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天正建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Abstract: Based on ATUOCAD program used for building projects,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classroom efficiency,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Key words: ATUOCAD; project teaching approach; use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03-0216-01
1天正建筑CAD的教學現狀
天正建筑CAD是一門多學科綜合應用的課程,這門課程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傳統的教學模式,通常是由教師先講授操作命令,學生再根據圖冊進行練習。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總是被動的接受軟件的操作知識,普遍存在只注重學習天正建筑CAD的簡單命令、不能緊密結合專業知識的問題,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綜合應用能力。而將項目教學法引入天正建筑CAD教學中,可以將本門課程的內容劃分為項目和若干個子項目,再將子項目劃分為若干個單元項目,學生在完成項目學習的過中,具有明確的目標和任務,圍繞著項目目標,自發地學習各個知識點,將零散的知識點有機地串連起來,形成一個系統的理論,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得到較大提升。
2什么是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就是在建構主義的指導下,以實際的工程項目為對象,先由教師對項目進行分解,并作適當的示范,然后讓學生分組圍繞各自的工程項目進行討論、協作學習,最后以共同完成項目的情況來評價學生是否達到教學目的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針對職業中專學生素質普遍不高的情況,通過示范項目讓學生掌握基礎的知識,并架起學習新知識的支點,然后運用知識遷移、協作討論來完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
3項目教學法在天正建筑CAD中的教學設計流程
3.1 實施項目教學法應該具備的條件
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這里的項目主要是指針對某個教學內容而設計的能由學生獨立完成的、可以收到良好教學效果的任務。具體地說,它應該滿足下列條件:
①該項目過程可以用于學習一定的教學內容。②能將教學內容的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③該項目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④項目完成過程比教師講解實例要難些,盡量結合其他學科,有一定的綜合性。⑤學生能獨立地在短時間內完成任務,遇到困難能在教師有限的指導下自己克服。⑥有明確的評分標準,可以對完成的作品進行評價。⑦學習結束后,師生共同總結,并可以把項目內容延伸,以適應以后的需要。
3.2 建立項目和確定教學目標
根據天正建筑CAD這門課程的特點,可以按照教學內容將課程建立一個項目,即繪制商住樓施工圖,并確立各項目的子項目和項目目標,并分配各子項目的單元項目,見表1。
3.3 項目的組織實施過程
項目開始階段,教師首先給學生講述要完成的工作任務的內容、條件和目標,使學生了解正在學習的知識、技能的目的與用途,明確所學知識和技能適用的環境條件,引發學生想要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將學生以班級為單位,分成4~6人一組,分配單元任務,引導學生對工作任務進行討論,提出相關問題,教師負責解答。項目推進階段,學生對資料進行收集,圍繞項目對新知識而開展自主性地學習,并運用所學知識完成單元任務,再通過組員間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地完成整個項目.老師可以進行適當的啟發,可以對項目進行示范性教學,引導學生采用各種方法開展學習活動。要讓學生“由淺入深”地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和天正建筑CAD的繪圖方法和步驟。項目結束階段,要對項目完成的過程及結果進行評價。其評價可以由教師評價、小組自評和組間互評三個部分組成。主要從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學生在項目過程中學習的態度及能力,各項目小組實施方法的優缺點等方面進行評價,最后形成評估報告和考核成績。
3.4 總結評估及考核
各小組分別推薦一名同學作為代表演示本組CAD圖,敘述繪施工圖的基本要點及注意事項,形成自評報告,同時也接受其他小組的和教師的檢驗。項目結束后,教師給出點評意見,指出項目過程及項目結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總結比較各小組的特點,引導他們學習他人的優點來改進和提高自己。
總之,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該教學法有其獨特的優勢,它能有效地培養學牛的團隊協作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學習和創新能力,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實訓工作的熱情,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對實現課程教學的改革也有著深遠的意義。
作為中職學校教師的工作之一,就是充分利用項目教學法來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使之應該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為社會輸送具有較高職業素養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關鍵詞 三峽 天主教堂 建筑
一、清末民初三峽地區天主教堂概況
清末民初時期,天主教在三峽地區修建了重慶若瑟堂、沙坪壩天主堂、重慶山城巷仁愛堂、濱江路圣母堂(宜昌圣方濟各堂)、石磙淌天主堂等一系列教堂,是三峽地區早期近代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存留至今,這些教堂多遭毀壞,也有一些始終保存較好,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重慶若瑟堂、石磙淌天主堂等。
若瑟堂是重慶市至今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天主教堂。它最早修建于1864年,最初是木質平房,后改為磚木結構。1984年,又擴建成磚石結構。位于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大堰鄉石磙淌村的“天主堂”,是迄今為止,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教堂。據十八世紀末歐美多國文獻記載:此堂為中國七大天主教堂之一。教堂始建于1891年,由比利時神甫黃贊臣設計并主持修建,歷時三年建成。
二、三峽地區天主教堂的建筑特征
三峽地區天主教堂特征具體表現為:首先,具有哥特式或羅馬式的形式和格局,若瑟堂、江北德助撒教堂等表現較明顯。其次,由于地域的特殊性,教堂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因地制宜地施工,無論在建筑材料、工藝還是裝飾特色上都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和中西融合特征。
1、三峽教堂建筑的哥特式特征
由于受到當時當地的技術和經濟條件的制約,教堂建筑形體和細部裝飾都十分簡潔,但這些教堂造型上仍體現出明顯的哥特教堂特征:高聳挺拔的體量、尖券門窗、尖拱裝飾、主入口上方的圓形玫瑰窗等。清末民初時期三峽地區具有這種特征的天主教堂有:重慶市若瑟堂、涪陵五桂堂街天主堂。
若瑟堂是重慶市至今保存最好最古老的天主教堂。雖然其外觀及內部空間都顯得樸素而很少裝飾,但其平面形制、建筑構圖元素和形體比例仍體現出哥特建筑的特征。此外,從整體看來,垂直的線條統率著建筑的全身,尖拱、尖券門窗、屋頂上的小尖飾、鐘樓頂上高達18米的尖塔,都造成這座建筑向上的動勢。
2、三峽教堂建筑的羅馬式特征
羅馬式教堂的主要建筑特征為:厚實的石墻、狹小的窗戶、半圓形拱門、建筑上部的圓弧形拱環、交叉的拱頂結構以及層疊相重的連拱柱廊等。因教堂建筑大量使用立柱和各種形狀的拱券,而達到一種敦實厚重、均衡安穩、力度飽滿、結構完整的美學效果。
這一時期三峽地區天主教堂中具有羅馬式風格的有宜昌圣方濟各堂和重慶市江北城德肋撒堂等。宜昌圣方濟各堂立面具有羅馬式風格特征,正立面兩側有塔樓一對,突出主體建筑8米,塔樓四角柱墩粗壯而挺拔,巍然聳立;江北城德肋撒堂最能體現羅馬式風格的地方在于室內的連拱柱廊、半圓形拱頂的門窗和中廳內墻的窗和柱的形式。
3、三峽教堂建筑的中西混合特征
除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筑特征以外,三峽地區許多教堂建筑還體現出獨特的中西方混合特色。具體體現在:有的教堂采用西方教堂的構圖元素和形體比例,但在細部裝飾上結合中國傳統建筑的裝飾手法,如重慶市若瑟堂;有的采用中國傳統建筑的構圖特征,但其中夾雜西式建筑的門窗形式,如石磙淌天主堂;也有一些是中西方建筑形式平分秋色。此外,在建筑材料與工藝上,如清水磚砌墻、石灰抹面、貼瓷片等都具有中國傳統建筑特征;結構形式也采用磚木混合結構,并使用了磚砌拱券技術,更體現出傳統建筑與西方建筑融合的特點。三峽地區近代天主教堂中,重慶若瑟堂和長陽石磙淌天主堂具有較明顯的中西方混合特征。
若瑟堂兩邊側廊的圓形假窗中央有紅色的五角星深浮雕裝飾,這可能是受到特定建筑環境的影響。側廊立面有三角形山花,山花中央有具中國傳統建筑特色的深浮雕裝飾——仰蓮。此外,教堂正立面匾額上的題字用碎青花瓷片做成,更突顯中國傳統建筑的文化內涵。石磙淌天主堂除了其四合院式的布局外,也有一些中式裝飾特征,例如:屋頂的青瓦坡屋面、裝飾材料為磚、中式的屋檐做法、墻面的“撐弓”做法等。
三、結語
清末民初三峽地區的天主教堂,受經濟技術等條件的制約,外觀大多樸素甚至簡陋,但仍具有地域特色和較高的藝術文化內涵。通過對重慶若瑟堂和石磙淌天主堂等教堂建筑特色的研究,可以看出,三峽地區天主教堂對于西方建筑元素并非全盤吸收,而是用本國的觀念重新解釋了外來建筑語言。從而使中西文化之間的沖突得到弱化,并產生某種微妙的平衡,呈現出中西建筑文化相互融合的特征,體現在教堂建筑上就是教堂建筑的“本土化”。
參考文獻:
[1]高彩霞,田棋.中西建筑文化碰撞下的寧夏天主教教堂建筑[J].中外建筑,2008(04).
[2]劉川.重慶近代建筑的形成發展及其主要特征[J].建筑學報,2000(11).
關鍵詞:穴位注射并小針刀術;天麻素注射液;腰椎間盤突出癥
腰椎間盤突出癥[1]是因腰椎間盤變性、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所表現的一種綜合癥,是腰腿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腰椎間盤突出癥中以L4~5、L5~S1間隙發病率最高。筆者于2010年6月~2012年9月利用穴位注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83例,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所治療的腰椎間盤突出癥83例,患者均在康復醫學科門診、康復醫學科住院部診斷治療,根據《臨床診療指南.物理醫學與康復分冊》標準。
1.2患者篩選 ①凡因積累傷力致腰椎間盤變性退變、突出;②遺傳因素致腰椎間盤突出癥。
1.3診斷
1.3.1均以腰椎CT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
1.3.2體征 ①腰椎曲度異常;②腰部活動受限、屈伸不利;③局部壓痛與放射痛及骶棘肌痙攣;④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陽性;⑤神經系統表現:感覺異常、肌力下降、踝反射及反射異常;⑥屈頸試驗陽性;⑦運動和感覺異常。
1.4方法
1.4.1術前準備工作 小針刀手術包,一次性注射器20ml,一次性注射器5ml,準備藥物:0.9%氯化鈉注射液100ml利多卡因注射液100mg×1支,天麻素注射液0.2g×3支備用。
1.4.2選擇穴位 華佗夾脊穴、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秩邊、腰俞、命門、腰陽關、十七椎、環跳、風市、陽陵泉、殷門、委中、承山,選擇壓痛明顯并出現放射感的穴位4~6穴,然后使用標記筆做好標記。
1.4.3首先按外科手術常規消毒操作規程 囑患者俯臥位,全身放松,根據具體疼痛選擇特定穴位,用標記筆做好標記,再用強力碘0.5%~0.6%嚴格按照外科手術操作規范進行消毒,然后使用利多卡因注射液5ml,行局部浸潤麻醉后,用0.9%氯化鈉注射液沖洗注射器。取天麻素注射液0.2g×3支+0.9%氯化鈉注射液100ml配制成混合液20ml,行穴位注射。具體操作:左手拇指繃緊或捏起進針部位皮膚,右手持針,刺入到所需的深度,當出現針感后,注射混合液5~8ml,深度為0.5~3.0cm,效果以注藥后按經絡走向擴散為優。出針,按壓針孔2~3min,最后行小針刀松解術,術閉出針,按壓針孔,用創口貼貼敷24h。患者治療結束后,囑患者臥床休息2h。7~10d治療1次,3次為1個療程,治療結束后隨訪2年以統計療效。小針刀術操作方法以《針刀醫學》[2]操作規程 朱漢章教授主編。
1.4.4術后功能鍛煉[3] ①關節活動度訓練;②牽張訓練;③增強肌肉力量的訓練;④放松訓練;⑤被動運動與按摩;⑥拮抗肌的主動運動;⑦關節松動術。
1.4.5運動康復的作用 ①對韌帶和肌肉的作用:鍛煉能增強韌帶、肌腱的彈性和活動性,促進關節的滑液的分泌和改善關節周圍的循環,消除韌帶和肌肉的攣縮和腫脹。②對椎間盤的作用:椎間盤的營養,特別是軟骨板的營養主要來自關節液、軟骨細胞的營養交換,主要動力來自液壓的變化,運動可使椎間盤產生液壓差,從而促使關節液與軟骨細胞的營養交換,可有效地防止軟骨細胞的萎縮,阻止軟骨板的退變,肢體的功能鍛煉還可增強局部的血供促進代謝產物和一些致痛物質的轉變,從而減輕疼痛。
1.5臨床療效 依據《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4]第二版將治療效果分為:治愈:非手術療法治療后癥狀消失;好轉:癥狀大部分消失,功能改善;無效:癥狀未見緩解。83例患者臨床療效:治愈7例、好轉71例。無效5例。治愈率8%、好轉率85%、無效:7%。
2 分析
2.1藥物作用 天麻注射液0.6g+0.9%氯化鈉注射液混合液具有營養神經、止痛、解痙、消腫的作用;通過孫中吉[5]研究天麻素注射液的藥理作用:①鎮靜催眠作用;②抗驚厥作用;③鎮痛作用;④對腦細胞損傷的作用;⑤對循環系統的影響;⑥增強免疫和抗遺忘抗衰老作用。現代臨床研究證明,天麻素可增加中央和外周動脈血管順應性,降低外周阻力,同時可以改善血流動力。
2.2機械擴張作用 可以緩解局部的壓迫張力,使受壓的神經根減壓。
2.3穴位作用 混合液進入穴位后持續刺激作用時間延長。
2.4小針刀作用 使用小針刀松解術可使局部張力降低,疼痛減輕,癥狀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因是壓應力作用,同時在損傷過程還有拉應力、剪應力,并且其誘發因素與扭傷、勞累、受涼有關,這些因素可導致局部肌肉的痙攣、韌帶關節囊的緊張,同時由于剪力的作用,引起纖維環的破裂,髓核突出。由于力的作用,在受損部位出現應力改變,正是這種應力可致肌筋緊張、精神卡壓,出現動態平衡失調等一系列病理變化。其治療就是要消除異常應力。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物理醫學與康復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1.
[2]朱漢章.針刀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3]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物理醫學與康復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12,15.
“天理”論的建構確乎是宋儒的一大創獲。程顥說:
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拈出來。(1)
按:“天理”二字僅在儒家經典《禮記·樂記》中出現過一次,漢唐諸儒對之似不甚重視,但二程卻拈出此二字來建構其以“天理”論為核心的理學思想體系,并因之而使儒學有了別開生面的發展。這正如南宋真德秀在《明道書院記》中所說:“自有載籍而‘天理’之云,僅見于《樂記》。(程顥)先生首發揮之,其說大明,學者得以用其力焉,所以開千古之秘、覺萬世之迷。其有功于斯道,可謂盛矣!”(2)此說意在表彰程顥建立儒家本體論哲學的功績,指出“天理”概念的發明及其內涵的揭示對于儒學本體論的建立具有關鍵性、決定性的意義。清人黃百家謂宋儒“以‘天理’二字立其宗”(3),說的也是這意思。“天理”概念涵蓋性很大,可以用來整合儒學的許多形上學概念,亦可用以開掘儒家經典的其他思想資源。二程及受其啟迪紛踵而起的宋儒們將許許多多的儒學問題盡皆納入“天理”論為核心的道學思想體系之中,由此而使儒學更具哲學思辨性,使儒學思想更顯示出博大精深的氣象,以至清人李威反諷道:“宋儒乃把‘理’字做個大布袋,精粗巨細,無不納入其中。”(4)
我們認為“天理”論的提出確是宋儒對儒學以及以之為核心的中國思想文化的一大貢獻。它使儒家思想提升到了一個“世界統一性”的哲學高度,并使中國人從此能以“自然法則”的理性視角認識天地萬物,也使中國人從此有了一個對人的行為作價值評判的最高準則。
在二程思想中,“天理”是作為世界最高本體的意義使用的。“天”有本源、自然之義,“理”則是法則、秩序之義,故“天理”的意思就是“自然法則”。陳淳《北溪字義·理》對“天理”解釋得非常明白曉暢:“理無形狀,如何見得?只是事物上一個當然之則便是理。則是準則、法則,有個確定不易底意。……理與性字對說,理乃是在物之理、性乃是在我之理。在物底便是天地人物公共底理。”就是說,“天理”既是天地萬物的“自然法則”,同時也是社會人際關系的“自然法則”。
檢閱梳理二程資料,他們對于“天理”(自然法則)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的論述:(一)“天理”是自然的,謂:“莫之為而為,莫之致而致,便是天理。”(5)(二)“天理”是客觀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謂:“天理云者,這一個道理更有甚窮已?不為堯存,不為桀亡。”(6)(三)“天理”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謂:“理則天下只是一個理,故推至四海而準。須是質諸天地,考諸三王不易之理。”(7)(四)“天理”反映天地萬物的永恒運動和無窮變化,謂:“天下之理,未有不動而能恒者。”(8)“通變不窮,事之理也。”(9)(五)“天理”反映天地萬物對立統一的生成法則,謂:“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10)“理必有對,生生之本也。”(11)(六)“天理”反映事物產生、發展、衰亡的變化規律,反映物極必反的規律,謂:“物極必返,其理須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終。”(12)“物極則反,事極則變。困既極矣,理當變矣。”(13)(七)“天理”體現在萬事萬物之中,而每一事物都有其個性和特殊性,謂:“有物必有則,一物須有一理。”(14)(八)“天理”又反映為萬事萬物的共性和普遍性,是萬殊之理的共相,謂:“萬理歸于一理”。(15)“二氣五行,剛柔萬物,圣人所由惟一理。”(16)(九)“天理”作為本體與現象世界是統一的,謂:“至微者理,至著者象,體用一源,顯微無間。故善學乾求之必近。”(17)(十)“天理”是天道與人道的統一,父子君臣之倫常關系也是“天理”(“自然法則”)的體現,謂:“凡眼前無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熱,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間皆是理。”(18)“物有自得天理者,如蜂蟻知衛其君,豺獺知祭。禮亦出于人情而已。”(19)“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于天地之間。”(20)
以上歸納出的二程“天理”論觀念中,有著許多真理性的因素,不容輕忽將之全面否定。筆者對此擬另文詳述,這里所要特別指出的是,二程“天理”論的世界觀有別于傳統儒學;傳統儒學一般不在經驗世界之外追問第一因的問題(所謂“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卻又保留著上古原始宗教神學的殘余思想,含糊地承認經驗世界之外有人格神意義的“天命”存在。而二程徑直以“天理”(“自然法則”)作為世界的本體和第一因,完全排除了人格神的意義。同時,二程“天理”論世界觀也與佛、老的世界觀判然有別,它完全拒絕承認有彼岸世界的存在,認為理本體并不在現象界之外,而是即現象即本體。
在自晚明清初,尤其是“五四”以來的中國思想界,二程最受詬病的言論之一就是:“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于天地之間。”論者認為二程強調父子君臣的服從關系,是為維護君主專制制度服務的。二程的思想當然會反映他那個時代的社會需要,故而論者所述并非全無道理,但另一方面,即便是在今天,人們之間的服從關系問題又何嘗絕對不存在呢?我們顯然無需過分地苛責古人。
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下的人有不同的真理觀。基督教徒會認為真理來自“上帝的啟示”,佛教徒會認為真理是“空”,而理學家則認為真理是“自然法則”。假如有此三種不同真理觀的人在一起討論真理問題,他們之間將如何溝通呢?大約會出現古人所說的“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情形吧。我們今天評價二程“天理”論所代表的宋儒真理觀,也有一個真理評價的立場問題,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他們的看法是從人們關于自然和社會的經驗理性中總結出來的,而非憑空杜撰。
宋儒建構起“天理”論思想體系,就是要人們用“天理”論的觀念來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但這種思想體系只有貫通在經典詮釋之中,成為儒家經學的指導思想和靈魂,才能夠最終實現其理論價值。傳統教育是經典教育,經典詮釋的意義就在于其最終引導士人成就怎樣的人才。因此,一種流行的經典詮釋著作,就意味著是一部社會通用的教科書。其理學“天理”論觀念體系形成以后,儒者們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用它來重新詮釋儒家經典,以取代漢唐經師的經典注疏。從這個意義上說,儒家經學發展到宋代,進入了理學化的詮釋階段。
茲以二則最為顯著的事例說明宋儒經典詮釋的理學化特征:一是程頤以“天理”論詮解《周易》。
儒家經典《周易》中很少談到“理”,但這并不妨礙宋儒用“天理”論來解釋《周易》。程頤解經的代表作是《伊川易傳》(即《周易程氏傳》),這是二程唯一的一部系統解經之作。此書就是以“天理”論來詮釋《周易》的。
程頤在《易序》中總括易學的意義道:
《易》之為書,……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順性命之理,盡變化之道也。散之在理,則有萬殊;統之在道,則無二致。
他在《乾》卦初九下指出:“理無形也,故假象以顯義。”其解《乾·文言》“嘉會足以合體”曰:“不合禮則非理,豈得為嘉?非理安有享乎?”又解該篇“亢之為言也”道:“極之甚為亢。至于亢者,不知進退存亡得喪之理也。”其解《訟》卦九四“復即命”云:“命謂正理。”其解《履》卦卦名說:“履,人所履之道也。……上下各得其義,事之至順,理之至當也。”其解《豫·彖傳》“豫順以動”道:“天地之道,萬物之理,唯至順之理而已。”其解《復·彖傳》“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曰:“消長相因,天地之理也。”其解《無妄》卦卦辭“元亨利貞”說:“無妄有大亨之理。”其解《咸·彖傳》“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觀其所感”一句去:“觀天地交感化生萬物之理,……感通之理,知道者默而觀之可也。”其解《咸》卦九四爻辭“憧憧往來,朋從爾思”時發揮道:“天下理一也,…………雖物有萬殊,事有萬變,統之以一,則無能違也。”其解《恒·彖傳》“利有攸往,終則有怒始也”說:“天下之理,未有不動而能恒者也。”其解《睽·彖傳》“天地睽而其事同也”一句謂:“生物萬殊,睽也。……物雖異而理本同,故天下之大,群生之眾,睽散萬殊,而圣人為能同之。”如此等等,俯拾皆是,不勝枚舉。
由上舉諸例證來看,雖然《周易》本文中并無“理”的字樣,但程頤卻處處用“天理”論的觀點來釋《易》理。在他看來,“天理”是無乎不在的,而《周易》乃是“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的書,當然要處處體現“天理”的存在了。
二是朱熹以“天理”論來詮釋《四書》。
宋儒、尤其是理學家有別于以往儒者之處,乃在于其十分重視《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經典。因為這些文獻中比較集中地討論了儒家有關天道性命、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仁義禮智等范疇和問題,便于闡發儒家的道德理想,以建構儒家的哲學思想體系。《宋史·道學傳》稱:二程“表章《大學》、《中庸》二篇,與《語》、《孟》并行,于是上自帝王傳心之奧,下至初學入德之門,融會貫通,無復余蘊。”朱熹繼承和發揚了二程的思想,用畢生之力以理學思想注釋《四書》,使《四書》在以后數百年間得以與《五經》相提并論,其在社會上所受到重視的程度甚至超過了《五經》。
朱熹于“四書”中,尤重《大學》一書,自謂:“我平生精力盡在此書。”(21)他以為學者先通此書,方可讀其他經典。所以,我們這里便選取朱氏《大學章句》中對《大學》首句的詮釋,來分析、了解理學家解經的典型方法。
《大學》開篇首句即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就是所謂“三綱領”。朱熹極盡精微地于此句下作了下個長注:
程子曰:“親,當作新。”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迂,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
“三綱領”的第一條綱領是“明明德”,前四個“明”字是動詞。“明德”一詞是西周時的常用語,反映在儒家經典如《尚書》、《周易》、《詩經》、《春秋》中就有數十條之多,而其中作“明明德”提法者,則僅見《禮記·大學》一處。歸納西周時期“明德”一詞的用法,大約有二:其一,“明德”作“崇德”解,如《左傳·成公二年》:“明德,務崇之之謂也。”其二,“明德”作“光明之德”解,此又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圣人、先王、君子之德,如《左傳·昭公二年》“圣人有明德者”,《尚書·梓材》“先王既勤用明德”,《大戴禮記·少間》“桀不率先王之明德”,《周易·晉·象傳》“君子以自昭明德”等等;另一則是天佑之德,如《詩經·皇矣》“帝謂文王,予懷明德”,《尚書·君陳》“至治馨香感于神明,忝稷非馨,明德惟馨”,《左傳·宣公三年》“天作明德,有所底止”等等。而總括這兩層含義,“明德”顯系偉大高貴之人才有好德行,絕非一般民眾所能具有的德性。
《大學》一書大約作于戰國時期,其書講“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三綱領以及“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這三綱領八條目是當時儒家學者為貴族子弟設計的教育大綱。自孔子將“仁”由貴族 而還原到普通民眾道德、心理以來,“明德”似乎已不再是極少數的特有德性,但仍多少有點貴族階段的氣味。試想,那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事,是一般平民百姓所能做的事嗎?
漢唐儒者對《大學》“明明德”一詞的注解很簡單,如鄭玄注曰:“明明德者,謂顯明至德也。”孔穎達疏云:“在明明德者,言大學之道,在于章明己之光明之德。謂身有明德,而更章顯之。”所謂漢學重訓詁,于此可見一斑。鄭玄、孔穎達僅僅是解字和疏通文義而已。不過,據其所述,漢唐儒者把第一個“明”字解作“顯明”或“章明”,而將“明德”解作“至德”或“光明之德”。
但上引朱熹的注解則充分反映了宋學重義理的特點。朱熹此注堪稱精致的短篇哲學論文,文字背后更依托著一個博大精深的以“天理”論為核心的理學思想體系。透過此文,不難看出其所說的“明德”實際上是一種內在于所有人的先驗的道德本體,是“天理”之在于人心者,亦即仁、義、禮、智四德,而發用出來則為孟子所謂惻隱、辭讓、是非、羞惡四端之心。在理學的心性哲學中,心、性、情等有一種結構性的關系。此文中的“虛靈不昧”是說心之明,“具眾理”是說性之實,“應萬事”是說情之發用;心統性情,合而言之,即是所謂“明德”。至于“人之所得乎天”、“本體之明”,則是說它是一種先驗的道德本體。朱熹認為,盡管人皆有“本體之明”,但人們之所以表現出賢智昏愚的不同,則是由于“氣稟所拘、人欲所蔽”,故“有時而昏”矣。朱熹順承二程理路而把“親民”釋為“新民”,“新”就是去掉“氣稟所拘、人欲所蔽”等“舊染之污”,恢復人性本有的“明德”,這也就是“復其初”。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言“虛靈不昧”、“人欲所蔽”、“本體之明”等同佛教禪宗思想頗為相似,而其“復其初”一語則出于《莊子·繕性篇》。這表明朱子心性學說吸收、融合了佛教、道家的思想,而成為了宋儒“新儒學”的集大成者。
在儒家群經之中,“理”字出現得并不很多,而以“天理”與“人欲”相對言,則僅在《禮記·樂記》中出現過一次。《大學》開篇首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中很難看出與“理”或“天理”相關聯的意思,但在朱熹的注中卻三次提到“理”字,即“眾理”、“事理”和“天理”,最后更點出“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的理學宗旨。從解經的角度說,這可以說是過度詮釋。但這正恰恰是理學注經的方式。宋儒、尤其是理學家據此而將儒家的道德觀念作哲學本體論的解釋,使之具有內在超越的信仰力量。這一注經方式也同樣體現在朱熹對《論語》、《中庸》、《孟子》及其他儒家經典的詮釋之中,如:《論語·顏淵》“顏淵問仁”章,朱熹《集注》云:“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壞于人欲,故為仁者,必有以勝私欲而復于禮,則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復全于我也。”《孟子·公孫丑》“矢人豈不仁于函人哉”章朱熹《集注》云:“仁,在人則為本心全體之德,有天理自然之安,無人欲陷溺之危,人當常在其中,而不可須臾離者也。”朱熹《中庸章句》論及“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時說人心道心“二者雜于方寸之間而不知所以治之,則危者愈危,微者益微,而天理之公,卒無以勝夫人欲之私矣。”類此之例,屢見于《四書章句集注》及《朱子語類》所錄有關朱氏解經之論中。
不獨程、朱,宋代的其他理學家,也像程、朱一樣。在他們的解經著作中,“天理”概念被廣泛而頻繁地使用著。朱熹在談到“經”與“理”的關系時曾說:“借經以通乎理耳。理得,則無俟乎經。”(22)這里,“經”雖仍受到充分的尊重,但在位置上則明確地被定位為載道的工具,并最終服從于“天理”論為核心的理學思想體系的建構。但從另一方面看,理學家又特別看重其以理學思想對儒經的重新詮釋,這固然是為了增強儒家經典解釋世界、主導社會和人生的理論力度,同時也是為了通過傳統經典教育的形式來傳揚他們的理學思想。
由本文所述程、朱建構“天理”論為核心的理學思想體系及其經典詮釋的理學化特征這樣一個事例來看,在宋代儒學中,理學與經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實是難以截然分開的。如果說宋儒、尤其是理學家將經學看作是載道、傳道的工具的話,那末,以“天理”論為核心的理學思想便很自然地成為其經學思想的靈魂。盡管宋儒之所謂理學最終并沒有超越于經典之上,但他們畢竟從形式到內容都賦予經學以新的意義,從而導致了儒學的新發展。從此一角度看,《宋史》將“儒林”、“道學”判為兩途是不合史實的,而顧炎武關于經學即理學,舍經學則無所謂理學的說法(23),當為很有價值的思想。
[注釋]
(1)此條出自《上蔡語錄》,而在《二程外書》卷十二中所記略有差異:“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二者實質意義無異,故時下學者雖以《上蔡語錄》為據而引用,亦無大礙。
(2)見(宋)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宋元學案》卷十三《明道學案上》。
(4)轉引自方東樹《漢學商兌》卷上。
(5)《二程遺書》卷十八。
(6)上書卷二上。
(7)同上。
(8)《伊川易傳》卷三《恒卦》。
(9)《程氏經說》卷一。
(10)《二程遺書》卷十一。
(11)《二程粹言》卷一。
(12)《二程遺書》卷十五。
(13)《伊川易傳》卷四《困卦》。
(14)《二程遺書》卷十八。
(15)同上。
(16)上書卷十六。
(17)《二程粹言》卷一。
(18)《二程遺書》卷十九。
(19)上書卷十七。
(20)上書卷五。
(21)《朱子語類》卷十四。
關鍵詞:建筑CAD;建筑工程類專業;課程體系;作用地位
一、引言
《建筑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主要任務是通過學習AutoCAD與天正建筑軟件(或其它專業繪圖軟件),學生熟練地掌握AutoCAD基本操作技能,要求學生在熟練操作基本命令及繪制工程圖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的前提下,能夠快速繪制各種工程圖,并能熟練地應用天正建筑軟件,快速繪制建筑工程圖,培養學生計算機繪制建筑施工圖、結構施工圖及其它工程圖的技能,是建筑類專業學生必修課程。通過對學院(重慶建筑工程職業學院)學生《高職學生對建筑CAD課程重要性認知調查》、以及建筑類公司對建筑CAD技能需求的調查,研究認為建筑CAD課程在高職建筑工程類專業課程體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與地位。
二、建筑CAD與專業主干課的關系
1. 建筑CAD課程從課程體系定位來講是一門專業基礎課,進一步講也是一門專業課。
建筑CAD課是《建筑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的簡稱,是將傳統建筑制圖與現代信息技術繪圖軟件相結合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是基于行動導向的職教理論指導下,符合高等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滿足高職教育專業計劃中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職業能力的實訓要求。是從事工程設計及CAD建筑繪圖應用的基礎。通過對學生的問卷調查,有55.7%的學生選擇了《建筑CAD》這門課程屬于專業基礎課,甚至有34.3%的學生認為《建筑CAD》是專業課,只有10%的學生選擇了公共基礎課。因此不難看出,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建筑CAD是專業基礎課。90%的學生都認建筑CAD課程是一門專業性強的課程。
建筑CAD要求學生掌握繪圖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能夠熟練地繪制各種工程圖,如建筑施工圖(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大樣詳圖)、結構施工圖等。通過天正建筑軟件的學習,要求學生能熟練地利用天正建筑軟件,快速繪制建筑工程圖,培養學生計算機繪制建筑施工圖、結構施工圖及其它工程圖的技能。AutoCAD通用軟件側重于基礎訓練與制圖規范的掌握,天正建筑軟件則重于實際應用。
2. 建筑CAD課程是建筑工程制圖、工程識圖、建筑施工技術、房屋建筑學,建筑結構、施工組織與管理、建筑材料、建筑工程概預算等專業課程體系的補充與延伸。
通過建筑CAD與所列的16門專業主干課程中的排位問卷調查:在列出的建筑工程制圖、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學、建筑力學、建筑結構、土力學與地基基礎等16門專業課程與專業基礎課程,分別對工程技術和工程造價兩個專業進行調查統計,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學生,選擇《建筑CAD》排在第6位,建筑工程造價的學生,將《建筑CAD》排在第5位。兩個專業的學生選擇,都給出了一個比較靠前的位次。數據表明學生對這門課程重要地位的認識。在學生的課程體系中認為:建筑CAD課程比有的專業課程都重要。
三、學生對建筑CAD重要性認知
通過對學生的問卷調查,各種數據表明:學生認為建筑CAD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對整個建筑工程類專業的知識掌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學生將來在相關工作崗位群必備的實際操作技能。
課程是通過學習AutoCAD與天正建筑軟件兩個軟件教學與學習,讓學生熟練掌握AutoCAD基本操作技能,并能熟練地操作基本命令來繪制工程圖,并通過課程學習,進一步加深對工程制圖相關規范的理解,對房屋建筑學結構、建筑材料、地基與基礎、測量放線、工程預結算等知識的理解。
通過建筑CAD課程與自己工作的關系的重要性的調查,數據顯示,64.3%的學生認為學好《建筑CAD》這門課程與將來工作直接相關,有35.7%的學生選擇了間接相關,沒有一個同學選擇與工作無關。在問及學生學習《建筑CAD》課程與應聘工作時的關系,68.6%的學生選擇了非常重要,30%的學生選擇了一般相關,僅有1.4%的學生了無關系。據問卷顯示的內容,我們作了進一步的調查,每年建筑單位在我校的雙選會上,能夠熟練使用建筑CAD軟件的同學基本都是優先錄取。
最后通過一個表述題的調查:“你自己對《建筑CAD》課程的看法”,在學生表述的看法中,重要、實用、方便、畫圖快捷是他們使用最頻繁的字眼,每個字眼無不透露出學生對學習這一門課的渴望和對待這一門課的認真態度。調查中同學們針對CAD課程提出的還提出了一些建議: 增加課時,增加上機時間,學習太難,增加老師輔導時間。
四、建筑類公司對建筑CAD技能需求
近年來,我國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迅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與傳統高等教育相比更加突出就業導向,有著自身的培養目標、類型和特色,就業導向是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趨勢,逐漸成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旋律。通過我國建設行業人才現狀及其與發達國家、地區的對比來看,我國適應一線崗位工作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缺乏、中青年中堅力量不足。
要以就業為導向,提高畢業生的職業素質和就業能力是高職高專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為此,我們針對企業的崗位用人需求進行了調查。
1. 畢業生招聘:自學院2008年升格為高職以來,近400家用人單位來到學院招聘高職畢業生,絕大多數是建筑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以及相關的設計單位,提供了施工、預算、安裝、設計、資料管理、房地產營銷等方面的6000多個工作崗位。在崗位技能需求中,排名前三的是:“具備上崗證”,占100%;“會識圖、會CAD制圖”,占98%;“專業成績良好”,占95%。
2. 訂單式培養:目前,學院與重慶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新龍湖物業服務有限公司、金科地產集團、重慶中科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等開展了訂單式人才培養,在建筑工程技術、土木工程檢測技術、社區管理與服務等專業組建了訂單班,按照企業提出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知識能力結構,修訂教學計劃,組織教學。在這些班級中,建筑識圖與制圖都是必修課程,企業對建筑CAD工具軟件的使用提出了較高要求。
3. 用人單位回訪:在對用人單位的回訪中,企業表示最受歡迎的畢業生是精通電腦、掌握了良好的識圖和繪圖技能,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吃苦耐勞的品質,在施工、預算、設計等方面一專多能的綜合型人才。
五、課程教學與建設強化方向
1. 加強教學與改革研究:
通過調查與研究表明建筑CAD在高職建筑工程類專業課程體系中有非常大的作用,具有較高的課程地位,建筑類職業院校應加對課程的教學改革與管理,加強課程的建設,強化課程在專業體系中的作用與地位。學院是以建筑類專業為主的全日制高等職業學院,學院成立后,建筑CAD課程教師加強了課程的教學與改革:《建筑計算機輔助設計》(簡稱建筑CAD)先后申報院級精品課程、市級精品課、市級精品資源共享課、以及院級課題《建筑CAD課程實例項目教學法研究》立項研究。
2. 加強師資建設:
建筑CAD課程是一門專業應用非常強的課程,要求教師自身具有建筑工程類相關知識、掌握常見的建筑制圖規范,并結合規范與知識進行講解,讓這門課程真正成為建筑相關專業的課程的補充與延伸。所以需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有的建筑CAD教師,因歷史原因由計算機教師擔任,他們有些缺乏建筑專業背景,提升專業知識水平更利于課程的教學[1]。
3. 加強與交流:
高職課程教學應則重與技能訓練,在校內建筑CAD教師應加強建筑制圖課程老師相互配合與交流,在院外到建筑類設計院進行交流、建筑類施工企業、工程管理類咨詢企業與一線的人員交流,學院需提供機會,讓課程教師到上述企業中,學習、實踐,并將理論用于實實踐,并在實踐中升華理論知識,提高教學水平與質量。
4. 加強教學與管理:
任何教學活動都與管理有關,無論是學院管理、系級管理、課程管理、課堂教學管理,這些管理中如果有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或多或少影響課程的教學。只有好的管理,才能調動各方的積極性,一切的管理要以學生為中心,課程建設為重點以師資管理為突破,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
六、結語
建筑CAD課程的課程地位與作用是非常明顯的,無論是從學生專業學習角度還是建筑類公司需求角度,都是一門非常重要技能課程,所以要加強課程全方位的建設。管理者對此加強認識,教學者要加強自我學習與提升,學習者要對課程加強學習,從而全面提升課程教學質量,滿足職業技術教育的基本要求,培養學生畢業前,就擁有能完成相關崗位繪圖的能力,實現畢業即上崗,上崗即頂崗的教學目標。提升學生在建筑制圖課程學習的質量與水平,將更利于建筑CAD課程的學習,更利于建筑類專業綜合技能的提升,并培養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武兵,黎志,魏紹芬.模塊化教學法在高職建筑CAD課程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J].科學時代,2012.22,287-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