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抗癲癇藥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張經理的孩子8歲,兩年前因無熱驚厥被診斷為癲癇,醫生建議服抗癲癇藥。乍一聽,張經理也認為有病是該吃藥,可再聽醫師解釋說要連續服藥好幾年,心就慌了:“吃幾年藥,腦子、肝臟不要吃壞了?”于是,帶著孩子又去了四五家醫院,還四處打聽“有效無毒”的祖傳秘方,一拖就是一年多。這期間,孩子又發作了數次。最后,懷著惶恐不安的心情勉強給孩子服藥了。最近,又到我院小兒神經科專家門診咨詢了許多問題,核心內容,還是兒童癲癇如何應用抗癲癇藥物治療。
一、癲癇患兒是否一定要服藥
按照癲癇的定義,需2次或2次以上的發作才能診斷為癲癇。一旦診斷成立,就應該用藥治療。
有時會遇到兩種情況:1 第一次發作。單單一次發作,不能診斷為癲癇,因而可以不必用抗癲癇藥物治療。但這一觀點并不適用于某些類型的癲癇患兒,如失神發作(通常稱為小發作)、肌陣攣、強直性發作和失張力發作,這類癲癇發作頻繁,如果第一次發作后不及時治療,很可能接下去又發作。因此,一旦確診,即使是首次發作也應治療。2 腦電圖顯示癇性放電但沒有臨床發作。過去認為這種情況不必治療,因為正常人群中也可能有腦電圖顯示“癇性活動”卻沒有臨床發作的實例。近年有學者認為,這類情況屬“亞臨床發作”,仍會影響個體的腦功能,尤其是認知功能,對學生來說,會影響其學習成績,因此建議用藥。
二、抗癲癇藥物治療要遵照哪些原則?
為獲滿意療效,抗癲癇藥物使用必須遵照十大原則。
1.早診斷、早治療。一旦診斷明確,就該用藥物治療以控制發作,預防復發,減輕腦損傷。
2.醫患互通。由于在開始服藥的幾周內不一定能立即控制發作,醫師必須向家長說明這一點,以取得病家的信任,應向病家說明服藥的必要性、長期性和用藥的注意事項。對于病家來說,也不必到處亂投醫,三心二意反而影響治療。也不要因為藥物可能存在的副作用而忌諱服藥或自作主張不正規服藥。
3.藥物選擇。應根據發作類型,選擇療效佳、毒性小、價廉、能長期供應的藥物。注意,如果藥物與發作類型不相稱,可誘發或加重發作。例如,卡馬西平、苯妥英鈉不僅不能控制失神發作,反而會加重發作。對高熱驚厥,該兩藥也無效。
4.藥物劑量。由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可根據藥物血濃度調整。當藥物劑量增加至有效血濃度以上仍不能控制發作,則需更換新藥。
5.單藥治療。約80%~85%的患者單藥治療有效。
6.聯合用藥。單藥不能滿意控制發作、難治性癲癇或混合發作者可考慮聯合用藥。需注意藥物之間的拮抗或迭加作用。通常不超過三種以上藥物聯用。
7.藥物更換。在增加新藥的同時將原藥逐漸減少。切忌突然停藥和更換藥物,以免誘發危及生命的癲癇持續狀態。特殊情況例外。
8.注意副作用和毒性反應。
9.療程。需根據發作類型、生活環境等決定,存在個體差異。通常主張大發作患者在控制發作后堅持服藥3~5年。
10.停藥。應逐漸減量至停藥,約需一年左右的過程。何時停藥可參照以下5方面:
臨床控制發作已有足夠時期。
治療期間藥物血濃度控制在有效范圍。
腦電圖恢復正常。
腦計算機斷層成像(CT)或磁共振成像(MRI)無異常。
同位素腦掃描無局灶性充盈缺失。
要強調的是,青春期容易復發,不能停藥。考慮停藥后復發難以處理者不停藥。病程越長,劑量越大,用藥越多,減量越需緩慢。如有復發,則需恢復原劑量。
三、要不要監測藥物血濃度
【關鍵詞】 抗癲癇藥; 皮膚不良反應; HLA-B*1502; 江西漢族人群
抗癲癇藥物(AEDs)如卡馬西平(CBZ)、奧卡西平(OXC)、拉莫三嗪(LTG)、苯巴比妥(PB)及苯妥英鈉(PHT)均可引起皮膚不良反應,包括輕度斑丘疹(MPE)、Stevens-Johnson綜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癥(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及藥物超敏綜合征(Drug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HS)。其中SJS和TEN是嚴重的皮膚和黏膜反應,可導致永久性殘疾甚至致命,TEN致死率高達40%[1]。
目前研究證據最多的引起皮膚不良反應是卡馬西平,研究表明,這些嚴重的皮膚不良反應與HLA基因相關,中國臺灣、香港及東南亞國家研究表明CBZ所致SJS與HLA-B*1502基因相關。近年來,中國內陸如廣州、武漢等地的亦有研究表明CBZ等芳香族AEDs所致SJS與HLA-B*1502基因有強相關性,目前尚未有人對江西漢族人群做過此項研究。本文擬對46例因服用芳香族AEDs而導致皮膚不良反應的病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皮膚不良反應的輕重分為Stevens-Johnson綜合征(SJS)、輕微皮膚反應(MPE)組、對照組(包括耐受者和正常志愿者),采用序列特異性引物聚合酶鏈反應(SSP-PCR)技術檢測HLA-B*1502的基因型,采用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分析HLA-B*1502與AEDS-cADRs的相關性。以期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指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筆者所在醫院2012年7月-2013年12月神經內科門診及住院部的因服用芳香族抗癲癇藥物而導致皮膚不良反應的4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研究組32例,包含SJS 13例,MPE 19例;對照組14例(包括耐受者8例和正常志愿者6例)。對照組為服用抗癲癇藥物無不良反應患者和無神經系統疾病、無遺傳病家族史的健康體檢者。
1.2 實驗方法
1.2.1 儀器與試劑 美國Omega Bio-Tek公司的全血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美國BIO-RAD公司的DNA Engine PCR儀、凝膠電泳儀及凝膠成像系統。診斷試劑由北京全式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引物由美國Invitrogen生命技術公司提供。
1.2.2 步驟 (1)血標本采集及DNA提取;(2)DNA濃度和純度測定;(3)引物稀釋;(4)PCR反應;(5)瓊脂糖凝膠電泳;(6)結果判斷。
1.3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電泳結果 瓊脂糖凝膠電泳結果顯示SJS組HLA-B*1502陽性率達100%(13/13)。MPEHLA-B*1502陽性率為10.5%(2/19)。對照組HLA-B*1502陽性率為7.1%(1/14),詳見圖1~8。
SJS組1~13號、MPE組14~32號、對照組33~46號。C1、C2、S1、S2、S3和S4的目的條帶大小分別為796bp、256bp、1331bp、125bp、572bp、373bp。特異性引物S1、S2、S3和S4全部擴增出目的條帶者為HLA-B*1502陽性,若有一對或幾對引物無目的條帶則為陰性)。
2.2 各樣本組HLA-B*1502基因頻率分析 SJS組陽性13例(100%),陰性0例;MPE組陽性2例(10.5%),陰性17例(89.5%);對照組陽性1例(7.1%),陰性13例(92.9%)。SJS組與MPE組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SJS組與對照組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與MPE組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抗癲癇藥物是神經內科常用藥物,而由此引發的不良反應最常見的為皮膚不良反應,包括輕度斑丘疹(maculopapular eruptions, MPE)以及致命性的皮膚不良反應((severe cutaneous reactions, SCR)如Stevens-Johnson綜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癥(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TEN)及藥物超敏綜合征(Drug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 DHS)。SJS和TEN均是嚴重威脅生命的SCR,病變累及皮膚面積少于10%為SJS,而大于30%為TEN,在10%~30%之間的為SJS與TEN共存[2]。
SJS/TEN的發病機制目前還不完全清楚,多數研究認為由免疫反應引起,也有學者。
我國內地對此也有相關研究,以廣州、武漢等地的研究機構對此研究最多。如廣州的秦兵[9]、武漢的孫丹[10]等研究發現以水皰型損傷反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SJS/TEN與HLA-B*1502強相關性。
本研究將耐受者和正常志愿者均歸類于對照組,主要分為三組,即SJS組、MPE組和對照組(包括耐受者和正常志愿者),其HLA-B*1502陽性率分別為100%(13/13)、10.5%(2/19)、7.1%(1/14)。這一結果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提示江西省漢族人群中芳香族AEDs所致SJS/TEN與HLA-B*1502具有強相關性,而AEDs所致MPE與之無相關性。
本研究中SJS組13例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水皰型皮膚黏膜損傷,結果HLA-B*1502陽性率達 到100%,而MPE組均為非水皰型皮膚損傷,HLA-B*1502陽性率僅為10.5%,與對照組無明顯差別,這一結果也可從一定程度上證明AEDs所致cADRs與HLA-B*1502的相關性跟皮膚不良反應的臨床表型有關,即以水皰型損傷反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SJS/TEN與HLA-B*1502強相關性,非水皰型的MPE則與之無相關性[11]。本研究尚缺少DHS病例,因為DHS也是一種比較嚴重的藥疹類型,但臨床表型大多以非水皰型皮膚損傷的斑丘疹為主,部分可發展為SJS甚至TEN,所以還需較大樣本量研究以進一步證實。
然而,以上這些研究結果并不適應于所有地區人群,導致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不同地區人群中攜帶HLA-B*1502頻率是不一致的[4],HLA基因系統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豐富的多態性[12-13]。
本研究也提示江西省漢族人群中芳香族AEDs-SJS/TEN與HLA-B*1502強相關,而AEDs-MPE則與之無相關性。本研究建立了一套檢測HLA-B*1502基因型的方法,建議在服用CBZ等芳香族AEDs前先檢測HLA-B*1502基因型。如果陽性則盡可能避免使用,降低SJS等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若陰性則可在密切觀察下使用。但由于樣本量較小,很難代表整個江西省人群的實際情況,需更多大樣本的研究,為臨床選用AEDs提供更多的依據,有效降低cADRs的發生率,進一步提高臨床用藥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 Epilepsia,2007,65(48):1015-1018.
[2]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第1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51-760.
[3]陳金波,王寶璽,王宏偉,等.Stevens-Johnson綜合征及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癥61例回顧性分析[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8,41(8):542-547.
. Expert Opin Drug Saf,2010,9(1):15-21.
. Nature,2004,428(6982):486.
. Epilepsia,2010,51(5):926-930.
. N Engl J Med,2011,364(12):1126-1133.
. Pharmacogenomics,2010,11(3):349-356.
一日吃三棗 終生不顯老
文/張湖德
這是贊美吃棗的好處。人人都怕老,特別是女人,那么,怎樣才能青春永駐呢?其中一條經驗是:堅持每天都要吃上三個棗子。說明了大棗有極好的美容作用。
“大紅棗兒圓又甜”,鮮棗的可食部分達9l%,蛋白質含量較梨高11倍左右,脂肪和糖的含量是梨的2倍,鮮棗含糖量高達20%-36%,曬成紅棗則在60%以上,比制糖原料甜菜、甘蔗的含量還高。紅棗味甘,性平,無毒,可口。而比甜更重要的是,維生素在棗的身上安家落戶,使紅棗一下子榮耀起來。
棗中維生素C和維生素P含量最高,居各種水果之冠。在鮮紅棗中,維生素C的含量比柑橘高7-10倍,是蘋果的75倍。一般公認檸檬是含維生素P豐富的代表,但和鮮棗相比,卻遜色十幾倍,維生素P對健全人體的毛細血管、防治血液病、高血壓及心血管疾患都有一定的作用。
膳食中若維生素C缺乏或不足,人就會感到疲勞倦怠,以致產生壞血病,表現為牙齦腫脹出血,下肢多見瘀斑、瘀點;常吃紅棗可使人面色紅潤,容光煥發。維生素AI、維生素B1、維生素B2也是棗兒的“常住戶口”。因此,棗有“活維生素丸”的美稱。紅棗所含磷、鈣比一般果品高2-12倍。紅棗中還含有人體內參與生理代謝的激素――環磷酸腺苷。這種激素,干紅棗的含量最高。此外,紅棗中還含有14種氨基酸,6種有機酸,36種微量元素等。
傳統運動養生法(之五)
玩健身球
文/夏本利
玩健身球能調和氣血,舒筋健骨,強壯內臟,健腦益智,且運動量小,不受場地、氣候的限制,故適宜夏天練習。若能經常堅持練習健身球,對偏癱后遺癥、頸椎病、肩周炎、冠心病、手指功能障礙等疾病均有較好療效。其原因在于:
人體五指之上有許多穴位,是幾條經絡的起止點,而經絡則是聯系人腦神經和五臟六腑的紐帶。常練習者,可通過這些穴位和經絡產生不同程度的刺激,從而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目的。
此外,由于鐵球與手掌皮膚的頻繁摩擦,也會因靜電及熱效應的產生,起到增進血液循環,治療周身各部位疾病的作用。健身球的玩法主要有:
1.單手托雙球摩擦旋轉
即置雙球于單手掌心中,手指用力,使雙球在掌心中順轉和逆轉。在旋轉時手指要緊貼球體,使雙球互相摩擦,而不要碰撞。
2.單手托雙球離心旋轉
即在上述動作熟練后,逐步達到雙球互相離開旋轉。手指動作,旋轉方向均與摩擦旋轉相同,只是將手指伸開,用力撥弄雙球,使雙球在掌心中飛速旋轉,而不碰撞。其速度一般要求每分鐘為順轉150-200次。
3.雙手四球運動
即是在單手運動的基礎上,逐步鍛煉雙手四球運動。方法是:兩手同時做單手動作,此需要充分發揮大腦的作用才能做到。此動作難度大,要求技術高,但效果要比單手運動更好。
4.用鐵球按摩、揉搓、捶擊身體的不適部位
可減輕疼痛,也能鍛煉手力,對常患肩腫不適、腰酸腿痛的老人大有好處。
選藥不準
根據不同的癲癇類型選用不同的抗癲癇藥物,這是癲癇患者用藥治療的最基本原則。然而,許多非專科醫生尤其是基層醫院的醫生對癲癇的發作類型確定不準,或對各種抗癲癇藥的作用了解不透徹,故而常出現選藥不準或用藥不當的現象,這是導致癲癇難以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將有些患者的復雜部分性發作(又叫精神運動性癲癇)誤診為失神發作(又叫癲癇小發作)而使用乙琥胺治療,結果不但沒有療效反而加重了患者的病情;相反,若將有些患者的失神發作誤診為復雜部分性發作而使用卡馬西平或苯妥英鈉治療,也不會取得好的療效。
劑量不當
不同的癲癇患者對抗癲癇藥的反應有很大的差異,故必須堅持用藥的個體化原則,如果單憑個人的經驗用藥就很難達到理想的治療目的。服用抗癲癇藥的劑量不足或過大都不利于對癲癇的控制。若用藥劑量過小容易使患者處于“亞治療狀態”:相反,若用藥劑量過大(尤其是在發病初期)不但可增加癲癇發作的次數,還容易引起患者的慢性藥物中毒。
間斷服藥
癲癇是一種腦部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長期規范地用藥,否則難以痊愈。然而在臨床上,不少癲癇患者隨意間斷服藥。這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服藥方法危害極大,有時甚至還不如不用藥。因此,這種不良的用藥習慣必須引起癲癇患者及其家屬的高度重視,并堅決予以糾正,否則將貽誤治療。
頻繁換藥
有的癲癇患者對癲癇治療的長期性認識不足,總是急于求成,四處求醫,頻繁換藥。這也是癲癇難以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要使任何一種抗癲癇藥在血液中達到有效、穩定的濃度都需要較長的時間,多數藥物都需要在使用和觀察數月之后才能確定其有無療效,故患者絕不能頻繁換藥。
多藥聯用
對大多數癲癇患者來說,堅持單藥治療是國際上公認的治療原則,多藥聯合治療僅適用于單藥治療失敗的難治性癲癇患者。然而在現實中聯合使用多種藥物治療癲癇的現象十分普遍。筆者就曾遇到過一位該病患者同時應用9種新老抗癲癇藥物進行治療的情況。其實,這種服藥方法不僅不能提高療效,還會增加藥物的毒副反應,從而使患者無法長期堅持藥物治療。
迷信新藥
目前,國際抗癲癇聯盟仍然推薦卡馬西平、丙戊酸鈉、苯妥英鈉、苯巴比妥、撲米酮、乙琥胺、氯硝西泮等為一線抗癲癇藥物。但由于近年來又有十余種新的抗癲癇藥投放市場,如托吡酯(妥泰)、拉莫三嗪(利必通)、氨己烯酸、加巴噴丁、奧卡西平等,所以,很多癲癇患者便過分地相信新藥,誤認為上述新藥要比老藥好,并過早地加用新藥,結果導致了不良后果的發生。總的來說,這些新的抗癲癇藥的療效并不優于傳統的一線抗癲癇藥,而且價格昂貴。患者只有在用一線抗癲癇藥不能控制病情或出現了嚴重的副反應時才可考慮使用這些新藥,并應嚴格掌握這些新藥的適應癥及不良反應。
過早停藥
臨床證實,癲癇患者堅持服藥的時間越長,其停藥后病情復發的機會就越少。各型癲癇患者停藥所需的時間不同,如全面性強直一陣攣發作(又叫大發作)的患者須用藥一年以上才能停藥;失神發作的患者須用藥半年以上才能停藥。需要指出的是,癲癇患者在病情最后一次發作后,仍需根據自己病情的發作類型、發作頻率等繼續服用1~5年的藥物(維持量),然后再逐漸停藥。有些由腦部器質性疾病引起的癥狀性癲癇(又叫繼發性癲癇)患者,在病因未去除之前需終生服藥。
【關鍵詞】神經內科;抗癲癇藥;重癥監護病房;藥品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9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0049-01
癲癇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神經內科疾病,它是由神經系統激發所形成的,癲癇狀態持續是神經內科中的主要危急重癥之一,必須要對其及時的進行藥物治療。對癲癇發作進行及時有效地控制對于患者的轉歸以及預后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本研究將對我院神經內科重癥監護病房抗癲癇藥所引起的藥品不良反應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100例重癥癲癇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有42例女性,58例男性,所有患者的年齡為26―70歲,平均年齡為(35.2±17.1)歲。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有51例患者使用了抗癲癇藥物。
1.2 方法
在本研究的51例患者中,有24例患者出現了不良反應,其不良反應率為47.06%。對所有出現不良反應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調查,調查的內容主要有患者的一般資料、不良反應治療結果、臨床表現,引發不良反應的藥物,并對這些資料進行匯總、分析。
2 結果
2.1 導致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藥物、臨床表現以及給藥途徑
在本研究出現不良反應的24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的不良反引發是由苯巴比妥引起的,6例患者的不良反應是由奧卡西平引起的,5例患者是由丙戊酸鈉引起的,12例患者的不良反應是由卡馬西平所引起的。本研究出現不良反應的24例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為皮疹,且絕大部分皮疹為紅斑樣的丘疹,少數患者還存在面部腫脹的情況,此類患者在整個病程中還存在發熱的情況。此外,有8例患者出現了白細胞減少的情況,3例患者出現了肝功能異常的情況,2例患者出現了低血鈉癥,1例患者出現了眩暈的情況。其具體情況如表1 所示。
2.2 不良反應的轉歸情況
當發現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時,立即停止對患者進行給藥,對于存在皮疹的患者,按照皮疹的治療原則來對患者進行給藥。所有皮疹患者均采用皮質類的固醇激素來進行治療,情況嚴重的患者采用地塞米松靜脈注射,情況較輕的患者給予潑尼松口服。所有患者在經過5天左右的治療后,其臨床癥狀得到了有效地緩解,此時應降低激素的使用量。對于低血鈉癥患者,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對其給予相應的鈉元素補充治療。
3 討論
在神經內科疾病中,癲癇持續狀態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危機重癥,因此,在對神經內科重癥監護室的癲癇狀態持續的患者進行治療時,通常會用到多種抗癲癇藥物,因此,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的幾率也會大大增加。本研究中出現不良反應的24例患者均處于繼發性癲癇用藥過程中。當患者存在癲癇狀態持續、癲癇頻發、原發病較為嚴重等情況時,就有可能導致患者的病情進一步惡化。在對癲癇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為了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有效地控制,就必須對多種藥物進行聯用,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幾率。
大量的臨床實踐表明,在對癲癇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丙戊酸鈉以及卡馬西平的效果相對較好,是抗癲癇治療過程中的首選藥物,其在臨床中的應用也相對較為廣泛,這也是對這兩種藥物存在不良反應的人數相對較多的主要因素。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不同的抗癲癇藥物導致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情況也大不相同,因此,在對癲癇患者進行治療時,一定要對藥物進行合理的選擇,對于藥物使用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副作用也必須要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在對患者給藥的過程中,一定要定期對患者的各項機體指標進行監測,及早發現問題,以此來方式患者出現不可逆的病變。特別是對于奧卡西平,在對患者使用該藥物時,最好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給藥的劑量。
綜上所述,在對重癥癲癇患者給藥的過程中,臨床醫生必須對藥物的風險/效益比進行充分考慮,盡量選擇副作用小、療效明顯的藥品以此來降低患者在用藥后出現不良反應的幾率。
參考文獻:
[1] 杜麗君.兒童抗癲癇藥超敏反應綜合征臨床分析及隨訪觀察[J].中外醫療,2010,29(8):46-47.
[2] 孫丹,石奕武,劉智勝等.抗癲癇藥高敏綜合征臨床特點與HLA-B*1502基因的相關性[J].中華醫學雜志,2010,90(39):2763-2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