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焊接熱處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 前言
隨著科技的發展,新結構、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的廣泛應用,P91鋼做為一種改進型9 Cr-1 Mo鋼,因其良好的綜合性能和適宜的性價比使該鋼種在火力發電廠的蒸汽管道上得到廣泛應用。目前國內各主力火力發電機組的主蒸汽管道材料普遍采用SA335-P91鋼,這種鋼材的焊接和熱處理技術處于經驗積累階段。
2 SA335-P91鋼簡介
SA335-P91鋼屬空冷馬氏體鋼,實質上是以原9 Cr-1 Mo鋼基礎上加入強化元素V、Nb、N等形成的一種變質新鋼種,目的是進一步提高高溫強度。組織為馬氏體,具有相當高的空冷特性,焊接過程中處理不當易產生裂紋。
SA335-P91鋼的化學成分和力學性能表:
3開工條件準備與排查
3.1焊接施工一般工藝流程
3.2開工條件排查
人:焊工已進行崗前模擬練習,并報驗;熱處理工已報驗;旁站技術員、質檢員到位。
機:焊接、熱處理設備完好;熱電偶、記錄儀、遠紅外測溫儀已校驗。
料:焊材已采購并報驗烘培;氬氣到位;充氬裝置、定位塊制作完成。
法:工藝評定合格;作業指導書已審批交底。
環:環境包括溫度和擋風雨雪設施滿足要求;腳手架搭設滿足焊接和熱處理要求。
3.3焊前準備
充氬保護安裝到位;坡口檢查清理并對口合格;充氬開始;對口點焊(“定位塊”3塊);預熱開始。
3.4充氬方法
焊接前,管道內部應充氬保護,管道焊口每側300mm-400mm位置,用牛皮紙密封,形成氣室;利用φ22不銹鋼管敲扁作成“氣針”插入待焊坡口中,氬氣流量10-20L/ min,施焊過程中保持8-12 L/ min。充氬時,焊口間隙用保溫棉條密封,水平固定位置焊口應從上部充氬,用燃燒的火柴或打火機在第一點口處檢驗,熄滅則充氬達到可焊要求。
4焊接方法和工藝
4.1電加熱預熱至150℃-200℃后,進行氬弧打底,由兩位焊工對稱焊接,氬弧打底兩層,焊接第二遍收頭時,利用氣室中的氬氣保護,快速抽出“氣針”,將預留孔封蓋;
4.2預熱至200℃-250℃后,進行電焊焊接;焊條保溫筒應插電并保持在80℃-120℃;
4.3焊接過程中,注意使用遠紅外測溫儀對焊縫處的熱處理溫度和層間溫度進行監控,并與熱處理記錄儀溫度進行比照,保證控溫準確,控制層間溫度為220℃-280℃;
4.4每一層焊接結束后及時進行清理,自檢合格后方可焊接次層焊縫,多層多道焊接時每層焊道接頭錯開10-15mm,并焊接平滑;為保證后一道焊縫對前一道的回火作用,焊接時每層焊道厚度的控制約為焊條直徑,擺動寬度不得超過4倍的焊條直徑;(下圖:P91管焊接工藝參數)
4.5退火焊道:大管徑厚壁管水平固定焊蓋面層的焊道,焊接一層至少三道焊縫,中間為“退火焊道”,以利于改善焊縫金屬組織和性能,確保上層焊道對下層焊道的回火作用。
5熱處理工藝方法
5.1熱處理前技術準備
加熱之前應采取合理的措施,保證焊接接頭不受外力作用,并且要有防雨措施,以免熱處理控溫過程中焊接接頭被雨水冷卻,影響焊接接頭質量。熱處理時管子兩端要封閉,避免穿膛風,影響熱處理質量。
熱處理的加熱寬度,從焊縫中心算起,每側不小于管子壁厚的3倍,在現場布置加熱器時寬度比要求的寬度每側多出60mm。保溫寬度每側不小于管子壁厚的5倍,以減少溫度梯度。
進行熱處理時,測溫點應對稱分布在焊縫中心兩側,且應盡可能靠近焊縫。我們在熱處理時布置了3個測溫點,分別在焊縫中心上下對稱位置和焊縫左右任一處。
為規范施工,嚴格執行熱處理工藝,在施工過程中要做好工作記錄。工作記錄內容包括:預熱溫度(氬弧焊層、電焊層)、熱電偶布置、加熱器布置、溫度設定等,使熱處理過程符合工藝要求。
5.2熱處理參數選擇與執行
焊前預熱:采用遠紅外加熱,預熱溫度150℃-200℃;
層間溫度:220℃-280℃;對溫度的控制,除以熱電偶進行自動控溫外,現場輔以遠紅外測溫儀進行監控,保證控溫準確
焊后熱處理:焊后緩冷至100-150℃,保溫1-2小時以后升溫,焊后熱處理溫度760℃,升降溫速度為≤150℃/h ,300℃以下不控溫
施工現場應布置兩路電源,防止由于斷電造成焊接及熱處理非正常中斷。
5.3焊接施工中熱處理過程控制
6焊縫質量檢驗
6.1外觀檢查:焊縫表面成型良好,過渡圓滑、勻直、接頭良好,焊縫余高、寬窄差、咬邊均符合質量標準要求,杜絕裂紋、弧坑、氣孔、夾渣存在。
6.2硬度檢查:熱處理結束后,做100%硬度檢測,測定部位為焊縫區、熱影響區及母材。每個部位測定不少于三點。硬度值測定平均值不超過母材的布什硬度加100HB,且應≤350HB為合格。
6.3超聲波檢驗:熱處理結束且硬度合格后,進行100%超聲波檢驗,UT檢驗I級合格。
6.4光譜分析:焊后對焊縫進行100%光譜檢驗,并磨去弧光灼燒點。
7其它注意事項
7.1焊接熱處理時,焊口處不得有外力,鏈條等固定裝置熱處理后放開卸拆,以免外力作用引起裂紋。
7.2焊工不得疲勞作業,情緒穩定,心態平和。
7.3施焊至定位塊時,應將其拆除,并用砂輪機磨掉焊點,不得預留痕跡,并確認無裂紋等缺陷。
7.4電焊蓋面層至少焊三道,中間為“退火焊道”。
7.5外觀檢查不合格的焊縫,輕微者打磨補焊,嚴重者重新焊接;無損檢驗不合格的焊縫,其缺陷可進行補焊,但必須在確認缺陷已經清除徹底,按正常工藝施焊,同一焊口返修不得超過兩次;返修后的接頭,必須重新進行焊后熱處理和無損檢驗。
8結束語
【關鍵詞】熱處理;鎂合金;焊接接頭
0.引言
鎂資源是21世紀的重要戰略物資,世界各國高度重視鎂合金的研究與開發。鎂合金在汽車、計算機、通信及航空航天等領域廣泛應用,必將面臨連接問題,焊接是一種優選的連接方案。深入認識鎂合金的性能特點,掌握其焊接性能和焊接方法是提高鎂合金焊接質量的有效途徑。
1.鎂合金及其性能特點
鎂屬于輕金屬,地殼中鎂含量豐富,約占地殼組成的2.5%。鎂的熔點為650℃、鎂的密度為1.7g/cm3;鎂的標準電極電位為-2.36,性質較活潑,用作結構材料必須合金化,以防止在空氣中自燃。鎂合金具有密度低、比強度高、阻尼性好、導熱性好、電磁屏蔽性好、加工性優異等性能特點。
2.鎂合金的焊接性能
鎂合金密度低,熔點低,熱導率和電導率大,熱脹系數大,化學活潑性很強、易氧化,且氧化物的熔點很高,因此鎂合金在焊接過程中會產生如下問題鎂合金在焊接過程中會遇到如下問題:
2.1粗晶問題。鎂合金熱傳導率較大,焊接時需要較大的熱源,焊縫附近出現金屬過熱和晶粒長大的現象。
2.2氧化、氮化和蒸發。高溫下,鎂容易被氧化、氮化生成夾雜物,破壞接頭的性能。另外,鎂的沸點只有1100℃,焊接時很容易蒸發。
2.3變形和下塌。鎂的熱膨脹系數比較大,高溫電弧下很容易產生較大變形并引起很大的熱應力。同時,鎂的表面張力很小,容易形成塌陷。
2.4氣孔。氫氣在鎂中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焊接時,氫氣進入鎂中,同時,鎂的密度小,氣體不易逸出。這樣,焊接過程會形成氣孔。
2.5熱裂紋。鎂合金焊接時,組織中低熔點化合物首先熔化,出現空穴或者晶界氧化現象,即產生了熱裂紋。
2.6燃燒。高溫下操作時,即使在氣氛保護下,鎂合金焊接時仍會產生大量氧化鎂濃煙及臭氧,甚至出現飛濺、燃燒等劇烈的氧化現象,操作要十分小心。
3.熱處理對鎂合金焊接接頭性能的影響
由于鎂合金在焊接時存在上述特點,目前針對如何改善焊接接頭組織結構和提高接頭的性能方面有大量的研究。
3.1熱處理對AZ31B鎂合金板材TIG焊接力學性能的影響研究成果
Ya-jie Chu[5,6]等人通過熱處理的方法來提高AZ31B氣體保護鎢極氬弧焊的性能。經由光譜掃描電鏡和光學顯微鏡研究焊接接頭的微觀組織。通過拉伸試驗和硬度試驗研究熱處理對焊接接頭機械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經過熱處理后的焊縫的拉伸強度可達到母材的92%,比未經過處理前有明顯提高。這主要歸功于融合區的等軸晶粒結構,熱處理后枝晶轉變為等軸晶粒,枝晶偏析有效的消除。
3.2熱處理對AZ31B鎂合金板材FSW焊接結構性能的影響研究成果
郭韡[7,8]等人對AZ31B鎂合金進行攪拌摩擦焊接及焊后熱處理,研究了熱處理前后焊接接頭顯微組織及顯微硬度的變化規律。結果表明:
隨著退火溫度的升高,AZ31B鎂合金攪拌摩擦焊接接頭前進側和后退側的分界線逐漸消失;在熱處理過程中,由于焊核區所吸收的能量主要用于晶粒的長大,而熱影響區和熱機影響區結合區域在再結晶時消耗了較多的能量,導致了焊核區晶粒的長大速率大于熱影響區和熱機影響區結合區域的。
當退火溫度低于200℃時,熱機影響區的顯微硬度高于焊核區,并且前進側熱機影響區的顯微硬度略高于后退側的;當退火溫度高于250℃后,熱機影響區的顯微硬度顯著下降;隨著退火溫度的升高,熱影響區的顯微硬度略有下降。焊后熱處理可以顯著改善焊接接頭的力學性能。
當攪拌頭的旋轉速度為600r·min-1,焊接速度為47.5mm·min-1,接頭的抗拉強度為168MPa,延伸率為3.6%。熱處理后,接頭的抗拉強度和延伸率最高可達205MPa和8.6%,比熱處理前分別提高22.02%和138.89%;接頭的最佳熱處理工藝為:退火溫度250℃,保溫1h;隨著退火溫度的升高,焊核區晶粒的長大速度大于熱影響區 /熱機影響區混合區域(HAZ/TMAZ)。當退火溫度高于250℃時,焊接接頭的拉伸斷口主要為扁條狀韌窩,呈現出微孔聚合韌性斷裂特征。
4.熱處理對鎂合金板材焊接結構性能的影響研究存在的問題
4.1目前熱處理對鎂合金板材焊接結構性能的影響研究對象僅為AZ31B,對于其他型號的鎂合金如:AZ91D、AM60B、AM50A、AS41B等的研究還不夠。
4.2鎂合金的焊接方法主要有鎢極惰性氣體保護焊( TIG)、熔化極惰性氣體保護焊( MIG)、攪拌摩擦焊(FSW)、激光焊(LBW)、電子束焊(EBW)和電阻點焊等(RSW)。但是目前對鎂合金焊接接頭進行熱處理后接頭力學性能的研究僅限與TIG和FSW。對于鎂合金的其他焊接方法缺少焊后熱處理的研究
4.3目前有熱處理對鎂合金焊接接頭沖擊韌性的研究還比較少。
【參考文獻】
[1]劉軍,董俊慧,吳永軍,孟顯超.AZ91D鎂合金TIG焊接接頭組織及性能研究[J].輕合金加工技術,2009,37(2):42-44.
[2]徐培全,李永平,陸騰佳,于治水.AZ91D鎂合金鎢級氬弧焊接接頭組織性能分析[J].熱加工工藝,2011,40(15):120-12.
[3]董長富,劉黎明,趙旭.變形鎂合金填絲TIG焊接工藝及組織性能分析[J].焊接學報,2005,26(2):33-35.
[4]王自啟,曹曉卿,郭繼祥,李黎忱,萬里波.AZ31鎂合金板材在熱處理中組織和性能的演變[J].新技術新工藝,2011,4:65-67.
[5]初雅杰,李曉泉,吳申慶.變形鎂合金TIG焊接接頭組織和力學性能研究[J].熱加工工藝,2010,39(9):140-142.
[6]Ya-jie Chul,Jian Chen,Xiao-quan Li,Shen-qing Wun,and Zong-hui.Effects of thermomechanical treatm ents on the m icr0structure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GTA-welded AZ31B magnesium alloy [J].InternationalJournal of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2012,19(10):945-150.
關鍵詞:建設施工現場 焊接 熱處理 質量控制 問題 措施 分析
在當前技術條件支持下,焊接及焊接熱處理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建筑、電力、石化以及船舶等多個行業領域,其在現場施工焊接過程當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是可想而知的?,F階段大部分建筑施工單位,特別是已全面推行ISO9000標準單位均充分考慮到了熱處理作業對焊接結構的特殊性影響,而在焊接施工過程當中將熱處理作為質量控制的關鍵要素之一。從理論上來說,熱處理作為可能對焊接結構質量造成影響的最終環節也是最關鍵環節,針對熱處理作業進行系統且嚴格的質量控制,無疑同樣能夠起到規范并控制焊接作業的關鍵目的。換句話來說,針對熱處理工序特殊的工藝要求及工序特點,制定與之相對應的質量控制措施,確保熱處理工序施工作業的穩定性,是確保焊接質量穩定、有效的基礎所在。本文試基于這一背景,從存在問題與對策這兩方面入手其對做詳細分析與說明。
一、現階段建設施工現場焊接熱處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母材及焊接材料質量不均勻性問題突出:母材及焊接材料質量的不均勻性集中體現在其化學成分分布的不均勻性。而此類問題最終將導致焊接部件接頭位置出現明顯的組織偏析問題,嚴重時可能導致焊接部件出現機械性能方面的不均勻性問題。與此同時,現階段有關焊接熱處理作業所采取的質量監督措施多為硬度檢驗方式,這種傳統意義上的質量監督方式將母材硬度作為了評價整個建設施工現場焊接熱處理質量的唯一標準,進而也可能導致檢驗標準出現不均勻。
(二)焊接作業過程中的不穩定性問題突出:傳統意義上以人工作業方式為主的手工焊接方式使得焊接部件接頭位置的焊接質量無從保障。而嚴格且有效的質量控制要求焊接過程當中不得出現任何形式的淬硬組織,此要求往往與焊接熱處理實踐作業過程當中組織狀態及組織性能不均勻性問題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矛盾,這也正是焊接熱處理質量控制最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建設施工現場焊接熱處理的質量控制對策分析
熱處理工序在建設施工現場焊接施工環節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及其所發揮的關鍵作用決定了針對熱處理過程所進行的質量控制應當涵蓋熱處理工序人員、材料、設備、工藝等多個方面,其應當成為全過程、全階段性的質量控制作業。具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需要引起我們的特別關注與重視。
(一)焊接熱處理工作人員的質量控制對策分析:人員是焊接熱處理工序作業的實施主體,確保參與熱處理作業工作人員均經過嚴格的崗前培訓,具備進行熱處理操作的技術性資格,能夠明確熱處理作業在焊接施工,乃至在整個建設施工中所處地位,以及針對熱處理作業性能進行簡要評價與完善的能力是建設施工單位應當重點關注并予以規范的,其應當是熱處理質量控制的前提所在。
(二)焊接熱處理施工材料的質量控制對策分析:焊接階段熱處理過程當中所涉及到的材料主要可以分為主用材料與輔助材料這兩種類型。前者主要是指那部分以加熱過程順利進行為目的而必須選用且消耗的材料(例如感應加熱線管、保溫材料、電纜、電熱偶裝置以及補償導線等)。后者主要是指那部分以協助主用材料完成加熱為目的而需要消耗的材料(例如接插件、鐵絲、絕緣膠帶以及各種消耗性元件等)。針對施工材料的質量控制主要是針對以上材料對象,對其進場施工前期所提供的合格證及檢驗證件予以檢查且核對,并按照一定的方式對其進行入庫保管,按照領用單據復核領用的嚴格流程進行領用作業。
(三)焊接熱處理施工設備的質量控制對策分析:焊接熱處理過程當中所涉及到的設備裝置主要包括加熱設備、溫控設備、檢驗設備以及各類養護維修設備。針對施工設備進行質量控制的關鍵在于確保熱處理階段爐溫控制的精確性以及爐內溫度參數分部的均衡性。起終點應當關注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①.首先,是爐溫參數分部均衡性因素的測定作業,其主要是在測出溫度在爐內規定區域內各個位置點的分布狀態,進而衡量溫度參數在整個熱處理階段的波動大小,此項質量控制措施的實施能夠確定熱處理過程當中加熱區的大小及具置。在實踐作業的過程當中,考慮到建設施工現場焊接熱處理的特殊性要求,爐溫溫度的測量方式基本可以采取將多支熱電偶裝置同時放置于爐內某一特殊區域內進行測量,此種測量方式對于反應爐形狀的適應性較強,且能夠針對多支熱電偶裝置的實時測定讀數進行同時讀取,確保了所獲取數據的穩定性與有效性。
(四)焊接熱處理施工工藝的質量控制對策分析:建設施工焊接熱處理所涉及到的工藝技術主要包括焊前預熱處理、后熱處理以及焊后熱處理這三個方面。相關實踐研究結果向我們證實了一個方面的問題:考慮到冷裂紋在焊后溫度高于100℃的情況下仍然存在產生及蔓延的可能性,則應當考慮自焊后至100℃溫度之間的臨界冷卻實踐,確保焊接熱影響區不會于根部地區產生任何形式的裂紋問題,并在此基礎之上確定適宜的預熱溫度。與此同時,未確保建設施工焊接部件后期“零”冷裂紋的產生,應當配備必要的焊后熱處理作業,對于存在裂紋傾向或者是裂紋可能性的焊接部件而言,熱處理過程當中所涉及到的溫度與時間選取應當盡量避免敏感性溫區,以此種方式確保熱處理作業的有效性與可靠性。
三、結束語
我們知道:焊接施工最為根本性的目的在于針對同種或異種被焊工件,在加壓及加熱、材料填充及非填充作用之下,使焊接雙方材料的材質能夠形成原子間的有效建和,并且焊接雙方材料能夠形成一種永久性連接狀態的綜合性加工技術。隨著城市化建設發展的持續退經,建設施工的蓬勃興起,焊接施工也開始廣泛應用于建設施工項目作業過程當中,其重要意義開始受到各方工作人員的特別關注與重視??偠灾疚尼槍τ嘘P建設施工現場焊接熱處理質量控制對策相關問題做出了簡要分析與說明,希望能夠引起各方工作人員的特別關注與重視。
參考文獻:
[1] 高潔安.嚴正.董艷柱等.SA335—P92鋼管采用感應加熱焊接熱處理工藝試驗. [J].電力建設.2010.31.(10).109—113.
[2] 張經充.于鳳云.胡金平等.弱磁檢測技術在熱處理質量評價中的應用. [J].機床與液壓.2010.38.(20).104—105.114.
[3] 于鳳云.不同熱處理狀態下焊接件應力集中的金屬磁記憶檢測. [J].金屬熱處理.2007.32.(09).86—89.
關鍵詞:麥克盧漢冷媒介熱媒介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992(2010)08-0010-01
馬歇爾?麥克盧漢(1911-1980),加拿大傳播學大師,一位生前被一些人稱為是學術上的“羅馬祭師”“北方圣人”,是“繼牛頓、達爾文、弗洛伊德、愛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被另一些人稱為是“攻擊理性的暴君”“被瘋狂的空間知覺搞得走火入魔的形而上學巫師”“電視機上的教師爺”。
一、麥克盧漢的“冷熱媒介”
麥氏在《理解媒介》中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觀點,其中大部分觀點已經為世人所接受,并得到了時間的檢驗,如:地球村、媒介即訊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等,充分展現了麥氏的超凡預見性,令人信服。但對于書中提出的另一觀點:把媒介分成冷、熱兩類,卻一直爭議不斷,大多數傳播學者認為麥氏這一分類方式劃分標準不清,說服力不夠。在所有對麥克盧漢的批評中,最為集中的就是關于“冷、熱媒介”劃分的標準?!袄錈崦浇椤痹邴溈吮R漢的理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國內很多學者將這種劃分與“人體延伸論”、“地球村”并稱為“麥氏三論”。在這三種理論當中,又各有側重點:地球村講媒介與社會,延伸論講媒介與人,而“冷熱媒介論”則強調媒介自身的內部關系,可以視為最純粹的“媒介的本體分析”。
從人和媒體的關系出發,麥克盧漢將媒介區分為“冷媒介”與“熱媒介”,這在其理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冷熱媒介論”強調媒介自身的內部關系,可以視為最純粹的“媒介的本體分析”。所謂“熱媒介”(hotmedia)就是指信息內容豐富、觀眾參與度低的媒介。它本身就是“熱的”,如照片、廣播、電影等,需要受眾參與其中的程度低?!袄涿浇椤?coolmedia)是指信息強度低,觀眾參與度高的媒介,如漫畫、電視、電話等。
二、我國傳播學界對于麥克盧漢“冷熱媒介”理論的爭論和批判
麥克盧漢的“冷熱媒介”觀是學術界否定傾向較強烈的觀點,但同時也是非常有影響力的觀點。
我國的傳播學學者在觸及這一問題時,多以一種否定的態度進行評價。如郭慶光教授認為:“麥克盧漢的這種分類并沒有一貫的標準,而且存在著邏輯上的矛盾?!?;清華大學的李彬教授也談到:“他的媒介涼熱論則顯得信口開河,似是而非,有標新立異之意,無尋幽探奇之實,只要稍加追問便會漏洞百出”;暨南大學的董天策教授更為尖銳:“他關于冷、熱媒介的區分,由于沒有進行嚴格的科學界定而顯得似是而非,而在具體的論述中又把‘冷、熱’的概念到處移植,使人如墜云里霧里,不知所云,到底有多少科學價值還值得進一步研究……”。
麥克盧漢將媒介分為“冷媒介”和“熱媒介”,是依據媒介的清晰度和人的參與程度。但是也有人認為,麥氏僅僅根據信息的清晰度和充分性來對“冷”、“熱”媒介進行界定似乎是有點牽強附會了,過于重視了媒介的形式而忽視了傳媒內容的多樣性特征。
三、麥克盧漢“冷熱媒介”理論的合理之處
“我們不應該僅從單一維度把握冷熱媒介論,由此陷入思維的死胡同,造成對其嚴重的誤讀。這不僅是傳播理論上的損失,更會造成其對實踐指導意義的缺失韓曉靜,《冷熱媒介理論探析》,《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第27頁。”
(一)“冷熱媒介”理論在技術層面上具有合理性
受技術特性制約的媒介內容導致受眾參與方式、參與程度存在差異。媒介的技術特性決定了媒介的技術優勢和劣勢,進而制約著媒介內容的表現。任何媒介在技術上都存在著優勢和劣勢,而媒介的這一技術特征進而又成為制約媒介內容表現、媒介發展的瓶頸。
例如,報紙要表現其報道的深度,在信息的編碼過程中就必須嚴格遵守自文字印刷時期以來形成的邏輯規則。盡管有不少人在尋求表達的“隨心所欲”,比如意識流以及后現代的一些表達規則,但他們是少數,而且其表達的“隨意性”仍然是建立在上述邏輯規則的基礎上。盡管廣播和電視也可以進行深度報道,但是聲音的轉瞬即逝阻礙了信息的深層理解,電視畫面也存在著如何表達抽象、思辨內容的問題。廣播和電視因技術特性的不同在吸引受眾參與方面也表現出差異:廣播重在聽覺,電視則視聽結合,而且更偏重于視覺。在欣賞流行音樂中,廣播受眾參與的是音樂欣賞本身,而電視受眾則更容易被豐富多彩的視覺畫面所吸引,除了傾聽音樂,更多的是參與視覺狂歡,享受視覺盛宴;而欣賞高雅音樂時,由于電視畫面的單調,相對于廣播來說,電視音樂會顯得沉悶乏味,因此高雅音樂更適合通過延伸“某種單一感官”的廣播或唱片、卡帶來欣賞。
(二)重新理解“冷熱媒介”理論
結合傳統定義和麥氏行文中直接或間接表露的種種觀點,北京印刷學院的黃志斌老師對冷熱媒介有更為全面的定義,即“一定時期和地域范圍內,在兩類媒介之間,其中從某一特定屬性上相對清晰度高,推動信息流通和交換能力較強的一方為熱媒介;相反,從某一特定屬性上相對清晰度較低、推動信息流通和交換能力較差的一方為冷媒介黃志斌,《冷熱媒介傳統劃分標準誤區及概念新探》,北京印刷學院學報第14卷第2期第48頁.?!?/p>
這種新的定義相對于傳統定義解釋的更為詳細,也更為復雜,但卻能夠科學地解決曾困擾傳播學者的關于“冷熱媒介”的種種困惑。它強調了“冷熱媒介”的劃分是要考慮時空的限制,并具有相對性,結合麥克盧漢所處的當時當地進行理解。
麥氏在《理解媒介》一書中有如下論述:“熱媒介有排斥性,冷媒介有包容性”,“高強度或高清晰度使生活中產生專門化和分割性”,“任何其他形式的媒介,只要它專門從某一方面加速交換或信息流通的過程,都起到分割肢解的作用”??梢?,“冷熱媒介”在信息交流的過程中,推動信息流通和交換能力的強弱是不同的,這可以作為劃分“冷熱媒介”的標準之一。
例如,令人費解的“電視和電影的問題”:電視與電影要從視聽這一特定屬性出發。在當時,從視聽上講,相對電視而言,電影的畫面更具有沖擊力,音響也更具震撼力,也就更容易感染觀眾,加快觀眾對其所傳達信息的接受速度,對于信息交換的推動性更強。
綜上所述,盡管麥克盧漢的思想在理論上存在著諸多的不嚴密,但他無疑作為一位思想巨匠在媒介研究史上占據著無可替代的位置?!疅帷浇楹汀洹浇閯澐纸o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是:“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為反應也各具特點,研究媒介應該把這些因素考慮在內?!惫鶓c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年版,第150頁如果將“冷熱媒介”理論置于麥克盧漢媒介論的整個理論背景中來考察,特別是從其高屋建瓴的宏觀理論構建來看,理解“冷熱媒介”的合理之處,對我們當代新聞傳播無疑具有實際的意義。お
參考文獻:
[1][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加]馬歇爾?麥克盧漢.《機器新娘――工業人的民俗》.何道寬譯.中國人民大學.2004.
【關鍵詞】增加;教學模塊;學能至用;方法與課時;問題與思考
《金屬材料與熱處理》是中職焊接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學生一直對該課程缺乏學習積極性,學習效果也不好。究其原因,一個是由于本課程概念多,知識系統性強;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現在的《金屬材料與熱處理》教材,不論那個版本理論性強、通用比較性好,而與專業或工種結合不強。學生在學習中“不能直觀” 地感受到學習該門的作用,導致學生不喜歡學習本課程。筆者按照職業教育的“對接”要求,在中職焊接技術專業《金屬材料與熱處理》課程教學中增加了焊件與熱處理教學模塊,學生“學能至用”感增強,有效提高了學生學習本課程的學習積極性,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 模塊的主要內容
焊件與熱處理教學模塊包括由3個內容。(1) 焊接中的熱處理現象及工藝;(2) 制定厚壁管管對接焊工藝及焊接;(3) 是測定焊件的力學性能并分析原因。
1.1 焊接中的熱處理現象及工藝。
焊接過程實際就是一個熱處理工藝過程,它將影響和決定焊件的綜合力學性能。
按照焊接工序和熱處理工藝,一般焊接熱處理包括預熱處理、后熱處理和焊后熱處理三種。
預熱處理是在焊接前對結構件進行整體或局部加熱。其目的是減緩焊接接頭加熱時溫度梯度及冷卻速度,適當延長焊接接頭從800 ℃降到500 ℃ 的冷卻時間,以利于焊縫中氫的逸出,減少產生淬硬組織,防止冷裂紋的產生。此外,對構件進行整體預熱,還能適當提高焊件溫度分布的均勻性,減小內應力。預熱溫度的確定可以通過經驗公式計算,也可以參考有關的實驗數據。需注意的是:這些計算公式或實驗數據都是在一定的試驗條件下,根據不產生裂紋的最低預熱溫度而確立的,在能滿足工藝要求的條件下,應盡可能采用較低的預熱溫度。
后熱處理是在焊接停止后,立即用預熱裝置加熱焊件或焊接區,并保持一定時間。其目的是使焊縫金屬中的氫充分逸出,防止裂紋的產生。實際應用中,對強度等級較高的低合金鋼和厚度較大的焊接構件,后熱處理防止裂紋產生的效果更為明顯。選擇合理的后熱處理溫度,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預熱溫度(一般可降低50 ℃),甚至取消預熱。降低預熱溫度有利于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能耗,同時可減少因預熱溫度過高而產生熱裂紋等缺陷的機會。一般情況下,后熱處理的溫度越高,所需的保溫時間就越短。
焊后熱處理是在焊接構件焊接完成后,對其進行整體或局部熱處理。其目的是改善金屬的組織和性能,降低焊接殘余應力,軟化焊接熱影響區的淬硬組織,提高焊接接頭韌性以及結構的幾何穩定性。根據焊后熱處理目的不同,可將其分為去除應力熱處理、焊后退火、正火、淬火、低溫去除應力等。焊后熱處理對低碳鋼等鋼材有提高其韌性的作用,但對一些高強度鋼可能會有降低其韌性作用。對于調質高強度鋼,若熱處理溫度超過回火溫度,材料就會失去原有的調質效果,從而導致鋼材強度和韌性下降。
1.2 制定厚壁管管對接焊工藝及焊接。
選擇學校周邊一家從事焊接生產加工的鋼構企業(該企業是學校校企合作單位)典型厚壁管管對接焊件作為任務。材料為φ150MM×20MM的45號鋼,有焊后焊件技術要求。主要設備:箱式電阻爐 SX2-30-10,布洛維硬度計TH8RY-1875.D和電焊機ZX7-400S等。(注:我校該課程在第四學期開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焊接技能)
把學生進行分組,各組分別制定焊接工藝,包括坡口、焊機選擇、焊條選擇、焊接電流選擇和熱處理等內容。在指導教師審定工藝后進行實施。
1.3 測定焊件的力學性能并分析原因。
每個學習小組采集兩組硬度數據。一組是焊后數據,數據來源分為3個部分:1>焊縫區,2>熱影響區,3>原材料區(即母材)。橫向和縱向比較每一組數據,分析數據變化的可能原因,并制表匯報。
2. 模塊的教學方法與課時分配
焊件與熱處理教學模塊在一體化教室進行上課,教學方法主要采用任務驅動法。模塊的第一個內容教學主要由小組查找資料、交流匯報和教師點評三個環節組成,以學生自學為主。模塊的第二和第三個內容教學由學生動手操作、數據收集比較分析、小組匯報和教師總評等四個環節組成,學生仍然是教學的中心和學習的主角。由于存在焊接操作和數據測試與收集環節,而這些環節的完成都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整個模塊教學分配了8學時。
3. 對存在的問題與思考
積極的現象有:
(1) 有效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即任務的完成過程中,學生對前面學習的內容進行了一個系統整理,并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應用,客觀上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融會貫通。
(2) 培養了學生的操作技能、創新精神及協調、協作、溝通等綜合職業能力。
需要克服的事項有:
(1) 任務選擇雖然來源于校企合作企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但工藝過于復雜,技術要求較高。
(2) 學生個體及技能操作水平存在差異,采集的數據不適用于定量分析,缺乏橫向比較性。
結束語:
職業學校的學生思維類型偏向于形象思維,注重實用管用。把專業或工種涉及的任務模塊化引入專業基礎課程教學,能夠清晰地向學生傳遞“學能至用”的信息,學生學習的熱情被有效調動,學生成為了學習真正的主人,教學效果自然得到改善。作為中職學校的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與實俱進,深入貫徹職業教育“對接”要求,圍繞“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這個中心,切實革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讓學生從心底里喜歡上我們的課。
參考文獻
[1] 《金屬材料與熱處理》(第五版).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年
[2] 王英杰,金升 《金屬材料與熱處理》.機械工業出版.2007年
[3] 閆萍,王國慶 《焊接后后熱處理對焊接殘余應力的影響研究》.機械設計與制造.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