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網絡設計原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室內覆蓋系統 覆蓋 容量 干擾
都市中建筑密度高,對無線信號干擾屏蔽大,使室內覆蓋電平較差,同時宏站的覆蓋特性引起高層信號混雜,導致信號質量嚴重下降。與此同時,移動數據業務迅猛發展,必須通過提高頻譜效率、降低建設成本來提高單位比特業務量,增加網絡競爭力。高數據業務主要集中在家庭和辦公場所。建設室內覆蓋系統可以有效解決網絡覆蓋問題。改善建筑內部的信號質量,提高業務速率,改善高層干擾。同時建設室內覆蓋系統可以解決網絡容量問題,有利于實現頻率復用,提高單位面積業務能力,分擔室外宏站業務量。
一、室內覆蓋系統特性
1、與宏蜂窩的協同特性。室內覆蓋系統并非獨立存在而是與宏蜂窩系統組成分層網絡,需要考慮二者之間的頻率規劃、干擾規避、小區選擇、小區切換和負荷分擔等問題。室內外協同是室內系統面臨的主要問題。
2、不連續覆蓋特性。室內覆蓋系統的物業點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只要考慮物業點內部的各小區間的互相影響。基于不連續覆蓋特性,室內覆蓋系統可以使用更緊密的頻率覆蓋復用方式,實現更多的容量需求。由于各物業點之間是相互獨立的,對每個物業點做有針對性的規劃和設計。
3、設備特性。室內覆蓋系統的信源與宏蜂窩不同,有基站系統、直放站系統、分布式基站系統、微分布基站系統多種信源。對于LTE系統而言,智能天線無法應用在室內覆蓋系統中。帶來規劃設計和優化的特殊性。
4、與物業內部結構緊密結合的特性。室內覆蓋系統需要布放線纜和天線等設備,需要綜合考慮物業點的功能、結構、裝修、強弱電井分布等情況。
二、室內覆蓋系統的規劃設計思路
室內覆蓋系統規格主要是考慮三個方面的需求:容量、覆蓋、多系統間干擾。
容量是要確定規劃的分區和頻率規劃。覆蓋是要確定室分天線的點位。干擾分析是要確定多系統的合路形式。[1]
三、TD-LTE室內覆蓋規劃設計原則
1、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選擇最佳建設模式。應綜合考慮網絡性能、改造難度、資源情況、投資成本等選擇最佳建設模式。應在不影響現網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保證網絡質量前提下,盡量發揮TD-LTE的性能特點;如需對已有室分系統進行改造時,應盡量減小改造量和對現網的影響。
2、室內外覆蓋一體化原則。確保室內分布系統提供良好的室內覆蓋,同時要避免室內信號對室外構成強干擾。
3、室內外采用異頻組網方式。應盡量采用異頻組網方式;室內采用E頻段(2320-2370MHz),室外采用D頻段(2575-2635MHz )和F頻段(1880-1900MHz)。
4、充分考慮干擾和電磁輻射要求。分布系統建設應考慮多系統間的干擾,應保證TD-LTE和其他通信系統間的隔離度要求,避免產生系統間強干擾。TD-LTE室內覆蓋工程應按照“多天線、小功率”的原則進行建設,電磁輻射必須滿足國家和通信行業相關標準。[2]
四、TD-LTE室內覆蓋規劃設計方法
4.1覆蓋性能分析方法
1、LTE室內覆蓋系統場強分析。鏈路預算是通過對照PDSCH信道SINR與數據速率的對應關系及其他信道的解調信噪比要求得出。雙通道增益是通過雙天饋系統的部署使用SFBC與空間復用相結合的自適應方式。在低信噪比時吞吐量單流高于雙流;在高信噪比時雙流性能高于單流。
2、室內外小區協同。室內外主選網絡應與物理區域一致;室內有良好的小區選擇/重選、小區切換;RS功率室內外平衡,與業務信道平衡;室內外泄的區域應狹小。
3、基于已有網絡改造。LTE的最大允許路徑損耗與TD-SCDMA基本相當。可以參照TD-SCDMA覆蓋半徑規劃。
4、電磁輻射標準室內填寫發射功率不高于15dBm。
5、保證90%以上覆蓋區域的信號強度RSRP不低于-105dBm,且信噪比SINR大于3dB;對基站信號重疊區,應保證90%以上覆蓋區域的信號強度RSRP不低于-95dBm,且信噪比SINR要求大于等于3dB;手機應優先占用室分系統信號.泄露建筑周圍10米外強度不應高于-110dBm。
4.2容量分析方法
1、信源配置。通過承載業務量進行預測,按照場景,覆蓋面積,覆蓋區域移動用戶使用人數等確定站點的容量,合理配置信源.LTE室分小區目前采用同頻組網方式,小區配置載波帶寬為20MHZ,根據室分站點RRU數量進行小區劃分,在設備受限情況下,當RRU數目大于6個時需小區劃分。
2、時隙配置。LTE室內覆蓋系統需要具備時隙調整能力,便于進行不同時隙配置或交叉時隙干擾的驗證.對于和TD-SCDMA共存的場景,通過上下行時隙對齊方式規避TDSCDMA的交叉時隙干擾.上行比下行子幀配比為3:1.特殊子幀配比為DWPTS:GP:UPPTS=3:9:2。特殊站點下行高速率平均吞吐量特殊子幀配比:10:2:2。
3、同步信號配置。LTE系統需要嚴格的時間同步,時間同步以GPS衛星信號進行同步,對于已有GPS機房的,通過增加功分器引出信號用于LTE設備同步.對于無GPS站點,需新增GPS天線。[3]
4.3干擾分析方法
1、干擾分類。在進行系統間的干擾分析時,主要應考慮鄰頻干擾、雜散干擾、阻塞干擾和互調干擾情況。鄰頻干擾一種是與其他運營商室分系統的鄰頻干擾;一種是與TDSCDMA共系統上下行時隙同步時,可以實現共存、共址,否則會出現干擾等問題。異頻段雜散、阻塞干擾是根據相關協議指標進行計算,并取雜散干擾和阻塞干擾的最大值(其中雜散干擾以底噪提高1dB為標準)。互調干擾是多系統合路時可能會產生的互調干擾,互調干擾主要依靠合路器進行抑制,目前較好的合路器三階互調抑制指標在-120~-140dBc左右。對于TD-LTE使用2320-2370M頻率的情況,不會與GSM、DCS系統產生互調干擾;但如TD-A(2010-2025M)合路可能會對DCS系統產生互調干擾。
2、干擾的解決措施。干擾的解決措施方法有:調整相互影響的頻率;降低干擾源功率;發射機增加濾波器;接收機增加濾波器;對于接收機阻塞、交調干擾,可在擾系統端增加濾波器抑制帶外強信號功率;不同系統耦合時,通過合路器的隔離度實現不同系統的隔離;天線的空間隔離增加發射機和接收機的距離降低干擾。[4]
參 考 文 獻
[1]蔣遠 湯利民等 TD-LTE原理與網絡規劃設計[M]2012 (294~300)
[2]彭江龍 TD-LTE基礎無線網絡覆蓋規劃 2015 (21)
網絡營銷策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屬于思維活動,但它是以謀略、計策、計劃等理性形式表現出來的思維運動,是直接用于指導企業的網絡營銷實踐的。它包括對網站頁面設計的修改和完善,以及搜索引擎優化,付費排名,與客戶的互動等諸多方面的整合,是網絡技術和市場營銷經驗的協調作用的結果。它也是一個相對長期的工程,期待網站的營銷在一夜之間有巨大的轉變是不現實的。一個成功的網絡營銷方案的實施需要通過細致的規劃設計。
根據不同的網絡營銷活動以及要解決的問題,營銷方案也會有很大區別。我們應根據目前國際流行的電子商務和網絡營銷觀念制定行之有效的以及符合企業自身的網絡營銷方案。但從網絡營銷策劃活動的一般規律來看,有些基本內容和編制格式具有共同性或相似性。
網絡營銷策劃基本原則
1.系統性原則
網絡營銷是以網絡為工具的系統性的企業經營活動,它是在網絡環境下對市場營銷的信息流、商流、制造流、物流、資金流和服務流進行管理的。因此,網絡營銷方案的策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策劃人員必須以系統論為指導,對企業網絡營銷活動的各種要素進行整合和優化,使‘六流’皆備,相得益彰。
2.創新性原則
網絡為顧客對不同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所帶來的效用和價值進行比較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個性化消費需求日益明顯的網絡營銷環境中,通過創新,創造和顧客的個性化需求相適應的產品特色和服務特色,是提高效用和價值的關鍵。特別的奉獻才能換來特別的回報。創新帶來特色,特色不僅意味著與眾不同,而且意味著額外的價值。在網絡營銷方案的策劃過程中,必須在深入了解網絡營銷環境尤其是顧客需求和競爭者動向的基礎上,努力營造旨在增加顧客價值和效用、為顧客所歡迎的產品特色和服務特色。
3.操作性原則
網絡營銷策劃的第一個結果是形成網絡營銷方案。網絡營銷方案必須具有可操作性,否則毫無價值可言。這種可操作性,表現為在網絡營銷方案中,策劃者根據企業網絡營銷的目標和環境條件,就企業在未來的網絡營銷活動中做什么、何時做、何地做、何人做、如何做的問題進行了周密的部署、詳細的闡述和具體的安排。也就是說,網絡營銷方案是一系列具體的、明確的、直接的、相互聯系的行動計劃的指令,一旦付諸實施,企業的每一個部門、每一個員工都能明確自己的目標、任務、責任以及完成任務的途徑和方法,并懂得如何與其他部門或員工相互協作。
4.經濟性原則
網絡營銷策劃必須以經濟效益為核心。網絡營銷策劃不僅本身消耗一定的資源,而且通過網絡營銷方案的實施,改變企業經營資源的配置狀態和利用效率。網絡營銷策劃的經濟效益,是策劃所帶來的經濟收益與策劃和方案實施成本之間的比率。成功的網絡營銷策劃,應當是在策劃和方案實施成本既定的情況下取得最大的經濟收益,或花費最小的策劃和方案實施成本取得目標經濟收益。
網絡營銷方案設計基本步驟
網絡營銷方案的策劃,首先是明確策劃的出發點和依據,即明確企業的網絡營銷目標,以及在特定的網絡營銷環境下企業所面臨的優勢、機會和威脅(即SWOT分析)。然后在確定策劃的出發點和依據的基礎上,對網絡時常進行細分,選擇網絡營銷的目標市場,進行網絡營銷定位。最后對各種具體的網絡營銷策略進行設計和集成。
(一)明確組織任務和遠景
要設計網絡營銷方案,首先就要明確或界定企業的任務和遠景。任務和遠景對企業的決策行為和經營活動起著鼓舞和指導作用。
企業的任務是企業所特有的,也包括了公司的總體目標、經營范圍以及關于未來管理行動的總的指導方針。區別于其他公司的基本目的,它通常以任務報告書的形式確定下來。
(二)確定組織的網絡營銷目標
任務和遠景界定了企業的基本目標,而網絡營銷目標和計劃的制定將以這些基本目標為指導。表述合理的企業網絡營銷目標,應當對具體的營銷目的進行陳訴,如“利潤比上年增長12%”,“品牌知名度達到50%”等等。網絡營銷目標還應詳細說明達到這些成就的時間期限。
(三)SWOT分析
除了企業的任務、遠景和目標之外,企業的資源和網絡營銷環境是影響網絡營銷策劃的兩大因素。作為一種戰略策劃工具,swot分析有助于公司經理以批評的眼光審時度勢,正確評估公司完成其基本任務的可能性和現實性,而且有助于正確地設置網絡營銷目標并制定旨在充分利用網絡營銷機會、實現這些目標的網絡營銷計劃。
(四)網絡營銷定位
為了更好地滿足網上消費者的需求,增加企業在網上市場的競爭優勢和獲利機會,從事網絡營銷的企業必須做好網絡營銷定位。網絡營銷定位是網絡營銷策劃的戰略制高點,營銷定位失誤,必然全盤皆輸。只有抓準定位才有利于網絡營銷總體戰略的制定。
(五)網絡營銷平臺的設計
所說的平臺,是指由人、設備、程序和活動規則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能夠完成的一定功能的系統。完整的網絡營銷活動需要五種基本的平臺:信息平臺、制造平臺、交易平臺、物流平臺和服務平臺。
(六)網絡營銷組合策略
這是網絡營銷策劃中的主題部分他,它包括4P策略——網上產品策略的設計;網上價格策略的設計;網上價格渠道的設計;網上促銷策略的設計。以及開展網絡公共關系。
【關鍵詞】文字編排 網絡課件 認知 界面
【中圖分類號】TP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6-0060-02
網絡課件是網絡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網絡教育資源的重要內容而日益得到重視。在網絡課件界面中文字既是信息傳達的重要媒介,也是直觀的視覺傳達要素,在界面中的組織、安排及其藝術處理也是界面設計好壞的一個重要評價標準。雖然近幾年開發出了大量的網絡教學課件。但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對課件中文字編排設計原則進行研究的較少,而且還沒有得到有效的推廣。此外,本文對認知心理學在課件界面中文字編排設計中的應用規律進行了初步探索,旨在使界面的設計更科學、更符合學習者的認知特點,使課件制作人員有章可循,能夠制作出高效的網絡課件界面。
一 文字在網絡課件界面中的作用
在網頁界面中,眾多構成要素中文字具有最佳的直觀傳達作用以及最高的明確性。通過設計與編排,文字的存在價值在界面中體現為提高信息的明確程度與可讀性,從而獲得較好的瀏覽學習效率。具體來說,文字在界面中的作用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適合性
文字與具體文字內容以及界面主題相適應。根據主題內容、欲傳達的信息含義和文字所處的環境來確定文字的字體、色彩、形態和表現形式是保證適合性的必要條件。
2.明確性
文字的主要功能在于傳達外形特征以便瀏覽者識別,保證信息的準確傳遞。文字的點劃、橫豎、圓弧等結構要素造成文字本身的不可變異,因而在選擇時須格外注意,在特別強調信息嚴格準確的情況下應優先選取易于識別的文字,在進行字體創作時也應保證形態的明確性。
3.易讀性
文字的形態及編排設計能夠提高界面的易讀程度。一般情況下,人的視覺對于過粗、過細的文字形態需花費更多的時間去識別,不易順暢瀏覽。在版式布局中,合理的文字排列與分布會使瀏覽變得極為愉快,對視覺適宜的文字色彩配置也能夠加強界面的易讀性。
4.美觀性
文字可以通過自身形象的個性與風格給人以美的感受,使界面更加美觀。文字形態的變化與統一、文字編排的節奏與韻律、文字體量的對比與和諧,都是達成美觀性的表現手法。
5.創新性
文字與界面信息主題需求相配合并進行形態變化,將文字進行創意發揮,產生創造的美感,進而加強界面整體設計效果的創新件,給瀏覽者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二 網絡課件界面設計中文字編排設計的原則
網絡課件界面中使用的文字除具有信息傳達這一基本功能外還應增加它的易讀性、明確性,從而使學習者達到較高的瀏覽效率。要達到這一目的,在文字編排時應注意以下原則:
1.遵循對比原則
通過對比可突出主要成分,使界面主要信息一目了然。主要的手法有以下幾種:(1)大小對比。大字給人以強有力的視覺感覺,但缺乏纖細和精致感;小字精巧柔和,但力量感不足。(2)粗細對比。字體粗象征強壯、剛勁、沉默,字體細則感覺柔弱、纖細、活潑。粗字體用于表現主要的、核心的內容。(3)明暗對比。明暗對比也稱黑白對比,表現為明度高的文字和明度低的文字之間的對比。(4)疏密對比。疏密對比指文字群體之間,以及文字與整體界面之間的對比關系。(5)主從對比。主從對比指文字中主要信息與次要信息以及標題性文字與說明性文字之間的對比。(6)綜合對比。常見的對比手法還有隨意與嚴謹、整齊與雜亂、曲線與直線、水平與垂直、尖銳與圓滑等。
2.統一與協調原則
為了使界面中各種元素協調起來,通常采用的手法是選取同類的造型因素。有相同形態特征的造型因素在界面中反復出現就會形成統一的調子,使整個界面具有整體感,從而達到協調的目的。如字體選用同一字族的不同字體,以相同的字距和行距,選用近似色彩和字號級數,控制近似面積等都是實現界面統一和協調的常用方法。
3.平衡原則
平衡指在界面中合理地安排各個文字群及視覺現象,使瀏覽者產生穩定可靠的感覺。對稱的文字編排形式是獲得平衡最基本的手段,但對稱的形式顯得平淡乏味,沒有生命力和趣味感,通常不宜采用。
4.靈活運用視覺運動原則
在界面的文字編排中,依照安排好的結構形式順序瀏覽。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實現:(1)線的引導:通過左右延伸的水干線、上下延伸的垂直線以及具有動感的斜線或弧線來誘導視線。(2)圖形的引導:在不同文字群中穿插圖形,可起到突出主體文字信息的作用,并引導視線轉向說明性文字,視覺流程清楚自然。
三 案例分析
在前面,筆者對網絡課件界面版式的原則進行了總結,本部分筆者依照提出的界面文字編排設計原則來分析一個有關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方面的網絡課件。
1.對比原則
從圖1到圖4中界面的文字使用了大小對比、粗細對比、疏密對比、主從對比及明暗對比等對比原則。
2.統一與協調原則
該網絡課件界面中的文字編排遵循了統一與協調原則,如圖1至圖4標題文字都使用了大一級的字號并且加粗,說明性文字都使用了易于閱讀的宋體,而且每個界面的標題性文字和說明性文字都保持了近似的色彩和字號級數,整個網絡課件界面的文字編排比較協調。有相同形態特征的造型因素在界面中反復出現,形成了統一的調子,使整個界面具有整體感。
3.平衡原則
圖1中教學目標四個字使用了醒目的黑體,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習者的視線,從而注意閱讀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具體內容使用了宋體,我們前面說過宋體剛柔相濟,既典雅莊重,又不失韻味靈氣,從視覺角度來說,宋體閱讀最省目力,不易造成視覺疲勞,具有很好的易讀性和識別性。
界面首頁左側的導航字體使用的是圓體,雖然識別性稍弱,但在視覺上給人明亮清新、輕松愉快的感覺,但其識別性弱,故適宜作標題性文字。整個首頁界面被文字分為上下左右四個部分,界面上部僅有有限的幾個文字,但它使用了粗體,故而并沒有不平衡的感覺。整個界面中粗少細多,在平衡方面處理得很好。
圖4中的信息技術與計算機文化采用的藝術字在這里能引起學習者的注意,使學習者知道這一章的標題,并能活躍界面的氣氛,并且藝術字放在右上角也起到了平衡作用,試想如果這幾個字沒有用大號藝術字體而是用了普通的宋體,界面是不是就會顯得左上角很輕,而右下角又過分擁擠。“作業”這兩個字也采用了藝術字體,在于提示學習者有作業的存在,引起他們的注意,同時也為淺灰色的下方布局增添了色彩,使上下布局趨于平衡。
4.靈活運用視覺運動原則
在該界面的文字編排中,遵循視覺運動的法則,使一部分文字首先接觸學習者的視線然后誘導視線依照課件設計者安排好的結構形式順序瀏覽,如圖1中通過左右延伸的水平線誘導學習者的視線,圖2和圖3中使用不同的文字級數來吸引學習者的視線從而達到誘導學習者實現的目的。圖4中通過箭頭的方向來誘導學習者的視線等。
四 結束語
本文主要以認知心理學為理論依據,對認知心理學在課件界面中文字編排設計中的應用規律進行了初步探索,旨在使界面的設計更科學、更符合學習者的認知特點,使課件制作人員有章可循,能夠制作出高效的網絡課件界面。另外,對于課件的評價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關鍵詞:認知學習理論;工程類;網絡課程設計
《中國百科大辭典(第二版)》對“工程學”一詞給出明確定義,即將自然科學原理應用于生產實踐所形成的各學科,如機械工程、材料工程、建筑工程等。從此定義可以看出工程類專業的教學目標主要在于自然科學原理的應用,也就是掌握技術。所謂熟能生巧,巧就指技術,所以工程類學生需進行大量的實踐訓練來掌握技術。
網絡課程是現代遠程教育的重要載體,其質量直接影響著遠程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和教育目標的實現,而由于遠程教育師生在時間、地點上的分布式特點,使網絡課程的設計模式不能等同于傳統課程的設計模式。近年來網絡教育的發展步伐日益穩定,并且涌現出一些不錯的網絡課程案例,比如目前評出的網絡教育國家級精品課程及部分省市級精品課程等。但是,由于工程類課程的特殊性,主要表現為計劃性、技術性和復雜性它需要學生在意義建構與統籌運用知識、判斷與分析處理問題以及溝通協作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能力,這對網絡課程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般認為,技術與教學結合的過程至少涉及3個方面:學習理論、技術本身和教學實踐而本文僅選擇“學習理論”這一維度進行分析。任何的課程設計必須基于一定的學習理論,并以學習理論的思想作為設計原則貫穿始終。本文結合目前對網絡教育影響較大的認知學習理論的一些基本觀點,探討如何才能更好實現工程類網絡課程的培養目標,并嘗試性地提出一些適于工程類網絡課程的設計策略。
1工程類網絡課程概述及培養目標
1.1網絡課程及網絡課程設計的特點
何克抗教授曾經在2005年提出過網絡課程的定義:“網絡課程是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與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基于Web的課程,其學習過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開放性、協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網絡課程通過網絡創設虛擬化的集成教學環境和豐富的教學資源使學生通過自主化、個性化和協作化的學習來實現課程的培養目標。網絡課程不同于傳統的課程,在進行網絡課程設計時需考慮師生分離的教學形式、遠程學習者的學習特點、技術支持等因素,所以網絡課程不能完全依照傳統的課程設計理論,它應該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原則。
1.2工程類網絡課程的設計目標
根據前文所述的工程學及網絡課程的定義,本文對“工程類網絡課程”也進行了界定:工程類網絡課程是在現今的教育理論與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基于互聯網開展的以傳遞自然科學原理及如何將其應用于生產實踐為目的的課程,課程的學習過程具有交互性、自主性、開放性、協作性與實踐性。
工程學是將自然科學原理應用于生產實踐所形成的各學科。根據此定義可分析出工程類課程的培養目標,即:(1)掌握自然科學原理;(2)學會如何運用自然科學原理;(3)準確應用于生產實踐。
簡單來講,工程類網絡課程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論和教學設計思想的指導下,基于網絡的工程類課程。因此,工程類網絡課程的培養目標就是學習者通過學習網絡課程,實現以下目標:(1)理解并掌握課程中的概念與原理;(2)已獲得概念與原理的運用法則;(3)形成技能,可在生產實踐中熟練運用。
2認知學習理論及其對工程類網絡課程設計的指導
以心理學家安德森(Anderson)為代表的現代認知心理學家認為,根據個人反映活動的形式不同,知識可以分為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陳述性知識在整個知識系統中往往起到基礎的作用,各種一般程序性知識的獲得和運用都要受到策略性知識的指導和支配。
工程類網絡課程的三項培養目標分別與陳述性知識的學習、策略性知識的學習和程序性知識的學習相互映射。本文將從工程類網絡課程的培養目標入手,結合認知學習理論進行分析,試圖尋找更宜于各培養目標實現的理論依據與設計策略。
陳述性知識是對定義、原理、規律等的描述性知識,而這恰好映射了工程類網絡課程的第一個培養目標,加涅指出這些定義、規律等陳述性知識在整個知識系統中起著基礎的作用,并且還是思維的工具,所以學生智力技能、認知策略或動作技能的培養和鍛煉無不需要其掌握廣泛和精確的陳述性知識。
認知心理學家認為,環境知識提供潛在的刺激,至于這些刺激能否引起以及引起何種反應取決于學習者內部的心理結構。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由一系列過程組成,要重視研究學生的學習行為,教學應注意學習各門學科的基本結構,而這些知識結構的小元素,就是我們所說的陳述性知識。陳述性知識是對定義、原理、規律等的描述性知識,而這恰好又映射了工程類網絡課程“理解并掌握概念與原理”的培養目標。
為了有效的將外界客觀事物的關系內化為學習者的內在認知結構,認知學習理論認為課程設計應堅持一些基本原則,而這些原則對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的學習,也就是對實現工程類網絡課程的培養目標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1)逐步分化原則,要求課程內容的呈現要從最基本的概念開始,根據具體細節逐步分化。并且認為概念和原理越是基本,在解決問題和學習新內容時應用性越大。(2)分類處理原則,要求課程設計者根據所闡述事理的屬性和關鍵特征將它們進行分類處理,便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系統的選擇和抽象概括,并且這種分類處理既符合人類認知事物的基本規律,也容易使學習者形成概念。(3)積極參與原則,是指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刺激,然后給予反應,而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主動獲取并內化知識。
3工程類網絡課程的設計原則探究
筆者從上文對工程類網絡課程的培養目標及認知學習理論的深入分析的過程中,結合學習理論的課程設計原則,總結出了幾條工程類網絡課程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應遵循的原則,在此一一列出,供大家探討。
3.1以學習者為中心,支持學習者自定步調、自主學習
工程類網絡課程的設計應該更關注學習者的需求,及學習者與學習課程的關系,網絡課程不是用來規范和約束人的工具,而是學習者自我實現的階梯。因此,學習者應該在網絡學習的過程中占絕對的主體地位,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有目標的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自主管理學習步調與學習方式。
所以在設計網絡課程時應該思考四個問題:(1)課程內容能否滿足學習者的需求(2)課程設計是否適合遠程學習者的學習特征?(3)課程設計是否有成熟的評價與反饋機制,供學習者自主學習?(4)課程設計是否給學習者留下了自我思考與自主建構的空間?
3.2課程內容分層分類設計
工程類網絡課程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技術的統籌掌握與應用,此處的技術一般是指程序性知識。而程序性知識學習的各個階段對應著網絡課稗中不同稗度與不同類犁的知識,為了便于學習者意義建構和程序性知識的形成,應該根據學習者特點和知識特點分層分類的進行設計。
建議在設計課程時,應根據知識的屬性和內容關鍵特征,將其進行分類處理,并且知識呈現的序列應由最一般的基礎性概念開始,再根據具體細節逐步進行知識分化。
3.3積極參與與主動建構
認知主義思想認為在學習過程中應該讓學習者積極參與,在網絡課程設計中我們應注意課程的交互性和可操作性的設計,保證在進行每一個小單元的學習時,學習者都可以積極的參與到其中,比如:通過選擇、填空、書寫答案或游戲等方式,使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動機。網絡課程應該給學習者的信息加工活動提供條件和空間,使其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知識的意義建構中,最終真正的獲取知識。
3.4即時強化與反饋
即時強化與反饋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減少負遷移,加快概念原理性知識向技能操作轉化,使技能達到自動化并保持在較高水平等。比如,設計網絡課程時,設置實時在線交互與答疑、評價機制、錯誤記錄機制、鼓勵與懲罰機制等。
3.5創設學習情境與實踐環境
應該給學習者提供與其現實生活相似的或真實的情境,以利于激發學習者內部的動機,讓學生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培養學習者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學習者能否有效學習并熟練運用操作技能是衡量工程類網絡教育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
近年來,幾何與物理建模方法、高性能計算、新型傳感和感知機理、高速圖形圖像處理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已經相對成熟,網絡試驗系統和虛擬實驗室的研究與應用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筆者在此不多闡述。但認為在網絡課程中應用這些技術的時候需考慮2個問題:(1)應用此技術解決了什么問題?(2)應用此技術的初衷是什么?
3.6課程的開放性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可靠性;方法;提高
如今的時代是一個信息化水平飛速發展的時代,在當今的大環境下,人們的各種社會行為都與計算機息息相關,換言之,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計算機網絡越來越居于一個重要的地位[1]。因此,人們也就越來越關注網絡是否足夠可靠。基于這種需要,相關工作者就應該進行深入探討計算機網絡的可靠性,并找出提高其可靠性的可行措施。
1保證可靠性的三大原則
計算機網絡在設計時需要遵循許多原則,盡管這些設計原則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做出相應的調整,但是有三大原則是必須堅持的,即開放性原則、先進性原則、通用性原則。在進行網絡設計時,只有做到堅持這幾個原則,再結合科學合理的方法,計算機網絡的可靠性才有可能保障。
1.1開放性原則
當前我國的計算機技術水平在不斷進步,面對日新月異的趨勢,更應該做到堅持開放性原則。畢竟,當今社會是開放型的,我們只有通過利用周圍開放的資源,并對計算機網絡進行不斷的更新,才能保證網絡的可靠性。
1.2先進性原則
當今社會,計算機水平發展的速度十分驚人,更新換代速度也隨之加快。一旦計算機技術的先進性不足以支持其發展速度,不僅可能出現網絡環境差、運行速度慢等不利計算機進一步的狀況,甚至很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網絡對用戶進行惡意攻擊,造成隱私泄露或者財產損失等不好的結果[2]。
1.3通用性原則
計算機網絡的兼容性一般被稱為通用性,通用性不但可以允許人們借助不同的通信協議而完成網絡連接,還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定的存取信息功能。實際上,基于通用性,所有的兼容設備都可以通過互聯網保證其任務的運行。
2可靠性的影響因素
在計算機網絡可靠性的設計過程中存在各種影響因素,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可靠性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三點,即設備質量、運用技術以及拓撲機構,下面就針對這三個影響因素做出詳細闡述。
2.1設備質量
影響計算機網絡可靠性的第一個因素就是設備質量。用戶在使用終端進行網絡連接時,其設備性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對計算機的可靠性造成影響。一般來說,連接網絡的時候,設備信息交互比較高,難免給可靠性帶來不利影響。另外,計算機網絡應用符合國家標準的線路也可以促進可靠性的有效提升。
2.2運用技術
在實際應用中,計算機網絡一般都擁有比較大的規模。另外,因為計算機網絡來自于不盡相同的開發商以及各廠家,所以其結構具有一定的復雜性[3]。出于這種情況的考慮,技術先進與否對于計算機網絡的可靠性來說也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因此,相關網絡工作者素質也有強化的必要,畢竟,計算機行業是一個專業性強、技術性高的行業從業人員專業與否,技術水平如何直接影響計算機網絡的設計與運行。
2.3拓撲機構
通過分析計算機的發展現狀,我們發現:計算機拓撲結構大致分為線型、星型以及混合型。一般來說兩臺計算機之間連接線路只需要一個,而且大部分都是點對點傳輸信息以及接收信息。其中,線型結構是計算機通過網卡連接到總線,這就存在一定的問題。所有的傳輸只通過一條總線,在傳輸過程中發生一些沖突就難以避免,造成傳輸失敗,嚴重者更可能引起計算機系統癱瘓[4]。總之,拓撲結構也是影響網絡可靠性的因素之一,在進行計算機網絡設計的時候,必須把這個因素考慮進去。
3可靠性的提高措施
對于計算機網絡來說,其可靠性的提高并不單單只具有理論指導意義,其更有著巨大的實際應用意義。上文可靠性的影響因素做出了詳細的分析,下面就以此為基礎,談談可靠性的提高措施。
3.1設計容錯性
設計容錯性是為了讓用戶終端在兩個網絡點進行連接,這樣的話,連接模式就會變成雙網絡形式,能夠大大提供網絡的可靠性。也就是說,如果有一位用戶在使用計算機的時候,網絡存在一定的故障導致不能正常使用,對其他用戶無影響。
3.2設計雙網絡
設計雙網絡也就是在原有基礎上,再增加一層網絡。采用這樣的設計,當主網絡發生故障造成死機的時候,甚至整個網絡因為不明原因不能使用的時候,就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運用備用的網絡來替代原網絡,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計算機數據的正常傳輸。
3.3設計網絡體系
在對計算機網絡進行設計時,網絡體系的設計往往是十分關鍵的。客觀來說,設備如果比較先進,網絡結構比較科學,這些因素都會相應的提高計算機的可靠性。其中,網絡結構如果采用了分散形式,比起以往的集中形式更符合時代的要求,更符合計算機網絡設計的標準,更好的滿足用戶對網絡的需要[5]。
4結語
總而言之,計算機網絡可靠性對于人們的生活來說至關重要,不僅與人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還關系到人們的隱私問題。因此,對與計算機網絡的設計,不僅要對其可靠性規定出定性指標,還要有專門的研究人員分析具體的提高可靠性的方法,這是當前計算機相關設計工作者面臨的一個嚴峻任務。而要想真正提升其可靠性,必須借助一定的重要原則和以及改進措施。相關工作人員在進行網絡設計時,要注意專業的對計算機容錯性、冗余性等進行合理安排。只有做到了這些,才有可能保證其可靠性達到行業標準。
參考文獻:
[1]張曉杰,姜同敏,王曉峰.提高計算機網絡可靠性的方法研究.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10,3(16):52-53.
[2]田文英.提高計算機網絡可靠性的方法研究.硅谷,2012,6(23):103-104.
[3]唐鏡雯.提高計算機網絡可靠性的方法研究.通訊世界,2013,2(12):95-97.
[4]朱云娜.提高計算機網絡可靠性的探討.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2,5(23):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