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區規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廣大群眾對于居住小區的軟、硬件要求也越來越高。要建設符合城市環境的需要、功能全面的居住小區,就要求設計者在小區的規劃設計方面苦下功夫,在遵循原則的前提下勇于創新,設計出與周圍的環境、城市的風格相吻合的居住小區。由于居住小區的建設規劃是一個系統工程,除了設計者的努力,還需要多方面共同配合,為人們提供安靜優雅、功能全面的居住環境。
近年來,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廣大群眾對于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國各地建立起很多功能完備、環境良好、經濟適用、符合當地特色的居住小區,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改善了人們的居住環境。但是,在居住小區投入使用的過程中,逐步暴露出了一些在居住小區的規劃方面極易被忽視的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居住環境的規劃問題,二是交通網絡的規劃問題。
1 居住環境問題
1.1 居住環境規劃中暴露出的問題
1.1.1 小區的空間環境設計不合理,品質不高。比如,有些地段比較好、地價比較高的小區建筑密度過大;小區的景觀環境設計人文性與地域性特征不突出等。
1.1.2 小區的生態環境比較單調。在小區的規劃建設過程中,原生植被通常被鏟除,植物物種與群落多樣性遭到破壞。小區的園林綠化多數是草坪、灌木、少量樹木的模式,植物種類單調,生態環境不平衡。
1.1.3 居住小區的人文環境混亂,服務環境欠缺,商業用房過多、過濫,而且商業服務設施的設置不能起到方便群眾的作用,還會帶來很多環境問題與社會問題。在一些居民小區的服務規劃方面做不好,也會造成環境污染。如小區在垃圾處理方面通常是將垃圾道設置在住宅樓梯平臺處,所以垃圾經常臭氣四散,對居住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1.1.4 一些小區建設對于居民的安全防范沒有充分考慮,安全環境讓人擔憂。陌生人不需要身份驗證就能夠隨意進入小區,使小區居民的財產安全,甚至人身安全都非常容易受到外來侵害。
1.2 居住環境問題的相應完善措施
居住小區的環境是居住小區的規劃設計靈魂。因為居住小區的環境與居民生活質量直接相關,所以居住小區的環境規劃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要實現小區居住環境的整合效益最優,必須吸取現代城市的設計理念與方法,完善居住功能,提高品位,增加情趣。在居住小區的規劃建設中,要將環境的設計作為獨立的階段進行“精加工”。
1.2.1 在建筑密度的設計上要留有一定的空間,其疏密程度可以保證一樓光照時間作為參考標準。而且居住小區的規劃應當重視人文環境,充分考慮當地的居民生活模式,使所設計的居住小區有機地融入其所在城市的大環境當中。如舊城改造項目中,新設計應當對古城風貌加以保護,保留其傳統建筑的形式,并合理定位居住小區風格傾向,使小區既具備現代化功能需要,又能夠充分體現城市的傳統文化沉積。
1.2.2 小區規劃要重視生態環境的維護。自然形態下的生態環境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本要素,是小區居住條件良好的關鍵要素。在小區的規劃中,應當對當地的地貌、地形特點給予充分考慮,在自然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可以人為加入適當的、能夠表現地域特色的設計,比如種植當地特色植物,或者在景觀的設計中加入當地象征性強的創意,突出小區的景觀環境人文性與地域性特征。在盡量避免對建設基地原生的河流、樹木、綠地破壞的同時,可以對其加以充分利用,規劃設計出生態環境良好,構筑物同自然和諧一致,并且突出地方特色的居住小區。
1.2.3 規劃小區的服務環境,要從服務便利性與其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兩方面考慮。對于有必要保留的服務設施及服務網點,要著重解決其環境影響問題,尋求服務、居民便利與環境保護的平衡。對于可有可無的服務設施及網點,則可以直接不將其列入居住小區的規劃范圍之內。關于居住小區的垃圾處理,可以采用先進技術進行解決,比如可以在財力比較雄厚的居住小區建立真空垃圾管道處理系統,其優點體現在封閉性能好,污染低;財力有限的小區則可以推廣固定垃圾壓縮站。另外,居住小區垃圾分類、增加生活垃圾收集與清理的次數,都是居住小區保持環境衛生,凈化居民生活環境的基本途徑。
1.2.4 小區的安全保障合理規劃措施
居住小區的規劃設計中,應該對居民有效防范行為有充分的考慮,通過明確的劃分空間領域、控制小區入口等措施提高小區安全防衛的能力。
(1)強化院落空間,使居民的視線可以觸及住宅的入口,方便對陌生人的監視與觀察,又要使居民間有相互了解和交往的機會。
(2)在小區入口處要設置明顯的標志,聲明小區的歸屬性和領域性。有些小區的防范措施非常到位,居民在進入小區的時候需要刷卡,這樣對于小區安全是很有效的防范措施。
(3)要注重合理組織居住小區的交通網絡,在小區的主干道規劃設計上最好做到“通而不暢,順而不穿”,增加安全系數,避免造成交通環境的交雜混亂。小區道路應該多做曲形設計,使車輛的穿行速度受限,達到降低噪聲與保證小區交通安全的目的。另外,在規劃中要盡量減少組團出入口的數量,防止外來行人隨意穿行,起到安全防衛作用。
2 居住小區內道路交通網絡規劃問題
2.1 小區內交通暴露出的小區規劃問題
過去,為了城市開發,打通車道,將人行道拓寬,變成可通機動車的道路,城市交通被引入居住小區內部。這種做法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的交通壓力,但是對于居住小區的環境質量與居民出行安全卻造成了很大危害。如今,雖然居住小區的交通設計有了一定的自由,按照居住小區規劃設計的要求,小區內部道路應該通而不暢,避免城市交通進入居住小區內部,但是交通組織的設計仍然是困擾小區規劃的一個問題,如何在保證小區交通安全的同時合理規劃人、車道路,合理規劃小區交通網絡,是歷來居住小區規劃的關鍵所在。
2.2 小區交通網絡的合理規劃
路網如何設計,很大程度上與居住生活質量相關聯。通常的觀點認為,居住小區的交通規劃應該注重人、車分流。但是,每個居住小區的區位環境、規模條件都各有不同,按照一種模式規劃設計居住小區的交通網絡顯然不符合實際。所以,居住小區的交通網絡設計應當根據小區的實際情況,合理規劃。實行人、車分流的小區,要做到人、車方便,道路設置要有合理性,既方便車輛行走、停靠,也方便居民安全出行;而實行人、車合流的小區也可以經過合理設計,實現居住小區的交通流暢、安全。因為居住小區的機動車輛是嚴格限速的,所以人、車合流的交通網絡設計如果合理,是可以保證其安全性的。但是人、車合流的小區一定要做到人、車分道,在小區的交通設計規劃中,應該留足人行道,在豎向設計中最好人行道與車行道有一定高差,充分保證人行安全。另外,在空間上人行道和車行道要做適當的分隔,比如綠化分離等。總之,在居住小區的交通設計中,要保證路網結構合理,密度適當。
3 結束語
居住行為的展開是通過人的活動在不同的場所實現的,場所的人格化和場所精神的營造是居住區生態環境設計的要旨,應充分表達對人的尊重和關懷,對自然的尊重,通過對居住行為的深刻理解,組織空間形態,創造一個高質量、高技術、高情感的生態型園林式居住小區環境,從根本上提高人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關鍵詞:建筑設計;通風;采光;日照
中圖分類號:TU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應用于建筑行業的技術不斷完善,建筑師也可大膽的嘗試各種方法,即基于對建筑的可持續性與生態的考慮,如何將城市景觀環境建筑與技術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新的建筑形態與環境。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可持續性或生態在這里并不只是時髦的詞語和概念,它們在建筑上的實現是建立在強有力的技術研究與資金支持上的;是嚴謹科學與建筑師創造力相結合的產物;走向真正的可持續性和生態建筑的實踐也是一個不斷總結學習的過程。
在對現代建筑的室內環境舒適度進行設計時,應當優先考慮自然通風與采光技術。自然通風與采光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的過程,需要涉及到多專業知識的配合。在設計過程中,應該根據建筑的規模、使用狀況、人流分布、舒適度要求等進行分析計算。當然,自然通風與采光只是綠色建筑中系統生態化設計的一部分,單靠它難以達到舒適的要求。選擇自然通風與采光技術要有系統的觀念,必須把自然通風與采光技術作為一個重要的生態手段,并配合其他的技術措施,把圍護結構的隔熱、遮陽等措施進行綜合考慮。合理地利用自然通風與采光技術,是建筑可持續發展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應當引起建筑師的高度重視。
1 通風
1.1 自然通風。房間的自然通風由門窗來組織,門窗在房間中的位置決定了氣流的走向,影響到室內通風效果。因此,門窗位置應盡量使氣流通過活動區,加大通風范圍,并應盡量使室內形成穿堂風。
1.1.1 一個簡單的矩形體,使其長向的門窗盡可能朝向夏季的主導風向,則通風效果較好。當建筑平面的形式為“凹”形或“L”形時,應盡可能使其凹口部分面向夏季主導風向。
1.1.2 進出口窗面積比例,進出風口相對大小決定了室內空氣流速。據有關試驗表明,獲得室內整體最好風速的最佳辦法是:出風口面積大于進風口面積 10%左右。
1.1.3 房間與窗口朝向,如果窗戶在相對的兩面墻上,房間的方向不應順著主導風向;如果窗戶在兩面相交的墻上,房間最好直接面朝風向開窗。
1.1.4 氣流控制。進風口與出風口之間有高度差,可以在風速不大的時候幫助增進室內通風。內廊雙面房間的建筑,內走道墻頂或墻底應開一些通風窗,通風效果會好的多,這種形式尤其適合教室或人多的空間。
1.2 室外通風環境。住宅的通風條件依賴于住宅朝向和地方主導風向的關系,建筑間距、建筑形式、建筑群體組合形式等。建筑布局對自然通風的效果影響很大。在考慮單體建筑得熱與防止太陽過度輻射的同時,應該盡量使建筑的法線與夏季主導風向一致;然而對于建筑群體,若風沿著法向吹向建筑,會在背風面形成很大的漩渦區,對后排建筑的通風不利。為了消除這種影響,群體布置中的建筑法線應該與風向形成一定的角度,以縮小背后的漩渦區。由于前幢建筑對后幢建筑通風的影響很大,因此在整體布局中,還應該對建筑的體型,包括高度、進深、面寬乃至形狀等實行一定的控制。
1.3 屋頂的自然通風。通風隔熱屋面通常有以下兩種方式:
1.3.1 在結構層上部設置架空隔熱層。這種做法把通風層設置在屋面結構層上,利用中間的空氣間層帶走熱量,達到屋面降溫的目的,另外架空板還保護了屋面防水層;
1.3.2 利用坡屋頂自身結構,在結構層中間設置通風隔熱層,也可得到較好的隔熱效果。
2 采光
自然采光按采光口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側窗采光和天窗采光兩種。當前的住宅建筑大都是多層或高層,天窗采光的運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側窗采光是其主要的采光形式。側窗采光施工簡單,其位置一般處于人的視線高度,使用者可獲得良好的視野,光線方向性強。但側窗采光也有它自己的局限性:a.采光的進深較小,一般傳統側窗的采光進深為窗上沿與地板距離的 1.5 倍;b.均勻度不好,沿進深方向照度的衰減較大;c.近窗處的照度過高容易引起眩光;d.夏季直射陽光容易造成室內的過熱。
2.1 窗戶盡量設計成開啟式、具有采光和通風雙重作用的活動窗戶,這樣具有較好的節能和環境效果。
2.2 將窗的橫檔加寬,位置在窗中間偏低處,以適當遮擋照度高的區域,提高房間照度均勻性;在橫檔以上使用擴散光玻璃或指向性玻璃,可增加射向頂棚的光線,提高了房間深處的照度,有時覆蓋進深達 7m,室內采光效果明顯得到改善。
2.3 盡可能將窗間墻縮小,以減少不均勻性。
2.4 窗位置的高低影響沿房間進深方向的采光均勻性。建議房間的窗洞上口至房間深處與地面所成的角度不小于 26°。
2.5 房間單側采光的進深限制在 3~5m,對于進深過大的房間只能采用雙側窗、頂窗或人工照明等。
3 日照
3.1 日照間距。日照間距是為了保證房間有一定的日照時數,建筑物彼此互不遮擋所必須具備的距離,從早晨到晚上太陽的高度角在不斷變化,春夏秋冬太陽的位置也在不斷變化。為保證日照的衛生要求,一般以冬至日正午 12 時太陽能照到南向房屋底層窗臺高度為設計依據,來計算并控制建筑的日照間距。日照間距的計算公式:L=H/tanh。其中,L 為房屋間距;H 為南向前排房尾檐口至后排房屋底層窗臺的高度;h為冬至日正午的太陽高度角(當房屋正南向時)。
3.2 日照標準。在住宅布局中應注意朝向和建筑間距,保證有良好的日照,并且應充分利用太陽高度角和方位角,通過住宅錯位、塔板結合等方式達到國家建筑日照標準。日照標準即根據各地區的氣候條件和居住衛生要求確定的,居住建筑正面向陽房間在規定的日照標準日獲得的日照量,是編制居住區規劃確定居住建筑間距的主要依據。
4 結語
合理的建筑設計可增強室內自然通風與采光,使室內環境的舒適性得到明顯的改善。分別探討了建筑設計中的通風及采光、日照問題,具體闡述了進行建筑設計時如何合理考慮建筑物的自然通風、室外風環境質量、采光、日照問距,以期提高居住、工作環境的安全衛生要求和舒適性。
建筑設計中如何充分利用太陽能建立良好的人居環境是非常重要的。我國城市規劃部門已制訂出有關法規,于 1993 年出臺并于 2002 年修訂的《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 93) 中,提出了我國不同城市住宅的建筑日照標準。目前,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人口的增多,越來越多的高層建筑拔地而起,為了節約用地,采取提高建筑物密度、縮短建筑物間距的方法,使得節約土地與保證日照要求的矛盾日益沖突。因此,在建筑規劃設計中,如何保證建筑物( 特別是高層建筑) 的位置和間距滿足日照要求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綠色建筑技術文集[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袁瑩 蘇粵《太陽能熱水器與建筑一體化設計》 華中建筑 2005
關鍵詞孤島;居住小區;環境設計;創新
目前,孤島住宅小區規劃的主要通病是單一的同一方向的行列式排列,即典型的“兵營式”住宅,這種住宅在單體設計上多采用了一梯兩戶的梯間單元式住宅。此類型住宅可以給住戶創造一個安靜、互不干擾的室內居住環境。由于這種居住小區在規劃設計時只采用一種類型的建筑,使得小區景色一模一樣,從而造成一種單調的居住環境,雖說建筑具有高度的秩序,并且不同住宅組團之間有非常不同的構圖,我們仍會感覺缺乏變化。近年來,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內容的不斷豐富,一些發達國家提出了“人-建筑-環境”的學說,使建筑學、心理學、環境學和生態學互相滲透,從而強調人與環境自然的有機結合。人們已不滿足干這類居住環境,人們的活動已不只局限于斗室之中過安靜的日子。從這句話里來分析,以前建造的“兵營式”、居住小區已不能滿足人們休憩、生活和學習的居住要求。人們渴望回歸自然,已經對居住小區環境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目前已建成的朝陽一村、協作一村、豐收村,其條形住宅行列式排列的居住小區內部空間缺少變化,外部輪廓缺乏韻味,對空間未能合理營造。加上單體設計又是清一色的“磚頭塊”、“火柴盒”式住宅體型,住宅組團內間距、層數、色調都強調一律的統一性。給人的印象只能是單調、呆板、枯燥,缺乏變化和生氣,無新鮮感和人情味,無可供人們回味的地方,缺乏時代感。這種居住小區規劃設計的似乎成為一個沒有明文規定的規矩一樣,在我國各地居住小區規劃設計中普遍采用。這種“兵營式”居住小區由于其整體骨架的單一性,使得其間的綠化也便流于單調。目前的綠化形式一般都是在兩棟住宅之間載種喬木,這給居住小區外部空間環境的營造帶來一定的難度。在公共空間的設計上卻淡化了以人為本的設計宗旨,忽略了人的精神及感情追求、社會安定、鄰里交往等較高標準的因素。將居住空間環境的設計只局限于能用、經濟等簡單的使用水準上。外部環境通過大面積的綠化,部分空間放置少許設施、小品,往往缺乏整體考慮景觀的審美情趣和“人”的參與。戶外空間過于分散、缺失和不連慣,接點空間過小;自然被單純認為綠化率,以草皮代替樹木,對居住區汽車尾氣、噪音不控制,也沒有隔音措施;缺乏戶外括動場地;熱島現象頻生,在不同程度上誘發了人們的精神壓抑。由此對社會安定和人民的生活安全造成不應有的危害,同時給社區管理等帶來許多不便,也就根本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和諧社區。造成這種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怎樣讓人們從幾十平方米的斗室中走出來而使居住者的身心受到潔靜,力求達到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這是每個居住區規劃設計者應該認真探索的問題。社會的進步從而導致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人們渴望有優美安靜和舒適的居住環境。要創造一個這樣的居住小區,作為規劃設計者必須對居民的需求和心理加以研究。居住環境是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居住行而建造起來的一種客觀的外界環境,它改變和影響著居民的生活和心理。不良的居住環境,會導致居民不良的居住行為,而良好的居住環境則使人們心理處于平衡狀態,精神積極向上。
我國古代建造出了很多聞名于世的園林,如蘇州園林等,這些庭園,原為私人游憩,怡情休養之所,常連于宅旁屋后,故當時設計不崇莊嚴偉大,但求清雅精巧,計劃不重對稱,免呆滯之,而須曲折,有引人入勝之意。常以建筑為主體,以花術為培襯,覺有天之真趣,給人感情之舒適,陶醉之感覺。其巧妙之處就在于以自然為背景,取之自然,還之自然,形成一幅整體美的畫卷而意味無究,正好滿足現在居民生活和心理需求,古園林的造園技巧對我們今天的居住小區的規劃設計是有很好啟迪的。
通過這幾年的努力,孤島為了豐富居住小區空間的外部輪廓,力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不將同一單體住宅重復布置,將高、中、低層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營造,不再局限于單一層數和型式的住宅。從布置手法上,為豐富居住小區的外部輪廓線,高層住宅布置在小區的中央部位,低層住宅布置在邊緣部位。這樣就可以避免形成封閉的空間或形成與外部空間隔絕的局面,能夠和周圍形成統一的整體。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比如為適應高低起伏的地形,在布置時應盡量保留原來的自然地形,從遠處看,輪廓參差錯落,高低起伏具有韻味。如孤島協作二區、朝陽三村,為了克服過去“兵營式”規劃布局的呆板和單調,對住宅組團中的條型住宅,采用以變化方向的行列式布置為主,分散布置點式住宅為輔的布局手法,各住宅組團之間由綠地、低層公共建筑隔開,使居住小區成為建筑高低錯落,綠地相連,道路便捷的既統一又有變化的整體。在規劃中密切結合綠化布置,住宅組團綠地根據配置的花草樹木相互區別,各具特色,使居民從室內及外部都能看到綠地,提高居住環境質量。
現在我國許多大小型城市在居住小區的建設中大量采用了整體式住宅組團的規劃布局方式,這種規劃布置的特點是對空間給予了充分的重視,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它縮短了公共建筑與住宅的距離,方便了居民。居住空間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土地可以重復利用,群體景觀比較完整,給住戶有安靜、安全、方便之感;住宅組團內外用綠化來聯系,既又小范圍的外部空間,又有區域性的大范圍的公共空間。居民圍繞公共空間括動或是游憩、打牌下棋、健身,就好像大家庭一樣。此規劃布局形式與我國古園林的設計手法普具相似之處,是適合人們的心理和身體需要的。
【關鍵詞】居民小區;綠化工程;規劃設計
1 城市園林綠化的趨勢
1.1 “以人為本”的思想為導向
作為人居環境的城市居民區,其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小區住戶的要求,即居住區的綠化造景要最大限度地考慮居民的生活和休閑的要求。現代人所要求的生活質量的提高是圍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展開的,在物質生活得以滿足、精神生活逐漸豐富的今天,人們會追求一個更健康、與自己更有親和力地環境。
1.2 堅持 “ 可持續發展 ” 的生態園林發展方向
“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在各界引起高度重視而用來指導城市小區綠化的直接表現就是出現了生態型小區綠化景觀,根據景觀生態學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規劃呈現空間結構,使廊道、鑲嵌體及基質等景觀要素的數量,及其空間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質流與能量流暢通;使景觀不僅符合生態學原理,而且有一定的美學價值,適于人類聚居。
1.3 居住小區的健康理念
在現在巨大的工作壓力、單調的生活內容、復雜的人際關系的圍繞下,保持健康有其難度。為此重視環境問題的設計師們應努力為現代人創造一個更適合的人居環境,從單純的對藝術形式和視覺的追求中走出來,注重生態對人類身心的調劑功能。將自然引入居住區,引到每個居民身邊,以景觀學、行為學、生態學、美學等學科理論綜合考慮、科學論證、合理規劃,為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居住區環境。
2 現代居住區綠化的空間問題
2.1 充分利用空間擴大綠化面積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終將成為人們的代步工具,對于居民用戶的汽車,必須建設車庫。在設計中可以將車庫轉入地下,或轉向立體停車場,這樣有幾大好處:一是減少噪音,二是增加交通安全。通過這樣的設計,可以使得小區中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土地最大限度的用于綠化戶外活動場所,更符合現代小區設計的要求。
在對住宅區建筑規劃設計之時要考慮綠化對屋頂產生的承重、防漏等問題。這樣設計過的房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屋頂與墻面的綠化,做到空間的六面綠化效果,最大限度的改善人居環境,使居民更貼近自然
2.2 小區原始狀態的改造
現在有些小區在建設之初,一般只有初步的考察一下地形然后將地推平,然后在平地上建設、綠化。這樣完全破壞了當地的原始風貌。在小區建設之初,應該充分考查其現狀。在建設時應該對其當地的自然遺跡、古樹名木進行適當的保護及利用。因為自然遺跡、古樹名木時歷史的象征、是文化的積淀,在有意識的保護之下能夠體現一個小區的文化氣息,展現居民小區的特色,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態意識。
2.3 景觀道路、雕塑、健身設施等戶外空間在住宅區綠地中的設計
在景觀道路、雕塑、健身設施的設計安排時,必須將建筑的尺度、景觀小品的尺度、樹木的尺度進行綜合的考慮、合理的量化。每個人都需要適度的戶外空間,在盡量加大綠化面積的同時,所有人的參與園林的因素都應該加以考慮。因為沒有人的參與的、沒有感知的綠地是蒼白的、沒有意義、缺少品位的。小區綠地需要有公眾性、開放性、參與性,對應這樣的需要的就是盡量的使居民能夠在小區綠地中聚集,即現在所經常討論的 “ 人居 ” 與 “ 人聚 ” 的問題。景觀道路、健身設施等戶外空間合理分布于綠地中正是 “ 人聚 ” 的需要。
3 居住小區中植物的選擇
3.1 尊重居民喜好
在對居住區的綠化植被進行選擇時,一定要注意居民的喜好,選擇居民喜聞樂見的植物進行配置。只有與居民的喜好相一致的植物選擇才能使小區的綠化具有親和力,使居民產生認同感。
3.2 以喬木為綠化骨干
喬木在小區中的應用主要是從生態和造景兩個方面來考慮。由于喬木樹冠的絕對面積大,因而在在小區綠化中能夠制造更多的氧氣,吸收更多的廢氣及有害氣體,因而喬木的應用在小區中更有利于居民的健康。在對喬木的選擇上,落葉喬木與常綠喬木在整個小區中所占的比重一般約為 1 : 1―2 的比率。在喬木的選擇上一個小區不能太多,多則雜、雜則亂,一般選 2―3 種主體樹種,選 3―4 種輔助樹種。
3.3 保健植物的選擇
基于現代居民對健康的要求,小區綠化的樹種,必須選用無毒的喬灌木,可以在居住區綠化時選擇美觀、生長快、管理粗放的藥用、保健、香味植物,即利于人體保健,又可調節身心,也可美化環境。這類植物如香樟、榕樹、銀杏、雪松、羅漢松、枇杷、無花果、含笑、萱草、玉簪、鳶尾、吉祥草、野等喬灌木及草花。在優先選擇保健植物的同時,還應注意花期較長及色葉植物如垂絲海棠、紫荊、櫻花、黃馨、迎春、紫薇、金絲梅、梔子花、桂花、紅楓、雞爪槭、蠟梅等。
4 城市居民小區中植物的配置
4.1 植物配置要層次分明、注重色塊
在居住小區中進行植物配置時,也應該注重其層次的搭配。利用喬灌、地被的混合配置出高、中、低、地被層四個層次,這樣再進行空間的分割及聯系,通過各個層次,使空間更具自然的節奏。在進行這種層次的搭配之時,應注意喬木與灌木的比例約為 1:3―6為宜,草皮面積(喬、灌木投影范圍除外),不高于綠地面積的 30% ,另外要注意植物種類的豐富多彩。合理運用色塊,可以最大程度地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現在常見的色塊組合有:紅色塊為紅葉小檗,紅花木;綠色塊有瓜子黃楊、雀舌黃楊、大葉黃楊、杜鵑;黃色塊有金葉女貞、灑金珊瑚、金邊黃楊。
4.2 掌握季節性觀花觀葉植物相搭配
“春意早臨花爭艷,夏季濃蔭好乘涼,秋季多變看葉果,冬季蒼翠不蕭條。”這首詩道出了季節變化及對小區設計的最直接要求:應保持三季有花,四季常綠。另外注意整個小的色相變化,在有色樹種的搭配上,可以采用一些色彩對比度較大的樹種,這樣可以使小區的綠化更加生動活潑。
4.3 以草本花卉彌補木本之不足
雖然草本花卉在應用中的管理比較煩瑣,但是相對來說更容易為進行控制,易于成為造景要素。在組合時必須考慮到小區中植物的色澤、花型、樹冠、形狀和高度、植物壽命、生長勢等方面,才能互相協調。對于每個組合的設計時,還應該考慮周圍的地面、草坪、水池、地表等幾個組合之間的關系。
4.4 主基調及主景
每一個園林都有一個主題思想,每一個園林也必須有一個視覺焦點,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這個園林中的主景。對于城市居住小區設計來說不可能不考慮其焦點景物的配置,可以是水景,也可以是山石景,也可以是植物造景,只要能與環境相協調就是好的,能被小區居民所認同的就是優秀的。在這里值得一提的就是小區的主基調的問題。現代園林本身就是一種思想、一種文化的存在,我們尊重這種存在的同時,就必須理解園林中主基調的作用,定了基調才能創造出小區的園林氛圍,才能表達出主題。
關鍵詞:居住區 景觀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建設生態住宅、綠色住宅呼聲的日益高漲,許多房地產開發商開始在住宅小區建設的同時進行園林綠化,試圖為住戶營造優美的居住環境。住宅小區的園林綠化設計應突出地方特色、具有鮮明的個性,從而發揮最佳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居住區景觀設計在居住區規劃設計中的發展本著居住區生活的舒適、舒心、賞心悅目、身心健康的目標,居住區的規劃和設計不斷地推陳出新,設計理念和創作思維不斷地更新,居住區景觀設計也在不斷地發展。
居住區的景觀設計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綠化設計,它包括綠化、鋪裝、標志系統、景觀照明、景觀水景、景觀小品六大方面。而這六大方面的設計,最后應達到整個景觀系統的生態、功能和動觀的效應。住宅區環境包括的內容絕不僅僅是綠化率的高低,還包括綠化、圍墻、大門、活動設施,各種指示標牌、水景、浮雕、雕塑、燈光設施、音響設施等,而這些內容又必須與住宅建筑形成一個有機的聯合體。單就綠化而言,也不是簡單的綠化就可以了,而必須考慮喬木、灌木、藤本、草本、花卉的適當搭配以及果樹、藥材、觀賞植物的搭配,以及平面綠化與立體綠化的多種手段的運用。居住區里的景觀也不只是供居民觀賞的,它必須與居民的休閑活動相匹配,也就是說,居民可以徜徉其中,能夠實實在在地使用這些景觀設施。
有專家曾總結出舒適環境的八要素:
1)空氣清新,沒有污染和臭味;2)寧靜,沒有噪聲;3)豐富多彩的綠化;4)與水景親近;5)街道美麗而整潔;6)具有歷史文化古跡;7)有適宜人們散步的場所和空間;8)有游樂設施。
其中,人們對安靜、空氣、綠化這三要素最為關心,并列為舒適性的基礎要素。
目前,我國主要用五個指標來衡量舒適度:
1)居住密度;2)綠地面積;3)室外活動場所與設施標準;4)室外環境的噪聲標準;5)日照。
現代居住區要達到的標準:生態環境優美的住區;山水景觀優美的住區;功能質量優良的住區;人民文化上乘的住區,即物質、精神可持續發展的住區,能滿足人們生理、健康、安全、文化、心理、舒適、交往、休閑需求 。
居住區的景觀設計包括對基地自然狀況的研究和利用,對空間關系的處理和發揮,與居住區整體風格的融合和協調。居住環境的設計原則應該是環境的內容和尺度要適合居住人的身份和文化;景觀的核心是生態;居住區空間環境形象的建設要堅持以取悅于人、方便于人、服務于人為宗旨,遵循以人的感知為設計依據的原則。
1)居住區區域位置及配套設施對居住區位置選擇必須首先考慮生態環境,并按生態要求,本著“以人為本”原則,保證住區有清新的空氣、便利的交通、充分的日照、良好的通風條件,根據其所在地段因地制宜地與大環境結合,善于發揮地段優勢。住區以居住為主體,教育醫療、文化娛樂、體育鍛煉、交通出行、園林綠化等功能區要環繞居住中心,根據人的需要,合理布置。
2)居住區的道路應合理分流,減少對居住的影響。交通中以人為本,即人行優先,不能讓車干擾居住環境,有條件可人車分流。居民區的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遷居,滿足消防、救護需要,減少對住的干擾,保證住的安寧為原則進行布置,從而達到通達性、安全性、方便性、一體性、多層次性的要求。住區道路系統要分級明顯,架構清楚,通而不暢、順而不穿。環境景觀道路要求道路有生動曲折的布局,人在通過道路的過程中受到環境氣氛的感染,通過道路表現出景觀的主題。
3)居住區停車場的停車位要數量合適、設置合理,有利于優化環境,節約用地,減少對居民的干擾。停車位的布置不能影響環境的美觀,要盡可能減少空氣污染、噪音干擾,且應節約用地,住區停車場以設在地下、半地下較為適宜,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a.半地下停車場和綠化組合―― 在同出地面的車場頂種植灌木、花卉、草坪,以及花架、花壇,一舉兩得。
b.全地下車庫― ―其頂面的覆土應綠化,并與周圍地面園林融為一體。
c.架空平臺下停車庫―― 在數幢住宅圍合的空間設架空平臺,其下停車,其上為綠化、交往空間。但由于車庫靠近住宅,要設法防止對住戶的十擾。
d.在綠化帶搭棚架停車―― 應盡量少用。不靠近樓旁,噪音少、棚頂有綠樹。
4)綠地作為居住區景觀的一個元素,是居住區中唯一接近自然的生態系統,它對保障一個可持續的居住區環境,維護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居住區園林化沒計,有一條明確的景觀主軸線,沿這條主軸線,沒計綠化步行街,有條件的話,在步行街旁把水引入、開人工小河流和省水泊體。住區園林景觀和植物花草應有層次,豐富多彩。從小的樓頂、樓旁綠化、路邊綠化,到組團綠化、小花園,到中心花園,都應做到空間層次分明。房前屋后布置園藝,多層次主體綠化,造成無處不綠的居住空間。
5)建筑外型、色彩、組合居住區中的建筑物是各種物質要素的主體,數量大、類型多對人們視覺識別的刺激性強,是反映居住區特色的重要內容。包括建筑風格和形式,最重要的是屋頂形式和建筑材料及建筑色彩運用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建筑布置錯落有致,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建筑力求造型完美、比例適中、色彩協調,與環境配合相宜。建筑立面造型和色調采用可多式多樣,根據特定的環境精心設計,應注重協調性、和諧性、耐重性。立面要防止單調沉悶,盡量做到流暢大方、簡潔明朗、虛實有度、剛柔相濟,有節奏旋律感和時代特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6)建筑小品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點綴、裝飾和美化作用,是從屬于某一建筑空間環境的小體量建筑,游憩觀賞設計和指示性標志物等的統稱。建筑小品往往是建筑群體構圖中一個延伸或不可分割體,作為美化環境、烘托氣氛、隔斷空間、裝飾陪襯主體建筑,供人們休憩和觀賞之用。
居住空間相對于其他城市空間,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安靜與祥和。因而居住區的規劃與建設要著重研究并確定合理的建筑空間尺度。此外,小區應有合適的規模,以利于配套和環境的規劃設計和建設,增強人們對小區的歸屬感。其次,要創造人與自然親密和諧環境意象。在居住區環境設計中,應該讓人工的痕跡少一點,自然的成分多一些。如明代著名造園家計成所主張的那樣“相地合宜、構圖得體,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再次,要塑造簡潔溫馨的視覺形象。人們回到家中,總希望能獲得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因此居住區的建筑形象應該是令人愉悅的,居住區的色彩總體上應是明快溫馨的。 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創造居住區空間環境形象的標志特征,形成富有生活情趣而個性鮮明的空間環境形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