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折剪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宿州市青年志愿者服務隊始成立于2016年,原成立名稱為宿州市高新區愛心企業聯盟,后經宿州萬眾傳媒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申請,宿州市民政局核準,更名為宿州市青年志愿者服務隊。
一直以來,宿州市青年志愿者服務隊都牢牢地將志愿工作與我市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讓市民通過親身參與志愿服務或者接受志愿者的幫助,切實踐行“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大力弘揚和推廣“快樂義工,快樂奉獻”、“把志愿服務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做一輩子的義工”等具有特色的志愿文化理念,從而提升自身的文明素質。
宿州市青年志愿者服務隊長期以來逐漸形成“實驗——推廣——總結——普及”的志愿服務項目實施機制。服務隊利用資深志愿者的智慧與經驗,對新的志愿服務項目由直屬總隊進行探索試驗,逐漸成熟之后向鎮(區)、社區(農村)推廣。同時,志愿者骨干前往社區(農村)總結分析服務項目實施的經驗教訓,調整完善之后進行普及,讓更多的群眾受益。五年來,宿州市青年志愿者服務隊的項目從單一到豐富、從傳統到新穎,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歡迎,涌現出七大志愿服務品牌項目。如愛心企業聯盟、圓夢課堂、綠色環保、愛心送考、親子義工、社會探熱針、應急救援。
隨著宿州市青年志愿者服務隊社會化、事業化的發展,打破了以往單一的組織推動的架構,逐步形成了“黨政重視、團青推動、社團管理、公民參與、社會支持”的志愿服務發展格局。同時,還吸引其他部門、企業、社會團體、熱心人士支持。
近年來,宿州市青年志愿者服務隊著力構建有特色的志愿服務體系,推動成立宿州市青年志愿者服務隊事業發展指導委員會,實現了“三個率先”:率先推動鎮(區)服務隊落實專職人員、專用場地、專項經費等“三?!眴栴},率先在小學建立親子義工隊、環保義工隊等;率先開辦開放式運作的宿州市愛心企業慈善店。
[關鍵詞] 健康教育; 肺結核; 住院治療
[中圖分類號] R52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3-240-01
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支桿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近幾年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如不加以控制,將極大地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健康教育是護理和督導肺結核患者的有效手段,我科從患者角度出發,充分發揮醫護人員的積極作用,采取“以化療為主,健康教育為輔,有針對性、有計劃地開展健康知識的宣講,增加患者對肺結核基本知識的了解,實現患者對醫護人員診治的積極配合和密切隨訪”,明顯提高了肺結核治愈率和好轉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1 健康教育
1.1 用藥知識介紹包括 (1)用藥原則:告知患者遵從醫囑的重要性,漏服、停服藥物都會造成細菌耐藥性,增加治療的難度、延誤病程,因此應堅持早期、規律、全程、適量、聯合的治療原則;(2)用藥方法:讓患者了解不同病期有不同的治療方案,使用不同的治療藥物:(3)藥物副作用:讓患者了解所服用藥物的副作用,以及減輕和消除副作用的方法。
1.2 對癥處理指導 咯血是肺結核常見并發癥,告知患者若咯血100 ml則立即到醫院就診,同時采取側臥位、頭低腳高,盡量保持呼吸道通暢,如有憋氣或窒息感時應緊急呼叫醫護人員。
1.3 指導患者入院后的檢查 不同病程需做多個類別多次檢查,事先向患者介紹這些檢查的項目、檢查的時間、采集方法、注意事項和指標含義等,如痰片檢查、肝功檢查等。
1.4 生活指導內容包括 (1)營養搭配均衡。肺結核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建議患者食用高熱量、高蛋白質和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不易食辛辣刺激性及海產品食物。(2)良好生活方式?;顒悠诨颊邍栏衽P床休息;幫助患者戒煙、戒酒;咳嗽、打噴嚏時避開他人,用紙巾等捂住自己的嘴,不隨地吐痰,用專用痰盂以避免交叉感染,根據天氣情況勤加減衣物,避免感冒誘發癥狀加重,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3)嚴格消毒隔離。告知患者在傳染期不得竄房、不得進入公共場所,餐具專用,定期消毒病房,開窗通氣,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等。
1.5 心理輔導 針對焦慮、自卑、悲觀等心理,醫護人員耐心疏導,幫助患者正視疾病帶來的經濟、生活等方面的困難,正確協調各種關系,認識到長期的心理壓力會影響免疫功能,良好的心理狀態則是戰勝疾病的開始,只要按照醫囑治療,肺結核是完全能夠治愈的疾病, 向病人講解疾病康復與情緒關系,并介紹同種疾病恢復好的病例,讓病人保持良好的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并請家屬相伴撫慰,消除其緊張心理,了解病人心理動態,熱情向病人及家屬介紹相關疾病知識,給予心理安慰。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信心,促進康復。
1.6 伴有合并癥的教育 除介紹上述情況外,還要說明合并癥和肺結核治療之間的關系,以及在生活方式、檢查等方面的注意事項。
1.7 患者家屬教育 向家屬宣傳肺結核的防治知識,要求他們鼓勵、關懷患者,督促按時服藥,按時復查,建立患者信心,規范衛生行為,配合醫護人員工作。
1.8 出院前教育 休養環境要空氣新鮮,室內溫度適宜,定時開窗通風。生活規律、情緒穩定、避免勞累及情緒激動,戒煙戒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飲食搭配,適度鍛煉。定期復查,介紹復查時間及其方法等。出院后繼續常規用藥,及時溝通,教會病人了解藥物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項,注意保暖避免著涼保證充足的睡眠,使病人學會怎樣自我護理。
2 體會
2.1 教育效果顯著 在肺結核患者住院治療過程,積極開展健康教育活動,收到了明顯效果。
2.2 提高醫護素質 健康教育學是一門涉及多學科的綜合性科學,其教育效果好壞與人員素質息息相關,這就要求醫護人員在學好自身業務知識的同時,要不斷更新觀念,學習教育學、心理學、行為學、社會學、經濟學等方面的知識,加強開展健康教育目的和意義的認識,制定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計劃,建立良好的醫(護)患關系,提高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
【關鍵詞】常見??;胃痛;感冒;咳嗽;辨證用藥
現代媒體的多元化,人們經常會根據對一些常見病知識的了解、與他人的溝通探討,判斷自身的病癥,自行到藥店購藥。而人們對于媒體中的醫療知識介紹斷章取義,自行購藥會對身體造成繼發性傷害。這就需要執業藥師不僅要對處方進行審核,確認處方在治療方面的合法性與安全性,更要根據患者當時的情況及患者的口述,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這里我們選擇了幾種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也是最易被忽視的病種,從中醫藥知識理論的角度加以分析、指導。
1對有胃痛者的用藥指導
胃痛是現代社會的常見病之一,大多數人對于胃病也不會在意,只是買些藥止痛了事,不愿意去醫院作胃鏡等系統的檢查。從而導致很多患者用藥不準確,延誤病情。這就需要執業藥師根據購藥人或患者的口述,了解患者疼痛的具體情況,疼痛特點及兼有癥狀。辨證售藥、給藥。例如:①如疼痛較重,而且發病快,喝熱水或用熱水袋熱敷則疼痛減輕,反之遇寒則疼痛加重。這應是寒邪犯胃引起的疼痛。可用良附丸,以溫胃止痛,溫中祛寒[1]。②如胃脘脹悶、攻撐作痛,連及脅下,病位不太固定,或左或右,或呈走竄性,大便不暢,得噯氣或矢氣則舒。發病與情志改變有關,舌淡紅,苔薄白。則是肝氣不舒,氣機不利引起的,可用柴胡疏肝散或氣滯胃痛顆粒,舒肝理氣和胃[2]。③如果是隱隱作痛,胃脹納呆,大便稀溏,可用香砂六君子湯合金鈴子散以健脾益氣理氣和胃。若是畏寒肢冷,喜溫喜按,揉按可減輕疼痛,加吳茱萸,高良姜、桂枝。若乏力、便溏者,可加黃芪、山藥、煨訶子[3]。④如果胃脘疼痛尤如針刺,痛處不移,拒按,大便色黑,則是血瘀胃痛,應用失笑散合丹參飲,以活血通絡和胃[4]。⑤如果是胃脘脹不適,不食飲食,噯腐、大便多數稀溏,或不成型,則是食積引起的胃痛,應用保和丸,以對滯和胃[5]。
2對感冒患者的用藥指導
感冒是是一種呼吸道常見病,中醫理論認為,感冒大體上分為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這兩種感冒,癥狀不同,用藥也不盡相同,例如:①如果患者以發熱為主,惡寒輕,頭痛宜脹,有口渴,頭痛咽痛等癥狀,則是風熱感冒,可用銀翹解毒片、桑菊感冒片或銀翹解毒片等,以清熱宣肺解表[6]。②如果患者以惡寒為主,有無汗頭痛,肢體酸痛,鼻塞聲重或鼻癢,噴嚏,流涕清稀,咽癢,咳嗽,痰多稀薄。則是風寒感冒,可用風寒感冒顆粒,感冒清熱沖劑,傷風感冒顆粒。以辛溫解表,宣肺散寒[7]。
3對咳嗽患者的用藥指導
咳嗽是臨床上以癥狀為名的一種常見病。人們并不重視日常生活中的幾聲咳嗽,更缺少辨證用藥的常識。中醫理論認為咳嗽要辨清是處感引起的還是內傷所導致的。病因不同,醫治方法及用藥亦不相同,應細致詢問患者咳嗽的具體情況及癥狀,指導患者用藥,例如:①患者咳嗽突然,稀痰色白,口不渴,常兼有頭痛,寒熱,則是風寒咳嗽,可用杏蘇散,可通宣理肺丸,以疏散風寒,宣肺解表。②患者咳嗽痰黃稠,突然發作,常兼見發熱,口渴,則是外感風熱傷肺咳嗽,可用桑菊感冒片、川貝止咳糖漿。以辛涼解表,宣肺清熱。③患者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或痰中帶血,并見鼻燥咽干,則是燥邪傷肺咳嗽,可用桑杏湯,以辛涼清潤。④患者久咳不愈多為內傷咳嗽,則可用左歸丸、六味地黃丸等藥以滋陰為主。如伴有喘促、痞滿、嘔惡痰涎、泄瀉、畏寒等癥狀,則內傷嚴,病情復雜,應去醫院就診,決不可自行買藥治療。
參考文獻
[1]李曉月中醫辨證治胃痛中國鄉村醫藥,2006,13(3):5152.
[2]周杰疏肝理氣法治療肝郁氣滯型胃痛25例體會湖南中醫藥導報,2004,10(9):11.
[3]李廣唐朵教授辨證分型論治胃痛經驗中醫學報,2011,26(12):163.
[4]焦定標藥方劑加減治療胃痛80例體會中醫臨床研究,2011,7:39.
[5]楊加軍保和丸治療胃痛(食積型)100例觀察中國醫藥指南,2010,8(7):7374.
【關鍵詞】社區志愿者隊伍;建設;問題
當前,隨著我國公益事業的不斷發展,全民自發性的參與到我國社區志愿者服務事業中,已成為了當前社區志愿服務這一公益事業的發展主流趨勢。在此背景下,國人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的意識不斷加強,使受益的社區居民逐漸增多,這就為我國在強化城市管理、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貢獻出了巨大力量。而隨著社區志愿者隊伍的不斷壯大,其隊伍建設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逐漸凸顯,如何“對癥下藥”以強化社區志愿者隊伍的建設,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當前社區志愿者隊伍建設過程中所呈現出的問題
(一)隊伍結構有待優化。當前,從我國社區志愿者隊伍建設的現狀看,其隊伍結構需要得到進一步的優化。這是因為目前從事社區志愿者服務的人員多數都是以退休人員、女性為主,且都屬于年齡偏長的人員,在職人員或者男性很少參與到這支公益服務隊伍中,與此同時,隊伍中缺少具有專業服務技能型人才,因而其所能夠提供的服務技術含量有限,無法滿足當前社區居民多樣化的需求。所以,隊伍結構的不合理嚴重制約了隊伍服務水準的提升,進而也不利于社區志愿者服務隊伍的發展。
(二)缺少健全的管理制度體系。具體表現在如下如下兩個方面:首先,管理層次較多,缺少統一的領導。當前,志愿者服務隊伍都是按照其行業屬性進行領導劃分的,且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嚴重的受到了各直屬管理部門的約束,進而在工作中無法實現統一性。其次,管理手段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主要存在著以下三種管理方式:企業式管理、行政式管理以及自發性管理,不論是實行其中的哪一種管理方式,都制約了志愿者隊伍作用的發揮,不利于其穩健發展。
(三)隊伍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加強。具體表現在如下三方面:首先,整體學歷偏低,知識文化素養偏低,進而致使在實際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存在著力不從心的現象,無法實現高效的服務;其次,大部分服務人員自身所涉及的知識領域過于狹窄,而社區服務所面臨的問題較為復雜多樣,因而也就無法滿足當前社區服務的實際需求;最后,因知識文化素養過低致使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樂于走形式主義,為了彰顯自身的服務業績而忽略了服務的實質性要求,從而降低了服務質量。
(四)服務項目過于單一致使其服務領域沒有突破性的創舉。當前,社區志愿者服務隊伍所提供的服務應該是多種多樣的,這樣才能滿足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與此同時,其服務也應該是具有一定覆蓋面的,這樣才能從整體上推進社區服務隊伍的建設。但是,從當前社區服務現狀看,大多數隊伍的服務項目都比較單一,以政府的核心工作要求為導向,雖然表面上“熱火朝天”,實則卻給相對小型的社區服務隊伍的發展帶來了阻力。
二、加強社區志愿者隊伍建設的有效途徑
(一)進一步發展社區志愿者隊伍以從結構上進行優化。為了滿足當前社區居民的多樣化、全方面需求,需要對社區志愿者服務隊伍進行優化,這就要求做到以下兩點:第一,豐富宣傳手段,強化宣傳力度。只有這樣才能擴大社區志愿者服務隊伍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從而使更多的具備高素質知識技能的人才加入到社區服務隊伍中,尤其是要多吸收企事業單位人員以及在校大學生等。第二,要建立完善的招募制度體系。這樣才能夠有目標、有計劃的完成相應崗位人員的招募,與此同時,要在仔細篩選招募人員信息的基礎上,建立相應的崗位激勵機制,從而提升崗位的吸引力。此外,還需要建立完善的考評體系,以更好的監督社區服務工作的開展,提升工作的效率與質量。
(二)建立健全的服務制度體系。這就要求做到如下三點:首先,要在現有服務項目上進行創新,以豐富自身所提供的服務種類,不斷的擴大自身服務所涉及的領域,從而滿足實際服務工作需求;其次,要針對當前社區居民對于社區志愿服務工作的具體需求,對現有的服務工作進行進一步的崗位劃分,并完善自身的服務制度與服務內容,避免出現盈利性的惡劣行為對公益事業社會形象的破壞;最后,要針對自身服務功能上所存在的缺陷進行完善,實現多功能、多元化的服務,并在實際開展工作中落實具體的崗位職責,以真正的發揮出社區服務的功能與作用。
(三)構建培訓制度體系,以提升社區服務人員的素質。針對當前社區服務隊伍人員素質低的現象,建立完善的培訓制度體系,以使其在明確自身服務理念與宗旨的基礎上,提升其知識文化素養與專業技能,從而滿足當前社區居民的需求,提升社區服務的質量。比如:開展定期性的短期培訓班,將社區服務的內容與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術分章節的向志愿者傳授,這樣才能確保其在提供志愿服務時能夠與時俱進的更新自身的服務知識技能。
(四)構建與社區志愿者服務工作相適應的激勵機制。建立完善的激勵制度體系是確保社區志愿者服務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的根本動力所在。作為公益性的服務項目,需要有一定的激勵來鼓勵服務者做的更好、更優秀,這樣才能使服務者的付出得到心理上的滿足,讓榮譽與嘉獎給予公益服務者以更大的動力來做好這區志愿者服務工作。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當前我國公益事業的不斷發展,社區志愿者服務隊伍在不斷壯大,為了更好的存進社區志愿者服務隊伍的發展,就需要針對當前社區志愿者隊伍在建設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不斷的發展志愿者隊伍以優化隊伍的結構、健全完善的服務制度體系與培訓制度,并要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從而提升社區志愿者服務質量、滿足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在促進社區志愿者隊伍穩健發展的基礎上,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
參考文獻
中國從1986年開始,連續實施了5個五年普法規劃,現在正是第六個5年普法規劃(2011~2015)的實施階段。近30年的普法教育,使公眾對法律的內容和作用有了廣泛的了解,但是這種了解是遠遠不夠的,要想真正實現法治,公眾在了解法律內容和相關知識基礎上對法治理念的信仰更為重要。大眾傳媒具有構建、引導社會意識的功能,作為媒體從業者的記者在中國的法治化進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記者本身的法治思維更是發揮著直接的影響作用。
記者因職業的關系比一般公眾更早認識到法治的重要性,并且自覺地以宣傳法律知識與培養社會的法治意識為己任。不能不說的是記者在進行法治宣傳的過程中,一方面是布道者,另一方面也是接受者,記者自身的法律水平會隨著各種類型的與法治相關的報道得到普遍提高,而記者法律水平的提高對他們對法治的理解將起到積極的作用。隨著各政法院校法制新聞專業的畢業生逐漸進入新聞媒體,參與到法治新聞的采訪制作環節,法治新聞在法律知識和規范的傳播方面越來越準確,作為社會法治意識基礎的法律知識普及的工作已基本進入良性傳播的階段。關于法律的常識和基本規范的認識是形成法治思維的基礎,這部分工作也是構建社會法治意識的前提。對此,無論是記者還是公眾,在意識上都是自覺和統一的。
但是公眾法治理念的形成遠比通過普法教育讓其了解法律規范要困難得多,這不是某一個個體的認識水平的表現,而是一種社會意識的形成。社會意識是相對于社會存在的社會精神生活的總的概括,是由各種不同的情感、思想方式和價值觀念等構成的復雜的系統整體。社會意識是一個集合的概念,社會的法治意識是一個社會的公民總體關于法治的認識水平的體現。一種社會共識的形成是一個文化心理的塑造過程。這種文化心理的塑造有各種渠道,學校教育、人際交流、大眾傳播等都可以對其產生影響。大眾傳播對社會意識的影響也是通過多種形式進行的,可以是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也可以是新聞傳播。作為一種有一定專業色彩和政治意味的社會意識,法治意識的形成與新聞傳播的聯系尤為密切,在某種意義上新聞傳播甚至可以說是起決定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