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老師的名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初中階段的寫作主要是記敘文的寫作。記敘文分為寫人與記事。寫人的記敘文重點是人物描寫,人物描寫包括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和細節描寫。本課是人教版第三單元寫作訓練“寫人要抓住特點”,寫作重點是通過人物描寫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本節課通過對動作描寫的專項訓練,使學生掌握人物動作描寫的方法,提高學生對人物動作描寫的技能。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養成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養成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的習慣,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
二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天真活潑,善于模仿,表現欲強,雖然已初步學習寫作記敘文,但是他們缺乏獨立完成寫作的意識,沒有掌握有效的寫作方法與技能,沒有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在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地表達。
三、設計思路
通過科學合理地創設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有效地組織、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探究,使學生在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的寫作訓練過程中,逐漸掌握動作描寫的方法與技能,培養其愛勞動、孝敬父母以及做事情堅持不懈的品格。
四、學前準備
1.回顧七年級所學過的有關動作描寫的經典課文片段。
2.看視頻《爸爸去哪兒》之“王詩齡幫爸爸洗菜”,寫一個300字左右的動作描寫的片段。要求仔細觀察人物的動作,選擇準確的動詞,添加恰當的修飾語并能體現王詩齡的性格特點。
五、教學過程
活動一:復習導入,創設情境。
【教師活動】
1.復習第三單元課文導入。
提問:通過第三單元課文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人物描寫都有哪些方法?
【學生活動】
人物描寫有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細節描寫。
活動二:了解人物動作描寫的概念和動作。
【教師活動】
1.出示有關動作描寫的名人名言。
2.出示動作描寫的概念。
3.通過學生的表演來體現人物動作描寫的重要性。
【學生活動】
1.學生朗讀名人名言。
2.請三個學生進行夾豆子的表演,分別表現出急躁的、沉穩的、活潑的性格,其他學生通過他們的動作猜哪種性格。
【設計意圖】
1.通過對名人名言的朗讀,了解名家對于動作描寫的觀點。
2.通過學生的表演了解動作描寫體現人物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的重要作用。
活動三:課文經典片段賞析及練習與方法總結。
【教師活動】
1.出示經典片段一: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之“雪地捕鳥”和朱自清《背影》之“父親過鐵道”,多媒體展示例子: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 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 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 ,便罩住了。
(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的流下來了。
【學生活動】
1.背誦《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之“雪地捕鳥”的片段,讓學生試著比較選擇《背影》片段中動詞填空,體會動詞描寫的作用。
2.總結動作描寫方法一:選用準確的動詞。
3.實踐練習:選用準確的動詞填空。
天啊,要遲到了! 我( )被子,( )床來,( )襯衣,( )鞋子,幾步( )洗手間,然后( )毛巾,在臉上( )幾下,( )屋子。
【教師活動】
1.出示經典片段二:魏巍《我的老師》
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邊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2.文中的“好像”“輕輕地”兩個修飾語去掉好不好?
【學生活動】
1.男女學生分讀有、無修飾語的句子,體會動詞前面修飾語的作用。
2.總結動作描寫方法二:把人物的動作細致入微地描摹出來(即在動詞前添加恰當的修飾語)。
3.實踐練習:在動詞前添加恰當的修飾語,比比誰填得好!
天啊,要遲到了! 我( )踢開被子,( )跳下床來, ( )拽過襯衣,( )套上鞋子,幾步( )沖進洗手間,然后( )扯下毛巾,在臉上( )抹幾下,( )沖出屋子。
【教師活動】
1.出示經典片段三:魯迅《故鄉》
我到了自家的房門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
2.句中的動詞“迎”“飛”能否互換,為什么?
【學生活動】
1.討論動詞能否互換。
2.總結動作描寫方法三:動作描寫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年齡特點。
【教師活動】
1.出示經典片段四:林海音《爸爸的花兒落了》。
爸爸氣急了,一把把我從床上拖起來,我的眼淚就流出來了。爸爸左看右看,結果從桌上抄起雞毛撣子倒轉來拿,藤鞭子在空中一輪,就發出咻咻的聲音,我挨打了。
2.請一個男生朗讀片段,并著重強調出文中的動詞。
【學生活動】
1.體會學生朗讀的效果和作用。
2.總結動作描寫方法四:選擇那些最能揭示人物性格、心理的動作進行描寫。
3.讓學生學會積累四種動作描寫的方法。
【設計意圖】
1.通過反復朗讀揣摩動作描寫的特點和作用。
2.通過學習小組間自主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過實踐練習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賞析能力。
4.掌握動作描寫的方法,為后面寫作實踐作準備。
活動四:觀看視頻,片段寫作。
【教師活動】
1.寫作提示:仔細觀察人物的動作;選擇準確的動詞;添加恰當的修飾語。
2.播放視頻《爸爸去哪兒》之“王詩齡幫爸爸洗菜”。
3.請兩位學生朗讀自己的習作。(用展示臺展示出來。)
4.教師點評。
【學生活動】
1.觀看視頻,仔細觀察片中人物行為動作的特點。
2.恰當地運用動作描寫的方法進行自主寫作。
3.小組成員相互交流,推選優秀片段。
【設計意圖】
1.講練結合,更好地鞏固之前所學的抒情方式的種類及技法。
2.當堂點評學生的習作,能極大提高學生課堂的積極性,同時使學習情況反饋更迅速。
活動五:佳作展示,交流賞析。
【教師活動】
1.收集優秀學生作品。
2.用展示臺展示部分佳作,與學生一起交流分享。
3.請小作者本人朗讀,其他同學評一評。
【學生活動】
1.學習小組成員討論、交流、相互評價,教師點撥。評論標準:動詞是否準確連貫;修飾語是否恰當;是否突出人物性格特點。
2.小組競賽,朗讀優秀作品,學生互評。
3.仔細傾聽并賞析學生的優秀寫作片段。
【設計意圖】
1.通過學生習作的展示,便于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文中的動作描寫。
2.從學生例文中舉例,指導學生學會動作描寫的方法,讓人物形象在動作描寫中鮮活起來。
活動六:課堂總結課后活動。
【教師活動】
1.用名人名言談動作描寫的重要性來作總結。
2.課后作業:以“下課鈴響了”為題寫300字左右的片段。
要求:
1.仔細觀察下課鈴響時學生的動作。
2.通過動作描寫表現出不同的性格特點。
3.描寫要突出重點。
【教學點評】
人物在動作描寫中靈動鮮活
熊 洪
這堂寫作訓練課是在真正貫徹新課改下的一堂出色的寫作課。這節課的出色之處,我認為體現在以下幾個關鍵詞上。
1.興趣
學生怕寫作文是老師在作文教學中所面臨的最大難題。 因此怎樣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是每個老師在教學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這堂課劉老師充分抓住了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為學生作文創設了鮮活的情景,極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寫作興趣。
例如清新的畫面與優美的音樂相結合的課堂導入,將學生帶入了一種平靜的心境中;“夾豆子”游戲中肢體語言的表演讓學生在體會準確動作選用的同時,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寫作熱情,讓學生對寫作產生了一種躍躍欲試的沖動;熱播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的視頻,貼近學生生活,鮮活的視覺效果更是讓學生對動作描寫有了一個直觀的感受,因而能很好地讓學生依據視頻中的畫面描寫人物的動作,讓人物在動作描寫中靈動鮮活。
2.邏輯
整堂課結構嚴謹,邏輯性強。課堂先引用高爾基、老舍的話強調動作描寫的重要,引出動作描寫的概念與作用,然后從例文中歸納方法,再到現場練兵,反饋交流。整個課堂一氣呵成,充分體現了劉老師課堂教學嚴謹務實的特點。
3.變化
靈活多變是這一堂課的又一個特點。單一的教學形式往往容易讓學生產生意識疲勞,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劉老師在這堂課中創設了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活動形式的變化幾近化境。“雪地捕鳥”先背誦再分析,“買橘送別”先選詞再分析,有的方法由例子歸納而來,有的由方法引出例子,有的方法邊寫邊歸納,有的則只交待不演練,這些方法無跡可循,靈活多變,讓學生自始至終以飽滿的激情投入課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反饋
注重反饋也是這堂課的一個重要特色。一是在課堂中,教師始終在觀察學生的狀態,教學一開始就用音樂為學生營造氛圍,調動學生情緒,中途通過游戲與視頻調節情緒,激發興趣,通過對學生情緒狀態的細心觀察來獲得自己課堂教學效果的信息;二是課堂提問,通過師生雙邊互動獲得學生接受效果的信息;三是當堂檢查練習,通過檢查來獲得學生知識掌握和運用情況的信息。
5.親切
整個課堂從走進教室到課堂結束,劉老師那溫文爾雅的笑意始終寫在臉上,課堂活動時,在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時,眉宇間的親切與鼓勵、目光中的肯定與關懷,總是給學生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劉老師課堂教學的這種親和力既是她對教育事業高度熱愛的表現,也是她母性光輝的體現。
在記敘文、散文的寫作中,環境、情節描寫必不可少。環境描寫既可以渲染氣氛,又可以襯托人物、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如果在文章開頭先進行一段簡潔場景、情節的描寫,就能為故事提供一個背景,將讀者帶到一個特定的故事氛圍中,起到引人入勝的作用。
制造矛盾沖突
曾老師介紹,中考作文中,一般以記敘文體裁為主。寫記敘文時,在開頭要善于制造矛盾,在矛盾中展開故事情節才能吸引人。考生寫作文時,開頭可以跳出常規“順敘”的思維,制造一個矛盾沖突,迅速抓住讀者的心,吸引閱卷老師讀下去。在文章開頭即向讀者展現事件的矛盾焦點,能增強文章的曲折性和可讀性。
快看,一片片金黃的梧桐葉猶如美麗的蝴蝶在空中翩翩飛舞,劃過一條美麗的弧線飄落下來。梧桐樹葉有的綠中泛黃,就仿佛一張張手掌;有的黃中帶綠,好像美麗的蝴蝶;還有的是一片金黃,就像金魚的漂亮尾巴。梧桐樹葉,四周有很多鋸齒,里面還有又長又細的葉脈。【描寫生動語言優美】
你瞧!小荷作文教室樓下,銀杏樹的葉子跳著秋意盈盈的華爾滋撲向大地母親的懷抱。秋風一吹,它的葉子如同一只只美麗的蝴蝶扇動著翅膀飛向藍藍的天空。它又像一把把小扇子,扇來了秋天的燦爛和涼爽。你用手觸摸葉子的表面,就如同摸到小寶寶的臉蛋一樣光滑。
快看!這兒有香山紅葉,遠看就像一團正在熊熊燃燒的火焰;近看,其實是很多香山紅葉聚集在一起。太陽照在葉子上面,金光閃閃,就像天邊晚霞一樣美麗。【比喻形象 自然貼切】
我愛秋天,我更愛秋天的落葉。
關鍵詞:內心獨白 借景煽情 景物描寫 語言積累
東晉政治家謝安,是個胸懷韜略而又風流儒雅的人物。一天,他和子侄們在園林觀賞隆冬景色。忽然,朔風突起,濃云翻滾,竟紛紛揚揚地下起雪來了。一片片雪花隨風飄舞,謝安觸景生情,朗聲吟道:白雪紛紛何所似?吟畢,拈須微笑。子侄們知道,這是要他們聯詩續句來打比喻了。這時,侄子謝朗瞟了大家一眼,拖長聲音念道:撒鹽空中差可擬。用白花花的鹽粒灑向空中來比喻下雪,謝安感到有點意思,但總覺得不太貼切。這時,他發現侄女謝道韞嘴角含笑,便示意她吟詩。謝道韞落落大方地吟道:未若柳絮因風起。“真是妙喻!”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脫口而出。可不是嗎?空中撒鹽缺少詩的意境,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產生雪花飄飛的聯想;而柳絮隨風飛舞的比喻,不但形肖,而且神似。于是,一向以喜怒不形于色著稱的謝安,也滿臉笑容地夸獎說:“道韞真是謝家的才女啊!”
作文也是如此。對于小學六年級的絕大部分孩子來講,把一件事情寫清楚明白已經不成問題,但想讓自己的作文令讀者印象深刻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其實,想要讓作文令人贊不絕口,就不能讓自己的文字陷入平淡無奇,甚至索然無味的境地。那么如何讓自己的文字變得優美、迷人呢?不妨教孩子們一點“潤色”的技巧,讓孩子們的作文文采飛揚
一、潤色從標題開始
有人說:人美在眼睛,文美在題目。標題是文章內容和讀者情感心理之間的第一個接觸點,提供給了讀者窺視文章內容的獨特視角,就好比是人的“眼睛”。如果這“眼睛”迷人,魅力四射,那么定會吸引眾多的人駐足,讓人情不自禁或定睛,或回眸。在這定睛、回眸之間也許便產生了一見鐘情的效果。因此,作文潤色應從標題開始,比較這樣兩組作文題便可見一斑。
甲組
《我最熟悉的一個人》
《我的課余生活》
《一個有趣的實驗》
乙組
《“喋喋不休”的媽媽》
《青青古箏悠悠我心》
《10+10≠20》
這是五年級學生的作文題目。甲組題目中規中矩,學生老老實實地照搬習作命題,引不起讀者的任何注意與興趣,當然也提不起讀者繼續往下讀的欲望。而乙組題目就不同了:
《“喋喋不休”的媽媽》采用先抑后揚的手法,從反感媽媽的“喋喋不休”中領悟其間隱藏的無微不至的關愛。
《青青古箏悠悠我心》采用類似對偶的手法,不僅寫出了我的課余生活是什么,而且標題產生的節奏感讓人覺得美不勝收。
《10+10≠20》采用符號(特殊的數學等式)暗示了“各10克的兩種化學藥劑相混合卻不等于20克”的科學實驗的有趣、新奇所在。
二、潤色從字里行間入手
小學生作文以記敘文為主,不外乎寫人,記事,寫景,狀物這幾種。到了高年級,又以寫人記事為主,大部分孩子可將一件事寫明白,也可將一個人介紹清楚,但要做到生動具體、活靈活現卻有一定的難度,究其原因會發現,這大多是因為行文過多記敘,缺少描寫。其實,在寫作中,若能將敘述轉化為描寫,將抽象轉化為具體,讓心靈說話,用動作傳神,又能恰到好處地利用景物煽情,必能使語言具有詩情畫意般的美感,文章字里行間也一定會飽蘊著深情。讀這樣的文章,就如啜飲一杯沁人心脾的香茗,一定會令讀者心醉神迷,青睞有加。
1.讓心靈說話
讓心靈說話,其實就是進行一系列的描寫將心里活動寫生動,也就是對人物在一定環境中,圍繞客觀事物而產生的看法、感觸、聯想、潛意識等思想活動的描寫。出色的心理描寫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通過對人物心理的描寫,能夠直接深入人物心靈,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人物豐富而復雜的思想感情。心里描寫可分為直接描寫(內心獨白,神態描寫,夢境、幻覺描寫)和間接描寫(動作語言描寫環境烘托)。本文就如何利用直接描寫的幾種方法來給文章潤色進行具體介紹。
原文:老師在講臺前發試卷,我內心害怕極了。
用內心獨白的方式潤色:
老師在講臺前發試卷,此刻,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聽MP3,不看電視,不打游戲機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著打游戲機,考試前一天還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個小時的電視。老師啊,發發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課一定好好聽講,千萬別讓我不及格啊!”
用神態描寫潤色:
老師在講臺前發試卷。我面如土色,兩眼死死地盯著老師那一張一合的嘴,……“王**90”,不經意間似一陣溫暖的春風拂過,那本來早已僵硬的面部輪廓,霎時露出一絲詭異的苦笑……
用夢境、幻覺的方式潤色:
老師在講臺前發試卷。我好像看見滿試卷鮮紅的叉組成一張巨大的網向我卷來,把我網住,使我不能動彈,不能掙扎。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師滿面的怒容,仿佛聽到了父母失望的嘆息聲和旁人的嘲笑聲。
經過一番潤色,顯然已經把語言打扮得搖曳多姿、精妙亮麗,已經有聲有色有形地將“我”緊張的心情再現出來,給讀者一種如見其人、其景,如聞其聲的感覺,留下難忘的印象。
當然利用心理描寫進行潤色,首先應符合主人公的身份、年齡等特征,寫出他在特定環境中內心的想法,用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還要努力表現出人物細微的感情波瀾和復雜的心理變化過程;當然描寫方法也不必拘泥于一種形式,可穿插其它角度,如聯想、比喻、側面描寫等。
2.用動作傳神
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個啞女賣刀,她不會說話,無法用有誘惑力的語言宣傳自己的產品。于是她靈機一動,抽出一把刀,把刀擱在一根鐵絲上,鐵絲頓時變成兩截,但刀刃完好無損;她又手起刀落,前面的鐵絲分成數截,但刀刃鋒利如初。啞女雖未說一句,但買刀的人絡繹不絕。顧客們眾口一詞:“好就好在她用動作說話,令人信服。”啞女賣刀如此,我們寫作文也是這樣。作文時,我們把人物的舉動具體描寫,那么所寫的那個人便會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當然,利用動作描寫潤色要做到有選擇性,要選那些與所表現的人物性格相關的動作來寫;要具體細致,不僅要寫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寫出他怎樣做,把動作發生、發展一直到結束的過程展示出來;還要準確篩選動詞,在動詞前合理修飾并配以豐富的聯想和想象。
例1:說時遲,那時快。那個摔倒在地上的運動員,手一撐,腳一踮,猛地爬了起來。左腳尖頂住起跑線,膝蓋一彎,穩穩地蹲著。兩手就像兩根木柱插在地上,整個身體微微前傾,那架勢,就像一只起飛的雄鷹。
例2:他發現塘邊的狗尾草上,正停著一只紅色的蜻蜓。只見弟弟瞪著眼,貓著腰,身子向前傾斜著,極慢極慢地向前移動著腳步,突然他把手一伸,兩個手指一掐就把蜻蜓捉住了。蜻蜓拼命掙扎著,弟弟樂得又蹦又跳。他用一根細線扎住蜻蜓的長尾巴,一手掐住細線的另一端,放開蜻蜓,蜻蜓就飛起來了。他跟著蜻蜓飛跑,口里還大聲嚷道:“我坐飛機了,我坐飛機了。”
……
以上都是通過連續性動作的描寫,配以合理的修飾,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將動作具體化成慢鏡頭,使人物生動鮮活。
3.借景物煽情
當代詩人鄒獲帆曾說過:“不賦于外界景物以深情,文章也不會動人”。實際上,在許多語言大師的筆下,景物描寫往往是一種藝術品,除了能給人思想的啟迪和情感的熏染外,還能給人以巨大的美的沖擊力,閃著不朽的光輝。雖然只是小學生,但也不妨學習一下,做不到情景交融,但至少可以學會情景交織,讓作文出類拔萃。下面就以課文為例加以說明、學習。
利用景物描寫,渲染氣氛。
天灰蒙蒙的,有陰又冷,長安街兩旁的人行道上擠滿了男女老少。
――《十里長街送總理》
利用景物描寫,烘托人物心情。
從前,一個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園。那里,春天鮮花盛開,夏天綠樹成陰,秋天鮮果飄香,冬天白雪一片。
――《巨人的花園》
利用景物描寫,推動情節發展。
八月,天多熱。雞熱得耷拉著腦袋,狗熱得吐出舌頭,蟬熱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樹上不停的叫著:“知了,知了。”槐鄉的孩子可不怕熱。
――《槐鄉的孩子》
利用景物描寫,表現人物的品質。
那是一間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室內陳設極其簡單,一張不大的寫字臺,兩把小轉椅,一盞臺燈,如此而已。
――《一夜的工作》
利用景物描寫,襯托中心意思。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故鄉》
……
俗話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透過作者的景物描寫,我們能發現他內心的隱秘世界。學會恰到好處的運用景物描寫,會使文章更有感染力。比如寫自己特別用功讀書的文章,不妨在文章的開頭、中間、結尾巧妙地用上以下景物描寫,一定會有很不錯的效果。
①夜漸漸地深了,風輕輕地吹著,窗外依然是一片寂靜,就連蟋蟀也都停止了鳴叫。燈光也越來越明亮,一只飛蛾在臺燈上空盤旋。
②偏頭望向窗外,別人家的燈早已關了,只有一輪明亮的月光從窗外照進來;風吹了進來,輕輕地吹拂著我的臉。
③窗外一片寂靜,沒有一絲聲響,只有空中那寥落的星星在注視著這寂靜的大地……
三、潤色別忘了主題
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點,這個“難”首先難在小學生因為不會寫而產生的懼怕心理,所以,克服心理問題是習作教學的關鍵所在。如何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指導學生作文呢?
一.范例引路。面對一個習作話題,小學生常常覺得無處著手,具體講,就是不知道選取什么素材,也不知道怎樣寫才能寫好,這兩個問題,一個是內容問題,一個是方法問題。講師純粹的理論講解是沒有用處的,因為小學生的理性認知遠遠達不到這一層次,這就要求老師要遵循小學生的形象認知規律,舉例說明。由此看,教師的“教”是學生由不會到會,由會再到熟練,由他主到自主的主導因素。比如,教師舉語文教材里的作家作品。語文教材里面的文章可謂“無山不含玉,無水不藏珠”,其中的人、事、景、物可為我們寫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選入教材的課文,無論是從選材立意、布局謀篇,還是從文章的語言上,都有值得借鑒的地方,教師應該準確把握文章的特點和生成性資源,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作文訓練。例如,指導學生進行細節描寫時,讓學生閱讀魯迅先生《閏土》中捕鳥的一段文字: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木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教師在學生反復閱讀后講解:這段文字用“掃開、支起、撒、系、牽、拉、罩”等一系列動詞細致地描寫了捕鳥的過程,屬于細節描寫。這樣,學生就對“細節描寫”這個抽象的概念有比較明確的感性認識了,也知道了自己應該選取什么素材,對素材進行怎樣的具體表達了,心理的第一道難關就突破了。
二.寬容學生模仿。呂叔湘先生說:“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成。”例如我們例舉了《閏土》中的細節描寫,學生學習后寫出了《爺爺與羊》的習作:
爺爺推開羊圈門,羊以為爺爺來添草,便涌向爺爺,爺爺一手手牽一只出圈,一手關上圈門,然后在羊的頭上地撫摸,羊以為爺爺給它撓癢癢,很乖順地站著,爺爺乘其不備雙手抓起輕輕地放倒在地,羊還等爺爺給它舒服,靜靜地躺著,這時候,爺爺一手從羊的肚皮處手捋起厚厚的羊毛,一手拿起剪刀“嚓嚓”地剪不到五分鐘,羊半個身子上的毛被剪完了,爺爺把羊翻個身,又剪,毛剪完了,爺爺在羊身上用力一拍,羊感覺疼了,這才站起來,爺爺笑呵呵地提起所剪的羊毛,夸耀他的技術——爺爺所剪的羊毛是個整體,你不仔細看的話會認為爺爺在抖動一張整羊皮呢。
爺爺剪羊毛,羊竟然舒服的躺著,爺爺所剪的羊毛竟然是一個整體,這些足以爺爺的技術之好。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個人物的性格,不僅表現在他做什么,更表現在怎樣做。”描寫人物行動時也是這樣,特別是“他怎樣做”時常常被人忽視的細枝末節,即看似無關緊要的“小動作”,以此來凸顯人物的個性特征——思想的、品格的、性格的、心理的以及習慣的,等等,這就是“于細微之處見精神”。
三.鼓勵學生創新。教師不僅要寬容學生模仿,更要鼓勵學生創新。小學生的創新,不是習作各要素的全方位標新立異,而是局部的“點點滴滴”的求變。例如有學生在學習細節描寫后,寫下了這樣的片段:
媽媽打開鎖著的柜門,取出一個小紅包,走到燈下,一層一層地接開紅包,錢呈現在眼前,媽媽的眉頭一挑,嘴角一翹,一種欣喜寫在臉上。她伸出一根指頭在舌頭上蘸了唾液,然后用濕指頭搓錢,邊搓邊數,數了十多張,用細線輕輕地一捆,遞給我,說:“這是報名用的錢,裝在內衣兜里,到學校后就趕緊交給老師。”
這個片段中的一系列動詞,把媽媽取錢數錢的過程描寫得栩栩如生。真是在藝術的世界里,細節就是上帝。細節雖然是作品中細致描繪的最小環節,往往卻是作者匠心獨具之處:對人物的某一特征、環境的某一局部或事件的某一細微事實作具體深入細致的描寫,于有意間播撒的細節珍珠處,作品的價值意義便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