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個股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股權分置 對價 全流通
一、中國股權分置改革產生的問題及影響對價的主要因素
經過國務院批準,2005年4月29日,中國證監會向各上市公司及其股東、保薦機構、滬、深證券交易所、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下發了《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宣布正式啟動以對價方式對中國證券市場股權分置狀況進行改革試點。
所謂對價,是指非流通股股東為獲得流通權而支付的代價。對價原本是英美法系中的一個概念,按照1875年英國高等法院在的判決中所下的定義,是指合同一方得到的某種權利、利息、利潤或其他利益,或是克制自己不行使某項權利或遭受某項損失,或由此而承擔的某種責任。而《牛津法律大辭典》給對價所下的定義是:“對另一方的許諾或行為做出的承諾,如給付、提供勞務或放棄權利”,它是合同成立的必要條件。
從流通與非流通股股東雙方利益看,股權分置改革可能產生的問題有三:其一,非流通股進入流通違背原先承諾;其二,股權分置導致股價過高,非流通股一旦流通勢必破壞原先的市場預期,造成股價下跌,使流通股股東蒙受損失;其三,國有企業在發行上市時,非流通股股東以每股凈資產為成本換取股份,流通股股東以發行價格認購股份,持股成本大不相同,非流通股價值低,進入流通后必然獲得溢價,由此構成不公平。
可見,從非流通股擁有流通權后對市場的影響看,只要是對股價有影響的因素,都是在制定對價支付方案時所要考慮和兼顧的,否則對于對價方案的合理性將會有影響,妨礙方案的順利通過。
(一)溢價
股權分置溢價是支付對價的基本理論依據。“股權分置溢價”是指在股權分置條件下,由于只有1/3的股票流通,使得流通股的發行、再融資和交易價格高于全流通條件下的均衡價格,由此產生的非正常溢價。一般來說,股票的發行都可能對凈資產有溢價,可解釋為上市前企業的商譽等無形資產及創業利潤,應歸發起人股東所有,這是正常的溢價。股票上市后可能溢價也可能折價,這是很正常的。但股權分置人為縮小股票供給,就使發行和再融資溢價過高,出現新股不敗神話,二級市場交易價格中也包含了非正常溢價。這部分溢價能夠存在是以股權分置為前提的,一旦前提改變,溢價必然消失。股權分置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是非流通股、特別是控股大股東,他們將獲得流通權和資本運作的平臺。通過受益者向可能受損者支付對價,使A股除權,消除股權分置溢價,股市才能穩定,公眾投資者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護。
所以對價不可理解為對公眾投資者以往購買股票由于價格波動所蒙受損失的補償,而是非流通股股東對通過股權分置改革獲得流通權這一利得所支付的代價。
在改革的過程中,政府要維護的是投資者的權益,而不是保證他們的投資收益。弄清概念有助于分析事物的本質,但解決問題時要考慮實際情況和可操作性。第一批四家企業既有民營,也有國企,都愿意支付對價,表明他們承認流通權有價這一事實。采用非流通股股東對流通股股東單方面送股支付對價,會使非流通股股東的賬面資產(凈資產)減少。民企愿意這么做,表明他們意識到獲得流通權之所得,大于賬面資產之所失;國企這么做,表明國資保值增值的標準從靜態的凈資產,轉向動態的盈利能力和股票市值。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他們的實踐也印證了股權分置溢價的存在。
(二)非流通股的比例溢價
一般說,非流通股比例越高,股權分置溢價越高,應支付的對價越高,可支付水平與可流通量呈正相關關系。比如,某中字頭公司總股本867億股,當年香港發行價1.62港幣, 發行量近168億股;目前其非流通股為671億股,流通A股只有28億股,兩者之比高達96:4.這家公司在發行A股時,其H股價為1.2港元。在這種背景下最終以4.22元發行,主要原因就是股權分置,其當時溢價的相當部分應當是股權分置溢價。
(三)其他制度缺陷造成的非正常溢價
一些公司曾經以數十倍市盈率、數十元價格進行IPO或者增發融資。這是由于在股權分置的條件下,進行發行價的市場詢價所造成的。市場詢價有其道理,但是由于2/3的股票不流通,這樣的詢價方式也成了制度缺陷。最典型的案例是用友軟件,每股1元的凈資產,以每股38.6元的高價發行2500萬股,結果使自己7500萬非流通股每股凈資產飆升為10元。而與此對應的在香港上市的金碟軟件,公司經營情況和業績狀況相差無幾,但金碟軟件在香港的發行價只有2元。
(四)流通溢價
流通溢價是指二級市場價格與非流通股的協議轉讓價之間的差價。從多年來非流通股協議轉讓的情況看,協議價大體在凈資產附近。因此我們用市凈率即市價與凈資產之比,表明流通溢價存在的狀況。總體上說,市凈率越高,流通溢價越高;溢價越高,非流通股獲利空間越大,二級市場股價壓力越大。所以,流通溢價也是影響對價水平的因素。正常的流通溢價表明市場對公司資產效率和前景的認可,是大股東應享受的,但消除制度缺陷相關的非正常溢價的成本也不應由公眾投資者獨擔,所謂分享流通溢價的含義正在于此,目前整個股市的市凈率在1.7上下,參加試點的公司市凈率大都高于平均市凈率,可見與流通股分享的主要還是流通溢價。當然一部分市凈率較低、甚至低于凈資產的,其支付對價的來源主要是發行和再融資中的股權分置溢價。不過事情總有兩面,大股東合情合理地處理問題會增強投資者信心,提高對股票的估值,使溢價出現或提高;反之流通溢價很高,總想獨吞,其結果投資者會避之不及,用腳投票,最后股價還是會大幅縮水。在股權分置改革中,所有公司的股價都要重新定位,大股東如不尊重市場規律,以為我有錢就可以把股價定在市場不接受的位置上,莊股的教訓前車可鑒。對價的主要來源是流通溢價。流通溢價越高,應支付的對價越高。這樣才有雙贏。
(五)基本面
公司基本面預期折扣。一些上市公司較長時期內在業績、行業前景、分紅等基本面方面表現好,投資者基于公司預期收益的價值判斷,會將部分股權分置溢價視為合理溢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對價的要求,非流通股股東支付的對價因此可以相對小一些。
(六)鎖定期
為保證非流通股股份取得上市流通權后,不會出現控股股東大量拋售的情況,《通知》還對交易、轉讓和通過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出售股及數量做出了三項明確規定。要求試點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東,通過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出售獲得流通權的股份,應當做出分步上市流通承諾并履行相關信息披露義務。
1.試點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東應當承諾,其持有的非流通股股份自獲得上市流通權之日起,至少在12個月內不上市交易或者轉讓;
2.持有試點上市公司股份總數5%以上的非流通股股東應當承諾,在前項承諾期期滿后,通過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出售股份,出售數量占該公司股份總數的比例在12個月內不超過5%,在24個月內不超過10%;3.試點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東,通過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出售的股份數量,達到該公司股份總數1%的,應當自該事實發生之日起兩個工作日內做出公告,公告期間無需停止出售股份。鎖定期的長短,則與對價支付水平呈反向關系。
二、完善股權分置對價方案的對策與建議
上述對價測算與支付式各有利弊,因此現在證監會推行“分散決策、分類解決、分步推進”的政策。我們認為無論采取何種方式,都應以穩定證券市場,體現市場的公平為基本原則,充分補償流通股股東的利益,讓非流通股以市場成本取得流通權,促進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
(一)選擇合適的對價方案、應采取多樣化的對價實現方式
對價方式是股權分置改革方案的核心內容,我國1300多家上市公司分屬于不同的行業,資產規模、股權結構、經營業績等具體情況差別較大,采取多樣化的對價實現方式來解決股權分置問題是市場各方現實的選擇。
要采取措施保證流通股股東持股價值不會因為股權分置改革而受損。當然任何體現權利對等的方案都不能保證在股權分置解決之后,流通股股東的持股市值不低于股權分置改革之前的持股市值,因為股價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在股改方案中應有一定的風險預防和補救措施,同時需流通股股東與非流通股股東共同努力,提升上市公司的總價值。所以應從長遠利益出發,兼顧各方利益,合理確定對價的支付方式,力爭實現共贏。
(二)應繼續創造相對穩定的投資環境
在股權分置改革當中,也要注意把改革的力度和市場的司承受能力妥善地結合起來,努力維護市場穩定,為全面解決股權分置問題創造條件。要鼓勵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入市,營造吸引機構投資者入市運作的市場環境,加快落實鼓勵社會公眾投資的稅收政策。采取措施鼓勵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積極參與改革試點,再融資向完成改制的企業傾斜,待“新老劃斷”后,未改制企業的再融資一律停止。試點期間應放緩新股發行和再融資節奏。抓緊完善保護流通股股東權益的相關法律、法規,落實保持市場穩定的相關措施,加強市場對改革的適應能力。
1、股票價格經過長期的下跌以后,成交量會逐步遞減到過去的底部均量附近,此時股價的波動幅度越來越小,并停止下跌,成交量也萎縮到極限。
2、之后成交量逐步遞增,乃至出現放巨量的現象,說明可能有大資金介入該股,因此投資者應特別關注成交量。在股價經歷一定的跌幅后,某一個股價價格率先開始溫和上漲,或大盤指數下跌已有相當幅度,某一個股也在下跌,但某一個股的換手率較高(明顯高于大盤的換手率),這類個股有可能有大資金進入,一般來說,在低價區換手率較高,表示有大資金在進倉,在高價區換手率較大,則可能有大資金在流出。
3、由于特定的政策原因或其它原因,股價產生連續暴跌的情況,此時在低檔出現大成交量而股價沒有出現進一步下跌,此即表示有大資金在進貨。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文本挖掘 新聞 支持向量機 貝葉斯分類 粗糙集 股票價格
注:2014年國家級創新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410287046):基于文本挖掘技術的網絡新聞對中國股市影響的分析預測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新聞中包含了越來越多的財經資訊。財經網站已經演變成投資者用來交換想法與新聞媒體傳播的主流載體,行業新聞與個股新聞在證券市場上對投資者的投資決策起到關鍵性作用。但是,投資者從海量的財經新聞中分離出有效的信息仍然存在著較大困難。因此,提供一種科學有效的方法來幫助投資者判斷新聞的影響力是至關重要的。
目前,探索互聯網媒體與股市關系的傳統研究較少,大多數學者在有限理性假說的基礎上,對投資者心理、投資行為、市場信息非對稱性、政府對新聞媒體的控制以及財經新聞語義分析等方面進行研究,其研究結果偏理論性和概括性。而近幾年,隨著大數據的不斷成熟,數據挖掘技術在證券市場預測上的運用也逐漸增加。
互聯網財經新聞所蘊含的數據是非結構化的,所以將新聞量化成可視化的時間序列數據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國內學者運用文本分類的基本方法對新聞標題或者板塊個股的新聞進行情感分類,構建中文分詞詞典和情感詞典。分詞方面,羅海飛等在不斷改進貝葉斯算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文本分類的正確率。西南財經大學趙麗麗等主要應用文本挖掘技術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方法,結合股票主要技術主表就互聯網財經新聞對股市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與定量研究。國外機器學習領域的學者以互聯網社交媒體為主要研究對象,根據用戶表達的投資意愿來分析其與股價之間的聯系,運用支持向量回歸模型、多核學習方法等建立股價預測模型。歷史研究表明,智能方法與傳統的CAPM和Fama四因素股價預測模型相比具有更高的準確性。
本文將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分別預測個股新聞與行業新聞對股價的影響,建立智能方法模型,比較股價預測模型的準確性,在國內研究中具有創新意義。
一、方法
(一)系統概述
圖一闡述了我們預測系統的全面流程。首先,我們需要搜集數據。在這過程中,我們運用文本挖掘技術抓爬財經網站上的數據,并建立相關股票新聞數據庫。其次,我們在這些無結構數據中分離出有用的信息。我們去除HTML的標簽,并且分離出有用的新聞特征,例如時間、新聞文本等,對新聞進行文本情感分類,將無結構數據量化。最后,我們的系統能夠通過運用支持向量機(SVM)、貝葉斯算法、粗糙集模型對證券價值分別進行預測。
(二)數據搜集
我們選擇證券行業為主要研究對象,在新浪財經網站(http://.cn/stock/)上搜集了證券行業18家股票的個股新聞和行業新聞。本研究抓取了2012年12月至2014年9月期間的行業新聞5063條,個股新聞10309 條。其中,將2012年12月至2014年7月作為訓練集時間段,選取2014年8月至9月作為預測集時間段,采用訓練好的模型預測2014年8至9月期間每一則新聞報道對股票收益所產生的影響。本文以前一天15點到次日15點為T日,建立2012年12月4日至2014年9月26日期間的新聞文本資料庫。
(三)情感分類
對于情感分類引入評價理論,通過從文本中提取形容詞及修飾語構成的短語作為特征,進行語義傾向分析。本文將股票新聞的情感特征詞劃分為情感詞和行為詞兩類,并進一步分為5個維度(正、負、程度、否定詞、不確定詞),利用ICTCLAS程序接口以及C++對所有新聞文本進行了分詞,建立金融特征詞庫。
(四)文本結構化處理
在處理數據的過程中,本文基于金融特征詞庫,進行特征選擇,利用向量空間模型(Vector Space Model,簡稱VSM)將無結構數據的新聞文本轉換成計算機可以處理的結構化向量。通過TFIDF方法評估每個特征詞在整個文檔集中的重要程度。
(五)學習模型
1、SVM模型
SVM模型由Vapnik首先提出,主要思想是建立一個超平面作為決策曲面,使得正例和反例之間的隔離邊緣被最大化。本文選用的是SVM模型中的C-SVC的分類器,其過程如下:
基于libsvm工具箱,本文選用多項式核函數,以結構化的文本向量及股票收益率為模型的輸入。其中,每日股票收益率采用的是新聞當天數據,周末新聞算為下周一數據,對應下周一股票收益率,以此類推。同時,將停牌股的股票收益與當日新聞予以去除。在進行預測時,由于特征歸一化對預測結果有影響,本文考慮分別保留未歸一化和歸一化的兩類預測數據,模型分別用SVM1,SVM2表示。
2、樸素貝葉斯分類
貝葉斯分類原理是通過選取適當的模型的先驗分布,利用貝葉斯公式計算出其后驗概率。本文樸素貝葉斯分類器所選擇的訓練集和預測集與SVM的所選擇數據相同,模型用Bayes表示。
3、粗糙集預測
由于分類器與新聞因素的差異對預測的數據都有影響,本文構建了一種基于粗糙集的組合預測方法,進而比較分類數據預測的準確性。
本文將SVM1,SVM2,Bayes三種模型求解的行業新聞與公司新聞的預測值作為條件屬性集C的元素,將預測真實值y視為決策屬性D{y}。論域為各公司預測集內各日數據的集合,該論域中對象的屬性即為對應日的屬性集C。考慮粗糙集理論中屬性集等價類的概率分布[X;p]、[Y;p],引入信息論中信息熵,構建如下公式:
<E:\123456\財經界?學術版201513\6下-7.TIF>
經過運算:
<E:\123456\財經界?學術版201513\6下-8.TIF>
得出C各元素重要性,即各公司不同預測方法,不同新聞因素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加權不同的預測方法的預測值,可以得出新的預測值;加權不同方法對新聞因素的影響,可以得出兩新聞因素影響的重要性。
二、實驗與結果
(一)組合預測與其他預測結果比較
本文分別研究了互聯網行業與個股新聞對證券行業股票影響強度,比較SVM、貝葉斯以及粗糙集三種模型的預測結果,得出結果如表1所示。
<E:\123456\財經界?學術版201513\6下-5.TIF>表1組合預測與其他預測結果的比較
從表1中可以看出,基于粗糙集組合預測結果的準確率總體而言相對于其他兩種方法較高。由于粗糙集組合預測需要在預測期間內相同時間段內同時存在行業與個股新聞,其可采用的新聞數據數量比其他兩種預測方法會有所減少,影響了結果。所以在綜合考慮行業與個股新聞時,同時考慮公司新聞因素和行業因素準確性并不見得會比單獨考慮高,反而會出現更低的準確度,具體表現以中信、西南、招商、國金、光大、東吳為例。
但對于整個證券行業而言,粗糙集組合預測綜合了各個模型的優缺點以及各新聞因素對各公司的影響程度大小,較大的提升了預測準確率。
(二)公司新聞和行業新聞對各公司影響結果分析
<E:\123456\財經界?學術版201513\6下-6.TIF>
表2 行業新聞與公司新聞影響因素比較
根據表2可以得知,公司新聞因素為股票價格的主導因素。當我們去除預測率較低的個股后,這一現象表現的更為顯著,這是因為公司新聞中所含的有價值信息超過行業新聞中的有價值信息。
三、結束語
本文采用文本挖掘技術和向量空間模型,引入了機器學習方法,結合股票技術指標,就證券行業與個股新聞對股市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本文發現,互聯網新聞對股票收益率存在一定的影響,并且個股新聞對股票收益率的影響高于行業新聞。互聯網新聞的樣本數量和質量也會影響預測的準確性,樣本新聞信息處理的越好,預測則更加精準。
由于股票新聞存在不完整、不確定的特性,考慮到這個因素,本文在運用SVM模型和貝葉斯分類方法的基礎上,創新運用粗糙集模型組合不同預測模型,得到了更加精確的預測結果。由此可以看出,運用數據挖掘預測股票收益具有較大的前景。
然而,互聯網財經新聞不是一直可信賴的,投資決策還應該結合更多的技術指標和信息來進行分析。在未來的研究中,作者將進一步結合影響股票價格收益率的更多因素綜合預測價格的波動。
參考文獻:
[1]鄒亞寶.媒體對有限理性投資者投資行為的影響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2.第25卷第5期
[2]譚華.不確定時態數據挖掘方法及其在證券行情預測中的應用[D].長沙:湖南大學.2008
[3]高D,周莉,張勇,邢春曉,孫一鋼,朱先忠.面向股票新聞的情感分類方法[J].軟件學報.2010. Vol.21.P349-642
[4]陳華,梁循.互聯網股票新聞歸類和板塊分析的方法[J].電腦開發與應用,2006,11:2-3+6.
[5]李丹.基于樸素貝葉斯方法的中文文本分類研究[D].河北大學,2011
[6]趙麗麗. 互聯網財經新聞對股市影響的定量分析[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2:1-49
[7] Yang Yu,WenjingDuan,Qing Cao.The impact of social and conventional media on firm equity value: A sentiment analysis approach.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55 (2013) 919C926
關鍵詞:黃金價格 股票價格 投資策略 一、引言
具有商品、貨幣、避險、增值保值、規避通脹等多重屬性的黃金,一直以來受到全球投資者的極大關注。據測算,從1999年8月到2011年8月,處于大牛市中的黃金漲了650%,2012年10月,國際黃金價格攀升至1800美元/盎司的歷史高位,持續10多年的牛市讓黃金投資者收益頗豐。與此同時,隨著中國樓市限購、股市低迷、基金亂象,越來越多的中國投資者開始進入黃金市場,在黃金大熱的背景下,各家金融機構開發的黃金產品也層出不窮,但是具有避險屬性的黃金,其價格在2013年出現劇烈振幅,顯現出投資風險,2013年4月12日和4月15日,國際金價經歷暴跌,從1550美元/盎司下挫至1321美元/盎司,金價下跌背景下,中國的黃金市場依然火爆,大量中國投資者入場“抄底”,6月份國際金價跌幅進一步擴大,現貨黃金價格跌破1200美元/盎司,最低至1176美元/盎司,創2010年8月以來最低水平,即便如此,依然有大量中國投資者入場“二次抄底”。
具有最終保障作用的黃金近年來備受矚目,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市場對股市的擔憂情緒。金融界網站于2013年7月1日的2013中國股民壓力指數報告顯示,中國股民壓力指數為66,整體屬于比較焦慮層次,接近七成股民虧損超10%,約四成股民虧損超50%。2012年年底,滬深兩市的總市值為229,571.83億元,2013年的6月28日,兩市總市值已經縮水至212,812.92億元,平均每個股民賬戶2013年上半年虧損了3.08萬元。的受到嚴重損失的股民不斷尋找新的投資方式。
這不得不讓我們思考,股票和黃金,中國投資者最關注的兩個投資產品,它們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這種關系對我們的投資策略和資產配置有什么啟示?現實背景使得研究股票價格與黃金價格的關系迫切而重要,諸多學者對黃金價格和股票價格進行了關注,關于影響黃金價格因素和影響股票價格因素的研究也頗豐,但是鮮見研究兩者關系的文獻,兩者是否可以進行組合投資以降低投資風險缺少實證支持。鑒于此,本文將對股票價格對黃金價格的效應展開實證研究,以期為投資者利用黃金和股票的投資組合規避風險提供理論依據。
二、變量說明和數據描述
考慮數據的可獲性和權威性,以及月度數據相較于年度數據的精確性和靈敏度更高,本文選擇2008年3月到2013年5月期間黃金價格和股票價格的月度數據進行實證研究。本文所用到的中國黃金價格樣本數據來源于上海黃金交易所網站,中國股票價格樣本數據來源于中經網。使用的統計軟件是Eviews7.2。具體的變量定義和數據說明可參見下表1。
表1 變量含義及指標說明
三、實證檢驗
(一)單位根檢驗
為防止偽回歸,我們首先采用ADF(augment dickey-fuller)檢驗方法來檢驗變量的平穩性,檢驗的方程如下:,檢驗零假設為“=0”,即序列存在單位根,是不平穩序列;備選假設為“
表2給出所有相關變量的單位根檢驗結果。對于變量GOLD、STOCK的水平值序列,ADF檢驗不能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這說明兩個變量的時間序列都是非平穩的;同時,對于這兩個變量的一階差分序列,ADF檢驗分別在5%、1%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單位根存在的原假設。根據以上檢驗結果,可認為這兩個變量都是單整變量。
表2 變量之間的平穩性檢驗結果
注:(1)D為差分算子,檢驗形式(C,T,K)中的C、T及K分別表示單位根檢驗方程包括常數項、時間趨勢和滯后階數,0表示不包含。(2)滯后期選擇以AIC和SC最小為準則。(3)*、**和***分別表示在10%、5%和1%的顯著水平上拒絕非平穩假設。
(二)Johansen協整檢驗
由于用非平穩的時間序列建立模型會帶來虛假回歸,因此需對回歸序列做出進一步檢驗。因此,我們進一步對時間序列進行協整性檢驗。協整模型從變量之間協同發展變化的角度揭示了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Johansen協整檢驗由以下表達式給出:其中,為所有內生變量構成的向量;Γ和Π為n×n系數矩陣;為外生變量;為信息變量。
所涉各變量都為1階單整變量,符合Johansen協整檢驗條件。本文接著對變量進行Johansen協整檢驗,全面考察黃金價格指標與股票價格指標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Johansen協整檢驗是基于向量自回歸模型的檢驗方法,因此在進行檢驗之前需要先確定VAR模型結構。本文建立兩變量之間的VAR模型,并根據EVIEWS的Lag Length Criteria功能確定VAR模型的滯后期數。具體的檢驗結果見表3。
表3 變量之間協整關系的檢驗結果
根據Johansen檢驗結果,以上兩個變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不存在協整關系,這說明黃金價格和股票價格雖然相關性明顯,但是顯著的長期均衡關系并不存在。這一方面與我國黃金定價權缺失有關。國際金價幾乎是由歐美金融大鱷們決定的,國內黃金定價依附于國際金價,張志剛,黃解宇(2007)的研究顯示,兩者不僅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從短期看,國際金價每提高 l%,上海黃金交易所當天金價會提高0.6694%。而國際金價更多的是受美元走勢、大宗商品走勢、石油價格、國際經濟政治形勢、美國股市的影響,中國股市對其影響甚微。另一方面的原因來自于我們的金融體系,我們的股票市場和黃金市場相對割裂,達不到資金融通和黃金互動的狀態。
四、結論與啟示
本文理論和實證分析的結果為如何利用黃金和股票的投資組合進行資產配置提供重要啟示:
(一)納入黃金,投資組合多元化
從個人投資者的層面看,由于黃金的增值保值效應以及與股票價格呈現負相關關系,投資者可以將黃金投資納入到自己的投資組合中,優化資源配置,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許多投資者因為近期黃金的漲漲跌跌而擔憂重重,但是作為一種同時具有商品屬性和貨幣屬性的特殊商品,黃金抵御通貨膨脹、保值增值的屬性,證明了黃金的投資價值,特別是金融危機后,黃金的投資價值進一步凸顯,鑒于從長期看,黃金的價值還是取決于其內在屬性,所以盡管當下黃金價格波動劇烈,普通投資者為了應對通脹和資產縮水,為了進行風險對沖,都應投資組合多元化,投資黃金都是有必要的。
(二)防范風險,長短線結合
諸多研究結果表明,道瓊斯指數與國際金價存在長期均衡關系,楊柳勇、史震濤(2004)的測算顯示道瓊斯指數上升100點,每盎司黃金價格就會下跌312 美元。這表明全球最大資本市場與黃金市場之間的替代關系明顯,這種強烈的負相關關系使得美國投資者可以更好的利用黃金和股票進行風險對沖。但是我國股票價格和黃金價格雖然相關性明顯,但是長期均衡關系并不存在,這啟示我國投資者,我國的黃金市場和股票市場尚不完善,面臨的風險更大,在把黃金納入投資組合的同時,投資者更加要注意風險的防范,盡可能規避風險。這一點在當下黃金的大起大落背景下尤要注意。要注意買入和離場時點,同時要擺脫單純看多和看空的傳統思路,要把趨勢線投資和靈活的短線結合起來。
(三)掌握黃金定價權,增加市場聯動性
考慮到我國黃金市場和股票市場替代關系沒有全球最大資本市場的美國股票市場與黃金市場之間的關系明顯,要想使得我國投資者也更好利用兩者的負相關性進行風險規避,一方面,我們要進一步爭取黃金的定價權,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生產國,是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黃金消費國,我們微乎其微的定價權與之是非常不對稱的。我國的黃金市場應進一步與國際黃金市場接軌,進一步完善市場運行機制,使得我國黃金市場更為成熟,爭取更多話語權,提高中國在國際黃金市場的定價權。另一方面,應該增加我國金融市場的聯動性,加強黃金市場和股票市場的內在聯系,達到資金互動的狀態。
參考文獻:
[1]Eric J.Levin& Robert E.Wright.Short- run and Long- run Determinants of the Price of Gold.World Gold Council Research Study,2006,(32)
[2]范為,房四海.金融危機期間黃金價格的影響因素研究[J].管理評論,2012,(3)
[3]金融界網站.2013年中國股民壓力地圖出爐 港澳臺股民壓力小[EB/OL].(2013-07-1). http://.cn/tech/2013/07/01202215469451.shtml
[4]楊柳勇,史震濤.黃金價格的長期決定因素分析[J].統計研究,2004,(6)
關鍵詞:股權分置 對價 補償 送股率
眾所周知,股權分置是我國股市最大的“原罪”,已成為阻礙市場健康發展的最大障礙。股權分置改革(簡稱“股改”)實質是非流通股東、流通股東利益的重新分配。1999年、2001年兩次國有股減持失敗,造成了我國股市四年多的大熊市,充分說明了股改問題的極端復雜性。
自2005年5月證監會啟動股改試點后,股改進程空前順利。截止2005年底,除清華同方等6家公司首次股改失敗外,已有302家公司股改順利過關,搖身蛻變為G(全流通)股。通過支付對價獲得流通權,已成為上市公司的共識。在兩批試點中,清華同方、長江電力的對價方案,都遭到了流通股東的強烈質疑。事實上,類似的問題在1000多家“準股改公司”中普遍存在,而目前盛行的“10送3股”對價標準是否公平合理,則無從考證。筆者認為,探討公平合理的對價標準,既可作為非流通股東確定對價的理論依據,又可作為流通股東支持與否的參考標準,意義重大。本文即以中小板10家試點公司為樣本,探討不同理論依據下合理對價的算法。
有關對價依據的理論分歧
“對價”是股改中最頻繁使用的字眼。所謂對價,是英美合同法中的重要概念,其內涵是一方為換取另一方做某事的承諾而向另一方支付的代價。從法律上看,對價是一種等價有償的允諾關系。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對價就是經濟主體之間由于法律關系調整導致經濟利益沖突時,受益方對另一方損失的補償。眾所周知,股改的目的是非流通股獲得流通權,直接受益者是非流通股東。而流通權是股票價值的一部分,非流通股為獲得流通權,就必須向利益受損方即流通股東支付一定的代價,即所謂的對價,其標的物就是非流通股的可流通權,以補償改變游戲規則后對流通股東造成的損失。
依據什么標準支付對價才公平合理的問題,是股改的核心和各方爭論的焦點。歸納起來,最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兩種:一是股權分置溢價補償論。中國證監會研究中心主任李青原博士認為,在股權分置條件下,由于人為控制流通股數量,而導致發行價格和再融資價格高出全流通下的均衡價格,以及上市后包含在流通價格中的流通權溢價,是非流通股東補償流通股東的基礎。歸納起來,這種理論認為,股權分置造成流通股的發行價、交易價的非正常溢價,是支付對價的理論依據。二是流通權定價補償論。國信證券首席金融工程分析師葛新元認為,非流通股要想獲得流通權,公平的做法就是把流通股的流通權價值部分剝離,額外支付給流通股東,流通股要求的對價下限就是所有流通股的流通權價值,并依此提出確定對價依據為:當前凈資產或預期盈利的倍數,對價支付手段所包含的不確定性;申銀萬國證券則認為,股改前后兩類股東利益至少不受損失,非流通股支付的對價,應使兩類股東平等共享股改后的溢價。
對比兩種對價理論的本質區別,股權分置溢價補償論主要基于流通股東利益的考慮,更多強調的是歷史因素,即歷史上非流通股東不合理剝奪了流通股東多少,就應補償多少,補償后才能獲得流通權。流通權定價補償論則主要基于非流通股東利益的考慮,這種觀點摒棄了對歷史過錯的糾纏,更多強調的是未來因素,即全流通可能給流通股東帶來的傷害,強調以傷害程度作為確定對價的標準。
有關合理對價的基本思考
試點公司確定對價時存在的問題
46家試點公司確定對價時,約60%采用預期市盈率法,20%采用總價值不變法。筆者認為,利用市盈率法確定對價時,存在明顯的缺陷:首先,市盈率法的核心在于預測未來每股收益、合理市盈率,而這兩個指標都是主觀判斷,存在人為操縱的道德風險。為減少對價,公司有可能夸大預期收益。而合理市盈率不存在公認的國際標準,也不等于實際市盈率,兩者相差數倍都很正常。其次,沒有考慮非流通股占比、市凈率等關鍵因素。而市場流行的10送3股對價標準,則抹殺了不同公司非流通股占比、盈利成長性的顯著差異。此外,沒有考慮股權分置溢價的根本原因即發行溢價。
合理對價的理論基礎。筆者認為,利用總價值不變法確定對價相對更合理。根據價值評估理論,股權的內在價值由預期凈現金流等財務信息決定。股份全流通還是部分流通,只影響相應的權益價值是溢價還是折價,但并不影響股權的整體價值。同樣,送股、縮股實質是兩類股東在股權價值中分配比率的調整,股改前后股權的整體價值保持不變。因此,利用總價值不變法計算對價,相對更客觀合理。
合理對價的影響因素。筆者認為,合理的對價方案,至少要考慮以下因素:一是非流通股的比例。非流通股比例越高,要購買的流通權份額越多,對現流通股東利益的沖擊相對越大,支付的對價應該越多。二是每股凈資產。統計數據顯示,非流通股的協議轉讓價普遍在每股凈資產附近。對非流通股東來說,每股凈資產越高,股改后的價值增值空間越小,愿意支付的對價越少。三是股改前的市凈率。市凈率即交易價與每股凈資產的比率,代表流通股的價格相對于非流通股協議轉讓價的溢價幅度。市凈率越高,流通權溢價越高,非流通股的預期獲利空間越大,應支付的對價越多。四是預期盈利增長率。預期盈利增長率越高,非流通股預期增值空間越大。此外,流通股東基于對公司長期價值的認同,會適當降低對價要求。五是其它承諾。包括股份鎖定期、最低出售價格、出售比例等。
不同依據下的合理對價計算
股改的本質就是非流通股東支付對價購買流通權。本文在引入非流通股權合理溢價因子的基礎上,根據總價值不變法,推導合理的對價標準。由于以送股支付對價不改變公司財務指標,被市場廣泛采用。本文推導送股方式下的對價標準即合理送股率。各指標表示符號如下:總股本(T)、流通股比例(R)、發行價(C)、發行前每股凈資產(B0)、全流通下的預期發行價(Fc)、股價分置溢價(O)、發行溢價(Oc)、交易溢價(Op)、股改前每股凈資產(B1)、股改前的交易價(P)、全流通下的預期交易價(Fp)、合理溢價因子(a)、合理送股率(X,股)。
流通權定價補償論下的合理送股率。根據流通權定價補償論,對價就是非流通股東購買流通權的成本。筆者認為,合理的對價標準,應滿足兩個條件:條件一,股改后流通股東的市值至少等于股改前的市值,股改不能以犧牲流通股東利益為代價;條件二,股改前后公司的股權價值保持不變。由條件一可得:P•T•R=(1+X)•Fp•T•R,整理后為:P=(1+X)•Fp。由條件二可得:P•T•R+aB1•T(1-R)=Fp•T,整理后為:Fp= P•R+ aB1•(1-R)。將后式代入前式聯立求解,可得:
X= P/[(paB1)?R+aB1]-1
X即為流通權定價補償理論下的合理送股率。將相關數據代入上式,可得10家試點公司的合理送股率(見表2)。此外,a=P?[1-R?(1+x)]/[p?R+aB1?(1-R)],根據10家公司的股改方案,可反推出它們的實際溢價因子a(見表2)。由此可見,除蘇寧電器外,其余9家公司的溢價因子小于2倍,基本符合非流通股協議轉讓價的溢價范圍。
股權分置溢價補償論下的合理送股率。根據股權分置溢價補償論,股權分置溢價是支付對價的理論依據。筆者認為:
發行溢價,可理解為實際發行價減去全流通下的預期發行價。由于上市前的股權價值等于發行融資額與非流通股權價值之和,即C•T•R+aB1•T(1-R)=Fc•T,整理為Fc= C•R+Ab0•(1-R),從而發行溢價Oc=P-Fp=(1-R)•(P-aB1)。
交易溢價,可理解為股改前的交易價減去全流通下的預期交易價。由于股改前后股權價值保持不變,即P•T•R+aB1•T(1-R)=Fp•T,整理為Fp= P•R+ aB1•(1-R),從而交易溢價Op=P-Fp=(1-R)•(P-aB1)。
股權分置溢價等于發行溢價與交易溢價之和,即O=Oc+Op,從而得O=(1-R)•[C+P-a(B0+B1)]/P?R+aB1?(1-R),即以價值形態表示的合理對價。按預期全流通價Fp折股,即為股權分置溢價補償論下的合理送股率 。
將相關數據代入上式,得基于股權分置溢價補償論的合理送股率(見表2)。此外,a=[X?T?R-(1-R)?(C+P)]/[BO+(1+X)B1]?(1-R),根據它們的股改方案,反推出它們的實際溢價因子a(見表2)。由此可見,若以股權分置溢價補償論為依據,10家公司的溢價因子幾乎都大于2,非流通股溢價幅度明顯偏高,對價補償幅度普遍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