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天人合一思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范文第1篇

      關鍵詞:天人合一;和諧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注解

      在中國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思想是一個基本的信念。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對其解釋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合,就是互相理解,結成友誼。“天人合一”思想指出了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的世界觀。中國古代先哲用“天人合一”思想告誡我們,人類只是天地萬物中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體。

      天人合一,或稱天人合德、“天人相應”,作為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思想其基本思想是人類的生理、倫理、政治等社會現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在儒家看來,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但由于人類后天受到各種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 而在道家來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碧烊吮臼呛弦坏摹5捎谌酥贫烁鞣N典章制度、道德規范,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行為的目的,便是“絕圣棄智”,打碎這些加于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于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中國醫學典籍《內經》也主張“天人合一”,其具體表現為“天人相應”學說?!秲冉洝贩磸蛷娬{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靈樞·刺節真邪》),“人與天地相參也”(《靈樞·歲露》、《靈樞·經水》)。認為作為獨立于人的精神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的“天”與作為具有精神意識主體的“人”有著統一的本原、屬性、結構和規律。因此,《內經》的天人合一觀是《黃帝內經》天道觀的目的所在。這些思想從不同角度談及了天人合一的觀念,這一觀念在我國思想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幾乎無處不在,甚至在中國特有的茶文化中,由蓋、碗、托三件套組成的茶盞就分別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諧統一、缺一不可。

      二、“天人合一”觀在當代中國的現實意義

      哲學史家湯一介認為,“天人合一”思想作為一種思維模式,對解決當今人與自然的矛盾有一定的啟發作用: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人們不能把“人”看成是和“天”對立的,破壞“天”就是對“人”自身的破壞,“人”要受到懲罰。因此,人不僅應知天(認識自然,以便合理地利用自然),而且應該“畏天”(對自然界應該敬畏,要把保護“天”作為一種神圣的責任)?,F在人們只強調“知天”,只是一味地利用“天”、征服“天”,以至無序地破壞“天”,而不知對“天”應有所敬畏,這無疑是“科學主義”極端發展的表現?!爸臁焙汀拔诽臁钡慕y一,正是“天人合一”的重要表現。

      所謂“天人合一”,簡單點理解便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我們努力創建和諧社會,而真正的和諧是什么?決不僅僅是一個小區鄰里間的和諧,也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還一定包括大地上萬物和諧,而人與自然的和諧,長期以來,由于遵循人類中心主義思想,人們對自然界的過分索取已成為一種習慣。當然,一切生存者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一切物種都有“為我”的特性,“利己”是一種自然規律,這是事物進化的基本機制。在人類以強勢固守完全自我中心的情況下,大自然被嚴重透支了,以至于環境污染、生態失衡已成為世界性公害。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目前全世界有10億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嚴重的城市,而在潔凈環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數以萬計人的死與水污染有關,食品中毒事件經常發生。由于自然資源非正常利用,異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擾了自然生態的正常演化,破壞了整體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平衡,出現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其中:“臭氧層的破壞”、“溫室效應”、“酸雨危害”,已成為世界性的生態危機的三大突出問題。人與自然關系嚴重失衡,造成這一失衡的原因在于人們在實踐過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內在價值,為了滿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性開采,以至危及人類的持續發展。顯然,這樣的發展態勢,是不利于構建和諧社會的,面對這些現實,人們不得不坐下來審視自己曾經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而獲取利益的所作所為,終于認識到,自然界不僅僅是為人類準備的,它也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資源。自然界除了具有物質的資源的意義,還以自身為價值尺度,為人類生活提供了自然美的精神價值尺度。人類生活的和諧,有賴于人類社會同自然界的和諧。

      “天人合一”論講求天地萬物是有機的統一的整體,事物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萬物皆“天”所化生,因而與“天”存在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疤烊撕弦弧边@一觀念注重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尊重自然規律的發展,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因此,“天人合一”思想對于當今社會人類所面臨的生態危機、對人類面對自然的態度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下,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必須把自然界當成朋友,建立長效機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天人合一思想范文第2篇

      關鍵詞:“天人合一”;“天人之分”;“新天人合一”;平等共生;自由和諧;循環整一

      中圖分類號:B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08-0164-01

      一、人與自然關系的歷程

      生態問題是從人類出現特別是進入文明社會以后就存在的問題,因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都不能離開自然界的“環境”與“條件”,人類隨時隨地與自然界打著交道。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究天人之際”,其實質就是探討和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與西方哲學在人與自然的對立中形傳統不同,中國哲學是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中發展出人文精神。所以在一定意義上來說,中國古代哲學是深層次的生態哲學。如果我們用這種生態哲學的思想來概括人與自然關系發展的大致階段,則可以分為“天人合一”、“天人之分”與“新天人合一”三個階段。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思想之一。所謂“天”,一種觀點認為包含著如下內容:①天是可以與人發生感應關系的存在;②天是賦予人以兇吉禍福的存在;③天是人們敬畏、侍奉的對象;④天是主宰人、特別是主宰王朝命運的存在(天命之天);⑤天是賦予人仁義禮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種觀點認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疤烊撕弦弧庇袃蓪右馑迹阂皇翘烊艘恢?。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二是天人相應,或天人相通。是說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

      袁鼎生先生在《生態視野中的比較美學》一書中提到,遠古時期的人類,雖然處于自然進化和生態譜系發展的前端,然而并未與其他物種形成本質的差別。人類尚未形成改造自然以實現自身生態目的的意識與行為,他的生態活動是與大自然的生態運動同一的。人與天的關系,不是一種相互分化、相互獨立的對待關系,而是一種部分與整體,被包容與包容的關系,或曰“天人合一”的關系。

      馬克思說:“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即改造無機界,證明了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眥1}正是這種自我確證,形成了天人之分的格局。“天人之分”的說法最早由戰國末期的荀子提出(《荀子?天論篇》)。1993年出土的郭店竹簡云:“有天有人,天人之分。察天人之分,而所知行矣。”荀子認為,人“最為天下之貴”,并能使萬物為己服務。他的“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篇》)被認為是古人改造自然最響亮的戰斗口號。天人之分形成了天人的差異。人對自然生態規律與自身生態活動規律的不甚理解,不可避免地形成天人生態活動的差異。這種差異造成了強大的自然對人類生態活動的否定,造成不可抗拒的大自然的生態規律對人類盲目的生態行為的懲罰,這就構成了大自然的生態自由與人類的生態不自由的矛盾與對立,形成了力量十分懸殊的天人對立的格局。“那時的自然不是人類的平靜的、和諧的伙伴,而是龐大的、嚴厲的、危險的對立面……人類的敵人?!眥2}

      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期,科學理性與工具理性高度發展,最大程度地人化了自然,也異化了自然,擴張了主體,也異化了主體。人與天的關系背離了合規律的軌道,滑入了非規律甚至反規律的漩渦。極端的“人類中心主義”使自然陷入巨大的毀滅中。老子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保ā独献印返谄呤耪拢┘偃襞c天為敵,對自然進行無限度地征服與掠奪,其破壞的結果必然會反作用于人。所謂“人定勝天”只不過是人類的一廂情愿,反映出人類在生態學方面的蒙昧狀態。

      “天人合一”與“天人之分”粗略地概括了人類與自然關系的前兩個階段。二者是互補、互動、互釋的。中國人民大學陸貴山先生認為,“天人合一”與“天人之分”是儒家思想關于天人關系的一個問題的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脫離“天人合一”而片面地強調“天人之分”,可能造成人對自然索取的失衡,甚至可能造成人對自然征服的可怕的后果;撇開“天人之分”不適當地提倡“天人合一”,又可能導致人對自然索取和征服心理和行為上的障礙,甚至造成人與自然關系的凝固和停滯。人與自然關系的第三個階段,筆者將其定名為“新天人合一”階段。

      二、“新天人合一”生態思想

      “新天人合一”生態思想是以人與自然關系為出發點,包含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其他物種以及人自身的生態關系的思想。它是“天人合一”與“天人之分”思想在當代生態環境下的新綜合發展與延伸。其核心理念是“中和”,即求得天、地、人、神四方存在的和諧統一。生態整體主義原則包括了平等共生、自由和諧、循環整一等基本要求。

      (一)平等共生

      天地萬物包括人類在內都是“生而平等”的。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九章中指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海德格爾在《語言的本質》中也說到:“時間――游戲――空間的同一東西[das selbige]在到時和設置空間之際為四個世界地帶就是天、地、神、人――世界游戲[weltspiel]?!眥3} “平等觀”是對傳統“人類中心主義”生態價值觀的顛覆,但并不是對人類價值的刻意貶低,更不是反人類的。只是主張人類與萬物“相對平等”,即在“生物環鏈之中的平等”。

      “各部分相互依生,共同促進,實現全體成員穩定的存在與發展,是謂共生。”{4}人、自然、社會組成了一個大的生態系統,各部分之間,各部分與整體之間靠共生關系形成系統整體的活態結構,構成生態鏈和生態環。這些環與鏈嚴格組織、緊密相連,一旦某一環節缺失,將導致生態群落、生態系統甚或整個生態圈的震蕩與解體。

      (二)自由和諧

      生態意義上的自由區別于近代意義上的自由。近代自由強調個體價值,注重個體的理性、意志及主觀能動性、創造性的發揮,是建立在主客體分離對立的基礎之上的對自然生殺予奪、頤指氣使的強權自由。而生態意義上的自由則是指主體從技術理性所鉗制的世界中解放出來,其多重自由得以成功地逐一展開,超越了認識論和實踐論意義上的自由,達到一種詩性的自由。

      生態意義上的和諧與古代樸素的和諧也有本質的不同。古代樸素的和諧是一種直觀的混沌的和諧,是一種整體的和諧,它將人與萬物納入統一的大化洪流中,忽視人與萬物的主體性價值。而生態和諧不是忽視個體生命價值的混沌和諧,而是“萬類霜天競自由”,人與萬物和諧共生,容納眾多生命形態的和諧,是一種辯證的和諧。

      和諧與自由統一于生態系統的自組織演化過程中,理想的狀態是二者的有機融合。事實上,自由是一種和諧的自由,和諧是自由的不斷實現。辯證和諧實際上也是一種自由和諧。

      (三)循環整一

      有學者曾就生態問題提出過兩種概念,“大化流行”與“大道一如”。所謂“大化流行”指“源泉涌動、萬物并作、一氣貫通、大化流行”,也就是說自然萬物包括人,共同處在一個本源性世界,個體之間生命能量相互轉化、生生不息?!按蟮酪蝗纭奔础疤烊嗽幢竞弦?,萬物源本一體的大道渾然一如的整體性存在”,就是“天人一體、萬物一體、同生共運、圓融共舞”,指萬物自由但又不是分別的、隔離的,整個世界呈現出一派各異而又統一的整體節奏韻律。{5}由此看來,生態系統不是固定不變的結構、秩序、規則或系統,而是一個無盡運作和循環流動的整體。

      “新天人合一”生態思想突破了對傳統的主客二分思維模式與主體性觀念,包含著有機整體和主體間性的當代哲學內涵。它實質上倡導一種“新人道主義”,這種“新人道主義”是“從人的總體性和最終性上來看人從生活的連續性上來看生活?!眥6}其次,“新天人合一”生態思想是對人的生態本性的一種回歸。人類只有遵循生態本性,保持生態與生物環鏈的平衡,才能獲得美好的生存。“新天人合一”生態思想的最終目的在于倡導人類“詩意地棲居”,反映了對人類前途命運的一種更長遠持久的終極關懷,是人文精神在新時代的發揚和充實。

      注釋:

      {1}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97:96.

      {2}薩克賽.生態哲學[M].文韜、佩云譯.東方出版社,1991:2.

      {3}【德】馬丁?海德格爾.走向語言之途[M].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4}袁鼎生.生態視野中的比較美學[M].人民出版社,2005:369.

      天人合一思想范文第3篇

      在時代背景的影響下,我國傳統建筑設計和室內設計幾乎都講究“天人合一”,將其作為建筑設計和室內布局的不二法則,并形成了具體的設計理論和設計方法。一方面,“天人合一”對于傳統審美觀的影響非常巨大,形成了以中為尊的審美要求、自由靈動、虛實相生的審美原則以及因地制宜,順其自然的審美理想;另一方面,“天人合一”對于傳統室內設計文化影響巨大,主要體現在寓于倫理的嚴整布局、虛實相生的空間組合以及師法自然的創造意境等方面。可以看出,“天人合一”思想對于傳統建筑設計和室內設計都有著顯著的影響,從儒家方面看,“天人合一”的應用,成就出了一種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的倫理關系,體現出人對于自然的畏懼心理,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形成了以中為尊的審美要求以及寓于倫理的嚴整布局;從道家方面看,“天人合一”的應用,主張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形成了虛實相生的審美原則以及師法自然的創作意境。而從本質分析,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追求的都是人與自然的相容和諧,這種思想體現并且融入到了建筑設計領域,并且一直延續到今天。

      2“天人合一”思想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2.1注重生態美

      從當前的技術發展形勢看,建材市場可謂精彩紛呈,各種各樣的裝飾材料充斥其間,而有相當一部分人工合成材料都包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如果在室內設計中大量使用,不僅會造成室內空氣的污染問題,還可能直接影響居民的身體健康。因此,在室內設計中,應該注重生態美,強調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在充分尊重自然生態規律的同時,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對自然進行改造和加工。例如,可以通過對采光窗的合理設計,對自然光進行充分利用,減少人工照明,在強調人與自然聯系的同時,也可以有效節約能源。而在通風設計中,也應該充分考慮建筑所處區域的主導風向,盡可能實現設計與自然的有機結合,避免人工通風系統對于人與自然聯系的隔絕,在設計中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為人們提供更加舒適的室內環境。

      2.2倡導適度消費

      在當前許多人的攀比、炫富以及追求“時尚”的心理下,室內設計尤其是室內裝飾中,存在著過度奢華的現象,大量使用各種木材、石材以及人工合成材料,不僅造成了資源的大量浪費,而且影響了建筑整體的設計風格,使得建筑變得不中不洋,缺乏特色,對于室內設計行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可謂非常不利。因此,設計人員應該及時更新觀念,加強與消費者的而溝通,在室內設計中倡導適度消費,遵循簡單、自然的設計理念,倡導節約,避免過度的鋪張浪費。例如,可以以綠色盆景植物代替許多不必要的家具和裝飾品,不僅能夠有效減小成本,還可以改善室內環境,為人們提供更多的親近自然的機會。

      2.3實現可持續發展

      當前建筑結構多為磚混結構或者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建筑拆除后,能夠被回收重復利用的資源很少,很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對此,可以結合“天人合一”思想中的生態觀,在遵循自然管理,利用自然規律的同時,成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對室內設計進行指導,盡可能減少各種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對于可再生資源,也應該在滿足室內設計方案的同時,盡量減少浪費,確保資源的循環利用。同時,也可以采用生態環保型裝修材料,在充分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技術手段,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3結語

      天人合一思想范文第4篇

      關鍵詞:道教;天人合一;環境保護

      中圖分類號:B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1-0255-02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燦爛光輝,兩千年的中國思想史,其實就是一部儒、佛、道三教鼎立,互為輔佐的歷史。而其中,道教文化又以其思想精髓“無為”、“自然”從三教中異軍突起,備受關注。魯迅先生曾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1],是因為道教的內容十分龐雜,對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制度、學術思想、、文學藝術、醫藥、科技等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道家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而派生,即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2]。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后回歸自然。

      道教的主要思想基礎是老莊哲學。老莊思想中,有許多已經成為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首先,“天人合一”思想引導人們要順應自然,遵照自然規矩,切勿違背自然,違反自然規律,若違反自然規律,也就違反了道教思想核心:“道法自然”,此話題雖似老生常談,卻并不乏現實意義。

      “天人合一”的思想首先是基于道教中樸素的唯物自然觀和辯證法因素,莊子認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道者為之公”[3]?!皻狻保次镔|自然性,故其主觀精神的道,是與客觀自然的氣分不開的。莊子認為,自然萬物的根源,是物質,從這種思想生發開來,人不可能離開自然,人與自然也不是割裂開來單獨存在的,人與自然應該是和諧而統一的存在,應該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狀態。

      自然萬物,皆有所生,所賴,老子曾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人與天、與地、與道、與自然,是否都該是一種和諧的關系呢?莊子曾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盵5]人在自然面前,還是留存敬畏之心為好,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人類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展了文明,傳承了文化,但并不意味著人類已經凌駕于自然之上,人與自然,終究還是“依賴與被依賴”的關系,我們的改造,融入浩蕩的歷史長河中,竟似乎只是淺薄的小菜一碟。

      老子在論述人之德與自然萬物的利害關系時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笔欠褡鹬刈匀灰幝?,其實決定了人對于自然的態度,也決定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只有認識到“天地為大,人乃其子”,才能善待自然,善待自身。真正與自然和諧共處。

      日本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湯川秀樹也認為,“我們現在不得不擔憂人類會不會沉沒到科學文明這種人造的第二自然中去。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聲明獲得了新的威脅性意義,如果我們把‘天地’看做包括第二世界在內的自然界,并把‘萬物’看做包括人本身在內的話?!彼€進一步指出:“早在二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經預見到了未來人類文明所將達到的狀況?;蛘哌@樣說也許更正確,老子當時就發現一種形勢,這種形勢雖然表面上完全不同于人類今天所面臨的形勢,但事實上二者卻是很相似的??赡苷沁@個原因,他才寫下了《道德經》這部奇特的書。不管怎樣說,使人感到驚訝的總是,生活在科學文明發展以前某一時代,老子怎么會向從近代開始的科學文化提出那樣嚴厲的指控。”[6]

      《度人經》云:“仙道貴生,無量度人?!币馑际牵鹤鹬厣?,善待萬物,珍惜一切的自然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古人尚能如此,今人卻少了如此胸襟,如此敬畏之情,豈不憾哉?《感應篇》曰“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在“眾善奉行”的思想指導下,建立一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寬容、相互謙讓、相互諒解的“慈愛和親”的理想社會。此為趨吉避兇的神妙法門,諸惡莫作,是否也包含破壞自然之惡呢?不得而知。我們違反了“仙道貴生”的準則,承受自然的譴責與報復時,是否應該反思“天人合一”的真諦?

      莊子曾云:“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盵7] 在一定意義上闡明了“天人合一”思想的本質,就是普遍在于萬物,通達于一切。萬物皆有靈,只有尊重自然的物質性,善待萬物,將萬物視為根本,明白損萬物即損我之生存環境,方可真正做到“天人合一”、“物我兩化”,此種境界,豈不妙哉?此種社會,方才是我們追求的理想社會。

      而要建立這種理想社會,首先,為人要追求自我主宰命運,只有主宰命運,方能決定善惡所趨。正如莊子所稱:“近于天地者,德也;行于萬物者,道也?!盵8] 就是說,這種自我主宰命運的法則是要在遵循“道之尊,德之尊,夫莫之命而常自然”[9]的思想體系中踐行的。否則就違背了“天人合一”的道教思想的本質和本源。人主宰自身,最關鍵的一條是主宰自己的思維,從而主宰自己的行為??刂谱约旱那致孕院驼加杏坝罒o止境”,終究只是神話!其次,道教的“天人合一”觀念其實就是一種新型的環保意識。實在難以想象,再過一百年,人類是否要承受越來越重的生存壓力?故此種“環保”,不只對自然界,對人類社會,也未嘗不是一種進步。它推崇萬物有靈、眾生平等、惜愛物命、重生貴生的生命至上精神。源于道教認為萬物皆稟道而生,故一切蠢繭含靈都稟賦“道性”、天生“有情”?!暗佬浴钡母炯幢拘宰匀?、萬物平等、無形無名、運化自如、和諧為一;“有情”的核心是尊重物性、慈愛和同、不思殺念、憐憫眾生。而人類作為萬物中的有機部分,其同樣稟道而生、本性含情,與萬物處于齊同平等、共生共榮的狀態?;谶@一思想,道教重視人的生命,也重視自然萬物的生命,“昆蟲草木,猶不可傷”。道教最基本的五戒中的首戒就是“戒殺生”;道祖老子則強調,只有“天地相合,乃降甘露”[10]?!独暇f一百八十戒》中對動物、植物、土地、水資源都提出了嚴格的保護措施:“不得殺傷一切物命”?!安坏枚彀l掘地中蟄藏蟲物”?!安坏猛蠘涮匠财坡选?。“不得驚鳥獸”?!安坏没\罩鳥獸”?!安坏猛薮蛄笕罕姟薄!安坏梅贌疤锷搅帧??!安坏猛淠尽??!安坏猛莼ā薄7泊朔N種,讓人嘆為觀止,如此心存敬畏,方可“天人合一,風調雨順”。

      老子在《道德經》中結合養生學的原理,以個體的生命為價值標準,闡明了節欲、崇儉的必要性,將少私寡欲、崇儉抑奢這些道德要求與人們希圖健康長壽這一生理需要密切結合起來,將做人之道與養生之道密切結合起來。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9] 認為沉溺于聲色犬馬等感官享受之中,將會大大的損害身體。有些人本來可以長壽,所以短命,也是“以其生生之厚”,即放縱嗜欲的結果。

      只有真的做到了“昆蟲草木,猶不可傷”,才能實現 “資源的可持續協調發展”。在由貧窮落后逐漸走向繁榮富強的同時,自然資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上升,致使資源匱乏,人類面臨生存危機。要改變這一命運,只能走節約環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不能將子孫的資源消耗殆盡。老子在《道德經》中為世人指出:“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卑选吧瘛北扔鳌暗馈鄙f物,作用無窮無盡,孕育萬物生生不息。

      道教提倡用終極價值、終極關懷來善待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保護土地、水、空氣的良性循環,保護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任何生命事物從今天看來,借助于“天人合一”的觀念,提醒眾生改變野蠻蒙昧,走向文明,必將是大勢所趨。

      道教倡導“人生一小天地”,“天人合一”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要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除了古人的多種嘗試,甚至修就“金剛不壞之身”,今人也可以從環保這個角度,改造我們的生存環境,試想,“天道酬善”,順應天道,崇尚自然,將對環境的虐殺最小化:減少一點汽車尾氣的排放;少墾少伐所剩無幾的土地;少浪費一點有限的地球資源……多回歸自然,親近自然,這其實就是“道家”養生的精髓,這樣,人類的生活質量不是就得到提高了嗎?道教認為,人體與宇宙的結構是相同的。不僅人的身體器官構造與宇宙構造相應,而且通過表示陰陽五行八卦等符號體系,將天人結構巧妙地組合在一個同構體系中。道教認為,宇宙是一個放大的人體,人體則是一個縮小了的宇宙。我們生存的宇宙,如果遭到破壞,那么我們人自身,也必受此種破壞。

      道教的思想,是一個智慧的寶庫,值得我們很好的發掘,它更是我們唯一土生土長的本土宗教,在西方文化不斷涌入,傳統文化飽受沖擊以及環境問題日益尖銳的今天,道教的思想,能夠給予我們一種啟示,能夠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棲息,“天人合一“思想,也將成為我們的終極追求。探索的道路很長,理性的思考與傳統的回歸,將引領我們走向另一種沉淀。

      參考文獻:

      [1]魯迅.致許壽裳的信[G]//魯迅書信全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12.

      [2]袁勁松.道德經新解:道家思維活學活用見[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213.

      [3]流沙河.莊子現代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11.

      [4]任曉軍.說道:“道德經”心得[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58.

      [5]王宇.莊子的智慧[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132.

      [6]葛榮晉.道家文化與現代文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302-304.

      [7]鐘文龍.無情世界的心境――淺議莊子哲學產生的社會根源[J].德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2):37.

      [8]趙建明.《莊子?齊物論》辯疑[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09,(2):46.

      天人合一思想范文第5篇

      “天人合一”的觀念產生于西周,歷經先秦、漢唐而成于宋?!疤烊撕弦弧钡乃枷牒诵氖顷P于物我關系、人與大自然關系的哲學倫理思想?!兑捉洝分忻鞔_指出:“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薄胺秶斓刂贿^,曲成萬物而不遺?!本褪钦f,人類對待自然既要使自然符合人類的愿望,不屈服自然,又不能破壞自然,天人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地生存發展,人與自然萬物繁衍生長而共生共榮,這是我國古代的生態倫理或者說是環境道德觀,它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的寶貴貢獻。不但如此,先人們在“天人合一”的環境道德觀支配下,從未間斷過對“天人合一”思想的實踐與探索。

      《山海經》記載的神話傳說“夸父追日”中有:夸父在臨死前,他扔掉手中的拐杖,把它化為森林,造福人類。這個故事反映祖先植樹造林的美好愿望。

      西周時期,我國就有“山虞”和“林衡”等專管林業事物的官員,當時規定:“不樹者,無槨。”即不種樹的人,死后沒有棺木。

      秦代開始,在城鎮道路兩旁已植樹綠化了:“秦為馳道于天下,道廣五十步,植以青松?!?/p>

      公元605年,隋煬帝開通濟渠,詔告民間,在通濟渠兩岸種垂柳,種活一棵,賞細絹一匹。白居易以《隋堤柳》為題寫下了當年柳樹成行的美景:“大業年中煬天子,種柳成行傍流水。西自黃河東接淮,綠影一千五百里?!?/p>

      元代的《農桑之制》明確規定:“歲種桑棗二十株,土性不宜者,種榆柳?!?/p>

      從先人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環境遠見卓識的做法可以看出,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保護環境的美德源遠流長。以史為鑒,學習古人,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對我們的教育更有現實借鑒意義。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指出:“教育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的能力的關鍵。教育對于改變人們的態度是不可缺少的,對于培養環境意識和道德意識、對于培養符合可持續發展和公眾有效參與決策的價值觀與態度、技術和行為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的關鍵在教師,教師應該成為踐行“天人合一”思想的先行者。

      教師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為人類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提供了可能,教師是連接過去和未來的橋梁,又是學生身心教育和發展中的主要影響因素。教師在教育勞動過程中抱怎樣的態度,表現怎樣的道德風貌,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發展,而這種影響常常是無形的、潛在的,又是長遠的、深刻的,是一種教育力量。所以,教師只有用人格的力量去撥動學生的心弦,才能產生心靈的和諧共振。環境教育不僅需要教師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中去,更要用切實的行動、科學的理論潛移默化地影響、指導、教育學生,提高環保意識。

      第一,教師要善于挖掘、運用學校、社會及家庭環境資源,把道德規范擴展到環境保護領域。社會、家庭、學校的各種教育因素相互聯系不可分割,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用“生態平衡”的觀點組織教育教學活動,對學生進行認識大自然、愛護大自然的教育?!皫煼ㄗ匀弧?、“以造化為師”,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源泉和思想源泉。

      相關期刊更多

      中華航空航天醫學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學術月刊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航天員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

      2022中文字字幕久亚洲|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蜜桃冫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观看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2020|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一区在线|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视频国产视频| 亚洲神级电影国语版| 亚洲综合区图片小说区| 亚洲精品熟女国产| 亚洲国产精品网站久久| 亚洲依依成人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中文日本不卡二区 | 99亚洲男女激情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天堂|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址|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老子影院午夜伦不卡亚洲| 亚洲A∨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五月综合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 曰韩亚洲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DVD| 亚洲a在线视频视频| 亚洲黄色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一级毛片免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街区偷拍街拍| 亚洲ä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卡|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激情综合亚洲色婷婷五月 |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久久99| 久久久影院亚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