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崔顥黃鶴樓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引言
世間的絕代名勝大都以其極特有的神話傳說承載過去,又以其深厚的文化沉淀延續(xù)著未來。黃鶴樓是我國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堪稱“天下江山第一樓”。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紛紛登臨攬勝,留下了無數(shù)傳唱千古的不朽詩篇。在我們解讀了那個今古傳頌知音的地方后,值得我們后續(xù)好好解讀的當(dāng)然就是詩人崔顥的《黃鶴樓》。
《唐詩紀(jì)事》中說詩仙李白游黃鶴樓讀了此詩后大為佩服,稱“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宋代嚴(yán)羽《滄浪詩話》評價說:“唐人七言律詩,當(dāng)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定論了這首詩為唐七言律詩排行第一的文學(xué)地位,黃鶴樓也因這首詩揚名天下。
崔顥是盛唐“少而精”的詩人之一。存詩僅42首,卻各體均有佳構(gòu),其中七律《黃鶴樓》最享盛名。詩云: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詩人登上高樓,放目遠眺,或佇倚雕欄,或把酒沉吟,從眼下的黃鶴樓的美景到萬里長空,從長江對岸“歷歷”可見的“漢陽樹”,到江中的“鸚鵡洲”,再到“日暮”時分的“煙波江上”,看了很久,當(dāng)然也想了很久,想得很多很深很沉,最后發(fā)出感慨。別人登上黃鶴樓,大概更容易流連于楚山楚水之間,對于黃鶴的傳說,雖然也會想到,卻往往不以為念:“黃鶴去則去矣,何足掛懷”。然而,崔顥則不然。從詩的前兩聯(lián)可以看出,他一登樓,便全身心地沉浸在“昔人”、“黃鶴”的神話氛圍之中,達到了如癡如迷的程度。
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撫摸著眼前的黃鶴樓,想起乘黃鶴仙子的傳說。“白云千載空悠悠”,人去匆匆天地卻長在,時間從眼下推延到久遠的千年古代。向遠眺望,白云長空,空間從眼前的黃鶴樓延伸到遠方的無窮廣袤,空遠開闊,頓然產(chǎn)生空闊渺茫孤獨之感。正是唐代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感受。“勘破世事”是痛苦的,這是一種世人皆醉我獨醒的痛苦。黃鶴樓作為歷代登臨盛境,里面題壁詩文也不少,樓外又有浩浩長江,龜山、蛇山,氣象萬千,但詩人只看到“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他仰望天空,想著當(dāng)年仙人乘鶴飛去是何等自在灑脫,甚至幻想著仙人黃鶴從天而降攜他而去。然而,這只能是幻想而已。前兩聯(lián)中重復(fù)出現(xiàn)的兩個“空”字,不正是詩人心中巨大的空寂感的表現(xiàn)嗎?而“悠悠”二字恰恰是詩人因夢幻無法實現(xiàn),心中生出悠遠綿長的惆悵和遺憾的真實寫照。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中寫自己從游仙夢中驚醒,說“忽魂悸以魄動,忽驚起而長嗟,唯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這當(dāng)中流露出來的遺憾與《黃鶴樓》是一脈相通的。仔細玩味《黃鶴樓》一詩的前兩聯(lián),不難看出,詩人因“勘破世事”的痛苦而消極厭世,甚至產(chǎn)生追仙慕道、試圖擺脫現(xiàn)實生活的渴望。
頸聯(lián):上一句“晴川歷歷漢陽樹”,課文注釋為“陽光照耀著漢水平原,(對岸)漢陽鎮(zhèn)四周的樹木顯得格外分明”,那么,看到對岸漢陽鎮(zhèn)樹影歷歷在目,當(dāng)然也能看到漢陽鎮(zhèn)的村落房舍,這自然讓人產(chǎn)生看到“小橋流水人家”之感,自然勾起“斷腸人在天涯”的游子思鄉(xiāng)之情,頓生落泊飄零之感。
下一句“芳草萋萋鸚鵡洲”,主要的是“鸚鵡洲”三字的用典上。在古代,詩人寫詩很講究用典,以顯示自己文學(xué)素養(yǎng)、學(xué)問才華的高深,崔顥的時代,正是寫詩講究用典的時代。此句中“鸚鵡洲”三字,是全詩的關(guān)鍵,是最后兩句所抒感情的閘門。由“鸚鵡洲”想到《鸚鵡賦》,想到葬在鸚鵡洲上的《鸚鵡賦》,想到他與自己相似的才氣性格甚至名聲,想到他一生的命運,想到他遭人殺害的遭遇,對照自己當(dāng)時的命運處境,感到自己正和禰衡是“同病相憐”的同一類人,感到自己也許命不久矣,內(nèi)心愁苦憂憤。
這樣由禰衡到自己,想到了自己的人生歸宿,長期抑郁的憂憤之情陡然涌上心頭,不免發(fā)出“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慨嘆!這慨嘆是詩人從心底迸發(fā)的郁悶之氣!這慨嘆震撼人心!
《黃鶴樓》一詩的后兩聯(lián)與其說是思鄉(xiāng),倒不如說是思“歸”。“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詩人由對悠悠太空的仰望變?yōu)閷ρ矍熬拔锏母┮暋H欢娙艘蝈谙攵龅哪欠N惆悵情緒仍然縈繞在心頭,眼前美景非但沒有給詩人帶來慰藉,反而染上了憂郁的情緒色彩。其實,“思仙”也好,思鄉(xiāng)也罷,都不過是詩人痛苦心情的流露。崔顥七言詩《維揚送友人還蘇州》也是他思歸情緒的印證:“長安南下幾程途,得到邗溝吊綠蕪。渚畔鱸魚鉤上釣,羨君歸老向東吳。”詩中對友人歸去的羨慕之情可掬。
尾聯(lián):“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表面上是寫詩人看到日落西山,放眼望長江,江上煙波縹緲,油然而生思念故鄉(xiāng)尋覓故鄉(xiāng)的感情,而實質(zhì)上卻是詩人面對蒼天大地對人生發(fā)出的慨嘆!這是身體疲憊的人的慨嘆,更是心靈疲憊的人的慨嘆!
在這一聯(lián)中,詩人運用了雙關(guān)的手法,“日暮”字表寫的是“天色將暮”,實質(zhì)說的是“自己也許所剩不多的時日”;“鄉(xiāng)關(guān)”字表寫的是“家鄉(xiāng)”、“故鄉(xiāng)”,實質(zhì)指的是“自己的人生歸宿”;“煙波江”字表說的是“煙霧波濤彌漫著的長江”,而實質(zhì)道的是“自己無法預(yù)知的漫漫人生之路”。
總體看來,詩的開篇羨慕仙人長生,哀嘆凡人生命的短暫;桓溫見樹而傷心典故的暗用,透露出詩人對生命流逝太快的憂慮;禰衡早逝而鸚鵡洲上芳草仍年年茂盛成長,透露出詩人對生命短暫的沉思。學(xué)者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的詩評中言:“(黃鶴樓)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理解到這里,讀者仿佛看到了詩人百感交集哽咽哭泣之狀,這首詩深深震撼人心的力量就顯示出來了,稱得上是“壓卷”之作!雖然,在中國古典文學(xué)中,表現(xiàn)這類情緒的詩歌數(shù)不勝數(shù),但像《黃鶴樓》這樣不囿于一時一事的功利得失,且能把感傷的情緒放在一個浩淼悠遠的意境中來表現(xiàn),而又表現(xiàn)得那樣深切感人的確實少見。難怪嚴(yán)羽將其推為唐人七律第一。這首詩與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異曲同工,但本詩所抒發(fā)的感情更豐富,也正因如此,崔顥的《黃鶴樓》被稱作唐七言律詩的“壓卷之作”。語
參考文獻
各位朋友,大家好!
首先我在這里要代表**旅行社,對大家光臨武漢市表示熱烈的歡迎。我叫***,是**旅行社的導(dǎo)游。這位是司機**,駕駛經(jīng)驗非常豐富,所以各位在旅游途中可以放心地欣賞窗外武漢的美景。
好了,現(xiàn)在我們要開始向今天游覽的目的地——黃鶴樓出發(fā)了。
剛過了九月九重陽節(jié),我們知道,中華民族向來就有登高抒懷的傳統(tǒng)。所以在風(fēng)景優(yōu)美、視野開闊的的山地、湖邊以及江邊建造的高大樓閣,就成為古代觀景吟詩的最佳場所,像洞庭湖邊的岳陽樓、南昌贛江之濱的滕王閣,還有就是我們的黃鶴樓,都因為宏偉的規(guī)模、復(fù)雜的建筑結(jié)構(gòu)和奇特的屋頂造型而著稱于世,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又以其歷史之悠久,樓姿之雄偉而居三樓之首。
但是黃鶴樓開始建筑時,并不是為了觀賞風(fēng)光用的。三國時期的吳黃武二年也就是公元223年,孫權(quán)為了實現(xiàn)“以武治國而昌”,就在長江邊上的蛇山上建了一座樓用來了望軍情,這是黃鶴樓的前身。后來戰(zhàn)爭過去了,黃鶴樓也逐漸成為了人們游山玩水的好地方。尤其是唐朝時的幾位文人,更在黃鶴樓的歷史留下了非常特別的痕跡。大家可以猜猜是哪幾個人?有“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對了,這是崔灝的,大概也是關(guān)于黃鶴樓最有名的詩句了。那么還有一首,“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是李白寫的。
說到他們兩個,還有個有趣的故事呢。據(jù)說崔灝在黃鶴樓題詩后不久,李白也來到了黃鶴樓。李白是個豪放而又浪漫的詩人,登上黃鶴樓,看滾滾長江東流去,詩興大發(fā),也準(zhǔn)備寫首詩,可是正當(dāng)他要題筆時,突然看見了崔灝的詩。他覺得崔灝的詩寫得太好了,自己如果再寫,豈不毀了一世英名。所以李白就寫了一首打油詩,然后擱筆走了。“一拳打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聽到這首詩大家也可以知道,面對如此美景,卻沒有寫出好詩,李白的心中肯定是非常惆悵的了。所以總希望有一天可以與崔灝比個高低。
后來,他的好朋友孟浩然要去揚州,來到黃鶴樓,分別之際,他依依不舍,滿懷激情的寫下了一首送別詩,也就是“故人西辭黃鶴樓”。這首詩將黃鶴樓雄偉壯麗、登高望遠的意境描寫的非常美妙,一鳴驚人,成為千古絕唱。詩評家評論,在描寫黃鶴樓的上千首詩中,崔顥的七律——登黃鶴樓,李白的七絕——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可以稱得上是并列第一。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崔顥題詩,李白擱筆,引來李白同崔顥斗詩,最終贏得并列第一,使黃鶴樓名傳千古的一段文壇佳話。后來有好事之人據(jù)此在黃鶴樓東側(cè)修建一座李白“擱筆亭”。現(xiàn)在黃鶴樓公園內(nèi)有崔顥的題詩壁,對面就是李白擱筆亭了。
至于黃鶴樓名字的由來,有因仙得名和因山得名兩種說法。
很久以前,有位姓辛的人在黃鵠山頭賣酒度日。有一天,有位衣衫襤褸的老道蹣跚而來,向他討酒喝,辛氏的生意雖然本小利微,但是他為人忠厚善良,樂善好施,看見老道很可憐,就慷慨地答應(yīng)了。酒足飯飽以后,老道非常感謝辛氏。以后老道每日必來,而辛氏則有求必應(yīng)。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有一天,老道又來到酒店,辛氏一見,急忙準(zhǔn)備酒菜款待老道,老道攔住說:今天我不喝酒,我是來向你告別的。又說每日飲酒,無以為謝,就給你的酒店畫一幅畫作紀(jì)念吧。說完,老道拾起地上的橘子皮,在墻上畫起來,不一會就畫好了一只鶴,由于橘子皮是黃色的,所以這只鶴也是黃色的。畫完以后,老道對辛氏說:只要你拍手相招,黃鶴便會下來,為酒客跳舞助興。
辛氏一聽,非常高興,看老道畫好的鶴,栩栩如生,非常漂亮。他轉(zhuǎn)身要向老道表示謝意,感謝老道給他的酒店畫了這么好的一幅畫,可是老道已不知去向。第二天酒店來了客人,他想起了老道的話,拍手一試,黃鶴竟然真的一躍而下,引頸高鳴,偏偏起舞,舞畢又跳回到墻上。客人看著非常有趣。消息傳開后,吸引了武漢三鎮(zhèn)的老百姓和遠近的游人,都來店中看黃鶴起舞。
從此酒店生意興隆,辛氏也因此發(fā)了財。十年后的一天,老道又出現(xiàn)在酒店,問辛氏說:“不知十年來你所賺的錢,還清了我的酒債沒有?”辛氏急忙說:“非常感謝,我現(xiàn)在很富有。”老道一聽哈哈大笑,并取下身上所帶的鐵笛。對著墻上的黃鶴吹了一首奇妙的曲子,黃鶴聞聲而下,隨著笛聲唱歌跳舞。一曲吹完,只見老道跨上黃鶴飛走了。從此以后老道再也沒有回來。辛式為了紀(jì)念老道和他的黃鶴,于是將多年的積蓄拿出來,在酒店旁蓋起了一座高樓,起名黃鶴樓。千百年來,這個故事在我國廣為傳播,成為黃鶴樓因仙得名最有影響的傳說。
但是經(jīng)過考證,黃鶴樓因山得名的真實性是最大的。黃鶴樓所在的蛇山,是由東西排列而首尾相連的七座山組成,從西而東依次有黃鵠山,殷家山等,全長二千多米,好象一條伏蛇,所以有蛇山這個名字。黃鶴樓建在其中的黃鵠山山頂。古漢語中,鵠和鶴兩個字是通用的,所以又叫黃鶴山,黃鶴山上的樓閣,當(dāng)然就取名為黃鶴樓。
各位游客,我們已經(jīng)來到黃鶴樓。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黃鶴樓其實是解放后重修的。之前,由于戰(zhàn)亂等原因,黃鶴樓屢建屢廢。最后一座“清樓”修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毀于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在這之后近百年沒有再重修過。一直到1981年10月,黃鶴樓重修工程才破土開工,1985年6月落成。主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是運用了現(xiàn)代的建筑技術(shù)施工,既不失黃鶴樓窗同的獨特造型,又比歷代的舊樓更加雄偉。
重建的黃鶴樓因為修建武漢長江大橋所以離開了故址,建在蛇山西端的高觀山的西坡上,離江邊大約有一千米。雖然相對于它的故址離長江遠了許多,但是因為樓的地面標(biāo)高比江面高出三十多米,加上山高樓更高,氣勢雄偉,視野開闊,氣勢實際上更勝于舊樓。黃鶴樓建筑群由主樓、配亭、軒廊、牌坊等組成,分布在三層平臺上,沿中心軸線逐層升高。第一層平臺是黃鶴樓公園的西大門,中央是勝象寶塔。第二層平臺上的牌坊,就是我剛剛提到過的“三楚一樓”牌坊。兩側(cè)是曲廊和南北配亭。我們可以看到,在兩亭間這個巨石上,是一組黃鶴歸來的銅雕。
一只佇立遠望;一只低頭覓食,站在靈龜巨蛇之上,寓意黃鶴回到龜蛇對峙之地。第三層平臺的中央聳立著黃鶴樓。飛檐有5層,里面其實有九層,是取長長久久,或者說是天長地久的意思。全樓各層布置有大型壁畫、楹聯(lián)和文物等。一會兒我們可以在里面細細地觀賞。而登樓遠眺,三鎮(zhèn)風(fēng)光盡收眼底,也可以讓我們感受一下古人的情懷。
《黃鶴樓》譯文過去的仙人已經(jīng)駕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云。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xiāng)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黃鶴樓》是唐代詩人崔顥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描寫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懷鄉(xiāng)之佳作。前四句寫登臨懷古,后四句寫站在黃鶴樓上的所見所思。
崔顥,汴州即今河南開封市人,唐代詩人。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即公元723年成為進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寶中為司勛員外郎。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1、黃鶴樓湖北省市長江南岸的武山之巔,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黃鶴樓是武漢市標(biāo)志性建筑,與晴川閣、古琴臺并稱“武漢三大名勝”;
2、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唐代詩人崔顥在此題下《黃鶴樓》一詩,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使得黃鶴樓自古以來聞名遐邇;
3、黃鶴樓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筑,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蘇軾
江漢西來,高樓下、蒲萄深碧。
猶自帶,岷峨雪浪,錦江春*。
君是南山遺愛守,我為劍外思歸客。
對此間、風(fēng)物豈無情,殷勤說。
君休讀;狂處士,真堪惜。
空洲對鸚鵡,葦花蕭瑟。
獨笑書生爭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
愿使君、還賦謫仙詩,追黃鶴。
蘇軾詞作鑒賞
此詞是作者貶居黃州期間寄給時任鄂州太守的友人朱守昌的。詞中既景中寓情,關(guān)照友我雙方,又開懷傾訴,談古論今。作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情達意,既表現(xiàn)出朋友間的深厚情誼,又發(fā)自肺腑的議論中表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詞中寓情于景,寓情于事,言直意紆,表達出蒼涼悲慨、郁勃難平的激情。
上片由景及情。開篇大筆勾勒,突兀而起,描繪出大江千回萬轉(zhuǎn)、浩浩蕩蕩、直指東海的雄偉氣勢。
江漢,即長江、漢水。長江、漢水自西方奔流直下,匯合于武漢,著名的黃鶴樓武昌黃鵠山巋然屹立,俯瞰浩瀚的大江。此二句以高遠的氣勢,抓住了當(dāng)?shù)刈钣刑厣膭倬皞ビ^,寫出了鄂州的地理特點。“蒲萄深碧”,化用李白的詩句“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酦醅”,形容流經(jīng)黃鶴樓前的長江呈現(xiàn)出一派葡萄美酒般的深碧之色。以下“猶自帶”三字振起,繼續(xù)以彩筆為江水染色。李白又有“江帶峨眉雪”之句(《經(jīng)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杜甫《登樓》詩云:“錦水江春然來天地”.蘇軾此不僅化用前人詩句,不著痕跡,自然精妙,而且用“匍萄”、“雪浪”、“錦江”、“春*”等富有色彩感的詞語,來形容“深碧”的江流,筆飽墨濃,引人入勝。詞人將靈和樓前深碧與錦江春*聯(lián)系起來,不但極富文采飛揚之美,而且透露了他對花團錦族、充滿春意的錦城的無限追戀向往之情,從而為下文“思歸”伏脈。以下由景到人,既上接岷江錦水,引動思歸之情;又將黃鶴樓與赤壁磯一線相連,觸發(fā)懷友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