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詩賞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賞析“詩情”
1、指導學生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遭遇經歷、個性特征等。這些都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了解詩歌所寫的內容和情感。如:李白傲視權貴,渴望施展才華而郁郁不得志;杜甫窮困潦倒,亂世流離,有感嘆自己不幸、憂國憂國的情杯;劉禹錫、蘇軾屢遭貶官;岑參、范仲淹經歷過邊塞軍旅生活;辛棄疾、陸游遭排擠打擊,報國無門;李煜遭遇帝王淪為階下囚的巨大反差。
2、通過標題來確定詩歌寫的是什么內容和情感。有些標題即指明了詩的主題,如:標題中出現“送”,表明是送別詩,往往是表達真摯友情的;出現“塞上塞下”,表明是邊塞詩,往往表現的是戍邊將士們的愛國思鄉之情;出現“秋”,則往往是悲秋之作,抒發的常常是思鄉懷人之情。
3、通過意象(人、景、物)來確定。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義,如:“胡馬”、“單于”、“樓蘭”象征入侵的敵人;“柳”與送別有關,古人有折柳而別的習俗;“雁”、“月亮”借以抒發思鄉懷人之情;“花落”、“花殘”令人傷感;“杜鵑”、“子規”,叫聲哀婉,令人感到凄涼哀傷;“”、“梅花”象征是堅強、高潔。
二、賞析“詩技”
“詩技”是指詩歌的表達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三個方面,這是詩詞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1、抒情方式。抒情是詩的靈魂,詩人就是藉此來言志抒懷的。教者在教學中應明確詩人常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敘事、寫景、議論等,這有助于學生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具體為:⑴直抒式,即直抒胸臆。如:《關睢》、《蒹葭》,愛慕之情流露大膽、直接、強烈而真摯;“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斷腸人在天涯”等都直接抒發了思鄉之情。⑵敘事式,即通過敘事來抒情。如:《木蘭詩》、《觀刈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都是如此。⑶寫景式,這是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情景相生,寫景就是為抒情服務的。《觀滄海》、《春望》、《使至塞上》、《錢塘湖春行》、《漁家傲》、《天凈沙秋思》等均是情景珠聯璧合的典范之作。⑷議論式,即通過評論來抒情。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今我何功德……盡日不能忘”、“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等。
要做到“三注意”
首先,要注意題目。
古詩詞的題目就如同 “眼睛”,有些題目本身就具提示性,如果能透過這個“眼睛”去分析理解它告訴我們的相關信息,那么也能理解文章的主旨了。
古詩詞的題目一般包含以下幾種信息:
1.揭示詩詞的主要內容。例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
2.交作的目的。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送友人》。
3.指出吟詠的主要對象。例如崔顥的《黃鶴樓》。
4.點明抒發的主要情思。例如王維的《相思》。
當然,詩詞的標題還含有別的信息,如主要事件、題寫范圍、時間地點、內容情調等等。只要我們抓住標題的重要信息,就能觸及到詩詞的核心。
其次,要注意作者。
這方面主要包括詩人的生平經歷、創作風格,筆者認為對作者的創作風格有初步的了解,將給我們帶來一定的方便。在此介紹一些古代詩(詞)人的情況:
陶淵明的詩樸素自然,杜甫的詩沉郁頓挫、憂國憂民,李白的詩豪邁飄逸、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杜牧的詩清健俊爽、王維的詩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王昌齡的詩雄建高昂,李清照的詞纏綿悱惻,陸游的詩悲壯愛國等。
注意到這一點,對整體內容的理解很有好處。但也要注意,所謂風格是指詩人寫作的主調,并非沒有例外。比如:李清照雖有“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但也有“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豪邁詩句。
再次,要注意注釋。
注釋是古詩詞賞析中最值得注意的內容,雖短短幾字,卻是出題人給你的暗示。有些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思想內容;有些是介紹相關詩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時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寫作風格。所以,一定要仔細研讀注釋!
二、閱讀古詩詞內容
課程標準要求同學能把握詩文的大體意思和藝術手法,這說明在這道題上并不會出一些艱澀難懂的作品。事實上近幾年的中考題也說明了這一點,筆者認為在閱讀內容上可以從構思脈絡、描述對象、思想情感及意境的把握等四個方面考慮。
1.詩詞構思脈絡,就是作者在有了一定的生活素材,激發某種思想情感時,對作品的行文思路、情節安排等進行的安排。在這方面要注意景和情、物與情;景和人,物與人之間的關系。同時也要學會使用一些“術語”,常見到的有:
a.借景抒情(杜甫《望岳》)
b.托物言志(龔自珍《己亥雜詩》)
c.感物傷懷(白居易《望月有感》)
d.情景交融(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詩詞的描述對象,就是作者表達情意的對象。可分為:
(1)人物。古人、親人、友人。如:杜甫《蜀相》是對古人的追思;蘇軾《水調歌頭》對親人思念;李白《贈汪倫》是對友人的不舍。
(2)事情。如《木蘭詩》寫了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
(3)事物。單純的抒情詩詞很少,一般都有所憑借,如:山水、草木、日月等等。
有些事物本身具有特定象征意義,例如:象征人高潔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鳥象征自由,折柳意為別離,月亮代表思念等;有些事物融入詩人的思想感情成了意象,意象是賦有某種特殊含義和文學意味的具體形象,如馬致遠的《秋思》中的小橋、流水等。詩詞中出現這些事物,我們要優先考慮這些特殊意義。
3.詩詞反映的思想情感,一般有迷戀、憂愁、孤獨、傷感、煩悶、恬淡、閑適、歡樂、憂國憂民等。對這些,不僅要做到心中有數,而且應該學會分類、對應。例如:酒與愁,月與離,羈旅與思鄉,戰亂與憂國憂民,花謝花落與人生易老、變化無常等,都是具體典型的人、事、物與作者表達的情感的一般對應關系。此外思想感情有時還有層次,主要術語有:“層層拓展、深入”,“感情漸起波瀾”。
4.意境的把握很重要,意境指文藝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現出來的情調和境界,修飾意境的詞往往有:恬淡閑適,華美壯麗,清新自然,安謐閑靜,雄偉壯闊,明快高曠,慷慨激昂 ,寂靜肅穆等。
三、賞析詩歌語言
王安石稱詩歌之語言為“詩家語”,就是說詩的用語和其他文體用語不同,在初中古詩詞賞析的考查中,語言層面我們需要重點分析以下幾個方面。 轉貼于 1.動詞:在鑒賞詩歌時,我們要重點關照動詞,特別是具有“多重含義”的動詞。
例1(2009 浙江臺州): 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
詩中的“銜”“橫”兩字富有表現力,請選擇其中一字作簡要賞析。
2.修飾語:大部分為形容詞,它在詩詞鑒賞中也是關注的重點對象。
例1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3.特殊詞:在詩文中,有一些詞本身與眾不同,學生能很快找到它們。
A.疊詞:疊詞的作用一般兩種: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
例: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李清照)
B.擬聲詞:有些擬聲詞就屬于疊詞,因為其出現頻率很高,特單列一條。作用有一: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例: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杜甫)
C.表顏色的詞:這些詞有時作謂語用,有時作定語用,有時作為主語或賓語用。但是作用只有一個,顏色一般表現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
例:人比黃花瘦(《醉花陰》李清照)
4.整體評估:對語言整體評估的重點是會用一些術語。在詩詞的風格上,詞有豪放婉約之別,詩曲又何嘗不是。專用鑒賞術語有:激越高亢,清婉秀麗,用語華麗,極盡鋪陳之能事,用語平易,含義雋永。
5.在語言結構上,倒裝一般表強調。例如:
例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西江月》辛棄疾)
6.意象羅列是使描寫更具鏡頭感,是電影語言。
例: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天凈沙 ·秋思》馬致遠)
7.修辭:詩文中運用修辭手法,其作用大體和其它文體中的修辭作用一樣。比喻為形象生動,擬人是把事物人格化,反問為強調,夸張是為了強調和突出,對偶是為了增強詩詞的音樂美,表意凝練,抒情酣暢,增強詩歌外在形式美,學生所要做的就是發現修辭,直接說明作用。修辭中有一點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襯。專用術語有“以靜襯動”,“以響襯靜”。
8.多角度欣賞:有些詩詞從聽覺、觸覺、視覺等多方面渲染氣氛,豐富了詩文的內容。
一、詩歌的藝術手法及內容
古代詩歌的藝術手法,即表達技巧,或稱為表現手法。在詩詞賞析中,常出現藝術手法、表達技巧、或者表現手法等概念。學生在賞析的過程中,常常對這些概念含混不清。學生在概念上分不清,和很多不同資料上的敘述有相當大的關系。一些資料上把表達技巧或表現手法歸到藝術手法里,或把表現手法歸到表達技巧中,并且對概念的敘述也較為模糊。
綜合一些比較權威的資料,教學中可以將古代詩歌的藝術手法、表達技巧、表現手法視為相似的概念,表達技巧和表現手法其實就是藝術手法。而藝術手法里面,還可以分為抒情手法、描法、修辭手法、篇章結構等幾部分,每一部分又包含多種概念術語。讓學生掌握詩歌藝術手法的各種術語,并能夠正確辨析,是賞析古詩詞的關鍵。學生從概念上能正確認識藝術手法及包含的內容,在古詩詞賞析中便有了方向。
二、命題范圍較大的設問賞析思路
在平常教學或考試中,對古詩詞賞析的角度,有時候命題范圍較大,常常可能會問到某首詩運用了何種藝術手法?針對這種命題范圍較大的設問方式,教學中其實很好應對。可能有的古詩詞包含的藝術手法較多,有的手法比較單一。手法單一的作品很好理解,但對藝術手法運用較多的作品,教師就應帶領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一地找出來加以賞析。
如柳永的《雨霖鈴》,本詞運用了渲染、借景抒情、虛實結合等手法。詩歌一開頭就以秋景“寒蟬”來渲染氛圍,“寒蟬”的“凄切”之聲既透示了秋意,讓人感到凄涼、冷落,同時也將讀者置于一個凄清感傷的氛圍中。從抒情上看,上片著重寫景,以哀景寫哀情.從描法上來看,上片眼前景是實寫,后面幾句“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由眼前景巧妙過渡到想象,而下片則純粹是虛寫,全詞虛實結合。
考試和平時的鑒賞有所不同,由于受到時間和答題范圍的限制,雖然設問的命題較大,直接問藝術手法,就不能面面俱到,在賞析中只能依問題抓主要的進行賞析了。
例:(2016年天津卷)閱讀下面的詩,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臺
嘲王維
端居不出戶,滿目望云山。
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閑。
遙知遠林際.不見此檐間。
好客多乘月,應門莫上關。
問靖結合詩句說明頷聯采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賞析從頷聯來看,“落日”與“鳥”,是動態描寫,“秋原”指秋日原野,是靜態描寫再從意象來看,通過“落日”“鳥”“秋原”等意象,一個“閑”子點出詩人閑適的心境。問題問的是“頷聯采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從對內容的分析來看,可以從描法和抒情手法來入手,主要的手法顯然只有動靜結合和寓情于景。
古詩詞鑒賞中對藝術手法的賞析,如果命題范圍較大,鑒賞中應抓住主要方面,可以從多個角度入手。如抒情手法、描法、修辭手法、篇章結構等。這便是對命題范圍較大的設問方式的賞析思路。
三、命題范圍較小的設問賞析思路
對古詩詞賞析的角度,有時命題范圍較小,這就要求在賞析別注意從分析問題入手,如何問便如何答。這也是學生在賞析詩詞藝術手法中最容易迷惑的問題。不管是平常的教學還是考試,如果設問的范圍比較小,就一定要把問題作為賞析的切入點。問題問的是抒情,就只能賞析抒情:問題問的是修辭,就只能賞析修辭等。當然,對主要手法的賞析中涉及到其它手法,也可以一并簡略分析。古詩詞鑒賞中,命題較小的設問方式,無非就是從抒情手法、描法、修辭手法、篇章結構等角度進行設問。
因此,在賞析過程中,首先就要看清問題,切忌胡亂分析,問題問什么,就答什么。
例:(2009年遼寧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后面的問題。
晚泊岳陽
歐陽修
臥聞岳陽城里鐘,系舟岳陽城下樹。
正見空江明月來,云水蒼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輝,水上人歌月下歸。
一闋聲長聽不盡,輕舟短楫去如飛。
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是怎樣表現的?
賞析:本題是對抒情手法的考查。常見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后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諷今、用典抒情等。本詩所運用的抒情手法是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通過臥聞鐘聲、系舟樹下、靜賞江月、傾聽歌聲等舉動,城里鐘、水上歌等聽覺感受,城下樹、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蒼茫、輕舟飛逝等視覺形象,以景寓情來表現。句句寫景,景景關情,表達了作者觸景而生的思鄉之情。
再宿武關
[唐]李 涉
遠別秦城萬里游,亂山高下出商州。
關門不鎖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鑒賞品讀】
在中國詩歌的眾多意象中,“水”占據了非常大的比重,有秋水、春水、江水、河水,也有叮咚作響的水、一瀉千里的水、波瀾起伏的水……古往今來,有不少詩人多借流水的無情來抒發自己的對人生無常的慨嘆或是對親人朋友的深刻懷念之情。但也有一部分詩人欲借流水永不停息的特征抒發出自己內心的愁苦憤懣以及懷才不遇的惆悵之情。如《再宿武關》便是詩人在第二次貶官時所作的,全詩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卻抒發出詩人去國離鄉的愁苦情懷。
在詩歌的前兩句中,詩人就點出了他此次再宿武關的經歷非同尋常。詩人欲借“萬里”一詞告訴我們:他來自京城,卻要到萬里之外的地方去。這句詩暗示出詩人“萬里游”的原因是因事而被朝廷罷官流放。因為這次“遠別”意味著他從此不得再返回皇城,這是他與仕途的永遠別離;“萬里游”也并非去游山玩水,而是被迫漂流到萬里之外。詩人的這種愁苦之情,在下面的景色描寫中得到了最佳詮釋。
“亂山高下出商州”中的“亂山”,指的是商州附近的商山。因為商山有“九曲十八繞”之稱,詩人在此用一個“亂”字,點出了詩人此刻的心情非常煩憂。這句詩表面上是在寫山的形態,但實際上表現的卻是詩人自己的煩憂心境。其實,商山錯落有致、有低有高的景色經常會讓游人心生流連忘返的感受,但此時此刻,詩人哪還有閑情逸致欣賞這眼前美景呢?因為他剛剛“遠別秦城”,心亂如麻,因此,商山此時在他眼里也就變成“亂山”了。
詩歌的后兩句則主要寫詩人夜宿武關時的情景。不難想象,詩人今夜投宿武關,心中想到明晨即將出關南去,與“秦城”相隔更加遙遠,內心更覺凄涼。詩人巧借溪水,傾吐出他內心的真實想法。一夜潺潺的溪水,仿佛是為他的不幸遠別而嗚咽啜泣,又仿佛是從他的心中流出,載著不盡的離愁別恨長流遠去。“關門不鎖”這四個字生動傳神地寫出了雄固的武關之門雖能封鎖住千軍萬馬,但對于潺潺溪水的愁聲,卻無能為力,足見這“愁”的分量到底有多重。一個“鎖”字把看不見摸不著的“愁”活靈活現地顯示出來。詩人別出心裁地通過對水聲的描寫,把內心“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愁別恨細膩地描摹出來,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達標練習】
一、找準賞析的契合點
詩歌是高度凝練的藝術。詩人“精騖八極,心游萬仞”,“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詩人通過對生活原型的梳理、分類、選擇,然后以高度的概括力,構成精彩的詩歌形象。作為優秀的詩歌作品,它在思維和語言上的創造性,往往體現出簡單中蘊含復雜,拙樸中暗藏機巧,淺顯中隱匿深邃,產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藝術效果。
一般來說,賞析小說的契合點是人物形象,賞析散文的契合點是情境交融的寫法,賞析詩詞的契合點是詩詞中所蘊涵的優美畫面和意境風格。俄國著名文學理論家別林斯基指出:哲學家用三段論法、詩人用形象和圖畫說話。大凡一首好的詩或詞都是詩中有話,具有自己獨特的意境、風格和氣勢。傳統的詩歌教學,教師往往是以權威的身份解讀詩歌,學生作為文本的接受者,創造性被湮沒了,作為教學的主體性地位被取消了,學生的個性體驗無從產生。而詩歌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賞析中學會再創造,產生心靈的契合。尋找賞析的契合點,應建立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基礎上。優秀詩歌的豐富內蘊與學生淺短的閱歷之間總是有隔膜的,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需要在這兩者之間尋找相通點,以便能深入體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于詩歌教學來說,就是要尊重學生的感性體驗,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體驗詩歌的意味、意境、理趣。一般來說,學生在接觸任何詩歌時都會有一種感受,這種感受可能正確,也可能離題萬里,但不管哪一種感受都是真實的,是學生的真實的閱讀體驗,是學生走向詩歌中超感性境界的跳板,教師應十分珍視這一原始感受,這是尋求感性契合的基礎。
二、抓住審美的情感載體,帶入特定情境
“境”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意境”,它有“物境”和“情境”之分。蘇軾《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說的就是物境,它是以描寫自然景物為主的詩篇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境非獨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說的便是情境,它是以抒寫和表現主體的內在情感為主的詩歌所展示出來的一種藝術境界。但不管是物境還是情境,對于這樣一個感性形象的把握,都離不開對意境的感性關照。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淪五臟,澡雪精神”(《文心雕龍》),根據詩中所提供的信息把學生帶入詩歌意境中去,牢牢抓住人物的刻畫、場面的描寫和氣氛的渲染等一切傳送審美情感的載體,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三、放飛想象的翅膀
葉圣陶先生說:“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站著讀者,那邊的橋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他所強調的是古詩詞的想象。沒有想象,就不能把握作品中的形象,進入作者所創造的情境,當然也就不能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反之,如果教師能夠根據文章的描述引起學生對作品中人物、景象的想象,那么,就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受到深深感染。當然,想象的類型及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在教學中,我們首先強調的是“再造想象”,即“再現”。為此,教師就應當引導學生根據文章中的內容展開積極的思維,引導學生反復品位、字字咀嚼,達到感受和理解的有機統一。同時,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再現形象,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
四、把握作者的思想風格及作品的時代特色,知人論世
詩歌是一定時代生活的反映,也是一個作家思想、人格的寫照。對古詩詞的鑒賞不能忽略作品時代和詩人本身的特性。大凡詩詞文章的思想風格都是直接或間接地體現出作者本人的思想風格;而文學又是社會的反映,是時代的晴雨表,因此賞析教學中,對作者的思想風格及作品的時代特色進行比較,廣泛的聯系和分析,利于學生對作品進行較深層次的理解、領會和把握;利于學生從社會和時代的廣闊背景上鑒賞文學作品,增強鑒賞的力度、廣度和深度。