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感傷的文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寒假期間我有幸拜讀了法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凡納爾筆下的三部曲之一《格蘭特船長的兒女》。這本書主要講的是1864年,蘇格蘭游船“鄧肯”號的主人哥利納帆爵士,偶然拾到了兩年前因海上遇險而失蹤的蘇格蘭航海家格蘭特船長發出的求救瓶。為此,他向英國政府發出請求,讓他們派搜救隊去尋找格蘭特船長。但那時英國非常看不起蘇格蘭,立刻拒絕了這個請求。爵士非常生氣,于是他和妻子帶上船長的兒女等人,毅然繞著南緯三十七度走了一圈,尋找起船長來。最終在太平洋的荒島上找到了格蘭特船長。
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我最敬佩的人是哥利納帆爵士,他看似平凡,卻實則偉大,為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去拼搏,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去尋找船長。他心中堅信格蘭特船長的生命還尚在人間,所以一直堅持了下去,最終找到了格蘭特船長,真是應了那首詩: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關鍵詞]朱自清;《背影》;感傷風格;意境營造;人物刻畫;藝術寫法
[作者簡介]韋曉軍,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廣西南寧530007
[中圖分類號]120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6)08―0124―03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一直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魅力令無數讀者為之唏噓落淚。其中結尾“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這催人淚下的語言,不僅飽含了對父親的思念,也飽含著對人生坎坷、社會動蕩的感傷之情。可見,作品除了人們熟知的樸素、直白而口語化的語言風格之外,其藝術風格還洋溢著沉郁深情的基調,回響著感傷悲涼的和弦。
那么,作品是如何體現出獨樹一幟的感傷風格呢?細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濃郁的氣氛渲染、深摯的感情表達、細膩的人物刻畫和豐富的藝術手法等,為作品創造了強烈的感染力,吸引著廣大讀者。本文試從作品意境營造、人物刻畫和藝術手法等三個方面探討朱自清散文《背影》的感傷風格的形成及其獨特而感人的藝術魅力。
一、特定的背景營造感傷意境
首先,《背影》的創作選擇了一個特殊的背景:社會動蕩、家境衰敗、祖母去世和父親卸職等。這一連串的變故為作品營造了一個感傷的大環境,整個作品就是在這樣的背景烘托下展開描述的,它奠定了作品感傷的總基調。
其次,《背影》還營造了一個特定的感傷場景:車站送別。朱自清巧妙地抓住了這個特定的離別場景,把離別的愁緒凝固成一幅父子車站離別圖:冬天的月臺,冰冷的鐵道,送別的父親,買來的橘子。兒子的淚水……這些圖景勾畫了父子離別的場面,抒發了父子別離的感傷之情。離別的場景加上感傷的別情,感傷意境油然而生。
人生失意、離愁別緒是文學作品中常見的一個主題。《背影》凸現了親人的永別、父子的暫別,并巧妙地將大環境與小場景相結合,把人生失意與離愁別緒有機地融為一體。這樣陰郁的背景、環境與作者的感傷之情相融合,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感傷意境。通過意境的營造,使感情與讀者相溝通,令讀者從中窺見動蕩社會中人們生活的黯淡境況,從作品的離別畫面中感受到離愁別緒、感傷之情。作品的這種感傷色彩,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既顯示了作者獨特的藝術匠心,也造成了扣人心弦的感傷藝術效果。
最后,作品還善于運用色彩營造感傷氛圍。色彩具有象征作用,它能暗示某種有形的事物或無形的情感意緒。因此,色調的明晦或冷暖,注入了作者的意念,就有了感情差異,而冷色調往往引發的感官感受和情緒律動是感傷、壓抑與慘淡。作品以冬天作為大環境,萬物凋零,寒風凜冽,給人蕭瑟、凄涼之感。接著,作品以車站作為小環境,灰色的站臺,黑色的鐵道,整個畫面呈現的是灰暗沉郁的冷色。此外,文中不乏穿插描繪服飾色彩的詞語,如父親給“我”訂做“紫毛大衣”,父親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這種又黑又青的色調給人以憂郁、壓抑和悲哀的視覺效果,它和整個作品感傷的氣氛以及作者的“淚水”合成一氣,點染出悲戚的氛圍,傳達著作者家庭遭到的變故、對當時世態的灰冷的悲嘆之情,使讀者產生了感傷的共鳴。
二、感人的真實營造感傷人物
如果說,意境的營造是感傷風格外在烘托的話,那么,感人的真情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則是作品核心的凸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背影》中真實地表達了作者復雜而深摯的情感,李廣田先生曾評價《背影》“之所以能夠歷久傳誦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只是憑了它的老實,憑了其中所表達的真情”。作品中對父愛從不理解到理解,再到對父親最后的思念,作者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沒有任何斧鑿的痕跡,自然而然地打動了讀者。此外,朱自清也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敘述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可見,這平實而樸素的創作動機,正是作品能夠成功地塑造真實的人物形象、打動讀者的有力見證。
其次,作品獨辟蹊徑,選取了并不常見的父子之情作為獨特的寫作題材,塑造了一個真實而感傷的父親形象。作品摒棄濃墨重彩,力求真實、自然地再現父親那慈愛、內斂而細膩的性格特點。如作品中對父親的語言描寫只有寥寥數語,簡潔樸拙,但生動傳神:
“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這簡單的話語,充分體現了父親承受家庭重負、寬慰兒子以及倔強的性格特點。
“不要緊,他們去不好”;“我買幾個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進去吧,里邊沒人”……話語十分簡單、平實,感彩并不強烈,但細細品味,字里行間卻分明包含著對社會動蕩的悵惘;對人生的無奈;對兒子的關愛、擔心;對分別的不舍等復雜的感情,真實地表現了父親的性格特點:慈愛、內斂而細膩。讀者從中感受到作品感傷的韻味,也提升了作品的審美價值。
“三分春色描來易,一段傷心畫出難。”《背影》還巧妙地抓住了人物形象一個特征性的“背影”,運用素淡的筆墨、白描的手法以及感人的細節描寫,側重勾勒了父親在特定環境、特定場合下,也是“我”在凄涼慘淡境況下看到的父親的背影:
他“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下身去……”
“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 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 下,再抱起橘子走。”
“探”、“穿”、“爬”、“攀”、“縮”、“傾”這一連串體現出行動艱難的動詞及“蹣跚”、“慢慢”、“肥胖”等描繪父親外型和動作狀態的形容詞,加以扣人心弦的細節描寫,蘊涵著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懷、照顧和一腔愛子之情。這個背影真實、含蓄、感傷,描畫出一段打動了讀者的“傷心”;對作品的藝術效果起到了強烈的烘托、渲染的作用;使作品產生了強烈、經久而獨特的藝術魅力。
散文貴在真實,真實使散文具有更強的生命力。朱自清散文感傷風格的形成及產生如此扣人心弦的力量,與他的至誠和真摯密不可分。他筆下展示的是真實的社會生活;描繪的是真實、可信的人物;抒寫的是真實、感傷的情感,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感受。
三、手法的運用營造感傷效應
作品還調動、運用多種不同的修辭手法,形成了沉郁的筆調風格,作為作品的外在表現形式,巧妙地體現了作品的感傷效應。
1.重復
重復指文本中某些東西不止一次地反復呈現,是一種特殊而有效的修辭手段。如語詞重復、事件重復和結構重復等。重復手法的運用,能造成一種特殊的感染力,使被重復的東西顯得格外突出或具有特別的意義。
《背影》運用了重復的修辭方法,描述了父親對“我”多次的托付和叮囑。第一次,父親已托付茶房送行但又不放心,躊躇再三,決定還是自己送行;第二次,父親叮囑“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第三次,父親要去給我買橘子,叮囑“我”“就在此地,不要走動”;第四次,叮囑“我”“到那邊來信”,走了幾步又回頭叮囑我進站。作品不厭其煩地運用了重復的敘述,襯托父親對即將遠行的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懷,充分地表達了父親對兒子的拳拳之愛。
文中還多次重復了“我”流淚,如:我回到徐州看到父親、院子,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淚;父親那么艱難地攀爬月臺買橘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流下來了”;當父親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最后,當我讀到父親的來信,“我”再次流下了眼淚。這些淚不僅來自感動、內疚,也來自思念。
此外,《背影》表現的父子之情,灰暗凄涼的人情世態,這種滲透于字里行間的感情也膠結于反復出現的“背影”之上。篇首點出“背影”;篇中幾處提到“背影”;收尾又以“背影”作結。首尾呼應,重復出現的“背影”既深化了主題,又造成了感情上的跌宕回環、蕩氣回腸和情深意長,為作品的感傷之情奠定了情感基調。
事實上,作品中使用的重復法在客觀上已造成了特別的意義。它包含了深刻的意蘊,飽含父親生計艱難的苦澀及作者對父愛的逐漸理解。對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感傷之情,在作品中起到了突出和增強感傷情感效果的作用。
2.對比
(1)情感對比。作品中通過“我”對父親態度的前后對比,形成反差,加強了感傷效應。如:“我”開始覺得父親沒有必要送行,因為感到完全有能力獨立行事,父親之舉純屬多余;當父親和腳夫講價錢時,“總覺得他說話不大漂亮”,有失自己的面子;父親叮囑茶房照應“我”時,“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覺得父親多此一舉。然而,父親買橘子的細節,讓作者的淚流了下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怕父親看見,是怕父親傷心,說明“我”壓抑自己而體諒父親;怕別人看見,說明“我”強烈的自尊,告訴自己不應像小孩子一樣脆弱。當作者接到父親來信,讀罷淚下時,心中充滿了對父親的理解和思念。作品通過前后對比,將作者內心的情感變化刻畫得十分真實、生動和淋漓盡致,更突出了作者離別后思念父親的感傷情懷。
(2)色彩對比。《背影》的整體色彩基調是灰暗的,這和當時朱自清祖母去世后悲涼的家境、心境是相應的。然而在這灰暗、陰冷的畫面中,卻出現了暖色,這就是父親抱回來的“朱紅”的桔子。作品的色調從暗淡的青黑色轉變為明亮的朱紅色,正如電影鏡頭的切換,通過先后對比的畫面,一方面給讀者的視覺以調節;另一方面通過色彩的前后變化,使讀者既通過“背影”看到了父親飽經憂患、窮苦潦倒的生活景況,更通過父親胸前抱著的“橘子”看到了父親那份熾熱的父愛。朱自清刻意運用不同色彩來點綴構圖,通過橘子“朱紅”暖色調的點染,把橘子當作一種象征體,象征父親對“我”火一樣的父子之愛,象征著一種希望、一種溫暖的愛的情感,但在這“相見時難別亦難”的離別場景下,反襯出父子倆當時凄清的心情與社會的黑暗。作品最終回蕩在讀者心中的是更感傷、更深沉的情緒。可見,朱自清先生的文字駕馭能力之高超,他善于通過色彩對比的反差,于文中盡傳其意,感人至深。
關鍵詞:感傷 美 離別 《西廂記》 《雨霖鈴》
中圖分類號:I2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4-0000-01
文學藝術是人類生活的寫照,它反映社會、關注人生,又反過來予人以積極的精神體驗,即美感。凡詩詞曲賦都具有美感,而感傷情緒的詩詞更具美感。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感傷詩詞多具有悲劇的意味和色彩,而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的,旨在肯定美好的事物和喚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以至于獲得靈魂的凈化與升華。感傷詩詞,它在美感的高峰體驗中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莫名的惆悵和悲哀,正如葉朗在《胸中之竹――走向現代化的中國美學》一書中所指出的:“意境的美感,實際上包含了一種人生感、歷史感。正因為如此,它往往給人感到一種惆悵,忽忽若有所失,就像長居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鄉那樣一種心情。”而在千萬種可構成傷感因素中,離別可謂最為傷心,最具感傷美的因子,由離別到相思再到團圓,不管是時間距離的早與晚,快與慢,長與短,遠與近,空間距離的合適,一定的心理距離的影響,確實能使距離產生愛,由愛增添美,因為有距離才更珍惜愛,加強了愛就會更美,要離別才更珍惜團聚,關注團聚則更舍不得分離,舍不得分離,又加強了愛,更增加了美。我在這就不過多闡釋距離產生美這個美學命題,而是將目光投射到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離別佳作王實甫的《西廂記》中“秋暮懷秋”一折與柳永的《雨霖鈴》,從中抽取令人感傷的離別之美。
“[正宮][端正好]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藍天白云,枯萎黃花,南飛大雁,火紅楓葉,在凄緊的西風中融為一體,構成了遼闊蕭瑟,令人黯然的境界,為離別之苦痛造勢。圣嘆一評“絕妙好辭”,我稱當得堪得。詞人道:“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這首曲子雖未點“愁”字,卻溢滿了離人心上秋,這像極了柳永的《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堪比“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亦是這滿目傷秋,亦是這苦痛離別,也在長亭,亦于黃昏,一樣的凄涼冷寂,更一樣的不舍依依。兩處的景物都渲染一種悲涼哀愁的氣氛,更添悲情。
這悲景已是傷人,不曾想,正當“無緒”,“留戀”之際,“蘭舟催發”,這精確的蘭舟瞬間化作了無情之物,令人怨之,恨之;西廂這頭,老夫人卻道:“紅娘,分付輛起車兒,請張生上馬,我和小姐回去。”這世故老人,給予這新歡倆口再道幾句珍重,又當如何?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像極了“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都因別離時,相視淚盈盈,千言萬語皆多余,只恨這般苦別離。離別時的淚,最是傷人,更是醉人。怪不得實甫醉了霜林,更安排了鶯鶯與紅娘咸敬了張生一盞“苦”酒,別道只有張生“苦”,鶯鶯亦是“苦”,“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酒與淚早已不得分辨,還未離去卻害了相思之疾,苦哉,苦哉。當然,柳永話別時,亦提到了“酒”,“都門帳飲”,看似有備而來,但相飲之時,那淚和著酒,那酒伴著淚,也是苦的吧!在這,吾不得不感嘆,似乎這“酒”離不開這別,別不開那離啊!
再顧崔張別,“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不覺令人聯想“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前為張生引馬而去,青山來“隔”,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也添了一層噱嚨,通通都在使壞。行者看似無情,送者心如刀絞,鶯鶯此時定恨死這般無情物,不予方便送張生,“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那漸行的馬車,在夕陽古道禾黍秋風中回蕩,好不凄涼。柳永呢,因行水路,引舟而去,這一去煙波浩淼,千里涌迭,楚天暮靄沉沉,送的人心碎,淚迷了雙眼,行的人苦想這一路的寂寞,一路的相思。
2、太耀眼的城市不適合看星星,就像你的心不適合談安定。
3、惆悵換來的不是感傷的天賦,而是逐步邁進感傷無限深淵中的一條不歸路。
4、我連你愛別人我都能接受,你說我有多愛你。
5、念舊的人總是最容易受傷,喜歡拿余生來等一句別來無恙。
6、一句對不起,我就這樣擁有故事,失去了你。
7、我現在一點苦也不想吃,一滴淚也不想流,誰讓我難過,我就離開誰。
8、我會記得你的名字,雖然我們沒有故事。
9、轉身,一縷冷香遠,逝雪深,笑意淺。來世你渡我,可愿?
1、作者通過對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的描寫 , 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也有人把這些意象解讀為反映當時黑暗的社會的縮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敗的人和朦朧的、時有時無的希望。
2、《雨巷》寫于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殺之后。詩人時年22歲。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詩人,面對籠罩全國的,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隱居在江蘇松江朋友家,孤獨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夜坐聽風,晝眠聽雨”,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可生活貧乏,整天“窗頭明月枕邊書”,詩人只能在“舊時的腳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下的盤桓中尋求慰藉。個性的輕柔、憂郁和時代的重壓,使《雨巷》成為現實黑暗和理想幻滅在詩人心中的投影,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