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關于自然景觀的作文

      關于自然景觀的作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自然景觀的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于自然景觀的作文

      關于自然景觀的作文范文第1篇

      這幾天,我圍繞我們周圍的空氣受污染的程度以及空氣污染對人類身體健康的危害等方面問題進行了調查。我根據珠海周圍的環境特點和所發現的問題,上網進行了調查。從調查情況來分析,我們周圍的空氣是受到了污染。污染源主要是工廠煙囪排放的黑煙,機動車輛排出的尾汽。這些污染源排放出來的什么污染物呢?對人們的健康有什么危害呢?我查閱了有關資料,懂得了許多有關空氣污染的知識。

      大氣中的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顆粒物。它們在空氣中的含量若是超過一定的標準,就會危害人們的健康。空氣污染指數小于50,說明空氣良好,污染物濃度小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的一級標準限值,為一級優,符合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一些需要特殊保護地區的空氣質量要求空氣污染指數大于50,小于100,表明空氣質量一般污染物濃度小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的二級標準限值,為二級良好,符合城鎮居住區、商業交通居民混合區、文化區、一般工業區和農村地區的空氣質量要求。

      防治大氣污染,控制污染排放是改善空氣質量的根本措施,其主要途徑有:工業合理布局,搞好環境規劃改變能源結構、推廣清潔燃料、使用清潔生產工藝,減少污染物排放強化節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區域集中供暖供熱強化環境監督管理和老污染源的治理,實施總量控制和達標排放嚴格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等。

      珠海是我們的“家”,應該把她建設得更美好。但空氣污染問題十分嚴重,應該怎么辦呢?我建議:

      (1)搞立體綠化,擴大綠化面積,可以搞無土栽培。植物有過濾各種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和凈化空氣的功能,樹林尤為顯著,所以綠化造林是防治大氣污染的比較經濟有效的措施。

      (2)解決燃料問題,盡量使用太陽能等無污染或污染小的能源。

      (3)多組織宣傳活動,咨詢活動,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

      關于自然景觀的作文范文第2篇

      培養寫日記的習慣;能夠做到愛護圖書,并養成習慣。培養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學會搜集材料并養成習慣。培養學生不懂就問的習慣,通過多種渠道學習語文。漢語拼音。鞏固漢語拼音,利用漢語拼音幫助識字、閱讀、學習普通話。繼續練習鋼筆字、毛筆字。

      2、口語交際。能認真聽別人講話,聽懂別人說的一段話和一件簡單的事,能轉述基本內容。能講述課文所寫的故事。能當眾說話,做到語句比較通順,有禮貌。討論問題能主動發言,說清楚自己的意思,養成先想后說的習慣。

      3、閱讀。繼續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指定的課文。能復述課文。會分角色朗讀課文。繼續學習默讀課文,能不出聲,不指讀,一邊讀一邊想。能憑借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內容,想像課文所描繪的情境,知道課文的大意。繼續學習按要求預習課文。能借助字典學習生字詞,初讀課文,提出疑難問題,初步養成預習的習慣。

      4、習作。學習有順序、比較細致地觀察圖畫和事物,寫出文從字順的短文。能修改有明顯錯誤的句子。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嘆號、冒號、引號、頓號、書名號、省略號,認識破折號。從內容、詞句、標點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

      5、對教材體系和內容的簡要分析:本冊課文主要由“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十一)、”閱讀“、”習作“和”練習“組成。全冊課文安排了7個單元。共25篇,習作7篇,練習7個。

      關于自然景觀的作文范文第3篇

      關于剪紙的作文范例【1】

      剪紙是一門藝術,但很少有人懂它。

      現在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剪紙吧!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考證,證實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1100年。

      過去剪紙常用于民俗活動和宗教儀式。

      而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于裝飾,也可以作為禮物贈送給親朋好友。

      由于地域的風俗習慣、歷史文化等的不同,全國各地剪紙存在不同的風格,而廣東佛山剪紙就是其中的一種。

      佛山剪紙歷史悠久,源于宋代,盛于明朝時期。

      從明代起佛山剪紙藝術在民間廣泛流傳,并遠銷南洋各國。

      佛山剪紙按其制作原料和方法的不同,分別有銅襯、紙襯、紙寫、銅寫、銀寫、木刻套印、銅鑿、染色、純色等九大類。

      剪紙分為陰刻和陽刻兩種不同的剪紙表現方法,可以剪人物、花草、動物等。

      要想學好剪紙,先要學好它的基本功:繪畫,等繪畫過關后就可以開始學習最簡單的用剪刀來剪。

      剪紙藝術中的基本符號有小圓孔、月牙形、鋸齒形、柳葉形、水滴形和三角形。

      等繪畫和用剪刀剪的基本功都練得很好之后,就可以嘗試著用刻刀刻了,但是用刻刀時一定要非常小心。

      我以前所就讀的學校三年前就開始開設了剪紙這門學科,因此學校的同學和老師的剪紙都非常出色。

      《圣誕琴聲》、《收獲》、《花舞》等作品都是我們學校的師生精心創作出來的,在多次剪紙比賽中獲獎。

      剪紙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藝術,現在已被列為省首批文化遺產重點搶救對象,讓我們用心去學,用心去剪,做好剪紙傳承的接班人吧!

      關于剪紙的作文范例【2】

      剪紙是我國民間的一種傳統的裝飾藝術。

      和刺繡一樣,它是智慧和技巧的結晶,又蘊涵著生活的美。

      其實,剪紙也并非一樁難事,只要經常動手,堅持下來,就會功到自然成。

      那么究竟該怎樣剪紙呢?

      剪紙,選用工具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根據造型先進行紙張的折盈。

      例如,剪四方形的,對折再對折;五方形的,對折后,再按1:3的比例折成‘’V”形。

      折一定要折得整齊、嚴實,并要壓平。

      初學者可先將花紋用淡筆畫上。

      第三步,根據畫出的筆印剪。

      花樣應多采用曲條紋,因為曲條紋往往耐看,富有流動感。

      在剪的過程中,手對紙的轉動要和剪的方向配合好,膽大而心細,這樣剪出的紋路才清晰連貫。

      最后,除去多余的部分,再剪出一個外框。

      這時,一件小小的作品即告完成。

      對于另一類剪紙,也就是畫面形的,如一個人物或動物,一座房屋,山、樹等的具體形象的剪紙,更需要作者的細心。

      若是臨摹,首先需把畫面搬出,可利用鉛筆涂印的方法;若是自我創作,則先要構思畫面。

      它不同于畫圖,有的地方必須巧妙地連接,且不傷大局,否則一脫節就不能稱之為剪紙了。

      值得注意的是,剪時不要先剪大塊的部分,應先從細小的部分著手,由小及大,最后剪出外輪廓,否則細小部分不易固定,易剪壞而前功盡棄。

      剪出的作品可以收藏在書中或空白筆記本中,夾在兩頁之間,上面再攫上一層半透明的紙,保持整潔。

      待心靜時翻閱欣賞,嘿,?那才是其樂無窮呢!

      學習剪紙,可以培養自己多方面的品性:精細、專注、耐心、靈活等。

      在不斷實踐中,’你會感受到剪紙藝術樂趣無窮。

      關于剪紙的作文范例【3】

      中國是個古老的國家,傳統文化更是源遠流長,豐富多彩。

      有民間工藝陶瓷,民族藝術戲劇,國畫,風俗習慣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鬧花燈等等,不過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間藝術剪紙了。

      剪紙是中國的民間藝術瑰寶,是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看了讓人羨慕不已,嘖嘖稱贊。

      剪紙的內容包含著濃濃的生活氣息。

      鳥,蟲,魚,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

      這些人們熟悉而又熱愛的自然景觀成了人們剪紙的花樣。

      每逢過年過節或喜事臨門,人們都要剪一些“福”、“喜”、“壽”等貼在窗戶上,門上來表示慶賀。

      瞧,這幅剪紙作品多有趣呀。

      一只穿著彩衣的小老鼠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他的眼睛滴溜溜地搜索著四面八方,生怕被人發現它在偷燈油。

      可是老天像和他作對似的,葫蘆里的燈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從燈臺上跳下來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劍似的舌頭貪婪的舔著地上的燈油,那滑稽的樣子真是逗人喜愛!

      剪紙藝人剪得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就連外國人也嘖嘖稱奇,豎起大拇指一個勁的來夸贊。

      十二生肖被印成郵票飛到世界各地,讓全世界的人都來認識中國博大精深的剪紙文化。

      關于自然景觀的作文范文第4篇

      一、“對話”――生命的運動與發展

      作文就是“對話”,是與他者(他人,社會,以至自然)的對話,也是自己和自己的對話。其實,孩子們早就開始本能地與大自然進行“對話”了,生活中我們經??梢月犚姾⒆觽兒退麄冃膼鄣男」?、小貓或玩具熊說“悄悄話”,而關鍵是看我們是否善于誘導他們將這樣的即興零星談話變成自覺的寫作了。在初中階段,我們又設計了“多與自己談談心”、“心中的事向誰說”這類單元。因為正是在這個年齡階段中,孩子們容易萌發許多新鮮的思想,多變的念頭,又極敏感,很容易受到傷害,并且“少年初識愁滋味”,不時產生莫名的憂傷,處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他們有極強的“傾訴”(即與他者對話、交流)的欲望。但可惜的是,大多成年人對此不理解并加以漠視。而作文,恰恰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傾訴的機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擬一個傾訴對象,通過寫作的方式傾訴自己的煩惱、痛苦、新感受、新發現、新思想等,或者采用“自述文”的形式進行“自我對話,自我傾訴,自我辯論”。在這個意義上,作文就成為了一種以老師為對象的傾訴,是學生與老師的對話。在與學生的對話中,教師也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并適時進行勸導,幫助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而到了高中階段,學生除了“傾訴”,更有了“發表”的欲望:隨著自身獨立性的加強,他們對自我與社會開始有了自己的見解,有了屬于自己的“思想”,就渴望著發出自己獨立的聲音,與社會進行對話。而作文就成了對社會的模擬性的“發言”――如果在報刊上發表,自然也就成了公開的發言;這個時期的學生常常對這樣的公開發言很感興趣,其實就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達到自我價值的確認,并得到社會的承認。高中讀本意強調:當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思想是有價值的時候,他的寫作一定會有重大的突破”,因為這意味著寫作已真正成為其自身精神的需求。此時,學生的寫作過程也是他們生命成長過程的一種體現。

      關注學生的寫作過程,也是對學生生命成長狀況的一種關注。學生與自然、與教師、與社會的“對話”,是他們生命成長與發展的體現。

      二、“發現”――生命的開發與提升

      著名藝術家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上帝’賦予每一個人多么巨大的財富!你有眼睛可以看,有耳朵可以聽,有手足可以觸摸,有心靈可以感受”。但這些天賦的生理條件僅僅只是一個物質基礎,要真正有一雙能夠發現美、感受美的眼睛、耳朵、手足與心靈,是需要長期的培育與訓練的,而這樣的培育與訓練,在本質上是一個生命的開發與提升的過程。而作為體現學生生命發展需要的寫作,也應該重視對學生生命的開發與提升,幫助學生”發現”周圍的世界及自己的內心世界。

      發現生活 生活是人類生存的搖籃,除了賜給物質資料以外,還能給人以靈感的啟迪和美的享受。寫作教學的真諦和本原是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需要。思想是生活的思想,情感是生活的情感,作文是生活的作文。生動感人的篇章必然是從生活中來。中小學階段,我們引導學生用“眼睛”去發現大自然的美,用“耳朵”去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傾注自己的情感、態度與希望用“心”去感受生活,使主觀內心和客觀外物協調、統一起來,最終達到情感的升華。到了高中階段,教材又設計了讓學生進行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教學旅行活動,幫助學生見識世界,開闊心胸,進行前所未有的知識體驗。引導學生多角度的思考人生,思考生活。感受大自然繁衍不息的生命現象,獲得心靈的自由與解脫,培養開闊的胸襟。通過適當的教學旅行活動與寫作,達到人(學生)與自然生活兩種生命的“感動與交融”,從而促進學生生命的健康發展。

      發現自我 從小到大,尤其是小學到高中階段,“我是誰”這個主題一直貫穿于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這也是一個對自我的不斷發現與提升的過程。

      “我是誰”看似一個普通的問題,實則極具哲理,它是人這一生中一個永恒的追問。在小學階段,孩子們總是不停地向家長追問這樣的問題,比如“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老師也經常在寫作引導中向學生提問“你是什么樣的人?為什么爸爸媽媽給你取這樣的名字?”“想一想未來的你是什么樣?”……不時提醒孩子們對生命成長過程中的某些“關鍵”時刻進行思考,記住人生的重要時刻,比如“第一次自己回家、第一次走夜路、第一次做飯”等等,記錄生命成長的印記,并幫助他們發現自我、認識自我。初中階段孩子的成長,不僅有生理上的體征,更有精神上的特點,他們思考問題開始變得復雜,但又十分敏感,容易接受暗示。他們會因為一次表揚而欣喜若狂,也會因為一次失敗而自卑、自怒。此時,我們的寫作教育應該面對這樣一種思想、心理與情感狀態,及時地引導學生向自己的內心世界開掘,真誠而自然地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思考,抒發自己的情感,并在這一自我表達的過程中,正確地認識與分析自己,調整自己的心態與情緒,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到了高中階段,學生開始走向“獨立”,此時的寫作應該注重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糾正與引導,幫助學生走向積極健康的人生道路。

      發現社會 在引導學生發現自我的同時,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從根本上說,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或者如馬克思所說,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總是存在于某種社會關系之中。引導學生感悟自我生命與他人生命的相連與溝通,從而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這應該是我們的教育的重要任務。而這樣的引導,又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生命成長的特點:這是一個由近及遠,由身邊的“小社會”逐漸引向“大社會”的過程。

      孩子們也正是在這種對生活、對自我、對社會的發現中,不斷地自我審視、自我總結,從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作文教學正是從這一方面促成并記錄了這樣的成長。

      三、“引導”――生命的碰撞與互動

      中小學作文的訓練,從本質上說,是對人的訓練,而中小學寫作教育又不同于一般意義的寫作(語文)活動,它同時是一個教育活動,因而具有一些不可忽視的特點:這既是“教師指導下的寫作”,又是“學生群體中的寫作”,因此,必須“重視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與“學生群體的作用”,“使寫作成為師生互動的生命過程”。

      在寫作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師生生命互動創造一個自由、輕松、開放、包容的環境。作為傾聽者的教師,應該具備一個包容的心態,充當孩子們的親人、朋友,為他們創造一個輕松、自然的傾訴氛圍,實現師生之間真正平等自由的傾訴與傾聽。既然是對話,就必然

      是雙向的,要學生向老師敞開心扉,老師首先要向學生袒露自己的心靈世界,以自己的心聲引發學生吐露的愿望,并且參與學生寫作的醞釀過程。通過師生的對談和同學之間的討論,相互啟發,引發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與生命體驗中發現寫作材料,喚起他的形象記憶,誘發他的想象力,從而產生傾訴、吐露、描寫、表達的欲望,進入寫作狀態。在寫作過程中,實現師生、生生間生命的碰撞與互動。

      關于自然景觀的作文范文第5篇

      繼2001年本刊發表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的《新語文讀本編記》(當時署名“群言”)一文后,本期我們又發表他的《關于中小學寫作教育的斷想》一文。 兩篇文章,都是錢教授參與中國新語文教育建設的實踐,一邊躬行、一邊思考的文字記錄;是一位現代知識分子深切關注中國語文教育、關注基礎教育、關注教育的精神成長的情感結晶,是一位嚴謹的學者對語文教育理論理性思考的學術文本。寫作教育,在語文教育中,地位非常,它是一桿標尺,最能衡量和檢驗語文教育的成效。寫作教育,在我國,歷史悠久,經驗豐富于寫作教育的闡述,雜多紛繁,異彩紛呈。即使今天,寫作與寫作教育,仍然是一個幾乎人人關注的持續的熱點。但是,不是不承認,我們,還很少把寫作教育(尤其基礎教育中對少年兒童的寫作教育),放在人類社會的“現代”意義上,去認識,去觀照,去把握;還極少把寫作教育放在“立人”的高度,去理解,去考察,去實施。時常,我們把寫作當成了一種技法,當成了一種調遣語言文字的純粹的技術操練,它已與精神無涉。本文正是從“現代”意義,從“立人”高度,對古老而悠久的寫作教育,進行重新省察。這,正是它的意義所在,價值所在。作者提出的幾個核心概念,“對話:一種生命運動”,“發現:生命的開發與提升”,“寫作狀態與師生的生命互動”,“兒童情趣寫作”,“少年率性寫作”,“公民自由寫作”,都緊緊扣住“現代”“立人”這個四灼灼大字。這,在中國語文教育史上,理應占有一席之地!當今中小學寫作教育理念與實踐,異?;钴S,確亦不乏精彩,作者非專門從事中小學教育研究,對此的體察,還難說全面,但這是難免的。愿本文像《新語文讀本編記》那樣,引起語文教育內外的廣泛關注。

      一、“對話”:一種生命運動

      中小學作文的訓練,從本質上說,是對人的訓練,而中小學寫作教育又不同于一般意義的寫作(語文)活動,它同時是一個教育活動,它因此而具有一些不可忽視的特點:這既是“教師指導下的寫作”,又是“學生群體中的寫作”,因此,必須“重視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與“學生群體的作用”,“使寫作成為師生互動的生命過程”。另一方面,中小學生處于受教育的階段,是走向人生的準備階段,他們的寫作其實是一種在教學大綱規定的教育目標指導下的學習與周I練。 從以上的認識出發,我們提出了兩個關于中小學生寫作教育的基本概念,即“對話”與“發現”,并以此作為整個寫作讀本的貫穿線索。

      這兩個概念也是針對寫作教育實踐中提出的問題的:學生在學習寫作中,老師在指導寫作時,通常遇到的其實有三個層面的問題:一是學生不愿意、甚至害怕寫作,他們沒有寫作的欲望,把寫作看作是外加的負擔;二是學生覺得沒有什么可寫的,即“寫什么”的問題沒有解決;第三才是“怎么寫”的問題。而我們的教師往往注意的是第三個問題,作文教學變成一個簡單的“老師出題,學生應命而寫”的過程,至于學生是否愿意寫、寫什么,以及怎樣才能使學生進入最佳“寫作狀態”的問題,則似乎不在作文指導的范圍內。而在我們看來,“愿意寫”與“有內容可寫”,這是寫好文章的前提,是基礎,我們要抓好作文教學,就應該溯本求源,先解決好這兩個問題,并在解決這兩個問題的過程中,解決“怎樣寫”的問題。

      所謂“愿意寫”,就是要變“他人”(老師,家長……)“要我寫”為“我要寫”,并且喜歡寫,渴望寫,甚至欲罷不能,不寫不舒服不自在,真正成為自己精神發展的需要,成為自我生命的內在要求,而不是外在于自我生命的不堪承受的負擔。其實這樣的要求,是每一個人本來就有的,孩子們尤其強烈,但需要教師的誘發與開導。我們正是據此而提出了“對話”的概念。我們幾乎在每一個年齡段,都向學生反復強調這樣一個觀念:作文就是“對話”,是與他者(他人,社會,以至自然)的對話,也是自己和自己對話,即所謂自言自語。其實,孩子們早就本能地在進行這樣的與大自然“對話”了,我們不是隨時可以聽見孩子和他心愛的小狗、小描,以及玩具熊說“悄悄話”嗎?關鍵是看我們是否善于誘導他們將這樣的即興零星談話變成自覺的寫作了。在初中階段,我們又設計了“多與自己談談心”、“心中的事向誰說”這類的單元。因為正是在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經常萌發許多新鮮的思想,多變的念頭,又極敏感,很容易受到傷害,并且“少年初識愁滋味”,不時產生莫名的憂傷……處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他們有極強的“傾訴”(也即與他者對話、交流)的欲望。但可惜的是,成年人(家長,老師們)卻不理解這一點,竟然漠然置之。而作文,恰恰給孩子提供一個傾訴的機會;我們這樣對學生說:“如果父母老師不愿意聽你傾訴,或者你不善于口頭表達,那你不妨寫一封信試試看,假如你真的不信賴他們,而心中又確實需要傾訴煩惱,那就另找一個傾訴的對象”,或模擬一個對象;你還可以寫“自述文”(日記就是其中的一種),進行“自我對話,自我傾訴,自我辯論”。所謂“傾訴”,自然不只是傾訴煩惱、痛苦,也包括傾訴歡樂,傾訴自己的新感受,新發現,新思想……在這個意義上,作文就是一種以老師為對象的傾訴,是與老師的對話。──這里順便說一點:在我們看來,“日記’、“書信”(包括網上的“帖子”)與我們在下文將要講到的“讀書筆記”是人的自我對話、與他人的對話(包括與閱讀的書的作者的對話)最基本的,也是最自由的書面形式,因此,我們在從小學到高中各階段都將其作為作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以圖使學生養成寫日記、書信、讀書筆記的習慣;如果學生在中小學階段養成了這三大習慣,那將使他們終生受益無窮:這是一個為學生終身學習與精神發展打基礎的上作,其意義不可小看。學生到了高中階段,他們除了“傾訴”,更有了“發表”的欲望:隨著自身獨立性的加強,他們對自我與社會開始有了自己的見解,有了屬于自己的“思想”,就渴望著發出自己獨立的聲音,與社會進行對話。而作文就成了對社會的模擬性的“發言”──如果在報刊上發表,上就自然成了公開的發言;這個時期的學生常常對這樣的公開發言感到興趣,其實就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達到自我價值的確認,并得到社會的承認。我們在高中讀本意強調:當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思想是有價值的時候,他的寫作一定會有重大的突破”,因為這意味著寫作已真正成為其自身精神的需求,不僅“我要寫”,而且“我喜歡寫”,這就進入了一個更為自覺、主動的,自由的寫作狀態,而且也會主動、自覺地去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這時候,往往會出現一個寫作的飛躍性的突破:如同閱讀在某一時刻會產生“高峰體驗”一樣,寫作也會出現這樣的“高峰”狀態,也即寫作讀本高中卷所提出的充滿了寫作激情,甚至下筆若有神的“爆發”時期。這是水到渠成、長期培育的結果: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我們從小學開始的作文教學,正是期待著、準備著“這一時刻”的到來(具體到每一個學生,這樣的“時刻”發生在什么時候,是不一樣的),這時候老師就可以悄然退出,微笑著欣賞學生的“自主、自由寫作”了:這就是“教,為了不教,教的過程(從小學到高中)就是教師逐漸淡出的過程”,這或許正是作文教學的理想境界吧。

      二、“發現”:生命的開發與提升

      我們的寫作讀本初中卷曾引述羅丹的一句名言:“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上帝’賦予每一個人多么巨大的財富!你有眼睛可以看,有耳朵可以聽,有手足可以觸摸,有心靈可以感受”,但這樣的天賦的生理的條件僅是一個物質基礎;要真正有一雙能夠發現、感受美的眼睛、耳朵、手足與心靈,是需要長期的培育與訓練的,而這樣的培育與訓練,在本質上是一個生命的開發、提升的過程。我們在前文已經強調,寫作應該是發自學生自我生命的內在要求;現在我們要強調的是,作為學校教育中的寫作,還應該注意對學生生命本身的開發與提升。正是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把引導學生“發現”周圍世界以及自我內心世界,作為作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并且貫穿從小學到高中的全過程。在我們所建立的寫作體系里,又具體化為:發現大自然,發現自我,發現社會與發現大師。

      (一)發現自然。

      在初小一年級,我們就設計了這樣的師生對話──

      師:夜是寧靜的嗎?

      生:是的,晚上我躺在床上,外面安靜極了,一會兒我就睡著了。

      師:如果豎起小耳朵再仔細聽,會聽到什么?

      生:我家住在馬路邊上,晚上其實還是很吵的。

      師:能說得具體些嗎?

      生:有自行車的“的鈴鈴”的鈴聲,有“吱──”的剎車聲,有卡車開過“轟隆隆”的聲音。

      師:很好,用了很多象聲詞,把各種聲音都說出來了。再想想,晚上你還聽到過什么聲音?

      生:放暑假我到鄉下去,晚上可熱鬧了。有青蛙“呱呱”的叫聲,有紡織娘動聽的歌唱聲,還有很多“嗽嗽”的叫不出名的蟲子聲。有時候,知了好像被嚇著了,突然地叫了一聲。

      我們還設計了“長眼睛的手”、“鼻子告訴我”、“站在窗口看風景”等單元,目的是開發學生的“五官”,引導孩子運用自己的聽覺、視覺、觸覺、味覺………去感受大自然,發現大自然。這樣的訓練要不斷地進行,并逐漸豐富。而且,不僅“傾聽大自然”,更要“想象大自然”,不僅用“眼”看,更要用“心”去體會,感受。這是一個把外在的大自然逐漸內在化的過程:這才是真正的“發現”。

      如果說小學階段,主要是一種感性的啟迪,到了初中階段,就應該作一些理性的引導,并教給學生以“發現與描寫大自然”的基本手段,即讓學生學會“捕風捉影”,把流動、變化中的大自然的美凝定在文字中。于是,在初中卷里,就有了這樣的談話—一、

      “大自然的音樂到處皆是,只是你要‘用心’去聽,去想。

      用心,是指傾聽時要靜心凝神,‘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如果心氣浮躁,是聽不到這些聲音,也聽不出這種感受的。

      用心,又是指善于邊聽邊展開聯想、想象。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不少描寫音樂的佳句,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把本來看不見摸不著的聲音,描寫成視而可見、摸而可觸的東西。這些形象、貼切的比喻,并非信手拈來,而是以豐富恰當的聯想、想象為基礎的。

      用心,還指在聆聽時要傾注自己的情感、態度,希望、愿望,把自己放進去,把主觀內心和客觀外物協調、統一起來。丁冬的山泉,隆隆的雷聲,本是大自然的聲音,但你能從中聽出一些別的什么?山泉的丁冬里,有沒有自己童年的記憶?雷聲的隆隆,有沒有一種掃蕩一切的正氣?如果這樣注入自己的情感,來自自然的聲音,一定有了更多的內涵。”

      到了高中階段,我們又設計了題為《走進自然》的單元,并且這樣提出問題:“對于自然的無所感動,是一種現代病。治療這種病的有效方法就是—一走進自然。”因此,我們建議組織一次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教學旅行活動。我們借用作家王蒙的話,對學生說:“這是一種機會,你可以離開你熟悉的環境,夸張一點說,你離開一下自己──自己的思維定勢、情緒定勢和知識局限,你得到一種參考,你見識一下世界,你開闊一下心胸,你得到一些平素沒有得到乃至不會得到的知識和體驗,你試圖從不同的角度思忖一些問題。更不要說那令人傾倒的山峰和瀑布,湖泊和海洋,森林和草原……那令人神往的教堂、寺廟、博物館、美術館……你沉浸在世界的豐富與奇妙里,你面對長久的歷史留下的種種痕跡……你得到了經驗也得到了詩。你得到了安慰也得到了胸襟。你得到了休息也得到了啟迪。你睜大了眼睛也張開了臂膀?!痹谡麄€活動中,我們引導學生注意大自然背后的精神,“那無與倫比的博大氣質,那些頑強生存繁衍不息的生命現象,雄偉、柔曼、清純、絢麗等等千姿百態變幻無窮的風貌”,并在大自然的熏陶中獲得心靈的自由與解脫,獲得襟懷的大度和大氣。我們要求學生“不僅細致地刻畫山和水的外在形象,更描摹山和水的內在精神,記錄自己對山水的主觀感受,記錄山水對自己靈魂的影響”,我們所期待的是,通過這樣的教學旅行和寫作,達到人(學生)與大自然兩種生命的“感動與交融”。這大概也就是“發現自然”的真意吧。

      (二)發現自我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2018| 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 |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免费无码| 亚洲五月综合网色九月色| 亚洲人妖女同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亚洲av最新在线网址| 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 亚洲精品夜夜夜妓女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 亚洲黄色免费网站| 久久久久无码专区亚洲av| 99热亚洲色精品国产88|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野| 亚洲AV成人影视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大桥未久亚洲无av码在线|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 色噜噜的亚洲男人的天堂|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亚洲女人18毛片水真多| 亚洲免费一级视频| 亚洲成人中文字幕|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wwwxxx亚洲|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 亚洲婷婷天堂在线综合| 国产色在线|亚洲|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色欲| 亚洲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AV电影天堂男人的天堂| 亚洲电影日韩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