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姥姥的剪紙課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成為怎樣的角色?這一問題是許多藏語文同行們最多討論的話題。通過大量的學習、實踐和總結經驗后我認為在藏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應轉變為課堂的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和參與者。
1.引導者
藏語文老師的職能由原來的“教”轉變為現在的“導”。
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應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定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利用新技術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的困難。教師應是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朋友和榜樣,教導學生養成高尚的道德、健全的人格等品質。
2.合作者
藏語文教師要改變課堂主導者的觀念,將自己轉變為課堂的合作者,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出現。
新課程改革中提到“課堂教學中應學生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因此,將一切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的設定圍繞學生展開。明確學習活動不再是教師灌輸式的教學下學生被動的學習,而是相互合作、共同學習,這更需要加強教師與學生平等的地位,所以說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和教師是平等的地位,但是從知識層面上講教師仍然是學生的指導者,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需要教師進行科學的引導和合理的輔助,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知識。因此在教學中要加強小組合作學習。在學生合作學習時,教師要從講臺走到學生中間來,充當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學生的討論,獲得有關信息,為有效調控作好充分的準備。合作學習結束后,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讓學生反饋合作學習的信息,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有效指導。
3.促進者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單純的一味的傳授知識,教師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傳給學生,而學生并沒有親身體驗過獲取知識的過程,所以學生還是被動的接受。這樣就會慢慢的喪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習變得枯燥無味。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交往,學會合作,共同探究,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促進人格的健康發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就是要求教師必須從傳統的知識傳遞者轉變為個性發展的促進者。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和調節學生獲取知識的思考過程,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和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情境的創設、課堂的導入、教學的設計、問題的設定、引導的方法和氣氛的調節等。作為課堂教學的促進者,其角色行為主要表現在為了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和為學生的學習而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的教學形式;建立一個互動、交流、寬容、接納的課堂氣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自己探究、體驗、分析和感受課文的魅力與思想,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互動中去;與學生一起分享他們的情感體驗和成功喜悅,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或錯誤,使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與完善。
4.參與者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而不是居高臨下的主導者。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處于權威地位,因此學生被動地接受老師的灌輸,師生之間顯然是不平等的。加之激烈的升學競爭,更導致師生矛盾加劇,造成了學生嚴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形成情感對立。這種狀態下的教學肯定是事倍功半的。
作為參與者,教師必須打破以往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局面,要努力構建和諧、民主、平等、合作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自由表達,自主探究;教師要放下架子,走下講臺,和學生一起學習,一起討論探究,感受學生的情感和想法;教師要不能只顧自己的“導演”和“主演”地位,而要參與到學生各個環節的學習活動中去,與學生交流和溝通,將自己融入課堂,把自己成為課堂的一員,并柑橘具體的要求要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一、關鍵詞是情感的噴發點
【案例】《姥姥的剪紙》教學片段
師:“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險,便用剪紙把我拴在屋檐下。”“拴”本來是什么意思?
生:捆住、綁住。
師:這里的“拴”是什么意思?
生:吸引。
師:同學們,是什么樣的剪紙吸引力這么大,能“把我拴在屋檐下”呢?
生:蹦蹦跳跳的兔子,睡覺的兔子;拉車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兔子總是在玩耍,老牛總是在干活兒。
生:這些剪紙為什么能“把我拴在屋檐下”呢?
生:姥姥的剪紙生動傳神。
生:姥姥的剪紙惟妙惟肖。
師:更重要的是“我”能從這剪紙中感覺到什么呢?
生:“我”能感覺到姥姥對“我”濃濃的愛。
生:我感覺到姥姥仿佛就是老牛,我仿佛就是兔子,姥姥像老牛關心兔子一樣關心我。
師:是呀!孩子都希望有人愛、有人疼。好一個“拴”字,它既讓我們體會到了姥姥的剪紙惟妙惟肖、生動傳神、栩栩如生,更讓我們感覺到了姥姥對“我”濃濃的愛。
“文章有溫度,字詞知冷暖。”有時候,一個字,一個詞,就是作者感情的濃縮、寄托,其意味雋永,耐人尋味。教者要善于抓住它們,引領學生用心咀嚼,細細品味,從中感受作者的心跳,傾聽作者的心聲。案例中“拴”字的教學,通過巧妙的引導,讓學生潛心會文,通過與文本的對話,走進了作者的內心世界,從而讓學生明白,這“拴”字折射出的是剪紙的惟妙惟肖、姥姥的心靈手巧,更是姥姥對“我”深深的愛;這“拴”無需繩索,卻已深入“我”的骨髓,牢牢拴住了“我”的靈魂,甚至若干年后,仍讓“我”魂牽夢繞。
二、關鍵詞是能力的訓練點
【案例】《海倫·凱勒》教學片段
師:“她拼命摸讀盲文,不停地書寫單詞和句子。”句中哪個詞深深打動了你?
生:拼命。
師:默讀這句話,靜靜想一想,海倫·凱勒是怎樣拼命的呢?你的眼前浮現出了哪些畫面呢?
生:我看到小海倫滿頭大汗,甚至有些汗珠順著臉頰往下流,可她還在摸盲文。
生:我看到小海倫的小臉凍得發青,小手凍得通紅,可她還在書寫單詞和句子。
生:我看到小海倫的手滲出了血,媽媽流著淚叫她休息一會兒,可她還是不停地摸盲文。
師:小海倫這么拼命,大家都很心疼她。媽媽勸道:“孩子,你的臉上都是汗,快歇一歇吧!”小海倫會怎么想呢?
生:我不能停,我要學會讀書、寫字。
師:爸爸勸道:“孩子,你的手都摸出血了,快歇一歇吧!”小海倫會怎么想呢?
生:我只有學會了摸盲文,我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才可以把我的心里話告訴爸爸、媽媽,才可以和我的伙伴交流。
一、舍棄繁雜的教學目標――簡單
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目標太多太雜,教學就會像蜻蜓點水,匆匆而過,樣樣都不能達成。于永正老師在教學《小稻秧脫險記》時是這樣定位教學目標的。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小稻秧脫險記》。請小朋友把手拿出來,跟于老師一起寫課題。注意“稻”的筆順,“秧”的右邊起筆位置。
師:學這篇課文,我們有四項任務。(投影出示,教師讀)
教學目標:
1.讀課文,讀出生字字音,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讀邊體會詞語的意思。
3.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險?后來是怎樣脫險的?
4.寫生字,要求寫得正確、規范。
舍棄繁雜的目標首先要學會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學生已經會的,不需教;學生能自己學會的,不必教;教了學生也不會的,不能教”。教學目標的制定“應該基于學生已有的水平,設置學生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其間的‘距離’便是學生發展的空間,切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一切教學目標的定位,最終以學生的實際水平與發展需要為尺度。于永正老師在研究課后作業題的基礎上制定了如上的教學目標。孩子們在課堂上跟著于老師一步一步地探究,扎扎實實地學習。而于老師則聲情并茂、入情入境地引導孩子讀好小稻秧、雜草、噴霧器大夫之間的對話。這樣,學生學得興致盎然,在輕輕松松中有效達成了教學目標。
舍棄繁雜的目標其次應提倡“一課一得”。一堂課的目標要集中,任務要單一,集中精力,用足夠的時間組織扎實有效的活動來達成目標,力爭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所獲,漸漸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二、舍棄龐雜的教學內容――簡要
請看《人類的“老師”》教學片斷
師:孩子們,自然界中有很多的生物都是人類的“老師”,要把那么多的“老師”都寫出來肯定是不現實的。那作者又是怎樣給我們介紹人類的“老師”呢?
生:作者主要介紹了鳥兒、鯨、雞蛋、袋鼠、貝殼等。
師:作者在介紹這幾種人類的“老師”時,方法一樣嗎?你發現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生1:我發現作者介紹鳥兒、鯨和雞蛋時用筆較多,是詳寫;而介紹袋鼠、貝殼等生物時是略寫。
生2:我發現作者介紹鳥兒、鯨和雞蛋時運用了相同的介紹方法,都是先敘述存在的問題,再從生物的某一特點中得到啟示進行改善。
師:同學們表現得真棒,無師自通。你們看到了作者的寫作方法,下面就讓我們好好欣賞這幾段,學學作者的寫作方法來進行一個課堂小練筆。
《人類的“老師”》一課可教內容很多,但筆者在解讀教材的過程中,撇開了眾多非語文的東西,僅僅關注作者的表達,引領學生自學自悟,習得表達的方法和技巧,讓課堂更有語文味。于永正老師在回顧自己教學歷程時由衷地感嘆道:“五十多歲了才明白,教語文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學生識字、寫字、讀書、作文。就是讀讀寫寫,寫寫讀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就是要讓語文課堂回歸簡單:根據學段的目標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撇去所有非語文的東西,精選教學內容,引領學生扎扎實實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從而習得語文。
三、舍棄冗長的教學過程――簡明
請看《姥姥的剪紙》教學片斷:
師:看課題,姥姥的“剪紙”給你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通讀全文,畫出相關的語句,讀一讀,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學生交流)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姥姥剪得嫻熟,剪得精妙。在姥姥的剪紙中,我們還讀到了姥姥的有求必應、與人為善的可貴品格。下面讓我們繼續品讀課文,在姥姥的剪紙中,你們還讀出了什么?
生:我還讀出了姥姥對外孫的疼愛。特別是姥姥剪的“老牛和小兔”的一組剪紙。
師:能不能具體說說呢?
生:老牛就象征著姥姥,小兔象征著外孫……
師:看看課文最后一段,大家還從剪紙中讀出了什么?
生:我還讀出了姥姥對外孫的思念和期待。
筆者在教學《姥姥的剪紙》時,就這樣扣住題目中的“剪”字做文章,姥姥剪紙“剪”出了高超的技藝,“剪”出了與人為善的品格,更“剪”出了對外孫的疼愛。就從這個“剪”字展開教學,教學過程清楚明了,直奔主題,這應是教學的本質所在吧。語文課堂要簡單些再簡單些,不曲徑通幽,不繞大圈子,讓學生清清楚楚地參與語言實踐活動。
色彩艷麗、生動形象的插圖比優美的文字更加吸引學生,低年級學生尤其愛看插圖。因此,上課時,我在注重培養學生領悟語言魅力的同時,從不忽視插圖的畫龍點睛作用,引導學生在觀察插圖的同時開啟思維的閥門。教學拼音a時,文中就有一幅插圖,一個胖乎乎、穿著藍裙子的小女孩站在河邊“aaa”地唱歌,河岸邊一只身穿彩衣的大公雞也“ooo”地對唱,清清的河水里還有兩只大白鵝。我在教學拼音的同時讓學生看插圖,并說說從圖上看到了什么。開始我先讓學生說一句、兩句,后來我說:“誰能把這幅圖編一個故事?”難度提高了,有學生在老師的引導啟發下,編出了一個個好聽的故事。最后,我讓學生回去編故事給家長聽。看圖編故事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成了我們學拼音時一道甜甜的“點心”。插圖中那特有的絢麗的色彩、清晰的畫面,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讓他們很快融入到情境當中,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自然地表達出來。如果沒有插圖,同學們的思維就會被文字禁錮,課堂上也就不會有這樣師生互動的場面。插圖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像一把鑰匙,開啟了學生的思維。
二、 巧用插圖,突破課文的重難點
有些插圖往往就是課文的精髓,抓住插圖來理解課文,巧妙突破難點,深入淺出,無疑是一大妙招。我在執教研討課《螞蟻和蟈蟈》一課時,課文中兩個場景――夏天與冬天,兩位主人公的不同做法――螞蟻搬糧食與蟈蟈唱歌睡覺;兩個不同的結局――螞蟻滿頭大汗地勞動,在冬天就能享受充足的食物;蟈蟈自由自在的下場,只能是又冷又餓。真是鮮明的對比!我充分聚焦課文中的插圖來突破課文的難點,這幾幅插圖可以說是教學的得力輔助手段。課文前的兩幅插圖,是結局――螞蟻們其樂融融,在溫暖的洞中愉快進食;蟈蟈們又冷又餓,是痛苦,是后悔,已來不及了。而后面的插圖,則十分形象地再現了課文,螞蟻們干得滿頭大汗,三只蟈蟈躺在樹下乘涼,有的唱歌,有的睡覺。我充分利用了這幾幅插圖,來理解文本,展開想象,進行“有的……有的……還有的……”句式的訓練,效果很好。
三、 活用插圖,營造交際的情境
教材中有許多插圖,生動形象,直觀有趣,不僅是課文內容的濃縮,而且將觀察方法、思維訓練隱含其中,恰如其分地運用,能激發學生說話的興趣。活用插圖,揣摩人物的心理,感悟文本所蘊含的道理,營造師生之間的對話,讀者與主人公的心靈對話等多角度的口語交際場,可以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如《螞蟻和蟈蟈》一文教學結束時,我讓學生觀察冬天來臨時,蟈蟈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可憐狀。我問:“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蟈蟈又冷又餓,有的哭,有的暈倒,有的在后悔。”“是啊,它會哭什么呢?”“它一定在后悔,早知今日,我就該在夏天和螞蟻一樣搬糧食了。”“你就是其中的一只蟈蟈,你會對同伴說什么呢?”學生小手如林,個個思維被激活了,心中有話再也按捺不住了。“我會說,明年我們一定要學習螞蟻的勤勞啊!”“同伴們,懶惰的結果是痛苦啊!勤勞的結局才是幸福啊!”課文蘊藏的道理,在你一言我一語的口語表達中水到渠成地說了出來。
四、 妙用插圖,打造習作的平臺
關鍵詞: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說寫能力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語文課最能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觀察、想象、思維等多種能力。我們知道能力的形成必須靠訓練。因此,加強語言訓練就成為語文課的主旋律。如何在語文課中進行語言訓練呢?下面,我根據小學語文教材中常見的語言表達特點,結合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抓住課文中重點語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作者為了使筆下的人物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常常采用抒情的筆調。例如,《錢學森 》一文的第一自然段,“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牽夢繞的祖國,他多么希望腳下不是輪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艙壁呀!”教學這句話時,先讓學生理解“魂牽夢繞”的意思。可用找近義詞的方法,學生說出了 “日思夜想”、“牽腸掛肚”、“朝思暮想”、“夢寐以求”等詞語,說明了錢學森非常想念自己的祖國。再讓學生讀后半句“ 不是……而是……”,著力強調,充分感嘆,更加表現了錢學森歸心似箭的心情,而且他還想要趕快為祖國造出火箭的急切情懷。最后讓學生再走進錢學森的內心世界讀讀這句話。
二、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語,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
有的課文中的語言前后聯系很緊密。例如,《姥姥的剪紙》 一文中最后一自然段,“事實上,我無論走多遠、走多久,夢中總不時映現家鄉的窗花和村落兩側的四季田野。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只要憶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紙聲,我的心境與夢境就立刻變得有聲有色。”教學這段時可用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這段話中我為什么會夢見家鄉的窗花和村落兩側的四季田野?此時此刻,我會想到誰?當我憶起姥姥的剪紙聲時,我的心境如何?當我憶起姥姥的剪紙聲時,我的夢境會出現什么景象?讓學生結合課文前后的閱讀,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
三、抓住課文中簡練的語言,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的簡潔性
課文中既有具體的語言,也有簡練的語言。例如,《詹天佑》一文,有這樣一句話:“哪里要開山,哪里要架橋,哪里要把陡坡鏟平,哪里要把彎度改小,都要經過勘測,進行周密計算。”通過反復朗讀,引導學生體會出以下幾點:(1)詹天佑去的地方多,走的路多;(2)施工的項目多,工作量大;(3)工程復雜,施工難度大;(4)工作態度認真,一絲不茍。這一句話,作者雖然只用了38個字,卻表達了這么豐富的內容。語言是多么簡練啊!學到此處,教師要告訴學生,說話作文時一定要去掉繁瑣的、與表達中心思想關系不太密切的語言,語言要做到精練。
四、抓住課文中的留白,訓練學生的說寫能力
課文中的語言往往有省略的內容,給我們讀者會留下一些懸念。例如,教學《愛之鏈》的最后一自然段時,有這樣一句話,“她輕輕地親吻著丈夫那粗糙的臉頰,喃喃地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親愛的,喬依……’”教學這段時教師提示學生,結合全文內容理解女店主最后這句話的意思以及在全文的作用,并將女店主沒有說完的話補充完整。這樣不僅對學生進行了思維能力的訓練,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的說寫能力,一舉多得啊!
五、抓住課文插圖,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課本中有許多生動的插圖,而這也是語言訓練的絕好時機。教學時可以讓孩子仔細觀察,然后再通過口頭語言表達出來。例如,教學課本劇 《負荊請罪》一課的第二幕時,課本上安排了一幅圖,寫的是廉頗與藺相如將相和好的事。教學時,可讓學生先看看插圖,一邊讀對話,一邊體會圓括號里所敘述的人物的動作、神態及其心情,然后再說說畫面上的人物動作、語言、神態及內心世界。由表及里,最終表現出藺相如的寬容大度以及廉頗的知錯就改的高貴品質。畫面上廉頗是滿面羞慚,滿心悔恨。藺相如是真誠相待,滿心歡喜。藺相如的“連忙取下荊條扔在一邊,伸手去扶廉頗”這樣的動作敘述與藺相如的語言“廉將軍,別這樣,快請起,快請起”相吻合。而且更進一步體現了藺相如的寬容大度,對廉頗的關心愛護。
六、結合課文內容,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