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得道多助:
釋義: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shù)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陷于孤立。出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賞析:文章善于運用設(shè)喻的方法。從文章末端看,孟子雖反對戰(zhàn)爭,卻多次提到戰(zhàn)爭。這是為了迎合諸侯們的心理打個比方,以便有機會向諸侯們宣傳自己的“仁政”主張。文章析理精微,議論恢宏,氣勢奔放,闡明引申層層深入,邏輯性很強;還采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使文章語氣強烈,具有說服力。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1、固國不以山溪之險下一句: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作者:《孟子》。
2、全文: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古代的名人名言: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犹故幨帲∪顺F萜荨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智也。
2、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3、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4、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5、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7、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10、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11、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孔子
12、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13、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為。
1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15、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
16、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17、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18、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19、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20、君子五美: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孔子
21、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22、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3、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24、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25、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26、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27、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28、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29、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30、仁者無敵。
31、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32、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3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34、其進銳者,其退速。
35、仁遠乎哉,我欲仁,其可仁至矣。
36、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37、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38、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3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42、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3、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44、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45、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46、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蘭;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47、尊賢使能,后杰在位。
48、故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4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0、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51、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52、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53、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義者也。
54、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55、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
56、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5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58、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59、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60、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6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62、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63、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孔子
64、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6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66、吾日三省吾身。
67、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68、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9、君子五美: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70、盡信書,不如無書。
71、人皆可以為堯舜。
72、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73、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孔子
74、世之奇?zhèn)ァ⒐骞帧⒎浅V^,常在于險遠,而人之年罕至焉,故非有其志者不能至也。
75、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董仲舒
7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77、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p>
7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79、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0、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81、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8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83、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為易;不學,則易者亦為難。
課堂的趣味性,應該是緊緊關(guān)聯(lián)課題,為解決課堂中的難題而采用的一種必要性教學策略。有的教師一味追求趣味,在課堂中強加一些無關(guān)課題的趣味活動,比如課前讓學生講笑話等,雖然是為了活躍氣氛,但是只是為活躍而活躍,所用的笑話與課題一點邊都沾不到,顯得牽強附會、畫蛇添足,多此一舉,沖談了教學主題。所以個人認為,課堂的趣味性應具有必要性,要有的放矢,不能僅僅局限于笑話之類的趣味之中。課堂的趣味性可以是師生幽默生動的語言,可以是師生情真意切的朗誦,可以是師生妙語連珠的問答,可以是美觀新穎的板書等等。
在《讓語文教學有趣簡單高效》一書中,作者龔如君老師指出:“教師要與語文課改俱進,要有精湛的教學藝術(shù),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要能‘調(diào)動學生、說動學生、震動學生’……”,我想,課堂的趣味性就是為實現(xiàn)“調(diào)動學生、說動學生、震動學生”這一目標的一個策略、一種表現(xiàn)方式。那么,如何構(gòu)建趣味課堂呢,我就自己長期的教學實踐、探索、總結(jié),提出幾點認識與同仁共勉。
一、教師應具有的素養(yǎng)
1、做有激情的教師。每一堂語文活動,教師都要激情四射,真情投入。用真心去打動學生,用真情去激勵學生,用激越的言行去感染學生,用飽滿的情緒去熏陶學生,讓學生對課堂充滿期待、讓學生也充滿學習的激情。
2、做個有心的教師。即要善于積累,只有“厚積”才能“薄發(fā)”。注重平時生活中的趣味語言積累,比如有趣的語言游戲、有趣的影視、小品的經(jīng)典語言,與時俱進的流行用語等等,以備不時之需。
3、做有智慧的教師。即具備隨機應變臨場發(fā)揮的應變能力。既要具有提前預設(shè)能力、恰到好處地預置好趣味活動,增強課堂活力。又要靈活應對教學活動隨時會出現(xiàn)的一些課堂意外。如班上正上著課,突然教室門被外面瘋打而摔跤的同學“嘭”一聲擠開了。同學們對這意外都很吃驚,心思全部被吸引走了。老師可以這樣說:“哎,誰叫本老師講課太精彩了,外面的同學都能為之傾倒。”一句話幽默詼諧的語言,就可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回來,成功地、機智地化解一場課堂意外。
二、常用的趣味活動形式
趣味活動的設(shè)置應該要因課而異,因需而設(shè)。可以借助其他學科領(lǐng)域知識,如音樂、美術(shù)、歷史、地理、科學、信息技術(shù)等來增強效果。主要分為幾類:
1、體驗式趣味活動。即制造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去體驗、感受人物內(nèi)心的變化。如在上《孤獨之旅》一課時,先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仔細體會課文中人物杜小康的感受,在講到杜小康因故被迫輟學跟父親去放鴨一節(jié)時,我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當時的杜小康,設(shè)身處地地想想自己會有哪些情感與體會,再動情地讀出杜小康說的那句話:“我不去放鴨,我要上岸回家……”有位同學讀著讀著就哭了。小說中的人物與學生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鳴,教學效果異常顯著。
2、角色模仿或表演。即讓學生飾演文中各個角色,通過表情、肢體語言等去理解人物心情、性格特征。特別是對課文中人物表情、動作、語言的細節(jié)描寫等地方的理解很有效。比如在教授魯迅先生的小說《孔乙己》一文中,我在引導學生體會孔乙己充滿封建文士的迂腐氣味的言行時,讓學生分別飾演小說中的孔乙己與其它酒客,生動再現(xiàn)孔乙己給酒錢的動作——“排出九文大錢”及與眾酒客的爭辯的場景,通過學生的飾演,加深了學生對小說人物形象的體會,為學生對小說主旨的體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3、有趣的課堂合作游戲。可以是兩人的、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如詞語接龍、擊鼓傳花、猜謎語、看一看錯在哪、找一找哪去了、快問快答、今天我當老師啦等結(jié)合教學類別都可以在適當?shù)臅r候采用。
4、笑話或寓言故事。一般用在語文教學時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它能通過有趣地將故事方式,迅速讓學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5、班級辯論活動。針對課堂中學生發(fā)現(xiàn)的不同觀點(一般是兩三個最適宜),組織全班學生進行群辯群答,通過相互辯駁、論證,最終找出最佳答案。如在教學人教版九年級下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當老師提問文章的中心論點時,有的學生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文章的中心論點,有的學生認為根據(jù)題目來看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才是文章的中心論點,爭論不休,我不作評判而讓同學們進行辯論。經(jīng)過激烈的論證,大家一致認為這一章開頭即提出了中心論點,并用概括性很強的戰(zhàn)例加以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zhì),所以前句才是文章的中心論點。辯論賽是同學們非常喜歡的活動,它對促進學生口語表達力、語言敏捷能力、分析問題能力等有很大作用。
課堂趣味性表現(xiàn)方式還有很多種,不管是哪一種,只要適合課堂需要,能真正起到“調(diào)動學生、說動學生、震動學生”都是可取的。
一堂課就如一部電影。好的電影,大家都愛看。好的課堂,學生都愛學。打造學生喜愛的課堂,是我不懈的追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