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傳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傳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染病疫情管理制度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傳染病疫情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關鍵詞】 :社區;傳染病;防空

      【中圖分類號】R197.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3)12-0435-02

      如今集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六位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模式,使社區衛生所成為社區傳染病防控工作的最基層單位,承擔了所轄街道的社區傳染病防控知識培訓、日常指導、傳染病疫情監測、流行病學調查、消毒隔離及對密切接觸者實施醫學觀察和預防、協助暴發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調查處理等工作。近年來不斷有新發傳染病的出現,尤其是呼吸道傳染病如SARS、甲型H1N1流感、高致病性人禽流感等均易在社區傳播,加強社區傳染病管理成為控制傳染病暴發流行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傳染病管理專職人員偏少,且大多兼職,要做好社區傳染病的防控工作就需要有完善的傳染病防控組織網絡、疫情報告管理制度、應急反應機制和具備良好綜合素質及應急反應能力的傳染病管理工作人員。從2003年我國為有效應對SARS而實施了一系列加強疫情監測報告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的措施以來,我們按要求不斷強化傳染病管理,健全防控網絡,完善各項制度,基本杜絕了傳染病疫情的漏報、遲報等現象,大大提高了應急反應能力,在此簡單談談我們的幾點做法。

      1 完善管理制度,健全防控網絡,提升應急反應能力

      1.1 完善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制度。

      我們根據傳染病防治相關法律法規及《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等文件要求制定了《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制度》、《首診醫生責任制》、《疫情網絡直報保障制度》、《疫情報告培訓制度》、《疫情報告資料使用和保存》、《疫情管理部門的工作職責和流程》等相關規定,將疫情報告管理、登記、核對與自查、獎懲制度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等內容細化為具體的工作要求,發放到衛生所和轄區社會醫療機構,相關制度張貼上墻,告知相關人員必須熟記報告病種、填報要求、報告程序與方式、報告時限等內容。

      1.2 健全傳染病防控組織網絡。

      根據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需要組建由社區衛生所長分管領導為組長的傳染病管理工作領導小組,下設應急處置、監測報告、醫療救治、疫點消毒及后勤保障等職能小組,分工明確,職責到人,負責轄區內的各種傳染病疫情報告及處置。結合工作實際,定期召開社區傳染病防控工作例會,形成由各職能小組與中心各科室及社會醫療機構共同參與的傳染病防控網絡。

      1.3 建立應急反應機制。

      為有效快速的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我們制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災害事故應急處理預案》及《演練方案》,成立應急處置和醫療救治小分隊。

      2 強化知識培訓,做好社區宣教,增強傳染病防控意識

      2.1 強化傳染病防控知識培訓。

      定期組織轄區內所有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開展傳染病防治法律法規和重點傳染病防治專題培訓,增強大家特別是臨床醫生的業務知識水平和疫情上報意識。每年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傳染病疫情處置模擬演練,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和突發疫情快速反應能力,為傳染病防控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必要的知識基礎。對新調入或聘用的醫務人員,及時安排傳染病防治相關知識專題培訓。

      2.2 做好社區宣傳指導。

      要求社區責任醫生和社會醫療機構醫生配合社區居委會利用黑板報、宣傳單、健康咨詢及講座等形式在社區、學校、托幼機構、工廠、企業、建筑工地等處廣泛開展傳染病防控與干預的知識宣傳和指導,提高社區居民對傳染病危害及預防知識的認知水平,從而達到有效預防相關傳染病的效果。在傳染病流行期間針對性的開展健康教育,從而迅速控制疫情的蔓延和擴散。

      3 信息規范上報,疫情及時處置,有效防控相關傳染病

      3.1 傳染病監測信息規范上報。

      信息上報工作必須耐心細致,要求轄區所有社會醫療機構(含社區衛生所、社區衛生服務站、個體診所、衛生室等)的醫務人員認真執行疫情報告管理制度,門診日志登記項目齊全,發現傳染病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按規定做好登記,填全傳染病卡片必填項目,文字要工整、清晰,臨床診斷明確、合理,并及時上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防保科。防保科有傳染病總登記簿,配備疫情報告專用電腦,收卡后疫情上報人員要逐項審核報告卡,更正填寫中出現的錯誤、漏項、邏輯錯誤等,有疑問及時與填卡人核對,并完成登記、網絡直報和卡片編號歸檔保存。傳染病報告卡填報的質量如完整性、準確性、及時性和一致性要達到標準,需要各部門間工作人員在登記、收卡、查對、簽收和上報的各個環節認真負責,密切配合。為防止個別患者取回檢查報告單后因個人原因未能及時復診而導致的傳染病遲報現象,要求檢驗科和放射科醫生在查出傳染病陽性結果時按《隨時反饋制度》的規定以最快方式通報接診醫生和疫情報告人員,做好反饋記錄。

      3.2 做好社區傳染病疫情處置。

      疫情報告管理人員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網上查詢或臨床醫生上報等途徑獲得本轄區的新發傳染病病人信息后,發現有需要傳染病疫情處置的要通知相關人員及時完成傳染病流行病學調查,針對性開展疫點消毒處理,追蹤調查密切接觸者,實施醫學觀察和預防,力爭不出現傳染病擴散或二代病人。遇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暴發疫情時,要及時上報分管領導和疾控部門,啟動應急預案,通知應急處置和醫療救治小分隊來共同協助疾控部門采取相應的處置措施。

      4 加強監督管理,落實獎懲措施,確保工作有序開展

      4.1 加強日常工作監管。

      每月月初由分管領導牽頭組織人員認真檢查門診日志、防保科等處各類登記本,上網核對傳染病報告卡,抽查流調、疫點消毒及預防記錄,并通過上門調查或電話隨訪來檢查工作完成質量,認真做好疫情報告自查記錄。每季召開社區傳染病管理工作會議,通報轄區近期的季度疫情分析及匯總材料,討論分析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并合理協調解決,對下階段傳染病防控工作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傳染病疫情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20xx年艾滋病傳染病管理制度一、傳染病預檢分診制度

      1、設立傳染病預檢分診點,具備消毒隔離條件和必要的防護用品,嚴格按照規范進行消毒和處理醫療廢物。

      2、從事預檢、分診的醫務人員應當嚴格遵守衛生管理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認真執行臨床技術操作規范、常規以及有關工作制度。

      3、 各科室的醫護人員在接診過程中,應當按要求對病人進行傳染病的預檢。預檢為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的,應當將病人分診至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診點就診,同時對接診處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4、 根據傳染病的流行季節、周期、流行趨勢和上級部門的要求,做好特定傳染病的預檢、分診工作。初步排除特定傳染病后,再到相應的普通科室就診。

      5、 對呼吸道等特殊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應當依法采取隔離或者控制傳播措施,并按照規定對病人的陪同人員和其他密切接觸人員采取醫學觀察及其他必要的預防措施。

      二、傳染病診斷及轉診制度

      1、醫院實行傳染病預檢、分診制度;

      2、對疑似傳染病病人,應當引導至相對隔離的分診點進行初診;

      3、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傳染病診斷標準和治療要求,采取相應措施;對不能確診的疑似傳染病病人應組織醫院專家組會診確認,同時上報縣疾控中心,按照規定報告傳染病疫情。

      4、按照規定對傳染病病人、疑似傳染病病人提供醫療救護、現場救援、接診,對不具備傳染病診療條件的科室,在發現傳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時,要認真、詳細地做好登記,按照傳染病管理相關規定進行報告,非危重病人轉到傳染科(內科)歸口治療,危重病人先就地搶救,待病情穩定后再轉診到傳染科進一步治療。

      5、對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書寫病歷記錄以及其他有關資料,并妥善保管。

      6、不外泄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傳染病病人、密切接觸者涉及個人隱私的有關信息、資料。

      7、對肺結核病人應按相關規定進行歸口治療,同時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和結核病人轉診三聯卡。

      備注:傳染病病人、疑似傳染病病人:指根據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管理的傳染病診斷標準》,符合傳染病病人和疑似傳染病病人診斷標準的人。

      三、傳染病登記報告管理制度

      1、疫情管理、直報人員必須認真學習《傳染病防治法》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以及規范性技術指導文件,嚴格按要求進行本院的疫情報告管理工作。

      2、報告的方式:本單位的傳染病疫情信息實行網絡直報,并按要求進行電話報告。

      3、報告的程序為:傳染病病例的報告由首診醫生或其它執行職務的人員負責填寫報告卡(按要求電話報告)疫情管理人員收卡、登記網絡直報(需電話報告縣CDC的按要求報告)。

      4、報告病種和報告時限:

      (1)責任報告人發現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肺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的病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攜帶者時,應于2小時內以最快方式向屬地疾控中心報告。發現其他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發時也應及時報告。同時,通過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系統進行報告;

      (2)對其它乙、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傷寒副傷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瘧疾等的病原攜帶者在診斷后24小時內通過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系統進行報告;

      (3)對其它符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標準的傳染病暴發疫情,按規定要求進行報告。

      5、個別病種的確認須由相關單位認可后方能上報:

      (1)脊髓灰質炎,要由國家確認實驗室進行審核確認;

      (2)甲類傳染病及按甲類管理的傳染病(如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須由省級有確認權限的單位或實驗室進行審核確認;

      (3)艾滋病,應由省級有確認權限的單位或實驗室進行審核確認。

      6、每月29日前檢查追蹤上月和本月已報告病例卡片的診斷變化和轉歸情況,如疑似病例改為確診病例或排除、未分型改為已分型、死亡等,要對原報告卡進行訂正報告。

      7、在傳染病漏報自查、檢查和暴發調查中發現的未報告病例,要及時補充錄入。

      四、傳染病網絡直報制度

      1、計算機網絡管理維護及人員配置

      (1)配備專用計算機1臺進行疫情網絡直報工作;

      (2)配備2名工作人員負責傳染病疫情報告卡的收集、錄入、初審及相關傳染病管理工作(1名為專職);

      (3)有人負責本單位網絡直報系統硬件與網絡維護,以保障其正常運行;

      2、責任報告人填卡要求

      責任報告人在首次診斷傳染病病人后,應立即填寫完整的合格的傳染病紙質報告卡。包括初次報告、訂正報告(含死亡訂正)。醫生填卡時,盡力詢問病人的詳細現住地址,得到病人的準確可靠地址,具體到鄉鎮、街名和門牌號。

      3、直報人員職責及網絡填報要求

      (1)直報人員之一必須為疫情管理人員。負責傳染病疫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及性病、慢病、居民病死亡原因、癥狀監測等項工作的網絡直報及電話報告工作;

      (2)直報人員負責每日的收卡、錄入、初審工作。常規收卡上、下午各一次;常規錄卡應在17點30分前完成;特殊情況立即錄入,不得延誤;

      (3)將現住址國標下拉框逐級選至鄉鎮級,以避免紅卡的出現;如遇到現住地址不詳的卡片,即作為市內、省內和省際流動人口處理:錄卡操作時,在現住址國標欄逐級選中不詳,并在現住詳細地址欄填寫不詳或已獲得的內容。系統會自動將此類卡片統計在本地流動人口發病數內;

      (4)若病人為學生,必須在患者單位欄內填寫學校正式全稱及班級名稱,勿用簡稱;

      (5)艾滋病、HIV要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副卡;

      (6)妥善保管好用戶編碼及密碼,確保直報系統處于正常、安 全的運行狀態;

      (7)紙質卡片是電子疫情資料形成的重要原始依據,要保留三年備查。

      五、門診日志、住院病人登記管理制度

      1、門診日志

      (1)門診日志包括就診日期、姓名、性別、年齡、住址、初診和復診、處理、報卡九項基本內容,必須逐項填寫完整,不能用癥狀代替診斷;

      (2)門診日志由臨床醫生填寫,于次月5號前匯總交院辦公室;

      (3)掛號與日志登記符合率不低于90%。

      2、住院病人登記:住院登記包括姓名、性別、年齡、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診斷、出院日期、出院診斷、轉歸情況,須逐項填寫,由各病區妥善保存。

      六、檢驗科、放射科傳染病登記管理制度

      1、檢驗科登記及反饋:登記項目包括送檢科室或醫生、送檢日期、姓名、性別、送檢樣品、化驗項目、化驗結果、檢驗人員和報告日期,異常結果必須反饋送檢醫生處,并有記錄。

      2、放射科登記及反饋:登記項目包括開單科室、檢查日期、病人姓名、性別、檢查結果、初步診斷和報告日期,異常結果必須反饋送檢醫生處并有記錄。

      七、傳染病報告培訓制度

      1、培訓對象為所有醫務人員、總值班人員。

      2、培訓計劃:每年對所有醫務人員至少培訓一次,新來人員在崗前培訓時必須進行《傳染病防治法》及傳染病報告相關內容培訓。

      3、培訓時間:每年上半年、下半年各培訓一次,新進人員8月培訓。

      4、培訓內容:根據需要選擇性的培訓《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醫療機構預檢分診管理辦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食物中毒事故處理辦法》、《傳染病信息報告與管理(修訂版)》、部分《傳染病診斷標準》等。

      5、考核:根據培訓內容對參訓人員進行考核(答卷),不合格者需補考至合格為止。

      八、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工作職責

      1、搞好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有分管領導、科室、人員。每月召開疫情例會一次,研究疫情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各種疫情管理制度,并認真實施。

      3、加強培訓工作,提高醫務人員的疫情報告意識。

      4、健全門診日志、住院登記本、傳染病登記本、檢驗、檢查傳染病登記本等,備足報告卡,以保證疫情報告工作的正常開展。

      5、每月對全院進行一次疫情漏報檢查。檢查門診日志、傳染病登記本、住院病人登記本及傳染病登記本、檢驗科的傳染病檢驗登記本、放射科的傳染病檢查登記本。把疫情檢查情況納入醫院全年目標考核體系中,并將每月疫情檢查結果進行公布,按制度進行獎懲。

      6、負責對全院傳染病報告卡的收集、核對、網絡直報、登記、卡片保存等工作。

      傳染病疫情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中圖分類號]R47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2010)05-74-02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傳染病防控工作的最基層單位,承擔了所轄街道傳染病防控知識培訓、疫情監測、流行病學調查、醫學觀察、預防及協助疾控部門暴發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調查處理等工作。近年來一些新發傳染病如SARS、甲型H1N1流感、高致病性人禽流感等均易在社區傳播,因此加強社區傳染病管理成為控制傳染病暴發流行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傳染病管理人員偏少,且大多兼職,要做好社區傳染病的防控工作就需要有一個完善的管理體系。從2003年我國為有效應對SARS而實施了一系列加強疫情監測報告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的措施以來,我們按要求不斷強化管理,健全網絡,完善制度,基本杜絕了傳染病疫情的漏報、遲報等現象,大大提高了應急反應能力,在此簡單談談我們的幾點做法。

      1 構建防控平臺。提升應急反應能力

      1.1完善傳染病防控管理制度

      根據傳染病防治法律法規及《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等文件要求制定了《疫情報告管理制度》、《疫情報告培訓制度》、《疫情報告資料使用和保存》及《疫情管理部門的工作職責和流程》等相關規定,將疫情報告管理、登記、核對與自查、獎懲制度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等內容細化為具體的工作要求,發放到中心各臨床診室和轄區社會醫療機構,要求相關制度張貼上墻,醫務人員必須熟記填報要求如報告病種、程序、方式、時限等內容。

      1.2健全傳染病防控組織網絡

      組建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領導為組長的傳染病管理領導小組,下設監測報告、醫療救治、應急處置、疫點消毒及后勤保障等職能小組,其成員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社會醫療機構的各相關部門人員組成,分工明確,職責到人,共同負責轄區內傳染病疫情監測報告及處置。

      1.3建立應急反應機制

      制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災害事故應急處理預案》來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成立應急處置和醫療救治小分隊。門診常年實行預檢分診,腹瀉病門診、發熱門診按規定配備相應的急救、消毒、防護藥械及物品。

      2開展宣傳培訓。增強傳染病防控意識

      2.1強化傳染病防控知識培訓

      定期組織轄區內所有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開展傳染病防治法律法規和重點傳染病防治專題培訓,增強大家特別是臨床醫生的業務知識水平和疫情上報意識。每年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傳染病疫情處置模擬演練,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和突發疫情快速反應能力。對新調入或聘用的醫務人員,及時安排傳染病防治相關知識專題培訓。

      2.2做好社區宣傳指導

      積極配合社區居委會利用黑板報、宣傳單、健康咨詢及講座等形式在社區、學校、托幼機構、工廠、企業、建筑工地等處廣泛開展傳染病防控及干預的知識宣傳和指導,提高社區居民對傳染病危害及預防知識的認知水平,從而達到有效預防相關傳染病的效果。在傳染病流行期間有針對性的開展健康教育,從而迅速控制疫情的蔓延和擴散。

      3疫情規范處置.有效防控相關傳染病

      3.1監測信息規范上報

      要求轄區所有社會醫療機構(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個體診所、衛生室等)的醫務人員認真執行疫情報告管理制度,門診日志登記項目齊全,發現傳染病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按規定做好登記,填全傳染病卡片必填項目,文字要工整、清晰,臨床診斷明確、合理,并及時上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防保科。防保科有傳染病總登記簿,配備疫情報告專用電腦,收卡后疫情上報人員要逐項審核報告卡,與填卡人一同補全漏項、更正邏輯錯誤等,完成登記、網絡直報、卡片編號并歸檔保存。工作人員在登記、收卡、查對、簽收和上報的各個環節要認真負責,保證傳染病報告卡填報質量(如完整性、準確性、及時性和一致性等)達到標準。為防止個別患者取回檢查報告單后因個人原因未能及時復診而導致的傳染病遲報現象,要求檢驗科和放射科醫生在查出傳染病陽性結果時按《隨時反饋制度》的規定以最快方式通報接診醫生,做好反饋記錄。臨床醫生報卡時在《收卡登記本》上登記,并由防保科報卡人員確認簽名,防止在出現傳染病漏報或緩報時雙方互相推諉責任,達到提高工作人員責任心的目的。

      3.2傳染病疫情及時處置

      疫情報告管理人員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網上查詢或臨床醫生上報等途徑獲得本轄區的新發傳染病病人信息,如需疫情處置的要及時通知相關人員完成流行病學調查、疫點消毒,追蹤調查密切接觸者,實施醫學觀察和預防,力爭不出現傳染病擴散或二代病人。遇到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暴發疫情時,要及時上報分管領導和疾控部門,啟動應急預案,通知應急處置和醫療救治小分隊趕赴現場共同參與落實相應的處置措施。

      4加強監督管理。確保工作有序開展

      4.1加強日常工作監管

      每月月初由分管領導牽頭組織人員認真檢查門診日志及病房、檢驗科、放射科、防保科等處各類登記本,上網核對傳染病報告卡,抽查流調、疫點消毒及預防記錄,并通過上門調查或電話隨訪來檢查工作完成質量,認真做好疫情報告自查記錄。每季召開社區傳染病管理工作會議,通報轄區近期的季度疫情分析及匯總材料,討論分析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并合理協調解決,對下階段傳染病防控工作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傳染病疫情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摘要】

      目的 掌握銀川市學校傳染病爆發疫情流行現狀與趨勢,了解銀川市各級各類學校傳染病防控管理現狀。方法 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銀川市184所托幼機構、小學、中學和大中專院校,對銀川市學校傳染病爆發疫情及傳染病防控管理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結果 銀川市傳染病爆發疫情95.63%在學校;主要以呼吸系統傳染病為主(占83.61%),腸道傳染病次之(16.39%);興慶區、西夏區、金鳳區三區共發生129起,占70.49%;小學校多發,占59.56%;私立學校占有一定比重,達20.57%;城鄉學校均有發生,城市占53.71%,農村占46.29%;吊莊地區和城鄉結合部占有一定比重,達27.43%;冬春季多發,主要為呼吸系統傳染病高發期;夏秋季主要為手足口病、其次為呼吸系統傳染病高發期;各級各類學校75.0%成立傳染病防控組織機構、23.91%設立醫務室、配備保健醫生、70.4%傳染病防控管理制度健全、73.6%制定應急防控預案、71.1%完善傳染病爆發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登記報告、62.5%開展晨檢、68.9%開展因病缺勤及病因追查、70.2%開展傳染病早期癥狀、疑似病病人患病及病因排查、76.5%實施傳染病人隔離、60.6%落實常規消毒、92.9%完善預防接種證查驗。結論 銀川市學校傳染病防控現狀中還存在一些的問題,應建立長效機制,不斷提高學校傳染病綜合管理及防控水平。

      【關鍵詞】 學校;傳染病防控;調查分析;對策探討;銀川

      學校是人群集聚的特殊公共場所,在人群免疫和傳染病流行規律上有其特殊性,一旦發生傳染病疫情爆發,流行強度較大,傳播較快。為全面掌握銀川市學校傳染病爆發疫情流行現狀與趨勢,了解銀川市各級各類學校傳染病防控管理現狀,特組織進行專項調查研究。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來源

      學校傳染病爆發疫情資料來自銀川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疫情監測資料。學校傳染病防控情況資料來自銀川市疾控機構抽樣調查。

      1.2 調查方法

      采用整群分層隨機抽樣方法對銀川市6個縣區各級各類學校,按城市、農村2個水平分層,按托幼機構、小學、中學和大中專院校分類,隨機抽取184所學校為調查對象。根據《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學校和托幼機構傳染病疫情報告工作規范(試行)》等有關規定,設計調查表,內容包括學校傳染病防控組織管理、隊伍建設、管理制度、學生晨檢、因病缺勤追查、傳染病監測報告、隔離、消毒及預防接種證查驗等工作落實情況。

      1.3 質量控制

      調查人員由市、縣(區)疾控中心專業人員組成,調查前統一培訓,調查采取現場問卷的方法進行,數據采取雙錄入、雙復核。

      1.4 統計學方法

      調查結果經編碼后統一用Epi Data3.0建立數據庫,用SPSS 12.0進行數據整理和結果分析。

      2 結果

      2.1 銀川市學校基本情況

      銀川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446所,其中公辦學校285所(63.90%),民辦學校161所(36.10%);城市學校203所(45.52%),農村學校243所(54.48%);其中幼兒園187所(41.92%),小學184所(41.26%),中學60所(13.45%),大中專院校15所(3.36%)。共有在校學生283829人,其中幼兒園17266人(6.08%),小學106532人(37.53%),中學97740人(34.44%),大中專院校62291人(21.95%);共有教職工19601人,其中幼兒園1508人(7.69%),小學4755人(24.26%),中學6982人(35.62%),大中專院校6356人(32.42%);其中有寄宿的學校80所(17.94%),有食堂的學校234所(52.47%)。

      2.2 銀川市學校傳染病爆發疫情流行病學特征

      2007至2009年4月銀川市共報告183起傳染病爆發疫情,其中2007年34起,2008年115起和2009年(至4月)34起。其中發生在學校的傳染病爆發疫情有175起(95.63%)。

      2.2.1 爆發疫情病種

      主要以呼吸系統傳染病為主(占83.61%),腸道傳染病次之(16.39%)。其中水痘爆發疫情80起(43.72%),流行性腮腺炎37起(20.22%),手足口病27起(14.75%),風疹21起(11.48%),流感8起(4.37%),麻疹6起(3.28%),感染性腹瀉2起(1.09%),甲肝、肺結核各1起(分別占0.55%)。

      2.2.2 爆發疫情地區

      主要發生興慶區、西夏區、金鳳區,三區共發生129起(70.49%)。其中興慶區64起(34.97%),西夏區38起(20.77%),金鳳區27起(14.75%),永寧縣19起(10.38%),靈武市18起(9.84%),賀蘭縣17起(9.29%)。

      2.2.3 爆發疫情機構分布

      發生在小學校109起(59.56%),托幼機構33起(18.03%),學22起(12.02%),大中專院校9起(4.92%),孤兒院2起(1.09%);其中發生在公立學校139起(79.43%),私立學校36起(20.57%)。

      2.2.4 爆發疫情城鄉分布

      發生在城市學校94起(53.71%),農村學校81起(46.29%)。其中發生在吊莊地區和城鄉結合部48起(27.43%)。

      2.2.5 爆發疫情季節分布

      3月(8.11%)、4月(9.46%)、11月(16.89%)、12月(14.86%)主要為呼吸系統傳染病,呈明顯的季節性,冬春染病高發期;5月(18.92%)、6月(19.59%)主要為手足口病,其次為呼吸系統傳染病高發期;1、2月和7、8月(寒暑假期)疫情發生較少。

      2.2.6 爆發疫情首次報告發病數

      175起學校傳染病爆發疫情首次報告5例以下的38起(2.86%),5例~ 102起(58.28%),10例~ 28起(16.00%),20例~ 4起(2.28%); 50例以上3起(1.71%)。

      2.2.7 爆發疫情波及范圍

      爆發疫情大多控制在較少病例,部分疫情有擴散現象,出現了二、三代病例。爆發疫情及波及范圍情況見表1。表1 銀川市學校傳染病爆發疫情波及范圍序號波及范圍(略)爆發疫情

      2.2.8 多次發生爆發疫情的學校

      175起爆發疫情發生在160所學校,其中11所學校近兩年均發生了2-3次傳染病爆發疫情,11所學校中吊莊地區學校5所(45.45%)。

      2.3 銀川市學校傳染病防控管理現狀

      2.3.1 學校傳染病防控組織機構及防控隊伍建設

      調查184個學校中,成立主管校長負責制的學校傳染病防控領導小組等組織機構的138所(75.0%)。

      六個縣區分別為興慶區84.61%(44/52)、西夏區90.0%(18/20)、金鳳區94.44%(17/18)、永寧縣88.89%(16/18)、賀蘭縣63.38%(45/71)和靈武市74.07%(20/27);按照學校類別分,分別為托幼機構73.47%(36/49)、小學63.75%(51/80)、中學97.72%(43/44)和大中專院校72.73%(8/11)。

      設立醫務室、配備保健醫生的有44所(23.91%);其中托幼機構為28.57%(14/49)、小學6.25%(5/80)、中學34.092%(15/44)和大中專院校90.91%(10/11);指定專人負責登記報告工作的有95所(51.63%)。

      2.3.2 學校傳染病防控相關制度建設

      學校應當制定的傳染病防控相關制度至少包括7種(7種制度制訂5種以上,即視為制度基本健全),經調查學校傳染病防控管理制度健全率為70.4%,其中托幼機構為77.0%、小學72.7%、中學68.7%和大中專院校60.6%。

      學校應急防控預案制定率為73.6%,其中托幼機構為72.1%、小學75.8%、中學71.3%和大中專院校70.0%。

      2.3.3 學校傳染病防控措施落實情況

      學校規范開展如下工作并較完整造冊登記到位率分別為:傳染病爆發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登記報告71.1%、晨檢62.5%、因病缺勤及病因追查68.9%、傳染病早期癥狀、疑似病病人患病及病因排查70.2%、傳染病人隔離76.5%、常規消毒60.6%、預防接種證查驗92.9%。

      3 討論

      3.1 銀川市學校傳染病疫情爆發因素分析

      3.1.1 防控組織機構與防控隊伍不健全

      銀川市各級各類學校成立傳染病防控組織機構的只有75.0%,個別地區、學校只達到60%。學校在常規防控工作中,組織機構不能夠根據變化及時調整,機構人員還對工作職責不夠明確,學校傳染病防控工作整體缺乏組織領導、系統管理。《學校衛生管理條例》規定學校要設醫務室、配備專職衛生技術人員等。調查的學校中設立醫務室、配備保健醫生的僅為23.91%,而且多數學校的醫療保健服務設施不全,且只有51.63%的學校指定專人負責登記報告工作。

      3.1.2 防控相關制度建設不夠完善

      學校傳染病防控管理制度健全率僅為70.4%,無制度、制度不全或有制不執行情況普遍存在。73.6%的學校制定了傳染病應急防控預案,但對預案的啟動不能分級響應,預案中的應急措施不能規范落實。

      3.1.3 學校晨檢工作不規范或流于形式

      晨檢是學校傳染病監測的第一道關口,但40%的學校未開展晨檢工作;多數學校不能堅持晨檢,班主任對晨檢記錄簡單粗糙,對早期癥狀不能準確描述,對晨檢情況不作連續分析,晨檢信息未能分析利用,未能做到對傳染病人的早發現、早報告。

      3.1.4 因病缺勤追查不到位

      31.1%的學校未開展因病缺勤追查工作,因病缺勤追查率68.9%,學校不能對已發病的學生及時掌握和統計,學生患傳染病未滿隔離期返校上課的情況學校不了解等而未對傳染源隔離是造成傳染病擴散蔓延的直接原因。

      3.1.5 疫情報告不及時

      銀川市各學校發現疫情較遲,首次報告5例以下僅占2.86%,58.28%報告時已達到5~10例,38.86%報告時已構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學校發生疫情后,相關人員疫情報告程序不清、疫情的不及時報告嚴重影響了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及早處理疫情的時機。

      3.1.6 隔離不徹底

      多數學校對患病學生未嚴格隔離,對每位患病學生的隔離期限不管理、不把關,以致患病學生形成社會中新的傳染源造成更大范圍的傳播。

      3.1.7 消毒質量不達標

      多數學校不能夠認真執行消毒工作,有的學校未安排專人負責消毒;學校負責消毒的人員對消毒的技術不掌握,對消毒的濃度不計算、只估摸,對消毒的作用時間不把關等,消毒區域不徹底,消毒次數不堅持,消毒效果未能達標,疫情傳播途徑未能阻斷。

      3.1.8 重視程度加大

      近些年隨著新修訂的《傳染病防治法》頒布執行,各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監督機構以及教育部門等都加大了對傳染病、尤其是學校等集體人群傳染病防控的重視程度,學校傳染病疫情監測報告靈敏度增強,大大提高了疫情報告率。

      3.1.9 監測系統改變

      銀川市衛生部門不斷建立完善了傳染病監測報告網絡,2004年起逐步啟用了包括各級醫療衛生、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在內的、乃至延伸至農村鄉鎮衛生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以及民營私立醫療機構在內的傳染病疫情直報互聯網網絡系統,大大提高了傳染病監測報告的及時性和報告率。近兩年又啟動了流感、痢疾、麻疹、肺結核、病毒性肝炎等專項監測系統,傳染病報告率較前些年有所上升。隨著國家傳染病預警監測信息系統的啟動,傳染病爆發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閾值低定,目的是提高監測報告敏感程度,致使爆發疫情起數增加。

      按照有關規范,銀川市2004年之前只有原市區老城區屬于丙類傳染病監測區,2004年全面實行傳染病疫情網絡直報后全部地區進行丙類傳染病報告;2004年以后開始對水痘(不屬于法定傳染病)爆發疫情進行報告;手足口病2008年納入丙類傳染病等也致使傳染病報告有所增加。

      3.1.10 免疫程序變化

      1998年起取消了7歲組麻疹疫苗加強免疫,停止了對大中專院校入學新生麻疹疫苗接種和卡介苗(預防結核病)補種,人群麻疹抗體水平有所消減,加之近年大中專院校擴大招生范圍和人數,面向全國招生,傳染源和易感人群大量流入銀川市。

      3.1.11 診斷水平提高

      銀川市集多個區、市技術水平較高、規模較大的醫療機構,近年各級醫療機構對傳染病的診斷、治療水平不斷提高,提高了傳染病的發現率,從而提高了傳染病的報告率。

      3.1.12 監測人口改變

      近兩年流動人口性不斷增加,銀川市大量流動人口涌入、失地農民的增加,農村吊莊政策的推行等,人口總數明顯上升、結構發生變化,免疫薄弱人群加大等,傳染病發病率有所增加。

      3.1.13 疾病流行規律

      按照傳染病流行規律,3~5年出現一個流行高峰年,近兩年易感人群大量積累,多種傳染病進入流行高峰年。

      3.1.14 求醫意愿增加

      群眾對疾病的認知程度不斷增加,家長主動帶學生就醫的比例增加。

      3.1.15 其他

      《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的頒布和實施,嚴格規定了群體預防接種的審批程序,由于擔心出現群體性預防接種重大事件,一些常規預防接種工作學校不敢接受、疾控部門不敢實施、政府部門不敢批準,包括脊髓灰質炎、白百破、流腦等常規加強免疫接種難以實施,學生未形成穩固的免疫屏障。加之“學校一費制”使二類有價疫苗難以大范圍推行實施接種,控制疫情時應急預防接種實施困難;加之二類有價疫苗價格普遍較高,農村、吊莊等經濟落后地區學生接種率更低,個別地區學生全部免疫空白,學生對多種傳染病普遍易感[1]。

      3.2 學校傳染病疫情防控對策探討與建議

      各級有關部門要進一步貫徹落實《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理條例》、《學校衛生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以法律、法規保障,依法促進學校傳染病防控工作的落實和質量的不斷提高。

      加強政府職能,從根本上解決學校傳染病防控工作的實際問題,給予學校人力、財力、物力、政策上的必要支持;明確學校是學校傳染病疫情防控的責任主題,促進衛生、教育等多部門間協調配合,多方面、多管齊下落實學校傳染病防控任務。

      建立健全學校傳染病防控組織隊伍建設,完善制度建設,建立預警和長效防控機制,細化管理,落實職責任務,科學采取有效措施,不斷提高綜合管理及防控水平。

      進一步提高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衛生監督機構的綜合能力建設,加強疫情監測的敏感性,開展預警預測,提高常規指導、培訓及監督力度,提高應急指導、監督能力[2],有效防控學校傳染病爆發疫情。

      轉變觀念,理順機制,積極探索建立人群免疫屏障、提高人群免疫水平的合理辦法,把常規、長期性預防接種工作作為預防與控制傳染病的最有效手段,在少年兒童中構筑起一道穩固的免疫屏障,有效地預防與控制學校傳染病。

      參考文獻

      傳染病疫情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2021最新學校疫情防控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為加強本校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預防、控制和消除傳染病在學校內的發生與流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止法》、《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等有關規定,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制定本計劃。

      二、組織機構

      三、工作目標

      1、普及傳染病防治知識,提高全校師生員工的自我防護意識。

      2、完善傳染病的信息報告程序,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3、建立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理機制,及時采取措施,把突發傳染病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四、工作原則

      1、預防為主,常備不懈。

      宣傳普及傳染病發展防治知識,提高師生的防護意識和校園公共活動場所衛生水平,抓好預防接種查驗工作,作好因病缺課登記,發現病例及時采取措施。

      2、統一領導,依法管理。

      嚴格執行相關法律規定,對傳染病的預防、控制工作實行依法管理。

      3、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傳染病的防控工作實行校長負總責。

      4、快速反應,運轉高效。建立預警,救治快速反應機制,增強應急處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快速反應,及時準確處置。

      五、組織管理

      1、為嚴防傳染病在校內傳播流行,本校設置傳染病疫情報告人。負責本校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工作,發現傳染病病人或疑似傳染病病人,要登記在傳染病登記本上。

      2、在校所有教師、學生都是義務疫情報告人,發現的傳染病疫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有報告學校的專兼職疫情報告人員。

      3、學校疫情報告人要依法履行職責,一旦發現傳染病病人或疑似傳染病病人,要立即報告學校負責人,并按照以下要求做好傳染病疫情報告工作。

      (1)報告內容及時限

      在同一班級,1天內有3例或者連續3天內有多個學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癥狀(如發熱、皮疹、腹瀉、嘔吐、黃疸等)或者有共同用餐、飲水時,學校疫情報告人應當在24小時內報出相關信息。

      發現傳染病或疑似傳染病病人時,學校疫情報告人應當立即報出相關信息。

      個別學生出現不明原因的高熱、呼吸急促或劇烈嘔吐、腹瀉等癥狀時,學校疫情報告人應當在24小時內報出相關信息。

      發生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學校疫情報告人應當在24小時內報出相關信息。

      (2)報告方式

      當出現上述情況時,學校疫情報告人應當以最方便的通訊方式(電話、等)向縣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同時向縣教育局報告。

      六、學校疫情報告人發現傳染病病人或傳染病疑似病人是,不得隱瞞、謊報或緩報。如因玩忽職守造成學校傳染病傳播流行,將依追究法律責任。

      七、協助疾控機構、醫療機構對傳染病人及疑似病人在治愈或排除前一律停課,不得來校。學生因傳染病休學,痊愈好要出示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證明并經學校同意方可回校學習。

      八、加強健康教育,定期開設健康教育課。堅持開窗通風和定期消毒制度。

      2021最新學校疫情防控工作計劃

      做好學校傳染病預防和控制工作,對保障全校學生及教職員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維護社會的穩定意義重大。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各種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切斷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這三個環節,并結合我校實際情況,特制定本工作計劃。

      一、傳染病預防

      1、按照國家對傳染病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針對學校人口密集的特點,容易在學生中發生的常見傳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肺結核、痢疾、腸道傳染病等,開展傳染病預防知識和預防措施的衛生健康教育工作。

      2、定期組織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增強師生的公共衛生安全意識,促使師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

      3、定期組織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蠅等病媒昆蟲及其它傳播傳染病的或者患有人畜共患傳染病的動物危害。

      4、有計劃地建設和改造公共設施,對污水、污物、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改善飲用水衛生條件。

      二、傳染病疫情報告

      疫情的報告和管理在預防、控制和消滅傳染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準確及時的疫情報告是控制疫情蔓延的情報信息,健全的疫情報告管理組織和管理制度是確保疫情報告準確及時的關鍵。疫情報告時限和辦法: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要求執行。每個教職工及學生均為法定疫情報告人,學校醫務室為我校責任疫情報告人。任何人發現傳染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時,均有報告的責任和義務,可用口頭、書面、電話等方式向學校迅速報告,學校向上級主管部門及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如果隱瞞不報、漏報、謊報或延期報告的,要追究當事人有關責任。

      三、傳染病控制措施

      1、經醫療保健機構、衛生防疫部門確診為傳染病者,應及時予以隔離治療(學生應當辦理休學手續),隔離期限根據醫學檢查結果確定。

      2、對疑似傳染病的病人,在明確診斷前,安排在指定場所(隔離)進行醫學觀察;密切接觸的人員,實施必要的衛生處理和預防措施。

      3、建立學生定期健康檢查制度,及時發現傳染病患者并采取相應的隔離防范措施,及時切斷傳染病在學校的傳播途徑。

      4、對傳染病人所在的教室進行必要的消毒處理,并結合當前實際情況,定期安排全校范圍內的消毒工作。

      亚洲国色天香视频| 亚洲最大的成人网站| 亚洲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网址| 亚洲成aⅴ人片久青草影院|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国产亚洲sss在线播放| 亚洲av一本岛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电影| 亚洲精品国产免费|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乱码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狼|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妓女影院|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天堂久久久久久| 亚洲无码视频在线| 在线观看午夜亚洲一区| 国产亚洲免费的视频看| 亚洲成人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中文|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亚| 亚洲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亚洲а∨精品天堂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绿色| 亚洲一级黄色视频| 国产∨亚洲V天堂无码久久久| 亚洲狠狠综合久久| 亚洲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天堂2018亚洲男人天堂|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 亚洲免费无码在线|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麻豆| 亚洲黄色高清视频| 亚洲综合色婷婷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亚洲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