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活在別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那條經年不變、通向菜市場的小路
此時。太陽細碎。微風輕吹
蜿蜒的曲徑。布滿林林總總的
景象。我踏上去的腳步
如同觸到一種堅實的脈動
小路旁邊的一條河溝,岸上雜亂
顯得有些飽滿。卻也有些心酸
拾荒者飽經風霜的面容。將低矮的幸福
寄寓在那一座座簡陋的小屋
我把無數次的足跡,留在小路
沒有喜怒,平靜地、權當一次次
詩意的散步。左手拎著菜蔬
右手也拎著菜蔬,我已習慣
把自己交給必須承擔的事務
我沒有像祖母和母親那樣
能把細碎的光陰縫縫補補
將日子的滋味,在苦中品出甘飴
我只會用金錢,買來一個又一個的便捷
把生活過得隨意,而缺少特有的味道
我走在陽光斑駁的小路。忽然
想打開思維,打開胸襟
懷揣像棉花一樣的白云
給自己溫潤、潮濕,和
一行行跳躍的詩意
來抵御如常日子里、如水的平淡
2、生活在別處
(一)
蒼穹抖落余光。峽谷被閃電照如白晝
河水的爆滿,流走情緒的波瀾
把鋼琴架在遠山,余音繞過田野的炊煙
乘著霧嵐,飲鳩風的散漫
沾米粥的清淡,研磨詩意的水墨
一半是粗糙,一半是寫意
一半是尋常。一半是幻想
就此迷失了固有的方向和秩序
缺失在場的自我。條理走向混亂
別處的生活此去經年,顫音的回響不絕紅塵
遮面的琵琶。彈奏玉碎珠盤
飽滿的竊竊。原來都是紙上空談
(二)
分解光陰,用檀香木的香氣做描摹的線條
一段一段。皺褶的荷葉邊裝飾著時間
用紫色的藤蔓做窗的流蘇,讓光線
蕩滌著細小的塵埃。翻閱玻璃做的書
水墨蘊染著折射。透明的霧氣分離鏡像的完滿
一個在遠處。一個在近處。
遠山的房頂。搖曳植物的天然
生出枝蔓,收攏陽光的能量,讓夜色抖掉清寒
河流淌過,起伏成優美的鍵盤,蕩漾著
蟲鳴吐出的音符。柔若無骨的清風
翩然而至的斜月,一縷若有若無的通透
紫色的玫瑰進入夢中的情節
3、懸掛的風景
(一)
在夏季,將陽光、雨水和陰霾一起沉淀
沿著詞語的方向。描述不可打開的結局
一場花事從盛開到凋零,露水豐盈過的痕跡
飛鳥和蜜蜂的圍轉和親吻,旋即離去
廣場的時鐘,如平時一樣響起
惆悵在太陽的背面,舔食受傷的歲月
不言抽離后的情緒
在黑色的帷幕下蔓延的輕重
收回探究的目光,回避半掩的心扉
痛感折射在狹縫里。酒杯還剩有昨日的瓊液
光線的閃亮。已呈現雨季的繁忙
不需承轉的繁縟。將丁香般的結緣
掛在走失的路口。褪盡紫色的幽怨
小橋做伴,流水相送,獨撐一葉小舟
不要貪戀風景的糾纏
(二)
白晝即將打開未知的時光,失眠
輾轉于黎明前的黑暗。朦朧的光線
從窗外射進。與細小的塵埃一起舞動
坐上時間的船,就此踏上思維的河流
一時卻迷失在生活的港灣
腦海里在進行一場博弈,虛幻的
泡沫絢彩,暈染著現實的視野斑斕
不需狂風驟雨,一次假想的愛戀
就消失在無聲的季節。那休克的
細節和話語。在復活的時辰里失去呼吸
陽光依舊溫暖。生活照常一切
閱讀寫作,安靜如田野里的一縷炊煙
卻感嘆。陰云的密布。驚飛了迷人的
風清云淡
用黑白的紙筆寫下歲月的痕跡
用鏡子里的世界,盛裝蛾眉淺黛的自我
將陰森的光線拋向高高的天穹
在那片野性與皎潔的黑色大陸
詩人在星光下
去尋求采集完美的神所撒下的花朵
詩人 生活在別處
在沙漠/海洋
縱橫他茫茫的肉體與精神的冒險之旅
洪水的幽魂剛剛消散
――蘭波《生活在別處》
這里曾經是俄租界及德租界,道路兩邊郁郁蔥蔥的法國梧桐下,歐式的舊建筑和教堂讓黎黃陂路似乎回到了舊上海時代,走在路上,時間似乎也會淌得慢一些,神思恍惚,依稀的雨中,推開這扇門,走進這家店,享受生活在別處的詩意。
魔界的起源
一杯“愛爾蘭”的感動
關于魔界咖啡的誕生,這里有個小故事:一個年輕人看過一本叫做《愛爾蘭咖啡》的書,被里面所描寫的氛圍所打動,于是每碰到咖啡館,他就會點上一杯愛爾蘭咖啡細細品嘗,試圖找到書里的氛圍和感覺。
有一天,他在一家咖啡館喝咖啡,老板為他制作了一杯愛爾蘭咖啡,這次的咖啡感覺和以往都不同,他靜靜品味,內心卻已經洶涌澎湃。喝完咖啡,他馬上求老板教他。為表誠心,一個星期后他置辦好了所有燒炙咖啡的用具,甚至還有吧臺。然后找到咖啡老板說:我弄好了,你說要教我的哦!老板被他的誠意感動,教他做了愛爾蘭咖啡,之后他自己買了各種書籍潛心研究。加上天資聰慧,他燒的咖啡越來越好喝,于是他經常請上朋友來家里喝一杯。有一天,他的朋友說:你燒的咖啡這么好喝,為什么不自己開一家咖啡館呢?我們也有個去處啊!于是,便有了魔界咖啡。這個年輕人,就是魔界咖啡的創始人,而魔界咖啡的誕生,正是源于一杯愛爾蘭咖啡帶來的感動。
萌寵+精品咖啡=“回頭客”
現今,魔界咖啡勝利街店由85后的大男孩吳冬一手打理。蓄了點點胡須的吳冬,舉手投足間,有著比同齡人多一些的成熟。只見他,干凈細長的手指上總夾著煙,吞云吐霧之間,在這家咖啡店在他手上,已經歷兩年多時光。時光冉冉,門開門合之間,吳冬收獲了越來越多的新老朋友。
店內有兩只貓,都是魔界咖啡創始人留下來的:一只英國短毛貓“萌萌”,一只美國短毛貓“小胖”。吳冬本來就喜歡小動物,遇到它們更是“難以自拔”。很爽快接手了照顧它們的任務。好靜的“萌萌”擁有瓜子臉,寶石般閃亮的圓眼,趴在吧臺上一動不動;相較之下,“小胖”則活潑多了,負責賣萌的它總能和客人們玩得不亦樂乎。環顧四周,咖啡館內有若干缸水草,郁郁蔥蔥,草叢間,游動著指甲蓋大小的小金魚。這些水草都養了3年以上,除了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缸里的小金魚也極大了小貓們的“興趣”。長此以往,兩者相處倒也“相安無事”。店內好多“回頭客”都有它們倆的功勞,很多人來店里,點一杯魔界特調,逗逗貓,一坐就是一下午。
現磨咖啡的無窮魅力
不在路上,卻在心上
據吳冬介紹,店內主要是單品咖啡、花式咖啡、魔界特調,限量牙買加藍山需要提前三天左右預定。除了精品咖啡以外,這里還供應少量雞尾酒和現做松餅。在云南,有專供魔界的咖啡豆。只見咖啡館內有一臺烘焙機。咖啡豆從云南運到魔界后,他們采取自家烘焙的方式,保證咖啡豆的新鮮。
在中國古代,把官員貶往偏遠之地被視為一種懲罰,去往人跡罕至之處等同流放。但是,在現在的旅游論壇上,藏區成了最熱門的話題,人人都聲稱那是一個可義使人的靈魂得到凈化的地方,多少人說自己的人生觀在那里發生徹底改變。
從什么時候起人類愛上了旅行?從什么時候起荒涼之地成了目標?旅行成了一種姿態?
這一切也許來自城市的發展,是工業革命后,浪漫主義思潮的副產品。蘇珊?桑塔格在《對旅行的反思》一文中寫道:“旅行本身曾是一種反常的活動。浪漫主義者認為從根本上說自我就是一個旅行者――一個不斷追尋,無家可歸的自我,他歸屬于一個根本就不存在,或已經不復存在的地方,那是一個理想化的世界。
浪漫主義者認為,這種追尋是沒有止境的,因此目的地也是不確定的。旅行從此成為現代意識和現代世界觀的先決條件――是對心中的渴望和絕望的宣泄。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人都是潛在意義的旅行者……也許正是這種思想上的逃避、追尋,塑造了旅行的意義。
因為都市人久在樊籠里的強烈渴望,創造了旅游業的龐大市場。其實旅游發展都逃脫不了這樣的一個發展模式:某地被“發現”、被包裝后推向市場,開始走入現代化的發展道路,起到了地區經濟的帶動效益后,最終又不免陷入“過度商業化”的困境,麗江就是經典的案例。
背包客、驢友,旅行的絕對擁護者,絕不喜歡過度商業化的地方,他們瞄準的是原生態的鄉土,離城市越遠越好。如今,甚至連旅行都已經落伍,在遠方開家客棧才是真正的“生活在別處”,浪漫是生活必不可少的外衣,《哪里那里》一書,正是瞄準了人們對“生活在別處的渴望”。
本書邀請了從全國旅行目的地挑選出的41家特色客棧掌柜,由他們親筆寫下關于自己、關于客棧、關于旅行者的私家故事,同時推薦當地的旅行線路。
每家客棧背后都有一個故事,讀書的同時,仿佛推開了客棧的門,感受到主人的獨特氣息。本書的宣傳語上寫著:這些客棧老板的故事,正在為我們詮釋一種“自由與夢想”,我們稱之為“棧客文化”。他們不逃避、他們不被動、他們不消極。人生本來就是你自己的,怎樣活,由你決定……有關自由的蠱惑真夠誘人的,讀罷此書,掩卷沉思,真恨不得自己也有一家客棧。
這些店家有的曾是都市白領,有的曾是IT海歸,卻都放棄了城里的生活,過上了掌柜的日子。他們的選擇確實讓每個讀者思考如何掙脫籠罩在自己頭頂的宿命?
為什么開客棧昵?客棧開張的理由各有不同,作為一個旅行愛好者,墨脫兄弟客棧的掌柜老粥的話很有代表性。他說,除了實現自我理想之外,更多的是希望通過這樣一個平臺,交流和結識更多的朋友,探討我們對生活的理解,對戶外運動的理解,讓更多喜愛戶外運動的人們感受到樂趣,享受過程,獲得不同于以往的生命體驗。
我說,即使換一家公司,以你初入職場的能力,也一樣是做同樣的事情,何必操之過急呢。他搖搖頭說,正是因為我剛剛畢業,所以才急需多經歷新鮮的環境,這樣才能看到不同角度的世界,才稱得上完整的人生。
我不禁沉思,在大部分人眼中,視界狹窄就代表著見識淺、能力低,淪為弱勢群體的想法根深蒂固,而經歷不同環境所帶來的閱歷上的“充電”,是正常且理所應當的。然而,人們似乎都刻意在著重“經歷”的獲取,而忽略了閱歷并非只要經歷過就會擁有這件事。
前不久我收到一位朋友從臺北寄來的明信片,正面是雄偉的101大廈,背面卻只潦草寫著:不多說了,在趕飛機。回來的時候我去機場接她,問到臺北的感受如何,她帶著一臉倦容說,人太多,行程又緊張,很多景點都只是走馬觀花。實在難以描述她語氣中的失落,有不甘,有無奈,更多的是累。在此之前,她何嘗不是抱著擺脫都市生活躲到遠方旅行、換個角度看世界的想法,然而這種急匆匆的經歷,除了滿心的疲累,又有什么收獲可談。
另一位朋友大學的專業是西班牙語,畢業后去某個國家援建鐵路,在那兒工作了兩年,決定回國。我問他原因,他說那里的環境過于艱苦,經常睡到一半,發現被窩里有一只巴掌大的毛茸茸蜘蛛,出門走一圈,兩米長的鱷魚滿街跑,不僅如此,他還遭遇過不下兩次持槍入室搶劫。
回來后,他找了一份翻譯的工作,可他始終無法適應。在外國時,他的工作比較自由,一到假期就買張機票滿世界跑,可現在就連附近的旅游城市他也只能望洋興嘆。在國外每天幻想菜系,但來到廣州,依然每天只在一家茶餐廳用餐,不是他吃不起,而是完全沒有了想要吃的欲望。就這樣,他在國內工作不到3個月,就決定重新去國外工作。
他的這種情況被我笑稱為“別處癥候群”,在同一個環境待得越久,越會產生抵觸的情緒和對別處生活的向往。這種向往,只是你對現實的失望和逃避,即使去到別處,也未必能獲得理想中的生活。
“晚點族”指30歲~45歲這個群體,他們在每個人生節點都比上一輩人“晚一步”——推遲結婚生育、推遲健康計劃、晚下班晚睡覺,甚至連生病都得拖到周末。他們不斷推遲人生計劃,使人生進程一再晚點。專家認為,不少30歲左右在城市奮斗一族面臨生活重壓,又因正處事業上升期而成“晚點族”,但這也是許多人無奈之舉。
臟話社交
職場中,在老板面前文明有禮,跟哥們兒在一起臟話連篇。幾個人在一起會不會隨意說臟話似乎成了驗證他們關系深淺的一個標準。這種情況就是所謂的“臟話社交”。“臟話社交”會增進同事間的關系;而“牢騷臟話”,即在工作時爆出幾個臟字,則可以緩解辦公室的緊張氣氛。
在別處癥候群
“在別處癥候群”,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指一種現代人特有的心態,表現為每個人都覺得,別處才有最完美的生活,真正到了別處,才發現還是原來的這一處好。
“在別處”,出自詩人阿蘭·德波頓“生活在別處”的詩句。一成不變的生活中,人們覺得自己所處的境況不好,認為也許換個工作、換個城市,生活就能得到改觀,以為在別處,有清新空氣、有高薪待遇、有閑暇時光,更有簇新的夢想,志同道合的人群,但事實上,真到了別處才知道此處的味道。
可樂依賴癥
又稱可樂成癮,是由于人們對可樂中的咖啡因成癮而形成的一系列咖啡因上癮癥狀。表現為將可樂作為水的替代品,每天攝入大量可樂,一旦喝不到可樂就出現煩躁、情緒低落等癥狀,長期大量攝入可樂可影響人體健康,嚴重的可危及生命。
可樂中含有咖啡因,從醫學上說,咖啡因是一種精神活性藥物。每100毫升可樂大約含10毫克咖啡因,如果每天喝上五六罐,加上空腹狂飲,非常容易造成血液中咖啡因濃度增高,短時間內攝入大量的咖啡因,能夠導致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長期下去就可能形成咖啡因上癮,而出現對可樂的依賴癥狀。
經濟越好,死得越早?
人們通常認為,經濟越繁榮,老年人口死亡率越低。但研究發現,在發達國家,老年人死亡率在經濟發展較快時期反而升高。
英國《流行病和公共衛生》雜志刊登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在歐美19個發達國家,國內生產總值每增長一個百分點,70~74歲男性人群死亡率升高0.36%,同一年齡段女性人群死亡率升高0.18%。在40~45歲人群中,男性和女性死亡率分別升高0.38%和0.16%。
研究人員說,這項研究結果“非常出人意料,不清楚這種關聯的真正原因”。一種未經證實的猜測認為,經濟繁榮時期年輕人可能因工作繁忙而無暇照顧老人,可能推升老年人死亡率。另一種觀點認為,經濟發展可能伴隨空氣污染等環境問題,影響老年人健康。
世界空氣污染地圖
一項新研究稱,每年世界范圍內因為空氣污染造成的過早死亡病例有近210萬,而且不同國家之間的死亡率也存在很大差異。
為了突出空氣污染的風險,美國航空航天局地球觀測站利用顆粒污染物的數據制作了一份全球空氣污染地圖,地圖上棕色區域顏色越深,因為空氣污染過早死亡的人數就越多。在中國東部、印度北部以及歐洲大片地區,工業革命以來的城市化進程使大氣中的PM2.5水平大幅度上升,導致過早死亡的風險出現了顯著提高。
21世紀最大的職業病
英國《每日郵報》稱,iPhone手機、3D電影和計算機游戲的數字技術引起的暈動癥將成為21世紀最大的職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