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友人離別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王勃 詩文賞析 獨創性
唐詩在中國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華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唐詩的良好發展與詩文的良好改革不無關系,而王勃就是提倡詩風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所以在研究唐詩之際我們要對王勃的詩文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明白王勃詩文的獨創性。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詩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詩中的送別詩的經典之一,通過全面地賞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能夠全面地了解王勃詩文的獨創性,明白王勃詩文在唐詩中的重要意義,以及對唐詩的發展所產生的重要影響。
一、送別詩在詩歌中的重要意義
在中國的詩文中送別詩占有重大的比例。從樂府詩《孔雀東南飛》到李白的《贈汪倫》,從“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送別詩貫穿于詩歌發展的整個過程,送別詩在中國詩歌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是詩人情感表達最為真切的幾種詩歌之一。送別詩在古體詩歌中的意義在于表現了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對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友情進行全面的闡述。當讀到一首送別詩的時候就會被詩人與朋友、與家人之間的深厚感情所感動,同時在送別詩里也往往隱藏著詩人的遠大抱負和人生理想,通過離愁別苦來表現詩人的壯志未酬,前途渺茫等等,所以送別詩是詩人的情感載體,是詩人將自己內心真實情感進行良好表達的一種重要方式。送別詩在詩歌中的意義還在于它所抓住的情感脈絡都是簡單而真切的,使讀者在欣賞送別詩的時候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辭藻來發現詩人的內心的想法,是古體詩歌中的一種比較簡單的詩歌類型,其最主要表達的意思也不過是“傷離別”。古體詩中送別詩占有重要比例的原因在于古代的交通不方便,此時離別由于路途遙遠或許今生難以再見,或許再見時已毛發斑白,也就有了“多情自古傷離別”。而王勃的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別詩中的經典佳作,既表現了與友人之間的離別之情,也表現了自己前途的不順,從而這首送別詩也對古體詩帶來重要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王勃所處時代的文化風氣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是“初唐四杰”之一,在王勃以前或者王勃所處的時期,詩歌受到魏晉詩風的影響,詩文辭藻華麗,情感膚淺,詩風浮艷,詩文中的情感虛假,詩文創作無實際意義,只是一種辭藻上的堆砌,這是王勃所處時代的文化風氣,這對于詩歌的良好發展形成了嚴重的阻礙。王勃是最先認識和極力改革詩壇弊端的人物之一,“初唐四杰”中的楊炯曾用“嘗以龍朔初歲,文場變體: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糅之金玉龍鳳,亂之朱紫青黃;影帶以徇其功,假對以稱其美。骨氣都盡,剛健不聞,思革其弊,用光志業?!眮韺ν醪M行評價,可見王勃對于當時的詩風改革的決心,有意提倡剛健詩風。王勃的詩文質樸雄渾給當時的讀者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由于王勃的詩風和當時的詩風有著重大的差異,所以從詩風上來講王勃的詩風就具有獨創性,能夠真切地認識到詩歌的重要意義,很好地掌握詩歌的表達方式。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全面賞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長安時候的作品,是一首典型的送別詩,全詩主要表達的是對游人的難離難舍,以及對前途的一片渺茫。在詩文的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中作者對離別的地點和友人將要去的地點進行準確地交代,三秦之地保衛著長安,在風煙之中難以看見友人將去的目的地,詩文的開篇就給讀者一種宏大的氣勢,在宏大的氣勢中又有一種淺淺的傷感,“浮云遮望眼”,看不見了,在此離別之后,首聯采取的是一種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通過對長安離別所處景色的描寫與想象中的五津的描寫,將離別之情通過虛實景物的描寫進行準確地闡述。在詩文的頸聯(與君離別意,同時宦游人)中直接將離別的愁苦進行書寫,為何我等要受這樣的離別之苦,因為我等都是四海為官之人,這一聯在書寫離別之情的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對于前途的茫然。都是四海為官之人,什么時候才能不再漂泊,擁有好的前程?離別之情與壯志未酬進行完美的結合,使得情感上得到了進一步地升華。而全詩的頷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詩句,主要表達的是朋友就算是在天涯海角,但是此心相依,空間的距離不是問題,只要心靈在一起,那四海也形同虛設,于你于我也不過是距離上的問題,但是心在一起就如同人在一起。這句詩句表達了作者相信純真的友情是沒有限制的,距離不是問題,但是同時也隱藏了作者一種淺淺的慰藉,四海廣闊,此去將距離遙遠,還好有著純真的友情,希望這友情可以突破距離的限制。而詩文的尾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往往被眾人所忽略,而其實這句也是一句經典詩句,不光是對以上詩句的一個總結,同時也將離別之情表現到了極致,作者在詩句中勸解朋友在離別的路口不要像小兒女一樣熱淚滿眶,同時也是在告訴自己,千萬不要落淚,此時這里的無淚勝過有淚,將離別的傷感全面地展現了出來。全詩是一首送別詩,所以全詩以離別愁苦為基調,同時也對友情和壯志進行良好的地表達,全面地展示了作者和友人之間的友情,同時也表達出作者的壯志,而壯志的表現主要在于頷聯中化用了曹植的“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的意境,整首詩抑揚頓挫,時而慷慨激揚,時而情感細膩,是唐詩中的精品。
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詩文獨創性的具體表現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詩在中國唐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很多方面都有著作者的獨創性,從而使得這首詩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得這首詩經過幾百年以后還能被廣大的讀者所熟知。
1.詩風和詩體上的獨創性。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這首詩是王勃進行詩風改革的一個重要代表作,全詩撇棄了六朝承襲下來的浮艷詩風,創建了一種剛健的詩風,這種詩風在后來的唐詩中得到良好的展現,使得唐詩得到了良好的發展,成為了我國詩歌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在詩體上,五言律詩作為一種新詩體,在王勃等詩人的筆下嘗試而形成,并走向成熟,使得五言律詩成為唐詩詩體的一個典型,從而使得更多的詩人來進行五言律詩的創作,使得中國詩文得到進一步地良好發展,豐富了古體詩歌的詩體類型。
2.詩文創作思想上的獨創性。以往的送別詩都是比較纏綿的,總是有一種催人淚下的感覺,王勃的這首詩將壯景應用到情感的表達之中,通過壯景來對情感進行良好的表達,將送別詩的情感良好表達的同時,避免了詩文中的無病現象的發生,全詩雖然寫的是離愁別苦,但是卻能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感覺,這給后世的詩文創作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而李白的《贈汪倫》也就是這種創作思想的良好利用。
3.詩文創作手法上的獨創性。全詩的首聯采用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將情感進行良好的表達,在傳統離別的詩詞歌賦中往往采用的是凄涼的景物來進行離別情意的表達,而這首詩采用的卻是一種遼闊的景物來對離別之情進行表達,其表達手段相對于用哀景來表達更能表現出離別的傷感,同時使得全詩的情感色彩更加亮麗,避免了送別詩那種陰暗的感彩,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感覺。而詩文的尾聯采用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寫作手法,通過勸解莫要流淚,將離別之情進一步地進行升華,使得依依惜別之情更加淋漓地展現出來。
五、王勃詩文對唐詩發展的重要影響
王勃的詩文對于唐詩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首先從詩風上將以往的浮艷詩風轉變到健康的剛健詩風,從詩體上將五言律詩這一新詩體進行很好地推廣,而從詩文的創作思想和創作手法上對送別詩進行改進,而這些方面都影響了后世唐詩的創作。唐代詩文的良好發展就是靠如王勃一樣的具有獨創精神的詩人創作使得唐詩得到很好地發展,奠定了唐詩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問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云生。
正當今夕斷腸處,驪歌愁絕不忍聽。
【前言】
《灞陵行送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送別詩。此詩抒寫行者和送行者的離情別緒,同時蘊含著作者對政局的憂慮。詩中運用灞水、紫闕、古樹、春草等意象,構成了一幅令人心神激蕩的景象,并向歷史和現實多方面擴展,因而給人以世事浩茫的感受。
【注釋】
⑴灞陵亭:古亭名,據考在長安東南三十里處。灞陵,也作“霸陵”,漢文帝陵寢之地,因有灞水,遂稱灞陵
⑵浩浩:形容水勢廣大的樣子
⑶王粲: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眾,被稱為“七子之冠冕”。他曾為避難南下荊州,途中作《七哀詩》,表現戰亂之禍害,詩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句
⑷西京:即唐朝都城長安
⑸紫闕:紫色的宮殿,此指帝王宮殿。一作“紫關”
⑹驪歌:指《驪駒》,《詩經》逸篇名,古代告別時所賦的歌詞。《漢書·儒林傳·王式》:“謂歌吹諸生曰:‘歌《驪駒》?!鳖亷煿抛ⅲ骸胺唬骸荨对姟菲?,見《大戴禮》??陀ジ柚?。’”后因以為典,指告別。一作“黃鸝”
【翻譯】
送君送到灞陵亭,灞水浩蕩似深情。岸上古樹已無鮮花,岸邊有傷心的春草,萋萋蘺蘺。我向當地的秦人問路,他說:這正是當初王粲南去走的古道。古道的那頭逶迤連綿通長安,紫色宮闕上浮云頓生,遮蔽了紅日。正當今夜送君斷腸的時候,雖有黃鸝婉婉而啼,此心愁絕,怎么忍心聽。
【鑒賞】
長安東南三十里處,原有一條灞水,漢文帝葬在這里,所以稱為灞陵。唐代,人們出長安東門相送親友,常常在這里分手。因此,灞上、灞陵、灞水等,在唐詩里經常是和離別聯系在一起的。這些詞本身就帶有離別的色彩?!八途绷晖?,灞水流浩浩?!薄板绷辍?、“灞水”重復出現,烘托出濃郁的離別氣氛。寫灞水水勢“流浩浩”是實寫,但詩人那種惜別的感情,也正如浩浩的灞水。這是賦,而又略帶比興。
“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边@兩句一筆宕開,大大開拓了詩的意境,不僅展現了灞陵道邊的古樹春草,而且在寫景中透露了朋友臨別時不忍分手,上下顧盼、矚目四周的情態。春草萋萋,會增加離別的惆悵意緒,令詩人傷心不已;而古樹枯而無花,對于春天似乎沒有反映,那種歷經滄桑、歸于默然的樣子,比多情的芳草能引起更深沉的人生感慨。這樣,前面四句,由于點到灞陵、古樹,在傷離、送別的環境描寫中,已經潛伏著懷古的情緒了。于是五六句的出現就顯得自然。
“我向秦人問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蓖豸?,建安(漢獻帝年號,公元196~220年)時代著名詩人。公元192年(漢獻帝初平三年),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等在長安作亂,他避難荊州,作了著名的《七哀詩》,其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的詩句。這里說朋友南行之途,是當年王粲避亂時走過的古道,不僅暗示了朋友此行的不得意,而且隱括了王粲《七哀詩》中“回首望長安”的詩意。友人在離開灞陵、長別帝都時,也會像王粲那樣,依依不舍地翹首回望。
“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云生?!边@是回望所見。漫長的古道,世世代代負載過很多前往長安的人,好像古道自身就飛動著直奔西京。然而西京的巍巍宮殿上,太陽快要西沉,浮云升起,景象黯淡。這帶有寫實的成份,灞上離長安三十里,回望長安,暮靄籠罩著宮闕的景象是常見的。但在古詩中,落日和浮云聯系在一起時,往往有指喻“讒邪害公正”的寓意。這里便是用落日浮云來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讒毀忠良,透露朋友離京有著令人不愉快的政治原因。
從詩中來看,行者和送行者除了一般的離情別緒之外,還有著對于政局的憂慮?!罢斀裣嗄c處,驪歌愁絕不忍聽?!斌P歌,指逸詩《驪駒》,是一首離別時唱的歌,因此驪歌也就泛指離歌。驪歌之所以愁絕,正因為詩人所感受的,并非單純的離別,而是由此觸發的更深廣的愁思。
1、由點到面,感悟情感
2、引導想象,觸感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說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意思,并會背誦這首詩。學生在品味朗讀的基礎上,體會詩人與朋友問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重難點:聯系語言環境體會詩人情感,進而理解詩句的意思,做到詩文交融。
教學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由詞入手 初人情感
過渡:同學們,上節課我們欣賞了長江邊哪些美景?
1、出示:暮春三月 煙霧迷蒙 繁花似錦 楊柳依依 沙鴟點點 俯臨長江 飛檐臨空
2、用心地讀讀每個詞,你看到一幅幅怎樣的畫面?
3、齊讀
(設計意圖:由詞入手,漸人文本;美美讀詞,初人情感。這些都為學生理解文本,走進人物的情感世界做好了鋪墊。另外,引導學生讀詞,說出理解,無疑引導學生讀中恩,讀中想,有助于后續教學環節的展開。也體現了為學而教的教學理念)
(二)由點帶面 感悟情感
1、就在這傷感而又美麗的煙花三月,李白送別好友孟浩然,他們的心情是怎樣呢?
2、從文中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他們的依依惜別之情呢?請同學們讀2-4小節,畫出有關的句子,抓住句子中的詞語,甚至是標點,談談自己的感受。
3、學生邊默讀邊勾畫
4、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1)文字投影1
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寫出人物的動作,感受到他們的惜別之情。
A、他們是在欣賞醉人的春色嗎?
B、古代交通落后,離別容易,相見難,他們一別以后要十年后才得以相見,因此,他們的心情此時是什么樣?
C、誰能讀出這樣的情感?
(2)文字投影2
終于李白舉起了酒杯說:“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A、從這里你還能體會到什么?
B、哪些詞體會出了李白對孟浩然的尊敬?
C、孟浩然是個怎樣的人?學過孟浩然的哪些詩?
D、引導學生讀
(設計意圖:本環節抓住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主線――“送別”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別”,體現了教學設計從整體人手的理念。另外引導學生抓句子,談理解,談感受,使得學生由內而外的表達,擴散了學生的思維,活躍了學生的身心,促進了學生的表達,再通過引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引發了讀者與詩人之間的情感共鳴,學生在讀中說,說中品,漸漸地沉浸在“依依惜別”的氛圍之中。)
(三)角色表演 融入情感
1、誰愿意做做那傷感的李白,如果你真的是他,你認為在我們班誰會是你的知己孟浩然呢?
2、學生表演并評價
(設計意圖:這里的“演”不是裝飾,是為了再現話別情境。拉近古近距離。以“演”促讀,以評促讀,讀中感悟,讀中體驗,感受友人間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這種“演、評、讀”有機結合的方式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優化了教學效果。)
(四)由圖想象融化情感
1、(出示插圖)“相見對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你們看,江邊這醉人的桃花似乎也收斂了笑容,他們在為這對友人的分手而傷感。
2、(音樂起)你們看到柳樹了嗎?你們覺得柳樹好像怎么樣了?
3、不忍離別但是終須別呀!李白佇立江邊,望著一江春水,不忍離去,此時他會在想些什么呢?
(設計意圖:文本中的插圖是一幅美麗的風景畫,充分利用這一文本資源,引導學生細觀畫面,引導學生圍繞美景想象,給景以人的靈性,人的情感,起到了強烈的渲染,學生深受感染,融化在離別的憂傷里,欲罷不能。)
(五)配樂讀詩升華情感
1、多少年過去了,每當我們和親朋好友離別的時候,依然會滿懷深情地吟誦起這首詩,出示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課文學到這兒,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相關詩句的意思。
3、在這美麗的陽春三月,李自和孟浩然的這段故事成為一段千古佳話,有人把他們之間的故事寫成了一首詩。(出示詩讓學生配樂朗誦)
關鍵詞:長亭;木蘭舟;意象;古詩;意境
“長亭蘭舟”的意象在詩詞中較為常見,在不同的詩詞中有著不同的內涵?!伴L亭”與“木蘭舟”作為離人送別常見的景致,往往和悲涼蕭瑟的景象緊密聯系而容易遭到讀者的片面理解。其實,在中國古代詩詞中,長亭與蘭舟有著自己的獨特意義,凄清并不是它全部面貌和本色。在詩詞中,景象特征和作者當時的心境是密切聯系的,所以不能把它作為一種獨立的、單一的意象來解讀,應該全面分析,把它作為心境的表現來審視。在思鄉懷遠時,蘭舟是長居的處所,充滿了濃郁的鄉情;在愛情詩與閨怨詩中,長亭是美好愛情的象征,傾注了多情男女的相思之路;在懷友送別與酬唱詩中,長亭、蘭舟是友情的象征,傳遞著朋友之間的真摯情誼。
一、借長亭蘭舟象征愛情,表達戀人間的離愁別緒
長亭外,古道邊,蘭舟催發處,一對戀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在《雨鈴霖》中描寫的“秋江別離圖”可謂是戀人相別的經典場面。“一切景語,皆情語也”[1]p34,送別氣氛之凄清,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畫面之中。詞中既有傍晚時分的長亭,又有不解風情的蘭舟,使得戀人內心的纏綿悱惻呼之欲出。再加之“寒蟬凄切”的襯托和渲染,使離情別緒更顯濃郁。
望君遠去傷斷腸,長亭送別淚千行。在眾多描寫戀人惜別的詩文中,王實甫《西廂記》中的《長亭送別》一折戲,可稱是唱絕了離愁別恨。斜陽衰柳,凝霜不解風情,秋風下依依惜別的癡男怨女,使得這愁人的秋景更顯凄迷。落葉蕭蕭,馬隨車行,只留有車碾碎葉之痕跡;遙望長亭,淚打長襟,萬般離別之情已化作相思淚。千絲萬縷,理不清愁緒;千言萬語,訴不盡衷腸;千山萬水,隔不斷想念。此時此刻,十里長亭儼然成為離人無盡愁苦的來源,十里有多長,牽掛就有多長。
長亭望君去,使人悲;蘭舟亦不解人情,惹人怨。例如,晏幾道在《清平樂》中寫到:“留人不住,醉解蘭舟去。”起筆“留人不住”四字 ,扼要地寫出了送者、行者雙方不同的情態:一個曾誠意挽留,一個卻去意已定。蘭舟載著酒醉的男子而去,獨留多情之人望江神傷。“留”而“不住”,故啟末二句“此后錦書休寄,畫樓云雨無憑”之怨思。世間的戀人往往因多情而生絕望、因絕望而生不忍割舍之情。周濟評曰:“結語殊怨,然不忍割?!盵2]p19實乃深透之語。
蘭舟除了載戀人而去,亦可載情郎而歸,只是舟不至,人未還。尤善“男子作閨音”的溫庭筠就曾從女子細膩的內心出發,將對郎君的思念寄托在乘風而歸的蘭舟上?!笆嵯戳T,獨倚望江樓”,這幅看似和諧的美人憑欄遠眺圖,其實是“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的“離情正苦”。從“梳洗”到“望盡千帆”是一個漫長難耐的焦躁時光,同時也是迷離著玫瑰色夢幻的希望時期。然而,“過盡千帆皆不是”卻無情地將熱烈的希望之火破滅于冰冷的現實之下。蘭舟未載君歸,卻帶愁來,使詩歌整體蒙上了一層濃重的離愁別恨的色彩。
不論是對愛情的期許與些許焦慮,還是因愛絕望卻不忍割舍的情感,“長亭”與“蘭舟”傳遞的正是有情人對愛情的期待與分別時的離愁別緒。
二、借長亭蘭舟寄托友情,傳達友人的依依惜別情
“長亭”與“蘭舟”自古被寄予“送別”的意蘊。詩人往往借長亭蘭舟,寄托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李白《謝公亭》詩說:“謝亭離別處,風景每生愁”;李頻《送僧入天臺》詩說:“長亭舊別路,落日獨行僧?!庇H友離別的場景反復不斷地在亭下上演,使優美的長亭也染上了一層離愁。相形之下,司空圖的《長亭》中所寫的長亭則完全成為了離別的代名詞,全詩四句二十個字,處處是離別,卻無一個是實寫長亭?!懊酚旰袜l淚,終年共酒衣。殷勤華表鶴,羨爾亦曾歸”,“長亭”成為一個蘊含著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
秦觀《調笑令》詩云:“始信別離情最苦,蘭舟欲解春江暮”;柳永《采蓮令》詞云:“一葉蘭舟,便恁急槳凌波去?!毕嗨频南e景也在江邊上演,給蘭舟載上了滿滿的別緒。白居易的《南浦別》雖未提及“蘭舟”,卻亦有一番離愁在心頭。“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詩歌的語言雖然清淡如水,卻款款地流瀉出依依惜別的深情。江浦送別,蘭舟初發,詩人勸慰朋友不要頻頻回頭,可是自己早已悲情難抑制。
此外,王勃還有反復回旋、別情深摯的七絕《秋江送別》:“已覺逝川傷別念,復看津樹隱離舟。”冷秋送別是萬古不變的悲情,就像東逝的江水流不盡?!八煸律?,江上風煙,籠罩著別浦離亭、津樹寒渚,也彌漫著客子寂寞的心頭?!盵3]p115目送乘舟遠去的友人已讓詩人不堪凄涼,遮住視線的樹木又來平添煩憂。此刻,蘭舟載去的不只是遠行的親友,還有王勃給予的不可承受的深情。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保ā端臀憾罚┩醪g在橘柚清香的高樓上設宴為朋友送別,江風引來江雨感到了夜涼后送友人上船。望著遠去漂泊的蘭舟,詩人好像看到了友人在遠方瀟湘的月照下難以成眠,愁緒里聽到兩岸猿啼一聲一聲而感到夜長難眠。清代敖英的《唐詩絕句類選》評論道:“道伊旅況愁寂而已,惜別之情自寓?!绷碛嘘憰r庸《詩境總論》評價:“代為之思,其情更遠?!?/p>
三、借長亭蘭舟代表漂泊,抒發詩人的孤獨與憂愁
數不盡的長亭,是走不完的歸程,也是道不盡的鄉愁?!昂翁幨菤w程?長亭更短亭。”(《菩薩蠻》)漂泊久未歸鄉,太白眼中的亭舍儼然成了隔斷游子歸鄉路的屏障。征途上緊密相連的長亭與短亭,提供了詩人餞別之處,而無歸去之期。萬般愁情無法用語言說清,只好借數不盡的長短亭來含蓄道出,言盡而意無窮,愁情濃得化不開。詩人心中極為含蓄、深沉,惆悵的傷感之情盡在這亭亭相連的景物描繪之中了。
長亭有多長,游子的鄉愁就有多濃。杜牧的《題齊安城樓》寫到:“嗚咽江樓角一聲,微陽瀲瀲落寒汀。不用憑闌苦回首,故鄉七十五長亭?!睗O舟唱晚,夕陽西下,詩人在晚年依然流浪在外,回想故鄉的點點滴滴,追憶離鄉時的意氣風發,對比今夕的寥落冷清,詩人不禁感受到了一絲絲的苦楚?!肮枢l七十五長亭”,實指詩人與故鄉長安相距二千二百五十五里,驛站恰合“七十五”之數。如此遙遠的距離,即使回首又豈能望盡這迢遞關山?詩人的孤獨與憂愁可想而知。
若說長亭隔斷了游子回家的路,加重了游子的鄉愁,那么一葉扁舟,天水茫茫,就越發比照出人的渺?。蝗嗽诼猛?,所見多異鄉之物,更易觸發無限思緒。
最善以“舟”為意象,表現漂泊之感的詩人,當屬杜甫。無論是“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旅夜書懷》),還是“疏燈自照孤帆宿”(《夜》),還是“老病有孤舟”(《登岳陽樓》),詩句中的“舟”儼然已經成為詩人漂泊身世的象征與寫照。而“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秋興八首》),更將孤舟與詩人的身心直接聯系在一起:叢菊兩度開放,遠在他鄉的詩人見之落淚;一葉小舟承載著還鄉的希望,系住了它,就如同系住了他的身心,系住了歸家的夢。
說到背井離鄉、漂泊無依,就不得不提及杰出的女詞人李清照了。在經歷過一番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生活后,晚年的李清照終日浸泡在“愁”的憔悴中,所作之詞亦沉潛著無盡的愁苦與孤獨。然而,“她的愁再也不是莫名的閑愁,再也不是離別愁緒,而是整個人生整個社會的大悲大痛。”[4]p55例如《武陵春》,就用深沉憂郁的旋律,傾吐了她去國懷鄉的內心悲苦?!爸豢蛛p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此處的“舟”成了身心疲憊的詞人寄存孤獨與思念的容器。移“愁”于舟,欲求浮生半日閑,無奈被太多的愁緒與感情牽絆。移愁而未解愁,這憂愁太重,只怕雙溪的舟載不動,雙溪的水流不走。
“長亭”與“木蘭舟”在古詩詞中是承載著抒情功能的自然意象,隨著歷史的發展,“長亭”、“木蘭舟”的意象被歷代文人反復使用。所以,長亭蘭舟所蘊含的情感意義是很豐富,很復雜的。在對一首詩歌進行賞析的時候,必須把詩歌中的意象與作者當時的心境聯系起來一起考慮,才能更好地把握詩歌中所包含的意蘊。
參考文獻
[1]王國維.人間詞話[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周 濟.宋四家詞選[Z] .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
[3]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M] .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
[4]杜新科.論李清照詞中的“愁”情和抒情藝術[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4,(4).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2. 體會“畢竟”“無窮碧”“別樣紅”的含義,理解古詩大意。
3. 通過想象,品味詩歌描寫的美景,感受六月西湖的壯美景色,體會詩人的情感和古詩的語言美。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想象、品味,引導學生感受“無窮碧”“別樣紅”的美景。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初讀感受
1. 師:同學們,誦讀經典,可以豐富我們的人生。今天我們要走進一首膾炙人口的經典詩文——《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2. 學生讀課題,正音。
3. 教師提出讀書要求:按照自己的節奏自由反復地讀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引導學生讀出節奏和韻律。
[設計意圖:我國宋代文學家張舜民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痹诔踝x中,通過不同層次的要求和方式,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淺吟低唱,不僅巧妙地讓學生感受到古詩的節奏美和韻律美,而且不知不覺地在學生頭腦中描繪出這樣一幅天然圖畫——挨挨擠擠的蓮葉上開著千姿百態的荷花,以此引發學生的閱讀期待,為下文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想象詩境,賞讀共悟
1.(課件播放名家吟誦的錄音)學生閉目聆聽,想象畫面:聽著,聽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師相機板書:蓮葉 荷花)
2. 賞讀蓮葉。
(1)引導學生抓住“接天”“無窮”輔以課件體會蓮葉的多。
A.品味“接天”。引導理解“接天”的字面意思;想象“接天”的壯美畫面。
B.品味“無窮”。“無窮”用一個成語來表示就是——(無邊無際,無窮無盡,數不勝數,一望無際,一望無垠,一望無邊……)把這兩個詞送進詩句中,誰來讀?(指名讀、齊讀)
(2)引導學生抓住“六月中”“碧”來想象體會蓮葉的綠。
師:讀著,想著,誰能抓住詩中的關鍵詞來想象一下,此時的蓮葉可能是一種什么樣的綠呢?(教師相機板書:碧)
小結:對呀,六月西湖的蓮葉是那樣的碧綠、青綠、深綠、墨綠,還帶有點黃的綠,它們互相輝映,互相重疊,一直延伸到遙遠的天際。這樣的畫面多么——壯闊,多么——有氣勢!把這種感受帶到詩句中讀吧。(指導讀出詩句的壯美)
3. 賞讀荷花。
(1)默讀描寫荷花的詩句,想象畫面。(引導學生從形態、顏色等方面展開想象)
(2)引導學生理解“別樣紅”及“荷花別樣紅”的原因。
師:什么是“別樣紅”?為什么此時的荷花會這般——特別的,與眾不同的,不一般的紅呢?(引導學生體會是無窮碧的蓮葉襯托出別樣紅的荷花;是太陽的映照襯托出別樣紅的荷花。)
(3)句式訓練。
師:瞧,火紅的太陽露出了燦爛的笑臉,在荷塘上灑下了萬丈金光。請同學們默讀屏幕上的這段話,細細地想。待會兒請你來說——
課件出示句式訓練內容:
火紅的太陽在荷塘上灑下了萬丈金光,
映在荷花上,荷花紅得?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3)引導學生抓住“別樣紅”“映日”讀出“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別樣美。
4. 輔以課件引讀感受古詩的對仗美。
5. 欣賞荷塘,激情誦讀。
(1)欣賞荷塘美景。(多媒體播放荷塘畫面)
(2)引導學生用一個詞語來贊美西湖荷塘美景。(課件出示:?搖西湖景)
(3)激情誦讀。
師:此時,你覺得應該以怎樣的節奏,怎樣的表情,怎樣的動作才能讀出這番的美景?自己練練,注意要讀出古詩特有的韻味。
[設計意圖:“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比绾我I學生讀出詩句背后的那份情味呢?抓住“詩象”這一中介,“化象為畫”“化象為情”,就能走進詩人為我們創設的意境中去。因此,緊扣“蓮葉”“荷花”這一“詩象”,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平面的詩句就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就在“象”的召喚和引領下,噴灑而出。]
6. 對比研讀。
師:同學們,詩人楊萬里一生特別愛荷,而且愛荷愛到癡狂的地步,老師能查到他描寫荷的詩作就有二三十首,難怪人們稱他是“全方位描寫荷的第一人”。我們曾經就學過他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今天我們又學了他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出示詩句,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進行對比,從中感受同種景物在同一詩人的筆下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美,如從時間上、內容上、地點上、靜態與動態、形狀與色彩等方面去感受兩首詩的不同,從而更突出西湖荷塘的壯闊美。)
7. 品讀前兩行詩。
(1)引導學生理解“畢竟”“四時”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前兩行詩的意思。
(2)鏈接播放西湖四季風光和詩句,深入感受西湖六月風光的特點。
(3)指導朗讀。
8. 整體回歸,配樂齊讀古詩,欣賞古詩的特色吟誦。
[設計意圖:有比較才有鑒別。以上教學,設計了兩處比較:同一詩人描寫同一景物——“荷”詩的對比讀;同個景點,不同時節——西湖風光的對比讀。把這些從內容到形式有一定聯系的詩歌優化組合加以對比,既加深學生對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豐富拓展了學習內容,促進了學生的發展性學習。]
三、巧妙質疑,升華主題
1. 引導學生質疑。
師:同學們,學到這里,你們有疑問嗎?請大家把目光聚焦到課題上,想想從課題中你讀懂了什么?(生回答)
師: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誰也不知道一別之后何日才能再次相見,所以很多文人墨客把這種情感寄托在詩歌中。你還知道哪些送別名句?(生交流)
2. 教師補充自己游賞西湖的經歷,出示同題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出得西湖月尚殘,荷花蕩里柳行間。紅香世界清涼國,行了南山卻北山?!币龑W生抓住“月尚殘”一詞理解“曉出”是“清晨很早的時候”,從而領會短短的路程詩人卻花了很長的時間;從而激發學生想象:這一路上他們有多少的濃情,有多少的不舍……
3. 借助課件鏈接資料,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別樣紅”。(課件出示并播放錄音:林子方為官清廉,深受南宋百姓的贊賞。淳熙十四年間,林子方擔任直閣秘書。當時任秘書少監的愛國詩人楊萬里是林子方的上級兼好友,兩人經常聚在一起暢談國家大事,一同切磋詩詞文藝。他們志同道合,互視對方為知己。之后,林子方升官要去福州赴任,好友楊萬里當即作了五首詩文相送,以詩祝友。)
師:聽了這些介紹,你還覺得詩中的“別樣紅”僅僅是指荷花的顏色特別紅嗎?(生交流,師相機板書:情景交融)
4. 教師創設情境,學生配樂吟誦古詩。
[設計意圖:古詩是“詩人生活在情緒的流波中的影子”。這首別具一格的送別詩,蘊含著詩人強烈的感情。通過質疑問難,補充自己游賞西湖的經歷,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和友人的離別之意就隱藏在“曉出”和“映日”當中。教學中鏈接了與詩文、詩人相關的資料來豐厚文本,努力讓學生走近詩人,體會詩人是借“蓮葉荷花”這意象表達自己對友人的戀戀不舍、深切祝福和殷切期盼之情,從而感悟本詩“借景抒情”的寫作特色。]
四、拓展延伸,鏈接生活
1.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感受古詩的古為今用。
2.教師總結:同學們,同一首古詩,不同的讀者,能讀出不同的味道,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收獲。這就是古詩的魅力,這就是經典的魅力。愿經典詩文能陪伴你們茁壯成長!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了解“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句詩在生活中的運用,把學生的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書本拓展到生活,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