執行?!卑凑誟2008]34號新規定:《企業財務通則》施行以前提取的應付福利費有結余的,符合規定的企業繳費應當先從應付福利費中列支。也就是說:先用補充養老保險沖抵以前結余的應付福利費,不再繼續按照原有規定使用,待結余使用完畢后,再按照《企業財務通則》執行。

      3.對于上市公司以前年度的應付福利費余額在首次執行日的會計處理,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38 號――首次執行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的有關規定,首次執行日企業的職工福利費余額,應當全部轉入應付職工薪酬(職工福利)。首次執行日后第一個會計期間,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9 號――職工薪酬》規定,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和職工福利計劃確認應付職工薪酬(職工福利),該項金額與原轉入的應付職工薪酬(職工福利)之間的差額調整管理費用。

      財稅差異協調

      會計與稅法對同一涉稅事項規定有差異時,企業應遵循:

      1.稅法和會計都有規定的,在納稅問題上會計服從稅法,但是不必改變會計記錄。即常說的“調表不調賬”原則。

      2.只要會計處理同稅務規定不一致,就必須調整。

      3.如果稅務沒有規定,而會計有規定的,會計規定構成稅法的組成部分。

      實務處理

      實務中,有些企業在2008年以前是按照工資總額提取14%福利費,但是年終匯算清繳時將超過計稅工資的部分做了納稅調增。但筆者認為:國稅函[2008]264號解決的是按照稅法核算形成余額的問題,而對于實際工作中,有些企業在2008年以前是按照工資總額提取14%福利費,但是年終匯算清繳時將超過計稅工資的部分做了納稅調增。有企業認為,2008年1月1日應付福利費余額中屬于以前提取但是又做了調增處理的這部分,不應包括在上述文件規定的“職工福利費余額”等問題,應當按照國稅函[2008]264號的規定,轉化為稅務核算處理,對于“應付福利費”余額中屬于以前提取但是又做了調增處理的部分,不能簡單地認為這部分不應包括在上述文件規定的“職工福利費余額”中,而是應當根據最后計算出來的稅法上的結余來處理,不論會計上是如何計提的。換句話說,在2008年以前,實際會計處理上是按照工資總額計提的,匯算清繳的時候做了納稅調增,那么稅務上就沒有欠賬了,稅務上允許稅前扣除的多少就需要與實際的支出相比。如果是允許扣除的多于實際支出的,則形成了結余,這個結余不是會計核算賬戶中“應付福利費”賬戶里的金額,而是作為2008年以后稅務上職工福利費支出首先使用的金額。

      案例解析

      興達公司是2005年新成立的企業。企業實行計稅工資的稅前扣除方式。相關數據如下:

      2005年計稅工資500萬元,會計上實際計提福利費80萬元,納稅調增金額為10萬元(80-500×14%),而實際使用了30萬元;

      2006年計稅工資600萬元,會計上實際計提福利費100萬元,納稅調增金額為16(100-600*14%)萬元,實際使用50萬元;

      2007年計稅工資為800萬元,新準則要求不再計提職工福利費,全年實際使用福利費80萬元。稅法上稅前可扣除的金額=800×14%=112(萬元)

      截至2007年12月31日,會計上職工福利費賬戶余額為20萬元(80+100-30-50-80)。

      為進一步說明2008年的職工福利費后續處理,假設該企業2008年實際使用福利費120萬元。2008年的工資總額為900萬元。

      2007年企業稅前可扣除的金額為800×14%=112(萬元)。企業在填報納稅申報表時,不再《關于修訂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表的通知》(國稅發[2006]56號)附件《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及填表說明:附表十二《工資薪金和工會經費等三項經費明細表》填報說明中第三條第三款:“第3列第1~5行,填報納稅人計提的職工福利費”中填列;企業應在附表五《納稅調整減少項目明細表》中第17行中納稅調減112萬元。

      2008年初稅法上確認的“應付福利費”的余額為:(500+600+800)×14%-30-50-80=106(萬元),不同于會計上的“應付福利費”賬面余額20萬元。

      2008年稅法上應確認的計入成本費用中職工福利費為14萬元(120-106),而會計上進入成本費用中職工福利費為100萬元(120-20)。

      2008年末,企業會計賬上應付職工福利費為0元,另外直接在成本費用中列支的職工福利費為100萬元(120-20),應做納稅調增86萬元(100-14)。

      據統計,截至2006年末, A股上市公司應付福利費余額合計為212億元,比2005年末的203億元增加9億元。應付福利費為借方余額(紅字余額,表示實際支出多于提取的福利費)的僅有七家公司,合計758萬元;另有49家公司余額為零。

      職工福利范文第3篇

      【關鍵詞】財政稅收 福利費 工資 扣除

      一、職工福利費計算基數的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第40條規定,“企業發生的職工福利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14%的部分,準予扣除?!?008年新稅法實施后,按年度實際發生的福利費為準與稅法規定限額比較,進行稅前扣除。低于14%按實際扣除,高于14%的部分,匯算清繳時要進行納稅調整。在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中,應注意下列問題:工資薪金總額的確定,職工福利費支出的確定以及以前年度福利費有結余的情況如何處理。但由于影響福利費的規定有《財務通則》、《企業會計準則》、稅收法規等,需要結合實際情形來判定。

      企業發生的合理的工資薪金支出,是指企業每一納稅年度支付給在本企業任職或者受雇的員工的所有現金形式或者非現金形式的勞動報酬,包括基本工資、獎金、津貼、補貼、年終加薪、加班工資以及與員工任職或者受雇有關的其他支出?!蛾P于企業工資薪金及職工福利費扣除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9]3號)強調“合理工資薪金”,是指企業按照股東大會、董事會、薪酬委員會或相關管理機構制定的工資薪金制度規定實際發放給員工的工資薪金。稅務機關在對工資薪金進行合理性確認時,可按以下原則掌握:企業制定了較為規范的員工工資薪金制度;企業所制定的工資薪金制度符合行業及地區水平;企業在一定時期所發放的工資薪金是相對固定的,工資薪金的調整是有序進行的;企業對實際發放的工資薪金,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義務;有關工資薪金的安排,不以減少或逃避稅款為目的。

      二、關于工資薪金的延伸理解

      接近于收付實現制的扣除口徑。準確的計算工資薪金總額是確定納稅期內職工福利費扣除限額的關鍵。工資薪金若能于當年度企業所得稅前扣除,應為當年度實際發放的工資薪金。這是有別于實施條例強調的權責發生制普遍原則的,這是征管中稅務機關的一種管理上的變通操作,相當于收付實現制,由此會造成納稅人資金時間價值的損失(稅款的時間性差異)。

      企業所得稅法對于稅前可列支的工資薪金支出,是實際發放的金額。但對于當年度發放的2008年(不含)之前的計稅工資余額,不予認可為當期工資薪金,而對于之前計提的工效掛鉤工資,所屬年納稅調增,則2008年及之后發放的,則允許稅前扣除。國有企業,超過政府有關部門給予的限額發放數額,不得稅前扣除。據了解,關于工資薪金,應會區分國有控股與非國有控股,進而區分高管與普通員工來評價合理性支出的標準。如以當地平均職工工資的倍數來確定。職工身份的界定。只有為職工發放的工資薪金才允許作為工資薪金扣除統計范圍,如為派遣員工發放的工資薪金,則不能稅前扣除。雖然在實質扣除的標準上比較明確,但是對于工資薪金對應的員工身份,各地卻有著不盡相同的認定方式。對于納稅人來講,關注當地工資薪金中對于員工身份的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內資企業大多原來適用計稅工資辦法,執行新稅法之后,作為職工福利費基數的稅前扣除的工資薪金總額,將更加有利于納稅人。

      三、職工福利費核算內容解析

      (1)福利費原則性扣除理解。對于職工福利費的使用范圍,之前依據財務制度與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規定,對此有過相關的約定的使用范圍,實務當中也存在著模糊的現象存在。而且還存在補充醫療、養老等從應付福利費過渡使用而實際又能稅前扣除的情形。職工福利費按當年度稅前扣除的工資薪金總額的14%,且實際發生的準予稅前列支。但在稅法上,2008年(不含)之前計提尚未使用的職工福利費,應先使用余額,之后實際發生的才允許列為當年度的實際發生的職工福利費。

      (2)福利費扣除核算分析。企業發生的職工福利費,應該單獨設置賬冊,進行準確核算。沒有單獨設置賬冊準確核算的,稅務機關應責令企業在規定的期限內進行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稅務機關可對企業發生的職工福利費進行合理的核定。執行新會計準則的企業,本年度發生的職工福利費支出應當是“應付職工薪酬”科目下的“職工福利”和“非貨幣利”以及符合上述福利費范圍未列入福利費科目的其他支出的合計數。實務中應分析企業實行的政策,如果作為工資薪金并發放,稅前扣除沒有問題,但員工必須承擔個人所得稅,這種情形下可增加職工福利費的基數。相反如果作為職工福利費,稅前扣除并不要求以繳納個稅作為稅前扣除的條件。稅收余額與會計余額的差異表現在,會計余額可能有所屬年度納稅形成的余額,而稅收余額僅指舊法下按14%計提形成的余額。

      四、不同財務制度下福利費結余的處理方式思考

      職工福利范文第4篇

      職工福利費是中國職工薪酬體系中的關鍵環節,也是維護正常的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國家、股東、企業和職工合法權益的有效保障。2009年,國家稅務總局和財政部相繼出臺了《關于企業工資薪金及職工福利費扣除問題的通知》和《關于加強職工福利費財務管理的通知》,表明了職工福利費在企業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有鑒于此,研究職工福利費稅前扣除的財稅差異,具備相當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一、職工福利費計算基數的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第40條規定,“企業發生的職工福利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14%的部分,準予扣除?!?008年新稅法實施后,按年度實際發生的福利費為準與稅法規定限額比較,進行稅前扣除。低于14%按實際扣除,高于14%的部分,匯算清繳時要進行納稅調整。在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中,應注意下列問題:工資薪金總額的確定,職工福利費支出的確定以及以前年度福利費有結余的情況如何處理。但由于影響福利費的規定有《財務通則》、《企業會計準則》、稅收法規等,需要結合實際情形來判定。

      企業發生的合理的工資薪金支出,是指企業每一納稅年度支付給在本企業任職或者受雇的員工的所有現金形式或者非現金形式的勞動報酬,包括基本工資、獎金、津貼、補貼、年終加薪、加班工資以及與員工任職或者受雇有關的其他支出。《關于企業工資薪金及職工福利費扣除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9]3號)強調“合理工資薪金”,是指企業按照股東大會、董事會、薪酬委員會或相關管理機構制定的工資薪金制度規定實際發放給員工的工資薪金。稅務機關在對工資薪金進行合理性確認時,可按以下原則掌握:企業制定了較為規范的員工工資薪金制度;企業所制定的工資薪金制度符合行業及地區水平;企業在一定時期所發放的工資薪金是相對固定的,工資薪金的調整是有序進行的;企業對實際發放的工資薪金,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義務;有關工資薪金的安排,不以減少或逃避稅款為目的。

      二、關于工資薪金的延伸理解

      1.接近于收付實現制的扣除口徑。準確的計算工資薪金總額是確定納稅期內職工福利費扣除限額的關鍵。工資薪金若能于當年度企業所得稅前扣除,應為當年度實際發放的工資薪金。這是有別于實施條例強調的權責發生制普遍原則的,這是征管中稅務機關的一種管理上的變通操作,相當于收付實現制,由此會造成納稅人資金時間價值的損失(稅款的時間性差異)。

      企業所得稅法對于稅前可列支的工資薪金支出,是實際發放的金額。但對于當年度發放的2008年(不含)之前的計稅工資余額,不予認可為當期工資薪金,而對于之前計提的工效掛鉤工資,所屬年納稅調增,則2008年及之后發放的,則允許稅前扣除。國有企業,超過政府有關部門給予的限額發放數額,不得稅前扣除。據了解,關于工資薪金,應會區分國有控股與非國有控股,進而區分高管與普通員工來評價合理性支出的標準。如以當地平均職工工資的倍數來確定。

      2.職工身份的界定。只有為職工發放的工資薪金才允許作為工資薪金扣除統計范圍,如為派遣員工發放的工資薪金,則不能稅前扣除。雖然在實質扣除的標準上比較明確,但是對于工資薪金對應的員工身份,各地卻有著不盡相同的認定方式。如有的地方特別強調勞動合同與社會保險的繳納,誠然對于員工合法利益的保護如此規定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對于目前中國企業的用工狀況來看,社會保險的繳納并未盡完善,教條的適用此條款,我們認為這不是稅務機關就可以改變的現狀。不過對于納稅人來講,關注當地工資薪金中對于員工身份的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內資企業大多原來適用計稅工資辦法,執行新稅法之后,作為職工福利費基數的稅前扣除的工資薪金總額,將更加有利于納稅人。  三、職工福利費核算內容解析

      職工福利范文第5篇

      各區、縣勞動局,各企業主管局、總公司勞動處:

      現將勞動部《轉發財政部〈關于提高國營企業職工福利基金提取比例調整職工福利基金和職工教育經費計提基數的通知〉的通知》(勞險字〔1992〕17號)轉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為了搞好企業勞保醫療制度改革,推動我市大病醫療統籌試點工作,各區、縣、局、總公司要積極開展大病醫療費統籌試點,并不斷擴大試點面,可將按(92)財工字第120號文件規定提高的3%福利基金作為職工大病醫療費統籌基金的部分來源。

      附件:勞動部《轉發財政部〈關于提高國營企業職工福利基金提取比例調整職工福利基金和職工教育經費計提基數的通知〉的通知》(略)

      亚洲精品色在线网站| 亚洲熟妇丰满多毛XXXX|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亚洲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少妇30P| 一区二区亚洲精品精华液| 亚洲日本乱码卡2卡3卡新区| 亚洲成人免费网址| 亚洲第一页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AV| 亚洲国产品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AV| 亚洲欧洲日本天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激情电影在线| 亚洲AV无码乱码麻豆精品国产|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二区偷拍 |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第一福利视频| 亚洲综合婷婷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人人爱|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男人天堂2018av| 亚洲精品无码av片|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老年人| 国产亚洲精品不卡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花野真一| 爱爱帝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N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w码日韩中文|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 亚洲av乱码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级特黄大片无码毛片|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小说 | 亚洲中文无码亚洲人成影院| 理论亚洲区美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ww|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免费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