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登柳州城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滕王閣》如何緊扣“閣”來寫景抒情的?(提示:閣外景、閣中物、閣中人)
3、《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別”體現在哪些方面?(提示:別筵、別路、別景、別情)
4、《望月懷遠》是如何扣住“望”和“懷”來寫景抒情的?
5、《燕歌行》序中說“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思考“感”的具體內容。(提示:一感唐家聲威、二感思鄉盼歸、三感苦樂不均。)
6、《與諸子登峴山》是如何“吊古”與“傷今”的?
7、賞析《山居秋暝》里的“詩中畫意”與“畫中詩意”。
8、俗話說“酒后吐真言”,結合具體詩句,說說《將進酒》中的“酒后真言”。
9、《月下獨酌》“獨”是如何表現的?
10、《客至》自注:“喜崔明府相過。”作者是怎樣層層表現“喜”的?
11、《詠懷古跡五首(其三)》“分明怨恨曲中論”,“怨”的具體內容是哪些?
12、《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與《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同為貶謫詩,它們在情感、意象和表現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13、《商山早行》中“早行”在詩中是如何體現的?
14、《寄揚州韓綽判官》對好友的思念和問候體現在什么地方?
15、《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恨”的具體內容?
16、《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寫了夢境與現實的幾組對比?
17、《破陣子(燕子來時)》、《踏莎行(候館梅殘)》和《蝶戀花(庭院深深)》都寫到了“花”,試問,有什么不同?
18、《蘇幕遮•懷舊》麗景與柔情分別體現在什么地方?
20、《天仙子(水調數聲)》上片寫了哪五件可堪傷感之事?下篇是如何寫“風”的?
21、《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酒醉與酒醒的東坡形象。
22、《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是如何寫盡相思之苦的?
23、《水龍吟(似花還似飛花)》是如何扣住“惜”情來寫楊花的?
24、《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恨”是全詞的關鍵,為什么?
好像是說樓上的人有閑情逸致在那里看風景。那么古詩詞中又有誰在樓上眺望呢?讓我們一起登上高樓,看看那些登樓遠望的人是誰。
一、是送別親友的依依惜別的文人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李白站在黃鶴樓之上,在煙花三月的美景之中,極目遠望,一直看到朋友孤單的帆船消失在碧空盡頭,水天相接之際。對朋友的掛念、惜別之情籠罩了整座黃鶴樓,隨著無窮無盡的江水,扯動著離人的神經。唐人送別多于樓臺,離別情緒經常為吟詠內容,然亦各有特色,彪炳千秋。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托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以示清亮純潔、操守不移,展現出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并以此告慰洛陽親友,別具一格的抒寫心志亦使芙蓉樓大增其色。趙暇《江樓感舊》:“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全篇語言自然淺顯,意境卻空靈神遠,讀來意蘊含蓄,聯想無窮。
《登樓寄王卿》韋應物“踏閣攀林恨不同,楚云滄海思無窮。
數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
讀這首小詩,我們眼前仿佛浮現出詩人韋應物的形象,見到他正在拾級登樓,對景吟唱。從前當他和王卿相聚時,經常一起游覽:他們曾攜手登樓(“踏閣”),縱目遠眺;并肩上山(“攀林”),尋幽探勝。而如今呢,王卿已經遠去楚地,只有詩人自己還滯留在海邊的州郡。這會兒,當詩人孤獨地登樓送目時,一種強烈的懷念故人之情不覺油然而生
二、是心懷蒼生的有志之士
“花近高樓傷客心, 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 玉壘浮云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 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后主還祠廟, 日暮聊為梁甫吟。”杜甫在萬方多難之時登上高樓,雖是錦色繁花撲入眼簾,卻仍因憂國憂民而黯然傷神。在高樓上望到的錦繡河山正是作者心急如焚焦慮的對象。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李益《上汝州郡樓》:“今日山川對垂淚,傷心不獨為悲秋。”李商隱《夕陽樓》:“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雖然因人因時而內涵有所不同,但皆憂天下之憂,故千古傳唱。
三、是懷才不遇的英雄
杜甫登上岳陽樓,面對浩大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洞庭湖,憂從中來,“憑軒涕泗流”。
辛棄疾登上建康賞心亭,在高樓之上“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樓外的玉簪螺髻只能獻愁供恨,自己滿腔收復失地的雄心壯志無人理解,恢復中原的抱負只能在樓上吶喊。
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則以蒼勁悲涼的筆調,將生不逢時、孤單寂寞、壯志難酬、空懷無限的悲愴與茫茫空間、悠悠時間以及遼闊荒漠的北方原野相融,使人仿佛看到臺上兀立著胸懷大志卻報國無門之詩人在滿目凄涼地對景詠嘆。
四、是閨中幽怨的女子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溫庭筠《望江南》)這位女子梳妝打扮后在樓上眺望,只為等心上人的歸來,在望盡千帆過后,還不見自己所等的那條船,滿腹的幽怨就像悠悠江水一樣,綿綿不絕。
“閨中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就連不知道什么是愁的,登上高樓之后,看到青青楊柳也會生出無限悔意。
五、是充滿詩意的哲人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王之渙)。登上高樓,眺望美景,觸發的不僅是普通情懷,更將這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遼遠開闊的胸襟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成為一種深邃的哲理。
六、是不懂世事的少年
辛棄疾《采桑子》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詞的上片,著重回憶少年時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時代,風華正茂,涉世不深,樂觀自信,對于人們常說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們知道,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青少年時代的他,不僅親歷了人民的苦難,親見了金人的兇殘,同時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爭精神的鼓舞。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為中原是可以收復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趕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為“愁”,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發一點所謂“愁情”,他是“愛上層樓”,無愁找愁。作者連用兩個“愛上層樓”,這一疊句的運用,避開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帶起了下文。前一個“愛上層樓”,同首句構成因果復句,意謂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么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后一個“愛上層樓”,又同下面“為賦新詞強說愁”結成因果關系,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
【關 鍵 詞】 詩詞;登高;教學
登高望遠,視野開闊,看到山川秀美,云煙滿眼,往往觸景生情,感嘆不已。夏歷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此時,秋高氣爽,景物鮮妍,古人往往結伴登高,飲酒覽勝,騷人墨客,更是吟詩作賦,詠賞不絕。登高,總會引起文人的詩情。詩人或登樓遠眺,或登高懷古,情悠悠,思彌漫。品讀登高詩,也是在進行情感之旅,仔細體會其藝術境界和情感特征,有助于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登高詩的感情基調往往給人以“落日余暉“之感。宋代詞人辛棄疾在《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中感嘆道:“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這里的“層樓”即“高樓”,而“少年”應該指他入仕前的青年時期。為什么“不識愁滋味”,就“愛上層樓”呢?原來,登樓所見者廣,所觀者遠,而茫茫四野的景色,容易觸動人們的愁腸。難怪柳永“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八聲甘州》)。登樓與傷感的情緒幾乎有了不解之緣。可見,少年時登樓,要愁也愁不出來,只是自尋煩惱,強作憂愁。真正有了愁思的人,卻往往“欲說還休”,不敢登樓了。
一、感懷自己身世
陳子昂登上幽州臺,卻“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想到自己直言敢諫卻反遭打擊,政治理想破滅的遭遇,不由得“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這首《登幽州臺歌》以慷慨悲涼的調子,表現了詩人生不逢時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也獲得了很多懷才不遇的文人的共鳴。杜牧在《九日齊山登高》詩中,俯視“江涵秋影雁初飛”的美景,卻心情矛盾:“塵世難逢開口笑,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既有壯志不得施展的憤激,也有酩酊入醉的忘憂之舉。時值晚唐多事之秋,自己切乎實際的用兵之策與政治之見未被重用,在這人生的困頓時期,加上同是懷才不遇的友人來訪,于是“但將酩酊酬佳節”,飲酒賞菊,登高忘憂,暫時驅散了心頭的抑郁,有超然物外的味道。而結尾的“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衣”,表面縱情忘我,貌似曠達,實則委婉曲折地抒發了自己內心的不平與感慨。秦觀的幾首《滿庭芳》,(山抹微云)“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曉色云開)“憑闌久,疏煙淡日,寂寞下蕪城”;(碧水驚秋)“憑欄久,金波漸轉,白露點蒼苔”,詞人憑欄遠眺,感懷身世,婉轉地表達自己的落寞情懷。
二、流露隱居之愿
終南山因為“在天之中,居都之南”,巍峨壯觀,景色奇麗,頗受文人墨客的青睞。孟郊在《游終南山》中,感受到“南山塞天地”的壯闊,“日月石上生”的奇險,“高峰夜留景,深谷晝未明”,“長風驅松柏,聲拂萬壑清”的清幽宜人。感嘆“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贊頌“山中人“正”而不邪;山路再“險”,心地還是平坦的。而贊美終南山的萬壑清風,意味著厭惡長安的十丈紅塵;贊美山中的人正心平,意味著厭惡山外的人邪心險。以“即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詩,更是流露出隱居的言外之意。令人聯想起王維在《終南別業》中描繪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悠閑愜意的生活情趣。李商隱在《安定城樓》中直接抒發自己歸隱江湖的理想:“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句中的“江湖”化用了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乘扁舟游五湖”的典故,指離開朝廷歸隱的地方。當然,這種隱退要在回轉天地之后,是扭轉乾坤之后的功成身退。
三、抒發思鄉思親之情
崔顥登上黃鶴樓,由“仙人乘鶴”的傳說起筆,盡管眼前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的大好景色,而南下漫游,離家日久的他,面對著沉沉暮色,浩渺煙波,便產生了思鄉懷歸之情:“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趙嘏在《長安晚秋》中,憑高而眺,眼見寥落的晨星、半開的紫菊、凋謝的紅蓮,耳聞“長笛一聲”,這長安城里遠遠近近的秋色,無不出發詩人估計悵惘的愁思;他又想到“鱸魚正美”“戴南冠學楚囚”的典故,產生了深深的羈旅思歸的情感。歐陽修的《踏莎行》是一首寫離情的佳作。在抒寫游子思念親人的同時,想象閨中人憶念自己的情景,寫出了兩地相思之情。上片寫行者的離愁,即景設喻,“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下片寫行者的遙想,即思婦的別恨,“樓高莫近危闌倚”,是行人在心里對淚眼盈盈的閨中人深情的體貼和囑咐,也是思婦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蹤影又明知徒然的內心掙扎。最后兩句寫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閨中人憑高望遠而不見所思之人的情景:“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行者不僅想象到居者登高懷遠,而且深入到對方的心靈對自己的追蹤。如此寫來,情意深長而又哀婉欲絕。
四、傳達閨中之思
李白的《菩薩蠻》中,“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點明愁思,刻畫了一位“玉階空佇立”的女子,眼見“宿鳥歸飛急”,但鳥歸人不歸,行人與自己之間隔著遙遠的歸程,不知有多少長亭、短亭呢。正如李清照《聲聲慢》中感慨的“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傳達出閨中女子惆悵哀怨而又纏綿期待的復雜心理。溫庭筠的《望江南》中,“梳洗罷,獨倚望江樓”,美人憑欄遠眺,“獨”字用得很傳神,刻畫出女子的復雜感情:初登樓時的興奮喜悅,久等不至的焦急,還有對往日的深沉追懷……“過盡千帆皆不是”,是全詞感情上的大轉折。既和起句的歡快情緒形成對照,又和“獨倚望江樓”的空寂焦急相連結,千帆過盡,斜暉脈脈,江洲依舊,不見所思,能不“腸斷白蘋洲”!把思婦樓頭,望人不歸的不幸,表現得多么動人。馮延巳的《蝶戀花》中,女子獨處高樓,透過重重簾幕、堆堆柳煙,遙望丈夫經常游冶的地方,卻“樓高不見章臺路”。想要留住春天,但風雨無情,留春不住,于是“淚眼問花”,可不僅“花不語”,還“亂紅飛過秋千去”,閨中女子傷春懷人的情絲細膩綿邈。
五、懷念友人之意
登高餞別,在古代并不鮮見。如李白的《宣州謝I樓餞別校書叔云》《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類詩往往既含離別之情,又有身世命運之感,或兼勸慰警示之意。如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題目就有傷高懷遠之意。“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詩人因永貞革新運動而遭貶,初到柳州,夏日登樓遠望,海天相連,愁思彌漫。“驚風亂s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景中寓情,既是描繪眼前風急雨驟的景象,又是表達詩人美好人格遭到饞毀的不公,聯想到友人同是賢人卻被摒斥的命運,想要互相安慰,但“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同是身遭貶謫,共在“百粵文身地”,互訪不易,即使互通音訊也十分困難,那種悲涼孤寂的愁緒、思念友人的苦楚愈發濃重。
六、表現憂國情懷
李白被排擠離開長安,南游六朝金陵。他登上鳳凰臺,只見“鳳去臺空江自流”,六朝繁華不再,由此看到唐的都城長安,但“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自己報國無門,抒發憂國傷時的情感。在長江之濱的夔州,杜甫登上高處,見到急風、高天、清渚、白沙、蕭蕭落下的樹葉、滾滾而來的江水,耳聞猿的哀鳴,感慨自己“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流露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傷感,令人聯想到《登岳陽樓》中“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悲慘遭遇。“艱難苦恨”包含的是詩人漂泊之苦、國家時事之艱,體現出憂國傷時的情操。這首《登高》與三年前作的《登樓》中(下轉35頁)(上接33頁)的“萬方多難此登臨”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戎馬關山北”的情形下,詩人只能“憑軒涕泗流”了。辛棄疾的《水龍吟》,刻畫了一位在“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憂憤孤寂的愛國者形象。詩人作為愛國志士,有著抗金不遂、失地收復不成的劇痛。他登上建康賞心亭,“遙岑遠目”,感嘆“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卻“無人會,登臨意”,給人一種寥無知音、國事難為的蒼涼之感。
七、闡發人生哲理
登高詩容易勾起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的情感。初唐的王勃登上滕王閣,居高臨遠,描繪了空間的江、閣、簾、云、雨、山、浦、潭影,轉而感受時間的“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最后又從時間轉入空間,指出物要換,星要移,閣中的帝子要死去,而檻外的長江,卻是永恒地東流無盡。從而給人盛衰無常之感,蘊含世遷的人生哲理。盛唐的孟浩然登上家鄉的峴首山,憑吊古跡羊公碑,他的《與諸子登峴山》以“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的哲理起筆;在登山遠望,描繪水落石出、草木凋零的蕭條景象之后,以“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收尾,傳達出宇宙永恒、人生短暫的哲理。晚唐的許渾在《咸陽城西樓遠眺》中寫道:“一上高城萬里愁”,既感傷“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愁的是唐末岌岌可危的國勢;又感悟“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眼前的渭水從西向東,依舊流動著。通過人事與自然的對比,闡述哲理:自然永恒,人事脆弱,江山依舊,人生苦短。
登高,喚起羈旅游子的鄉思、閨中女子的情思,喚起詩人的身世之感、憂國情懷,喚起詩人的餞別之思、人生感悟,激發詩人的豪情壯志。這或濃或淡的情思,氤氳成一方詩歌天地。品讀登高詩,也是在和詩人進行情感的交流,享受靈魂的洗禮。
【參考文獻】
[1] 姜曉紅. 唐詩中的登高意象初探[J]. 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2).
一、 替換動詞:品味詩歌意境。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象的境界。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一樣列舉物象白描成詩的例子不少,但大多數詩歌還是通過對物象的動態描摹而形成意境的。因此,改換相關動詞有助于品味詩歌的意境。
譬如: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問題設計:“催”換成“飛”、“轉”換為“照”,似乎更貼合早春景象,也更合乎邏輯。你認為怎樣?
此題意在讓學生理解生活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的區別,“飛”和“照”是照相式的實錄,而“催”和“轉”省略了“淑氣”“晴光”對“黃鳥”和“綠”的科學作用和邏輯再現,使得生活的真實具有了詩意的跳躍,突出了氣候在不知不覺中給“黃鳥”和“綠”注入了春天的意境。
又如:王維《山居秋暝》:“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問題設計:有人認為,從對仗的角度看,“搖”“動”對應性更強,以“搖”替換“喧”更好。可乎?
如此設計,讓學生考慮苛刻地對仗與藝術地表達之間該如何選擇。從意境營造的角度來說,“喧”字有動靜結合的手法的存在,更有“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藝術效果。誠如馬茂元《唐詩選》所言:“妙在并不正面著筆,卻從‘竹喧’‘蓮動”中聽出、看出。這樣的詩,真可說是‘有聲的畫’了。”“搖”字則無如此意境。況且,“竹搖”的施動者是誰?如果是風,則破壞了詩歌柔和靜謐的氛圍;如果是浣女,則有損女子柔婉的形象,使詩歌空靈的意境變得僵硬。因此,“喧”字更為妥當、正確。
唐詩宋詞中相關例子俯拾皆是,略舉幾例:
1. 杜牧《九日齊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問題設計:九月九日齊山林木并未凋零,青翠掩映的山倒映江中,應當美不勝收,“涵”字改為“映”如何?
2. 張先《天仙子》:“云破月來花弄影。”問題設計:月亮破云而出,花兒在地上留下婆娑多姿的身影,將“弄”字改成“留”似乎更合乎情理,你認為可以嗎?
3. 周邦彥《蘇幕遮》:“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問題設計:晴天到來,鳥雀歡唱,詩人在屋檐下觀察它們呢喃低語。這是真實的場景再現,也頗具詩意。“呼”字更為“唱”,“窺”字更為“觀”,如何?
4. 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問題設計:“江晚正愁余”的“愁余”是使動用法,使我愁苦的意思。如將“山深聞鷓鴣”的“聞”改成“鳴”,大山太幽深,使得孤獨的鷓鴣發出哀婉的鳴叫聲。如此,豈不更好?
5. 趙嘏《長安晚秋》:“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問題設計:有人認為,“人倚樓”的“倚”字表現出含蓄婉約的特點,“雁橫塞”的“橫”字則顯得剛健硬朗,能否將“橫”字改為“出”?
二、 替換動詞:品味詩歌情感。有的詩歌情感一眼望到底,有的則含蓄蘊藉,耐人尋味。“言為心聲,行為心使”,詩中的動詞常常沾染了詩人的情緒,我們豈能忽略?
譬如: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問題設計:詩人早晨醒來,一場雨已經下過,楊花哪里去了呢?“一池萍碎”未免有些直白,更為“一池萍醉”如何?
“一池萍醉”,的確詩味盎然,將楊花落水東西漂泊的情態寫活了。但如此修改是目無全局之舉,實在是“以辭害意”了。詞的上片寫了“惜花”的情感,下片起首以無恨寫有恨,著一“碎”字,則體現出詩人情感逐步加深的特點。如果以“醉”代“碎”,明顯削弱了“恨”的程度。
又如:張九齡《望月懷遠》:“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問題設計:詩歌頷聯云:“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可見抒情主人公對這夜晚含有“怨”氣。頸聯卻說:“滅燭憐光滿。”“憐”者,可愛也。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改為“恨”如何?
由“怨”及“恨”,看似符合人情邏輯,但是如此只見上文而忽略了下文。這首詩奇特之處在于尾聯:“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意思說:真想掬一捧可愛的月光送給遠人,可是不能,怎么辦呢?還是回到臥榻上,在夢里與遠人相會吧。①如果沒有憐愛之意,就難有下文的“新意”之舉。況且,如明代周敬、周輯,陳繼儒等評點的《唐詩選脈會通評林》云:“用一‘憐’,便含下結意,可思不可言。”“結意”就是糾結的情感,而“糾結”必須多種情緒的參與。由“怨”至“憐”,由“憐”到“不堪”的悵惘,再到“夢佳期”的期待,這樣的情感才是波瀾起伏、富有變化的。由“怨”到“恨”則是一馬平川,蒼白無力,少見風致。
細致品評唐詩宋詞,對詩歌情感具有撩動作用的動詞也不在少數。例如:
1. 李頎《送魏萬之京》:“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問題設計:古語云:“一葉而知秋。”詩人送別友人,見樹色而知秋天已至,不如將“催”改為“知”。同時,古人詩歌中常見晚間搗衣的情景,不如將“向”改為“至”。你是怎么理解的?
2.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問題設計:韓愈晚年力諫憲宗“迎佛骨入大內”,“逆龍鱗”險些被處死,后貶至京師八千里之遙的潮州。悲歌當哭,詩人寫下此詩。因此,詩歌中應當表現對前途命運的擔憂之情和前途渺茫的悵惘之情。這樣不如將“橫”字改為“遮”,“擁”字改為“斷”,可以嗎?
3. 李《浣溪沙》:“多少淚珠無限恨,倚闌干。”問題設計:李為帝時運不濟,割地求和,兵敗如山倒,國家喪敗之象已然突顯。“多少淚珠無限恨”,前有“無限恨”,后以“倚闌干”煞尾,有“頭重腳輕”之嫌,不如將“倚”字改為“拍”,辛棄疾不是“把欄桿拍遍”嗎?
4. 歐陽修《蝶戀花》:“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問題設計:“雨橫風狂三月暮”,詩人是說春天的尾巴難以抓住,“雨橫風狂”,歲月無情,表達的是一種強烈的惜春之情。既然如此,不如將“掩”換成感彩更為濃烈的“鎖”字。請說說你的理解。
5. 秦觀《踏莎行》:“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問題設計:在北宋詞人中,秦觀是以獨具善感之“詞心”而著稱的。《踏莎行》亦不例外。既然是表達愁緒,還是“哭”最強烈。因此,將“砌”更為“泣”,可以嗎?
三、 替換動詞:品味詩歌風格。詩歌風格,簡單地說,就是詩人在自己長期的創作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一般說來,一個詩人的詩歌風格有著一定的穩定性,但也不排除多重風格的可能。而詩人對動詞的選擇,有時也能突現詩人詩歌的風格。
譬如,楊炯《從軍行》:“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問題設計:有人認為,五、六兩句中的“凋”和“雜”二字板滯而缺乏靈氣,分別改成“迷”和“傳”,則詩意多了。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這就涉及到楊炯的詩歌風格了,清代丁儀《詩學淵源》說:“(炯)所為詩雄奇奔放,文質兼備。”可見,楊炯詩風已不同于南北朝的旖旎柔婉,而是“風神初振”了。《從軍行》則是詩人“雄奇奔放”風格的代表作。詩歌
三、四句“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勢,渲染出龍爭虎斗的闊大戰爭氛圍。明代李攀龍《唐詩廣選》引蔣仲舒評論說:“三、四實而不拙,五、六句虛而不浮。”“凋”是使動,突出雪大;“雜”是說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突出了戰士大無畏的精神和奮勇殺敵的豪情,為末句發抒“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慷慨之志蓄勢。“迷”和“傳”有礙豪雄之氣的抒發,“虛”且“浮”了。
又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問題設計:李白詩歌自古評述不一。有人以為,《送友人》一詩中,詩人為求新人耳目,分別以“橫”“繞”寫青山、白水,失之粗、硬,有傷送別之意,換為“依”和“戀”更好。你以為如何?
李白詩多豪放飄逸,即便送別詩也少有例外。清代楊成棟《精選五七言律耐吟集》評曰:“青蓮五律無一首不意在筆先,掃盡千百人言,破空而下。”古人送別詩多泣下沾襟、執手淚眼,顯出兒女情長之態。而李白則擅長于將惜別之情融入壯麗的山河,將人間友情化為永恒的山峰、流水,顯示出清新俊逸的風格。何國治說:“‘橫’字勾勒出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遼闊秀麗的圖景。”②而“依”“戀”不見動、靜,亦不見豪放,不符合詩人風格和詩作氣象。
古人說,造詩境難,成風格又難。風格是詩人長期創作形成的審美特質,代表了詩人的成熟,而能彰顯詩人風格特點的動詞就不勝枚舉了。
1. 陳子昂《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問題設計:從詩歌首句“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和末句“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可以看出,這首詩抒發的是詩人揮之不去的惜別之情,“隱”和“沒”難見纏綿悱惻之意,分別更改為“系”和“接”如何?
2. 高《燕歌行》:“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烈火照狼山。”問題設計:《燕歌行》中“飛”和“照”兩個字虛張聲勢,蒼白僵硬,非精細之作。若分別改為“飄”和“縈”,則雅致許多。你認為可以嗎?
3. 杜甫《旅夜書懷》:“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問題設計:有人以為,“垂”字僵化無動感,換為“隨”字為好;“涌”字夸張且失真,換為“照”字為妙。你是怎樣理解的?
4. 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驚風亂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問題設計:有讀者說,“”是吹的意思,“侵”是侵襲的意思,詩人只顧抒情忘了煉字,不如《小石潭記》等作品來得清新自然。建議將“”改為“點”,“侵”改為“織”。可以嗎?
5. 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所作》:“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問題設計:有人認為,“掛”字實屬靜態描摹,有形而無神,不足以突現觸目驚心之感。將“掛”改為“躍”,殘缺的月亮突然之間從凋零待枯的梧桐樹的縫隙里跳躍出來,月亮有了剛性,景物有了動感,詩情勃發也有了理由,還與“漏斷人初靜”的寂靜凄絕之態相對照,豈不妙哉?你同意嗎?請說明理由。
清代沈德潛說:“古人不廢煉字法,然以意勝而不以字勝,故能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也就是說古人煉字以意取勝,如何取勝呢?清代戲劇家李漁做了回答:“琢句煉字,雖貴新奇,亦須新而妥,奇而確。妥與確總不越一‘理’字。”如此說來,煉字“有理”方能出色,“理”即正確合理、得體恰當。煉動詞尤其如此,不應粗枝大葉,描摹失態;不能為求詩意,以辭害意;不可目無全局,氣斷絲游。作為欣賞者可以虛擬動詞,鑒別品味,揣摩意境、體悟情感、兼顧風格,多層面賞析詩詞中動詞之妙趣。
參考文獻:
①袁行霈主編《歷代名篇賞析集成》,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