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民族習俗

      民族習俗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族習俗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民族習俗

      民族習俗范文第1篇

      中國元旦各民族習俗柯爾克孜族——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柯爾克孜族人便歡度“諾若孜”節,這與漢族的春節很相似。過節時,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飯菜辦得豐盛些,互相請客,以示慶祝。過節那天晚上,當畜群從牧場上回來的時候,每家氈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從上面跳過,接著牲畜從上面跳過,預示消災解難,在新的一年里人畜兩旺。

      布依族——陰歷臘月底,家家戶戶薰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糧粑粑、米花、縫新衣、手帕。臘月二十三用麥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請先生寫對子,貼門神、年畫。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圍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團圓飯,整夜守歲。大年初一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后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兆豐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燈,晚上一齊點燃,掛在大門口。過了初一,人們開始串門拜年。青年男女相約去“起表”,以歌聲表達愛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嗩吶、月琴、洞簫、姐妹簫、銅鼓等樂器伴奏聲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區正月十五過完年,正月三十還要過“小年”。

      土家族——從正月初一前兩天開始,第一天稱大年,第二天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節日期間吃“紅曲魚”,以象征富富有余,還吃大鍋燴菜,稱合菜。初三舉行“擺手舞”會,參加者達萬人之多。此外,還有耍龍燈、舞獅子、燈會、戲劇、武術等活動。

      壯 族——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除夕,家家殺雞殺鴨、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燒肉等。晚飯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斬雞”、燉整雞。家家都要守歲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寢。正月初一、初二,凡來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餡,由去皮綠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醬制成。男女多于此時對歌,或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飯,以示來年要豐收。這種飯叫“粽粑”,有的長達尺余,重五六斤。 節日期間喜愛舉行拋花包活動。男女青年各分一隊,雙方相距約50米,劃出界線,互相拋接,凡拋出界線或沒有接著便為輸者。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初一這一天,舉行傳統的“打土塊”活動。他們以土塊做“武器”,互擲對方,這一天,年過花甲的老者也要興沖沖跑到山野的“戰場”上去大顯身手。

      侗 族——初一清早,從塘里弄幾條又大又鮮靈的鯉魚,煎、炸、燒、燉、擺上桌,再加一盤香氣四溢的腌魚,整桌菜以魚為主。侗家人說,春節吃魚,預兆新的一年吉慶有余(魚)、五谷豐登、余錢余糧。春節時,盛行爬山比賽。誰先爬到頂,誰就得到姑娘或小伙子的禮物。姑娘贈送自己刺繡的侗錦,小伙子獻出精致的竹盒、斗笠,這項活動往往持續半月之久。

      仡佬族——每年農歷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節。因他們居住在氣溫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才開始發芽,春天才開始。在這即將春耕大忙之際,大家團聚在一起過年,共同祈禱祖宗、山神保佑,諸事如意,五谷豐登。又因清明節常在三月初左右,這樣兩個節一起過,所以將這一天定為仡佬年,也就是春節。年輕人在節日期間,連村接寨舉行打雞毛、打毽子、打花龍、打雞蛋等活動,還伴之以歌舞,盡情歡樂。

      哈薩克族——春節期間喜愛開展“姑娘追”活動。這種活動風趣動人,也是男女青年表白愛情的一種別致方式。

      國外元旦多彩繽紛的習俗日本:日本人在元旦清晨,一家老小上街迎接初升的太陽,接著去神社參拜,或互相向親友問好。他們稱元旦為“正日”。

      泰國:泰國傳統的新年,即“宋干節”(“宋干”是梵語的譯音),也叫“潑水節”,節日里,人們相互灑水,喜笑顏開地祝長輩健康長壽,祝親朋新年幸運。

      英國:元旦前一天,家家戶戶都必須做到瓶中有酒,櫥中有肉。英國人認為,如果沒有余下的酒肉,來年便會貧窮。

      印度: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他們在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有些地方,過年不但不慶祝,反而相抱大哭。

      蒙古:新一年到來,蒙古老人會裝扮成牧羊人的樣子,穿著毛絨的皮外套,頭戴一頂皮帽,手拿一根鞭子,不停地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啪啪響,以示驅邪祝福。

      蘇格蘭:蘇格蘭人在元旦前夕,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放著一些金錢,沒人看守,盜賊和乞丐在這天晚上,看見了也不動分毫。

      民族習俗范文第2篇

          論文關鍵詞 法治 少數民族習俗 國家制定法

          我國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習俗是我國廣大少數民族在千百年來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為本民族成員所信守的一種習慣性規范,它為維持社會秩序、傳遞民族文化起了積極作用。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其消極的方面,甚至與國家制定法存在嚴重沖突,要解決這種沖突不能簡單的支持這個打倒那個。筆者認為在對待民族習俗上要充分認識其在民族地區的作用與影響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引導少數民族習俗符合現代法治的基本精神,使之成為本土法治資源中的重要一環。

          一、西部少數民族習俗及其制度化的必要性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形成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習俗,尤其是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特色更為濃烈。這些習俗又可分成兩大類,一類是普通習俗,一是類習慣性規范。普通民族習俗一般都是單純的道德問題,不涉及利益之間的沖突與調和。例如少數民族中存在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對這些節日的慶祝并不會涉及利益沖突。而那些被稱為習慣性規范的民族習俗則是依據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權威約定俗成的,主要調整少數民族內部或民族地區社會關系,具有一定強制性和習慣性行為規則以及維持和調整某一社會組織或群體及成員之間關系的習慣約束力量的總和。 它主要表現為我國廣大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的且世代相傳、為本民族成員共同遵守的一種自發性行為與心態。例如,苗族的搶婚 習俗、瀘沽湖納西族走婚制 等。本文中所討論少數民族習俗僅指后一種具有調整社會關系作用的民族習俗。

          地域的相對分散性、封閉性和邊緣化,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人們生活貧困且受教育程度廣泛偏低,加之國家法內在缺陷以及供給匱乏等因素造就了存在少數民族習俗這一事實。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加大了國家制定法的控制,但是目前來看少數民族地區仍然普遍沿襲著大量的習俗,國家法往往還處于次要的補充地位。人們接受、應用法律的能量、頻率都比民間法低,其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其一是自然環境的因素。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居住在偏遠的山區,在這些被看作“處于國家權力邊緣地帶”的村寨里存在著大量的民間習俗,村民們按照其民族習俗維持著鄉土社會的和諧。這些地區民族群眾法律意識淡薄,對國家法接觸較少,同時民族習俗經過長久發展,內容更加完善、合理,并且民族群眾對自己的習俗很熟悉。因此當糾紛發生時他們求助于本民族習俗來解決的幾率要大的多。其二是西部少數民族對本民族習俗的內心信仰因素。民族習俗根植于少數民族長期形成的文化中,是民族歷史上長期形成的為本民族所認可的慣例,其隱儲于民族群眾心靈深處。根據有關人員對阿壩州進行的調查顯示,認為必須遵守村民公約的占了被調查人數的91% 。這表明在少數民族群眾心里本民族習俗仍占有相當高的地位。

          少數民族習俗與國家制定法并不是相互獨立的平行關系,因此在二者的適用過程中必然會呈現出一種沖突的關系。這種沖突表現為兩者的規定不一致甚至對立,它既有民事方面的沖突,也有刑事方面的差異,訴訟程序的規定兩者也是各有不同。由于前者賴以存在的基礎、目的、作用、執行實施等與后者有異,作為兩種不同類型的社會規范,其沖突和不一致是顯而易見的。在我國法治建設過程中,雖然已經取締了一些與國家法治精神相違背的少數民族習俗,但是在少數民族地區仍然存在著許多違背法治精神的習俗并且它們仍然發揮著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制定法在這些少數民族地區實施必然會與民族習俗發生沖突。例如在婚姻家庭領域中,云南省屏邊苗族自治縣每年三月對歌中都有搶婚的習俗,同時寧蒗彝族自治縣的納西族還保留著一種叫做“走婚”的習俗。以上兩種習俗與現代婚姻制度中的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相違背,甚至會觸犯刑法。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充分發揮西部少數民族習俗對當地法治建設的積極作用就必須對西部少數民族習俗進行制度化改造。

          二、西部少數民族習俗制度化的可行性

          有學者認為對西部少數民族習俗進行制度化改造是行不通的,從而主張將其完全廢除,使國家制定法取代民族習俗。但筆者不以為然,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少數民族習俗是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反映,在這些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產生和發展,因此少數民族習俗具有獨特的性質,其根植的鄉土性、內容的生活性、程序的非正式性、管轄的地域性和運作的內控性。這就導致少數民族習俗在特定傳統的熟人社會里的價值遠大于國家法,并且在一定區域和特定時期它仍是一種社會控制手段。

          首先是西部少數民族習俗的民間自律作用。雖然近年來我國在法治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民族群眾對國家制定法的認識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但是自近代以來中國的法治建設基本上是以法律移植為主,這就使得由國家強制力推行的制度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存在沖突是很難避免的,加之法律本身普適性帶來的缺陷,造成大部分民族群眾對國家制定法的認識具有局限性。在這種情況下民族群眾會繼續依賴自己充分認識并有強烈認同感的民族習俗。例如哈尼族牛宗碑用漢文記載了“八禁”, 其中有禁止偷盜行為的內容,其成員不盜竊并不是考慮到《刑法》中關于盜竊罪的懲罰,而是由于畏懼本民族習俗對盜竊的懲罰。由此可見民族習俗仍然起著自律作用。

          其次是少數民族習俗對糾紛的調解作用。雖然國家制定法不斷完善,普法宣傳也不斷在深入,但是仍然無法消除民族群眾在部分領域對民族習俗的依賴。

          1998年5月某村5個傣族小孩在封漁期到流經該村的河中捕魚,漁政管理部門在執法中打傷了他們,有關部門對執法人員進行了處分并對受傷害小孩進行了賠償。但糾紛并沒有消除,該村村民聚集在一起圍攻漁政管理部門和違法的執法人員,分管的副縣長到現場勸說并賠禮道歉也無濟于事,最后副縣長按當地民族習俗到該村拴紅線以示道歉才將糾紛平息。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少數民族習俗與國家制定法分別在不同層次起著調節和規范作用。相對于國家制定法而言少數民族習俗帶有很強的地域性,屬于一種地方性知識。同時國家制定法的普適性和抽象性決定了其不可能將所有有利于糾紛解決的少數民族習俗納入到自己體系中。因此糾紛經國家法處理后仍不能解決的,還必須依少數民族習慣法進行處理,是由二者所維護的秩序不同決定的。國制定法的目標是維護整個社會有序運行,少數民族習俗維護的是本群體秩序有效運行,所以糾紛發生后國家制定法有時不免顯得鞭長莫及,這就需要少數民族習俗的補充。

          雖然西部少數民族習俗與國家制定法產生的文化基礎不同,但兩者的產生都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求,這一點決定了兩者之間必定存在統一的一面。首先,從少數民族習俗與國家制定法的目的來看二者在社會控制和維護社會秩序方面具有一致性。具體表現在:一方面民族習俗所禁止的某些行為也是刑法所不容的,如對于偷盜行為民族習俗是嚴令禁止的,刑法對于偷盜達到一定數量的行為也規定為犯罪行為;另一方面民族習俗所提倡的某些行為也為刑法所保護。其次,少數民族習俗對于國家制定法具有補充作用。由于國家制定法在法制現代化的進程中著眼于整個國家的全局性,具體到不同少數民族聚居區國家制定法的某些規定就難免會出現概括性強、針對性相對欠缺、解決少數民族地區問題存在局限性的缺陷,而少數民族習俗在這些領域則對國家法具有補充作用。

          正是由于西部少數民族習俗自身獨特的作用以及與國家制定法相統一的關系,使得對西部少數民族習俗進行制度化改造具有了可行性。

          三、西部少數民族習俗制度化途徑

          我們應該認識到少數民族習俗與國家制定法具有調適的可能性:對那些與現代法治精神嚴重沖突的民族習俗予以廢除;對那些于國家制定法具有補充作用的民族習俗加以吸收和認可。

          (一)廢除嚴重違背現代法治精神的少數民族習俗

          判斷某一民族習俗是否符合現代法治精神,要看其是否符合以下三個標準:一要看其是否符合法律邏輯;二看其是否符合時代需要;三看其是否有利于法制的統一。 同時嚴重違背現代法治原則“尊重和保障人權”這一原則的習俗同樣是不符合現代法治精神的。根據以上標準及法治原則,那些涉及刑事內容、體現男女不平等的那些民族習俗就應該完全被廢除。例如上文提到的搶婚習俗,根據此習俗進行的行為就可能會嚴重侵犯刑法所保護的法意,與刑法中關于罪的有關規定形成激烈的沖突。

          (二)吸收少數民族習俗中的優良資源

      民族習俗范文第3篇

      葛中凡

      我國各個民族都有良好的尊老、敬老、愛老風俗習慣。

      景頗族 每年初秋時節舉辦隆重的“敬老會”。青年們打火槍、放爆竹,爭著請村寨老人到自家竹樓做客、接受敬酒。黃昏時分,人們集體跳“敬老舞”。

      哈尼族 每年農歷臘月十五日為敬老節。小伙子要將小松樹栽在過節的坪場周圍,姑娘們挑來清水給小松樹澆下定根水,祝愿老人像青松一樣健康長壽,永葆青春。

      拉祜族 老人一般都住在陽光充足、溫暖舒適的房間。冬天早上,家人起床后要給老人準備好飯菜。每逢喜慶佳節,好茶好酒先敬老人。晚輩給長輩敬茶、酒,要雙手舉過頭,以示敬重。

      侗族 春天貴州南部侗族的老人節,寨與寨之間的異性老人們相約到坡上過。早上,甲寨男性老人吹著蘆笙向乙寨出發,乙寨女性老人們陪甲寨男性老人們上“老人坡”,他們各自尋找自己過去的相好,談論往昔情誼,傾訴當家后的苦衷。中午,集體進餐,食罷盡興唱歌。

      白族 云南大理白族的耆老節定在每年農歷二月初八。節日里,村里70歲以上老人披紅帶彩,被請進花轎,由村里青年人抬著,全村人跟在轎后游村一周。之后,老人們被邀入村里設下的酒席,晚輩們都來向老人們祝福。

      壯族 廣西壯族人平時在家里吃飯時,晚輩要夾好菜給長輩吃,讓好的凳子給長輩坐,路上遇見老人便尊敬地稱呼“大伯”“阿婆”,不能提及姓名或用“喂”來代替。

      苗族 每當吃飯及盛大民族節日入席時,年輕人要讓老人坐上席,老人吃菜后,年輕人才能舉筷夾菜。當老人碗里的飯快吃光時,年輕人要起來主動添飯,老人飯畢,還要遞毛巾給老人揩嘴擦手。

      傣族 分了家的兄弟都樂于贍養老人,老人要跟哪個兒女生活,全由老人決定,無兒無女的老人,可以投靠祖輩上有瓜葛的親友,被投靠的晚輩把老人視若親生父母,有的甚至以父母相稱,養老送終。

      藏族 不論是對待自己家里的還是素不相識的老人,都要有禮貌。老人一般都被安排在光線充足、溫暖舒適的房間住;家中添置衣服,要先考慮老人。老人因事外出,家里要派人一道前往,老人騎馬,陪同的人牽馬步行。

      朝鮮族 朝鮮族人平時就很尊敬老人。父子同桌吃飯,兒子不能吸煙飲酒。老人出外,全家人立于門前恭送。年輕人路遇老人,要主動讓道問安。每年農歷六月二十老人節,各村舉行慶祝會,姑娘們給老人佩戴大紅花,各家主婦端出米酒、狗肉等民族食品,敬請壽星們品嘗。

      蒙古族 牧民的家常飯是手抓肉,肉鮮嫩好嚼的羊大腿敬奉給老人,青年及孩子則吃羊肋、小腿和羊脯。

      維吾爾族 見了老人要起立、讓座、施禮問候,進門要讓老人先進,吃飯請老人坐在首席。晚輩不得在長輩面前吸煙、喝酒、口吐粗魯語言。

      錫伯族 見了老人和長輩要“打千”,就是把左腳向前邁半步,雙腿下屈,雙手按在左膝蓋上問好。每逢過年,兒女們要給父母叩頭拜年,然后再給其他長輩拜年。

      (據《大公報》)

      元宵節的滯陽河燈

      郭軍林

      滏陽河燈歷史悠久,來自古老的祭祀活動,最初的目的是祭祀神靈,求得上天保佑,使民間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據《邯山區志》記載。放河燈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說過去滏陽河上水運發達,為了紀念一名當時很有威望的李姓船運商人,村民們就每年正月十五放河燈;另一種說法是,村民們用放河燈的方式來祭奠河神,為今后的生產生活祈福,為孩子們保平安。

      后來又出現了第三種說法:當年滏陽河航運發達時有一種習俗,即每到春節前夕,船運碼頭都會關閘蓄水,元宵節后再開閘營運。來往的商船就停泊在張莊橋和馬頭鎮兩地的碼頭,寬闊的河面上聚集了很多船。到了晚上,船上的漁火、天上的星光與河面的波光交相輝映,場面很是壯觀。船工和商人在元宵節來臨時,都要自制河燈放到河里任其漂流,為的是敬奉河神,祈求航運平安,同時也是為了排解在他鄉過春節、不能與家人團聚的一絲鄉愁。這種習慣被當地居民效仿并逐漸流行開來,慢慢就演變成一種元宵節的習俗。

      一般河燈的制作工藝比較簡單,多為荷花燈,普通居民都能掌握,沿河人家世代相傳。現在河燈的制作,早已走出傳統的在紙質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的模式,而已成為一項綜合性手工技藝,融合了紙扎、竹扎、剪紙、彩繪、糊裱等多種工藝手法。最常見的造型有花、鳥、魚、蟲和十二生肖,大型的河燈有“夜觀春秋”、“八仙過海”、“雙龍戲珠”等等。做工精細的河燈和組合式的河燈,最受群眾歡迎。

      民族習俗范文第4篇

      >> 北方少數民族習俗和地方行政立法的關系研究二 北方少數民族習俗和地方行政立法的關系研究(四) 北方少數民族習俗和地方行政立法的關系研究(三) 近十年吐蕃和北方少數民族關系相關研究綜述 少數民族的春節習俗 少數民族春節習俗 少數民族過年習俗 我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變通現狀研究 淺談北魏與北方各少數民族之關系 地方少數民族聲樂藝術的教學研究 我國少數民族的敬老習俗等 廣西少數民族的食魚習俗 淺析云南少數民族的祭火習俗 少數民族體育與學校體育關系的研究 北方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造型和裝飾藝術 對北方少數民族音樂的幾點認識 我國少數民族教育立法研究 少數民族自治地區檔案立法研究 論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生存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適應關系 淺析北方少數民族音樂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3] 楊文娟.少數民族特色飲食在云南民族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昆明大學學報,2008,(4).

      [4] 于俊秋.論少數民族特色產業創新發展的宏觀環境營造[J].商業時代,2009,(27).

      [5] 丘韜英.湖南少數民族特色工藝品在旅游市場中的需求分析[J].旅游學刊,1994,(1).

      [6] 任國鉉.加強新聞報道策劃 突出少數民族特色[J].新聞傳播,2010,(7).

      [7] 陳海玉.少數民族特色醫藥檔案資源庫建設芻議[J].蘭臺世界,2011,(21).

      民族習俗范文第5篇

      元宵節各族人民的習俗滿族

      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白族

      大理白族對元宵節格外重視,正月十五當天往往要耍龍、舞獅,還組織“金花歌舞隊”大鬧元宵;而大理的彌渡縣的花燈唱元宵更是熱鬧非凡,讓人們充分領略云南民間文化的無窮魅力。“如今,大理的元宵節通常是白族、彝族、漢族一起歡度,不分彼此。”

      苗族

      流行于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的偷菜節也是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菜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所偷的菜僅限白菜,數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偷菜不怕被發現,被偷的人家并不責怪。大家把偷來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據說誰吃得最多,誰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

      彝族

      彝族的傳統節日巴烏節在農歷正月十五。“巴烏”意為“打獵歸來”。見于云南鶴慶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區。時此節原本是歡慶狩獵歸來的習俗活動,無固定節日。

      元宵節習俗元宵節的習俗: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有一些鮮為人知已經失傳的民間活動,這里列舉二三。

      元宵節的習俗: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支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元宵節的習俗: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里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于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里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亚洲无成人网77777| 亚洲三级电影网址|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 亚洲三级电影网址| 久久久影院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 亚洲色中文字幕无码AV|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 亚洲国产成人a精品不卡在线| 激情小说亚洲图片| 日批日出水久久亚洲精品tv|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 狠狠入ady亚洲精品| 一级毛片直播亚洲|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亚洲字|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精品AⅤ无码精品 | 亚洲av无码av制服另类专区| 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影视日本亚洲欧洲精品一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动漫 | 亚洲日韩看片无码电影| 中文字幕精品三区无码亚洲|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图片 |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久久久|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成人九九综合| 亚洲性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hairy多毛pics大全| 亚洲av无码不卡私人影院|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人人| 国产成A人亚洲精V品无码性色 | 亚洲国产精品婷婷久久| 亚洲人成片在线观看| 亚洲永久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av高清在线观看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