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東施效顰譯文

      東施效顰譯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東施效顰譯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東施效顰譯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食品;文化活動;大學生;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1-0278-02

      高校食品文化藝術節是基于食品知識宣傳、食品安全教育、食品文化傳播、食品技能培養的一種專業文化教育活動。旨在培養學生專業精神,提升審美修養,提高職業情操為目的。它在構建良好食品文化氛圍,優化育人環境,充實學生的課余生活,培養興趣愛好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以筆者所在高校湖南農業大學為例,作為全國較早開設食品專業的綜合性大學,始終將食品文化教育貫穿于學生培養教育的各個環節,自2002年開始,連續十三年開展食品文化藝術節,該活動以源遠流長的中華食品文化為基礎,以獨具匠心的活動形式,詮釋了食品文化的精髓、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食品藝術的創造性,本文筆者擬立足于高校食品文化藝術活動為基礎,對高校食品文化藝術活動育人特色、問題以及對策進行探討。

      一、高校開展食品文化藝術教育活動的育人特色

      1.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培養相結合。食品文化藝術活動往往以食品制作、展示、藝術表演、品嘗、觀賞等為主要活動內容,以多種多樣靈活新穎的形式來表現中華傳統食品文化,讓大學生把在第一課堂里學到的專業理論,通過食品文化活動予以運用,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融合,將專業知識和中國傳統文化巧妙融合,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鞏固專業知識,提升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2.實現專業文化與人文素質教育相結合。高校食品文化藝術活動往往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出現,活動融知識性、藝術性、趣味性于一體,它克服了傳統專業教學活動的單調性、枯燥性和機械性,增強了活動的趣味性、文化性、實踐性和創新性,無形之中讓學生牢固樹立了專業思想,提高了專業技能,強化了專業素質,提升了專業境界,彌補傳統專業教育的不足,實現專業發展與活動育人的有機交融,更好地促使大學教育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3.實現食品文化和食品安全教育相結合。高校食品文化藝術節不僅是食品文化傳播的窗口,更是食品安全教育的大舞臺。比如,大學生們用各種日常食材為原料,手工制作出一件件精真的藝術作品,通過親手制作蛋糕、水果拼盤等,有力地宣傳了中華美食文化,加深大學生對中國傳統食品文化知識的普及、理解和傳承。

      4.實現院企合作與就業創業教育相結合。例如,湖南農業大學食品文化藝術節一直遵循“打開門來辦活動”,依托“學研產”良性互動的辦學優勢,充分挖掘與學院聯系密切的企業資源,十三年來,邀請國內近二百家食品企業前來活動現場展示校企合作產品、企業產品,同時舉行人才招聘。不僅為企業做出良好的宣傳,促進了院企合作和雙向交流,擴大了活動影響力,而且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實習和創業機會,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提高畢業生就業質量。

      二、現狀與問題

      1.活動涵蓋面受限,育人內涵拓展不夠。高校食品專業文化活動往往離不開“食品文化”和“食品安全”這兩個核心主題。但隨著高校食品文化藝術活動的不斷增加,很多高校對食品文化育人的內涵和活動形式缺乏深入的挖掘,食品安全和食品文化藝術教育尚未真正深入人心,問起大學生對有關“食品文化”或“食品安全”的理解時,發現他們往往只知其形而不知其魂,深談則不知所以然。活動缺乏系統的文化內涵,往往局限于一些粗淺的層面,比如只涉及食品原材料的文化、食品加工的文化,忽略了與之相關的食品器械、食品典故等關聯文化,而整個活動的各個版塊之間聯系性也不強。另活動中設計的內容涉及中國現代、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內容較少。這使得大學生通過參與專業文化活動的學習效果并不深刻,學習的內容也較為局限。

      2.活動參與面受限,育人效果凸顯不夠。高校專業文化藝術活動育人的效果不應僅僅局限在主辦高校,而應該帶動其他相關院校和單位部門,產生廣泛的育人效果,起到弘揚食品文化,宣傳食品安全的實質作用,拓寬社會影響。而在現行高校食品專業文化活動中,往往是由某一高校牽頭來主辦,舉辦地點往往局限在高校校園內,影響到了活動規模,也直接影響了活動的參與面和育人效果。加之,高校主辦方經費有限,組織實力較為單薄,其他高校的大學生和社會群眾參與少,使活動規模、活動地點、活動持續時間和活動參與面受到了限制,未能使食品文化藝術節的效果輻射到校外乃至更廣的范圍,導致社會影響力受限。

      3.學生能力提升受限,專業性指導不夠。校園文化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大學校園生活相對沉悶的狀況。大學生是一個具有創新性、帶動性的群體。高校食品文化藝術活動本身既含有豐富的專業元素,又含有活潑的文化藝術元素。因此,高校食品專業文化活動往往是在高校輔導員老師和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實行由大學生群體自主策劃、籌辦與參與的模式,這使得校園文化活動更加富有創造性、快樂性、民主性。但在實際組織過程中,由于專業教師在思想上重視程度不夠,導致活動內容和形式的設計缺乏專業教師的直接參與和有效的專業指導,活動模式多泛而不精,缺乏明確的目標和指向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使大學生在專業理論和實踐教育的延伸不夠。

      三、對策與建議

      1.尋求多方支持,實現強強聯合。同一地區采用強強聯合的方式籌辦一場專業文化活動能夠擴大其影響效果,單一高校可以和同一性質高校或含有相同專業的高校聯合舉辦專業文化活動。高校更可以將每一屆的專業文化活動以項目的形式上報地方教育廳,以省級專業文化活動項目進行開展,針對面拓寬到全省高校大學生,宣傳效果也會增大。同時,多個高校合作可以爭取更多方的贊助方合作,確保資金支撐并逐漸擴大規模。

      2.挖掘文化底蘊,實現內涵延伸。把握時代背景,抓住高校自身的特色背景環境,著力熏陶文化氛圍,是加強專業文化活動人文藝術性建設的重要點。食品安全的教育則應該挖掘時代熱點與大眾的關注點,例如,湖南農業大學2011年食品文化藝術節中將世博會的各大展館與藝術展結合等,用大眾能夠理解的方式表達,達到育人效果。此外,隨著精神文明意識的逐漸深入,每所高校都形成了獨特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以育人為根本目標,構建符合時展要求,為廣大師生喜聞樂見,具有實效、多元化的社會主義校園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體系。而在以往的食品專業文化活動中,較為缺乏的是傳統文化、西方文化、食品精神文化和關聯文化,食品文化不僅僅是食品原材料、工藝的文化,烹飪工具、烹飪技巧等也是一門獨特的文化。選擇主題時,應注意選題的精讀和廣度,不局限在某個地域、某個時代或者某個方向。配合性地挖掘關聯文化同樣可以拓展大學生的視野和思維。

      3.加強專業指導,實現“學”、“玩”結合。專業文化藝術活動的組織以學生的專業能力素質培養為核心,緊緊圍繞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展開,實現專業文化特色和活動育人緊密結合。那么,應將專業教師的指導貫穿于整個活動過程,實現全程指導。活動應使盡可能多的大學生參與其中,不僅參與籌辦,還參與引導。同時,專業的內容、思維、視野和標準應貫穿其中。從專業的角度去籌辦活動,才會使大學生深入認識和了解專業內涵,提升和鞏固專業學習熱情。除此之外,娛樂性的活動內容也應該進一步探索:以節日食品的制作與創意為內容的專業實踐活動,以娛樂游戲、節日食品分享饋贈、詩文吟誦等為形式的文化熏陶活動等。只有運用專業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方式舉辦活動,才能真正做到大學生“學”與“玩”的結合,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最佳育人效果。

      4.完善運行機制,實現周密部署。要積極探討食品文化的育人內涵,分析食品文化藝術活動的育人功能,緊扣專業和學科特色,科學設計和不斷創新活動內容和形式。從活動宣傳、人員安排、后勤保障、安全保衛各環節要精心組織。活動前期要精心策劃、廣泛宣傳。尤其要通過媒體、網絡平臺、海報展板宣傳等多種形式進行前、中期宣傳活動,廣泛發動,提高全校師生和周邊社會居民參加食品文化藝術活動的積極性。確保活動當天人力物力及時到位,保障現場秩序有條不紊。

      參考文獻:

      [1]謝藍華,侯愛香,夏延斌.探索高校食品文化藝術節的現狀及對策[J].人力資源管理(學術版),2010,(5).

      [2]姚勁松,汪黎黎.大學校園文化活動專業指向性的探索與思考[J].教育與教學,2012,(4).

      [3]李冬娜.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與校園文化的有機結合[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8).

      [4]糜紅纓.試論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校園文化的雙效互動[J].教育與職業,2009,(36).

      [5]張斌,王洪光.打造學習型組織建設先進校園文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83).

      [6]曲云進,姜松,劉鳳英.中國傳統節日與大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以食品類大學生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2).

      [7]黃群,楊萬根,麻成金等.淺談食品類專業大學生食品文化教育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J].中國電力教育,2013,(28).

      [8]權靜.微時代――多元文化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挑戰與對策[J].科教文匯,2013,(22).

      東施效顰譯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習語是文化的產物,且兩者都蘊含了豐富的文化知識。中國的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其習語更是巧妙地承載了此語言的文化精髓。本文通過語言文化差異對習語產生的影響來探討中文習語的基本翻譯方法。

      關鍵詞: 語言文化差異 習語 翻譯

      中華五千年的淵源歷史成就了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更是孕育了大量的習語。習語是人民長期沿襲使用的定型詞組和短句,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是語言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在反映文化差異上,習語比其他語言成分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更能夠生動形象地顯示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正因如此,習語的翻譯也比較復雜。但只要我們按照嚴復先生“信、達、雅”的翻譯原則,注意忠于原文的思想內容,聯系上下文和語言結構的整體性,避免死譯硬譯,在習語翻譯中遇到的困難就會迎刃而解。以下是我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對漢語習語翻譯譯法的幾點探索。

      一、直譯法

      直譯法就是在譯文中既保持原習語的內容,又保持原習語的形式,特別是保持其比喻形象、民族和地方色彩和語言風格等。各民族的人能夠交流是因為在思維表達方式、聯想方面有許多相同之處,對許多事物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英漢互譯時可采用直譯法。但需要大家注意的是直譯必須以不引起讀者誤解和不違背譯文表達習慣為前提。例如:在翻譯文學作品中,往往作者都會借用習語,使文章生動形象。例:出自清·邗上蒙人《風月夢》的習語“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比喻心甘情愿地上當。用直譯法譯為:Like Chiang Tai Kung fishing,they have case the line for the fish who want to be caught.又如周立波的《暴風驟雨》中提道:“他一家子在這兒,他的房子、地在這兒,他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廟。”在翻譯時把中文的習語“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廟”譯成:The monk may ran away,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意思是指縱然一時躲掉,但由于其他無法擺脫的牽累,最后還是無法脫身。這一類俗語的翻譯基本上都采用直譯法,既保留了原習語的形象,又準確地傳達了原意。

      二、意異法

      意譯主要是指翻譯時抓住內容和喻義這一重要方面,結合上下文比較靈活地傳達原意。由于英漢兩個民族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習俗不同,不同的事物所引發的聯想也不同。若照字面直譯不僅不能達意,而且可能會使人費解或產生誤解。中國的習語有不少源于史實或寓言故事,也有源于生活習俗。因此,對于這種習語的翻譯,應著重傳達原習語的意義,可更換形象譯出其原意,或舍棄其字面意義、形象意義譯出其隱含意義。例如:“一五一十”、“三長兩短”這類習語。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譯“一五一十”那就翻譯成fifteen and ten,“三長兩短”翻譯成three long and two short,西方讀者會一頭霧水、不知所云。因此我們應舍棄按字面意思翻譯,了解其深層次的含義。“一五一十”出自明·施耐庵《水滸全傳》。這里的“一五一十”比喻敘述從頭到尾,原原本本,沒有遺漏,也形容查點數目。所以根據上下文含義可譯成systematically and in full detail or to tell something exactly as it happened.同理“三長兩短”的意思是指意外的災禍或事故,可譯成:If anything/unexpected misfortune should happen to me.這樣翻譯就清楚明白不會產生歧義了。

      三、節譯法

      在漢語習語中,常有并列的對偶結構,用兩個不同的喻體表達不同的喻義。例如“愁眉苦臉”、“不學無術”、“長吁短嘆”等。對于此類漢語習語通常可采用節譯法,即省去并列重復的部分,保留它的基本喻義。例如:“愁眉苦臉”可以譯成gloomy face,無需既譯“眉”又譯“臉”;“不學無術”即uneducated之意,因而無需把“不學”和“無術”重復譯出;“長吁短嘆”這個習語“長吁”和“短嘆”表示同一個概念,所以譯文僅以sighing deeply概括兩者之意。

      四、借用英語中的同義習語

      英語的一些習語和漢語的一些習語采用相同或及其相似的形象或比喻,表達相同或及其相似的喻義。如“班門弄斧”和Teach one’s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以牙還牙”和a tooth for tooth,“一帆風順”和plain sailing,等等。遇到類似這種情況,不妨借用英語同義詞來譯。但是在借用英語習語時必須注意兩種習語各自的特點,避免時代、地點、條件、名族、習慣、色彩等方面與原作上下文形成矛盾。例如:“我沒想到他對同志們的批評竟充耳不聞。”譯成英語:I didn’t expect him to turn a deaf ear to the comrade’s criticism.其中對習語“充耳不聞”的翻譯就是借用英語同義習語to turn a deaf ear to來表達,十分妥帖。

      五、直譯和兼譯兼用

      在采用直譯以保留原文比喻形象的同時,又兼用譯意,有時略作適當補充,使譯文能更加清晰地傳達原文含義。例如在的作品《雷雨》中有這樣一句話:“她一個單身人,無親無故……”譯成英文:But this girl MEi was all by herself and far from home,without a single relative or friend to help her.其中習語“無親無故”譯為without a single relative or friend,同時補充上to help her,點出含義,使全句述意完整。

      六、直譯加注法

      為了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形象,一些含有典故的漢語習語也常采用直譯,但是需要加注,以免使讀者感到莫名其妙。這樣讀者容易理解中文習語所要表達的含義。例如:莊周《莊子·天運》中的習語“東施效顰”譯成Tung Shih imitating Hsi Shih,固然保留了原文典故中人物的名字,但是東施是誰?西施又是何許人?如不加注解,西方讀者是無法理解的。了解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古時候越國有兩個女子,一個長得很美,叫西施,一個長得很丑,叫東施。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后人用“東施效顰”來比喻胡亂模仿,效果極差。所以在翻譯這個習語的時候應加注:Zhungzi’s story of the beautiful Xi-Shi’s ugly nEighbor,whose endeavors to imitate the hideous that people ran from her in terror.

      中國的習語如恒河沙數,承載了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底蘊。在翻譯習語的時候我們往往要理解其含義,不能盲目按字面意思翻譯。與此同時要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具備雙語能力和雙文化知識,在翻譯中結合多種譯法,力求促成“信、達、雅”的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呂瑞昌,喻云根.漢英翻譯教程.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

      東施效顰譯文范文第3篇

      在小學文言文教學中,如何根據文言文與兒童特點,彰顯古文化魅力,實現以上教學價值呢?

      (一)營造氛圍,彌漫古味

      小學生初學文言文,常常覺得深奧、難懂,這是因為年代的隔膜所造成的。教學中,教師應著力營造濃厚的古文學習氛圍,使課堂彌漫濃濃的古味,激發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如,在《伯牙絕弦》教學中,可出示《伯牙鼓琴圖》,在古色古香的圖畫中介紹主人公;可將古文設計成一幅竹刻卷軸,讓學生吟誦涵詠;可播放《高山流水》的片段,讓學生在古音古韻中想象感悟;還可呈現無標點、豎排、繁體字的課文讓學生反復吟誦,既讓學生了解古代文化的表達方式,體驗古人的讀書方法,又讓他們覺得興趣盎然。這些做法,不是簡單的歷史輪回,而是一種古文教學價值的確認,是一種文化的提升。

      (二)多樣誦讀,感知古韻

      對小學生來說,文言文學習是在一種“弱語境”下學習語言的過程,要學好,就應以誦讀為主。清代姚鼐等人提出“因聲求氣”之說,“聲”就是文句的音韻、節奏美,“氣”就是作者所表達的精神、氣勢。就是說,要讓學生在豐富多樣、充滿情趣的誦讀中,感知古文一唱三嘆、回環婉轉、抑揚頓挫等韻味,實現“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教學旨歸。1.范讀———初讀文言文,學生一般都存有畏懼情緒。此時,字正腔圓、抑揚頓挫、節奏分明、音韻優美的教師范讀就成為學生感受音韻之美的“見面禮”。正如葉圣陶所說:“當范讀的時候,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聲調里曲曲傳達出來,讓學生耳與心謀,得到深切的了解。”2.對讀———教師可以先讀或說譯文,然后再給學生讀原文,使學生產生強烈的閱讀期待;接著,進行文白對讀,感知文本大意。文白對讀,降低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難度,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3.思讀———引導學生對照注釋思考閱讀,學會運用變通的方式說說每句話的意思,不理解的字、詞、句或問題可以圈出來質疑。思讀,使學生學習古文的能力得到增強。4.自讀———在基本了解內容后,要強調學生個性化自讀,入情入境、反復吟誦,做到“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動于心”,讀到文章脫口而出,韻味十足。5.趣讀———古人吟詠詩文之情狀是“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教學中,可根據文言文的特點,如古人一般,采用表演讀、拍手讀、跺腳讀、快讀、慢讀、辯讀、轉換角色讀等多種趣讀方法,讓學生樂此不疲,感受無窮的樂趣。6.品讀———葉圣陶在《語文教學十二韻》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引領學生在字里行間仔細揣摩,在想象、對比、感悟中,讀出情趣理趣、韻味意味。

      (三)穿越體驗,化身古人

      古人與今人雖相隔遙遠,但對生活的感悟、情感的體驗卻是相通的。教學中通過“穿越”,化身為古人,進行角色體驗,可以促進學生對人物心理進行揣摩,對人物情感進行體驗,從而變閱讀古文為經歷生活,變旁觀者為當事者,變感悟人物情感為自我流露情感,實現與古人的“心靈相通”。如,教學《伯牙絕弦》一文,通過“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如此難得的知音,你就是伯牙,你最想說什么”“此時,如果你就是伯牙,滿懷希望而來,等待你的卻是一塊冰冷的墓碑,一抔無情的黃土,你會是什么心情”這兩個問題,讓學生進入角色,感同身受,與伯牙同喜同悲。這樣學生就能和伯牙產生共鳴,更深地感動于“知音”之情,領悟到“知音”的文化內涵。

      (四)品悟積累,模仿古言

      經典文言文,語言精辟洗練、曉暢準確,而又神形兼備、蘊涵深厚,令人回味。教學中,應通過品味,引導學生深入語言內部,感悟古言神韻,發現其內在的“美麗”。只有讓學生感知“言”,積累“言”,仿照“言”,創作“言”,由表及里,步步深入,才能真正達到感受語言、領悟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之目的。如,《東施效顰》一文,雖然只有三句話,但每句都蘊藏著不同的寫作方法。其中,第二句就借“鄰居們的躲避”反襯出東施效顰的丑陋形態,這種側面描寫的方法相當巧妙。特級教師姜樹華在教學中,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的對比閱讀,讓學生發現語言的秘密,領悟作者的表達智慧,品悟出側面描寫的妙處。隨后,姜老師又出示《陌上桑》片段加以佐證,讓學生又一次受到古典語言的熏陶。最后,讓學生大膽想象村子里其他鄰居的反應,扮演角色表達出來,學以致用。課堂上,學生在學故事,更是在飲一杯語言的瓊漿。

      (五)“言“”文”相融,感悟古意

      東施效顰譯文范文第4篇

      漢語典故蘊涵鮮明的文學形象和豐富的民族文化,被認為是語言中的奇葩,亦被視為語言文學殿堂里一顆耀眼的明珠。在孔孟語錄里,我們能找到大量典故。《全唐詩》里出現過的典故達上千條;《新選宋詞三百首》里有200多首詞使用了典故;《宋詩三百首詳注》里的300首宋詩幾乎每首都使用了典故。典故不僅出現在漢語經典文學著作里,也出現在普通文學作品中。作者使用這些典故有特定的目的,如果原作中的典故不能被正確地翻譯成目的語,原作的本意、實質和風格就不能準確地在目的語里體現出來。即使大意差不多,原作的語言感染力也會降低。這將有悖于翻譯的“信”、“達”、“雅”三原則,影響到不同語言文化間的交流。

      二、漢語典故的特征

      什么是典故?《辭海》中“典故”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現代漢語詞典》將“典故”釋義為“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典故是“故事”和“詞語或詞句”,但它不同于一般的故事和詞語或詞句,有其自身的特征。

      1.漢語典故來源廣泛

      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可能成為典故的來源,但其主要來源有以下幾個方面:

      (1)歷史事件和歷史故事。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歷史事件和歷史故事,它們都有著非常重大的社會意義、歷史意義和文化意義,對將來的社會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后人使用簡單的說法來表示它們的含義,這些簡單說法就變成了后世常用的典故。比如“飛將軍”,“草木皆兵”,“圍魏救趙”,“韓信將兵,多多益善”,等等。

      (2)神話故事。神話故事大多是古代英雄故事。在這些故事里,主人公往往是神仙或者被認為是有魔力或法力的人。它們表達了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簡單的、天真的設想,也表達了古人對幸福和自由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嫦娥奔月”,“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等均來源于神話故事。

      (3)寓言。寓言是含有諷喻和教育意義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可以是人、動物,也可以是無生物。其表達方式,或借古喻今、或借物喻人、或借小喻大、或借此喻彼,皆透過具體淺顯的故事,寄寓深奧的道理。這些寓言流傳至今,也變成了家喻戶曉的典故。如“黔驢技窮”、“守株待兔”、“李代桃僵”,等等。

      (4)民間傳說。民間傳說主要講述人類或者動物的經歷,這些經歷也許發生過,也許沒有發生過。它們表達了某個民族的傳統信仰,通過口頭的方式流傳下來。例如,“世外桃源”、“畫龍點睛”、“鵲橋相會”,等等。

      (5)文學作品。許多典故來自文學作品。有些未做任何變動,有些為了表述簡單而做了簡化。比如“巴山夜雨”出自《夜雨寄北》;“百發百中”出自《戰國策•周策》;“不郎不秀”出自《詩經•小雅•大田》;“管窺蠡測”出自《漢書•東方朔傳》;“巫山云雨”出自《高唐賦》;“紅娘”出自《西廂記》,等等。此外,還有許多漢語典故來源于諺語、民間習俗、動植物名稱、人名地名,等等,這里不再列舉。

      2.典故的精髓在于隱含的意義

      漢語中的典故是漢語語言的精華,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高水平文化的具體表現。它們由一個或幾個單字組成,字數不多,卻包含了深刻的意義、鮮明的文學形象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有時用千言萬語也難以表達清楚。請看李商隱的《安定城樓》中的兩句詩: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在這兩句詩里,作者巧妙地使用了兩個典故“江湖”和“扁舟”。春秋時期,范蠡一直輔佐越王勾踐,最終幫助其成就了霸業。在載有范蠡與勾踐相關事跡的史書中,有這么一句:“(范蠡)既雪會稽之恥,乃乘扁舟,浮于江湖。”通過引用這兩個典故,李商隱表達了他想挽救危難局勢并對當前社會進行重大變革的雄心壯志,凸顯了自己對功名利祿毫無興趣的志向,表明了自己想避開塵世、歸隱山林的愿望。看見“大刀頭”時,讀者一般會認為它是指某件兵器的某個部位,實則不然。此典故的源流是:西漢大臣李陵出使匈奴,兵敗投降。后來漢昭帝即位,派李陵的老朋友任立政出使匈奴,召李陵回國。匈奴單于宴請漢使者,任立政一面摸著自己的大刀頭,一面用眼睛暗示李陵。因為刀頭上有環,“環”與“還”同音,意即勸李陵返回漢朝。后以“大刀頭”為“還”的隱語,至此我們明白“大刀頭”隱含的意思是“還”,即返回的意思。

      3.典故的意義主要在于比喻意義和聯想意義

      典故的比喻意義不同于字面含義。典故的內在含義暗示的是一種比喻關系,而不是單純的字面意義的組合。如果僅僅從構成某個典故的字或詞的意義來推測典故的意義,我們不一定能夠推斷出這個典故的準確含義。當看見漢語典故“刻舟求劍”和“中山狼”時,我們很難知道這些典故的真正含義。因為“刻舟求劍”和“某人不愿意采取靈活的措施來處理某緊急事件”沒有直接的關系;“中山狼”和“一個忘恩負義殘忍的人”之間也沒有直接的聯系。本體和喻義之間只是一種比喻關系。幾乎每則典故都包含豐富的、流傳久遠的文化背景知識。這些背景知識有具體的來源,可以引起讀者廣闊的聯想和想象。讀到“鳳求凰”時,我們肯定會聯想到卓文君與司馬相如浪漫、曲折的愛情故事;讀到“高山流水”時,我們會聯想到鐘子期與俞伯牙的高貴友誼,會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知音。簡言之,典故能使人產生一系列聯想,這是其一大特色。

      三、漢語典故的英譯方法

      將漢語典故翻譯成英語,就是向英語讀者傳達包含在這些典故有的文化內涵和文化信息,使他們以自己能夠理解的方式來接受另一種文化里的信息。英語和漢語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分屬兩個不同的語言系統。尤金•奈達認為“語言與語言之間沒有高低優劣之分,不同的語言具有同等的表現力。也就是說,不同語言之間存在著同構現象(isomorphs),某一概念或意義在這一語言中用形式A來表達,而在另一種語言中則會用形式B來表達”。奈達為我們翻譯典故提供了非常有力的理論依據。

      1.套譯

      套譯指在目標語里找到接近原語典故喻義的對應典故。MonoBaker在他所著的《InOtherWorks:ACourseBookonTranslation》里提出兩條套譯翻譯技巧。其一是用不同形式但相近含義的習語典故;其二是用形式、含義相近的習語典故。我們可借用這種方法把漢語里的典故翻譯成英語。比如“管鮑之交”。如果直譯,再加上一個很長的注釋,原語中的聯想意義及隱含意義喪失殆盡。有人將此譯成“DamonandPythias”。“Damon”和“Pythias”是古希臘民間傳說中的一對生死之交。Pythias得罪了國王狄奧尼休斯,被判死刑,數日后執行,他想在臨死前見母親。Damon知道后愿為Pythias在監獄里代刑,國王答應了他的請求。Pythias回家處理完事后,急忙踏上回獄歸程,路上卻遇到重重障礙。當國王在刑場準備處決代刑的Damon之際,Pythi-as趕到了,避免了Damon一死。國王深受感動,將二人釋放。用西方文學典故成語來翻譯漢語成語典故,用詞簡練,還能達到“對等”的聯想效應。有人將“焦不離孟”譯成“DavidandJonathan”。據《舊約•撒母耳記》記載:Jonathan在他父王要殺害David之際,幫助David脫險而躲進深山老林。他的父王威脅他這樣做將失去王位的繼承資格,還用槍來刺他,但他全然不顧。英語讀者一看到“DavidandJon-athan”就會產生“真誠、無私和忠心的同生共死的朋友”之聯想。

      2.意譯/直譯/音譯加注

      我們可以用這種方法翻譯來源于具有濃厚民族文化內涵的歷史事件、歷史故事之類的典故及來源于傳統文化術語之類的典故。傳統文化的精華就包含在這些特殊的術語和典故之中。為了向目的語讀者傳達這些傳統文化,翻譯時這些文化內容絕對不能省略。比如:“一飯千金”(tore-paythegiftofamealwithonethousandtalesofgold,加注:HanXin,thePrinceofQiinHanDynastyrememberedthegiftofamealtillhisdyingdayandbestowedonthewasherwomanwhohadfedhimathousandtalesofgold);“因念都城放夜(周邦彥《解語花》)”中的“放夜”(opennights,加注:TheLanternFestivalfallsonthefifteenthdayofthefirstlunarmonth.IntheSongDynastythecelebrationlastedthreedays,fromthefourteenthtosixteenth,withoutanycurfewimposedsoastoletallindulgeinaspree);“清明”(Chingming,加注:atraditionalChineseholidaytocommemoratethedeadinlastspring)。

      3.保留形象加注直譯

      許多漢語典故包含鮮明的文學形象。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不能省略或改換包含在原語中的這些文學形象,必須在目的語里把這些形象所含的意義準確地表述出來。因為目的語讀者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識,他們不一定能理解這些文學形象。我們可以采用保留形象加注的方法來翻譯這類典故。如:“難道這也是個癡丫頭,又像顰兒來葬花不成?”因又笑道:“若真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了,不但不為新奇,而是更是可厭。”(曹雪芹《紅樓夢》第30回)譯文:"CanthisbeanotherabsurdmaidcometoburyflowerslikeTaiyu?"hewonderedinsomeamusement."ifso,she′s′TungShihimi-tatingHisShih,′whichisn′toriginalbutrathertiresome(注:HisShihwasafamousbeautyintheancientkingdomofYue.TungShihwasanuglygirlwhotriedtoimitateherways.)"一般的目的語讀者可能不知道TungShih和HisShih是誰,他們看見“TungShihimitatingHisShih”會感到茫然。首先譯者使用音譯和直譯相結合的方法把“東施效顰”翻譯成了“TungShihimitatingHisShih”。“東施”和“西施”是兩個人,她們是鮮明的文學形象,不能被其他形象所代替。譯者保留了形象把“東施”音譯成TungShih,把“西施”音譯成HisShih,符合英語的發音和表達。漢語里的“效”即“仿效、模仿”。譯者將其直譯為“imitating”。然后譯者給整條典故加注:“HisShihwasafamousbeautyintheancientking-domofYue.TungShihwasanuglygirlwhotriedtoimitateherways.”目的語讀者看見這條注解就會明白這個典故的含義。

      4.省略或改換形象意譯

      中華民族和西方民族有不同的民族心理特征、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即使面對相同的概念、相同的準則和事實,人們可能會使用不同的喻體來表達各自的看法。為使目的語文本更加通順或便于目的語讀者理解,在實際翻譯過程中,我們可以省略或改換喻體形象。如: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譯文:Meanhutsandemptyhalls,Whereemblemsofnobilityoncehung.“笏”,《辭海》解釋為“即‘朝笏’。古時大臣朝見時手中所持狹長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以為指畫、記事之用,也叫‘手板’。《禮記•玉藻》:‘凡有指畫于君前,用笏!’”由此我們得知“笏”在古代中國是身份高貴的象征。擁有“笏”一般是權貴或家境富裕之人,并有較高的社會地位。譯者把“笏”譯成“emblemsofnobility”(高貴的象征)。顯然,譯者是為了文句通順和便于理解而使用了省略形象意譯的手段。再如:這位女臨時演員站在電影攝影機前面,呆若木雞。譯文:Standinginfrontofthecinecamera,thetemporarymovieac-tresswasrootedtothespotasifturnedtostatue.“呆若木雞”出自《莊子•達生》。紀省子為大王養斗雞。十天后大王問:“斗雞訓練好了嗎?”紀省子回答說“還沒好,雞正驕悍好斗。”過了十天,大王又問,紀省子說:“還沒好,雞還反應靈敏。”又過了十天,大王再問,紀省子說:“還沒好,雞還目光敏銳,神氣橫蠻。”再過了十天,紀省子說:“差不多了。斗雞聽見其他雞鳴叫已不動不驚,看上去像木雞一樣了。其他雞不敢上前,遇見斗雞就往回走了。”對于這類有復雜背景的典故,翻譯時可采用改換原典形象意譯的手段,使用目的語讀者熟悉的具有相應詞義的形象短語表達原典的寓意。譯句中“rootedtothespotasifturnedtostatue”與“呆若木雞”語義相當。

      東施效顰譯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語言;文化;文化差異;習語翻譯

      一、英漢習語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

      (一)生存環境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不同的自然環境對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著不同的影響。華夏民族生活在廣袤肥沃的東亞大陸上,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土地在人們的生活中就顯得至關重要。因此,漢語中有相當一部分與農業和土地有關的成語。如“斬草除根”“風調雨順”“山窮水盡”“揮金如土”等。

      英國則是一個島國,四面環水。歷史上航海曾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因此英語中也就有了許多與水、魚以及航海有關的習語。如asweakaswater(弱不禁風),drinklikeafish(豪飲),tomisstheboat(錯失良機)、allatsea(不知所措)。

      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東風”即是“春天的風”,夏天常與酷署炎熱聯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燒”、“驕陽似火”是常被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語。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屬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odetothewestwind)正是對春的謳歌。英國的夏季正是溫馨宜人的季節,常與“可愛”、“溫和”、“美好”相連。莎士比亞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詩中把愛人比作夏天,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e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

      (二)歷史典故

      從一定角度上說,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記憶與沉淀,漢語中大量的習語都是以本民族的歷史、經濟、文化、傳統、習慣等為基礎而形成的,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深遠的社會歷史淵源,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的。如“東施效顰”、“名落孫山”、“賠了夫人又折兵”“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等等。英語典故習語多來自《圣經》和希臘羅馬神話,也有其特定內涵,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點)、meetone’swaterloo(一敗涂地)、a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theTrojanhorse(特洛伊木馬,出自希臘神話),arrowofCupid(丘比特之箭,出自羅馬神話)。

      (三)習俗差異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是一種象征吉利的動物。在封建社會,龍代表帝王、權威和高貴。因此,漢語中與龍有關的成語一般都含褒義。如“望子成龍”“龍鳳呈祥”“乘龍快婿”等。但在西方神話傳說中,dragon卻是一種長著翅膀,身上有鱗,拖著一條長長的蛇尾,能夠從口中噴火的動物,令人感到恐怖。因此西方人視龍為兇殘肆虐之物,應該消滅。另外,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都含有貶意:“狐朋狗黨”、“狗急跳墻”、“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語言的影響而含有貶義外,大部分都沒有貶義。在英語習語中,常以狗的形象來比喻人的行為。如Youarealuckydog(你是一個幸運兒),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與此相反,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

      (四)

      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和宗教文化,它對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習慣的形成以及語言表達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主要信仰佛教與道教。因此,漢語里有許多與佛教、道教有關的成語,如“借花獻佛”“臨時抱佛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另外,中國人還敬奉天神,如“天經地義”“謝天謝地”“天無絕人之路”等。中國歷代皇帝也都稱自己是“真龍天子”。

      在英國等西方國家,影響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在西方人心中,God具有無上的法力。英語成語中也有許多與God相關的成語。如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Manproposes,God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詛咒一個人時人們常說Goddamnyou,危險過后常說ThankGod或Godblessyou。基督教的教義《圣經》一直被奉為西方文化的經典。英語中許多成語也正是出于此。如fingeronthewall(不祥之兆),castone''''sbreaduponthewaters(真心行善,不求回報)。

      從以上幾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文化對習語的影響是深遠而廣泛的。語言學習者要想正確理解英漢習語并成功地進行英漢習語的互譯,就必須首先對英漢兩種文化有深刻的了解。

      二、英漢習語互譯的主要方法

      翻譯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而語言和文化的緊密關系要求在語言轉換中必須進行文化的轉換。鑒于此,譯者不能只作字面上的直譯,必須深入了解字面背后的文化信息,用原作語言及文化知識理解原作,以自己的理解為依據,用另一種對等語言即譯語進行各種轉換,為譯文讀者傳遞原文精確信息,按“功能對等”原則讓“讀者同等反映”。因此,習語翻譯一方面要盡量將原文的意思用“最貼切、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出來”,用奈達的話說,即是“Thebesttranslationdoesnotsoundlikeatranslation”;另一方面,還要盡力將原文的文化信息展現于譯文讀者面前,使其了解到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主要方法是:

      (一)直譯法

      所謂直譯法,是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想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原成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它適用于一些由于使用的范圍廣、次數多,其字面意義和比喻意義已經廣泛為譯文讀者所接受的成語。如agentleman''''sagreement(君子協定);armedtotheteeth(武裝到牙齒);tofishintroubledwater(渾水摸魚);紙老虎(papertiger);竹籃打水一場空(drawwaterinabamboobasket)。

      直譯的好處是能夠比較完整地保留原習語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語言風格。但是,如果直譯太多或直譯不當,則容易使讀者感到滑稽可笑或莫名其妙,甚至引起誤會或錯誤聯想。如:不到黃河心不死(Untilallisover,ambitionneverdies.),豬八戒倒打一耙(Toputblameonone''''svictim.)“黃河”和“豬八戒”等詞匯都含有明顯的民族文化特色,如果直譯,外國讀者一定會百思不得其解,只有以“功能對等”的方式翻譯才能在東西方讀者中引起與愿意相符的感受。

      (二)直譯加解釋法

      為了保留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人們更多地采用直譯而不是意譯,但由于語言所扎根的文化土壤不同,直譯很可能會引起歧義和模糊。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加上合適的注解才能傳遞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例如aDonJuan(唐璜,意為風流浪子),tocarrycoalstoNewcastle(運煤到紐卡索,指多此一舉,紐卡索——英國一產煤中心),班門弄斧(showoffone''''sproficiencywithaxebeforeLuBan,themastercarpenter),東施效顰(Theuglyimitatesthebeautifulinsuchadestroyedwaythattheuglinessoftheuglybecomesworse.)。

      (三)等值互借法

      成語的對等是從三個方面體現出來的,即比喻意義、比喻形式和感彩。有些英語習語和漢語習語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在形式或感彩上都比較相近,這時候,習語翻譯就可以采用等值互借法,或稱同義習語套用法。這種方法不但可以保留源語的形象、風格,又符合目標語的語言結構和習慣,可以讓譯文讀者輕松理解原文所要表達的含義,從而順利實現跨文化交流。如burntheboat(破釜沉舟);greatmindsthinkalike(英雄所見略同);turnadeafearto(充耳不聞);adropintheocean(滄海一粟)。

      (四)意譯法

      意譯法指翻譯時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達形式的方法。當由于文化差異而無法直譯,又無同義習語可以借用,加上解釋性文字后又會失去習語精粹的特點,最好避開其文化背景,譯出其意義即可。如askeletoninthecupboard(家丑)、逼上梁山(beforcedtodosomething)、打開天窗說亮話(franklyspeaking)、毛遂自薦(tovolunteerone''''sservice)。

      張玲:文化差異和習語翻譯這種方法還適用于那些運用具體、淺顯的比喻來說明比較抽象的事理,且語言生動詼諧的歇后語。如“騎驢看唱本——走著瞧”可譯為waitandsee,“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可譯為tosnapandsnarlatakindheartedman.

      三、結束語

      英漢各有其自身文化烙印與文化色彩,兩者之間存在較大的文化差異。文化對習語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英漢習語也不是不可譯的。雖然習語翻譯特別是那些含有豐富文化信息的習語翻譯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到底該采用何種方法應根據上下文靈活選擇。此外,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絕不可只考慮語言的轉換,還應增強文化意識,要從跨文化交際的立場出發,采用適當的翻譯方式,盡力消除跨文化交際中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交際障礙,達到準確介紹異國文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定安.英漢修辭與翻譯[M].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

      [2]平洪,張國揚.英語習語與英美文化[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9.

      [4]方夢之.翻譯新論與實踐[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

      相關期刊更多

      航天器環境工程

      CSCD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電子政務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科學院

      心血管病學進展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成都市衛生局

      亚洲乱码一区av春药高潮| 亚洲av无码成人影院一区| 亚洲国产人成网站在线电影动漫| 亚洲最大在线观看| 亚洲色偷拍另类无码专区|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电影天堂网|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亚洲电影唐人社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av激情亚洲|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麻豆|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 亚洲精品自拍视频|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小说 |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 亚洲色大情网站www| 亚洲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aⅴ天堂av天堂无码麻豆|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入口|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一区二区精品区 | 亚洲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人成色99999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在线|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直播亚洲| 亚洲 另类 无码 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 |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日韩|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四虎| 亚洲成年人在线观看| 67pao强力打造67194在线午夜亚洲| 亚洲成AV人片久久| 2020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