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偶然徐志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偶然①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關于該詩的寫作目的,人們認為是寫給林徽因的。事實上的確如此。林徽因本人也是知道的,其子梁從誡曾說過這事,“母親告訴過我們,徐志摩那首著名的小詩《偶然》是寫給她的,而另一首《你去》,徐也在信中說明是為她而寫的。”②余光中說“這(《偶然》)該是一首情詩,寫的是有緣的邂逅,無緣的結合,片時的驚喜,無限的惘然。”③“(《偶然》)生動形象地傳達有緣相會又無緣同行的人際實情,是剎那的感悟,也是千古彌新的常理。”④《偶然》詩中蘊含著普世的人生際遇哲理,使人讀來心有所戚戚焉。
從內容上來看,《偶然》像是一封勸別告白書,是“我”對“你”的勸解。“我”只是偶爾投影在“你”波心的一片云,隨風而動,轉眼就不見蹤跡;“你”“我”相遇只是一場很偶然的邂逅,“你”“我”各有各的方向,雖有交匯時互放的光亮,然而相會后分開也是必然的。通過兩個譬喻,勸說“你”要放棄對“我”的執著追求。但若據此說成是徐志摩對林徽因的勸解,這顯然是與實際情況不符合的。從徐林二人實際的情感歷程來說,是徐志摩對林徽因情感的不放棄,并不是林徽因對徐志摩感情的不放棄。從他們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林徽因心歸梁思成,無意于徐志摩。詩的實際內容應該是林徽因給徐志摩做出的勸解。這就陷入了矛盾:這首詩明明是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內容上又怎么會是林徽因對徐志摩的勸解呢?有沒有調和這種矛盾的可能性呢?有,融合這種矛盾的辦法就在于詩歌的表現方式――代言體的運用。
代言體,即指詩人代人設辭,假托他人的身份、口吻進行詩歌創作,即作者設身處地地代詩中的抒情主人公述事說情,同時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又反過來的用委婉曲折的方式代詩歌作者抒懷言情。大多數的代言詩是男詩人“代”詩中的抒情女主人公“言”。“代言體”,作為一種詩歌的創作模式與表現方式,源遠流長。屈原的《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等篇就有明顯的代言性質。后世歷代都有代言體詩歌作品傳世。李軍在《“代言體”辨識》一文中總結出代言體詩的五個特征:其一, “代言體”詩多在標題中注明“代……”,有的詩標題雖然沒有“代”字,從內容上來說也屬于代言體詩。其二,“代言體”多采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多用“奴”“妾”等來自稱,有時詩中出現諸如“君”、“郎”等言談對象的第二人稱,亦可認為運用的是第一人稱。其三,詩人是完全站在詩中抒情主人公的立場、角度上,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心境、口吻、語氣來言情述事。其四,詩人在“代”詩中的抒情主人公“言”,也是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代”作者“言”。其五, “代言體”詩多采用“敘述”、“言說”、“訴說”的表達方式,或者是人物的心靈獨白,即直接抒寫詩中主人公之眼中所見,耳中所聞、腦中所思、心中所感。⑤徐志摩的詩歌創作從一開始就是運用了代言體的表現方式。徐志摩現存的第一首詩作是《草上的露珠兒》⑥,作于1921年11月23日,收在他詩集第二篇的位置上。
草上的露珠兒
顆顆是透明的水晶球,
新歸來的燕兒
在舊巢里呢喃個不休;
詩人喲!可不是春至人間
還不開放你
創造的噴泉,
嗤嗤!吐不盡南山北山的[瑜,
灑不完東海西海的瓊珠,
融和琴瑟簫笙的音韻,
飲餐星辰日月的光明!
……
詩人喲!
你是時代精神的先覺者喲!
你是思想藝術的集成者喲!
你是人天之際的創造者喲!
……
你是精神困窮的慈善翁,
你展覽真善美的萬丈虹,
你居住在真生命的最高峰!
作品模擬燕兒的口吻“呢喃個不休”,對話詩人,“詩人喲!可不是春至人間”;勸說詩人開放“創造的噴泉”,準備“歌吟的漁舟”;稱贊詩人是“時代精神的先覺者”“集成者”“創造者”。詩歌通過燕兒來代己言,抒寫詩人情懷。這是徐志摩代言體創作的詩歌練習。雖然他原先是學習經濟學的,要做中國的漢密爾頓,但是他接受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和西方詩歌影響契合了他的詩人氣質,三者者相互融合,蘊育發展,在一個恰當的時間里,他就現出了他詩人的本質。
不過,徐志摩的代言體練習并不是從詩歌開始的,而是從寫情書開始的。徐志摩的情書模擬練習是在和林徽因之父林長民通信時進行的。1920年11月16日,徐志摩拜訪林長民,⑦二人志趣相投,互相引為知己。他們二人玩過一場互通“情書”的游戲。徐志摩在劍橋讀書,林長民經常外出,他們商量著如何相互通信。在通信中,徐志摩扮一個有夫之婦,林長民扮一個有婦之夫,雙方假設在這樣不自由的境況中互相愛戀,在書信中互訴衷腸。⑧玩這種模擬戀愛游戲的想法是如何產生的,不得而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這場書信模擬戀愛游戲中,使還不是詩人的徐志摩有了思維上的模擬仿寫訓練,掌握了女性的寫作口吻,在語言模擬表達技巧得到了很好的訓練,奠定了他從“她”的角度來進行詩歌抒寫的表達基礎,也使他在無意識中接受了中國詩歌的代言傳統,并在游戲中將這一手法運用地嫻熟無痕。這個訓練對于他以后的詩歌寫作影響甚大,不少作品都運用了代言體的表現手法。
《偶然》即是徐志摩運用代言體的表現手法,模擬林徽因的口吻創作出來的一首勸別詩,以林徽因的口吻來勸誡自己要放棄對她的感情。詩中的“我”當指林徽因,“你”則為詩人自己,“投影在你的波心”當是指二人的康橋相遇,林徽因隨父留學英倫,她出現在徐志摩的生活中在林徽因看來純屬偶然。“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應該是指二人在康橋共同度過的美好時光。在康橋,林徽因被動地陷入到了徐志摩的情感世界里,二人開始了一段戀愛。但當林徽因沉靜下來之后,面對真實的自己時,從徐志摩已有家室、自己庶出的家庭出身和童年的家庭痛苦經歷等現實出發,林徽因選擇了退出,中斷留學,隨父回國,不辭而別。這給徐志摩造成了情感上的永遠的痛,形成了他的康橋情結,促使他創作了一系列以康橋為主題的作品。詩歌在規勸的同時,也通過假想的方式給出了林徽因當年康橋不辭而別的答案:你我的康橋相遇不過是一場偶然,你我都有既定的方向。你有家室在身,我和梁家思成已有口頭婚約,你我方向不同,雖有交匯時的光亮,但終究還是會分開的,所以“最好你忘掉”。你不必再苦苦追問,再三追求。我的離開是必然的,不辭而別對你來說雖然非常突兀,無論突然與否,“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都沒有必要放在心上。
在詩人和林徽因二人的情感糾葛中,盡管遭到了林徽因的一次又一次的拒絕,詩人自己還是不愿意放棄的這段情感。如何把這一心意告訴她呢?就以這樣的方式來告訴林徽因,你不用勸的,我是不會放棄的。通過這樣的代言寫法,揣測“她”的想法,窺探“她”內心真實的感情,表現出詩人對“她”的了如指掌,對“她”的用情真摯。顯然,這真摯也打動了林徽因,她讀出了詩人的本意,也承認詩作是為她而寫的。
從代言體的角度解讀出來的詩意,與林徽因之語意也是非常合拍的。“徐志摩當時愛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可我其實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樣一個人。”⑨這是林徽因勸誡徐志摩放棄的根本原因。“這幾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著,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實上太不可能。也許那就是我不夠愛他的緣故,也就是我愛我現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確證。志摩也承認過這話。”⑩林徽因認為她和徐志摩二人之間的關系是不可能的,所以,面對徐志摩一次次情感的進攻,她總是選擇規避。費慰梅之語也是可以為之作證的,“徐志摩對她的熱情并沒有引起同等的反應。他闖進她的生活是一項重大的冒險。但這并沒有引得她脫離她家里為她選擇的未來的道路。”???林徽因認為自己有既定的生活道路,與徐志摩的生活道路并不融合。這是林徽因規勸徐志摩的又一原因。
綜上,《偶然》一詩是徐志摩假借林徽因之口吻寫成的,對詩人所作的情感分別勸誡。同時,該詩也有自答的意義。當年林徽因在康橋不辭而別,成為詩人內心深處無法忘記的痛。對于她離開的原因,也一直是詩人一生追問的主題。“既然代言體的要義在于代人言心,以心靈的眼睛去透視一個隱忍難言的內在世界,那么在詩人與代言對象之間就存在著一個心靈對流的內摹仿過程。”???在《偶然》中,詩人通過自己的想象,摹仿“她”的內心世界,假借林徽因之口對當年康橋的不辭而別作了一個解釋,你我道路不同,所以,我選擇離開。算是對徐志摩多年執著追尋的一個答案。代言體的運用,解決了《偶然》寫作者、寫作對象和內容理解上的存在矛盾,也使該詩成為了詩人非常著名的作品之一。
參考文獻
①⑥韓石山:《徐志摩全集第四卷?詩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期第308頁。
②田時雨:《一個真實的林徽因》,東方出版社,2004年第116頁。
③余光中:《說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華活頁文選(高一版)》,2009年第8期。
④魏 超:《天籟自是境界――〈再別康橋〉意韻新探》,《名作欣賞》,2009年第8期。
⑤李 軍:《“代言體”辨識》,《鄂州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第7-10頁。
⑦⑧⑩???張清平:《林徽因傳》,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4、24、22頁。
⑨高 偉:《文學翻譯家徐志摩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隨心一首《再別康橋》,讓我認識了才華橫溢自由隨性的徐志摩,淡漠的拂去浮世留在衣上的塵埃;心動一首《偶然》,讓我認識了以退為進勇敢追愛的徐志摩,心思千轉訴說著自己那深情愛戀;情思一首《翡冷翠的一夜》,讓我認識了內心細膩思念成災的徐志摩,愛怨交織地揮灑著自己的抑郁情懷;濃情一首《愛眉小札》,讓我認識了敢愛敢恨纏綿浪漫的徐志摩,心甘情愿地為愛人四處奔波辛勞。志摩把一生都熔進了愛與自由的火爐,超越了百年的時空,又有誰懂他的浴火涅盤。
徐志摩曾說:“不要因為寂寞而錯愛,不要因為錯愛而寂寞一生。”雖對愛情的執著等待令人感嘆,但對張幼儀的殘忍無情卻讓人唏噓。幼儀曾言:“壞婚姻是所好學校。”也許正因志摩的傷害,才有了一個偉大的女銀行家。她不求回報的愛,獻祭了靈魂,收獲了殘忍,這位青瓷如水的女子,在痛苦中破繭重生,背負了太多,也成就了很多,但從始至終,她都不曾抱怨過什么,一直沉默地深愛著這個不肯在她世界停留的四月天。
“我將于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林徽因一襲白衣,一身才氣,便讓一代才子沉淪。她的微笑,便是他靈感的源泉。她的冷靜果斷,讓他既愛又怨。四年之別,心念之人已為他人作嫁,志摩無奈嘆道:“這個你不要的我,今后只遠遠的看著你,將不會再擾動你的生命。”才子佳人,緣分叵測,徽因也許是希望把志摩想象中自己那美好的形象永遠留在彼此夢意闌珊的康橋。志摩去世后,那塊懸在徽因床頭伴其余生的失事飛機的木頭殘骸,已足以證明他們在最美好的年華里相愛過。
“輕吟一句情話,執筆一副情畫。”志摩與小曼,浪漫與絢麗的傾城之戀,跨越了一個世紀的愛,匯成一本跳動著愛情的文字,誰能不動容?面對世人的批判,兩人執手微微一笑。志摩飛機失事,謾罵如洪水般向這個驕傲的女子涌來,華麗美艷如小曼,不曾解釋,不再紅妝,只靜靜在時光中默默守護著心中的那場夢幻之戀。
一、白話音譯個性足,音形結合作品多
徐志摩生活在時期,并親身經歷了之后的中國文學發展。當時白話文已經取代文言文成為書面語言的主流形式。作為西方文學作品翻譯的大師,徐志摩極力主張用白話文而不是文言文翻譯西方文學。徐志摩用白話文翻譯,將他的西方文學譯作正式帶入全新的境地。例如,他翻譯的布萊爾的《猛虎》,就采用白話的形式,將作品中的老虎描繪成一種虛弱、頹廢的老虎,真正展現出原作的情感及力量。譯作中,徐志摩用火焰似的眼光、駭人的雄厚、飛騰等現代詞匯再現了老虎威猛的原型,這些詞匯對當時有著傳統國學經歷的文人來說算是新奇。徐志摩還節譯、轉譯了大量的西方文學作品,并從文化的視角將其翻譯成一種文化現象,真正實現兩種語言的轉換。例如,徐志摩曾轉譯英國作家高斯的英譯本,翻譯法國作家福凱的《渦堤孩》實際上已經是編譯了。徐志摩深知漢字屬于“形音字”,而英語則屬于純拼音文字,所以中國人很容易見到字形聯想到它的意思。例如,當時的康橋現在就翻譯為劍橋,康橋給人以健康、優雅的氣質,而劍橋一般會讓人想到橋的雄偉、氣魄等。“翡冷翠”便會讓人想到一個美麗的地方“,賽有那拉”是目前對日文“再見”的最美麗的翻譯。可見,徐志摩正是通過自己音譯、意譯相結合的翻譯實踐,推動著中國乃至世界翻譯事業的發展與進步。早在20世紀20年代,徐志摩在英國留學期間便開始翻譯詩歌。此后,他直譯了很多西方文學作品,其中包括詩歌、戲劇、小說、散文等多個題材。特別是在其短短三十六歲的生命時間里,他翻譯的西方文學作品涵蓋絕大多數文體的作品,作者包括三十多位文學大師,如莎士比亞、拜倫、哈代、惠特曼等人。在詩歌方面,《徐志摩詩集》詩集中就收藏有十多個國家三十多位詩人的作品。另外,徐志摩還翻譯了德國著名作家福凱的《渦堤孩》,意大利作家鄧南哲的《死城》,英國曼斯菲爾德的小說集等等,與其同時代的作家相比,徐志摩翻譯的數量雖然不多,但其范圍之廣,涉及的題材眾多是絕無僅有的。此外,令讀者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徐志摩對翻譯名稱的處理之成功,最終成為他的“注冊商標”。例如,《翡冷翠》便是徐志摩西方文學翻譯中的一個專利,他將意大利名城佛羅倫薩翻譯為翡冷翠,巧妙融合了中西文學中的意蘊表達,其通過音譯的方式,并采用一些形象感很強的文字,實現“音”與“形”相貼近的藝術效果。此外,徐志摩還充分利用自己編輯西方文學作品的機會提倡西方文學的翻譯,如他主張用文言文翻譯西方詩歌文學。總之,徐志摩的西方文學作品的翻譯有著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同時他還深受西方浪漫主義、唯美主義風格的影響。
二、空靈飄逸譯如詩,多元轉譯添色彩
徐志摩是中國新詩壇最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他善于創作空靈飄逸的浪漫主義詩歌。然而,他翻譯的西方文學作品大部分卻是現實主義題材的,從其翻譯作品的文體中可以看出其審美價值取向。同時,雖然他翻譯的作品絕大多數是現實主義題材,而其中大多數為抒情方面的詩歌,帶有濃厚的個人印跡,屬于最浪漫主義的文學作品。徐志摩翻譯了曼斯菲爾德的十個短篇小說,斯蒂芬斯的兩部長篇小說,赫胥黎的《半天玩兒》等,徐志摩都將它們稱為散文寫成的詩歌。其實,徐志摩翻譯的現實主義小說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對平凡人物的同情,二是對黑暗社會的批判。其中,曼斯菲爾德的小說便屬于前一類,她的作品以美著稱,有著“狂風驟雨向讀者靈魂奔波”,徐志摩也為此深深震撼。自此,曼斯菲爾德便成為徐志摩精神上的感召者,并翻譯了她的大量文學作品,并取名為《英國曼斯菲爾德小說集》。林徽因在其《悼志摩》中提到“:志摩是一個具有浪漫主義情懷的古怪年輕人,他的人格中最精華的是對平凡人的同情,沒有一種情感,他不能同情。他對一切弱小的憐愛,他一生都在同情別人而忘記了自己的痛苦。”同樣,赫胥黎的《半天玩兒》也是這種風格的作品,其主人公彼得在陽光中獨自品味自己的寂寞,這時遠處走來了兩位華麗的小姐,而她們卻不幸地遭到惡狗的侵擾,好心的彼得救了這兩位小姐,但他的行為卻受到了這兩人的鄙視,徐志摩用詩化的語言描述了彼得的心靈,充滿著無限的憐憫之情。徐志摩對文藝復興以來各派的浪漫主義作品均有翻譯,他翻譯的首部德國浪漫派作家福勾的《溫蒂娜》,便是以中古為背景的騎士小說,敘述了一個美麗的妖怪與人類之間的愛情故事,他當時看到這部小說時非常感動,并非常欣賞其文筆結構。20世紀30年代,中華教育基金會推選徐志摩、梁啟超、聞一多等人翻譯了美國浪漫主義詩人惠特曼的《我自己的歌》,這是其參與的第一部有著重要影響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徐志摩翻譯筆法的流暢完美,再現了原作動人的情節,如在翻譯《曼斯菲爾德》文章時,他就曾引用奧帕爾的一首非常悲觀的詩歌,其回憶了家人生前的美好生活變成了虛幻,悲觀的詩人無法回避這種幻滅所帶來的深刻反響。1924年,泰戈爾訪華,徐志摩擔任翻譯,這次合作使得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兩人都是有著雙重文化背景的詩人,他們都具有良好的東方文化修養并羨慕西方文明。徐志摩翻譯了泰戈爾在中國的全部演講,并陪同他一起遠赴日本。后來徐志摩還專門赴印度拜訪泰戈爾,他翻譯的《謝恩》、《園丁集》便是泰戈爾六十多首詩歌中最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可見,浪漫主義詩歌的翻譯是徐志摩翻譯中最得心應手的,同時他的美學色彩的譯作更增添了原作的浪漫主義色彩。徐志摩自謙自己的翻譯是一朵沒有靈魂的假花。徐志摩不懂得意大利語,如果要翻譯意大利語方面的文學作品就需要轉譯原著的作品。例如,鄧南哲是意大利著名的詩人、劇作家,他的戲劇摒棄了日常生活的繁雜,在語言上更加追求抒情、優美的風格,能巧妙地借助劇中人物之口來渲染作者所要表達的唯美主義色彩及風格。鄧南哲的作品通過英國著名文學家西蒙斯的翻譯,擴大了該作品在英國及世界文壇的影響。徐志摩便是通過西蒙斯的譯文指導鄧南哲的,其在英國劍橋大學留學期間,苦于找不到鄧南哲的英譯本,他曾下決心轉移了鄧南哲先生最有名的戲劇《死城》的部分內容。四年過后,徐志摩在中山大學圖書館整理舊有資料時偶然發現了這部譯作,再次激發了其對這位著名作家的熱愛,他曾撰寫了《丹農雪烏》這部專門介紹他生平及創作思想的文章,并從唯美主義的觀點論述了其所受到的影響。后來,徐志摩又創作了《丹農雪烏的戲劇》對《死城》這部作品的創作背景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與詮釋,該部作品描寫了具有美學色彩的兄妹畸形戀愛,是鄧南哲先生的處女作,該作品一直籠罩著某種神秘的憂傷與不安。
作者:趙丹單位:西京學院
關鍵詞:曲式結構美;歌詞情感美;音樂功能美;審美把握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24-0114-02
1926年,我國著名詩人徐志摩創作了《偶然》,這首詩是徐志摩和陸小曼合著的劇本《卞昆岡》里瞎子藝人的唱詞。后來收在《志摩的詩》里。1996年又由 李惟寧 教授譜了曲。深受演唱者和詩人的喜愛。作品僅僅是一首兩段十行的小詩,所蘊含的哲理卻是對于人生境遇的感嘆,唱起來叫人不禁感懷于作者細膩的情感,同時又產生對于往事的眷戀。本文主要對于歌曲所蘊含的美學思想角度分析,從而討論對于作品演唱的把握。
一、曲式結構美
《偶然》這首作品采用6/8拍,ьE大調,整首歌曲屬于單三部曲式,樂曲的整體性強,
每一部分相互承托,給人以均衡律動之美感。引子用淡淡的琶音音型,分解和弦似的背景旋律引入,并不斷向前滾動,不是很強,但足以將歌曲的背景畫面展現在眼前,宛如平靜的湖面不知什么原因而泛起微波,表面看上去并沒有多大的波瀾,實則內心激動,一股無法掩藏的情感在隱隱翻動,動人心魄。
呈示段開始仍然沿用引子的琶音音型音樂作為伴奏,并開始陳述詩歌,用一種柔和的語調,講述一種平靜得心情,給人以美感。到第三樂句旋律轉到了原調的平行和聲小調c和聲小調,并在平行和聲小調基礎上出現了變化音,全曲的呈現出歌曲的,此時,仍以流動性琶音音型作為伴奏,并較多地采用下屬及其轉位和弦,讓歌唱似乎蒙上了一層飄忽不定卻又柔和迷惘的色彩,在抒情中不乏朦朧惆悵的感覺。在終止處,音樂采用了延音的處理,使一種復雜的情緒告一段落,為新的情感的出現做好了鋪墊。
中段的出現,仍然采用原調的平行和聲小調c和聲小調,不同的是沒有采用貫穿全曲的琶音音型,而是采用了和弦疊加,力度更強,增加了音樂的矛盾性,從而突出了一種更為矛盾的復雜的情感。這一段由規整的四句組成,前三句音樂矛盾逐漸攀升,到了第四句,情緒開始稍稍緩和,音樂開始轉回到原調bE大調,一種無奈之情由然而生。 屬和弦的出現預示了這一段的結束,并與呈示段形成主與屬的呼應,使樂曲本身的整體性進一步增強。
接下來的連接部分雖然僅僅只有兩小節,卻是調性回歸的一個穩固部分,為再現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在再現以前,也同樣的采用了延音的處理,一方面是為中段的情緒做一下梳理,另一方面也為呈示段情緒的出現做好了準備。
琶音音型再次出現,音樂回到原速,再現段一切都如呈示段那樣,似乎依舊平靜并沒有什么兩樣,可是這種平靜卻充滿了沖動過后的無奈之情。音樂依舊柔和,可內心的波瀾似乎少了些許,卻多了幾分倀聊與孤寂。音樂回到主和弦,延音放慢后,音樂在一片回味中結束。
整個音樂作品音域僅僅只有九度,采用單三部的曲式,結構非常規整,短小精悍、曲調抒情,清新悵然,無論從結構、旋律、還是等配器都灌輸著作者的深切之情。歌曲充斥著典雅的美感,在起伏中蘊藏著騷動,用飄逸的情調訴說著愛與美的深情。
二、歌詞與情感美
《偶然》,按徐志摩的學生,著名詩人卡之琳的說法:“這首詩在作者詩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卡之琳編《徐志摩詩集》第94頁)新月詩人陳夢家也認為:“《偶然》以及《丁當-清新》等幾首詩,劃開了他前后兩期的鴻溝,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氣,用整齊柔麗清爽的詩句,來寫那微妙的靈魂的秘密。”(《紀念徐志摩》)。的確,在徐志摩所作的詩歌中對于美的追求,《偶然》是具有一定的“轉折性”意義的。作者自比作云彩,采用第一人稱,表現出與情人偶然相愛一場,而后卻又只能天各一方的難以割舍的情懷。
但是,這首詩的意象卻早已超越了它本身所表現的情懷,不禁讓我們想到了對于人生的感嘆。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多少偶然的情形,多少美好的東西,雖然只是偶然的相遇,卻因為緣分使然,不得重復與交匯。親情也好,友誼也罷…卻只能幻化成會心的一笑,三言兩語,曇花一現,了無蹤影。隨著時間的流淌,這些愛的美好就有如同天空中的云彩,偶爾投影在波心,卻不得訝異與歡喜,只有在閑暇之余拿來回味,珍藏于心。生活中的變幻無窮,人來人去間表現了“偶然”的常有與不常有,反映了一定的人生道理,同時又存有人與人之間思想情感難以得到溝通與宣泄的朦朧和傷感之情。茫茫人海,人與人的相遇,心與心的交匯,都換化作偶然,成為心底的“光亮”,那些偶然中互送的情意,“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歌曲用愛與美,書寫著一種人生的失落感,深含著對人生感懷與意蘊。詩人用節制的感情,瀟灑的情態把最珍貴的東西消逝后而產生的失落感,用似乎不經意卻字字感人肺腑的語調加以表現,使詩歌在內容與情感上達到了和諧的美感。詩人徐志摩在貧困的中國最黑暗的時代,用滿懷著對“美”的希望的筆鋒,在黑暗的夾縫中苦苦追尋著理想,可這光芒卻有如如曇花一現,只能留淡淡的哀傷與心間。同時,作曲家又用流淌的音樂與起伏的旋律加以詮釋,使詩與曲從形式和本質上達到了統一,產生了共鳴。
三、音樂功能美
音樂的功能不僅僅在于愉悅了歌者與聽者的身心,更重要的是在于音樂所發揮的社會功能,所謂“聲和―心和―人和―政和”,是一種聽覺審美與社會學、心理學的的綜合。正如歌曲《偶然》所體現的那樣,也許詩歌的本身僅僅是一首對于情人的所作的愛情詩,可是用心去品味這首詩時,從心底產生的共鳴卻不僅僅是對于愛情的感嘆,還有對人生種種境遇和得失的留戀,進而讓我們思索,在留戀過去的同時更應該學會珍惜眼前的一切,把握好當下的美與自然。
當前經濟全球化、市場化的潮流不斷向前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潮此起彼伏。在這種空前的境遇下,各種社會化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交織,多元化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相互碰撞,難免會產生一些思想上的沖突與矛盾,隨之而來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浮躁與不安。顯然,這就需要文化發揮其積極的調節作用,音樂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必然要思考如何才能更好的迎合時態的發展,滿足更為年輕一代人對于音樂的需求。也許,正是像《偶然》這樣的小的藝術歌曲給了我們啟示,平和的音樂,激情與傷感兼顧。在人們傾聽音樂的同時更多的是喚起了內心深處一種平靜的情態,在浮躁中得到一絲清靜,用心去體會人性和生活的美,用愛和真去回報這個世界。也只有這樣才真正實現了對于歌曲和諧之美的需要。
作為聲樂演唱者,首先應該清楚,聲樂這種表演藝術必須以情感人,那么對于作品所反映的美學價值的把握就尤為重要。聲音作為一種表演手段,必須通過對歌曲的深刻理解后進行二度創作才能發揮其美的效應。藝術歌曲作為一種聲樂訓練的歌曲,其目的是使演唱者熟練地掌握好用聲的技巧,同時生動的表現歌曲所要表現的內容以及其深刻的思想內涵,用動人的情感和富有激情的聲音來感染觀眾。
音樂原于對生活的理解和對美的追求,在演唱處理音樂作品時,首先要依賴于對于作品美學思想的把握,才能透過美麗折射出美麗,使我們的演唱更加具有吸引力和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4.
[2]孫繼南,周柱拴.中國音樂詞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徐志摩于1897年生于浙江海寧縣硤石鎮,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青年時曾在國內外眾多知名學府就讀,深受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影響,這就促使他站在一個更高的起點上對詩歌給予更全面、深入的認識和發揮,為其以后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新月社的發起人及成員之一,他在早期深受聞一多等人的創作影響,大體遵循了格律的體式進行創作,但是徐志摩并沒有囿于格律的束縛。他熱切追求“愛”、“自由”和“美”,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這與他那活潑好動、瀟灑空靈的個性及不受羈絆的才華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了徐志摩詩歌特有的飛動飄逸的藝術風格。徐志摩在詩歌中真摯地抒發著性靈,追求著個性解放,他的詩歌特別是其中影響最大的抒情詩,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突出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構思精巧,意象新穎
《再別康橋》中,面對康橋周圍的諸多美景,徐志摩卻著力描寫了康河中的青荇、柔波及河畔的金柳。這本是一首別母校的詩歌,但是卻通過描寫其他事物來側面表達自己對母校的依依惜別之情,這不僅不是欠缺對母校的愛與不舍的表現,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愛得太深,才不忍正面面對這一現實:面對即將別離的母校,依依惜別的心緒溢滿心胸,導致詩人不愿正視這一現實,更不愿正面描寫本不愿遠離卻又不得不揮手別離的母校,于是選擇了用一一狀寫與母校相關的事物的方法一方面表達著對母校的愛戀,而另一方面則用來平緩內心的不舍與痛苦。在《她是睡著了》中,詩人以豐富的想象,臨摹意中人的睡態,用“白蓮”、“琴弦”等富有詩意的物象,營造出美妙的意境。《沙揚娜拉》中的意象則是一朵不勝嬌羞的水蓮,用以狀寫日本女郎溫柔多情的神態,貼切傳神。《嬰兒》用產婦對嬰兒的企望象征地表現了作者對資產階級理想的向往。而在《先生!先生!》中用“一個單布褂的女孩”追趕飛車乞討的畫面,刻畫出了社會底層人民的痛苦。《雪花的快樂》一詩,詩人以“雪花”自稱,用飛揚的雪花的意象,巧妙地傳達了執著追求真摯愛情和美好理想的心聲。《翡冷翠的夜》中將兩人之間的關系想成“殘紅”,迎風飄落,寧愿是“叫人踩”后“變泥”,而不希望維持這“半死不活”的狀態。其中包含了反對封建倫理道德,要求個性解放的積極因素在其中。
二、韻律和諧,富于音樂美
徐志摩在詩歌創作中常常使用重疊、反復、排比的手法。《再別康橋》在開始的短短四行中,三次反復使用“輕輕的”,造成纏綿中不乏輕快的韻律,在節奏感之外給詩增添了一種音樂上的旋律。《雪花的快樂》在每一節的最后一行都對“飛揚”或“消溶”進行反復,增添了悠揚、輕柔的韻律。而在音節運用方面,徐志摩借用了西洋押韻的方法:“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再別康橋》)與“草上的露珠兒,顆顆是透明的水晶球,新歸來的燕兒,在舊巢里呢喃個不休”(《草上的露珠兒》)運用的是交韻。而“青布棉襖,黑布棉套,頭毛半禿,齒牙半耗;肩挨肩的坐落在陽光暖暖的窗前,畏葸的,呢喃的,像一對寒天的老燕;”(《古怪的世界》)使用的是隨韻。“女郎,散發的女郎,你為什么彷徨,在這冷清的海上?女郎,回家吧,女郎!”(《海韻》)則運用了抱韻。
三、章法整飭,同時又靈活多樣
在徐志摩的詩中,有一類是比較整飭的方塊形,講求句式、字數的整齊劃一,如《云游》、《康橋再會吧》,這些詩中每一行的字數大體都相同,比較整齊,而還有一類則是運用退格,造成一種參差錯落的美感,章法上變得靈活多樣,例如《再別康橋》、《偶然》。他的詩雖是以四行一節式居多,但從整體上看,節式、章法、句法等都各有變化,能夠做到既講究詩形而又能不為其束縛,整飭中有變化,使詩歌呈現出靈活多樣的體式。在《雪花的快樂》中,每節前4行都很整齊,大抵每行均為9個字,而第5行則使用了重疊反復。《再別康橋》中每節4行,隔行押韻;一、三行稍短,大抵6個字,二、四行稍長,大抵8個字;詩行呈現出有規律地長短錯落,而從整體上看又是大段整齊、勻稱的樣貌。相較于《愛的靈感》長達96句的長篇巨制,《翡冷翠的一夜》共74行,而《沙揚娜拉》只有5行,《火車擒住軌》一節更是僅2行。這些詩足見其句法、章法的變化多端。
四、文辭豐富,富于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