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感恩節的來歷和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地點:各園園內
參加人員:班級內教師、班級內家長,幼兒
一、活動意義:
1、通過節日增進幼兒對世界文化、各國風俗的了解。
2、培養幼兒以一種感恩的心態對待身邊的人和事物。
二、活動準備:
感恩節相關資料搜集、藍絲帶意義、感恩節社會課相關課程準備、藍絲帶若干、關于感恩節音樂(園內循環播放)、相機、園內led屏(happy thanks
giving day)、寶貝任務、班級內感恩墻、園內感恩墻、書寫祝福的卡片(心形或自己選擇)。
三、活動安排:
1、晨間園內播放感恩節相關音樂。
2、晨間接待環節園內中層以上工作人員在園門口接待老師,給予老師節日的祝福和深深的擁抱。
3、班級內教師在晨間接待環節為寶寶送上節日祝福。
4、4月25日當天進行關于感恩節社會教學課程,根據不同幼兒年齡了解感恩節的由來和相關意義。
5、班級內進行藍絲帶活動。
6、利用午間休息時間園內組織教師以小型工會活動形式展開感恩節活動。
四、 班級內活動流程:
1、4月24日教師帶領幼兒制作書寫感謝語言的卡片,在離園時間為幼兒發放,并告知家長在家中幫助幼兒完成書寫祝福感謝的語言。在感恩節活動中送給自己心中想感謝的人。
2、4月25日當天班級內教師根據時間安排開展以感恩節為主題的社會教學活動。
3、教學活動尾聲時,教師帶領幼兒裝飾班級內感恩墻,幼兒將自己書寫的卡片親自放在感恩墻上。(提前班級內可以進行分享。)
4、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利用各種方式講解藍絲帶的意義和藍絲帶活動的活動方法。
活動方法:
1)教師運用語言講解藍絲帶的意義。(背景音樂)
2)教師為幼兒展示藍絲帶,并講解如何系藍絲帶。
3)幼兒在為同伴系藍絲帶時要說謝謝。
4)教師為幼兒分發藍絲帶。
5)鼓勵幼兒為身邊的老師送去感謝與祝福。
幼兒在班級內進行為同伴送上藍絲帶活動。(一位幼兒可以為多個同伴系藍絲帶,同時一位幼兒可以獲得多個伙伴贈送的藍絲帶。)
5、 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走出教室為其他班級教師或后勤老師系上藍絲帶,表示祝福和祝愿。
6、 感恩節當天離園時間為每位幼兒發放藍絲帶,并提示幼兒將藍絲
帶送給家中自己心目中最感謝的人,并說出感謝的語言。(配合寶貝任務,家長和幼兒一起分享感恩節的感受)。
7、 為家長發放寶貝任務,在家中同幼兒一起分享感恩節活動的感受。形成文字資料,次日帶回班級交給班級教師。
8、 當天活動結束后,教師在家園聯系冊中書寫幼兒活動當天的表現及活動感受。
五、園內教師感恩節活動流程:
1、由園內工會主席帶領老師們利用休息時間進行活動。
2、主持人為活動致辭,講解感恩節的意義。利用語言烘托氣氛。
3、為老師們分發書寫感謝語言的卡片。
4、老師們分別寫出自己心中最想感謝的人和最想告訴他(她)的話。(背景音樂)
5、將卡片分別展示在感恩墻上。(背景音樂)
6、在主持人的引導下,老師們分別以擁抱等形式感謝身邊的人,感謝每一位對自己幫助和付出的人。
7、主持人在溫情的氣氛中結束工會活動。
六、活動延伸:
1、感恩節活動當天園內中層或班級教師進行拍照留念
2、感恩節活動后在園內進行小型活動照片展。
十、活動要求:
1、活動當天所有寶寶參與。
中國感恩節是眾多國內學者為弘揚傳統文化、效仿西方國家“感恩節”而倡議設立的紀念節日,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中國感恩節是什么意思”,歡迎閱讀與借鑒!
中國感恩節是什么意思感恩節最主要的意義是要告訴我們人性的美好,從任何事上都可以體現出感恩,問候一下你的父母,朋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都是感恩的表現。讓我們學會感恩,學會珍惜,學會理解與寬容,最重要的,學會愛。那就是生命真正賦予我們的。
中國感恩節的來歷中國本來是沒有感恩節的,中國的感恩節是從美國引用而來的,國人建議中國也設立一個感恩節,于是,慢慢的中國的感恩節也開始盛行了。
而近幾年,也有人建議設立有中國特色的“感恩節”。借鑒西方節日,設立中國感恩節,讓孩子學習換位思考,理解父母;讓成年人互相體諒,人際關系更和諧。
感恩方式:
1、養成感恩的習慣。
每天清晨醒來時,默默地在心中感激已有的生活和所愛的人,當然還包括其他你對之感激的人和事情。
2、一封表達謝意紙條。
你表達謝意時,并不需要正式的感謝信(雖然那更好),一張小小的卡片或是一封真誠的郵件或短信就能體現你的心了。
3、一個小小的擁抱。
對你深愛的人,與你共處很長時間的朋友或同事,一個在適當時候的擁抱,就是你表達感謝的好禮物。
4、對每一天懷有感恩。
也許你并不需要感謝特定的某人,因為你可以感謝生活!感謝今天又是新的一天。
5、不求回報的小小善意。
不要為了私利去做好事,也不要因為善小而不為。行動強于話語,說聲“謝謝”不如做一件小小善事來作為回報。
6、一份小小的禮物。
正所謂禮輕情意重,只要有心,一份小小的禮物也足夠表達你的感激之情了。
7、列一份你感謝別人的理由。
列這樣一份清單,寫下某個人曾幫助了你的地方,為此你深懷感激,并將這份清單親自交給他。
8、公開地感謝別人。
在一個公開的地方表達你對曾經幫助過你的人的感謝,可以是辦公室里、在他與親友交談時、在博客上、甚至是當地新聞報紙上。
9、給他們意外驚喜。
在妻子回到家時,你已經準備好了美味的晚餐;當母親結束工作后,發現家里已被你打掃得干干凈凈,小驚喜能讓你的感恩變得更加生動。
10、對不幸也心懷感激。
即便生活誤解了你,使你遭遇挫折與打擊,你也要懷有感恩。你感恩這些傷心的遭遇使你成長,更要去感恩那些一直在的人,感謝你仍有的一切。
中國傳統感恩節1、2500多年歷史的中國傳統感恩節
作為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大約開始于周朝,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也堪稱“中國的感恩節”,承載中華“感恩”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及離世親人的節日,其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和祭祖。上墳掃墓和祭祀祖先,不僅是一種外在形式,其內涵是倡導慎終追遠、敦鄰睦族的孝親傳統和“感恩”文化。
清明祭掃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讓后人懷記先人,感恩先人,不忘先人的恩澤,而祭奠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對生者的尊重。對逝者最好的感恩,就是讓生者活得開心幸福。
2、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文化自古就格外看重“恩情”,施恩、報恩,是中國歷來推崇的普世價值。因而,像“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知恩圖報,善莫大焉”、“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父恩比天高,母恩比海深”這樣的詞句才得以廣為流傳。
在中國文化中,報父母養育之恩叫做“孝”,孟子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報知遇之恩叫做“忠”,司馬光說“盡心于人曰忠”;報朋友之恩,叫做“義”,也才有陶淵明詩說“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夫妻之情,也說成是彼此之恩情,所以才有“一日夫妻百日恩”、“報答平生未展眉”。
3、感恩,更是報恩
中國傳統文化中歌頌的恩情,是把“感恩”的心情更進一步體現,落實為“報恩”的具體行為。
兒歌里的感恩節
移民來加拿大后,每年我們都會過感恩節。感恩節前后那些日子,菲比從幼兒園放學回家也會念叨著“Thanksgiving”。我問菲比知道什么是感恩節嗎。說實在的,這感恩節的由來要跟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去解釋還真不太容易。沒想到菲比很興奮地說:“我知道,幼兒園的老師教了。”然后居然給我唱了一首歌,簡單的曲調,短短的歌詞,把感恩節的來歷講得清清楚楚,老師的教育有方著實令我很佩服。感恩節意味著感謝和給予。當孩子具有了認識恩惠來源的能力,父母就可以讓孩子學會如何回報。簡單的方式,比如說“謝謝”,復雜點的,比如互相幫助;往小了說知恩圖報,往大了說如抱有感恩之心對待萬物。
“火雞寶寶”讓孩子體會愛與被愛
孩子在幼兒園也會有很多與感恩節相關的節目。除了學習感恩節的歷史,讀感恩的兒歌,還會做各種感恩節的小手工,如印第安人的頭飾、用手指做的火雞手印畫、紙筒玉米、感恩小卡等。有一天,老師讓每個孩子帶一個土豆到幼兒園,放學的時候,菲比手里拿著一個由土豆做成的火雞和一張心形卡片回家。菲比對我說:“這是我的火雞寶寶,老師讓我們好好照顧它,老師還說要寫感恩詞,媽媽寫一面,菲比寫另一面。”說著將卡片遞給了我。我問她,你要感謝誰?菲比依次說:“感謝外公,外婆,爸爸,媽媽,還有最喜歡的M老師……我幫菲比寫好一面后,還不會寫字的菲比在卡的另一面,用她自己獨特的書寫方式,畫上了小人、小花和心形的圖案。那幾天,菲比會陪著她的土豆火雞寶寶一起吃飯、游戲,給它讀故事書,和它說悄悄話,還在玩具柜里給它做了一個家。我覺得制作火雞寶寶時就好比看著它出生,過幾天就會看著它“老去”直至“死亡”,這段時間會讓孩子真切地感受火雞寶寶生命的過程。老師讓孩子在實踐中親身體驗感恩,親自感受愛與被愛,感受生命的變化;孩子也能在照顧火雞寶寶的同時,體會到媽媽平日照顧孩子的辛苦。這比光看故事書,說道理,有意義一千倍。
在孩子的眼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因此父母可以正確運用移情方法,讓孩子學會識別和感受他人的情感,控制消極行為,做出互助、分享和謙讓等積極行為。
食品捐獻教會孩子感恩
幼兒園最能體現感恩精神的活動就是食品捐獻。老師會鼓勵小朋友每人帶一個罐頭或盒裝食品到幼兒園,然后集中捐給無家可歸者或低收入家 庭 ,讓他們也能過個衣食無憂的感恩節。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我把菲比帶到商場,讓她自己挑選食物。菲比問:“媽媽,我們可以買雞腿嗎?我最喜歡吃雞腿了。”我告訴菲比,我們需要買一些易于存放,不容易變質的東西 ,不然東西變壞、變臭了,人家可就吃不了啦 ,最好是選罐頭食物吧。來到罐頭區,菲比決定要買玉米罐頭,不過她又遇到新的問題了,我給她的2塊錢,知名品牌的玉米罐頭只能買一罐,一般品牌的能買兩罐。菲比想了半天最后說:“媽媽,我可以買兩罐嗎?這樣就有兩個人能分到食物不用挨餓了。”我很欣慰地點點頭。 一個不懂得感恩的孩子只會索取,而只有知道感恩的孩子,才可能用欣賞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一切,珍惜身邊的人和事物,并將生活中受到的點滴恩惠牢記于心。
用感恩的心感受生活
對孩子來說,感恩節也是一年里盛大的節日之一,父母會帶孩子參加各種活動。比如觀看感恩節游行、體育比賽,或是去農場摘南瓜,體驗感恩節豐收的喜悅等。感恩也是合家歡聚的日子,就像我們中國的中秋節。當天會邀請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吃一頓豐盛而講究的晚宴。火雞、南瓜餡餅、土豆這些傳統食物都會在感恩節晚宴中唱主角。過去的幾年來,我們一家三口都會被邀請到菲比干媽家一起過節,過得熱熱鬧鬧的。小小年紀的菲比看到我和干媽在準備感恩節晚宴,也會要求幫我們做土豆泥。菲比看到我將煮好的土豆去了皮,削下的皮丟到食物垃圾回收桶里,好奇地問我為什么。我告訴菲比:“因為回收后的食物垃圾還可當肥料種菜,我們要感恩大自然給我們陽光、雨水和土壤,愛護環境。這樣才能種出好吃的水果和蔬菜呀。”我將去了皮的一盆土豆遞給菲比,菲比吃力地用雙手接過并說了聲“謝謝”。“請、謝謝、不客氣”這些禮貌用語在國內家庭里可能很少說出來,但是加拿大孩子們會很認真地對待,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首先應該是懂得感恩的人,讓孩子從小在耳濡目染中養成感恩的好習慣 。
壓土豆泥環節在孩子眼里非常好玩,菲比用工具將土豆壓成泥,我們一起加入牛油、鹽和
然而,過去在我們的傳統文化教育中存在一種誤區,“往往以突出表現差異和頌揚優越感的方式來強調民族特性”,在贊揚民族精神的同時,不自覺地貶低其他文化。曾見到幼兒園進行“筷子”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中,把外國人不會用筷子說成沒有中國人聰明。愛國主義教育變成了狹隘的民族主義教育。同樣,在介紹其他文化時,也常常與自己文化進行優劣比較,其結果使我們的孩子不是自卑就是自傲。21世紀世界將形成巨大的經濟聯合體,全球化趨勢勢不可擋,以致不同文化將面臨共同的問題,于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要解決各自文化中的問題,就必須加強國際視野,相互借鑒經驗。為此我們不得不面向世界,隨時了解國際學前教育的動態,因為我們已經看到,有些世界性的教育動向正是我們教育的趨勢。
“文化和我們的關系就像是水和魚。水中之魚不知道水的存在,只有跳離了水才發現水的重要。而教育是為了傳遞文化。經過文化熏陶和專門訓練使孩子擁有文化的習性,使之社會化。多元文化教育也是近年來美國教育界非常熱門的話題。許多人無法認識到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使我們必須提倡多元文化教育:看看現在的國際局勢,國家和國家間的接觸愈來愈頻繁,彼此的關系愈來愈密切,人民出國旅游的機會愈來愈多,計算機網絡的發達更是達到「天涯若比鄰的境界,若我們能認識、了解不同種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將促進良性的交流。
文化的多元性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發展的主題之一,自然也成為早期教育最為重要的背景之一。文化的多元共存意味著文化即是獨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不同的文化之間應當保持一種生態平衡,避免過分偏離或過分融入。
在多元文化教育上,我們的核心教育理念是——“文化自尊”和“文化尊重”。“文化自尊”的教育,主要通過民族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讓幼兒們感受豐富性,培植民族文化尊嚴。例如,幼兒園開展的“國慶”主題活動;“中秋節”制作月餅,與家長共同品嘗,體驗勞動成果與親情;知道“重陽節”的來歷,尊敬、愛戴老人,母親節為媽媽獻上最深情的擁抱,等等,這樣讓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使幼兒對我民族的了解與認識,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文化尊重”的教育,則是通過面向世界的教育幫助孩子們了解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學會尊重其他文化。殊不知,不同文化的認知特征很不相同,因此對不同文化進行價值觀和風俗的優劣比較是不合理的。為避免上述誤區,我園在多元文化教育上致力于幫助幼兒認識和了解本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內涵,學會尊重其他文化的多樣性,認同其他文化的差異性,并從中發現文化的共同性和相互依存性。
在貫徹上述理念的基礎上,我園的多元文化教育目標是通過各國各民族文化習俗、藝術、節日等教育內容讓幼兒感知和體驗文化的豐富性、多樣性以及東西文化的差異性。即在教育中實施多元文化教育,包括雙語教育和多元文化課程的實施,為此,我園在強調“雙語教育日常化、生活化”的同時,還組織開展了“萬圣節”、“圣誕節”感恩節,等活動。活動注意讓幼兒積極主動參與,從活動中體驗過節的快樂,同時還特別注意采取多種方式讓孩子們了解這些節日的由來,進而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特點。活動中孩子們非常興奮,積極查找與這些節日和國家相關的資料,并發動爸爸媽媽們一起參與;師幼一起分享節日文化、體驗節日的快樂。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孩子們在體驗節日樂趣的同時也獲得了有關外民族文化特點及習俗的知識,真是雙豐收啊!
除了在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上注意體現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對教師我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已經意識到,多元文化教育不只是教育中加入一些對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認識,而是要以“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來進行教育,其次就是為了更好地讓觀察和了解文化背景導致的個體差異,進而研究相應的對策。因為同樣的發展問題,如果是文化因素不同,方法就不同;再次,具備文化的敏感性和響應性,學會與不同文化的幼兒和他們的家長相處;最后,關注處于“文化適應”中的幼兒,理解他們的興趣和需要,有針對性地給予支持;此外,還要善于利用文化差異根源,對本土文化和來自異域文化的孩子都要進行根基教育,對處于劣勢文化的孩子給予與處于優勢文化中的孩子同樣的尊重,并幫助他們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有健全個性的合格的國際化小公民。
對于對蒙特梭利 教育有一定了解的人來說,會更加贊同這一說法。蒙特梭利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一個有文化內涵、有文化素養的新人。這個“新人”,因為吸收了當地文化的養分,而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健全。從事蒙特梭利教育者的工作,就是——用文化熏陶幼兒,讓幼兒成為文化的傳承者;幫助幼兒為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塑造健全人格做好充分的準備。我們將所部分中西方節日納入到了日常教學安排中。其中既有形式多樣的慶典活動,又有豐富多彩的家園互動節目,讓孩子在感受節日氛圍的同時較為真實地體驗節日所承載的多元文化。
在中秋節、重陽節、萬圣節、感恩節和國慶的重大節日到來之際。借此機會,我園開展了一系列滲透多元文化的主題教育活動。梳理了多元文化與五大領域的關系。通過教學活動、游戲活動、區域活動、生活活動、的有機整合最終的目標是促進幼兒全面健康、和諧、多元地發展,“中秋節”孩子們結合故事了解了中秋節的來歷,又結合奧爾夫音樂活動將經典傳統的《八月十五月兒圓》這首兒歌進行了改編。在改編活動中,孩子們的語言能力和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之后我們又結合家政活動,全園小朋友一起動手制作了月餅。晚上家長來接孩子的時候,我們在走廊處安排了猜謎活動,并請孩子們把親手制作的月餅和家長一起分享。在“重陽節”活動中,我們也制作了精美的食品給前來參加運動會的老人們品嘗。到了“萬圣節”,一系列的活動更使得孩子們流連忘返、興奮不已。從早上到6個家庭的“討糖游戲”開始到傍晚的萬圣節游戲,孩子們真切感受到了西方過萬圣節的氣氛與文化。之后到來的“感恩節”,孩子們制作了印第安人的小帽子,用表演的形式向家長們再現了感恩節的由來,伴隨著感恩的歌曲,孩子們向家長們表達了感激之情!
一個好的公益活動策劃一定會注重受眾的參與性及互動性,有的獻愛心活動會把公益性也引入活動中來,那么大班愛心活動方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的大班愛心活動方案,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大班愛心活動方案1
活動目標
1.通過制心卡,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感受節日的感恩之情。
2.教育幼兒關心媽媽,培養幼兒愛媽媽的情感。
活動準備
1.心形的各色卡紙(數量與幼兒數量相等)
2.蠟筆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一)引出主題
1.小朋友,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你們知道嗎?
2.今天是感恩節,我們要感謝幫助我們的人。特別是我們的媽媽和奶奶,媽媽平時照顧我們可辛苦了。每天要做飯給我們吃,還要幫我們洗衣服,陪我們玩游戲,講故事給我們聽。讓我們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的成長。對嗎?
3.那小朋友愛你們的媽媽嗎?
(二)出示賀卡
1.我要感恩我的媽媽,我給我的媽媽準備了一份禮物,你們想看看嗎?
2.你們想感恩誰,你們想送一份禮物給你們的媽媽嗎?
3.那小朋友要看仔細哦,老師是怎么制作禮物的哦!
(三)老師教幼兒制作禮物
1.一邊制作一邊講解。我們可以用很多方法來制作禮物。將愛心卡對折,在愛心里畫上自己要感恩的人喜歡的各種物品以及食物。
2.幼兒制作,教師巡視。根據幼兒的制作情況進行指導。
(四)評價幼兒作品
你覺得誰的漂亮?
活動反思
“感恩”這兩個字對于小班孩子來講,是陌生的。可以說,是在他們的記憶中從來沒有過的詞匯,當然也完全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所以在開展本次活動初期,本班的孩子一臉茫然。于是我們首先組織的活動是向幼兒介紹感恩節的來歷,讓幼兒知道“感恩”的意思。讓幼兒的心里萌發“感恩的心”,學著感知父母的艱辛,體會父母的厚愛,嘗試著關愛和尊敬長輩。在整個活動進行中,我們和孩子一起制作了感恩卡,通過畫爸爸媽媽喜歡的東西,讓孩子切身參與到感恩活動中。在感恩節當天,把準備的感恩卡送給爸爸媽媽,讓孩子知道原來感恩是這樣的,感謝是這樣的!
通過這次活動,我覺得利用好一些節日來進行教育活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現在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由于是家里的“”,身上免不了有些不良習性,只靠日常的教學活動,或者老師的言語教導來實施教育是不夠的,教育效益也不一定高,所以結合好的節日來進行,教育效益就大大提高了。而作為教師本身,要充分考慮利用的方式方法,以達到效果,同時通過每一次的活動,進一步的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
大班愛心活動方案2
活動目標
1.知道9月10日是教師節,是老師們的節日,了解教師工作的意義。
2.大膽嘗試用美工的形式表達自己對老師的愛戴。
3.感受活動帶來的快樂,增進愛老師的情感。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活動前一天與家長一起參與過幼兒園黃色橫幅上的教師節祝福留言活動。
2.物質準備:各色心形卡紙、水彩筆、蠟筆幼兒人手一份、黃色橫幅上祝福簽名的活動攝像。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題
1.引導幼兒觀看祝福簽名活動片段。
2.談話:剛才你們從錄像里看到了什么?你和爸爸(媽媽)參加了嗎?在那上面寫了些什么?這些祝福語是誰寫的?是寫給誰的?為什么要寫這些祝福語呢!
3.教師小結:9月10日是教師節,是老師的節日,老師工作很辛苦,所以每當教師節來臨時小朋友和家長們都會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老師的尊敬與愛戴。
二、做顆愛心給老師
1.昨天你在黃色的橫幅上給老師留下了什么祝福語,是誰幫你寫的?為什么需要爸爸(媽媽)來寫呢!(因為我們還不會寫字)
2.今天是9月10日教師節,你們準備怎樣來慶祝老師的節日呢!
3.出示彩色心形卡紙,引導幼兒大膽想象用自己的方式讓祝福呈現在愛心上。
4.幼兒自選彩色卡紙,鼓勵幼兒用繪畫的方式裝飾愛心來呈現對老師的祝福。(如畫一朵花表示一個字,一句祝福語有幾個字就畫幾朵花等等)
三、送上甜甜的祝福
1.鼓勵幼兒把裝飾好的愛心送給老師,送上愛心的同時要大膽的說出自己“畫”的祝福。
2.教師把幼兒裝飾好的愛心一一呈現在主題墻上。
大班愛心活動方案3
活動目標:
1.學習沿著色紙上的心形輪廓撕出心形,并將小的心形貼在大的心形底圖上。
2.發展手眼協調能力和小肌肉靈活性
活動準備:
1.幼兒有撕紙的經驗。
2.大的心形底圖兩張。
3.小簍子,畫有心形圖案的色紙(用縫紉機給圖案打上細密的洞眼)、糨糊、抹布等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觀察制作材料,討論制作方法。
(1)出示大的心形底圖,這是什么?像什么?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愛心?(大大的、紅紅的。)
(2)尋找小愛心圖。
1.這個大的愛心就像媽媽一樣,寶寶的愛心在哪里?
2.藏在桌上的小蔞子里,大家找一找,找到了嗎?
3.在哪里?(一張方方的紙里面。)
(3)是什么樣子的?(小小的、紅紅的。)
2.討論撕紙的方法并進行嘗試。
(1)出示幼兒操作用紙。
1.怎么把這個愛心從方方的紙上取下來?
2.仔細看看愛心旁邊有什么?(輪廓線。)
3.要沿著這個線撕,你們會嗎?怎么撕?(小手捏著線的兩邊,一前一后慢慢撕。)
4.幼兒說,教師演示。
(2)幼兒嘗試自己撕。(多提供一操作用紙,給幼兒多次練習的機會。
3.經驗分享。
(1)哪個小朋友的愛心撕成功了?你撕了幾個?告訴大家你是怎么撕的?
(2)再次嘗試,滿足部分沒有成功的幼兒需要。
4.愛心送給誰
(1)愛心送給誰?你想把愛心送給誰?(媽媽。)想對媽媽說些什么?(媽媽,我把愛心送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