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云的諺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不怕陰雨天氣久,只要西北開了口。
3、炸雷雨小,悶雷雨大。
4、星星明,來日晴。
5、雞進籠晚兆陰雨。
6、蔽天之明者,云霧也;蔽人之明者,私欲也。
7、星星密,雨滴滴。
8、天怕烏云地怕荒,人怕疾病草怕霜。
9、時雨時晴,幾天幾夜不停。
10、天上無云不下雨,世間無人不成事。
11、云自東北起,必有風和雨。
12、日落烏云漲,半夜聽雨響。
13、咸物返潮天將雨。
14、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15、泥鰍跳,雨來到。
16、烏云攔東,不下雨也有風。亂云天頂絞,風雨來不小。
17、透過云縫的陽光分外刺眼,年紀大的老婆格外心愛。
18、云向東,有雨變成風,云向南,水漣漣,云向西,下地披衣。
19、直閃雨小,橫閃雨大。
20、逃出云層的太陽光明,逃出財主家的奴隸聰明。
21、燕子低飛要落雨。
22、水里泛青苔,天有風雨來。
23、雷轟天頂,雖雨不猛。
24、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黃梅。
25、青蛙叫,大雨到。
26、東風急,備斗笠。
27、雨前有風雨不久,雨后無風雨不停。
28、水缸穿裙,大雨淋淋。
29、螞蟻搬家早晚要下。
30、四川太陽云南風,貴州下雨如過冬。
31、天上豆英云,地上曬死人。
32、有雨山戴帽,無雨山沒腰。
33、日落胭脂紅,非雨便是風。
34、急雨易晴,慢雨不開。
35、不刮東風不雨,不刮西風不晴。
36、云絞云,雨淋淋。
37、云下山,地不干。
38、星星稀,好天氣。()
39、紅云變黑云,必有大雨淋。
40、柱石腳下潮有雨。
41、黑云接駕,不陰就下。
42、云低要雨,云高轉晴。
43、天早莫望疙瘩云,人窮莫上親戚門。
44、撲地煙,雨連天。
45、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臨。
46、天上跑臺云,地上雨淋淋。
47、魚兒出水跳,風雨就來到。
48、雨后生東風,未來雨更兇。
49、泥鰍靜,天氣晴。
50、草灰結成餅,天有風雨臨。
51、西北起黑云,雷雨必來臨。
52、風靜悶熱,雷雨強烈。
53、黑蜻蜓亂,天氣要旱。
54、蜜蜂歸窠遲,來日好天氣。
55、蜻蜓飛得低,出門帶笠。
56、天色亮一亮,河水漲一丈。
57、情侶靠愛情生活,正像云雀靠韭蔥生活一樣。
58、南閃火開門,北閃有雨臨。
1.1原理
前面也有說到,云計算(也叫云端運算)就是利用網絡上的豐富計算資源,通過技術手段將其整合,然后以按需、易擴展的方式提供給用戶使用。從原理上講也類似,云計算的計算資源不是放在本地計算機或者遠程的PC機中的,而是放在了整個網絡上,這樣的話,用戶對資源的管理就像是互聯網應用一樣,用戶可以方便的從互聯網上獲取所需的資源。這種模式的提出,使得計算機資源也可以變成一種商品在互聯網上流通,用戶也只需付出少量的費用就可以獲取這些資源,真正做到了資源利用最大化。雖然云計算的熱度很高,學術界也產生很大的熱情,但是現在IT界對云計算尚未形成一個共同的認識,關于云計算的架構體系也沒有一個共同的標準可循。綜合考慮目前三種比較流行的方案:軟件即服務、平臺即服務、基礎設施即服務,本文給出一個云計算的體系架構的參考方案。參考互聯網分層分治的思想,在本文提到的方案中,將云計算體系劃分為4個層次:分別命名為資源層、資源池層、管理軟件層以及SOA層。對于每個層次,都有各自的功能,并有同意的接口為上層提供服務。其中,各個層次包含的內容如下:資源層:資源層包含了所有計算機軟硬件資源實體,包括物理PC機實體、內存、存儲、CPU、顯卡、軟件、數據庫等等;資源池層:對于資源層提供的資源實體,有必要進行一定的分類,資源池層就是將類型相似的資源實體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虛擬池。由此可以得出資源池層的一個功能就是將底層提供的計算資源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池的結構供上層訪問。
管理軟件層:對于資源池整合的計算資源,需要進一步的進行管理,方能實現資源的合理有效的調度,從而實現計算機資源利用的最大化。管理軟件層和資源池層是云計算的關鍵所在。SOA層:SOA層相當于互聯網OSI七層結構中的應用層,提供一系列的服務。其最基本的一個功能就能實現云計算資源的組裝,從而以服務的方式為用戶所使用。對于這種分層的結構,其實現的機制也是分層實現的。具體的實現,可以參考軟件即服務的模式。一般來講,用戶側通過調用網絡服務接口,獲取提供方所列出的服務選項。用戶選擇需要的服務后,就會產生一個用戶任務映象,再由任務管理負責執行該任務,由此就可以實現對整個任務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包括了調度、執行、部署等方面。生成了任務,就需要對任務進行管理和分配,這個功能是系統管理模塊提供的。系統管理模塊管理的是計算資源,計算資源要經過合理的配置才能為高層應用調用,具體的就是在每個可以使用的資源節點上配置使用環境。作為一個網絡應用,還應該保證云計算應用的質量,因為互聯網的思想是盡力而為的,因此需要對應用的質量進行監控,這部分功能是由監視模塊實現的,通過對每個節點的監視,可以統計出所有節點的使用狀態。由此可以看出,云計算的機制具有很明顯的分層特性,各層實現的功能相互依托,實現為用戶提供高質量、低風險的應用。
1.2云計算的特點
云計算不同于傳統的計算機運算方式,其有著很多顯著的特點。計算資源的主體不再是單一的PC機或者服務器,而是分布在互聯網上的計算機群組。實現云計算服務的計算機是在群里的眾多資源共同完成的。以此來實現不同用戶的操作。云計算通過瀏覽器的方式呈現給用戶,具有高度的可視化特性,并且用戶界面豐富、親切。云計算還有著其他特性,比如自主計算、網格計算、分布式計算、以及形成與大型主機相當的計算能力。從技術上來看,云計算也有著與其他計算機技術不同的特點。其一是虛擬化技術,通過虛擬化技術,網絡上的資源可以虛擬為一個虛擬終端來為用戶提供服務,正如現在所流行的云存儲一樣。其二是可動態可擴展的技術,云計算將計算資源作為商品,動態的按需分配資源能夠充分發揮運資源的最大利益。同時,客戶也可以根據所使用的服務來付費,從而節省了成本。其三是利用互聯網技術,云計算是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來提供服務的。通過互聯網技術作為支撐,用戶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得超大的運算處理能力,而且正是因為采用了互聯網技術,對于獲得服務的終端也沒有限制,可以使用PC機,也可以使用手機、平板設備,只需要連接互聯網就足夠了。其四是低碳環保的特性。因為云計算的主體是互聯網上的資源。用戶就不用為實現某些能力而購買新的硬件或者軟件資源,提高了資源的重復利用率,達到低碳環保的作用。雖然如此,云計算作為一個新技術,也臨著很多使用上的問題。真因為技術提出的比較晚,所以發展還不完善,許多技術上的問題仍需要解決。另外,作為一個網絡應用,當用戶無法上網的時候,就沒辦法或的服務,其生產就要停滯,這就會帶來一定的損失。此外,如果用戶將云計算作為日常使用的主體,那么就會對云計算產生依賴性,這樣就造成用戶在這個模式的商業活動中處于弱勢地位。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如何保障云端資源的安全性,如何保障用戶的資料不會被他人盜用等方面的問題。
1.3云層次
云計算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項目,其可以為用戶提供各種計算和存儲工作,充分滿足各個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對于這樣一個體系,其包含了如下幾個重要的要素。分別是:客戶端客戶端完成用戶和云計算提供方的交互,客戶端與具體的設備無關,設備只需要接入到互聯網,就可以獲得云計算的服務。云服務云服務是一種新型的商業模式,這點有些跟租賃模式類似。用戶無需真正購買完成其任務的所有資源,而是從網絡上的云計算服務商哪里獲取所需計算資源,而且只需要根據使用的情況來完成付費,降低了用戶的成本。當然,還包括基礎設施、服務器等要素,他們共同配合,完成云計算的服務功能。
1.4云計算的應用和發展
云計算的應用還只是初步階段,但是,已經可以看出,云計算有著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從云計算在印刷業上應用,可以看出,相比于傳統的印刷,用戶無需要求具備打印機等計算機資源就可以實現紙質媒體的打印操作。而前提是云服務商必須提供類似在線定制、在線計價、物流配送的基礎服務,這樣一來,就可以實現云端的商業印刷服務。這個應用在紙質媒體的印刷行業里,已經被美國的多家企業使用。并通過線上印刷服務提供者來進行本地或全球不同印刷商之間的色彩控制的校準與全部品質協議的轉換,來實現企業在印刷成本、倉儲費用和物流成本上的控制。據資料數據表明,采用云計算技術后,整體印刷費用最高可下降35%。
2未來展望
1、憐憫是一個人遭受厄運而引起的,恐懼是這個遭受厄運的人與我們相似而引起的。——亞里士多德
2、即使厄運降臨,也要勇敢地擁抱他,直到征服他,擁有燦爛陽光。——佚名
3、交好運時要謹慎,遭厄運時要忍耐。——J·雷《英國諺語》
4、不因幸運而固步自封,不因厄運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強者,善于從順境中找到陰影,從逆境中找到光亮,時時校準自己前進的目標。——易卜生
5、幸運并非沒有恐懼和煩惱;厄運也決非沒有安慰和希望。——培根《論厄運》
6、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命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魯迅
7、有時一個人受到厄運的可怕打擊,不管這厄運是來自公眾或者個人,倒可能是件好事。命運之神的無情連枷打在一捆捆豐收的莊稼上,只把稈子打爛了,但谷粒是什么也沒感覺到,它仍在場上歡蹦亂跳,毫不關心它是要前往磨坊還是掉進犁溝。——歌德
8、在厄運中滿懷希望,在好運中不忘憂慮,這樣便能泰然擔待禍福。——賀拉斯《歌集》
9、厄運離怯者最近。
10、災禍是一個人的真正試金石。()——鮑蒙特與弗萊徹《榮譽之勝利》
11、幸運最能發現罪惡;而厄運最能發現美德。——培根《論厄運》
12、苦難有如烏云,遠望去但見墨黑一片,然而身臨其下時不過是灰色而已。——里希特《長庚星》
13、厄難,勤苦之事也。――《詩·谷風》箋
14、最好是通過別人的厄運而不是通過你自己的厄運來學得聰明。——《伊索寓言》
15、厄運在同一條路上漫游,時而降臨于這個人,時而降臨于另一個人。——埃斯庫羅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16、能使愚蠢的人學會一點東西的,并不是言辭,而是厄運。——德謨克里特
17、交好運令人羨慕,而戰勝厄運令人敬佩,這是塞內加的名言。——培根《論厄運》
18、希望是厄運的忠實的姐妹。——普希金
【 關鍵詞 】 云計算;云安全;運營商
1 引言
云計算是繼微型計算機、互聯網后的再一次IT革命,其是互聯網技術發展、優化的必然結果,它的出現,充分體現了“網絡就是計算機”的思想,尤其是其創新的計算模式和商業模式,給信息產業帶來了深刻的變化。隨著云計算市場規模的擴大,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也在形成,而云計算也將成為互聯網的核心,一些使用過云計算服務的企業和個人,其數據和信息的安全將取決于相關系統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這過程中,云計算的安全問題不時出現,給企業,尤其是運營商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挑戰。通過對運營商當前安全服務中的主要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全新的云安全服務體系,以實現安全的數據訪問與控制,這具有重要的意義。
2 運營商云計算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2.1 身份假冒
對于運營商云計算服務而言,身份假冒是最主要的安全問題。從用戶身份安全角度來看,客戶所需要的是一種強認證機制,這種認證機制應綜合一般的ID和密碼保護,以確保用戶在得到授權以后方可訪問特定的系統和應用。而在云計算服務領域,沒有身份認證這一定義,從一個云服務轉移到另一個云服務的時候,如何驗證用戶的身份是合法、真實、有效的?如何確定用戶是在其權限范圍內享受云服務?因此在云服務領域,只有通過聯合身份認證技術,才能實現服務和應用在云領域的安全轉移。但由于云計算與其他網絡服務相同,其存在著一定的虛擬性,不法分子可以通過攻擊客戶端、網絡傳輸和服務器等環節,來獲取客戶信息,從而成為合法用戶,使用戶的信息完全暴露在不法分子面前。
2.2 共享風險
在云計算中,共享風險是一種特有的安全風險。云計算服務,通過虛擬化技術,將軟硬件平臺共享給多個用戶使用,從而提高IT資源的利用效率,節省硬件設備。正是由于云計算的這一特性,使云計算服務中存在著一定的風險。虛擬化技術使認證、授權和訪問更加難以控制,并且在用戶體驗過程中,不法分子傳播惡意代碼的行為也難以發現,這將會感染主機。此外,虛擬化技術如同虛擬機,如果虛擬機因故障而消失,存儲在虛擬機上的數據將會隨之擴散到不安全的地方。因此,在運營商的云安全中,要解決虛擬平臺的安全問題,尤其是虛擬機管理軟件的安全問題。
2.3 隱私泄漏
數據安全與否和隱私泄漏,是用戶最為關注的問題,這類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將會給用戶帶來巨大的損失。一般而言,數據安全風險,主要包括數據泄漏、數據丟失、數據篡改等,這些風險點集中在數據傳輸、處理和存儲環節。如果用戶在傳輸數據的過程中,沒有采取足夠的安全防范措施,將面臨泄漏和篡改的風險,這將給用戶造成嚴重的影響。
2.4 不安全接口
云計算服務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即開放性,服務商根據不同的商務模式,將軟件、硬件和應用,劃分成不同的權限,向用戶提供相應的標準化應用程序接口,即API。API是用戶進行管理和服務的平添,其安全性,也體現了云服務的安全性。如果接口不安全,產生API漏洞,或造成API密鑰丟失,將使得不法分子能夠輕易地通過虛擬機的安全機制,從而獲得相應的系統管理權限,這將會云計算服務一路帶來嚴重的后果。
3 運營商的云安全框架設計
運營商移動的云安全服務,主要是基于其在云計算領域所具有的計算、存儲和網絡安全防護資源,通過虛擬化技術對其進行整合,將業務受理、技術支撐和計費結算等系統融合在一起,實行集中管理,以實現虛擬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調度,按需分配。
3.1 運營商云安全的模塊框架
運營商的云安全模型框架,應與云計算的三層SPI模型相對應,即基礎設施層(IaaS)、功能與服務平臺層(PaaS)、服務展現層(SaaS),每一層之間都通過資源接口、安全接口、服務支持接口等與接口層相連接。
基礎設施層(IaaS)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如防火墻、主機、IPS、網絡設備等)、采集適配裝置(如采集配置、采集調度、事件過渡、狀態監測、管理、協議適配等)、虛擬化資源池、Web應用云中間件(服務、彈性擴充、云事務處理等)。在基礎設施層中,采集適配裝置,用來收集來自相關安全對象,如主機、安全設備的安全事件和示警信息,并進行基本的過渡,同時通過協議適配裝置來處理不同協議的Syslog示警。當這些信息進入虛擬化資源池后,由虛擬機監控器進行監控和管理,并根據用戶的權限,進行相應的資源分配。IaaS通過Web應用云中間件與PaaS實現連接。
功能與服務平臺層(PaaS),既包括了服務子層,又包括了安全功能子層。其中服務子層,由數據管理區和服務管理區組成,數據管理區與基礎設施層(IaaS)相連,該區域主要是為整個安全框架提供數據交換和存儲服務,如安全事件和漏洞庫、解決方案庫、專家知識庫等,相關知識庫的自動更新,為安全事件和漏洞的應急處理,提供充足的知識儲備。服務管理區,包括資產管理、策略管理、故障相應管理、SLA質量管理等,并與服務展現層(SaaS)相連,向上管理與安全相關的業務,而向下則負責處理安全事件,為運營商的云安全服務提供保障。安全功能子層,包括安全評估、安全監控、DDoS 流量清洗、基本關聯分析、事件匹配等,該子層作為具體的安全業務功能承載和輸出組件,同時負責對各類安全事件處理,是云安全事件處理的核心。
服務展現層(SaaS)是云安全服務的門戶,其用來為用戶提供按需自助服務,如統計分析相關的安全事件、輸出安全事件報表等。此外,在這一層,用戶還可根據自己的需要,定制云安全服務,通過SaaS層,可方便地了解云安全服務的計費信息,并實時了解云安全服務的使用狀況。
除了與云計算相呼應的三大層次以外,要實現云安全服務,還需通過一系列接口進行連接,如通過資源接口與基礎設施層(IaaS)進行連接,同時與國家計算機應急處理中心、國家病毒處理中心和其他資質較高的安全廠商的數據接口進行連接,不斷完善運營商的云安全服務能力。通過安全接口與功能與服務平臺層(PaaS)進行連接,收集來自其他安全服務中的數據,向有需要的客戶提供運營商基層網絡數據。通過服務支持接口與服務展現層(SaaS)連接,隨時隨地獲取有關運營服務的安全信息,并通過運營商在全國范圍內統一的業務受理號,如移動的10086,實現云安全服務的一站式受理,通過運營商的計費系統實現服務收費,通過資源管理,實現全國范圍內的資源統一調度和技術支持,優化資源配置。
3.2 云安全服務的主要內容
安全檢測服務。安全檢測是運營商云安全服務的重要內容,其主要通過云端探針,對系統、主機、網絡及相應應用的行為和態勢進行收集,并通過安全分析,發現其中的隱患。對于發現的安全隱患,通過PaaS層中的基本關聯分析,與相應的安全規則進行匹配,再將結果提交到云平臺,由云安全服務平臺對客戶的安全行為和安全事件監控,隨時收集安全事件信息,并對此進行匯總生成報表傳送給客戶,而對于應急事件,可通過示警機制提交應急流程進行處理。安全檢測服務,具體包括對主機狀況、網絡可用性、數據庫、Web應用安全等進行檢測。
安全防護與相應服務。通過運營商在云安全服務PaaS層中設置的分布式安全事件處理模塊,能夠對非法入侵進行防護、對DDOS 流量進行清洗、溯源攻擊、過濾Web惡意攻擊等,為用戶提供24小時安全事故處理、在線技術咨詢,對突發的安全事件,能夠幫助用戶分析原因,發現問題來源,排除安全隱患。
3.3 云安全服務的演進部署
按照運營商云安全服務的業務模式、演進原則和部署時序,對云安全服務的演進部署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基礎安全服務、安全增值服務和集中安全管理等。在基礎安全服務階段,要完成云安全模塊中的基礎設施層建設,利用運營商現有的安全服務平臺進行功能擴展,要實現云安全平臺的身份鑒別、訪問控制、邊界保護和安全監控等功能。在安全增值服務階段,要進一步整合流量監控系統、Web 安全檢測系統、安全網關、流量清洗防護單元和解決方案庫、專家知識庫等,實現用戶應用、數據安全等安全增值服務。而在集中安全管理階段,對數據、應用進一步整合,實現云端大規模安全檢測、漏洞掃描等,將區域本地漏洞樣本庫與虛擬安全網關進行關聯,同時實現安全檢測與安全防護聯動,按需過濾存在漏洞的應用鏈接。此外,還應推進安全接口的標準化,降低第三方安全應用的準入門檻,以統一和標準化的形式呈現安全應用。
4 運營商云安全框架的支撐體系
要真正推廣運營商的云安全服務,不僅要設計和建設完整的云安全框架,還要依托現有的增值服務平臺,建設相應的支撐體系,與現有流程相配合,提高云安全服務能力。云安全服務支撐體系主要由營銷體系、運營體系和服務體系構成。其中營銷體系,由運營商的各級業務部門所組成,其負責本區域內的業務受理及處理、市場開拓和客戶維護等。而運營體系通過設立運營中心而成,在總部設立一個統一的云安全服務運營中心,負責業務平臺的日常運營和系統維護工作,如業務定制中,為業務部門提供業務受理和技術支撐,對用戶的網絡安全和應用安全進行監控,而在服務中,根據客戶對安全服務的需求,將安全事件信息匯總,形成報表發送給客戶。對于安全業務計費,也可利用運營商現有的統一計費體系,進行付費。在服務體系中,要實現運營商云安全服務的標準化,除了推進安全接口的標準化,還要規范相應的服務體系,從服務推廣、業務受理、服務實施到服務結束全過程,同時還要對應急服務流程進行規范。
5 結束語
隨著云計算的不斷發展,數據和信息安全顯得越來越重要,而運營商擁有雄厚的資本實力、先進的技術、完整的服務體系和廣泛的客戶資源,為云安全應用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對此,應通過整合現有的網絡、存儲和虛擬機等云計算基礎設施,構建云安全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 馮登國,張敏,張妍等.云計算安全研究[J]軟件學報,2011(22).
[2] 張新躍,劉志勇,趙進延等.基于電信運營商的安全應急響應體系研究[J]信息網絡安全,2011(8).
【關鍵詞】電信運營 電信管理 電信業務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problems of telecom operation like unreliable connection of terminals, piped network, chimney-style of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etc., the paper researched and analyzed on coordination architecture of telecom terminals, network and service, concluded with regard to practices that coordination system of “cloud”, “pipe” and “terminal” could improve customers’ experience, value of telecommunication pipe and telecom incomes. It can also suppor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lecom operators’ business.
[Key words]telecom operation telecom management telecom services
1 電信運營轉型的背景及內涵
隨著智能手機持續快速的迭代升級、移動4G服務的深入人心,以社交、即時通訊等為代表的OTT(Over The Top)業務蓬勃發展,如直播、微信等,其基于電信網絡為移動用戶提供VoIP、即時消息、視頻下載等通信服務,導致國內電信運營商的話音、短信等傳統業務的營收不斷下滑,在造就市值高于中國移動的互聯網企業如騰訊的同時,也將電信網絡管道化。
除了面向個人手機用戶提供通信服務外,電信運營商還服務于各個行業,但目前很多行業客戶或系統集成商僅采購電信運營商SIM卡(即行業應用卡)以實現物聯網終端的通信,其易被競爭對手替代且電信運營企業無法了解行業應用的發展情況。同時面向快速增長的物聯網終端,需要為其提供可靠的連接服務。
目前電信運營商中營收占比較大的信息化業務,面向個人、家庭和集團用戶獨立發展,跨應用間缺乏協同、共性的能力,不能復用,導致信息化應用分散、建設及維護成本高。
在如上背景下,業務轉型已成為電信運營企業的迫切需求:打造可靠連接,豐富電信產品的類型和服務對象;打造智能管道,為多樣化的終端提供差異化的通信服務;打造能力云體系,為跨行業的信息化應用提供統一支撐是當務之急。因而電信業務轉型的核心內涵為實現“云”、“管”、“端”的協同運營,如圖1所示,即拓廣服務對象、拓深服務內容,最終實現萬物互聯,為用戶提供豐富的業務應用。
2 打造基于可靠連接的萬物互聯
2.1 拓深4G覆蓋,提升網絡容量
電信業務的服務對象主要還是人,對于手機用戶來說未來是移動寬帶的時代,隨時隨地、便捷、高速地上網將成為人們的基礎需求,目前僅中國移動的4G用戶已超過4億且仍處于高速增長階段,但LTE網絡仍存在如居民樓密集小區的弱覆蓋、城市CBD商業中心等熱點區域的小區容量不足等問題,因而需要研究和應用Relay等技術來解決弱覆蓋和盲區覆蓋等問題,同時利用載波聚合、小區軟分裂等技術來提升小區的系統容量和均衡小區間的負載。在LTE信號的編碼調制方面,可研究和實踐下行256QAM(正交幅度調制)以提高LTE的頻譜效率和系統容量;在LTE傳輸方面,規劃和利用16T16R(16個發送和16個接收通道)方案,以提高網絡的上行增益。
2.2 匯聚家庭入口,拓廣家庭業務
基于家庭用戶的固定寬帶,通過家庭網關等上網設備實現家庭設備上網的統一接入。基于家庭寬帶大力發展互聯網電視業務,為用戶提供互聯網電視機頂盒以實現家庭用戶的業務匯聚入口。基于家庭業務開放平臺,向互聯網電視屏幕推送開放引入的第三方業務,豐富家庭應用,同時拓展電信運營商的自有業務產品如電視視頻通話(提供電視機、4G手機、VoLTE手機之間的高清視頻通話功能)、家庭安防(提供家庭的安防監控功能)等,為家庭用戶提供親情溝通、居家安全等方面的生活服務,應對社會老齡化帶來的挑戰,同時提升用戶的4G流量消費,以增強移動用戶的黏性。
2.3 基于eSIM構建物聯網產業生態鏈
在人與人通信市場飽和的背景下,拓展物聯網業務產品可為電信運營商帶來新的用戶及收入增長點。物聯網eSIM(嵌入式SIM)以軟件形態實現傳統SIM卡(用戶身份識別)的功能,并運行于物聯網終端現有的通信芯片內,與通信芯片進行一體化的生產、銷售與應用,不需要額外的硬件載體而實現物聯網終端的移動通信功能,可滿足物聯網業務大規模發展帶來對傳統SIM卡的變革性新需求(如低成本、小體積、高可靠性等)。
電信運營企業可通過部署物聯網卡管理平臺實現eSIM生產、審核、發放、監控等流程的統一管理,基于eSIM對通信芯片、物聯網終端的生產、銷售等進行支撐,可加強對行業應用的滲入與營銷。基于eSIM打造智能可穿戴(如智能手表、寵物防丟項圈等)、車聯網(如電動車防盜、物流定位等)、電力抄表等物聯網示范產品,帶動物聯網的規模化發展,實現M2M用戶及收入的快速增長。
3 構建智慧化、多樣化的網絡管道
隨著VoLTE、RCS(融合通信)的成熟應用,傳統的語音、短信等基礎業務將被基于IP的多媒體業務替換,在手機側移動APP爆發式增長,且以視頻為代表的高流量應用發展迅猛,如手機直播、視頻監控等,未來一切應用皆基于流量。電信運營商如何提升流量的價值、避免通信網絡僅提供管道功能等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3.1 提供差異化的流量增值服務
面向高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每個用戶平均收入值)或高流量消費的個人手機用戶,基于LTE網絡的PCC(Policy and Charging Control,策略與計費控制規則)架構自動為其提供QoS保障服務,高價值用戶在使用LTE移動寬帶時(如手機觀看視頻、玩在線游戲)可享受流量保障服務,如看視頻時保障占用網絡帶寬最小可達到2 Mbps、下載大尺寸文件時優先并最大化分配小區當前的空余帶寬等。基于差異化的流量增值服務在提升高價值用戶網絡體驗的同時,可促進4G網絡的流量使用。
面向具體的業務產品(如直播類的視頻、微信等),內容/業務供應商可向電信運營企業訂購流量QoS保障服務,相關訂購信息由BOSS下發至增強型PCC系統,PCC根據配置的QoS策略及對應的用戶信息,向LTE承載網絡設備下發QoS預定義規則,為使用該業務產品的用戶建立高QoS的專有承載。在為業務廠商提供QoS保障服務的同時,電信運營企業可向其收取相關費用。
QoS保障機制在現網中的部署應用可為用戶、業務供應商帶來差異化的流量服務,同時能提升電信運營商的流量價值。
3.2 挖掘2G移動網絡的價值
目前國內的2G網絡除了為物聯網終端提供服務外,主要還為手機用戶提供語音和上網服務。隨著4G上網服務的普及及流量資費的下降,手機GPRS上網功能將逐步被淘汰,同時GSM語音網絡也將逐步被VoLTE網絡所替代,因而未來2G網絡可演進成單為物聯網終端提供通信服務的網絡。
據相關數據統計,有超過90%的物聯網應用場景僅有小量數據的采集和傳輸的需求,且僅需開通上網服務,每個物聯網終端僅需占用不超過5 kHz的頻域帶寬即可滿足數據通信的需求,以中國移動的GPRS網絡為例,單扇區一般分配8個載頻,每個載頻配有8個信道,一個扇區共64個信道,除去4個信令信道,共有60個業務信道以承載GPRS數據,每個業務信道按照支持10個并發用戶來計算,則一個扇區可支持600個物聯網終端用戶并發在線。按照在線比1:10(即在線聯網的終端占比為百分之十)估算,那么一個扇區可為6000個物聯網終端提供通信服務,一個2G基站(三扇區)可支持近1.8萬個物聯網終端的系統容量。以某經濟發達省為例,僅2G基站數量已超過了3萬個,因而僅在該省范圍內便可服務超過5億的物聯網終端用戶。
綜上分析,電信運營商可充分挖掘和利用2G網絡的價值,以滿足未來海量物聯網終端的接入需求,無需投資建設新網絡。
4 布局能力云服務
傳統的煙囪型的獨立應用將向能力化的云服務轉型,基于4G、2G的網絡,電信運營商可為個人開發者、家庭用戶和行業客戶提供可復用的能力資源,實現新業務的快速開發上線。如圖2所示,開放的能力云體系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云計算/大數據能力:為企業客戶提供云計算和大數據服務,涵蓋從底層的服務器的部署與配置、資源的動態分配與調度到上層的業務數據的存儲與智能分析等,實現集中的運營管理。
(2)通信能力:包含傳統的基礎通信能力如短信、呼叫中心等和融合通信能力(即RCS),可按使用時長(如包月)或使用量來計費,基于融合通信能力拓展如視頻客服、多方會議、遠程教育、家庭安防、多屏視頻通話等增值業務。
(3)應用服務能力:如統一認證、LBS定位、手機支付、個人征信等能力服務,供第三方應用集成調用。
電信運營商通過能力運營平臺對相關資源的訂購、鑒權、計費等進行統一的管理。
5 結論
面向個人、家庭、物聯網行業等用戶,“云”、“管”、“端”的協同體系涵蓋了豐富多樣的通信終端,尤其是新興的物聯網終端,基于智能網絡管道和專用于物聯網終端接入的GSM/GPRS網絡,實現了能力化的云服務和基于流量的增值服務,因而代表了未來電信運營企業的發展方向。本文針對電信運營商在業務運營中面臨的諸多問題,分析了終端、網絡和應用的協同架構,總結出“云”、“管”、“端”的協同體系可提升電信運營商的用戶體驗、管道價值和運營收入,并可實現未來的業務轉型。
參考文獻:
[1] 童恩,邵建,張少兵,等. 軟件用戶身份識別技術及應用[J]. 江蘇通信, 2013(6): 73-75.
[2] 舒文瓊. 中國移動“大連接”戰略為網絡轉型鋪路[J]. 通信世界, 2016(21): 18.
[3] 程鋒. 創新、開放、合作發展萬物互聯[J]. 通信企業管理, 2016(8): 64-65.
[4] 張燕,俞振翔. 打造新型網絡,實現網絡、IT融合開放[J]. 通信企業管理, 2016(8): 12-13.
[5] 徐斌. 視頻通話技術在廣電網絡上的創新應用[J]. 有線電視技術, 2015(11): 31-33.
[6] 黃威. 推動數字家庭業務的家庭網絡中的關鍵設備―― 家庭網關[J]. 大眾科技, 2015(11): 124-125.
[7] 趙艷薇. 由實變虛:eSIM卡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J]. 通信世界, 2016(16): 25-26.
[8] 張宏琳. 家庭無線視頻監控平臺設計[D]. 青島: 青島科技大學,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