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歌頌雷鋒的詩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結合清明節,我少先大隊組織隊員開展尋找英雄的足跡活動,鼓勵他們搜集英雄事跡,組織他們觀看錄像,教他們編寫歌頌英雄的詩篇,開展具有班級特色隊活動,下面是孩子自編的詩歌:
革命烈士我愛你
英魂為人類奠基進步的石基,你們的創舉是社會進步的動力。烈士的英雄氣概,促使我們成長,激勵我們鼓起勇氣。你們可歌可泣的故事,與我們晶瑩的淚花彼此相映,
鼓勵我們插上拚搏的雙翅。傾聽,夢里的英魂和我們侃侃而談。烈士的英雄事跡讓我們聯想啟迪,你們的鮮血染紅了我們的領巾,領獎臺上鮮花帶胸前令我激動不已。手拉手,一起追憶先烈的事跡。革命歷史曾在這里定格。先烈們灑下鮮紅的熱血,為了拯救苦難中的祖國。
你們的生命化作烈火,燒盡黑夜照亮山河。如今我們的生活多美好,一片春光宜人的景色。
青山、綠水、金色的夢,彩色的生活。是你們不朽的生命,換來我們的幸福祥和。每一年的清明時節,都有豐碩的收獲。紅色是我們熱血沸騰,綠色是我們幸福歡樂,金色是我們天天向上,彩色是我們美好的生活。我們下定決心,為了更美好的明天,我們時刻準備著,讓春*永駐我們的生活。
現代多媒體技術為新型語文教學模式的建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它以其圖文并茂、直觀形象、資源豐富等優點在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具備合理選擇與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基本能力。那么,如何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這一輔助教學手段來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呢?結合多年語文教學經驗,淺談以下幾點意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教學時根據需要利用多媒體把即將講解的教學內容轉換成生動形象的圖片、聲情并茂的視頻、旋律優美的音樂,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沖擊、心靈上的震撼、情感上的鋪墊、氛圍上的渲染,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迫不及待地想進入新課的學習。例如,我在講授《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時,我制作了Flash課件導入新課,它融畫面、文字、音樂于一體,既給學生展示了雷鋒的音容笑貌,又講述了雷鋒的光榮事跡,還讓學生陶醉在歌頌雷鋒的歌聲中,很快地調動了學生閱讀文本的積極性,更使學生認識到學習雷鋒意義重大,盡管雷鋒叔叔已經去世了,但像雷鋒叔叔一樣的好人和助人為樂的精神是值得他們學習和弘揚的。所以說,借助多媒體創設情境,可以將已經離我們學生很遠的東西匯聚起來,拉近他們和那個時代那個人的距離,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新課標”提倡的語文教學模式要求一堂課應達到“大容量”、“快節奏”、“氣氛活”等教學效果,而這恰是傳統教學模式下的“一根粉筆,一本教科書,一塊黑板”所無法達到的。這種情況下,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就能夠充分顯示出它的優勢,它集錄音、幻燈、音樂、投影、電腦等多種現代教學手段,具有信息量大、顯示質量高等特點,能夠充分顯示語文課堂的“大容量”、“高密度”,大大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二、寓樂于教,豐富多彩
一節課僅僅停留在教師、學生、文本之上,顯然是沒有什么新鮮感可言的。但是如果借助多媒體,做教學內容上的補充、拓展、延伸,課堂氣氛就可想而知了。學生可以在一節課上接觸大量的信息,見多識廣,長期積淀,自然成就高效課堂,造就真正人才。例如,我在講授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發現這首詩寓離情于寫景。詩作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一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人送別畫。所以,在講授這首詩時,我就抓住了此特點,讓學生將所涉及的景物:黃鶴樓、楊柳、孤帆、碧空、長江等皆畫出來,學生可以借助想象,自由發揮,然后加以比較和鑒賞。這樣不僅使枯燥的詩歌鑒賞課變得有趣、快樂起來,更使學生自主地掌握了詩歌鑒賞的要領,即抓畫面,會想象,一舉兩得。濃厚的學習興趣會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是學生主動學習最有力的因素。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給傳統單一乏味的語文教學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所具有的直觀、形象性會對學生的感官進行有益刺激,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產生激動人心的情境效果。
我借助多媒體播放了《三國演義》的主題曲,當屏幕上出現“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畫面時,學生的情緒倏地就被帶到了三國時期那萬馬奔騰、狼煙四起的古戰場。在背景音樂的渲染下,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蘇軾“氣勢磅礴”、“豪邁奔放”的詞作風格。接著,我變換遠景、近景,把“大江東去”、“亂石穿空”“卷起千堆雪”等場景一一展示,利用多媒體技術創造了一個氣勢雄偉、驚心動魄的藝術境界。這樣的情境渲染,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他們探究文本的欲望,提高了鑒賞詩歌的能力。
三、梳理整合,自主探究
多媒體可以把知識多層次、多角度、多途徑地講授給學生,可以創建思維導圖的模板,把知識系統化地呈現給學生,這有助于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所以等到學生養成習慣后,就可以自己動手搜索相關的知識,勾畫知識的思維導圖,養成預習、總結、復習的習慣。比如,在講授《幸福是什么》時,我運用多媒體構建了知識樹,樹干是幸福,樹葉則讓學生去填寫他們眼中的幸福。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把這棵幸福樹的枝葉完善得十分茂密,也體會到了幸福的內涵。
多媒體技術作為教師教學的輔助手段,在使用過程中,要講究時效性,而不是流于形式。在運用多媒體時要根據文本內容、學生認知等特點制作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的課件,但在體現課件的形象性、直觀性時,不要過度地裝飾,否則會有喧賓奪主之嫌,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有的課件制作過多地渲染氣氛,音樂效果搶占了語文課堂的位置,反而顯得華而不實。作為語文課來說,語文教學目標才是語文教學活動的靈魂,而多媒體技術只是輔助手段,所以,制作課件運用多媒體技術時要講究時效,不能流于形式。否則就弄巧成拙,影響了教學效果。
多媒體技術最大的優點在于能夠向學生提供聲像、圖文等綜合信息,學生能夠通過有聲的畫面以及生動的形象,打破時空限制,拓寬直觀視野,豐富感知內容。這樣也就很容易把學生引入教學內容所營造的氛圍,為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環境。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夠為想象的依托物提供這樣的展示平臺。
四、用多媒體強化,促進知識積累
1 教學內容的開放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堂教學要用教材而并非教教材。這樣,我們就可以對現行教材中內容滯后、不適合學生學習的文本舍去,讓學生學習一些新的、散發著時代氣息的、適合學生學習的好文章、好作品。如在學習新聞消息時,詳細學習了《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后,學生已掌握了有關新聞的知識,就不必再講《解放南陽》了,可拿來報紙讓學生閱讀,讀自己熟悉的、感興趣的新聞,從而進一步掌握新聞的特點、結構及寫法。并讓學生嘗試寫一些新聞,報到我們周圍的事,可鼓勵學生辦《班級日報》、《校園周報》等。如學習《蘆花蕩》時,我們可觀看一下電視連續劇《小兵張嘎》的視頻片段,去體會小說中的充滿詩情畫意的環境描寫、白洋淀軍民的抗日樂觀主義精神、去體會小說中戰斗的詩情畫意。還可以去課外閱讀孫犁的《荷花淀》、《白洋淀》進一步去體會白洋淀派的小說風格。如我們學清照的詞時,可不必按照教材編排,可自行創作設計《走進李清照》,把她的前期作品《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和她的后期作品《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放在一起學習,這樣去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經歷、悲歡離合。尤其是去理解其作品哀愁婉約的風格。這樣,我們自選文本,去尋找作品的想象空間,去挖掘作品的深層意蘊,靈活的運用教材,讓教學內容走向開放。
2 教學形式的開放
開放性語文課堂的形式應是不拘一格的,但內容決定形式,豐富多彩的形式又促進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如對詩歌、散文教學,我們可舉行配樂朗誦會,并自制背景畫面,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如小說、戲劇教學,我們可以編排課本劇,以演促讀,以讀促寫,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甚至可以讓學生用手機攝像,刻錄光盤,進行觀賞,交流欣賞。如說明文教學,在充分學習的基礎上,可讓學生選取畫面,制作解說詞,進行解說。學山水游記,也可讓學生制作解說詞,做一回導游。作文課上,可讓學生敘述生活故事、成長故事、傳奇故事等,舉行故事會;也可以針對某一話題,舉行演講賽;針對某些觀點,舉行正反雙方辯論賽。也可以采訪一個人,做一回小記者;也可以對文本深入挖掘,大膽地與本對話……教學形式的開放,也必然帶來作業訓練的開放,這樣,學生的作業也不局限于題山背海之中,學生的作業也可以讓他們創作、編排課本劇、準備故事會、演講賽、辦手抄報、搜集鄉土文化,到民間采風等。教學形式的開放,作業訓練的開放,必將給學生帶來學習語文的廣闊天地。
3 教學思維的開放
長期以來,我們一般習慣于求同思維。因此造成學生思想僵化,以致我們的學生一個個都像從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產品一樣,缺乏個性。面對蠟燭,學生總要歌頌無私奉獻的老師;面對鋪路石,學生總要歌頌默默老做的養路人;面對風雪中的梅花,學生總要抒發不畏嚴寒的情懷;面對中秋圓月,學生總要想到臺灣的統一……在學生的頭腦中,高尚與卑下,正確與錯誤,偉大與渺小,正義與邪惡,仿佛都已早有定論。因此,在他們筆下,黃鼠狼永遠是沒安好心,狗咬耗子永遠是多管閑事,中途睡覺的兔子永遠是驕傲的象征,不懈爬行的烏龜永遠是執著的典型;麻雀自然是不能歌頌的,老鼠自然是不能同情的。作為教師,我們完全可以打破思維的固定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去構建開放性的語文課堂。如在學習《論雷鋒塔的倒掉》時,當我們對象征封建勢力的雷峰塔,對封建衛道士法海批判的同時,我們也可反彈琵琶,逆向思維:白娘子的確是妖,法海執法無情,鐵面無私,制止人妖結合無可非議。也就理應歌頌了。我們也可以讓學生充分利用文本資源,結合課文內容,讓學生練習續寫、改寫、擴寫,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如學了《孔乙己》后,學生可以想象孔乙己的結局。有的學生想象孔乙已貧困潦倒、饑寒交迫中悲慘死去。也有的學生想象孔乙己遇到貴人相助,奮發讀書,科舉高中,重回魯鎮任父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