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冬至的古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第一看題目。在實際的考試閱讀過程中,學生往往忽略了題目的重要性。但詩歌的題目有時會直接透露出全詩的內容。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看完題目就知道了詩歌內容中的時間、事件,一個“憶”字也將作者的情感表露在了讀者面前。帶著這些信息去讀詩文,何愁不懂?又如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冬至是古人很重視的節氣之一,這一天大多會全家團聚,而作者身在邯鄲,黑夜襲來獨自一人怎能不思念家鄉?只要仔細地品讀一下題目,就能更好地借助題目給以的信息分析鑒賞全詩。有的詩題目還會反映詩歌的表現手法。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于謙的《石灰吟》、王勃的《詠風》、杜甫的《孤雁》、王安石的《孤桐》都是以物為題,很容易讓人想到托物言志,再結合平時講解的托物言志的詩詞閱讀方法,讀懂詩歌內容就容易得多。
第二看作者。不同的詩人有著不同的生平經歷有著不同的創作風格,同一位詩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也有著不同風格的作品產生。李清照是被人們熟知的婉約派詞人,許多人在吟誦她的“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時候或許不知道“九萬里風鵬正舉”這樣豪邁曠達的詩句也是出自這位女詞人之手。杜甫的詩大多反映當時時代的社會現實,尤其關注處于離亂中的百姓。也因此他的詩被人稱為“詩史”。如《兵車行》中寫到“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詩句寫出了戰亂之中百姓飽受苦難的情景。不過杜甫居于成都草堂期間所創作的詩歌則表現出另外一種生活情趣,如《江畔獨步尋花》 “黃四娘家花滿溪, 千多萬朵壓枝低。 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飽經離亂之后,杜甫開始有了安身的處所,詩人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開的時節,他獨自沿江畔散步,情隨景生。全詩語言充滿了口語化色彩。讀起來令人感到非常親切,而詩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樂躍然紙上。所以,讀詩的時候關注一下作者,聯系作者的生平背景做到“知人論世”對讀懂詩歌內容也很重要。
第三看詩文。要想讀懂詩歌,能讀懂詩句內容最重要,這也是詩歌鑒賞中最重要的環節,其中不乏技巧可尋。
詩歌的寫作目的最終不外乎“抒情”二字,不過中國古代的詩人大都比較含蓄,流傳下來的詩歌作品中少有直抒胸臆的。那么詩人要如何表達他們那充沛的感情呢?多數詩人會選擇借景抒情,也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所描寫的景物上。所以在閱讀詩句時,需要能夠快速準確地把握景物和景物的特點。如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通過品味詩中的景物:“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讀者可以很好得把握“斷腸人”的思想感情。
古詩的內容情感由“語言”這個載體來表現。同時古詩的語言又十分凝練、含蓄,因此,讀懂詩句還應學會閱讀和品味詩歌語言的表層含義以及深層含義。
理解詩句表層含義,首先要明白詞語的意思,尤其是其中的典故。只有理解典故的意義才能進一步理解作者的用意; 理解詩句表層含義,還要理清句子的結構。詩歌的語言力求凝練,有時還要求對仗,講究音韻,因而不同于一般散文的語言。它有時跳躍有時省略有時語序倒裝有時互文甚至還會出現詞類活用,如“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是使江南兩岸草木變綠的意思;又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正常的句式應為“神游故國,應笑我多情”句式有倒裝現象;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主人下馬客在船”實際意思是“主人(客人)下馬(主人)客人在船”用到了互文手法。因而在理解詩句意思時,注意辨識句式特點,隨時梳理才能讀懂詩句。
理解詩句的深層含義,要學會將上下文有關詞語聯系起來,結合作者的生平經歷和寫作背景,進行更為深入的品味鑒賞。讀出詩句的語境意義、意境意義。
第四看注釋。高考詩歌鑒賞題中給出的注釋對讀懂詩歌很重要。2008年全國Ⅰ卷中的詩歌鑒賞題是潘大臨的《江間作四首(其三)》“西山通虎穴,赤壁隱龍宮。形勝三分國,波流萬世功。沙明拳宿鷺,天闊退飛鴻。最羨漁竿客,歸船雨打蓬。”詩文后面給出了三個注釋,其中的“③拳宿鷺:指白鷺睡眠時一腿蜷縮的樣子”在回答第一問“找出并分析‘沙明拳宿鷺,天闊退飛鴻’中傳神的字”時的作用顯而易見。還有些高考題在注釋中給出作者的寫作背景,如2008年江西卷考到楊萬里的《初入淮河四絕句(三)》“兩岸舟船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為。只余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給出的注釋內容為:“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來南宋賀歲,楊萬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來到原為北宋腹地,現已成為宋金國界的淮河時,感慨萬端,作詩以抒懷”看過注釋再讀原文就會發現:詩文雖然句句寫景,但實際寫出了作者對國家南北分離的痛苦與無奈,對國家統一、人民自由往來的強烈愿望。可見注釋中的內容在幫助我們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讀懂詩歌的過程中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關鍵詞】歌詞 詩歌鑒賞 興趣
高中詩歌教學歷來就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是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然而現在各級別考試詩歌鑒賞題都是學生失分最多的一道題,復習階段詩歌鑒賞也是讓老師們頗感吃力的一個部分。詩歌來源于生活,中學生們之所以對詩歌鑒賞缺乏興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課本中收錄詩歌反映的生活與現代生活相隔甚遠,再加上大多主題沉重,趣味性不強。所以要想提高詩歌鑒賞的教學效率,最好著力于培養學生對詩歌鑒賞的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習。而要想做到這些,就應該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入手。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詩歌和音樂從誕生之日開始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能抓住二者之間的關聯,從學生感興趣的流行歌曲入手,就能提高學生對詩歌鑒賞的興趣,從而達到有效教學。
詩歌是最凝煉的文學形式,要求在有限的詩行里用最簡練的語言容納盡可能豐富深刻的內容。這一點決定了詩歌在創作過程中必須竭力刪除次要部分和無用字句,在有限詩行中準確、含蓄、生動地表現出事物的特征。“紅杏枝頭春意鬧”“云破月來花弄影”等詩句之所以能夠“著一字而境界全出”都是詩人反復推敲,字斟句酌的結果。好的歌詞,同樣勝在字句的凝煉。由古詩詞翻新改寫成的流行歌曲在這方面特別突出。
詩歌遵循想象,情感的邏輯常常地由這一端一躍而到另一端,或由過去一躍而到未來,超越了時間的藩籬,空間的鴻溝。劫后余生淪落江南的杜甫遇到了當年聲動長安名噪一時的樂師李龜年,不禁撫今追昔回憶當年“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歌舞升平的景象,寫下了《江南逢李龜年》。這種時空的跳躍更讓人心中悵恨,感慨萬千。歌詞的創作亦是如此。《她來聽我的演唱會》用簡練的語言刻畫了一個熱愛音樂的女人的戀愛軌跡。從“十七歲初戀的第一次約會”到“二十五歲戀愛是風光明媚”,再到“在三十三歲真愛那么可貴”,最后“在四十歲后聽歌的女人很美”。場景的跳躍變換在二者那里是相通的。
抒情性是一切詩的生命和靈魂,主觀的思想感情與客觀的事物相互滲透而構成和諧的統一體。情景交融的意境有幾種不同的表現方式。一種是景中藏情,雖不言情但一切都通過逼真的畫面來表達。鄒敬之的歌詞《紅葉》寫到“夜雨霖霖,云遮曉月,白霜降紅葉,月兒蕭蕭,雁已去了,長風送秋草”,營造了一種煙霧繚繞的迷茫氛圍,刻畫出一個孤傲凄清的形象。陸游的《示兒》雖不見景物描寫,但一幅閃耀著血淚之光的圖畫卻呈現于每位讀者眼前:奄奄一息的詩人諄諄告誡病榻前傷心垂淚的子孫勿忘國恥,如有收復中原的捷報則“家祭無忘告乃翁”。
許常德的《婚禮的祝福》選取了一個特定的場景“你的喜帖是我的請帖,你邀我舉杯,我只能回敬我的崩潰”。透過這些詞句,仿佛能看到男主角在觥籌交錯,喜氣洋洋的婚禮上強顏歡笑。這一點也就如有的詩直抒胸臆不用寫景,但景卻歷歷如現。
在各種文學形式中詩是最強調音樂性的。在R&B、HIP-HOP等音樂類型大行其道的今天,歌詞是否押韻,是否有均勻的節奏似乎不是那么重要,但無可否認押韻的歌詞無論是讀起來或者唱起來都更朗朗上口。林夕的《謝謝儂》是一首十分生活化的勵志歌曲,每句話都押韻,足見詞作者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也讓歌曲更加流暢自然。
找到了很感興趣的歌詞與原本不感興趣的古詩之間的聯系,學生們都顯得很激動,對于尋找二者之間更多的共同之處興趣十足。我在課堂上出示周杰倫的《臺》,讓學生思考討論這首歌詞的創作借鑒了哪些詩歌創作的傳統手法。學生找出的答案讓人驚喜。如主題上是傳統的“悲秋”“閨怨”題材,和王昌齡的《閨怨》、李白的《子夜吳歌》、金昌緒的《春怨》類似。運用了妻子與丈夫之間的視角轉換法,這和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里家人和游子的視角轉換一樣。《臺》中還運用了多個典故,這一點在古詩創作中比比皆是。歌詞中最后幾句:我一身的戎裝,呼嘯滄桑。天微微亮,你輕聲地嘆,一夜惆悵,如此委婉”講到二人雖相隔萬里卻一樣長夜無眠,思念對方,和李清照的“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可說是異曲同工。此外這首歌詞中還有設問、夸張、拆字、通感的手法,在詩歌鑒賞中都能找到。經過幾次練習之后學生們對古詩鑒賞的興趣明顯提高,一些學生還自發地創作了一些歌詞和仿古詩,雖然從形式到內容都不免幼稚,但學生已經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這一點讓人覺得很欣喜。
關鍵詞:古典詩詞;傳統節日;節慶文化
詩和詞是中國傳統的文學藝術形式,而同樣古老的傳統節慶與詩詞結緣也已十分久遠。早在我國流傳至今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年節時人們慶祝豐收、拜賀新歲的詩句。魏晉已降,與詩詞藝術進入巔峰時代相同時,傳統節慶也日漸發展和完善,為社會各階層所接受和喜愛。文人墨客參與其中,難免高歌淺唱,矚筆成句。僅在流傳至今的古典詩詞之中,以節慶為主題的佳作名詩即層見疊出,許多文字早已成為流傳不輟的千古絕句。
1 古典詩詞中的春節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大節,在1911年以前稱為新正、元日、正旦、三元日等。自漢武帝頒行《太初歷》始,新年就定在夏歷的正月初一,此后歷代相延。春節,在數千年的傳承發展中形成為一個巨大的歷史文化傳統,它負載著厚重的文化積淀,是億萬中國人情感的聚合。新春佳節,是辭舊迎新的時刻。古往今來,文人墨客每到此時,總是詩興大發,賦詩言志,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名篇佳作。這些詩篇,有的描寫春節的習俗,有的抒發詩人的情懷,是春節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除夕之夜,人們通宵達旦地守歲,等待天明。南朝詩人徐君倩的《共內人夜坐守歲》,描寫了除夕之夜,闔家團圓,一邊飲酒一邊等待天明的情景:“歡多情未及,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碳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唐太宗李世民在《守歲》一詩中描繪了皇宮之內除夕守歲的情景:“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其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唐代詩人張說的《欽州守歲》表達了春節辭舊迎新、春回大地的特殊意義:“故歲今宵盡,新年明日來。悉心隨斗柄,東北望春回。”宋代晏殊的《元日》描繪了人們斟滿美酒,貼上門神,祈求福壽的情景:“屠蘇醴酒盈金校郁壘神符衛紫關。三境上真垂介福,綿綿洪算等南山。”北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尤眨總把新桃換舊符。”描繪了一派喜慶吉祥的節日景象:在嗶嗶啵啵的鞭炮聲中,人們送走了舊的一年;春風把溫暖吹進屠蘇酒里,一家人團聚在一起,飲著屠蘇酒,迎接新年的到來。每天的旭日照耀著千家萬戶,人們忙著除舊布新,取下舊桃符,換上新桃符,慶賀新春佳節。
春節有拜會、拜年的習俗。三國曹植的《元會》:“初會元祚,吉日為良。乃為嘉會,宴此高堂。衣裳鮮潔,黼黻玄黃。珍膳雜沓,充溢圓方。俯視文軒,仰瞻華梁。愿保茲善,千載為常。歡笑盡娛,樂哉未央。皇室榮貴,壽考無疆。”描繪了皇帝在“元日”這一天朝會群臣的景象,君臣穿著有華美紋飾的禮服,朝堂上陳列著美味佳肴,君臣歡笑喜悅,祈祝皇家榮貴,祝愿皇帝萬壽無疆。
普通農家的新春佳節也別有一番風味。唐代孟浩然的《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此詩風格清新,展現了農家慶祝新年的情形,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清代吳曼云的《壓歲錢》:“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蕭價,添得嬌兒一夜忙。”描寫了兒童得到壓歲錢,悄悄藏在枕頭底下,琢磨著是買爆竹還是買蕭吹,興奮得整夜睡不著覺。清新自然,十分傳神。
春節還是辭舊迎新的時刻,容易讓人感到歲月的無情,因此,感慨時序變化和時光流逝,勉勵人們珍惜光陰,是春節詩詞的另一大主題。北宋文學家梅堯臣的《除夕》詩云:“莫嫌寒漏盡,春色應來早。風開玉砌梅,熏歇金爐草。稚齒喜成人,白頭嗟更老。年華日夜催,清鏡寧長好。”
2 古典詩詞中的元宵節
元宵節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據一般的文獻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元宵)在西漢已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為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元宵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賞月、觀燈是元宵節的主要活動,也是歷代元宵詩詞歌詠的主要內容。唐朝詩人崔液的《上元夜》描繪了元宵之夜家家賞月觀燈的盛況:“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唐朝盧照齡的《十五夜觀燈》:“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褥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描寫了元宵節的各種燈飾,遠看如繁星落地,近觀如明月高懸,更有少女的笑臉相映成輝,為節日增添了無限的情趣。宋代曾鞏的《上元》:“金鞍馳騁屬兒曹,夜半喧闐意氣豪。明月滿街流水遠,華燈入望眾星高。風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闌送目勞。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尋前事鈾毛。”詩人登上高樓,憑欄遠眺,只見月光如水,花燈似星,一群少年騎馬馳騁,意氣風發。詩人感慨萬千,勉勵向年輕人學習,煥發生命的活力。
元宵觀燈賞燈之際,人們還參與猜燈謎的游戲。清人顧震濤有一首《打燈謎》的詩:“一燈如豆掛門旁,草野能隨藝苑忙。欲問還疑終繾綣,有何名利費思量。”除了觀燈賞燈,元宵節還有一項傳統活動,那就是吃元宵。在歷代的元宵詩詞中,也有很多歌詠這種節慶美食的篇章。宋朝周必大“”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形象地描繪了煮元宵的情景。清代李調元在《元宵》中描繪了元宵節深夜小販叫賣湯圓的情境:“”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3 古典詩詞中的清明節
清明作為重要傳統節日,它是唯一兼節氣與節日于一身的時日。在唐宋之前,清明主要為時令的標志,時間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即今公歷的4月5日左右)。清明時節,天地明凈,空氣清新,自然萬物顯出勃勃生機,“清明”節氣由此得名。唐宋以后清明逐漸將與自己日期臨近的寒食節俗納入名下,清明由普通節氣演變為重要民俗節日。作為清明節文化的載體,清明節詩詞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人統計,在《全唐詩》和《全宋詞》中,與清明節有關的詩詞達八百首以上,現存清明節詩詞的總數可能幾倍于此。
提到清明節抒懷的詩詞,就不得不說唐代詩人杜牧的那首千古佳作《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的廣為流傳不僅在于其意境的深刻,更在于其置“清明”二字于首,描繪了清明時節的物候。在每年清明節的絲絲細雨中,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這首詩。
早在戰國時代,介子推的故事就與清明節產生了聯系,后世更相傳清明節就是起源于介子推,在清明節歌頌介子推就是理所當然了。北宋黃庭堅《清明》:“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由清明時節百花盛開的景象聯想到埋葬在荒郊野外的逝者,進而思考人生的價值。
凄風苦雨再加上離愁別緒,使清明節詩詞籠罩在一片愁云慘淡中。如唐代張繼《清明日自西午橋至瓜巖村有懷》:“晚霽龍門雨,春生汝穴風。鳥啼官路靜,花發毀垣空。鳴玉慚時輩,垂絲學老翁。舊游人不見,惆悵洛城東。”大唐帝國的兩座都城長安與洛陽,聚集了無數文人墨客,也飽含了這些人的辛酸血淚,洛陽城東,張繼惆悵;長安城內,顧非熊憔悴,其有詩《長安清明言懷》:“明時帝里遇清明,還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雨初晴。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厭此生。春色來年誰是主,不堪憔悴更無成。”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詩人在清明節都是愁云慘淡的,比如宋代大文豪坡,一生雖然歷經坎坷,但始終保持著“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平穩心態,一首《南歌子》一掃哀節悲涼,讓江南的春意躍然紙上:“日薄花房綻,風和麥浪輕。夜來微雨洗郊垌,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人們在清明節掃墓,緬懷逝者,寄托哀思:“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宋代高翳《清明》);人們懷念親人和故友:“二年隔絕黃泉下,盡日悲涼曲水頭。”(羅隱《清明日曲江懷友》);人們踏青郊游:“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北宋程顥《郊行即事》);人們蹴鞠“白打”,強身健體:“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彩繩拂花去,輕露雀罄礎!保ㄌ拼韋應物《寒食》);人們蕩秋千,放紙鳶:“好似隔簾紅杏里,女郎繚亂送秋千”(韋莊《丙辰年~州遇寒食城外醉吟》)、“石馬當道立,紙鳶鳴半空。”(宋代范成大《清明日貍渡道中》)。節慶活動在古典詩詞中生動再現,古典詩詞也因為節慶文化而有了更深沉的底蘊和更加長久的生命力。
4 古典詩詞中的端午節
古代有以地支記月的習慣,稱五月為“午月”。從史籍上看“端午”一詞最早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為夏季大節,它從夏至節俗演變而來,人們要在仲夏之月(五月)的端午這一天煮粽子吃,人們把這一天當做夏至一樣的大節日來對待。唐代以后,端午才用來專指五月初五。
《全唐詩》與《全宋詩》中有95篇作品與端午節有關,這些詩詞記述了節日的意緒,描摹了節日的習俗,追憶了節日的源流,寄托了詩人的感遇,成為了端午節慶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
屈原與端午節的關系最為密切,所以歷代在端午節歌頌屈原的詩詞也最多。古典詩詞以其特有的魅力弘揚了屈夫子”“好修為常,懷瑾握瑜”的獨立不遷的文化人格。如唐代文秀的《端午》:“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節的習俗也會勾起詩人對屈原的感慨,如唐代張耒在觀看龍舟競渡時寫了一首《和端午》憑吊屈原:“競渡深悲千古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端午節紀念屈原這樣的愛國先賢,不僅來自民俗社會的樸素情感,“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更應該是國家層面的祭祀,在詩的國度對愛國詩人的紀念,其意義重大而深遠。“多難興邦”,中國在崛起的過程中,必定會歷經磨難與挑戰,我們需要培養屈原那樣的對國家忠誠、對人民悲憫的家國情懷。
端午節是傳承家國情懷的重要節日,端午節在起源時主要是避瘟保健、水上祭祀活動等,隨著歷史的推移,人們逐漸在端午節日中加注紀念愛國先賢的內涵。自漢朝以來,屈原成了端午節文化習俗的核心,但我們也發現,各地端午紀念的歷史人物不盡相同,除了楚地紀念屈原之外,越地紀念勾踐、曹娥,吳地紀念伍子胥、古蒼梧郡祭祀陳臨等,但在歷史長河的淘洗中,同時由于區域的局限性,歌詠除屈原之外其他愛國先賢的詩詞較少,影響也有限。如北齊魏收的《五日詩》:“麥涼殊未畢,蜩鳴早欲聞。喧林尚黃鳥,浮天已白云。辟兵書鬼字,神印題靈文。因想蒼梧郡,茲日祀陳君。”在這首詩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當時的端午習俗,并且可以感受到當時民族大融合的時代背景,處在北方的鮮卑族政權已經知道南海之濱的蒼梧郡于五月五日祭祀陳臨的風俗。
端午節習俗眾多,在古典詩詞中多有反映。在這一天,人們吃粽子,插艾枝,儲草藥,配藥方,飲雄黃酒,如南宋陸游的《乙卯重五詩》:“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在這一天,人們龍舟競渡,百舸爭流,如唐代張說《岳州觀競渡》:“畫作飛鳧艇,雙雙競拂流。低裝山色變,急棹水華浮。土尚三閭俗,江傳二女游。”在這一天,人們還擊球、射柳,如清人饒智元:“簇簇朱衣分兩隊,百花深處蹴珠隆薄《天啟宮詞百首》:“飛鳳三花逐電流,例逢e柳拜前旒。”在這一天,人們還插石榴花,采藥,系五彩線,貼辟兵符,蔣之翹有詩云:“葵榴初纈藥闌敷,彩線珍成續命需。遙聽三韓烽火急,真人剛進避兵符。”
5 古典詩詞中的中秋節
中秋節,是仲秋之節,以仲秋十五月圓為節日標志。中秋起源于古代“秋分夕月”的禮俗,唐朝時期中秋明月為游歷之人思鄉的物象寄托。唐代還出現了影響深遠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使仲秋明月充滿浪漫色彩。宋朝中秋節開始成為社會民俗節日,明清時期中秋節上升為僅次于春節的民俗大節。古代詩詞中關于中秋節的內容有很多,但廣為傳誦、最為廣大世人所熟知的,當屬唐朝詩人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和宋代詞人蘇軾的《水調歌頭》。
張九齡在唐玄宗時,當過中書侍郎等大官,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他一生寫下不少詩歌,但最為著名和廣為流傳的就是這首《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氣象恢弘,意趣不凡。
另一首家喻戶曉關于中秋節的詩詞,就是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是詞人在一個中秋之夜,思念弟弟“子由”就是蘇轍,感時傷情,大醉,對月抒懷,發出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吟嘯。這一聲長嘯,成為后世親友之間憶念、共勉的永恒絕唱。就是在千年后的今天,這些句子依然令人動容,因為這是最接近生命本體的人生情懷,具有千古不滅的普世價值。
古人對于中秋的重視,僅次于春節,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更遠勝過年。因為在這個晚上,仰望天上的月亮,無限感慨涌上心頭,于是想及關于它的傳說和故事。早在唐朝,就已經有了月亮上銀蟾玉兔的傳說。白居易在《中秋月》一詩中說道:“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宋代詞人辛棄疾在《滿江紅?中秋》一詩中也說:“著意登樓瞻玉兔,何人張幕遮銀闕?”唐代詩人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就認為月亮上是有嫦娥居住的:“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高高在上的那輪明月,成為詩人浪漫、遐想的最好事物。
在很多古人關于中秋的詩詞中,不僅僅只是懷念親人、感懷身世,充盈著惆悵和低沉。也還有很多關于中秋風俗、節慶飲食等方面的描述。有個叫袁景瀾的詩人,專門為中秋的月餅寫了一首《詠月餅詩》。詩中道:“形殊寒具制,名從食單核。巧出餅師心,貌得嬋娟月。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戚里相饋遺,節物無容忽……”這應該是對制作月餅最為詳細的詩歌了。
可以這樣說,翻開古代文人關于中秋節的詩詞歌賦,從中不難窺見那高掛天空的一輪圓月在中國人心中的分量,也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6 古典詩詞與傳統節慶的關系
古詩有云:“有雪無梅不精神,有梅無詩俗了人。”我們則可以說,有人類活動而無節慶活動則無精神,有節慶而無詩詞的點綴則俗不可耐。幸運的是,中國傳統節慶不僅與文學藝術早早結緣而行,而且相得益彰、澤被后世。
㈠傳統節慶在內容上賦予古典詩詞強烈深刻的啟發刺激,同時又提供給其以充分展示、不斷創新的機緣。
中國的傳統節日,從悠遠的時空隧道一路走來,經歷了幾千年的歲月,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節慶文化。中國的傳統節日,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道德情感和人文精神。
多姿多彩的傳統節日,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要,清明節的懷祖情思、端午節的愛國情懷、七夕節的愛情絕唱、中秋節的團圓之盼……飽含了人們多少情感和寄托。傳統節日也折射著中國人對“天、地、人”的思考,體現了中國人追求“天、地、人”的和諧統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中華民族的節慶文化,體現著一種民俗情結,凝聚著一種民族精神。傳統節日,使每一個中國人加強了同家庭、家族、家鄉和國家的情感聯系,尋找到了個體融入群體的安全感和歸屬感。這一切,都為古典詩詞在內容和氣度的提升上增添了豐厚的文化內涵。
㈡古典詩詞不僅大大活躍了節慶氣氛,擴展了節慶影響,提高了節慶品味,而且它們本身也成為節慶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節慶文化載體。
“詩言志”是中國文化的正統,可以說詩歌歷來便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滲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其文化身份的獨特標志。對一個詩歌大國來說,詩歌便是中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大至憂國憂民的社稷之慨,小至抒懷感悟,迎來送往,起居作息的生活常態,幾乎無不成詩。因此,大量以節慶為主題的佳作名詩早已成為流傳不輟的千古絕句。如:“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等。這些人人都耳熟能詳的佳句,早已成為了節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節慶文化的重要載體。
參考文獻
[1]蕭放.文化遺產與文化資源―現代語境下的春節習俗意義[J].江西社會科學,2006(2).
[2]蕭放.傳統節日:一宗重大文化遺產[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3]柏宏軍.中華傳統節日詩詞賞析[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6.
[4]趙東玉.中華傳統節慶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彭定求,沈三曾,楊中訥等.全唐詩[Z].北京:中華書局,1960.
[6]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7]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