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正念的奇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更年期女性;抑郁
進入更年期的女性體內雌激素水平驟然下降,以及其他生理功能的逐漸衰退和老化會引起一系列生理與心理方面的變化,如失眠、易怒、焦慮不安、抑郁等,并由此引發的情緒障礙和心理問題〔1〕,嚴重影響更年期女性的工作和生活質量。本文擬調查分析更年期女性伴抑郁不良情緒的狀況,為提高更年期女性的生活質量提供對策。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2008年1至12月在我院咨詢門診就診女性患者260例,年齡45~60歲,平均年齡(54.87±3.69)歲。正常月經121名,月經紊亂54名,停經85名。所有患者既往和目前均無重度神經官能癥及精神障礙性疾病,排除甲亢、高血壓、低血壓、冠心病、貧血等慢性病史;排除雙側卵巢切除、卵巢腫瘤或卵巢功能早衰者。
1.2 方法 由調查者采用統一解釋語說明研究目的、意義,取得調查對象同意后進行填寫。對于無閱讀能力者由調查者向其宣讀各個量表的項目并記錄其選擇的答案。仔細核查無漏項后,當場收回問卷。①采用改良Kupperman評分表評定更年期癥狀〔2〕:用于評定更年期的軀體癥狀,包括13種更年期癥狀,將更年期常見癥狀分別按4級評定:無癥狀為0分,偶爾有癥狀為1分,癥狀持續為2分,影響生活和工作者為3分。每個癥狀實際得分為癥狀輕重程度×該癥狀固定指數。總分為63分,按評分分為無更年期癥狀(0~4分),輕度更年期癥狀(5~10分),中度更年期癥狀(11~25分)和重度更年期癥狀(>25分)。②抑郁量表采用CESD表:該表共有20個條目,是美國目前應用的抑郁自評量表,具有只集中于抑郁心境而不包括抑郁軀體表現的優點,主要反映主觀抑郁感受,代表抑郁癥狀的主要方面,該表能較好地反映病人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懼等癥狀??偡址秶鸀?~60。根據癥狀發生的頻率,每一項分為4級,0分為沒有或幾乎沒有,1分為少有,2分為常有,3分為幾乎一直都有。要求被調查者按自己過去1 w的實際情況作答。總分≤15分認為無抑郁感受;總分16~19分為可疑的抑郁癥狀;總分≥20分,為肯定的抑郁。
1.3 更年期診斷標準 年齡45~60歲婦女,除月經失調外,有潮熱出汗癥狀,可伴有心悸失眠、疲倦、胸悶頭痛,憂慮、抑郁、緊張、不安、煩躁易怒、情緒異常,思想不集中、記憶力減退,血壓波動、關節痛、骨質疏松甚至骨折、萎縮性陰道炎、尿失禁等等癥狀。雌二醇(E2)降低,促卵泡激素(FSH)及促黃體生成激素(LH)增高。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分析軟件進行方差分析。
2 結 果
2.1 更年期女性CESD評分情況 無抑郁211人,占81.15%;可疑抑郁25人,占9.62%;抑郁24人,占9.23%。
2.2 更年期癥狀不同的女性其抑郁情況比較 更年期癥狀發生率為90.38%,癥狀不同的更年期女性在抑郁得分上存在顯著差異(P
3 討 論
更年期是婦女閉經的生理過程,是卵巢功能逐漸衰退的過渡時期〔3〕,一般在40~60歲。此時部分婦女出現以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為主的癥候群,并在心理上出現情緒變化。由于內分泌紊亂導致卵巢功能減退,血中雌孕激素水平降低,使正常的下丘腦垂體卵巢之間平衡失調,FSH和LH分泌增多,直接影響了自主神經中樞及其支配下的各臟器功能,從而出現一系列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癥狀,而血β2內啡肽及其自身抗體含量明顯降低,也是引起神經內分泌調節功能紊亂原因之一。各種社會因素、家庭關系和夫妻性生活等都可以對其產生影響〔4,5〕。由于內分泌紊亂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可造成心動過速、血壓不穩定、潮熱或畏寒、胸悶、煩躁不安、易激動等癥狀,以往性格溫和、開朗樂觀的人,到了更年期后卻變得情緒不穩、性急易怒、喜怒無常,無端的心煩意亂,時而興奮,時而傷感,與家人或周圍人關系不協調,遇事容易急躁,甚至不近人情。身體和精力出現減退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社會作用、家庭地位往往發生改變,有些人出現記憶力減退、思維零亂,情緒消沉,表現為抑郁、悲觀、對人冷漠;常感到悲觀失望,總感到身體不適,對自己的健康非常在意,造成緊張、焦慮、頭痛、失眠、偏執、猜疑等,懷疑自己患有非常嚴重疾病。
本研究提示,隨著更年期癥狀的加重,抑郁發生幾率升高。因此加強更年期健康保健,對更年期女性身心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向其說明更年期是女性由中年向老年過渡的特殊時期,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要正確對待,解除精神負擔,消除恐懼,不必要過分注意由此而產生的多種不適〔6〕。到了更年期的婦女要注意保持精神愉快,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加強自身養生,堅持自我認同,進行自我宣泄,學會自我辨病、善于自得其樂。處理好家庭、社會關系,與人為善,寬以待人,創造溫馨氛圍。注意營養飲食,合理膳食,食用低脂肪、高蛋白、維生素豐富、高鈣食品以增強體質,還有利于對抗更年期綜合征,包括補充優質蛋白(魚類、奶類、豆類、瘦肉等)、多吃新鮮水果和綠葉菜、攝取足夠的微量元素、不宜食用油膩食物、減少食鹽量等。積極參加各種體育鍛煉,堅持適宜的運動,多做戶外活動,如散步、氣功、太極拳、集體舞、慢跑等,改善機體血液循環。保持良好的睡眠,合理安排生活和環境,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重體力勞動和過度勞累,講究更年期個人衛生。進入更年期,牙齒開始松動,咀嚼功能下降,應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要常洗澡,勤換內衣,應每天沖洗外,以保持清潔與舒適。對疾病的期待性焦慮,醫務工作者應針對不同人群的實際需要,從膳食指導、體育鍛煉指導、心理咨詢、定期的健康教育講座,以及針對對象所患疾病的防治等健康促進措施,采取不同形式的宣教。對焦慮者可指導患者使用放松技術,如:緩慢的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聽音樂等。重視更年期女性身心健康,積極防治更年期的絕經后出血、子宮脫垂、尿失禁、陰道炎癥等常見婦科疾病,合理應用雌激素替代療法。積極防治絕經后婦女常見的骨質疏松、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老年疾病。通過多種服務形式,使更年期女性充分了解到自身可能出現的神經和內分泌系統變化,通過自身調節和適宜的保健服務保持健康的狀態,多方位地滿足更年期婦女的醫療和保健需求。提高更年期婦女的認知水平,消除無謂的恐懼與憂慮,幫助解決各種情緒障礙、心理矛盾、心理沖突等問題,避免她們對更年期存在誤解和偏見,使廣大婦女及其家庭成員都能了解更年期這一特殊的生理時期,以樂觀和積極的態度對待更年期,使其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抑郁情緒發生,使其平安、健康度過更年期。
參考文獻
1 熊 慶,吳康敏.婦女保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49.
2 曹澤毅.中華婦產科學(下冊)〔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52960.
3 王曉華,李 潔,李紅梅.1200例門診更年期婦女相關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現代實用醫學雜志,2007;6(8):4950.
4 Amore M,DiDonato P,Berti A,et al.Sexu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in the climacteric years〔J〕.Maturitas,2007;56:30311.
七年級下學期是一個重要的時期,這一學期不僅時間短學習任務重,而且是學生身心的重要時期,也是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為此,本學期級部的政教工作在學校政教處的領導下,依靠全體老師和全體家長,以主題教育為教育主線,以養成教育為主要抓手,大力開展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勵志教育和常規教育,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一、家校結合,齊心協力,共筑孩子成長之路
1、擬請教育專家為學生家長做家庭教育報告。
就“如何做一個優秀的家長”這一主題,請教育專家為學生家長做報告,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成為學校教育的延伸,而不是學校教育的中和。
2、召開學生家長會。
在適當的時候召開學生家長,進一步加強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的溝通,相互理解,相互溝通,共商教育的方法、措施。
二、扎實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1、按照政教處的安排,扎實開展各個月的主題教育,要求規定的教育內容不能少,各班可根據本班的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有特色的教育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正確人生觀、價值觀,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理想,激勵學生為了實現理想努力奮斗,享受奮斗的快樂。
2、開展感恩教育。要求各寄宿班在開學的第一天晚自習時,組織學生觀看“XX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晚會”視頻,或與個走讀班一樣,利用第一周周末回家觀看擇業內容。各班組織學生撰寫觀后感并組織評選,每班選送3篇到級部,基本將組織人員進行評選。
3、開展道德教育。本學期擬進行以遵守社會公德、尊重長輩、孝敬老人為內容的道德教育活動。
4、開展勵志教育活動。本學期在上一學期勵志班歌比賽的勵志教育活動的基礎上,擬開展勵志凡語的征集評選活動。
5、開展理想教育。擬開展以“我的理想”為主題的演講活動,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活動。
三、開展養成教育活動
1、繼續扎實開展學生的儀表儀容的檢查、糾正活動。仍每周三晨會課對全體學生進行儀表儀容專項檢查糾正,讓每一個學生衣著干凈整潔、發型規范整齊、穿戴符合生份。杜絕燙發染發、穿金戴銀、涂脂抹粉、背單肩包、不扣紐扣、半拉拉鏈、穿筆筒褲大筒褲、穿拖鞋背心等。
2、繼續開展禁止攜帶電子產品進校園的活動。杜絕學生攜帶手機、照相機(不含特許情況)、平板電腦、mp345等電子產品進入校園。
3、開展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活動。
4、開展文明禮儀教育活動。
5、開展良好的生活習慣的養成教育活動。
四、開展常規教育活動。
1、安全教育活動。開展交通安全、飲食安全、人際交往安全、課間活動安全、室外活動課安全、大型活動安全等安全教育活動。
2、衛生教育活動。開展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為主要內容的衛生教育活動,開展春季傳染病的預防活動。
3、防溺水、防雷擊、防自然災害等教育活動。
4、在學校的統一安排下,開展防空逃生演練活動。
孤獨心理
多見于性格內向者,不善與人交流,自我封閉,可有較重的消極情緒,使本來已經出現的心理和生理紊亂更為嚴重,產生一種被遺棄的孤獨、絕望和失落感。
護理措施:此類病人大多因其他疾病入院,治療上除藥物治療外,可采用解釋性心理治療,護士應該用一顆博愛之心同情、理解、關心和寬容來接納患者,主動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在交談中護理人員要以最甜美的笑容、最關愛的眼神、最體貼的語言面對病人。注意使用“您好”、“請”、“對不起”等禮貌用語。要以友善的態度,從理解患者的角度出發,說出的話語使患者感到欣慰。
焦慮心理
這是更年期常見的一種情緒反應,此類病人主要表現為對未來事件及結果的擔憂,在家中覺得體力不如過去,不免焦慮、沮喪。常常因為很小的刺激而引起大的情緒波動,注意力分散難以集中。不少患者對自己的病態不認同,也對疾病的治療沒有信心,住院后因環境陌生、飲食起居、休息睡眠等常規生活受到擾亂,對疾病充滿不安和恐懼,顧慮重重。
護理措施:創造一個溫馨祥和的休養環境,以病人利益和需求為中心。關心病人,尊重病人,使病人感到家的溫暖。護理人員工作責任感要強,與患者溝通技巧熟練,語言溫柔,態度和藹可親。要有計劃、有針對性的給病人講解有關更年期身體各部位的生理特征。
悲觀心理
情緒消沉,記憶力減退,思維零亂或者喜歡灰色的回憶。有些婦女在絕經后,想到卵巢功能的衰退會失去女性特有的魅力,因此常感到悲觀失望。對疾病的恢復失去信心,總感到身體不適,表現為抑郁、悲觀、對人冷漠。
護理措施:耐心解釋疾病的相關知識,使病人正確認識更年期的心身反應,認識到更年期的到來是生命的自然規律,正確對待更年期的某些生理和心理變化,保持樂觀的情緒和愉快的心境。出現了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癥狀都應主動求醫,積極配合治療,以防生理癥狀和心理癥狀相互影響。提高自己的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
敏感多疑
此類病人對自己的健康非常在意,任何一點不舒服就會驚惶失措,頭痛、失眠。懷疑自己疾病非常嚴重。有的看到搶救別的病人或聽到別人患了什么重病就會出現類似疾病癥狀。有時甚至把書上的癥狀想象成自己的癥狀,并十分注意觀察家屬和醫護人員對其疾病的態度,懷疑對其隱瞞了疾病的嚴重程度,或者是擔心醫護人員能否給予精心治療等,導致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護理措施:由于患者的敏感多疑,這類患者對疾病懼怕,堅信自己有病而且很嚴重,護理上應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療,耐心解釋和安慰,要特別注意態度和藹,有問必答,使患者對疾病有正確了解,消除顧慮,配合治療。所以,要注意語言藝術,在與病人交談或解答病人提問時,避免使用讓病人難以理解的成語、方言、比喻和醫學術語,更不要使用容易讓病人誤解的簡單語言。
煩躁心理
由于內分泌紊亂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可造成心動過速、血壓不穩定、潮熱或畏寒、胸悶、煩躁不安、易激動等癥狀,不少人在年輕時性格溫和,開朗樂觀,但是到了更年期后卻變得情緒不寧,性急易怒,與家人或周圍人關系不協調,有時喜怒無常,遇事容易急躁,甚至不近人情。無端的心煩意亂,時而興奮,時而傷感,尤其是對治療和護理的某種要求未能如愿或未被理解時表現更為突出。
護理措施:創造良好的護理環境,為患者創造輕松的恢復環境。解決患者的實際問題,引導患者找出自己的心理問題及克服技能,以正確的方式宣泄自己的心理壓力,緩解疾病的痛苦。主動傾聽病人提出的問題,及時消除誤會。
參考文獻
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的不斷進展,老年癡呆癥患者迅速增加。有關資料統計顯示,老年癡呆癥已成為我國繼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癥之后,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三大殺手”。該病不僅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也給病人帶來極大痛苦,而且目前尚無治療或逆轉該病的特效藥。因此,預防和早期發現認識顯得尤為重要。
1 老年癡呆癥的預防
老年癡呆癥預防應盡早開始,中年時就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做到防患未然。
1.1 勤動腦。人要活到老,學到老,用腦到老。就是要有意識地多看書,多學習,多接觸新鮮事物,多注意智力訓練,使腦細胞經常處于活躍狀態,防止大腦老化。
1.2 精神好。憂郁是老年人患癡呆的危險因素,因此,要加強精神調養,注意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態,盡量做到知足常樂,清心寡欲。另外維持家庭和睦,可以保持心情愉快,增強抗病能力。
1.3 預防動脈硬化,做到科學進餐。在膳食上要注意以下幾點:a、做到“三定,三高,三低和二戒”即定時、定量、定質;高蛋白、高不飽和脂肪酸、高維生素;低脂肪、低熱量、低鹽和戒煙、戒灑。b、經常吃些干果及一些健脾補腎類食品,如核桃、山藥、大棗、薏米等,可以補充有益的礦物質、微量元素及維生素E。另外,要多吃魚。魚類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對防止大腦的衰老有很好的作用。c、避免使用鋁制炊具。
1.4 適當體育鍛煉。運動可降低中風幾率,同時還可促進神經生長素的產生,預防大腦退化。實踐證明,適當的體育鍛煉有益于健康,如叩齒運動、散步、或慢跑都可增加腦部的血流量,激活腦細胞,對防止大腦衰老大有裨益。
1.5 生活規律。早睡早起,定時排便,注意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便秘是引發老年癡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經常便秘的人,其腸道產生的多種有毒物質會隨著血液循環進入大腦,從而誘發老年癡呆癥。
2 對老年癡呆癥的早認識
老年癡呆癥現階段尚無根治辦法,但老年癡呆癥是有早期警示信號的,認識并知曉以下癥狀,可以及時通過相關一系列檢查,確定是否已患上老年癡呆癥,以便早期采取措施。
2.1 總是記不住日期。
2.2 相同的問題問完一次又一次。
2.3 一遍又一遍,逐字逐句重復念叨同樣的故事。
2.4 對近事的遺忘,如對幾小時前吃過的菜回憶不起來。
2.5 失去算帳能力。
2.6 在熟悉的環境中迷路,或經常忘記家里的東西放在何處。
【關鍵詞】剖宮產率; 剖宮產指征
【中圖分類號】R216.8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9-0128-02
剖宮產作為處理高危妊娠的方法之一,確實解決了不少產科問題,在一定范圍內提高了母兒生存率。近年來,剖宮產率的上升已引起產科工作者的廣泛關注。本次從我院10年來剖宮產指征以及剖宮產率的回顧性研究入手,分析剖宮產率升高的真正原因,為臨床降低剖宮產率尋找切實可行的方法。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來源:我院產科自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產婦中所有剖宮產的產婦,對其剖宮產的指征、圍生兒死亡率進行回顧性分析。
1.2 方法:對所選病歷進行歸納總結,所有數據進行x2檢驗。
2 結果
10年間我院分娩總數為10621例,剖宮產4537例,平均剖宮產率為42.72%。
2.1 10年間剖宮產率及圍生兒死亡率變化特點(見表1):
剖宮產率逐漸增加,后5年與前5年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
表1 10年間剖宮產率及圍生兒死亡率
2.2 剖宮產指征變化(見表2)
因為一個病歷可能同時有幾個手術指征,本次統計均以第一指征為準。將剖宮產指征主要分為:(1)難產:包括骨產道異常、頭盆不稱、巨大兒,頭位不正、產程異常等。(2)前次剖宮產史。(3)胎兒窘迫。(4)妊娠合并癥:包括妊娠高血壓疾病,前置胎盤,妊娠合并內科疾病。(5)臀位。(6)社會因素:包括高齡初產、珍貴兒、家屬或本人要求手術。(7)其它:包括胎膜早破、過期妊娠、羊水減少、臍繞頸等。
在剖宮產指征中,難產因素10年間一直位于第一位,社會因素2006年后逐漸增多,前5年比后5年有顯著差異(p
表2 剖宮產指征變化(%)
3 討論
本資料顯示,剖宮產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尤其是社會因素導致的剖宮產上升明顯。其原因有科學進步的一面,也有社會人文因素的影響。
3.1 科學技術因素:一方面表現為剖宮產手術技術熟練及術式簡化,使手術時間日趨縮短,不斷改良的切開、分離技術使手術損傷和出血大幅度降低,以及腹部切口縫合技術的提高與新產品的應用使手術外表更美觀等。另一方面由于產前胎兒監測手段的進步(如胎心電子監護系統、胎盤功能測定、四維彩超),可隨時了解胎兒宮內的安危情況如胎兒窘迫、胎盤功能低下、臍繞頸等,使醫生能及早發現分娩過程中的胎兒異常情況,選擇剖宮產終止妊娠。
3.2 社會人文因素:本資料社會因素在剖宮產指征中逐年上升,其原因之一是出于社會壓力、家屬及產婦錯誤認為剖宮產較陰道分娩對胎兒安全,還有孕婦嬌氣不愿試產,再者既往有不良孕產史或胎兒為珍貴兒,為確保小兒安全選擇了剖宮產,以及孕婦擔心經陰道分娩后陰道變松弛,影響產后性生活質量,因此無論有無指征,均強烈要求行剖宮產術。其二是醫療糾紛逐年增多給醫生帶來的困擾,使產科醫生對孕婦及家屬的要求,采取了妥協的態度,面對不斷增多的醫患矛盾和醫療糾紛,醫生擔心拒絕手術、堅持陰道分娩而發生意外,引發糾紛難以承擔后果。
3.3 剖宮產率升高的結果:剖宮產率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和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作為高危妊娠的處理手段之一,剖宮產確實發揮了很大作用。國內外資料表明[1],在一定范圍內,剖宮產率的提高,降低了圍生兒死亡率,同時也挽救了許多產婦的生命,但剖宮產率上升到一定水平后再盲目提高剖宮產率,圍生兒死亡率并不隨之下降。也有資料表明[2] ,剖宮產術對母兒并不是絕對安全的分娩方式,剖宮產兒未經陰道擠壓使肺液潴留,肺部并發癥高于陰道分娩兒。因此,在保證母嬰安全的前提下應盡量經陰道分娩,減低剖宮產率,增強孕婦自然分娩的信心,避免社會因素的剖宮產,同時醫生也應提高責任感,嚴格掌握剖宮產指征,加強兒科、產科醫生的合作,提高新生兒窒息復蘇的搶救水平,減低圍生兒死亡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