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中秋節的詩句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古詩;鑒賞;興趣;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4.3 【文獻標識碼】A
鐘嶸在《詩品》里說:“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優秀的詩歌,像一位長者,訴說人間的滄桑,熏陶豐富著讀者的情感。深藏在學生心中的詩,隨著學生生活經驗的增加,會慢慢成為他們精神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對于他們完善的人格的形成和個人修養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那么,如何培養高中生的古詩鑒賞能力呢?
一、培養鑒賞古詩的興趣
(一)借助流行歌曲激趣
流行歌曲膾炙人口,貼近我們的生活。從流行音樂入手滲透古詩的教學。比如中秋節時,可先試著給學生唱蘇軾的《水調歌頭》,效果會出奇的好。
(二)結合生活時令激趣
要求學生根據時令或節日去尋找相應的詩文佳句,在課前用三五分鐘來向其他同學進行介紹。例如:快到中秋節了,便先要求學生總結以前學過的描寫月亮的詩句;在課前講解給其他學生聽,學生的主動性便被調動起來。
二、教給學生古詩鑒賞知識
(一)文體知識
鑒賞古詩,如果沒有掌握一定的詩詞文體知識,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動。首先,要熟知古典詩歌的流變,明白詩歌發展的脈絡;其次,了解詩詞的格律知識諸如用韻、對仗、詞牌、曲牌等;再次,還要充分把握詩詞特點:高度的概括性、生動的形象性等。
(二)詩歌內容
不同類別的詩歌在表情達意、節奏韻律等方面各有特點,按表達方式,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哲理詩;按格律,可分為古體詩、近體詩;按語言,可分為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按內容,可分為山水田園詩(寫景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史詩等。
(三)詩人風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經歷、感情氣質、藝術素養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各自獨特的格調、氣派和趣味,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風格。李白詩風的飄逸灑脫;杜甫詩風的沉郁頓挫;高適、岑參詩風的雄渾奇拔;白居易詩風的平白清新;蘇軾的曠達豪邁;李清照詞風的婉約凄切等。了解詩人的風格,才有利于把握他們在詩詞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語言特點
語言是詩歌的載體,分析語言是進行文學鑒賞的重要環節。只有準確地理解了作品的語言,才有可能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評價和鑒賞。詩歌的語言風格有清新、平淡、絢麗、明快、含蓄、簡潔等。
(五)表現手法
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詩詞中主要運用的表達方式,詩歌的結構形式,主要的修辭手法,其他寫作技巧如賦比興、卒章顯志、欲揚先抑等。
三、引領學生解讀“詩家語”
(一) 認清詩歌語言的變形
其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了解詩歌語言組織規律,能迅速進入詩歌的語境。
①把握詞的改變,體會詩人所煉之“意”。古代詩人為了煉字,煉意的需要,常常改變詩詞中某些詞語的詞性,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詩的“詩眼”。例如:周邦彥“風老鶯雛,雨肥梅子”,“一“老”一“肥”,當真濃釅醉人。
②還原顛倒的語序,把握詩人的真實意圖與情感側重點。例如崔顥的《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漢陽樹歷歷(可數),鸚鵡洲芳草萋萋”。這屬主語后置。另外有賓語前置,主、賓換位等。不在一一舉例。
③注意詩詞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聯想去填補詩人留下的空白。例如賈島的《訪隱者不遇》;如電影里蒙太奇手法,鏡頭之間留下大量的空白,讓我們的讀者根據生活的邏輯、經驗的積累、自身的修養去補充完善。
(二)留心如下字詞
①動詞:特別是具有“多重含義”的動詞。例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怨”字明顯用了擬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②形容詞:例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曰細,脈脈綿綿,寫的是自然造化發生之機,最為密切。③特殊詞:如疊詞、擬聲詞,還有一些表顏色的詞等。
四、強化讀背能力的培養
有了理論,不可能直接去鑒賞,還要會聽,去感受詩歌的音韻美。然后是讀,更深一步的理解詩歌的音韻、內涵。多讀多背,定會加深對詩歌含義的理解,同時也可在誦讀中印證、消化所學的理論,積淀意象、情感、技巧等。古人所云背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五、加強分析理解能力的培養
一、獎勵激發興趣
兒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一人讀古詩文較難,大家一起讀,則興趣將會大大提高。為此,我們一年級組把課標后面附有的古詩背誦推薦篇目80首印成小冊子,發給學生,人手一冊。因為低年級的孩子接受能力有限,我們要求他們每個星期至少會背一首古詩,上不封頂。每天早讀課的20分鐘用來讀古詩。先由老師帶領孩子讀,當然,如果有學生會讀的,就請他做小老師,帶領全班的孩子讀。小老師可以獲得一些物質獎勵,比如一支筆,一個本子等等。大多數孩子看到別人做小老師領讀時很神氣,還可以獲得獎勵,自然心生羨慕,誦讀古詩的欲望被點燃,學習古詩的興趣自然而然變濃了,課間都可以見到他們讀詩的身影呢。幾個星期下來,孩子們已經養成了誦讀古詩的習慣。早晨一到學校,他們就會拿出小冊子大聲地讀起來。
二、參與感染興趣
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剛開始有的孩子未進入狀態,我們和家長進行了行之有效的溝通與交流,讓家長了解經典的魅力所在,取得家長的支持,讓家長也參與到活動中來。每一首古詩我們都要求孩子讀給家長聽,不會讀的,可以請家長進行指導,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不懈,家長的行為感染了孩子。到后來有些家長興致很高,甚至和孩子一起讀古詩文,還互相比賽呢。一家人興致高昂,這也成了最好的親子活動。
三、成就延伸興趣
孩子天生都有一種炫耀的心理。當他知道一點東西的時候,他是恨不得讓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很了不起。當孩子會背一些古詩,他也是非常想顯示自己很了不起的,所以教師要維持其成就感。記得班級里有一個孩子,他上課注意力很不集中,做事拖拖拉拉。但是有一天,當我詢問學生誰知道關于“風”的詩歌時,他竟然會背李嶠的《風》:“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我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了他,并且請他做小老師帶領所有的孩子讀詩。他當時很開心,那天的課也聽得格外認真。從那以后,每次讀詩他都很投入,讀得愈來愈好,學習成績也有了很大提高呢。因此,教師如果賞識孩子,這樣也會讓他們得到一種成就感。
四、故事激勵興趣
如何讓孩子保持濃厚的興趣呢,針對低年級孩子的身理特點和年齡特點,故事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在學習古詩文時,適時地引入某段背景故事或詩人軼事,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賈島的《題李凝幽居》時,可以講講“推敲的由來”;如在學習張繼的《楓橋夜泊》前,可以講一講張繼赴京應試落舉,心情郁悶而寫下此詩的故事,并由于此詩張繼的名氣遠遠大于當時中舉的舉人;在學習王安石《泊船瓜洲》時,可以跟學生講講王安石反復修改“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詩的故事,讓學生明白“文章不厭百回改”的道理。當然在學完某首古詩后,讓學生根據詩意展開想象,編成故事,也能很好地激發興趣。
五、活動推動興趣
關鍵詞:小學生;誦讀經典;涵養
古代的很多經典著作內容生動、人物鮮活、情感真摯。所以,我覺得在語文學習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閱讀經典,促使學生通過自主的閱讀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可以汲取到先民的智慧,領悟到人生哲理的睿智,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對經典的文化魅力的感受,則可以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素養。
一、營造誦讀經典詩文的氛圍
經典詩文是人類知識的結晶,蘊藏著人類幾千年來燦爛的文明與智慧的寶藏。學生閱讀經典更容易培養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讓童年浸潤在沁人心脾的書香里,從而接受博大精深的文化滋養。
1.學校環境
營造誦讀經典詩文的氛圍,首先要建設書香校園。對此,建議學校把《論語》《弟子規》《三字經》《增廣賢文》的語段和一些古詩詞名句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校園教學樓的外墻、樓道中張貼名詩名句,教室里張貼發人深省的哲理,在學校的閱報欄中張貼或者墻報上宣傳耐人尋味的故事,讓學生基本隨時隨地就可以從墻報、牌匾、閱報欄中讀到經典詩文中的名句,學生在充滿書香的校園環境中學習,他們的精神世界由此而豐富,人格由此而變得更加完美。其次,語文教師要營造濃厚的誦讀氛圍,屬于語文的早讀時間語文老師要到教室里指導學生誦讀,每一節語文課之前語文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幾分鐘的經典詩文誦讀,教師提前到教室門口落實誦讀。如果教材中經典詩文欠缺,語文教師可以開發校本課程。每周抽時間安排一節誦讀課,教師選擇一些適合小學生誦讀的篇目,進行簡單的閱讀指導,長期積累,把所選篇目慢慢進行分類,幾年下來就可以裝訂成校本教材,供師生長期使用。
2.家庭環境
家庭是學生生活的第一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最大。教師在平時要開一些書單,不強制要求學生買書,但要宣傳讀書的好處,耳濡目染,總會有學生會買一些書閱讀。同時,教師要利用每學期的家長會以及“家長學校”等機會,向家長宣傳看電視不如讀書,宣傳學生具備一定國學知識的好處,引導家長對學生閱讀支持,引導家長做好親子活動,和孩子一起誦讀,構建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
二、選擇正確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誦讀的積極性
小學階段是開發人生記憶力的“黃金階段”,抓住最佳開發期,背誦一些經典名篇,學生能永恒地記憶在腦海中,這將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
為了讓學生愛上古詩文,從而愛上經典書籍。首先,積累一些學生容易理解的古詩文,對此,我個人覺得指導學生誦讀經典詩文的方法是:誦讀為主,體會悟情為輔,激發學生的興趣。對于教材中的古詩文,誦讀具體的方法落實是每天的語文課固定一個環節――每節課前安排學生誦讀幾分鐘古詩文。時間長短不完全固定,但以5分鐘適宜,這樣可以形成語文課堂上應有的文學氛圍,有利于學生積累知識,提高語文素養。我把這種做法稱為“古詩文助學生成長”。其次,選擇和利用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經典詩文進行誦讀。教材中經典詩文往往不能滿足學生的誦讀需求,這個時候教師要適時地引入一些課外的經典詩文到課堂教學中,主要作為誦讀內容的補充,如,膾炙人口的唐詩宋詞、經典美文等,以利于加深理解課文內容,也有利于學生理解古詩文。對于引進的詩文,教師要做適度講解,指導學生理解詩文內在的情感,這樣學生能夠對詩文有所感悟,再以誦讀方式來體會其中的聲韻之美,學生就有興趣了。再次,分類分時分形式誦讀或者背誦。根據詩文的內容,讓學生明白理解寫景詩、敘事詩、抒情詩、言志詩的不同內容,指導學生多誦多背,也可以根據時間來背,根據月份來背誦。比如,有關三月的詩文就可以主要放在三月誦讀等;也可以根據季節來背誦,比如,3、4、5月,教師可以多選寫春天的詩文并積累背誦,秋天以及冬天時就積累描寫秋冬的詩句;也可以根據節氣來背誦,比如,24節氣的每一個節氣來到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相關的詩文讓學生誦讀;也可以根據傳統節日來背誦,例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到來的時候,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相關的詩文讓學生誦讀。這些做法讓學生可以記得有序,記得牢固,不僅可以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還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分形式背誦或者誦讀,主要是采用一人領讀、小組讀、男生讀、女生讀、全班讀以及限時背、接龍讀等方法,方法靈活多變,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誦讀的積極性。
三、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的誦讀熱情
筆者一直在所教班級中進行誦讀經典詩文、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實踐,并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學習經典詩文注入新鮮的活力。首先,在班上定時開展經典詩文誦讀比賽,看哪個學生誦讀得好,背誦得快,獎品是筆者買的一些橡皮擦、鉛筆等,學生的積極性很高,通過一系列的經典誦讀活動,學生對中華經典從略知一二到興致盎然。其次,在傳統節日時讓學生通過收集資料了解佳節的來歷、風俗習慣,辦手抄報進行評比。再次,在學生到了中高年級就開展“讀中華美文,感受華夏文明”作文比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孩子們在字里行間萌發對古代圣賢的崇敬和對祖國悠久歷史的自豪感。
一、 《夜雨寄北》賞析
詩人在第一句用夫妻問答的形式開篇,“君問歸期未有期”,稱妻為“君”,為讀者展現出一幅夫妻相互掛念的款款深情的畫面,視角獨特而鮮明,這句話的意思是:“妻子你一直問我什么時候可以回去,但是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家啊。”從審美的角度賞析,這句詩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畫中有詩,情在畫中,情與景在這里實現了完美的交融,定位了整首詩的意境。詩人站在妻子的角度,換位思考,表面是寫妻子盼望夫君回家的急切心理,其實表現的是詩人自己的相思。這種意境和情感的表達方式與杜甫的《月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杜甫在這首詩中就是站在妻子的角度,表面描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實則傳達的是自己對妻子的思念之情。“君問歸期未有期”用簡單的問答形式傳達了思念愛妻的深情厚誼,每一個字中都流露出思念之情,不僅形象動人,而且深情、婉約。第二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對客觀事物的描寫,是詩人當時眼前所看到的景象以及自己的現實處境。詩人對特定的環境進行了描繪,語言簡單而凝練。短短七個字,詩人為大家展現出一個秋雨綿綿的巴山景象,將異鄉的景象和漂泊的愁緒展現得淋漓盡致:綿綿巴山,不可斷絕,冰涼的秋夜,大雨淋淋,不僅有天上之雨,還有池中之水。讀這句詩,人們仿佛穿過了詩人描繪的景物,置身于一個這樣的環境中:茫茫秋夜,寒意襲人,綿綿巴山,到處都是一片雨幕,地上的池水很快漲滿并溢了出來,詩人身處異鄉,周圍是險峻而綿延的巴山,風狂雨急,孤獨與寂寥纏繞在詩人的心頭,此景此情是何等的凄涼與孤寂。秋雨綿綿,使人如愁絲纏繞,空虛而焦慮,池水盈盈,又使人情意滿溢,無法自控,詩人的內心在愁緒滿懷的同時也情意綿綿,洶涌激蕩。在巴山秋夜,陰雨綿綿,詩人觸景生情,通過自然景觀展開聯想,在描繪客觀事物和處境的同時表達出夫妻的恩愛。“何當共剪西窗燭”,詩人先用細膩的筆法給人們展現出一個充滿溫馨與恩愛的和諧家庭生活,“共”字無限傳神地表達出夫妻之間的恩愛與親昵,然后用“何當”將這個美好的期望推向了遙不可及的境地。詩人才發現這不過是自己的想象,是自己美好的愿望,何時能實現呢?這里與首句遙相呼應,“未有期”已經給出答案,理想多么美好,而現實又是如此殘酷與無奈。整句詩沒有一個“情”字,卻洋溢著無限情意。
二、《夜雨寄北》英譯本中的詩歌意境
(一) 詩歌的意象與文化
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族審美情趣以及思維方式的決定性因素,而每個民族不同的文化特色也表現在語言運用方面。在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傳播過程中,文學作品是一種最常見而且最有效的傳播方式,因其語言的書面特征,使得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含義和審美意蘊更為豐富,所以,譯者在對一種語言的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不僅僅要理解語言文字表面的內容,更要去理解文字背后的深層次蘊涵。這樣才能譯出原作真正的意義。所以,我們的翻譯研究工作要放在更為廣闊的文化背景下進行,因為翻譯涉及的語言文化背景更廣。從某種意義上講,翻譯不僅僅是文化作品在不同語言間的轉述,而且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在今天,這種文化傳播的意義越來越得到重視。文化是詩歌意象的基礎,詩歌意象更是文化的體現,它來源于其所在的文化環境。例如,水這個意象在我國的古典詩歌中多與愁絲相關聯,表達出命運多舛,人生苦短的無奈與感傷情懷。就像李白的詩句“抽刀斷水水更流”就是這個意義,在下句就直接點出了其核心的思想情感:“舉杯消愁愁更愁。”這里的水是以“雨”的形式出現的。還有一個意象――“秋天”也是離愁或者思念的情感表現,這個更多是來源于中華民族的“中秋節”和“重陽節”這兩個重大節日。如“每逢佳節倍思親”描寫的是重陽節,而“月是故鄉明”則是指中秋時節。
在Herbert A. Giles的譯本中沒有譯出秋天的含義,自然也就無法表達出中國文化有的民族特色。而散宜生的譯本中“In this night of rain pools along Ba Rige o’ erflow”也沒有譯出“秋天”的意思。雖然他可能是為了追求音律上的完美而故意沒有譯出,但是從翻譯的文化傳播角度去分析,這兩者都不盡完美。不過,中外的許多讀者對他們的翻譯都比較認可,認為他們在傳播中國文化方面的貢獻不可磨滅,所以,整體上講,他們的譯文還是相對成功的。而且,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情感表達習慣也有所不同,中國人比較含蓄,而西方人比較直接。如李商隱《夜雨寄北》中用“巴山夜雨漲秋池”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就非常的含蓄,而這種含蓄是西方那些直接和大膽的讀者難以理解的。
(二) 不同譯本意象還原中譯者主體性的體現
我過著名翻譯家許淵沖教授將自己多年的翻譯經驗進行整理,總結出一套獨有的翻譯學理論。在許教授的理論中有“三美原則”,即詩歌翻譯時要注重意美、形美、音美。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形美最次。翻譯時,首先要做到意美,然后再盡量實現音美和形美,最終達到三美齊備的最高境界。在對這首詩的首句進行翻譯時,首先用“when”對應原文的“期”,然后用“but”來導出后面的“未有期”,這是許教授意譯法的典型體現,雖然是直敘原話,但是并沒有失去原文中應有的意味,那種離愁別緒、憂傷無奈完全展現在讀者面前。第二句將原文中的巴山意譯作“western hills”是指川東一帶的山脈,而用“pools in western hills”來翻譯“秋池”就有點偏頗了,因為這里譯作是巴山的水池,而失去的“秋”的意味。好在后面用“autumn rain o’ erflow”來譯“夜雨”,聯想起來解讀,還是能體會到原詩中那種秋雨蕭瑟、池水滿溢的意象。而原文中的“巴山夜雨”譯作“enless reary night of rain”倒是非常貼切,將原詩的意象神韻表現得非常完美,讀者在解讀時能體會到詩人那種身在異鄉秋雨蕭瑟的夜里,對愛妻的思念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譯文完整地表達了詩人那種滿懷的“愁緒”和“憂郁”,讓人讀來仿佛歷歷在目。譯者在翻譯這首詩的主要意象時都遵循了許教授“三美原則”中的“意美”,很好地還原了原詩的意境。然而,美中不足,譯文沒有將原詩的“夜”翻譯出來,有失原詩意境。第三句用“can”帶出了“trim the wicks”,雖然在原詩中沒有相應的意象,但是更好地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對整體意境也有很大的提升。譯文以“trim the wicks”表現原詩中的“共剪燭”,將此刻的愁苦及未來的憧憬都完整地表現出來。譯文中用“again”和“rain”分別作三四句的結尾詞,充分體現了“音美”的原則。從整體上看,譯文分為四行,每行都是12個音節,然后遵循AABB的形式押韻,這充分體現了“形美”原則。許教授按照他的三美原則意譯全詩,運用他豐富的人生經驗及深厚的中外文化修養來翻譯此詩,完整地表達了原詩的意境,是《夜雨寄北》英譯本的典范。
我們再來分析著名翻譯家孫大雨先生的譯本。孫大雨先生曾翻譯過莎士比亞的作品,后期多翻譯唐詩和《楚辭》。孫先生曾在美國留學,后在國內多所大學任教,翻譯了很多作品。孫大雨先生的翻譯理論是:翻譯詩歌和文學作品,譯者不僅要完全解讀原詩的意境,而且要對目標語的文化以及文字都有很高的造詣,唯有如此才能將原文的風貌和精神翻譯出來,翻譯過程相當于一次完整的再創作。孫先生在翻譯時以詩譯詩,用詞非常精美,不同于原詩的簡潔明朗,孫譯本的風格比較沉郁。首句中,孫先生用“home-coming”表現歸心似箭,然后又用“not sure”展現出詩人想回去又不能的無奈。孫先生在用詞方面非常嚴謹,在翻譯第二句時,用“not sure”對應“夜雨”,用“autumn pools”對應“秋池”,非常工整,而且充分表現出了原詩中那種惆悵孤獨的情感,實現了中英文化的完美轉換。受性格和經歷的影響,孫先生在譯文的情感表達上也是嚴謹的,用“Ba mounts”來翻譯“巴山”會有損原詩的意象,為了方便讀者理解,應譯作“bashan mountains”或者是“bashan mounts”。在翻譯第三句的時候,沒有直譯“何當”和“共”兩詞,而是用了“west winow”與“clipping the canle wick”,這也對原詩中所要表達的意象有很大的遺失,譯文沒有表達出原詩想要表達的對將來的重逢的一種強烈向往和憧憬,不僅在整體上顯得平淡,而且沒有完整表達原詩的意境,翻譯得不是很到位。末句用“mute elight”來結尾,詞語表現得過于含蓄內斂,沒有完全傳神地表達出“巴山夜雨”的意象和場景,也沒有表達出詩人那種孤寂、期盼、焦慮以及矛盾的心理。然而,孫大雨先生在翻譯時多運用古英語單詞來體現原詩的節奏與形式美,體現了他獨特的翻譯風格。
三、結 語
通過賞析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我們了解到,對于中國古典詩歌的英譯,譯者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對原詩中的意象進行操作,既不能失去原文的內涵和精神,還要傳達原詩的情感和意蘊。因此,在古詩歌的英譯中,譯者的主體性作用非常明顯,只有經驗豐富、語言功底扎實的譯者才能譯出精美的作品,才能將我國的文化瑰寶傳播到世界。
[參考文獻]
[1] 謝真元.一生必讀唐詩三百首鑒賞[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320.
[2] 徐守勤,徐守平.浪漫中華古詩英譯賞析[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3] 孫大雨.古詩文英譯集[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4] 李莎莎.“格式塔”心理學美學與古典詩歌的審美鑒賞[J].文學理論研究,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